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舌尖上的唐朝-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子监祭酒?为什么会想着让我去做国子监祭酒?我可不是什么大家,年纪也不够。难道皇上不担心我把事情办砸?这安排有点蹊跷。”
李好听到这个回复后整个人都愣住了,让自己去做国子监祭酒?这什么意思?虽然李好的文采在大唐不低,但是他太年轻了,而且还不是走的正常的科举进士。所以他去国子监任职,恐怕整个长安城的什么士子之类的人会全部喧闹起来吧。
“这个我也不清楚,听说是皇上亲自点的名,我家老爷子他们似乎也被皇上说动了,对这事情保持了沉默,就等着贤弟去国子监任职了。”
房二听后笑着回道,再详细的消息他也不清楚了。老房同志很少跟自己的家人或子女谈朝廷上面的事情,所以他也不知道李二到底跟老房他们说了什么。
“居然混了个大学校长做,这有点意思了。”李二什么意思,李好暂时猜不出来。不过自己居然要成为大唐最高学府的校长了,这事情就变的有意思了。
校长这东西,只要运用的好,那也是个好职位啊。比如后世的老蒋,还有再往后的那些重点大学的校长,那些人不都是因为做了校长后跟着沾了不少光?所以李好才会觉得做校长这东西有点意思了,而且李好自己本身就有点好为人师的属性。
现在李二让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李好还真有点小小的欢喜。如果他把国子监打造成世界最高等学府,这里进去的每一个人不管能力和地位多高都要尊称他为校长那是多么自豪的事情啊。
只是李好显然想多了,他即将要管的这个国子监现在到底是啥样他完全不清楚,不过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中知道这是一所纯粹的二代的学校,不是官二代就是皇二代,这些家伙凑到一起,估计这学校的校风很难好到那去。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
………………………………
第三百零三章 变化中的长安
《旧唐书?儒林传》序曰:“高祖建义太原,初定京邑,虽得之马上,而颇好儒臣,以义宁元年三月五日,初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子孙;太学置生一百四十员,取五品以上子孙;四门学生一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子孙。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郡五十员,下郡四十员。上县学并四十员,中县三十员,下县二十员。”
唐朝的国子监那可是相当好的待遇,当时,所有官学生徒的衣食住行均由政府负担。官学教员和国子监的管理人员都属国家官员,都享受官禄。不仅这样,当时唐朝在教育上的先进让当今的人仍感到惊叹,甚至某些地方还自叹不如。
唐朝的国子监,当时在分科和教学内容方面,不仅有选修课还有公共必修课,儒经分大中小三类。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学生可以按规定选择相应的儒经来学习,标准有“二经”(学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三经”(学大中小各一经)和“五经”(大经全学,其余各选一经)等层次。《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
对各经还规定了修业年限:《孝经》《论语》共学1年;《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年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为二年;《礼记》《左传》各为三年。
书学除研究书法以外,还需每日习书法,学《石经三体》(三年),《国语》、《说文》(二年)、《字林》(一年)。算学学习《孙子》《五曹》《九章》《海岛》等。律学习律令。《论语》、《孝经》是书学、算学和律学的公共必修课。而且,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学馆。
另外,唐代官学已有考核、毕业及奖惩的明确规定。考试分三种: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岁考由博士主持。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习的课程,包括诵经一千字,讲经两千字,问大义一条,笔试贴经一道。获得三分为通晓,二分为及格,不及格的有罚。
岁考是考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口问经义十条,通八条为上等、六条为中等、五条为下等,下等为不及格,须重习(即留级)。重习后岁试仍然为下等则罚补习九年,仍不及格,则令退学。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括衣服、膳食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有“停公膳”的处罚;学业、品行具佳者则给予奖励。凡六学学生操行过劣不堪教诲的,科考连续落第或九年在学无成的,违反假期规定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都令其退学。
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如欲继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则补入太学,太学毕业生则补入国子学。官学还有放假制度,经常性的为“旬假”,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
季节性的为“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授衣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每次各放假一个月,准许学生回家探亲。家距学校路程较远,或家有大事,还允许酌情延长假期。但已予延长而逾期过多,则令其退学。
“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新唐书》)
从这些来看当时的分科教学、学年和学制的设置、学业考核和假期规定等日常管理手段等,唐朝国子监与后世的大学几乎区别不大,真是令人惊叹。只是李二可能要失望了,国子监是以儒学为主的,李好对儒学可没那么多的兴趣,虽然四书五经什么的在他脑海倒背如流,但是他从来就没认真学习过其思想。
他想搞的完全也和国子监现有的制度搭不上边啊,他想搞的是把国子监变成一所全世界最高等的学府,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每一个专业都是世界顶级的专业。
而不是一群只研究儒学的学究,更不能用政府的钱养一帮官二代,他们这些人会缺钱吗?想到这里李好心里有点沮丧,他如果要大变的话,难度肯定非常之大,朝廷那些官员还不把他喷死?李二把他弄到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房二他们虽然对李好为什么出任国子监的祭酒不太明白,但是他们对国子监可是熟悉的很。把国子监的情况跟李好一说,李好对李二的安排越发迷糊起来。
不过这东西现在还没确定,李好也不着急去想这些。等他去办了手续,见了李二后到时就清楚什么事情了。
“我们准备下吃饭吧,这次从南方回来,带来了一些那边的特产,你们几个家伙可真会挑机会过来我这。”聊了一会后,厨房那边已经做好了宴席,就等着他们过去。
李府现在的宴席基本上都不怎么用李好出手了,李好也就在推广新菜的时候才会做些东西,其他时间他也不怎么动手了,要不然哪有那么多的时间?
从南方带过来的东西很多是干品,因为李好一路花费的时间不短,如果带新鲜的东西的话,哪怕有冰冻保鲜,那东西到这个时候也不能吃了。
实际上长安这边现在也会有些海产的东西出现在这边,有时候还有冷冻的生鲜过来。蔬菜类的现在也不少了,加上关中这边现在弄了不少大棚出来,就算是冬季,这边也不缺少什么蔬菜吃。
而李好准备的东西自然不会是这边的东西,除了南方的干海鲜,他还准备了南方的各种腌菜泡菜,然后做出来各种美味出来,让几个家伙跟着开了一番眼界。
“这合浦香芋蒸扣肉味道真的不错,还有这笋干炒腊肉,以及这墨鱼海鲜汤都不错。吃惯了关中的大肉,再吃上这些来自南方的小菜,果然别有一番风味啊。”
宴后,几个家伙对着酒席上面的各式菜品评了一番,李好并没准备什么很贵重的美食出来,都是一些常用的食材,然后组合成各种美味出来,让几个家伙吃后感觉很满意。
对于他们来说,经常大肉吃着,吃多了也会腻。所以对于别具一格的美味,自然更青睐一点。
吃完饭后,几个人稍稍休息了一下,然后勾肩搭背的往夜总会那边而去,李好的老婆们没有跟着过去,而是留在家里带小孩。
她们也相信李好,李好去那些地方后肯定不会和其他人一样乱来。这方面李好一直表现的很好,不会去搞什么露水姻缘。
“贤弟这几年不在长安,现在长安城的变化太大了。除了外城的城门晚上要关闭,皇宫的城门会关闭,其他地方到了晚上十二点后才会实行宵禁。所以现在长安城夜里的生活比白天不会差多少,很多地方还有人摆摊做生意。”
“是啊,只是这段时间来又稍稍严厉了点。年头的事情连着不断,害的我们夜总会的生意也差了不少。要恢复到以前的盛况,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去了。”
几人走在夜幕下的长安城,房二他们几个给李好介绍着这边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路边不时能看到点着灯光做生意的商铺,不过这些商铺基本上集中在一起。看不到单独分开营业的商铺,这些地方一般也有士兵在巡逻。
走了一段路后,李好大致也看出了一点名堂出来,这种地方一般都是各坊间的门口。而像朱雀大道等几条重要道路上面,这些行业就不准存在了。
正如房二他们说的一般,几年不见,这长安城确实变化了不少。这也间接说明了大唐朝廷现在对商业越发放松起来,这也让所有百姓除了耕种,又多了一条谋生的路子出来。
“这种事情谁也没办法,不过过段时间就好了。幸好年头的事情对长安城的损伤不大,要不然我们的生意还要差,说不定整个长安城又要进入宵禁的日子去。”李好听后笑着回道,这种事情谁也没办法。
不过对于他来说,大唐夜总会挣到的钱,并不是重点了。南方开发银行,远东贸易这些地方才是李好现在最大的财富来源,比大唐夜总会快多了。
“我等现在最羡慕的就是贤弟了,去过那么多地方,还乘船在大海中航行过,想想就觉得无比逍遥。”房二他们实际上在这些地方也有投资,不过规模没有李好大,但是每年的进账也不少,他们对于夜总会的生意低迷一段也没那么上心。
所以聊着的时候就忍不住说起李好在南方的那些事情,西征南诏,南下林邑,东征琉球和扶桑,坐着大船在海中穿梭,还能钓上如小山一般大小的鱼,这种东西正是他们这些只能在长安这边呆着的人最羡慕的事情了。
………………………………
第三百零四章 新职务
“怎么样?我们把这夜总会打理的还不错吧?”夜总会这边现在也变了不少,如果再来点霓虹灯和音响,这完全就是后世的夜店了。里面的人员现在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大唐的歌女,还多了不少西域的胡女,这些女人在这种地方天然就有各种优势。
房二他们看到李好惊异的样子,得意的显摆了下,不过李好却没有去夸奖他们,这些东西是他们应该做的!
李好陪着几个家伙在这边喝了会酒就回去了,他没有在外面过夜的习惯,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在等着。就算是到了大唐,虽然老婆多了好几个,但是他的这个属性并没怎么改变。
回到长安后,李好去交了差,然后就基本上不怎么管官方什么事情了。其实他心中更想的是干脆暂时不要给他任何官职,就这样过日子挺好了。
自家在长安的作坊,还有那些封地,以及大唐的医院还有自己举办的学校,这些李好都可以去转转。当然,天然居李好也会去转转。
尽管这些年长安城也出了几家大的酒楼出来,但是天然居的位置无人能够撼动,一直霸占着长安城最好的酒楼的位置。
李好在长安城的悠闲日子没过几天,李二的命令就来了。李好不仅做了国子监的副祭酒,还多了一个皇家军事学院的副祭酒身份,以及一个长安城东郡的都督身份。
这一番任职把李好弄的晕头转向,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升职了,还是降职了,或者还是李二在逗他玩。
“皇上这是要把你留给新皇用了,这些地方现在都是太子在监管,皇上让你过去就是这个意思了。而且皇上现在关注的是高句丽的事情,他只会看你做的结果。”
李好想不清楚这些东西,但是他可以请教人。比如眼前的李药师和河间王,李药师对李二的理解并不差,河间王也一样。因为李好的原因,河间王可是比原本的历史多活了好多年了,现在还精神抖擞着呢。
“那我这就是降职了。”李好听后回道,比起有实权的岭南道行军总管,李好现在的官职完全就是虚职了,就教那些学生读书了。
但是这种事情要分开来看,按照李二的意思就是,以后大唐的官员要从国子监出来。国子监的作用也要发生改变,具体怎么改变,李二没说,就看李好自己和太子怎么来操作了。
大唐的武将要总皇家军事学院出来,这两地方以后就是大唐的要害之处。控制了这两个地方,以后大唐的文武大臣都要出自李好之手了。
李二对自己很自信,两处的地方的祭酒都是他,李好不过是任职副祭酒,怎么也不能绕过他,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况也有意外出现的。
就算后世的某个自称校长的家伙,他麾下的人还不是有不少给学校的政治主任带走了?所以这东西没有什么绝对的,李好清楚知道这个,李二却不知道。
至于那个长安东郡的都督,这个官职和邪门。因为就李好所知,大唐根本就没什么东郡,自己这个东郡都督去哪督?
“这个东郡说起来还跟子佳有关系。因为这个地方以后就是用来验证商业能否繁荣的地方,现在还在整理之中。皇上在考虑要把东边的那些地方划入这个东郡去,估计年底就有结果了。”
呃,试验性经济特区?李好听到这解释后,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这似乎跟后世的某个地方出现的某种事情不就对应上了?没想到自己来到大唐后,还会发生这么神奇的事情出来。
“朝廷这么会有这般想法?商业能否繁荣地方这个在潭州和岭南道那边不是都验证过了?朝廷派官员过去考察一番不就完了?”
这是李好不太理解的地方,自己所呆过的地方都是靠商业带动农业,然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来,还需要验证么?
“那边太远,朝廷的官员不可能全部过去考察一番。正是因为子佳呆过的地方都发展的不错,也没出现农业下降的原因,所以朝廷才会想要设置一个东郡来确认这种事情。如果确实可行,将会在我大唐全部实行下去。”
这种东西朝廷这边讨论了好几次,一次比一次的人对这东西更支持起来,所以才会有了现在这个方案。而主持这件事情的人选,非李好莫属,正好李好这个时候回长安。
“呃,我这是身兼多职了,可我越发不怎么想做官了。我想请辞,然后去南方那边呆着去。那边天气暖和,适宜养生。”李好听后又郁闷起来,自己可是答应老婆们了,最多在长安这边呆两年就回南方去。
“这叫能者多劳了,而且子佳还年轻,再往上升皇上都不知道该怎么把你留给新皇了,所以你这些年想离开长安很难,想升官也很难。”河间王算是最明白这种经历的人了,然后给了李好一个建议,这让李好越发郁闷起来。
更重要的是,他跟现在的太子关系不怎么样,如果加上小武的事情,估计那小屁孩心中暗恨李好也说不定。留给新皇?等那小屁孩位置坐稳后,杀了自己也不一定呢。
但是这些东西李好现在没得选择,一切未明朗之前,他还必须得为自己身边的人考虑一番。先走着看吧,李二挂掉还要几年,现任太子上位也还要几年,一切都还有可能。
有点郁闷的回到自己府上,李好越发对官场的事情没什么兴趣。只是他现在不能搁担子不干,那样的话李二肯定会让李好好好明白什么叫皇帝的面子。
李好也不是讨厌自己现在的工作,实际上这几项工作还真很适合他。只是他心中挂着别的事情,还有期限。如果一直被拖在长安这边,李好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那边的两人了。
至于国子监和皇家军事学院的事情,这两处地方现在都在整改中,李好也只是去看看,然后怎么改得跟李二提意见。然后让李二考虑,也大致能看出李二的底线在哪。
李好现在重点关注的是两个学院的开学,根据李二从老袁同志那得到的结论,黄帝历七月十五和七月二十是学校开学的好日子。所以国子监是定在七月十五开学,大唐皇家军事学院是定在七月二十开学,两者之间相隔一个星期。
这样不至于让李好撞上一起开学忙不过来的局面,也能缓轻两个学院开学时学员的混乱。李好在这期间也对两处地方了解了一番,然后给李二上了一封奏章。
以后这边是有太子监管,为了避免跟那小屁孩接触,李好一次性把关于两个学校的事情全部列了出来。那些地方需要改变,需要那些人手什么的东西全部列了出来,然后让李二自己头痛去。
所有的教师必须在八月底就来到了学校,所以教师的问题在开学之前就基本解决好了。要什么样的老师,李好也列了一个名单出来,这个问题其实不大,李好的学生,道教那边,已经大唐朝廷都能找齐老师。
李好一直担心的是国子监的生源的问题,因为如果按照李好的想法变动后,这将会是一所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学院。而且这里的学费生活费都收费,只有成绩好,有贡献的学员才有奖学金。
而皇家军事学院李好不准备怎么变动,那边还是按照现在的情况来办。国子监这边学费所有资金由大唐朝廷监督国子监共同管理,这些资金除了我支付教师的薪资,还会用来支持学校的各种学术研究以及奖学金。
不仅如此,这里的学科也与传统不近相同。儒学在这边变成了思想道德教育,还开设了多个专业,如物理学工程,化学工程,经济管理学,国际关系学,医药学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新名词,虽然都有相关的介绍,但是李好对大唐百姓的理解以及生源还是担心。
第一期的招生李好是计划招生三千百人,每个教师带几十个人应该没那么吃力吧?不过很多学科属于选修,所以到时会出现有的课程人员偏多的状况,但是这么多教师还有辅助人员帮助应该还是够。但是相对原本的老国子监这里毕竟是个新兴的学校,还不能免费,所以没有半点优势。
不过李好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国子监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才能过去就读,而他这里是面向全大唐招收,不分身份地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代人对求学的渴望可不是后世那些到处找借口不喜欢读书的现代人所能比。
另外他设定的成绩优秀的将获得奖学金,以及自己有发明创造的东西如果有实用价值学校将提供推广帮助等等也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对于一些没钱搞研究的人吸引力很大,无论什么时候,这样的人总会存在,这些人就需要一个地方来安置。
………………………………
第三百零五章 新扎祭酒
全能修炼至尊
“老师做了国子监祭酒?”李好出任国子监和皇家军事学院副祭酒的事情很快在长安传开,有的人很高兴,有的人却在沉思,更多的人则是不理解。 李好的那些学生们大致也是这样,个破祭酒,跟李好之前的地位差远了。
“副祭酒,不是祭酒!这个不能叫错,叫错会出事情。”李好听后没好气的回道。他奏的事情,李二几乎全部同意批准了,这让他生出种不好的感觉出来。
李二恐怕不仅是把李好留给未来的皇帝,恐怕还存了敲打李好的心思。因为李好提供的那份奏章里面的内容,在这个时候无异于异类,恐怕要得罪很多人。
另外个变化的是,以后国子监毕业的学生,可以经过实习期后直接进入官场,不过会是从基层做起。这是除了科举后的另外条出路,对于大唐人来说,这个东西的吸引力也不小,引来的非议恐怕也不会少。
李好在奏章里面还提议了国子监名字的更改,这里以后不再叫做国子监,而是改为大唐皇家书院。而书院的地址也重新变更了番,跟皇家军事学院建在起,在长安的东边。
这里将会有个新的名字出现,长安东郡。皇家军事学院和皇家书院都将属于东郡,大唐的第个试验性经济特区也确定建立在这边,不过正是挂牌开发要等两个学院开学稳定以后,预计时间要到明年春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