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舌尖上的唐朝-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天看着这里聚集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李好心中就无比得意,然后哼着春天的故事到处转转。
自己就要成为大唐春天的一场猛烈的春雨,把资本主义从地下深层的地方早日把它催醒萌芽,然后在自己的关注下茁长成长,慢慢的长成参天大树。
其实纵观历史也只有唐朝适合发展资本主义了,它的政治制度和决策者比明朝开明,对百姓商人没有那么苛刻,而且对商业的发展也很注重。
………………………………
第三百一十章 老干妈辣椒酱
而大唐的军事实力比宋朝强盛,而且尚武之风浓,名将辈出。不会象大宋一样没了脊梁,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力发展商业,只会让强盛的大唐变的更强盛。
虽然有宋是中国最富裕的时候,但是就因为它没了脊梁。在经济和科技都取得辉煌的成就的时候,在明明出现了盛世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却被几个穷山僻壤的恶徒把美梦击的粉碎。连皇后公主都保不住,别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是华夏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大唐不同,强盛的军事实力加上强盛的经济发展实力,放眼世界还有谁能匹敌?让那啥日不落帝国成为大唐帝国无上的称号,让那不列颠的的百姓全部来给咱们修铁路去,到时咱也来整一条环太平洋铁路线,让那下面埋满了来自欧洲的劳工的骨骸。
这条路还长着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欧洲跟大唐陆路隔着几万里之遥,海路也差不了多少,想要踏足那片土地,恐怕还得继续努力。
眼下,全大唐的目光都放在东边那边。新年过后,李二下旨训了一顿高句丽,然后开始了大唐征战高句丽的运转,李二甚至在年后不久就搬到了洛阳坐镇。
跟原历史稍稍有点分别的是,这次东征虽然还是李二御驾亲征,但是将领却发生了不少变化。首先是贞观十七年上了凌烟阁的所有老将都不在这次东征之中,只有长孙无忌跟着李二出征。
而薛仁贵如同原历史一样,宿命般的被调遣到了东线。带着两万大军和部分皇家军事学院的学生走陆路出征,这是西线军,薛仁贵因为征吐蕃的战功,现在成了东线的主将。
中线是李二率领大唐皇家军事学院毕业的嫡系带着五万士兵走海路,过济州岛,然后从高句丽登陆,走的是中线。
东线正如李好想的一般,交给了扶桑的席君买。带一万唐军和一万扶桑奴隶跨海从高句丽东边登陆,三路合击。除了李二和长孙无忌,所有参展的几乎都是年轻将领。
这些在皇家军事学院进修过的年轻将领都是李二的学生,天子门生。忠诚度非常的高,李二一直都很满意,现在他是准备把这些新人开始推了出来,逐渐代替那些老将。
这个作战方式是大唐总参谋处各路老将按照老杨三征高句丽的方案反复修改验证过。而且大唐现在对于高句丽的地理情况也了解的非常清楚,无论是道家那些传教士,还是大唐军方派出去的探子,以及李好过去贸易探查的情况,都可以作为参考。
而济州岛早早的就被李好拿了下来,正好成为这次作战海上运输的中转站。也是因为有了这个,李二才愿意走海路,要不然这家伙就算知道李好在南边造出了巨船,他也不太愿意坐船。
将领改了,进攻线路也改了,最终会有什么结果,这个李好也说不清楚。李二会不会跟原历史一样,第一次东征无果这个李好也说不清楚。
“郎君,这个老干妈辣椒酱味道真不错!用来做作料挺好。”东征的事情跟李好没有太多的关系,他什么都管不了,还不如管好自己眼前的事情,不过有些事情倒是可以趁李二还在大唐先办了。
“嗯,这个本来就是用来做作料啊,不过没菜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当菜就米饭吃也可以,下面条也行。”什么老干妈炒饭,老干妈煮挂面,这些东西在后世也是一些餐馆里面经常拿出来的吃食呢。
“还可以这样子?那我们到时试试?”除了老干妈,还有腐乳。这两种东西一经面试后,在长安城这边受到了不少人喜欢,销售效果很不错。
“你们想吃,等下我就让人炒个给你们吃。这个腐乳也能作为作料,来个腐乳空心菜。”李好听后笑道,这些东西又不是什么珍贵的食材,想吃自己做着吃就好了。老干妈和腐乳卖的都不贵,寻常百姓都能吃的起。
“我感觉这个比我们在潭州那边吃的那些味道要好不少,而且还不算太辣。估计这东西要是卖到那边去,估计会更受欢迎。”
潭州那边也有这种罐装的辣椒酱,还有剁辣椒。不过那边的口味更偏向那边的人,跟这个老干妈辣椒酱还是有些分别,这个口味基本能适合所有吃辣的人。
“呵呵,这个事情你们跟豆腐西施去说吧。这些东西现在是她在负责,我不太管这些事情。”李好听后笑了起来。虽然这些东西有些是李好想出来的吃食,但是李好自己并没插手进去。
作为经济开发区的第一个投资商,豆腐西施算是捡到了一个大便宜。李好给她的这些东西的配方,能让她狠狠的挣上一大笔,而且还能一直做下去,成为大唐的一个响当当的牌子出来。
不仅豆腐西施沾了便宜,后面的胖子一样也得到了好处。现在的厨邦厨房配料,无论是食用油还是酱油,在长安城也是非常受欢迎。
其他的来开发区投资的商人,能在技术上提供帮助的李好都会给他们一些便利。他们挣到钱了,开发区这边的经济才会更昌盛,也能吸引到更多的人过来。
在长安城呆了一个周末,接下来李好又要忙碌起来。他现在基本上和大唐皇家书院的学生享受一样的假期,周末不用上班。新的一周后。李好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面来,大唐杰出贡献奖的评选。
这个由大唐皇家书院牵头,由大唐李二同意,再由群臣筛选出来的名单,上面的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贡献。给大唐带来各种好处,所以才有资格出现在这个名单上面。
出现在这上面之后,他们将享受到朝廷给他们发放的薪俸,还有荣誉地位,更会在大唐明镜报上面登报全国宣扬,大唐皇家书院还会给他们刻石像记功放在书院。
排第一的是老孙,这个人的贡献没人怀疑,也没人有异议。第二是李好,他一样也没有争议。无论是和老孙一起合著的医术,还是给大唐带来高产粮食,这个排名他都有资格上。
实际上这个名单上面并没有排名的先后,只是因为这两人影响太大了,所以排在拉最前面。接下来的人中,明面和暗面李好的学生最多,占了绝大部分。
印刷术,火药,宝船,加上青霉素和磺胺的研制,以及大唐人民医院里面各种创新的医术。还有在农业研究方面,格物创造方面做出贡献的人,都在这个名单上面。
整整一百零八人,这些人也被称为一百零八贤,跟儒家那种完全是两回事情。李二对于李好摆弄这些既不抵制,也不反对,都是一路开了绿灯。
李好看着这个名单,不觉的又想到自己那些弟子来。这其中有部分摆在明面上的是因为他们都随李好姓了李,这些孩子原本没有名字,被李好收留后给他们取了一个名字,然后用了李姓。
农业方面的只有一个学生在研究,叫李纲,其他学生似乎对这个兴趣。加上李纲原本是最早跟随李好的人,李好手中的不少作物的推出都有这个学生的影子,所以李好对这个学生比其他学生都要青睐一些。
李纲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了,他刚来的时候虽然比其他孩子要大点,但长的眉青目秀,洗掉脏兮兮的一身后白白净净,咋一看还会以为是个女孩子。
而且开始李好收留他的时候象个刺猬一样,对每个人都很防备,跟所有的人都不交流,一个人孤零零。尽管李好有应付这方面的经验但也费了不少时间才让这个孩子对这里所有的人开放自己的防备,溶入了李好这个大家庭里面去。
这孩子不爱说话,但是却是所有人里面智力最好接受能力最强的一个。只是他选择的行业和他那一批所有的人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经常挨饿的原因还是什么,他特别喜欢种植粮食和农业这块。
不过幸好他碰上的是李好,李好从来不干涉他的任何一个弟子的爱好,除非有问题。而且李好还会根据他们的爱好把他们引上一条不同的路上去,所以李纲很有幸的被李好引上了研究农业这块去了。
而之所以说这个孩子是李好最得意的弟子是因为他取得的成就最多,比任何一个都要多。其他的孩子还在积累经验和学习的过程中,他已经把李好所传的理论知识全部接收然后自己动手验证了。
李好的农业实际经验不多,他很多东西也只是知道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亲手去验证。但是李纲接收完李好传给的知识就一头扎进了实际研究的路上去了,所以他一直都是住在佃户这边利用李好划给他的试验田忙碌着。
过去没多久他就已经赢得了李府所有佃户的认可,并且把自己研究的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并取的了丰硕的成就。这只是李好认为他是最得意弟子的原因之一,李纲在畜牧养殖方面的成绩同样取得不错的成绩。
………………………………
第三百一十一章 豆芽
“农业为本。”无论是不是要大力发展商业,李好从没放弃过农业,这也是李二任他折腾的原因,如果李好说农业不重要,李二估计能把他踢到南海钓鱼去。
所以李好的弟子李纲能上那个榜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李纲更大的成就不是整出一个温室栽培蔬菜出来,而是把李好之前提过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完整的实现了。这些大大出呼李好的意料,因为这些东西他自己都没见过,教给李纲的只是理论知识。
这个李好去自己的庄户那边看过,李纲的生态种植技术就是圈养了不少猪,还有牛羊,然后把它们的粪便全部定期收集到一个深挖用水泥铺制的大坑里。
放入杂草枯叶还有一些动物的骨头等东西,注入适当的水,洒上生石灰放置几个月沤熟后再施放到地里,再把地翻上一遍把这些肥料同肥水掩盖起来,顺便又把土里的虫子翻了出来冻死,到了第二年开春这片地就是一片上好的良田了,种出来的庄稼长势十分惊人。
李好听了汇报后当时就吃惊不已了,这不就是后世的简单有机肥的生产流程吗?自己只是和他简单的说过肥料的作用,没想到自己这个弟子就已经整出来了有机肥料,这放在后世都是经得起考验的肥料啊。
施用过有机肥的耕地亩产增加两到三成完全不成问题,这从他已经收获的耕地上完全能统计出来。李纲的这些成就完全奠定了在李好心中得意弟子和首席弟子的地位,不过李好并没就此头脑发昏把李纲推到朝廷上要个赏赐什么的。
而是自己拨了不少款给李纲继续研究他的温室栽培和有机肥种植的技术以及关注其他的技术研究,争取让这些达到最佳的效果并且把这些技术整理成册。然后等到现在自己再给他去争取适合他的地位,让他既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还能继续安心的研究下去,争取给这个国家带来更多的实惠,而不是从此就远离一线,成了一个政客。
这个时候自己的学生已经在生态种植上面又走到了生态防止病虫的研究上面去了,这些对于这个时候的百姓来说,无疑都是最好的东西,就算在后世也一样。
生态种植固然好,但是要提高粮食生产还有些东西也不能少,比如肥料,人造各种肥料。这些李好大致说了个大概出来,怎么搞就是自己那些学生们去研究的问题了。
李好回到府上就开始给自己名下的各个产业布置后续的计划了,眨眼间一年又过了一大半了,他得准备着回南方去,这边的事情需要交给他人来处理,但是计划还得自己做。
实际上李好更想把自己这边的产业全部丢开,他现在已经不愁钱用了。只是这些产业养活的不仅是他们李府,还有相关做这些的人,他可以随便丢下,那些人丢不了。
李府的帐目不需要他管,武顺和其他几个女人加上他培养的那些做帐务的学生已经足够应付了。所以府上现在有多少人在干事,李好自己也不清楚,反正不少。
很快时间到了下半年,在所有的产业里面转了一圈,李好发现自己真的不需要过多的操心这些东西。除了做下计划,其他的每个产业的人员都已经做的很好了,这样也好,让他完全放下心来。只要继续保持这种运作模式,以后就算他不在了依然可以坚持下去。
大唐皇家书院和经济开发区那边也不需要他太多的关注,而且最近太子没事喜欢往那边跑,李好不想跟他撞上,所以太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开发区这边。
经济开发区的二期工程已经完工,而且原来计划的目标全部实现,已经开始进入了赢利期。他这个经济开发区和后世的还是有些分别,并非纯粹的生产区,而是商业生产混合区,所以短期就开始赢利并不过分。
要知道单是一期和二期的卖房卖商铺收入就是一笔不少的入帐了,这里比较靠近长安,去长安还方便,有那么多路公交车。买卖房子都有特殊政策,只要证件齐全钱足够就能买到,所以还吸引了不少在长安买不到房子的非商业人士过来居住。
至于这里的商铺就更加抢手了,如同后世的那些大学城附近密密麻麻的商铺一样,大唐的商业精英们也不是傻子。这里有两所大学校,就这两所学校的学院就已经有好几千人了,算上以后每年的递增,单是这群人的消费就不是一笔小数了。
加上其他过来的人员,这个经济开发区的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不到就由一片荒地变成了拥有几万人的小城市了。
这个地方吸引人的地方还有配套的启蒙学校和第二人民医院,这些都是当初的规划里面的东西,谁也没什么说法。这些地方对经济开发区的所有人员开放学校,只需要每年交一定的学费就好了,当然成绩好的学生学校一样有补助。
学校开始按照后世的学校模式分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大学。六到十三岁的在小学读书六年,然后升到中学三年后开始出现分流,可以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求生,也可以去大唐皇家继续深造。
第二人民医院是第一人民医院的分院,两者是上下级关系。这边跟第一医院一样,分男科女科,都有相应的人员驻守。现在第一医院已经成了大唐最好的求医地方之一,除了宫中的御医就是这边了。
这也造成这边求医的人太多,经常出现阻塞的情况。为了分流,所以在这边成立了第二分院。刚好这边在洛阳往长安的中间,对于东边过来求医的人也方便了不少。
对于大唐人民来说,这两家医院收费都不贵,但是医术却非常高深。什么剖腹救人,剖腹救子这些东西,在这医院根本就不算什么出奇。这里已经就了不少这样的病人,就连肺痨,现在在这里也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那些伤寒小病,更不用说。有些小病直接开点小药就好,医术的飞速进步,这也是大唐人口剧增的一个原因,所以这次上榜评选中,医科这边的人最多。
李好在两个学院开学之前去了自己的农庄避暑去了,皇家军事学院的招生这次由军方自己推荐名额。而因为李二不在,长安这边只有太子,那些功勋的后代就只能错过这一季,等着明年七月的招生。
皇家书院这边朝廷不插手,只是监督一番。这边的招生考试依然由书院自己出题考试,这个现在也统一了时间,年头就开始考试,然后成绩合格者留下来先适应一段时间,也可以选择找份工作临时兼做着挣学费。
有些东西李好只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好不好,或者有什么影响,他只能等结果出来后才能确定,然后再慢慢的去修改,他终究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人物,全是靠着后世的见识在做着。
“郎君泡绿豆准备干吗?这个是准备煮绿豆粥么?”李好的庄园恐怕是这个时候规划的最好的庄园了,他现在的田地越来越多,庄园的庄户也越来越多起来。
李府的佃户现在都不错,日子比起李好刚过来这边好了不知道多少倍。这也是周围不少佃户羡慕的地方,而且因为李府庄户的待遇原因,其他人家的庄户待遇也跟着好起来。
不用担心吃不饱,也不用担心天灾没收入。就连他们的孩子,现在都可以读书或者去做工。做的最好的大致是两个考入大唐皇家书院的孩子,这是这边庄户里最高的荣耀。
除了这个,还有几个去了军队的年轻人,现在在各地驻守着。这些都是这边庄户吹嘘的资本,也让他们对李府越发忠心起来。
要知道他们的待遇是整个周围地区最好,其他人虽然因为李府的原因,被迫也好,还是自愿也好,提高了不少庄户的待遇,但是依然和李府这边没法相比。
“这次不搞绿豆粥了,弄点豆芽来吃。”豆芽被《神农本草经》称为“大豆黄卷”。中国发明豆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创造发明者已不可考。
最早的豆芽,是以黑大豆作为原料。《神农本草经》中,把“大豆黄卷”列为“中品”,记做法说:“造黄卷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干之即为黄卷。用时熬过,服食所需也。”
对其名解释为:“大豆作黄卷,比之区萌而达蘖者,长十数倍矣。从艮而震,震而巽矣,自癸而甲,甲而乙矣。始生之曰黄,黄而卷,曲直之木性备矣。木为肝藏,藏真通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大筋聚于膝,膝属溪谷之府也。故主湿痹筋挛,膝痛不可屈伸。屈伸为曲直,象形从治法也。”
早时豆芽首先是用于食疗,其次用于道家养生。不过这时候用的最多的是黑大豆和黄豆,绿豆没有。这个并没什么技术难度,事实上什么豆发芽都一样。
………………………………
第三百一十二章 兴隆邮局
“绿豆还能做豆芽么?豆芽不是不在这个季节做么?”武顺显然不太清楚这个,事实上李好觉得绿豆做豆芽味道比黄豆要好,反正他自己不怎么吃黄豆芽。而且后世他们家自己弄豆芽,也是用的绿豆。
“当然可以!做豆芽什么季节都可以,只要温度,湿度够了就行。”李好听后笑着说道,他只是顺手做着好玩而已。然后带着自己的几个孩子一起玩,现在几个小家伙都能自己走路了,经常跟在李好身边转。
跟其他人家不一样,李好对于小孩子的教育并没那么严,也没有在这个时候就开始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什么。他一般都是带着孩子们去玩,然后碰上一些东西会给跟自己孩子讲这些东西。
这种教育的模式跟李好在后世教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带到了大唐这边来,然后给自己的孩子普及一番。以李府的条件,李好的这些孩子以后什么都不用做也能做到衣食无忧,根本就不需要担心什么。
“爸爸,等下我们弄完豆芽就去抓鱼么?那边的池塘还有好多的鱼!”爸爸这个称呼不是这个时候有的,这是李好让自己的孩子这么叫,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就是觉得这样比较习惯。
在庄户这边呆了一段时间,李好还是在书院那边开学的时候,从地里回到长安城。这时候李好想起了后世磷肥和一些化肥的制造工艺,犹豫着自己是不是应该把这些给推了出来交给大唐皇家书院,让他们组织学生或者自己去研究这个。
如果这些东西能整出来再加上到处征战获得的耕地,那以后大唐应该就不会出现粮食不够的情况了。仔细想了一下后还是整理出来,虽然有些东西没有成熟的条件是无法大量生产的,但是给他们做一个研究方向还是可以的。
等上些日子,李好把自己脑袋里的存货全部整理出来以后,然后把这本小册子郑重的交给自己的印刷馆,好好的刊印一些出来到时再送往大唐皇家书院,同时要注意保密这些防止外泄别给那些不怀好意的外国探子们获取了,到时给他们学到这些技术那就悲剧了。
因为李好的原因,现在的大唐朝廷和大唐人对这些东西都控制的比较严。除了儒家和道教的那些东西可以外传,其他的技术都不在外传之中,包括兵法。
李好刚好把这些交给印刷馆后,府上有下人汇报说洪门有事需要汇报,李好知道应该是道哥有事找自己。回来这边一段时间了,现在洪门那边的事情李好也会去了解一下。
当初无心弄出的一个组织,现在已经成了大唐最大的一个组织了,成员遍布全大唐。李好正好自己也有事情想跟那边谈谈,所以带着几个护卫去了大唐夜总会那边去见了道哥,这是他们约定的会面地方。
道哥自从做了洪门的门主后日子那是过的相当的滋润,不过他始终怀着对李好的敬畏细心的打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