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倾宋-第3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长公主和端郡王叶应及见到叶应武走进来,急忙上前拱手行礼,而赵云舒趁机从叶应武松开的臂弯之中跑出去。见到赵云舒的窘态,陆婉言等人急忙笑着护住她,一副不让叶应武这个无赖夫君继续得逞的架势。而叶应武因为有自家兄长和姊姊在面前,也不敢造次。
叶应及和长公主都是先到了一步在这里等候,而陆婉言她们也是从天外楼内专门为女眷准备的楼梯上来的。虽然这个时代远远没有后宅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清规戒律,但是女眷在这人多眼杂的热闹场合一而再、再而三的抛头露面,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难免有什么登徒浪子,做出令人不耻的事情,不但贵客们脸上不好看,也有损天外楼的名声。
“不用陛下陛下的,兄长、姊姊,都是一家人,关起门来用不着这么客气。”叶应武微笑着说道。
长公主佯作生气:“你总是这么没个正形。”
而叶应及更是一甩衣袖,郑重的说道:“陛下,臣现在可是大宗正,陛下如此言论,就不怕臣请出族规么?”
叶应武和长公主对视一眼,哈哈大笑,叶应武感慨道:“一个喜欢讲笑话的人笑话讲多了,别人也就觉得不好笑了,真正好笑的是那些不讲笑话的人冷不丁冒出来一个笑话。”
叶应及嘴角露出一抹笑容,没有多说什么,目光转而落在叶应及身后跟着小心翼翼行礼的那个女人身上,似乎感受到叶应武看过来的眼神,那个曾经飞扬跋扈,别说叶应武,就是叶家上一辈叶梦鼎夫妇都隐约不放在眼里的叶家大妇,此时只是将头更深的低下去。
叶应武心中冷笑一声,自己现在已经是大明皇帝,这个嫂嫂曾经一直说自己不学无术,甚至还时常劝说叶应及分家,从而免得叶梦鼎老后,叶应武前来拖后腿。叶应武虽然不是一个喜欢记仇的人,甚至曾经反对和谋害他的王家和陆家,他都只是将这两个家族之中曾经的反对者关起来罢了,而陆秀夫和王安节等站在叶应武这一边的人,叶应武照用不误,没有丝毫说因为这两个家族其余人员的污点而影响他对忠诚之臣的重用。
但是这并不代表叶应武是一个善忘的人,他自己很清楚,如果当初不是自家兄长在这件事情上坚决反对,而自家爹爹还没有老的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那么他叶应武初来乍到,还不知道会被这个嫂嫂怎么陷害呢,那一副丑恶的嘴脸,叶应武可是从来都没有忘记。
但是过去的终归是过去了,叶应武身为大明皇帝,也没有想要再多跟这个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斤斤计较的意思,而自家这嫂嫂这个时候到也知道分寸了,平日里只是专心在家里,也不再抛头露面,以防引起叶应武的注意和反感。
并且到了京城中,因为有御医院天下名医的好生调养,叶应及后来纳的几个小妾都陆续产子,其中一个儿子直接过继到了正房膝下,所以这曾经因为一直没有儿子而脾气暴躁、争风吃醋的女人,也总算是老实下来,对于已经身为大明皇族大宗正的自家夫君,更是百依百顺。之前一直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来的叶应及,也算是治好了这二十年积郁的“妻管严”。
叶应武环顾一周,意识到似乎少了什么,不由得有些诧异的看向陆婉言:“爹爹和娘亲怎么没有过来?”
婉娘无奈的看向身边的长公主,长公主一边陪着叶应武落座,一边笑着说道:“咱爹爹那个脾气,素来喜欢安静不喜欢热闹,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么多小辈在这里,必然热闹,他哪里受得了这个,所以只是抛下一句‘你们好好玩你们的’,就把我和婉娘赶出来了。”
叶应武笑着摇了摇头,自家爹爹的心结虽然解开了,但是性格还是如此执拗,从来都没有变过,不过既然他老人家喜欢,那叶应武就不多做评论,陆婉言她们也都陆续入座,包括叶昭涵和叶应及长子、长公主小女儿在内,几个年长的孩子也都跟着来了,自然都准备了他们的位置。
叶应武长子叶昭涵刚刚坐下,旋即站起来,小大人一般的捧着酒杯——当然他这酒杯之中装的是水——摇摇晃晃的站起来,如果不是他两手捧着,可能那水就直接洒出来了,在陆婉言等人带着笑意的鼓励目光注视下,叶昭涵朗声说道:“孩儿恭祝爹爹带着大明打败蒙古鞑子,得以凯旋!”
朗朗的童声在偌大的雅间之中回荡,叶应武怔了一下,再看陆婉言和长公主她们的表情,便知道这是早就安排好的,只是瞒着他自己,心中高兴之下,端起来酒杯小心和叶昭涵碰了一下。
“为爹爹贺!为大明贺!”叶昭涵清脆的声音响起。
第六百零七章 金戈淬火锋芒锐 中
当“为爹爹贺、为大明贺”这八个字从叶昭涵口中清晰地说出时候,叶应武不知不觉得眼眶已经湿润。眼前站着的这个总角小儿长大了,而叶应武对他的印象甚至还停留在当时自己在雪地中焦急的转圈终于见到孩子的时候、停留在牙牙学语的时候。
孩子长大了,自己也快要步入而立之年,虽然朝野之间还在感慨陛下的年轻,但是看着眼前这些孩子、这些大明未来的日月星辰,叶应武也不由得感慨自己还是要变老了。
不过好在他并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因为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都倾注在了北伐事业上,而那些被他寄予厚望的将士们也终于一路一直打到了北面、一直打到了幽燕、一直打到了西域、也一直打到了南洋。短短几年间,拓地千万里者,唯有此陛下!
只是要说真的有什么遗憾的,叶应武抬头看向满桌默默注视着他的人们,妻子亲人济济一堂。这些年叶应武大多数都在南征北战,心中最过意不去的,就是亏待了她们。
不过叶应武知道,陆婉言她们只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为他担惊受怕,从来没有说有叶应武在前方浴血厮杀,后宅还会起火的事情。叶应武很清楚,自己对妻妾的要求和对军队的要求是一样的,要质量不要数量,这也就意味着身边的这些人绝对都是天之骄女,按理说这样的天之骄女面对面,很难成为朋友,尤其是这是后宫而不是一个府邸的后宅,古往今来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和阴谋权斗,但是叶应武的后宫一直很平静,自陆婉言以降当真可以称得上是妃嫔和睦,这在古来这么多帝王的后宫之中可是不常见的,若是被谁知道了,说不定还从地底下爬出来找叶应武取经。
但是叶应武自己心知肚明,这些聪明的女孩们,只是将一切争风吃醋之心都遮掩下来,不只是她们知道叶应武本身不喜欢后宅有什么争斗,更因为她们清楚叶应武在外奔波主持的南征北战是大明立国存亡之根本,而大明之存亡更是这个家存亡之根本,叶应武在外浴血奋战保卫这个国、这个家,她们就算是再怎么看不惯谁,也都只会把秘密藏在心底。自家男人在前面征战,后宅哪有争风吃醋捣乱的道理?
伸手揉了揉叶昭涵的小脑袋,叶应武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而叶昭涵顿时怔住了,看了一眼杯子,显然婉娘她们事出急迫,并没有交代孩子应该怎么办,不过叶昭涵抬头一看自家爹爹的动作,竟然也有样学样,将杯中的水一口喝干净,还把杯子倒过来晃了晃。
叶应武哈哈笑着将儿子亲自送到座位上,方才坐回去,沉声说道:“某在外征战忙碌,这家中还是兄长、姊姊还有婉娘你们支撑着,辛苦了。虽然现在家中还有很多人没来,但是咱们能够到的都已经到了,某在此以此酒敬诸位。”
在座的都站了起来,而叶应武的目光在每一个人身上扫过,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仿佛都被触动。
千言万语说不尽,但是自己终究和家人在一起。
————————————————……
将军山。
阳光洒在山间,刻意保留甚至还多加修复的抗金故垒上洒满树叶枝杈的影子,风吹过,斑驳摇晃,发出沙沙的声音。如果不是那些时不时升腾起来的烟柱以及远远都能听见的呼喊声,恐怕谁都想象不到,转过这一面的青山,便是大明最大的工坊,也是整个大明工业生产的心脏所在——将军山工坊集群。
一条在原本快要荒芜的官道基础上重新修建的直道,一直通到山后面。两侧的树木高大,交相掩映。在树木斑驳的阴影下,能够看到两条高出地面的铁轨,虽然相比于另外一个时空的铁路,这些铁轨只有简单的路基,甚至连枕木都没有,但是知道将军山体系的人,谁都不会质疑这些铁轨的作用。
来自各地的铁和木头便是用铁轨上来往运作的大车拉入将军山的作坊之中,而让蒙古人闻风丧胆的火炮、大批的火铳和箭矢,也是从这里一直拉出去运往前线。
现在在铁轨上运行的大车还都是用马拉,但是这已经足够了,毕竟这些铁轨能够让大车快速前进,相比于使用轮子的马车速度快了很多,并且载重也多了不少,甚至只要马匹训练得当,就算是只有一两个人在这里驾驭,也能够驱赶着大车向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这种铁轨运行大车的形式,将军山还是独一份,有实验性质的成分在其中,毕竟现在大明南北前线还是战火纷飞,需要大量的火器和箭矢,将军山现在铁和铜尚且入不敷出,何谈在全国都铺设这样的铁轨。更何况这种铁轨一旦运做起来,对于马匹的要求很高,毕竟大车动起来,速度很快,除非是现在将军山使用的河西骏马带蒙古壮马的方式,普通的驽马在大车加起速来甚至很难跑过大车,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可就难以预料了,说不定就是车毁人亡。
全国上下,能够使用上好的河西骏马来拉车的,这将军山还是独一份。但是所有军队都知道,将军山当得起这份殊荣,毕竟大家这些年和蒙古鞑子拼杀而能够占据上风,归根结底就是器械强大,已经完全能够抵消蒙古骑兵对明军步卒所占据的优势,否则现在还不知道打成什么样呢,就算是被大明将士奉为神明的大明皇帝叶应武,成名之战也是凭借那上百门飞雷炮,而后来他指挥的每一场被誉为奇迹的大战之中,除了依靠明军将士的斗志之外,主要依靠的还是这火器。
对于将军山,对于工部那些默默无闻却是北伐大功臣的工匠们,不管朝野的清流名儒怎么说这些奇巧淫技,军队是万分敬佩甚至敬仰的。
因为没有将军山,就没有他们的功勋。
算来叶应武到将军山的次数并不多,因为很多新式火器在经过校验之后都是直接拉到前线,以应对紧急战事,甚至有的时候工部官员和工匠会一路跟上去,就是因为这些新式器械性能还不稳定,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他们能够尽量解决。
而工部的分工也很明确,陈元靓一直带队在外面奔波,郭守敬则是坐镇这将军山,毕竟郭守敬是工部尚书,代表工部,长期在外终归不好。
今日叶应武前来将军山,对于将军山来说绝对算得上大事,整个将军山上下着实鸡飞狗跳一番不说,郭守敬更是早早的带着工部官员在前来将军山的官道上等候着。
“恭迎陛下!”不等叶应武勒住战马,郭守敬已经率先迎上来,身后的工部官员都是上前行礼。
叶应武久在南北征战,这些年工部官员调动实际上他只是看到了名字和履历就下定决断,所以在场的这些工部官员竟然有一半都不认识。
站在郭守敬右手边的两名中年男子上前一步,恭敬说道:“臣工部右侍郎邓牧参见陛下。”
“臣工部郎中周密参见陛下。”
“几位卿家平身。”叶应武微笑着说道,自从章鉴从工部尚书的位置上告老还乡之后,原本就是作为尚书培养的郭守敬便自然而然的顶上去,相应的原本作为右侍郎的陈元靓提拔为左侍郎,继续和郭守敬搭档。至于陈元靓留下来的空档,叶应武当时想到的便是邓牧。
可以说邓牧和周密这两个人是他亲自提拔上来的,不过算来今天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相见,毕竟之前在正旦大礼或者其余大典上,以他们两个的官职,还没有资格站在前排,叶应武自然也就是最多远远的看一眼。所以叶应武也有些好奇的打量这两个人。
邓牧和周密实际上也就是三十岁,而且两人私交甚密,这一次能够被叶应武拔擢,一起在工部任职,自然让两人甚是欣喜。在叶应武来的那一个时空中,这两位兄台在这宋末也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
周密自不用说,《武林旧事》书尽了临安的繁华,也书尽了一个前朝遗臣的凄惨心境,而他也因为《武林旧事》中《观潮》这一篇文章被选入语文课本而家喻户晓。叶应武正是看中了周密善于著书立说的本事,让他带领一群对机械感兴趣的书生负责图纸的绘制和工坊的规划设计,从而可以让火器的制作方法流传下来,毕竟想到在另外一个时空中,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古人发明的先进器械都没有流传,而后人费尽心思想要复原却又无能为力,叶应武便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祖先的智慧结晶不能只传一代,只有代代相传、代代改进,才能够对得起发明它们的祖先所付出的血汗。
而邓牧作为周密的好友,更是文理通吃,其在道家思想的主体上另辟蹊径,独创一门学问,否定封建君主**,思想之中已经带着后世的独立自由味道,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异人,而他自己也一直自称“三教外人”,与世俗格格不入,不管是因为被大多数世人排斥的原因,还是因为邓牧本身爱好的原因,在除了研究文章思想之外,他对于机械也颇为精通,虽然比不上著书立说的陈元靓和专精此道绝对算得上一代宗师的郭守敬,但是其能力也强过其余人多矣,否则叶应武也不会将邓牧提拔到工部右侍郎的位置,让他做这工部实打实的第三人。
现在对于大明来说,不缺少钱粮,也不缺少足够驰骋天下的军队,缺少的是人才,尤其是在火器这等一直被看做是“奇巧淫技”方面上的人才,叶应武让邓牧和周密搭档,也是出于培养人才的考虑,以两人的本事,或许很难做到有如郭守敬那样各个方面通吃,成为十足十的机械全才,但是至少两人对于理工和文学都颇有精通,再加上思想端正,来培养人才是再好不过。
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欧洲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走了足足两百年,而且这还不算之前大航海时代的资本积累时间,所以叶应武很清楚,想要作为开拓者的身份一步步走到和自己来的那个时空相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上,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何况叶应武作为了一个十足的文科生,这些初始火器的制造方法实际上都是从历史书上学来的,一旦科技继续向前发展,恐怕叶应武也多做不了什么了,所以叶应武就没有计划着能够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见到大明的科技有质的飞跃。
欧洲人在大航海时代进行原始资本积累,进行了足足两百年,再加上后来的殖民地拓展,有三百余年,而大明现在的资本满打满算也就是积攒了南宋以来的百年,而且中间因为战乱不断,所以多有损失,就算是现在叶应武已经拼尽全力将所有可以用来进行资本积累的道路都给大明打开,但是毕竟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叶应武需要的是一个体系,一个能够源源不断培养能够和今天站在自己眼前的这几个人相比肩甚至还要胜过他们的人才的体系。只有这昂,正在开枝散叶的科技之树才不会在这黄金一代之后慢慢凋零,使得叶应武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而华夏也再一次倒退到另一个时空中同样的位置上,再一次经历那些让叶应武、让每一个后来者不堪回首的过往。
在这个时代已经五六年了,叶应武已经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历史车轮的沉重有时候就算是自己这只闯进来的小蝴蝶再怎么扇动翅膀都没有办法改变,但是他还是要竭尽全力,还是要努力试一试。
毕竟他不能白来一趟,毕竟那些前赴后继冲向敌人的将士们不能白白的倒下!
“走,咱们进去!”叶应武朗声说道,“让某看看你们都弄出来了多少好东西!”
“陛下请!”一提到自己的发明创造,郭守敬便来了精神,这个几乎快把将军山当成自己的家、吃住很多恨不得都在这里的工部尚书,将自己近乎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青山间的工坊之中,叶应武能够亲自来查看,对于他来说自然是无上的光荣。
而邓牧和周密小心打量着叶应武,这个年轻得有些过分却又创造了太多奇迹的皇帝陛下,脸上那一抹期待神色是没有办法遮掩的。
“牧心(作者按:邓牧字),你怎么看?”周密看着走在前面的叶应武,轻轻努了努嘴。
一直表情肃然的邓牧,顺着周密的目光看过去,沉默了片刻,用只有两个人才能听见的声音说道:“不管怎么说,自商君变法以来,士农工商,工商者最为卑贱,而陛下自登基以来都是一视同仁,单单就是陛下这个做派,某便看得过去。至少陛下走的道路,和之前那些不管贤明与否的君主,走的道路不同,或许这一条道路是死路,但是至少现在还是一条康庄坦途。所以且走,且看着吧。”
周密轻轻哆嗦一下,显然没有想到这个挚友兼同僚竟然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如此一番话来,不过好在周围跟着的官员和工匠,都将注意力放在前面叶应武身上,并没有在意低声说话的他们两个。不过一想自家这好友素来执拗的性格,再加上对于君主制度一直以来都有的不满,周密反而觉得他说出这一段话来倒是没有什么不对的,更何况这段话细细品味似乎还真的有那么些道理。
眼前这位陛下,走的可不就是一条和其余帝王不同的道路么,至于结果如何,大家就一起并肩走下去,一起看着!
第六百零八章 金戈淬火锋芒锐 下
“放!”令旗猛地挥下,紧接着是几声沉沉的闷响。
站在观礼台——实际上就是一个高一点的点将台搭上棚子——上的叶应武以及镇江府水师都指挥使张顺、禁卫军统领吴楚材等仅剩的几个留守南京城的将领同时举起来千里眼,看着烟尘翻滚的前方靶场。
“验靶!”传令兵手中的令旗再一次落下,几名士卒飞快冲入靶场。随着大明工坊的日益增多以及这将军山周围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新式器械的试验有着很多的需求,所以工部和军方联手制定了严格的试验方式和标准,包括施放、验靶都要遵守固定的流程,哪怕是有再紧急的情况,也必须按照章程一板一眼的来,以防出现意外。
毕竟这将军山是大明最大的工坊所在,也是各种新式器械的研究工坊的驻地,一旦出现了什么意外,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将军山各式器械的生产,进而影响到大明各方向作战守备的需要,这样的罪过就算是郭守敬这个工部尚书都担待不起,更何况是将军山这些品级更低的官员和工匠们。所以整个将军山一切都是以保质为基础,在其之上再扩大产量,这也是叶应武对将军山工坊和工部最重要的要求。
而今天陛下亲自前来将军山,整个靶场更是不敢怠慢。
靶子被熟练的拆卸下来抬到观礼台,看着靶子,叶应武眯了眯眼,并没有多说什么,而张顺和吴楚材则是轻轻吸了一口凉气,这人形靶子已经快看不出来原本的样子,脑袋被直接削去了不说,胸口还有两个大洞,可以想象如果这是打在人身上,那这人或许已经被撕碎了。
郭守敬指着靶场上的火器说道:“这便是工部最新研制出来的火器之一——多眼铳,因为对于制作要求比较高,而且刚刚研制出来不敢确保是否能够成功,所以这一台只有三眼,不过工坊之中已经在尝试制作四眼铳,从现在来看,这多眼铳的成本还要低于单独生产几支火铳。”
不用郭守敬再多介绍,军旅出身并且也都算战场久战之将的张顺和吴楚材,自然知道这种火器有什么功效。或许用三眼铳击杀几个人有些浪费,但是面对密集如潮水而来的蒙古骑兵,这三眼铳一发就有很大的可能将三个人撂倒,而操作只需要两个人——一人装填、一人施放——就可以快速完成,要比三个单眼火铳节省出来一个人,还能更快速施放。除此之外,在攻城的时候,也可以用更少的人做到压制城头的目的。
叶应武点了点头:“很好,不过这火器也不用投入太多,三眼实际上已经足够,若是再多怕是不好携带。”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叶应武并没有说,那就是现在明军使用的火铳,实际上都只是最原始的火枪,也就是比宋军当时列装的突火枪稳固一些罢了,依旧采用的是前膛装药、射击铁弹,铁弹在枪膛中是不断撞击着飞出去的,所以就算是士卒自己有时候也没有办法控制铁弹的射击方向,近距离还能对准,远距离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另外一个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