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倾宋-第3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何不惩罚它们这辈子不准上天?”郭守敬也是含笑回答。
叶应武点了点头,身后的将领、工匠和官吏们爆发出阵阵笑声。
而郭守敬一边吩咐手下迅速收拾热气球,一边跟上叶应武的步伐,士卒们自觉地站在道路两边,工匠们也都各自忙各自的,陛下亲临在这里看着,大家虽然心里激动,但是也不想给陛下一个偷懒的印象。
“这热气球需要多久才能生产一只?”叶应武沉声问道。
身后吴楚材他们也都下意识竖起耳朵,身为将领,他们在意识到热气球在凌空杀敌和侦查方面的重要作用之后,自然更关心自己什么时候能够用上这种全新的神奇器械。
郭守敬有些惭愧的微微低头:“启禀陛下,摸索着制作出来这第一个热气球,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之后制作肯定要更快一些,不过也不能单纯仿照这个热气球的样式,毕竟这个家伙实在是太小了,说什么也得扩大一倍,容纳三个人,才能够保证有一个人控制热气球,另外两个人观察作战。”
“今年年内能够生产多少?”叶应武眉毛一挑。
“臣不敢多说,两台应该是可以的。”郭守敬谨慎的回答,他本来就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的性格,想要让他多说那做不到。
叶应武点了点头,既然郭守敬保证两台,那么两台是肯定有的,至于还会不会再多就难以估计了,毕竟叶应武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刚刚起步,如果要求太多的话反而会出意外。在场的这些工匠可都是大明的宝贝,损失了一个叶应武都感到心疼,更何况热气球一旦出事,肯定不是小事。
“一切以小心为上,”叶应武吩咐一声,挥了挥手,小阳子带着两名亲卫抬着一个箱子过来,“郭爱卿,这一箱子是朕从皇家内库拿出来,便奖赏给将军山工坊所有参与器械的研发制作的人,你们,功莫大焉!待到年底,朕会让户部专门拨款,重重奖赏!”
小阳子将箱子打开,金光闪动,闪耀的郭守敬和身后邓牧等人眼前一花。郭守敬当即跪倒在地:“陛下!请陛下收回成命,这个奖赏臣不敢收!在其位、谋其职,此我将军山之工匠所共识也,火器和热气球的研制都是我们分内应做的,陛下不责怪做的不好臣就已经惭愧万分,现在陛下以钱财奖赏,臣如何受的?更何况陛下对我等工匠不以贱民和‘奇巧淫技’视之,工部与将军山上下已不知应当如何报答皇恩,显然若是收下陛下的奖赏,臣对不起良心!”
郭守敬这么一跪,身后邓牧和周密等工部官员也都跟着黑压压跪下,且不说眼前这钱财有多么丰厚,单单就是刚才郭守敬所说的话就让他们感到发自内心的震撼。能够将万民百姓无论何等出身、何等职业,都一视同仁,有这样的陛下已经是人生大幸,如何还能收陛下之钱财。
而似乎感受到什么,不远处的工匠们纷纷扭头,看着跪在地上的郭守敬以及其余工部官员,也看着叶应武身边闪动着光芒的钱财,他们哪怕是不聪明也多数都是头脑灵活之人——否则也不可能这么精通这些工艺技巧——哪里还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当即整个山谷中的工匠们纷纷跟着跪下,每一个人都不说话,但是一道道目光落在叶应武身上,想要表达的意思和郭守敬如出一辙。
“起来!”叶应武沉声说道,郭守敬是不善言辞之人,所以他这么一跪、一说,更是让叶应武心中也有所触动,郭守敬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叶应武知道自己带给这个时代工匠的是什么。
尊严。
他们之所以跪下,是因为他们感激面前这个人带给他们和别人平起平坐的尊严。
这个时代的人,不会轻易行三跪九叩大礼,也不会轻易给别人跪下。跪天跪地跪父母,只有在祭天等大礼以及父母面前才用或者说才可以跪下,即使是面对君王也只是拱手行礼。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可以跪下,就是在救命恩人面前,再造之恩,自然没有什么所谓的违背祖宗礼法。
“起来!”叶应武又重新说了一遍,“这是你们应得的!”
话音未落,叶应武快步走到郭守敬面前,朗声说道:“没有你们,就没有大明现在的疆域,而大明的将士们也会付出更多的牺牲!没有你们,甚至朕都有可能早就战死在不知道哪个战场上!”
张顺、吴楚材还有小阳子等将领,同时上前迈出一步,向着这黑压压的人群郑重的行礼。
“于你们每一个人血脉之存续、于你们每一个家族子子孙孙之存续、于此国此大明之存续、于我华夏民族之存续,你们功莫大焉!”叶应武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之中回响,在风中不断撞击着青山、不断地回荡。
所有的工匠,此时已经是热泪盈眶,甚至要比热气球升空的时候还有激动。在这一刻,他们似乎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努力、为什么要付出血汗。民族、家国,有一些曾经模糊不堪的概念,此刻在心中前所未有的清晰明了。
郭守敬带头,所有人默默地站起来。
而叶应武看着这些支撑着大明火器生产、甚至可以说以虽然没有上战场但是同样功勋赫赫的人们,同样什么都没有说。
家国,没有国即没有家,没有家也组不成国,两者本来就是相互依存、共同延续的,国破日既是家亡时。叶应武很清楚,在五千年封建历史中,绝大多数的百姓甚至官员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国事是皇帝的家事,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所以很多人对于皇帝到底是谁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要还有皇帝就行。
这也是为什么王朝更迭的时候,大多数百姓还是会留下来做顺民,也是为什么另外一个时空中明朝灭亡的时候,怒吼的只是少许的仁人志士,而后来清末那么多屈辱的割地求和也只是少数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在争斗,一直经过数十年的文化浸润之后,在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日寇,华夏百姓才算是第一次彻彻底底团结在了国家的身边。
在大多数的百姓心中,国与自己的家没有关系。
所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因为当皇家自己乱作一团的时候,这个王朝和国家也就到了分崩离析的时候。
穿越伊始,叶应武一直想要树立的,就是一种家国不分的意识,无论是打造天武军这样拥有军魂的强军,还是对士农工商一视同仁,实际上都是为了加强民间的家国意识,让军队、让百姓深切的意识到,自己为这个国努力,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
只有这种意识深入人心,叶应武才能够保证大明的军队和百姓永远团结在自己的赤色龙旗之下,从而让叶应武有足够的精力去对付四面八方虎视眈眈的敌人,毕竟在之前的三百年之中,华夏丢失了太多,让叶应武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全部拿回来。
简而言之,叶应武就是通过这种意识,让整个大明上下团结一心,而不是之前历代王朝之中经常出现的政令不出京城。只有千千万万华夏百姓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努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向着同一个方向,叶应武才有信心彻底掌握这一种强大的力量去力挽狂澜甚至是开天辟地。
叶应武作为一个历史专业毕业的文科生,当然也看过不少网络上的穿越小说,也知道那些穿越客是怎么训练军队的,大把的钱粮撒下去就有了嗷嗷叫的军队,对此叶应武虽然没有想要批评什么的意思——毕竟历史上很多精兵确实是这么训练出来的,不过似乎好像很多王朝灭亡时候的军队也是这么训练出来的,只是不堪一击罢了——但是叶应武很清楚,这样纯粹用功名利禄悬赏出来的军队,根本没有办法保持长久,甚至当别人开出更高价格的时候,这支军队能不能对你保持忠诚还得另说,要知道叶应武初来乍到,就算是有江南西路的财政支持,但是在蒙古和南宋贾似道面前,还只是一只随时都可能碾死的蚂蚁,要说钱财,自己都不够人家零头。
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虽然成军快速而且战斗力应该也不差,但是叶应武并没有想要走这条道路的意思。如果单纯用这种办法训练军队,那么自己最后可以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但是很难成为天下之主,五代朱温就是一个前车之鉴,所以叶应武挖空了心思着重锻炼天武军的归属感和家国荣誉感,钱粮丰厚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条件。
叶应武当时需要的是一个即使是在困难绝境之中,对自己都能够保持忠诚和信任的军队。否则叶应武也不敢带着天武军直接大摇大摆的进入临安。一支坚信只有叶应武能够带给他们辉煌的军队、一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的军队,才是叶应武需要的军队,否则叶应武训练出来一些只知道丰厚钱粮的军队,没有任何的意义。
而现在从天武军推广到整个国家的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叶应武要让所有的大明百姓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养家糊口,更是为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更是为了自己的子子孙孙能够过上比今天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简而言之,就是开启民智,让所有人都能够睁眼看世界。
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所谓的睁眼看世界,在叶应武看来,并不只是看到西洋先进的科技和制度,更要看到一个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甚至进一步称雄世界的根本——每一个百姓都愿意为这个国家付出代价甚至牺牲。
看着郭守敬,也看着这些工匠,叶应武知道自己成功了。
他给了这些人梦寐以求的尊严,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一切努力,不只是为了简单的温饱。
(此章后半段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之前有书友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用钱粮砸出来一支军队,能够更轻松的取得胜利?”,也是为了阐述作者关于开启民智和国家意识的一点儿浅薄之见)
第六百一十二章 将军百战身名裂 上
暴雨倾盆,自楼烦以北,全都陷入这珠帘雨幕之中。
为了防止后路被切断,蒙古军队在岢岚水河谷之中设置了三处营寨,每个营寨之中都有一个千人队驻守,虽然人数并不算多,但是因为这些营寨都是设立在险要之处,就算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千人守在这里,怎么着也能够支撑一段时间。
等蒙古大军沁水战败、大同府后路又被切断之后,这岢岚水已经成为从草原向雁门关输送粮食的唯一道路,这几个月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够和明军在雁门关一带对峙,一来是因为雁门关险要、蒙古大军又兵力雄厚,能够坚守住,二来自然便是因为还有这么一条道路运送粮草,能够吊住性命。这岢岚水河谷崎岖难行,唯一的官道也是年久失修,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明军也不敢轻易向这边进攻,而且明军同样在几次大战之后缺少粮食和器械,一旦进攻岢岚水这一带,反倒是有可能导致蒙古鞑子狗急跳墙,对于一心想要将蒙古大军全部歼灭在这里的明军,自然是得不偿失。
所以对于楼烦以北岢岚水河谷的进攻,一直到明军进攻雁门关方才开始,而进攻楼烦的是宣武军,进攻更北侧岢岚水河谷营寨的便是荆湖军。荆湖军也算得上是明军的几个老主力战军了,其兵员最早可以追溯到当初跟着汪立信打襄阳的鄂州屯驻大军,绝对算得上有足够的老卒支撑,再加上军中新兵也都是从南来逃难的百姓之中吸收的,对于北伐、重返故土有着昂扬斗志,所以是可以想象其战力。
但是由于这一支主力战军驻扎的是荆湖一带,属于大明的核心所在,所以长久以来自然而然的是作为总预备队和大明除了禁卫军之外最后一支可以上战场的军队存在,这也导致荆湖军每一次开赴战场的时候,战争基本上都到了尾声,前面的军队吃肉的吃肉、喝汤的喝汤,什么都剩不下,往往都是白忙活一场。
大明也并不是想要一直压着荆湖军,而是因为之前的几次大战都是蒙古率先动手,明军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然后反击的位置上,所以最先与敌人接战的肯定是最前面的几个主力战军,而且因为蒙古的动作一直没有停过,所以就算是兵部有天大的胆量,也不敢在将蒙古人彻底打垮之前轻易的将主力战军换防。这也就使得荆湖军只能一直在后面坐冷板凳。
虽然荆湖军的将士们知道,用不上自己代表大明这一战又打胜了,但是没有办法建功立业总是憋屈。
而这一次大明举国之力进行北伐,甚至就连叶应武的禁卫军和神卫军都全军冲上,荆湖军自然也有了用武之地。等到他们赶到战场的时候,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越过楼烦进攻岢岚水北侧的蒙古营寨,相比于进攻楼烦的宣武军和进攻雁门关的天武军,这一个任务绝对是最为困难的,不但意味着他们要在河谷之中不断突破蒙古人的封锁,甚至还要回头拦截随时有可能溃败进入河谷的蒙古军队,还要冒着后路被切断的危险进行长距离的急行军,不说别的,就是粮草和器械上都要经受巨大的考验。
这绝对是最重的任务,也是荆湖军上下将士期待已久的任务。
大雨瓢泼,将周围的山谷都笼罩在呼啸的风雨中,甚至连远处的山峦界限都看不清楚,岢岚水就在不远处咆哮回荡,原本并不湍急的河水,因为这风雨,就像脱缰的野马,不断撞击着两侧的滩头和山壁,无数的浪花飞卷,无数的水珠飞溅。
乌云低垂,阴雨之中,前方山谷尽头的营寨并不算高大——毕竟蒙古人这几个月也没有那么多功夫加固这些营寨,不过因为正好设立在这一处山谷的出口处,所以就算这样想要进攻也颇为不易。
足足一丈高的营寨寨墙横跨岢岚水,中间为水门,两侧为陆地寨门,营寨上可以看到蒙古士卒来往奔走的身影,一个个火光光点晃动。毕竟黑压压的明军压过来,就算是天气再怎么恶劣,这些蒙古士卒也能发现得了。
雨水顺着斗笠的边缘流淌下来,紧接着落入蓑衣之中,火光中一支支明军进攻队伍整齐而沉默的进入进攻位置,风声里只能隐约听见都头和十将们低低的吼声。
而在阵列的稍后方,一个简陋的雨棚已经搭建起来,篝火舔舐着满是乌云的天空,一尊尊火炮已经在火光中露出狰狞的面容,正对着前方,因为周围篝火的原因,这棚子之中甚至还有些闷热,索性直接赤着上身的炮兵们正在紧张的填装炮弹。
为了防止火药受潮,所以才不得不搭起来这个雨棚,甚至在周围用篝火烘烤,但是稍微有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将炸药点燃,那可就不是小事情了,所以这些炮兵们身上的汗水,一半是因为来往忙碌,一半也是因为紧张小心。
而在雨棚的外面,几名亲卫的簇拥下,两道身影站的笔直,手中都举着千里眼看向远方。配属军队的千里眼,自然考虑到了雨天作战的可能,所以只要将千里眼前段的圆筒拉出来,就能够起到一定防止雨水沾染了镜头的效果,虽然代价是视野会变小,但是总比什么都看不清来得好。
“蒙古鞑子在这里的人可不少,显然雁门关失守之后,他们有可能将北面两个营寨的军队抽调到这里了。被各个击破还不如和咱们在这里决一死战。”站在左侧的是荆湖军将军杨守明,这个当年在庆元府跟着叶应武并肩作战,后来又在叶应武南下的时候主动起兵响应的中年汉子,这几年历练下来,更是平添三分稳重神色,站在那里纹丝不动,但是脸上的杀意足够将前面那个营寨彻底绞碎。
杨守明身边的是荆湖军督导胡应炎,相比于久经战阵的杨守明,尚且年轻的胡应炎满是兴奋的神情。和他一起当时追随王安节在常州起兵响应叶应武的几个人之中,姚訔正是在荆湖军督导的位置上升入京师,而陈炤也在几次大战中放出光芒,如果不是这一次北伐耽误了,恐怕出去独领一军也是有可能的,算来只有他胡应炎寸功未立,再加上又是第一次真正身临战场,要说他没有激动和期待之情那反倒是不正常了。
听到杨守明的感慨,胡应炎点了点头,下意识打了一个哆嗦,不知道是因为冻得还是因为激动:“既然这样,咱们倒是也可以一劳永逸了,将这个营寨拿下来,蒙古鞑子估计也就没有在后面死守的意思了。到时候一路横扫过去,这岢岚水一线就彻底控制在咱们大明手里了。”
“不能轻敌。”杨守明的声音低沉,却带着难以抗拒的威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和蒙古鞑子交手了,杨守明很清楚,在过去轻视蒙古鞑子的基本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即使是大明皇帝陛下有百战百胜的过往,在和蒙古人的对决中也是小心翼翼,除非是有足够的把握,否则不会剑走偏锋、兵出奇招。
这绝对不是害怕敌人,而是要在付出尽可能少的牺牲之下,将自己所能够利用的发挥到极致,毕竟大明需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一个胜利的结果。而显然对敌人重视和谨慎才能够确保最大可能的胜利。
胡应炎吐了吐舌头,自己这个搭档是外冷内热的人,而且确实是一条值得敬佩的汉子,所以他并没有想要以理力争的意思,更何况胡应炎也有这个自知之明,在这上面他是争执不过杨守明的。
没有多看胡应炎,杨守明的千里眼转到明军阵前,一支支火把已经熄灭,准备进攻的明军将士都隐藏在了黑暗中。本来这河谷就狭小,若是再打着火把进攻的话,那将士们可就成了活靶子,而且蒙古人营寨上也有火把,在黑暗中只要看准那火把的光亮向前冲,方向自然就不错。
“启禀将军,火炮准备就绪!”炮兵旅长快步跑过来,朗声吼道。
胡应炎点了点头,而杨守明霍然转身,手正对着前方营寨:“进攻!”
“开炮!”一面面令旗同时挥下,雨棚中的火炮同时爆发出轰鸣。
一道道弧线在天空中划过,光亮闪动,炮弹重重的砸在前方寨墙上,单薄的寨墙在炮弹一次又一次的撞击下剧烈晃动着。第一次实心弹校正之后,紧接着开花弹呼啸而出,爆炸声在营寨内外回荡。
泥泞被一遍一遍的炸开,而寨墙更是有一段彻底坍塌,可以听见寨墙后面蒙古人惊慌的呼喊声和来往奔走声。
“弟兄们,杀鞑子!”黑暗中,同时爆发出一声声怒吼,黑压压的身影有如潮水一般涌出,怒吼声将风雨遮掩,在整个河谷之中回荡,一道道身影跃入营寨上火把的残影之中,火蒺藜爆炸的声音此起彼伏。
而作为掩护,火炮也开始向纵深射击,一发发炮弹不断的抛出,升入空中,又重重的落入营寨。
“冲,为了大明!”一声声呼喊声刺破风雨,已经等候了、憋屈了太久的荆湖军,迎来自己的初战。
“为了大明!”胡应炎喃喃重复了一遍风雨中传来的口号,嘴角边露出一丝笑容,军心可用,军心可用!
杨守明静静的站在那里用千里眼看着,而身后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传令兵有些狼狈的冲到两个人身边,胡应炎下意识回过头,见这传令兵满身泥泞,想必是长途跋涉、艰难行进而来,当即好奇的问道:“可是有什么事情?”
传令兵喘息着从怀中掏出来信封交给杨守明,显然这封信被他小心翼翼的保护,所以并没有遭到损坏。杨守明看着信封上的“宣武军李芾”五个字,轻轻吸了一口气,不过还是飞快的将信封拆开。
只是草草的看了一眼,杨守明旋即将信递给胡应炎,自己默默地抬头看着风雨茫茫的南方。
————————————…
雁门关。
岢岚水河谷之中的大雨,到了雁门关小了不少,有些像淅淅沥沥的春雨,将这个刚刚经历过血火磨砺的雄关笼罩在烟雨之中,为这要塞平添一份古朴庄重,而也使得远山愈发苍翠,
雨水顺着雁门关府衙的屋檐流淌下来,瓦片发出清脆的响声。
“外面这雨总算是小了,”江镐一边脱下蓑衣,一边大步走入议事堂,虽然雨小了,但是风还不小,他的头发上依旧有不少雨水,此时正顺着脸颊流淌下来,“不过某看着雨云是向西移动的,恐怕岢岚水那边还有的受的,这一战,不好打啊!”
张世杰正负手站在舆图前面静静看着岢岚水一带的来往态势,而一群幕僚们正在忙碌。尹玉一边向着江镐点头示意,一边沉声说道:“风雨太大、道路泥泞,楼烦那边已经有两天没有消息传过来了,也不知道怎么样。现在咱们只能看着这好几天之前的态势推演,尽可能的考虑到各种情况。”
“宣武军和荆湖军,好歹也是两支主力战军,实在不行还有咱们天武军,说什么也不能让蒙古鞑子跑了。”江镐看着舆图上或许已经远远落后于战场形势的标注,“刚才某到城墙上和军营里转了一圈,弟兄们都休息的差不多了,随时可以上阵,这雁门关虽然是要塞之地,但是终究比不过大同府四通八达,不甚繁荣,城池也颇为狭小,弟兄们再这么憋下去总不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