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倾宋-第4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蒙古人这一次终于抵挡不住了,并且对于他们来说,甚至都没有了退路。四面八方冲上来的明军并没有留俘虏的打算,在这高树坡他们已经流了太多的血,有太多的兄弟倒下,只有蒙古鞑子的鲜血和生命才能够祭奠战死在这里的无数英灵。
蒋绍的一条腿被石头砸断了,不过好在人其余地方都没事,而他身边的士卒越聚越多,死死保卫着那一面残破的将旗。明军已经冲了上来,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的赫然是第一师的师长狄孟。
“蒋连平!”狄孟大口喘着气看着眼前这个坐在石头上的家伙,声音甚至都有些颤抖。
蒋绍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笑容,上下打量了一番浑身鲜血的狄孟,忍不住笑了一声:“你看看你,某这不是还没死么,怎地马尿都快流下了?”
“你这个混蛋,你他娘的!”狄孟将手中刀狠狠向地上一插,骂骂咧咧的坐了下来,从东侧山谷开始进攻,这一路马不停蹄的冲杀进攻,可以说也快掏空了他全部的力道。
在看到自己的搭档还活着的时候,狄孟觉得有千言万语要骂过来,骂这个家伙就知道和自己抢功结果险些送了性命,骂这个家伙把第一师发动进攻的将士们折损了大半,骂这个家伙害得自己亲自冲在前面来救他,骂这个家伙······
可是当看到腿上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同样满身不知道是谁的鲜血,笑眯眯看着她的蒋绍时候,狄孟却是什么都说不出来的,只能不断地低声骂娘,也不知道是在骂谁。
蒋绍伸手拍了拍狄孟的肩膀,冲着身后一努嘴:“天亮了。”
紧接着蒋绍用还使得上力道的那只脚跺了跺被炮火翻过又被鲜血一遍一遍染红的土地,看着沉默不语的狄孟:“这高树坡,是我们的了。”
狄孟叹息一声:“连平,某恨啊,这么多弟兄,本来不应该折损在这里的······”
蒋绍忍不住轻笑一声,伸手指了指更西面的群山和在山坡下蜿蜒的道路:“一失足成千古恨,世上没有后悔的余地,不过好在·······”
顿了一下,蒋绍看向狄孟:“我们还有改正的机会。”
《倾宋》第九卷汉唐业 第六百六十四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中
大明皇宫,紫宸殿。
叶应武展露出来的强硬态度确实让这些臣子们吃了一惊,陛下是典型的能动手就绝对不动口的存在,这很多人是知道的,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想到叶应武竟然会如此行事。这可是直接就摘掉了一名吏部主簿的顶子,要知道对于现在缺少官员的大明来说,叶应武这可绝对不只是生气那么简单。
这是在赤果果的展现自己的威严啊。
“启禀陛下,臣有本要奏,”吏部尚书汪立信紧跟在文天祥身后站出来,“陛下,殿试之举行应就在左近,臣恳请陛下挑选监考之大臣。”
汪立信声音洪亮,显然并没有因为叶应武刚才的威势而有所退缩,同时他此时根本不给别人站出来的机会,摆明了是站在叶应武这一边的。
叶应武点了点头,殿试由皇帝陛下亲自监考,但是也应该挑选一个或者两个大臣和皇帝一起监考,这两个大臣当然也是之后负责批阅试卷的主考官,最后由他们将批阅好的试卷结果送给皇帝过目。
“学士院大学士邓光荐,礼部左侍郎廖莹中负责殿试,”叶应武朗声说道,“兵部尚书刘师勇,镇江府水师都督张顺负责校场武试!”
“臣遵旨!”被叶应武点到的四个人同时站出来,朗声应道。
“诸位卿家可有意见?”叶应武点了点头,转而将目光投下去。
下面文武百官都只是一拱手,没有多加反驳。本来叶应武金口一开,实际上就已经没有他们可以多加选择的机会了,更何况叶应武挑选的这几个人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职务高低搭配都滴水不漏,根本没有办法反驳。
“那好,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朕还有一事。”叶应武缓缓说道,“朕的皇长子以及几位皇子c公主年纪都已经到了,应该考虑教育之事。所以朕需要挑选几位少傅担任指导皇子和公主课业的事情。”
整个大殿上所有官员顿时都打起精神,挑选少傅,他们多少也都听到了风声或者能猜测到,而此时叶应武开口,更是代表着这朝会到了第一个小高(和谐)潮,而如果那些已经一退再退的世家们不想死无葬身之地,此时自然就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哪怕是之前叶应武确实展现出了强硬手腕。
无论对于哪一个朝代,少傅和伴读都是很重要的存在。少傅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在执政早期的朝中重臣,而与下一任皇帝年岁相当c冲龄为伴的伴读则很有可能成为执政后期的重臣,可以说选出来少傅和伴读就等于选出来新皇登基之后的朝廷领导班子,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哪怕是头上只是挂着一个少傅的头衔,都等于跻身或者将要跻身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比如清代的鳌拜,因为一个少保的身份,而能够在康熙登基之后常年把持朝政,甚至成为阻碍新皇执政的眼中钉c肉中刺。
足可见只要能够得到少傅的身份,而或者自家子孙得到伴读的身份,都代表着皇帝无与伦比的信任和家族未来的辉煌。
而且一向少傅和伴读位置的选择,都是皇家向朝中重臣以及对朝廷统治有很大影响力的世家们的一个妥协,他们保证皇权的平稳过渡,而皇家也保证他们后代的荣华富贵。
所以很多人在之前就多有猜测,叶应武说不定会借助这个机会向世家示好,毕竟现在大明南北战火如荼,根本容不得世家再继续在国内搅得天翻地覆,所以对于叶应武来说,如果此时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来向世家示好,甚至双方趁着这个机会的话谈判达成和解,那么这已经汹涌滚动了太久的暗流,就终于可以平息了,哪怕是最后也没有分出来胜负,但是至少大家现在可以松一口气。
而似乎世家也有这个想法和期待,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和叶应武大战一场,就算是侥幸获胜,以元气大伤来换取叶应武的退步,可不是什么划算的事情。世家能够运转,不在于其代有才人出即使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这也很难做到,而在于其能够在一代一代的延续之中维持自己的地位,维持自己的实力。
世家的实力是几代人用数百年积攒起来的,如果和叶应武这等直二愣子脾气的皇帝陛下直接冲突的话,损失肯定小不了,很有可能世家几代人的努力都将化为乌有,所以那些世家也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对于叶应武的态度还有期待。
不过很显然叶应武在大朝会刚开始就给予世家一个再准确不过的答复,想要和谈,没门。
这是一场虽然没有硝烟,但是同样残酷的斗争,而斗争的根本,就是为了争夺这天下真正的话语权。
叶应武是依靠军队起家的,其称王称霸的过程实际上有些类似于唐末的藩镇,和前宋的开国过程差不多,可以说并没有得到世家太多的支持,因此实际上世家并没有在朝廷中扮演多少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世家咬着牙必须要和朝廷一较高下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想要凭借叶应武的让步而一脚踏入朝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世家的延续和生存。
否则以他们以往墙头草的性格,当然不会如此轻率的去和朝廷如此大张旗鼓的动手。
叶应武刚刚说完,文天祥便不慌不忙的站出来,朗声说道:“启禀陛下,臣举荐翰林院大学士刘辰翁,刘相公出身白鹭洲书院,师承前朝江相公和欧阳山长,学富五车c文采斐然,藏经纶于胸腹,怀大志于心中,坐则有煮茶论道之才,站则有指点江山之能,自执掌翰林院以来,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此为实所共鉴,故臣以为,以刘相公为少傅,合情合理。”
刘辰翁是翰林院大学士,又是文天祥和叶应武的同窗,来担任这少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少傅还是需要一个有才能的人来坐镇,而刘辰翁的才学当然没的说。更主要的是刘辰翁到现在都没有被卷入漩涡之中,谁都不知道他真实的态度是什么,让这一个很有可能是中立派的人来担纲,就算不是最好结果,双方也都能接受。
总比直接撕破脸皮来得好。
“臣附议!”这一下几乎是异口同声,谁都不会在这上面别苗头。
叶应武点了点头:“皇子和公主教学之任务,由刘爱卿担纲,甚合朕心。不过刘卿家毕竟还有翰林院之事务需要承担,不能总为授业之师来往宫中,所以朕还需挑选两人为辅,一人专文,一人专武。”
三个人,这是名额,也是陛下的底线。
所有官员瞳孔缩了缩,对于世家来说,在武功上当然没有多少建树,一般世家也都是通过在文官职务上作出努力而飞黄腾达的,所以想要拿下这专精武艺的少傅职位,自然是异想天开,所以他们就只有最后这一个选择,不过陛下真的会好心将这个位置腾出来交给世家么?
毕竟谁都不会忘了,今天上朝还在外面的时候,就有一个人比较高调的出场啊。
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落在静静站在那里的李叹身上,这位叶应武的亲信幕僚c救火队员,果然这一次又是被陛下从其余地方拽过来救火的么?文武百官此时也顾不上身在大殿之上,更何况叶应武本来就给他们这个时机,虽说不敢开谈,但是片刻之间就不知有多少目光来往。
至于这些目光之中又各带着怎样的意味,恐怕只有其主人知晓了。
站在前排的文天祥c谢枋得等朝中重臣则是纹丝不动,似乎这些事情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
御史台监察御史陈宜中在一双双目光的注视下,不慌不忙的站出来朗声说道:“启禀陛下,臣举荐辽东行省监察御史李叹,李相公为从龙元戎,这些年拓土夷洲c镇抚安南c北上辽东,所到之处化荒芜野蛮之地为我大明之乐土,功勋卓著,且李相公足智多谋,为大明之繁荣呕心沥血,堪称大明新一代之张子房,拓土之功c安抚之绩,皆可使李相公满足陛下之要求。”
顿了一下,陈宜中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有些挑衅的微微回头,似乎等着有人来反驳。作为公认的叶应武的属下,陈宜中这个时候站出来明言推举李叹,就是摆明了立场要打擂台了。
而陈宜中属下的御史们也都双眼放光,自觉不自觉地在周围人身上扫来扫去。这些平日里的主要任务就是找茬和负责打嘴炮的家伙们,无疑是大明朝野吵架功夫最强的,可以说他们早就“饥(和谐)渴难耐”了。
不等陈宜中回去,川蜀行省安抚昝万寿便站出来朗声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有所不妥,李相公虽然功劳赫赫,但是毕竟年纪尚轻,而且其久在地方行走,所学为经世济民之才,而非现在皇子和公主们所需要的四书五经c圣人学问,更何况据臣所知,李相公虽然是前朝名臣之后裔,但是毕竟生长于海寇之间,非良臣应有之出身,恐李相公自己也未曾出入私塾之中,如由李相公来教育皇子和公主们,臣以为不妥。”
“臣附议!”有昝万寿站出来,那些还在犹豫的官员们也一个个动作飞快,一时间竟然站出来四五个人,而且都是六部之中较为重要的郎中和主簿。
如果说昝万寿站在世家这一边,叶应武倒也能够理解,当初在川蜀昝万寿c张珏和高达互成掎角之势,甚至昝万寿还对于另外两个人有统领的关系,结果谁曾想到叶应武横空出世,泸州之战功劳几乎全都落在了高达和张珏的头上,导致两人火箭般蹿升,很快就超过了昝万寿,所以昝万寿当时就对叶应武有所不满,再加上他世家的出身,所以此时站出来表示反对在叶应武的预料之中。
对于昝万寿,叶应武本来就有所提防,这个人颇有才能,在历史上也是统筹川蜀各路军队和蒙古鞑子浴血奋战了十余年而不败,所以叶应武也不想让这一个人白白浪费了,毕竟大明现在最缺少的就是官吏。川蜀的高达和张珏都带军在外,所以川蜀省内就只能交给昝万寿,这样才能服众,并且叶应武也知道就算是昝万寿和自己政见不合,在处理事务上他却绝对不会做对不起大明的事情。
更何况叶应武也不是没有其余的准备,川蜀行省巡抚王世昌作为叶应武一手提拔上来的心腹,其主要责任实际上就是和昝万寿形成制衡。
真正让叶应武没有想到的是,那些平日里的中间派或者墙头草们,竟然如此整齐划一的站在了世家那一边,叶应武可不会天真的以为这些家伙只是简单的在刚才那一小会儿的功夫中就做出的选择这些官场上的中间派们一向是以“不参与c不站队”作为为人处世准则的,这也是叶应武为什么会选择任用他们,至少这些人还能干一些实事。
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竟然也被世家收买了,更或者这些家伙本来就是站在世家这一边的,之前只是保持沉默没有表态。
叶应武眉毛一挑,并没有着急开口,不过他脸上一闪而逝的怒意,只要敏锐一点儿的人都能够察觉到。下面的官员们心中暗暗吸了一口气,看来这李叹还真是陛下心仪的人选,现在受到这么多人的反对,难怪陛下会生气,不过现在应该还没有触动陛下的底线。
“昝相公何出此言?”吏部尚书汪立信沉声说道,“古人云,英雄不问出处,李相公之才能以及其治国理政之手腕,乃是有目共睹。更何况昝相公一味的强调李相公没有受过学堂私塾之中的教育,难道昝相公不知道,古有甘罗十二岁拜相,如何能受过私塾教导,就算是前朝也有我等敬佩之江万里相公出身山村之中,同样能登堂拜相,并且有令我等佩服之丰功伟绩,由是而观之,就算是李相公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也不妨碍李相公本事有才能。”
汪立信开口便将江万里抬出来,让文天祥c刘辰翁和邓光荐等出身白鹭洲书院的人都下意识的竖起耳朵,别的不说,如果有人敢贬低江万里的话,那么他们第一个不答应。
“话虽如此,但是汪相公可曾想过,”一名郎中沉声说道,“李相公虽然有如此才能,但是可能将此传授给皇子和公主?我等认可昝相公,也多是出于如此考虑,毕竟诸位皇子是大明的未来,而公主同样代表皇家之颜面,所以这少傅不仅应该自己学富五车,更应该有教书育人c授人以渔的功夫,否则就算是再才高八斗又有何用?”
“臣同样有如此之顾虑,陛下,诸位皇子和公主之教育不比其他,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汪立信冷笑一声,没有多加反驳。
“诸位同僚没有和李相公交谈过,如何知道李相公没有这样的才能?”一名御史霍然出列,朗声说道。
“那你难道和李相公多有往来,所以对李相公颇为了解?”一名主簿不疾不徐的说道,“只是不知道你们这一个是朝中御史,一个是边疆重臣,如此来往,只是同僚之间相交,还是”
他虽然没说出来,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话外之意,还是结党营私?
古往今来官场上的大忌,便是朝中臣子和边疆重臣来往过密,所以现在问题一下子转移到这上面,让那个年轻的御史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
这种问题,万一回答错了就是万劫不复啊,而且还不只是自己,会牵连很多人。
《倾宋》第九卷汉唐业 第六百六十五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下
南洋,西lā
看着狄孟送回来的战报,上面还带着浓烈的血腥味,高树坡战斗的惨烈甚至不用娄勇打开这战报就能够体会到。
即使是娄勇也没有想到,蒙古鞑子的动作竟然会如此之快,以至于甚至赶在了明军负责埋伏的军队之前,这些蒙古鞑子不止可以说是日夜兼程,而且他们的主力前锋就紧紧跟在哨骑后面顶了上来。
这在打仗中绝对是险招甚至是昏招,毕竟前锋轻兵疾进,很容易因为没有探查清楚前方道路的情况而落入敌人的包围当中,不过相反的,如果前锋的速度足够快,那么完全可以先一步抵达路上可以设立埋伏的地方,无论是给敌人打一个反伏击还是保证后面大军的平安通过,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很显然蒙古将领就选择了这样的打法。
他们对于自己的前锋队伍有着绝对的自信,并且即使是多少猜测到了明军肯定会设下埋伏,但是依然让前锋不管不顾加速前来。这战术之中带着一部分自大,但是娄勇也从其中察觉到了蒙古人对于自己绝对优势实力的信心,并且高树坡一战虽然以蒙古鞑子的前锋队伍全军覆没告终,但是明军确确实实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狄孟的第一师是大理军的王牌,是当初跟着娄勇北上打过成都保卫战的,属于大理军各师之中少有的经过战火磨砺c有大量老卒作为骨干的精锐,马带走了大理军和静江军的主力,不过还是专门将第一师留给了娄勇,这是娄勇的起家部队,娄勇使用起来自然更加容易,更主要的是想要守住南洋,总得有一支强大的精锐队伍作为支柱,这样才能在一旦出现溃败的时候,起到支撑大局的作用。
而在进攻高树坡的战斗中,第一师损失三分之一还要多,等于西晖镇聚集的明军在还没有开战就损失了一个多旅,而算起来现在西晖镇明军就算是加上后来陆续抵达的厢军也就只有六个旅,这等于一下子少掉了六分之一的兵力,而打掉的只是蒙古鞑子的前锋军队。
哪怕是算起来第一师作为进攻一方实际上占了便宜,不但损伤人数要少于敌人,而且成功拿下了高树坡,但是看着大约的战损,娄勇就知道这样的战果不尽人意,毕竟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最重要的可不是杀伤多少敌人,而是自己手下还有多少能用的人,毕竟能用的人越多回旋的余地就越大。
果然这些蒙古鞑子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伊尔汗国号称蒙古四大汗国之中最强者,一出手就险些让娄勇吃败仗。
“参见将军!”素格力和孙俊联袂而来,见到娄勇急忙拱手行礼。
娄勇伸手拍了拍城垛,摆了摆手:“高树坡那边的战报你们都看了?”
孙俊点头说道:“将军,蒙古鞑子来者不善啊。不过好在他们向南和向北探查道路的两个千人队都被我们的人干掉了,而现在前锋也终于被打掉,至少可以让蒙古鞑子消停一阵子。”
“蒙古鞑子会消停么?”娄勇冷笑一声,“现在高树坡落入我们手中,而且是在他们前锋队伍的手里抢过来的,原本的伏击已经完全变成强攻和强守,蒙古鞑子将领且不说需要得给下面一个交代,单单是高树坡扼守道路,他们就必定会猛攻高树坡。”
顿了一下,娄勇的目光在自己两个未免有些乐观的属下身上扫过:“你们可不要忘了,现在我们的对手是蒙古鞑子,这些家伙的战力和斗志一点儿都不比我们差,高树坡一战就是血的教训!”
孙俊和素格力下意识的对视一眼,轻吸一口凉气,战局的严峻显然已经有些超出他们的想象,毕竟他们久在南洋,自然而然的将对手当成真腊人或者安南人的叛军和贼寇,却是忘了现在他们的对手可是伊尔汗国。
被打掉了前锋,如果是那些贼寇一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缩回去,但是如果是这样的失败落在明军头上,那么明军肯定不会缩回去,而是拼命继续向前,为战死的弟兄们报仇。而很显然伊尔汗国很有可能和大明军队有着相同的选择,接下来高树坡这一个名不见经传,甚至没有标注在大多数地图上的地方,很有可能迎来尸山血海一般的大战。
“高树坡扼守前来西晖镇的道路,而过了高树坡在南北两侧的瓦台和龄坡,则是你们两个旅扼守的地方,”娄勇在身后亲卫打开的舆图上指了一下,“一旦高树坡开战,某给你们的任务就是死守住这两个地方,同时尽一切可能支援高树坡,如果高树坡被突破,你们将负责阻敌的任务,尽最大可能拖延!”
孙俊和素格力对视一眼,娄勇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准确的限度,但是他们很清楚“死守”c“尽一切可能”c“尽最大可能”这些词汇都是什么意思。
“诺!”孙俊和素格力同时拱手答应。不管是什么命令,身为大明军人,他们将全力执行。
面对蒙古鞑子,大明将士唯有死战而已。
脚步声突然响起,一名明军士卒快步走过来:“启禀诸位将军,土著派人过来了,好像还是他们大部落的首领。”
“哦?”娄勇眉毛一挑,而孙俊和素格力几乎是同时手按刀柄,霍然转身。第一师之所以不得不强攻高树坡,就是因为本来应该探查清楚情况并且随时准备和明军接头的土著人没有了身影,从而导致狄孟不得不下令一边探查一边进军,好在狄孟和蒋绍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所以才没有被蒙古鞑子打一个措手不及。
因此无论是娄勇还是孙俊他们在了解清楚前因后果之后,都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