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长安城下-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张诏书最后竟然如同虚设。

  今年二月四日,玄宗宴请新除县县令于朝堂,并且亲自写了一篇。

  他把这个赐给了全天下的县令。

  按照秦朝的制度,县里有超过一万户人口的县,它的“最高领导人”才可以称为“令”,需要缴纳一千至六百石的税;一万户以下县的的“最高领导人”称为长,需要缴纳五百至三百石。

  因为的颁布,“令长“以后专指县官。

  今年,张守珪派遣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伐奚族、契丹联军,结果安禄山因为轻敌,被对方打败。

  这在古代是大罪,张守珪于是跟玄宗奏请杀掉安禄山。

  安禄山已经被送上了断头台,临刑之前,他高声呼喊:“大夫不欲灭奚、契丹耶奈何杀禄山!“

  大夫不应该去击败奚、契丹吗?

  为什么要杀掉我?

  张守珪忽然有点舍不得了,这毕竟是他的养子。

  想到他以前那么骁勇善战。

  但是他毕竟犯了这么大的错,事情也已经捅到了玄宗那里,只能硬着头皮把他押送往京师。

  请玄宗定夺。

  张九龄跟玄宗说,古有司马穰苴诛杀庄贾,孙武斩宫嫔;都是为了严肃军纪,只要犯了军纪,必须以军法论处。

  张守珪军令已经下达了,安禄山这个人的死刑绝对不能罢免;张九龄主要是怀疑张守珪包庇他干儿子。

  一支军队没有纪律是万万不能的!至于树立自己威信是其次的,主要是严肃军纪,提高战斗力。

  司马穰苴是春秋末期仅次于姜子牙的著名军事家,当时,齐国遭遇晋国、燕国入侵,大夫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他,他当时还没有多少名气,然后要求齐景公找个重要大臣做监军,但是监军仗着自己的地位高,藐视军纪,被司马穰苴。

  但是玄宗觉得安禄山是个人才,说什么也不肯听张九龄的,还是赦免了他。

  找了奴隶代替他死。

  张九龄当时就炸毛了,和玄宗争辩道,安禄山轻视敌人,藐视军纪,不可不诛。

  而且我看他的相貌,怎么看都是有反叛之心,如果置之不理,日后必成后患。

  玄宗被他骂了一顿,也没什么好脸色,“你不要胡乱陷害忠良。”

  安禄山算是正式的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了玄宗的视线里。

  安禄山是一个混血儿,他的父亲是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为突厥巫师,信仰祆教。

  不过,他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他的母亲改嫁给一个安姓突厥番官,遂改姓安姓,改名禄山。

  安禄山这个人本身是聪明的,他通晓六国语言,最初为互市马牙郎,通俗的说,大概是商人交易时的翻译员。

  安禄山最早叫安荦山,荦山是粟特语,意思是光明。

  他长大后没多久,他们的部落就破败散乱了;他于是跟着他的堂兄安思顺逃到了幽州。

  正好张守珪在幽州担任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应征入伍。

  他骁勇善战又很会说话,慢慢的就引起了张守珪的注意,升任捉生将。

  “捉生“的意思是擒捉活俘虏,是唐朝和唐朝的一个军官名。

  安禄山每次出征,都能活捉十几个人回来。

  他的军功涨得很快,没多久就成为了所有军官中的佼佼者。

  他成功引起了张守珪的注意,张守珪很喜欢他,把他收为了养子,安禄山渐渐地升至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

  安禄山这个人情商是很高的,他取得权势,除了手段狡诈、善于谄媚逢迎取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等人的宠信和支持外,还因为当时河北一带外族杂居,情况复杂,而他熟悉当地情况。

  另外,当时奚族和契丹族势力较强,不时进扰河北,他以征战或欺诈手法,镇压两族以立功,被玄宗倚为“安边长城”。

  权力越大**也就越大,玄宗显然忘了当年他就是手握重兵胁迫先帝上位的。


第357章 洛阳有怪

  说完了安禄山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那就是史思明。

  史思明最开始叫史卒干——卒在“唐普”里读作“促”,他和安禄山是同乡,个人的生日还就差一天。

  史思明是除夕出生的,安禄山生在大年初一。

  两个人小的时候就很熟,一起做过互市牙郎。

  史思明以好勇斗狠在圈子里出名。

  他曾经因为杀了人还是偷东西之类的,触犯了大唐的刑法。

  于是他为罪潜逃、逃入了奚族地盘上;好巧不巧,刚跑进去就被巡逻的奚族士兵逮了个正着儿。

  对方正准备以偷渡的名义杀掉他。

  史思明立刻一脸正色道,他说自己是唐朝派来和亲的使者,杀掉他就是在和唐朝做对。

  巡查的士兵深以为然,当即不敢怠慢,赶忙跑去跟自家老大汇报,并把他送到了自家老大的营帐之中。

  奚王也以为他是大唐的使者,于是以使者礼节接见了他。

  史思明这个人狂妄自大惯了,见到奚王也不行礼,只是象征性地拱了下手。

  奚王当场脸色就挂不住了,但是他敢怒不敢言,把他安排到驿站歇下,又派了近百个人送他回来。

  史思明有些不高兴,跟奚王说,“王虽然派遣了这么多人,但是这些人都没有资格和我面见天子。到时候天子会怀疑你不够尊重他。”

  “我听说王有一名良将,名叫琐高,您为什么不派遣他跟我入朝呢?”

  奚王觉得有道理,于是派遣琐高和三百多个人跟随他一起回去。

  史思明马上就要到平卢镇的时候,提前让人给担任唐朝将领的裴休子说:

  “奚王派遣琐高和精锐一同前来,说是要来入朝觐见,实际上是想来袭击城池。将军应该先做好准备,防止对方突然袭击。”

  裴休子虽然不相信他的话,但是还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没两天,对方真的到了。

  裴休子立刻派兵到驿站,把对方的人都杀掉了,并吧琐高绑起来,押送到幽州。

  张守珪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觉得他有功劳,跟玄宗建议,把他封为了果毅都尉,后累迁将军。

  再然后,他入朝奏事,玄宗和他聊天,发现两个人很投缘,于是给他赐名思明。

  今年五月,听说刘志诚起义不成、被斩杀的消息。

  醴泉人刘志诚没什么背景、只是一介平民,但是这货嘴皮子很厉害,三言两语就忽悠了一票信众。

  这些信众传播迷信、怪力乱神的言论,抢劫路过的群众,眼看着就要奔着咸阳去了。

  村民们赶忙去告知县官,烧断了护城河上的桥梁、堵塞了主干道,把他们拦在了城外。

  城墙上立刻释放箭矢,对方溃不成军。

  没几天,刘志诚被拘捕,枭首示众。

  今年六月二十三日,玄宗颁布了一条新规定,把年俸改为月俸。

  以前的时候,俸禄都是一年一发,有时候到了年末,还没发工资,就没有钱了。

  现在改成了月俸,对钱的使用更加灵活了。

  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后世。

  今年十月,旧事重提,玄宗又想立李林甫为相。

  当初他提出来,想要把李林甫拜为丞相。

  张九龄持反对意见。

  他跟玄宗阐述了一下李林甫的人品,并指出丞相是国家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

  玄宗于是作罢。

  张九龄直言进谏,被李林甫记恨。

  张九龄因为文化素养高,被玄宗所看重,李林甫虽然记恨他,但是表面上还没办法做什么手脚。

  当时侍中裴耀卿和张九龄是好朋友、交往甚密,李林甫直接把两个人都记恨上了。

  今年十月,玄宗已经在洛阳住了几个月。

  原本准备明年二月份返回长安,结果刚刚进了十月,洛阳别殿里忽然出现了一些鬼怪的传闻。

  据说,最早是一个宫女发现的。

  她发现宫殿的门总会自己打开,尽管门口根本就没有人;而且,宫殿的门都是从外面打开的——即拉开,风是不可能从屋里刮起来的。

  这个事情在很多人目睹了之后,成功传到了玄宗的耳朵里。

  流言愈演愈烈,紧接着又出现了新的传言。

  有好几个宫女一夜之间“自挂东南枝”,而且这个情况连续出现了三天以上。

  玄宗惶惶不可终日,整宿整宿地睡不着、头发成把成把的掉。

  不光在皇宫里,整个洛阳城都发生了灵异事件。

  据说有人天津桥上莫名其妙的就失踪了;洛阳尹派人打捞了河底之后并没有发现那个人的遗体。

  有人在荒郊野外忽然被人打劫,对方抢到了东西之后,还要把受害者杀掉,剖开他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

  一时间,食人怪的传言四起。

  整个城镇的人都吓得不敢独自出门。

  玄宗更是快得抑郁症了,他下令班师回朝。

  裴耀卿、张九龄两个人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们跟玄宗说,那只是有人在捣鬼。

  并提出会在1个月之内解决这些问题、调查出这些事情的原因。

  现在正是农耕的世界,这个时候启程回长安,沿途的城镇官员、居民肯定会围观,无疑会耽误农耕。

  玄宗都快吓死了。

  这个闹鬼地方还得让我再待上三个月?!

  他绝对会疯的,他一秒都不想多呆了。

  李林甫原本就了解玄宗的意思,他一眼就看出来玄宗并不想留下来;两位都建议玄宗留下来,他偏要跟两个人唱反调。

  反正本来就有梁子,也不介意再结大点儿。

  他说:“长安和洛阳,就是陛下的东西宫。陛下无论去哪一个宫殿,都是那个宫殿的幸运,为什么还需要挑时间呢?”

  “就算是妨碍农耕,玄宗只要免除沿途的税收就行,这样岂不两全其美?”

  “臣觉得,应该立刻宣示百司,马上启程西行。”

  玄宗原本就处于崩溃的边缘,裴耀卿和张九龄还极力反对他回去。

  这个时候李林甫站在他的立场上,无疑是给已经落入水中的玄宗一根救命的稻草。

  玄宗从此之后开始重用李林甫。

  往后,李林甫更加的会揣摩玄宗的意思,他一直都是满足玄宗的私欲为最高准则。

  洛阳闹鬼__


第358章 九龄罢相

  张九龄和李林甫的梁子从此算是结下了。

  两个人相看两生厌。

  张九龄不屑于和李林甫为伍,自然也不愿意理他:李林甫却处处给张九龄使绊子。

  他原本就是尚书,再加上是皇亲,基本上算是在朝堂之上横着走了;今天拉拢朝臣,明天去给玄宗吹邪风。

  张九龄知道他一直在背后使坏,但是老张问心无愧,根本就不愿意理他。

  转眼间就到了十一月。

  玄宗想要加封牛仙客尚书,张九龄仍然表示不同意。

  之前提到过牛仙客,他早年曾为县中小吏,后为陇右营田使佐吏,历任洮州司马、河西节度判官,成为了河西节度使萧嵩的心腹。

  萧嵩拜相后,牛仙客接任他成为节度使;今年年初,牛仙客改任朔方行军大总管。

  老牛虽然是个没主见的,但是他勤奋好学。

  他担任朔方节度使期间,仓库里粮食充沛,武器库里兵器锋利。

  玄宗听闻他勤奋异常,灰常的开心,想要加封他为尚书。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满朝文武说了一下。

  张九龄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他说,自古以来,尚书担任的职责就是纳言,唐朝建立国家以来,大多是有原本的丞相,或者是闻名关中内外、德高望重的人担任。

  牛仙客原本只是河湟使典,身份低微,现在已经是升得太快了,我一直都怀疑他能不能干好这个职位。

  玄宗一听觉得也是这个理儿,于是说,要不就给些物质上的奖励,比如划块地给他。

  张九龄已经快被玄宗的脑回路打败了,自己的国家一言不合就划地要闹哪儿样?!

  “此事万万不行。之所以会进行分手是因为有功。整理充盈仓库,补充器械,这些原本就是分内的事儿,根本算不上功劳。”

  “陛下如果是想嘉奖他的勤劳,赐他一些金银财宝、锦缎棉帛之类的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划一块儿封地给他?”

  玄宗的两个意见都被张九龄否定了,脸上有些挂不住,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两个人吵的不欢而散。

  玄宗气呼呼地回到了大明宫,李林甫见状,上前说道。

  “牛仙客原本就是宰相之才,为什么要屈才为尚书呢?张九龄是书生出身,不识大体。”

  这句说到了玄宗的心坎儿里,他高兴的合不拢嘴。

  第二天,玄宗旧事重提。

  张九龄依旧持反对意见。

  玄宗怒了,“这天下是朕的天下,什么时候事事都得由你做主了?!”

  张九龄立刻低头请罪:“老臣有罪,陛下再也不知道臣愚蠢的情况下,让臣担任宰相,这件事情确实不妥,老臣不能不说。”

  玄宗没好气的说:“卿嫌仙客寒微,如卿有何阀阅?”

  你嫌弃牛仙客出身贫寒,你又是出自什么豪门大户?

  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了,张九龄被凶了这么一顿,再次请罪说:

  “臣生长在岭南,不如仙客生长在关中,但是臣很早的时候就入仕,掌管典司诰命很多年。牛仙客原本就是边镇小吏,目不知书,如果真的委任重职,恐怕不能服众。”

  李林甫直接破口大骂:

  “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你也就空剩下一身学识了,天子想要任用谁,还需要理由吗?

  张九龄这个时候应该也对玄宗寒心了吧?

  没两天,对牛仙客的封赏诏书就下来了;封爵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

  没多久,牛仙客也被拜为丞相。

  今年十二月,老张被罢相。

  起因是这样的,帮太子等人说话、让李林甫那个小人有机可乘。

  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十分宠幸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

  赵丽妃生太子李瑛,皇甫德仪生鄂王李瑶,刘才人生光王李琚。

  但是他登上皇位之后,一味地宠幸武惠妃,赵丽妃等人皆失宠。

  这一天,太子李瑛与李瑶、李琚会于内第之中;玄宗当时在大明宫里建了集体宿舍,太子与诸王都居住在里面。

  据说他们在抱怨自己的母亲不受宠;当然,这些可能也是为了加害他们、杜撰出来的。

  驸马都尉——也就是驸马——杨洄是咸宜公主的老公,他经常秘密地监视三个人,然后把他们过失的言行告诉武惠妃。

  武惠妃跑到玄宗面前哭诉,说,“太子李瑛和李瑶、李琚三个人私下经常会面,明显是在结党营私!他们现在穿着甲胄入宫了,这明显是要加害我们母子啊!他们的言辞对陛下也不敬,恐怕是要造反!”

  玄宗派人前去查看,发现他们三个果然都穿着戎装。

  当场勃然大怒,让人通知张九龄,起草废太子的诏书。

  张九龄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立刻跟玄宗进言:

  “陛下从当初当储君的那一天算起,到现在继位,太子和诸位王都不曾离开过皇宫。他们每天都在接受陛下的教导。”

  “天下没有人不羡慕陛下,国家盛世繁华、陛下子孙昌盛。”

  “现在三位王爷都已经成人,从来不曾犯过什么大过。陛下怎么能因为一句没办法考证来源的话,就把太子和两位王爷尽数流放呢?”

  “太子是天下之本,不可草率地废立,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杀掉了申生,结果三世大乱;汉武帝听信江充污蔑废太子,京城血流成河;隋文帝听信独孤皇后的话,罢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

  “综上所述,此举不可不谨慎!陛下要是一意孤行的话,恕臣不能拟草诏书。”

  玄宗被张九龄的一番话说得有些动摇,他犹豫不决之间,跑去问李林甫。

  李林甫说:这是主上的家事,我们作为外人的不方便C手。

  武惠妃看到玄宗动摇了,派遣密使跟张九龄说:

  “自古以来有废必有兴,公如果愿意帮助惠妃娘娘,事成之后,一定分给公好处。”

  张九龄义正言辞的拒绝,还把那个人赶了出去。

  他跟玄宗说了这些事,玄宗虽然不相信,但是还是没有狠下心把太子他们集体罢黜。

  虽然,明年他还是把他们三个流放、并且杀死在驿站里。


第359章 谏诤路断

  看到玄宗松了口,唯恐天下不乱的李林甫不干了。

  他原本还想着趁着这个机会,把太子老五老八一起弄死、顺便把张九龄弄下台。

  搞不好,武惠妃都跟他商量好了报酬,一但事成,他能得到什么好处之类的。

  没想到玄宗在最后的关口上,居然“倒戈”了。

  李林甫觉得这个事情应该从长计议,当务之急是先把张九龄弄下台。

  李林甫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口腹蜜剑,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嫉贤妒能,排除异己。

  张九龄现在还没有被罢黜,他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为了搬倒老张,李林甫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把朝中几乎能笼络的人都变成了自己的同伙,试图孤立张九龄。

  然后,就是散播传言,想把张九龄的名声搞臭。

  但是老张直肠子驴的名声在外,即使散播谣言,效果也没有预想的好。

  李林甫发现这两条路效果都不怎么样,干脆用了plan…c。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去跟玄宗打小报告。

  然后,他几乎每天都在跟玄宗说张九龄的坏话,让玄宗觉得张九龄这个人不行,不应该被委以重任。

  谎话说的次数多了,可信度就会变高。

  再加上老张原本就是一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相比于李林甫的“顺毛”,他从来都是把玄宗气得炸毛。

  玄宗越来越不待见张九龄,老张心里也不是没有数;但是老张是一个忠心可鉴的人,虽然被玄宗讨厌,但是该做的事他一样没耽误。

  越是这样,越容易落下话柄;本来李林甫在玄宗旁边乱说话就已经把老张玄宗心目中的“好感度”降到零了。

  张九龄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关系一直很好。

  严挺之这个人一身傲气,一直就看不起李林甫那种不学无术,只会阿谀奉承的人。

  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跟他一样,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曾经当着严挺之的面,把“伏腊”读成“伏猎”;伏腊指的是夏伏日、冬腊日。

  老严当时就无奈了,跟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

  一个连伏腊读不对的人,怎么能留在中书省里?

  没多久,萧炅因为某些原因被任命为岐州刺史,调离了长安。

  李林甫更加不开心了,你们俩合着伙来欺负我是吧?

  更加怨恨张九龄和严挺之。

  没多久,机会来了。

  老严离过婚,他前妻改嫁给了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为贪污罪被判处监禁。

  严挺之去帮他求情,说此事必有蹊跷,请玄宗重新调查。

  玄宗这个时候已经十分依赖李林甫,问他:

  “严挺之怎么会帮自己前妻的老公求情呢?”

  “此事必有蹊跷。”李林甫说。

  玄宗于是把严挺之划成了同伙。

  张九龄去求情:“虽然是严挺之的前妻的丈夫,但是两个人私下没有什么交流,肯定不存在结党营私!”

  玄宗不听,还把老张以及裴耀卿一块儿给惩罚了。

  今年十二月,裴耀卿被任命为左丞相,张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掉了他参与政事讨论的权利。

  严挺之则被贬成洺州刺史,没多久移绛郡太守;王元琰被流岭南。

  李林甫这样还不解气。

  天宝元年,玄宗问起严挺之在哪里,说这个人还可以用。

  李林甫怕皇帝把他找回来重用,于是跟严挺之的弟弟说,你哥哥不是想回来吗,皇帝挺看重你哥哥的,你让你哥哥上书,说得了风疾需要治疗,这样皇上就会允许他回京治病。

  严挺之不知是计,还觉得李林甫这个人蛮不错的,还帮自己家出主意,于是就按他说的上了道奏折。

  李林甫拿到这封奏折之后,立刻跑去跟玄宗说,可惜啊,这个严挺之年纪大了,还患了风疾。看来是用不了了,不如给他个闲职,让他安心养病吧。

  玄宗叹息了好久,最后把他打发到东都洛阳做太子詹事去了。

  把张九龄和裴耀卿“赶走”了之后,立刻就端了一副宰相的架子。

  玄宗在位期间,一共有三十四位丞相,每个人都各有特色。

  早年的姚崇擅长变通,宋璟擅长制定律法,张嘉贞以严格按章程办事而出名。

  中期的张说文采斐然,李元纮、杜暹都是出了名的节俭,韩休、张九龄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