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长安城下-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玄宗让杨国忠暗示他,但王鉷不忍心这样做,玄宗大怒。

  正好陈希烈一直极力说王鉷犯了大逆大逆不道之罪,应该杀掉他,以儆效尤。

  十二日,玄宗下令命陈希烈与杨国忠审讯王鉷,并任命杨国忠兼任京兆尹。

  陈希烈原本跟王鉷原本就有些过节,当然是严加审问,因此任海川和韦会的案件都暴露了出来。

  证据确凿,王鉷造反的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儿。

  王鉷被玄宗赐自杀,王焊被G棒打死于朝堂;王鉷的儿子王准与王流放岭南,不久也被杀死。

  有司奉命去查抄他的家,居然几天都抄不完;王鉷的部下害怕被牵连,纷纷和他划清了界限。

  只有采访判官裴冕收葬了他的尸体。


第393章 奸相之死

  王鉷死后,李林甫开始忌惮陈希烈。

  最开始的时候,他以为陈希烈性格软弱、容易牵制,他引荐他为丞相。

  陈希烈前期的时候确实是这样,很多政事方面的决策一律交于李林甫裁定。

  但是这两年,他却处处和李林甫唱反调。

  王鉷这件事让他彻底醒悟,陈希烈恐怕会在背后给他捅刀子。

  正好李献忠叛唐,李林甫于是请求卸任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并推荐河西节度使安思顺接替他。

  今年四月二十四日,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

  五月十一日,已经是京兆尹的杨国忠又被加封御史大夫、京畿、关内采访使等职位;但凡王鉷所领的使职,都被加封给了杨国忠。

  起初,李林甫认为杨国忠没什么才能、是个草包;并且,他是杨贵妃的同族,和他搞好关系等于和杨贵妃搞好了关系。

  这才重用了他。

  杨国忠与王鉷都是御史中丞,后来王鉷靠李林甫的推荐任御史大夫,所以引起了杨国忠的不满。

  于是杨国忠深究邢縡的案件,并令案犯说李林甫与王鉷兄弟私相授受。

  同时,还故意捅出来阿布思叛逃的事情与李林甫有牵连,陈希烈和哥舒翰也从中间证明此事,玄宗原本就对李林甫有些怨言,从此渐渐地开始疏远李林甫。

  杨国忠这个时候权力威震天下,开始与李林甫相抗衡。

  与此同时,南诏国和吐蕃组成了新的联军,继续在西南犯上作乱。

  六月十三日,杨国忠上奏说吐蕃发兵六十万增援南诏,被剑南兵打败于云南,并攻下了隰州等三城;这场战争俘虏敌人六千三百名,

  因为道路遥远,挑选其中年青力壮的一千多人及他们投降的酋长献给了朝廷。

  他们回来的时候,玄宗正在屋顶上看凤凰呢。

  八月十八日,玄宗又去观看左藏库,照例又是对群臣一顿赏赐。

  第二天,杨国忠上奏说,在左藏库的屋顶上看见了凤凰,出纳判官魏仲犀说看见一群凤凰聚集在左藏库西的通训门上。

  这纯粹就是一群人合伙忽悠他,但是架不住玄宗相信了。

  他认为天下大同,各种祥瑞都出来了。

  玄宗更加认为没有可以忧愁的事了,于是居于深宫之中,沉湎于声色犬马,寻求欢娱,把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

  李林甫巴结讨好玄宗左右的人,故意迎合玄宗的心意,以巩固自己受宠信的地位;杜绝堵塞向玄宗进谏的门路,蒙蔽玄宗,以施展自己的J滑的权术。

  他极度嫉妒贤能之士,排斥压抑才能胜过自己的人,以保持自己的地位;多次制造冤假错案,杀戮驱逐朝中大臣,以护大自己的权势。

  皇太子以下的人,都避之如猛虎。

  李林甫当宰相共十九年,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势,而玄宗还不省悟。

  不过,好在他没多久就死了。

  南诏多次入侵唐朝的边疆,蜀人请求派杨国忠亲自前往剑南镇督战。

  时任左仆S兼右相李林甫上奏玄宗,请求派杨国忠前往蜀地。

  杨国忠当然不想去,南诏现在还在流行传染病,一个不小心就有挂掉的可能。

  于是,杨国忠临行前哭泣着与玄宗辞别,并说此行一定会被李林甫害死的。

  杨贵妃心疼自己的堂哥,也是一通哭诉。

  玄宗一向受不了杨贵妃的苦R计,被说的于心不忍;可是,他有心无力。

  一方面是因为李林甫现在在朝堂之上势力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因为南诏的问题必须解决。

  而且,剑南当地百姓原本就因为南诏的肆虐而有了起义之心,再不出兵镇压的话,恐怕就要反了。

  可是他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大舅哥死在南诏,于是跟杨国忠说:“你暂时到蜀中躲避一下、顺带处理一下军政大事。”

  “李林甫现在已经油尽灯枯,不出几日就要一命呜呼了。我屈指计日等着你回来,然后任命你为宰相。”

  杨国忠一听,当场高兴的不得了;他原本就垂涎宰相之位,一直迫于李林甫的压力不敢声张。

  现在李林甫马上就要死了,他的机会就要来了。

  当即对着玄宗三叩六拜,欣然跑到巴蜀之地去了。

  李林甫已经重病在身,他当然也看出来杨国忠对他的位置一直虎视眈眈。

  他心中忧伤烦闷,可是他现在卧病在床、又无能为力;就在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的时候。

  有一个巫人告诉他说,他这个病只有看见皇上病情才可以好转。

  李林甫于是跟玄宗上表,请求玄宗前来看望他。

  玄宗觉得李林甫为他****半辈子的心,就这么任由他孤独终老,也有些于心不忍。

  于是想去看望李林甫,但是左右的人包括高力士都劝阻他,让他不要去。

  于是玄宗只能命令李林甫从屋里出来到庭院中,他登上降圣阁远远地看他,挥起红色的围巾向他招手。

  李林甫已经瘫痪了半个月之久,早已不能下拜,就让人代他向玄宗下拜。

  玄宗看到李林甫因为患病苍老成那个样子,忽然想起来这么多年他对自己的好,几度哽咽落泪。

  他知道李林甫已经命不久矣;杨国忠刚到蜀中,他就派宦官把杨国忠召了回来。

  杨国忠回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昭应县、去见李林甫。

  他其实就是去刺激李林甫的,可是当着他的面,表面功夫还得做足。

  杨国忠被邀请到进入李林甫的寝室,就直接跪拜在了床下。

  哭得不能自已,仿佛自己亲爹挂了一样:“李公……”

  李林甫看到他哭成这个样子,也非常感动,流着眼泪对他说:“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知道。

  “我怕是活不了多长时间了,我死后您必定要接任我当宰相,我还来不及处理的事情就拜托您了。”

  然后还嘱咐了一些玄宗的喜好,一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架势。

  杨国忠赶忙冲他表示感谢——这句感谢应该是真心的了——他练练称不敢当,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月二十四日,一代J相李林甫故去。


第394章 杨相骄纵

  而十一月十七日时,玄宗就已经任命杨国忠为右相,兼文部尚书;同时,仍兼任以前的使职。

  杨国忠一向没什么主意,而且还爱出风头;他为人强辩而轻躁。

  他还争强好胜,经常在朝堂之上就和人吵的面红耳赤;一点儿都没有什么威严可言,整个就是一市井流氓。

  担任宰相之后,他觉得自己和已经死去的李林甫可以同日而语了。

  自认为大权在握,把整个天下的事物都当成了他私人的物品;处理国家军政大事,刚愎自用,草率从事。

  说他是市井流氓都算夸他的,他经常在朝廷上一言不合就把袖子撸出来了。

  不仅对王公贵族颐指气使,还不把高力士等老臣放在眼里,以至于人人惊恐。

  杨国忠从兼侍御史到任宰相,总共兼领四十多个使职。台省中有才能和名声的人,如果不听他的话,就都想方设法将其贬为地方官。

  这就是在走李林甫的老路了。

  这条路我李林甫的实践,已经证实了是不可能走通的。

  可是权力的诱惑太大,以至于杨国忠这种原本就是市井走出来的人根本就抵抗不了。

  再加上,满朝文武都已经习惯了李林甫“一手遮天”的处事方式,对杨国忠继承了他的遗愿这件事情,早就有心理准备。

  很多人依旧按照李林甫任相的时候那样,阿谀奉承、争相巴结。

  但是,终究还是有正直的人的。

  有人劝陕郡新进进士张彖拜见杨国忠,并说:“趁着现在赶紧去拜见他,如果能和杨相搞好关系,以后肯定会平步青云。”

  张彖不听,依旧不理会那些人;还对那些急急前去的人冷眼讽刺。

  他以学识渊博经纶满腹而闻名远近,他根本就不屑于巴结杨国忠。

  有人接着劝他:“你虽是进士出身,但若要得到好的职位差遣,就一定得上杨府拜会。当今宰相是贵妃堂兄,没有他点头称是,你根本做不了官!”

  张彖听后不屑一顾,讥讽道:“你们这些小人,看杨国忠现在地位显赫,以为投靠了他,身后就有了万仞泰山,真是可笑之极。”

  “他不过是一座冰山,虽然现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只要旭日东升,他这座冰山就会消融,到时我看你们找谁去!”

  那个人不信,继续劝他:“旭日东升,谁知道需要多少时日?眼前的利益比较重要,只要攀附上杨相,富贵荣华指日可待。”

  张彖不屑:“为人臣子,就应该自己的底线。如此世道、忠J不分,这官不做也罢!”

  他看出来整个朝堂已经乌烟瘴气,当场拂袖而去,隐居于嵩山中。

  没多久,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杨氏一族从此没落。

  冰山难靠成了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不能被倚靠的短命权势。

  十一月,杨国忠为相后,任命司勋员外郎崔圆为剑南留后,征魏郡太守吉温为御史中丞,兼京畿、关内采访等使。

  吉温和安禄山老早之前就已经狼狈为J,临行前到范阳向安禄山告别,安禄山让他的儿子安庆绪一直把吉温送出境,并为吉温牵着马送出驿站大门数十步。

  吉温到了长安后,对明廷中的一举一动,都向安禄山报告,消息两天两夜就可以到达。

  两个人开始偷偷筹备“安史之乱”,并且暗中开始联络其他大臣。

  十二月十二日,玄宗任命平卢兵马使史思明兼任北平太守,并为卢龙军使。

  史思明原本是突厥人,初名史卒干;玄宗赐名为史思明。

  他和安禄山是同乡,为人狡诈;他精通六种蕃语,安禄山很器重他。

  再加上他上次和契丹对战中拼死抵抗、安禄山才得以逃出生天。

  俩个人从此关系更加和睦,以至于准备两人平分天下。

  年末,准确的日期是十二月二十五日,玄宗任命安西行军司马封常清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十月底的时候,接替高仙芝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王正见得了重病,尽管极力抢救,还是在十一月二十一的时候因病去世。

  四镇节度使负责调配整个安西的驻军,是不可或缺的职位。

  所以,必须得有人赶快接任。

  封常清一向精明强干、再加上西征小勃律的时候立了战功;让他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再合适不过了。

  我跟段秀实联合跟玄宗上表举荐了他。

  封常清知道了之后把我骂了一顿:“明明你比我更加能胜任这个职位,为什么要让给我?”

  我被他说懵了,原本这个职位就是你的好不?

  再说了,我只是一介武将,权利当然是越少越好;功高盖主,早晚会被玄宗忌惮。

  搞不好都活不到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了。

  而封常清是文官出身,她当然新的四镇节度使的话;一来,可以保障军事力量的充分利用,二来,他资历最老,而且治军确实很有才能。

  等我把所有的事情跟他说明白了之后,他妥协了。

  安西军在他的指导之下,很快成为了大唐上最尖锐的力量。

  与此同时,哥舒翰和安禄山大吵了一架。

  哥舒翰一向看不惯安禄山、安思顺的做法,三个人经常因为政见不同而“大打出手”。

  玄宗也非常头疼,三个人都是他最信任的人;为什么就是不能和平共处呢?

  他常常为他们调解关系,还让他们结拜为兄弟。

  今年冬天,三人同入朝,玄宗让高力士在城东设宴招待他们。

  席间安禄山对哥舒翰说:“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您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我们的族类十分相近,为什么不互相善呢?”

  哥舒翰说:“古人说狐狸向着自己的D窟嚎叫不吉祥,是因为忘本的原故。老兄如果能够与我亲善,我怎么敢不尽心呢!”

  哥舒翰本意是:你既然真心对我,我当然也会真心对你。

  可安禄山却认为哥舒翰讥讽他胡人,极为愤怒,骂哥舒翰道:“你这个突厥竟敢这样无礼!”

  哥舒翰被骂了一头雾水,正想要回骂,看见高力士用眼睛示意他,就没有回嘴,假装喝醉了酒而散席。

  但是两个人从此以后更加相看两生厌、积怨愈深。


第395章 削除官爵

  年末的宴会,哥舒翰和安禄山闹得不愉快,以至于朝堂之中自动分成了两派——拥护安禄山的人和赞同哥舒翰的人。

  玄宗看到他们俩在自己的宴会上就吵闹了起来有些不高兴,又下了一道诏书:禁止官员们私相授受。

  转眼到天宝十二载。

  刚刚过了正月初六,年假就算放完了。

  我收到了姚訚的信。

  我已经记不起我们俩到底有多长时间没有通过信了,其实他曾经给我寄过好几封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都没能到我手里。

  古代没有邮局,私人信件主要依靠熟人捎带、或者家奴寄送;驿站倒是收发信件,但是驿站只收发官方的信件。

  熟人捎带还好说,家奴寄送就很容易丢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地形不熟悉,一方面是因为我经常出征、对方很难联系在一起。

  每次这种时候我都很想念后世的快递,中国各地七天之内一定会到。

  姚訚在游历完大唐之后,又重新参加了上一届的科举考试;重新获得了功名,被任命为城父县县令。

  历史的自我愈合能力很强,可能也是因为我刻意没有去破坏它;姚訚又是当兵又是游历,最终还是成为了城父县县令。

  看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注定会和张巡一起参加睢阳保卫战。

  他给我的信上就是告诉我,他现在已经奔赴城父县上任,我们两个人终于有了固定的联系地址可以长期通信了。

  我心里既欣喜,又有些伤感;该来的终究会来的,距离七五五年还有两年。

  说到科举制度,就不得不提一下去年那一届的科举。

  正常情况下,科举每年都会举行,三年一次是宋代以后才确定的。的;除了每年都会考的“常科”之外,还有由皇帝临时下令举行的制科。

  按照过去的制度,兵部和吏部尚书如果兼任宰相,就需要把科举考试的事委托给侍郎以下的官吏去主持;经过三项考试而通过的,才给门下省审查,从春天一直到夏天,才能完毕。

  杨国忠拜相之后——他还兼领文部尚书,想要显示自己精明能干,就让有关官吏先在自己的家里暗中把名字确定下来。

  正月三十日的时候,杨国忠在尚书都堂召见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各部门的长官,大家共同商讨入选的名单。

  往常这份名单最起码需要三天才能完全确定下来,因为提前已经确定好了名单,这些人只是走了个过程。

  结果不到一天就全部结束了。

  杨国忠还说:“现在左相和给事中都在这里,就等于通过了门下省的审查。”

  可是,所选出来的人水平差距很大,但没有人敢于提意见。

  因此门下省不再审查被选为官的人,侍郎只主考判文而已。

  现在担任吏部侍郎的,是韦见素。

  虽然京兆韦氏虽然已经不比当日,但是韦见素生性仁恕敦厚,一向与人为善;从来没和别人起过冲突,别人想要加害他都找不到机会。

  再加上他确实很有才学,连李林甫都不忍心折腾他。

  韦见素主管典选多年,任用官员比较开明、公允,晋级、授职不徇私情,受到人们的好评;他是少有的清官,高力士也在暗中保护他。

  虽然现在明明是侍郎却沦落到跑腿办事——和吏部主事没有两样。

  把科举制度搞得一团糟之后,杨国忠又把目光投向了朝堂之上。

  他派人劝说安禄山,让他和自己一同诬告李林甫和阿布思谋反。

  安禄山当然不会在杨国忠风头最盛的时候忤逆他的意思,而且,他和李林甫关系一直也不怎么好。

  人活着就图一个生前身后名,李林甫既然已经死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让他不得安生。

  安禄山就让阿布思部落投降的人到朝廷上作证,诬告李林甫与阿布思曾经结为父子关系。

  玄宗相信了,就派官吏去调查。

  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恐怕自己说实话会被杨国忠暗中整,只好顺着杨国忠的说,证明两人确实私自结为了父子。

  玄东当场差点儿没气死,那个时候,李林甫还没有下葬。

  二月十一日,玄宗下了诏书,以“意图谋反”的罪名削去了李林甫的官爵。

  他的家族、子孙中但凡有官职的都被罢免、流放到了岭南和黔中。

  只给了他们随身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粮食,其余的财产全部没收、收归国库。

  李林甫的亲戚和党羽因为这一案件被贬官的达五十余人,这些人在被流放了之后,有进二十余人被杀死。

  玄宗也是气急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派人撬开了李林甫的棺材板儿,把他所有的陪葬品都拿了出来。

  甚至把他含在口中的夜明珠都拿了出来,脱掉了他身上的紫金官服。

  把他的大棺材就地敲碎、换上了一个小棺材,按照一般平民的礼仪埋葬了他。

  二十七日,玄宗赐陈希烈许国公爵位、杨国忠魏国公爵位,以奖赏他们揭发和处置李林甫案件一事。

  玄宗生平最忌讳谋反,不然也不会把自己的三个儿子一口气都杀掉了。

  前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都是玄宗最器重的儿子,但是他们“造反”之后,依旧落了个被杀的命运。

  人都有底线,玄宗的底线就是可以随便作、就是不能造反。

  今年五月,逃回突厥阿布思被回纥兵打败,安禄山趁机冲他抛出了橄榄枝、想要诱降其部落。

  但是对方并没有同意。

  九月,北庭都护程千里追捕阿布思至碛西,写信告葛逻禄叶护顿毗伽,使其接应。

  顿毗伽当即出兵,和唐朝一起夹击阿布思。

  阿布思腹背受击、被迫投降。

  顿毗伽押送阿布思觐见程千里,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尊敬,带着他的妻子以及部下数千人送程千里归国。

  九月十六日,玄宗很欣赏顿毗伽的做法,加封他开府仪同三司、赐爵金山王。

  三月二十日,程千里执阿布思献于朝廷,阿布思因叛乱被杀;三月二十八日,程千里被册封为金吾大将军。


第396章 杨氏倾权(推荐加更)

  安禄山和杨国忠虽然刚刚合作过,但是合作结束之后,两个人立刻翻脸了。

  在此之前,杨国忠为了收买人心,说:“文部选拔官吏,不管贤明与否,选择有资历的留下,依照声望和功绩任命一定的职位。”

  那些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官吏顿时就乐了,终于有了升迁的机会。

  他们都赞成这一建议,一个个的都把杨国忠当成了好人。

  杨国忠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所施行的政策,都曲意迎合人们的愿望;目的就是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之下,博得他人的赞成票。

  这就引起了安禄山的不满。

  安禄山之所以惧怕李林甫,是因为他的心眼儿根本玩儿不过他;基本上他还不开口,李林甫就已经猜到他要干什么了。

  但是杨国忠就不一样了,他原本就是市井流氓出身,再加上脑子不怎么好、情商也不如李林甫高。

  杨国忠之所以能够拜相,全是因为他的妹妹杨贵妃。

  安禄山原本就和他干妈杨贵妃关系匪浅,自然更加瞧不起这个依靠自己妹妹才能踏入高级管理层的杨国忠。

  因此,二人经常会因为各种政见上的不合而爆发矛盾。

  杨国忠多次“诬陷”安禄山要谋反——以杨国忠的脑子不可能看出来安禄山要谋反、他可能只是误打误撞,但玄宗不听。

  这时,哥舒翰率军攻打吐蕃,攻克了吐蕃的洪济、大漠门等城,降服了九曲的全部部落。

  准备进宫献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