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推荐信?”韩嘉彦附和一声,道:“若是一般人的推荐信,怕是小叔不会答允,想必此人身份非同一般!”

  “不错!”韩铭精神一震,敬重的回道:“此人乃是当今大宋的青天大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纵然是蔡京、童贯等人丝毫都不给面子,真正的大忠臣,正因如此我才答允下来。”

  “那人可是礼部尚潘良贵?”韩嘉彦惊叹道。

  韩铭笑道:“正是潘大人!”

  “难怪了!”韩嘉彦低头沉思,方才明白为何赵构不是本地人却又可以半途进入院,原来是得到潘良贵的推荐信,不看僧面看佛面,潘良贵刚正不阿早已传开了,韩嘉彦也能理解了。

  “走吧!”韩铭见他低头不语,拍了韩嘉彦一下,让他回过神来,笑道:“该回去了,我们身为学政还有事情没有办完,该回学院了。至于他们,一切皆看他们自己了,我们爱莫能助也,此乃科举非儿戏,是龙是虫一试便知!”

  “一切只能看他们自己了,我们该教的都教了!”韩嘉彦也是开明之人,想得很开,附和一声,便跟随韩铭的身影一同回去了。

 
  

第三百六十三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

  “少主!”

  王管家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赵构暗暗地苦笑,他真的觉得带王管家出来不是一件好事,不仅对他恭敬有礼,就连称呼还没有改变。赵构一路上跟他说了几百遍,最后还是‘少主’。

  “我给你说了多少遍,让你喊我‘少爷’,或是卫国,不必喊‘少主’!”

  赵构实在不明白王管家打理事情井井有条,就连兄弟们都服他,可是在他面前却从未改变过,这让他很是苦恼,有苦难言,求饶道:“你要是再喊错,留在京城不必跟随我出来了!”

  “少……少爷!”王管家憋了半天,终于是说出口了,很是别扭,额头都流出了汗水,有些紧张。

  赵构见王管家喊了出来,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心里有些无奈,又是诧异,“难道这两字很难吗?”

  赵构从书院出来后,便与众人分开行走,直接下山联络到王管家,他们二人并行而走,并未与他们一同前行。原本结伴而行才好,只是赵构不愿与他们一起行走,无法见识一下,便单独行走,只要提前到相州府就好。

  出了书院后,赵构便与王管家一路向南,前往汤阴县,想要祭奠自己的师傅,故而赵构命令王管家改口称呼自己名讳,不是赵构,而是赵卫国。无论怎么逼迫,王管家就是不愿意,最后赵构便让他喊‘少爷’。

  王管家在听到赵构让他喊名字时,整个人都愣住了,当即吓得连忙摇头,打死都不同意。王管家行事严谨,兢兢业业,要知道喊少主名讳,那可是犯了大忌讳,也是礼制上不允许的。

  赵构来自于后世,这些古人礼仪太过复杂,总觉得有些太过于刻意为之,反而限制了人的天性,只是有些时候不得不遵守。如果赵构不是来自于后世,只怕与王管家想的一样。

  书院的位置正好坐落于相州府邺郡、汤阴县的中间山林处,向南走是汤阴,向北便是邺郡,还有两日时间才到乡试。于是,赵构想了想还是前往祭拜师傅,这是做弟子应该做的事情。

  赵构、王管家二人骑着快马,半日时间便到了汤阴县,直接前往周侗墓地,带上香烛、纸钱,便过去了;赵构来到周侗墓地,恭恭敬敬地点上香烛、纸钱,又尽心尽力地清除墓地附近的杂草,又重新刷了一遍墓碑上的字迹。

  由于时间匆匆,赵构只待了一个时辰便离去了;期间,赵构没有见过任何人,哪怕是熟人都未曾相见,便马不停蹄地赶往邺郡,当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要是时间允许的话,赵构愿意多待些时候。

  他们两人骑着的都是军中战马,脚程不必说,耐力不错,经过来回的奔走,还是有些吃不消,最后赵构便在中途找了间客栈好生休息,准备次日清晨再接着赶路。

  “少爷,属下有一事不明!”王管家一直没有机会询问的事情,今日还是问出口来。

  赵构笑道:“王大哥是想问,为何我要如此做?”

  王管家点点头,不论是他,还是楚王赵有恭、赵似等人,亦或是皇上都有些费解。赵构再得到解除令后,便不辞而别,留下一封信离开了,这点倒是与陈广有些相似。

  当时的情景,众人都懵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赵构就像是真的消失了一样,完全不见踪影。虽然他是甩手掌柜,对于山庄的探子等人的门路,以及联络方式还是略知一二,想要避开耳目何其简单。

  那一日,王管家留在郡王府中焦急的等待消息,却看见一只信鸽飞来,他毫不犹豫的接住,看见上面的笔迹便知道是赵构来信了,看了之后便让他独自一人来到书院,不允许告诉任何人。

  当时,王管家与赵构见面了,赵构只是告诉他有些事情交代下去,让他撤掉所有追查自己下落的人,又命令任何人不允许寻找,待时机成熟后便会出现,只是暂时的离开罢了。

  王管家不问缘由,遵命执行,又匆匆忙忙的回去,将赵构吩咐的事情一字不漏的传达下去;另外,赵构还亲自修书一封让他代为转给楚王赵有恭,信的内容不得而知,只是看见赵有恭铁青着脸,愤怒至极的模样,便猜到不是什么好事,最后赵有恭也不是省油的灯,愣是让他前去伴随左右,也写了一封信回复。

  于是,王管家又赶回赵构这里,将信交给了他,自此以后王管家便留在赵构身边,一直隐身于暗处,从未露面。此外,王管家也成为赵构与赵有恭等人联系,传递信息的桥梁。

  即便如此,王管家还是有些费解,皇上已经说了,让赵构安心的留在府中等待便可,不明白他还是出来了为何,最让他惊讶的是赵构居然入读学院,弃武从文了,故而一直压在心里未曾询问,今日难得有此机会,就问出了口。

  “上次的事情略有成效,却未曾真正的说服人心,乃是不懂得文人的思想到底如何,故而我选择暂时离开,寻一处无人知晓的地方,亲身体验一下到底是什么想法。”

  赵构知道自己离开时,肯定是闹得人心惶惶,只是那个时候还不到时候便没有说,只得隐瞒着。现在,赵构没有任何理由继续隐瞒了,也算是给王管家以及其他人一个交代。

  “若想战胜敌人,那就得明白敌人是什么样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若是纸上谈兵,毫无实用之处,就算是再有用也是枉然。此事还得多谢潘良贵大人的提醒,也是他的意见才让我确定了这个想法。”

  “当我进入书院时,每日对着枯燥泛味的书本,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还需要每天温故知新,这让我觉得文人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忠心为大宋考虑,还是自私的为自己考虑。”

  “若是整日读圣人之道,却不曾实用,也不曾经历,根本毫无用处。若是没有考虑大宋目前的情况,只是以书本论天下,以自己的想法治理大宋,谈何容易,而我进入书院,取得功名便是想要见识一下这些人到底是为国为民念书,还是为了升官发财。”

  “初衷皆是为国为民,做个好官、清官,想要名留青史,只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超出意料之外,渐渐地路走偏了,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忘记了原则。若想改变这样的局面,这条路怕是很难走了!”

  王管家茫然不知,似懂非懂地问道:“为何难?”

  “人心不足蛇吞象!”赵构唉声叹气一声,“贪婪乃是人之本性,有些人控制不住自己;贪了一次,渐渐地就会越来越贪婪,最后贪婪成性,害人终害己。若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做,大宋危矣!”

  二更完毕~~求订阅、求推荐、月票~~多多支持~~

  

第三百六十四章 忐忑不安

  “真的只有十四岁?”

  此时此刻,王管家心里震撼不已,赵构的话以及做法都不像是十四岁的少年,反而像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即使是他自己都没有想这么多,而赵构却想到,还去做了。

  王管家目瞪口呆的看着赵构,满脸的不可思议,他无法想象未来的赵构会达到什么样程度。仅凭这些日子以来,赵构所做的一切,在读这条路上走得一帆风顺,没有任何的不适应。

  无论弃文从武,还是弃武从文,都会有短暂的适应期。即使在怎么改变,本质上还能分辨。赵构弃武从文,销声匿迹之后,俨然把自己当成院的学生,不知便问,问个清楚明白才行。

  身上少了几分豪气、张扬,多了几分谦虚、好学,宛如两人又是一人,看得王管家目瞪口呆。在他的印象中从未有人达到如此地步,不仅仅文武兼备,还名列前茅。

  赵构的武功,王官家等人一清二楚,亲眼见识过;他的文采,有幸亲眼目睹。王管家如何不惊叹,如何不震惊。此时,赵构说的一番话,更是让他感受到赵构卓远的目光,还有超越常人的见识,实乃大才之人。

  如果说论为国为民不亚于当今皇上、赵似者,非赵构莫属。赵构对大宋的心,别人不知,身为赵构身边的人如何不知。每一步都是为了大宋着想,忧国忧民之心犹如范仲淹的“天下之忧而忧”。

  王管家感受到赵构笃定的心意,又见他疲惫的模样,心里有些不忍,年仅十四岁承担的责任太多。赵构不说,不代表王管家等人不知,就连皇上心里都清楚赵构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有心相助却又被婉拒。

  宋徽宗赵佶之所以罢黜赵构官职,一来是让他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后再重新来过,二来也是爱子心切,看见赵构瘦弱的肩膀上扛着大宋江山,这份重担就算是他自己都有些承受不住,而赵构毫无怨言的承担了。

  夜已深了,王管家辗转难眠,满脑子想的都是赵构之前所言,心里除了钦佩,更多的是无奈。

  王管家虽然脱离了山庄,毕竟是山庄的人,又是赵似亲自带起来的,对赵似格外信任与敬重。原本王管家并未打算透露赵构的行踪,以及情况,奈何赵似亲自出面,他不得不遵从,赵似对赵构的器重,王管家比谁都清楚,故而也答应下来,告之赵构的行踪,却不是事无巨细的禀报,而是有事单方面的联络。

  那是王管家听从赵构吩咐回京时,赵似亲自找到他,郑重其事地说道:“虽说你已经不是山庄的人,不过我还是有事相求!”

  “庄主不必如此,折煞属下了!”王管家见赵似恳求自己,吓了一跳,连忙回道:“若是属下做得到,定然相助庄主!”

  “我猜到你此次回来,乃是奉了构儿的命令,而你又是他身边人。若是在京城,有些事情不说我也清楚,奈何远离京城,鞭长莫及!”赵似铿锵有力地说道,“以有恭的性子必然会让你回去,陪伴在构儿身边,我只有一个要求,务必照顾好构儿,他身上的担子太重了。”

  “皇上有意帮他减轻担子,可他性子太倔,怕是不愿意,不得不出此下策。没想到构儿性子太刚烈了,愣是离开京城,隐匿行踪,想必也是为了大宋江山未来才会如此做。”

  “所以,我只要求你去做一件事,好生照顾构儿;他是大宋的未来,不容有失。若是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你便直接传讯与我,我便亲自前来相助,这件事你不必对任何提及,此乃我的意思,亦是皇上的意思!”

  赵似亲自前来,又是恳求,没有半点昔日的架子,这让他有些尴尬;又听到不仅仅是他的意思,还是皇上的意思,王管家思索再三后,还是答应了。

  不过,王管家也是单方面的联络赵似,赵似联系他除非愿意,不然也没有办法。其他人都不知赵构意欲何为,唯有赵似清楚,也没有对外宣扬。今日,又听从赵构的话,回想起赵似的叮嘱,方才明白赵似所说是何事。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若非王管家之前向赵似传讯赵构现在的情况,也不会有这一次乡试,此乃恩科,也就是宋徽宗赵佶从旁协助的结果,亲自下旨重开恩科。为得是成全赵构的心意,他想去做,那便支持的态度。

  当时,赵构留在院安心的念,本想着还要等些时日,却不想重开恩科,这让他喜出望外,又有些疑惑。原本是在八月时分开考,而赵构入读学院时,时间早就过去了,如今开了恩科便省去了不少时间。

  王管家思前想后,心里总觉得对不起赵构;沉思许久,他还是决定向赵构坦白。当他打开房门,来到赵构门前,又听到屋内传来的轻微鼾声,王管家抬起的手又停住了。

  自此跟随赵构身边,王管家甚少发现赵构能够如此安然入睡,每日都会很晚,唯有今日睡得较早,没有任何打扰,好好地休息一下。眼看如此情况,王管家也就停住脚步,又回到自己的房间,没去打扰。

  “此事暂且不说,待以后再说不迟!”

  赵构从未像今日这样睡得踏实,一直以来睡眠都不好,忧国忧民本不是他的事情。然而来自后世的记忆,以及对历史的了解,赵构担心未来某一天,历史再次上演,国耻再现,那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不想亲身经历的痛苦,而且那人是自己的亲人。

  若是身为人子,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双亲被俘虏,国家破碎,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惨死,那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因此,赵构甚少踏实的睡一觉,基本上都是谁两三个时辰已经是奢侈了。

  若非赵构兼修佛道两家的内功,相互应证,又相辅相成,哪怕少睡几个时辰都没有太大关系。次日醒来,依然精神奕奕,神采风扬,看不出任何端倪;或许是赵构将心中的事情对人倾诉了,不再压抑,又离开京城,心里想的没有之前那样多,故而睡得踏实,就连王管家出现在他的门外都不曾察觉。

 
  

第三百六十五章 贡院

  次日,赵构睡到自然醒,整个人神清气爽,精神抖擞,精气神十足。由于昨晚睡得很早,并未修炼内功,清早醒来第一件事便是练武,早上醒来必须锻炼一下,这是雷打不动的事情。

  即使再忙,清晨醒来第一时间便是练武。哪怕是修炼内功也是一种锻炼,正所谓一日不练浑身不自在。自从弃文习武后,赵构从未断绝过,哪怕是在京城为官都不曾拉下。

  现在明面上他是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实际上他的武功已经达到了很高境界,不仅内外兼修,还学得很杂。为了更好地熟悉,唯有不断地重复枯燥泛味的招式,期望从中得到转变。

  赵构的内功已经大成,要想继续突破颇费一番功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每天都要联系。赵构清楚,自己的内功已经出现了瓶颈,再做突破还要靠努力外,还有一丝机缘。

  如今,赵构所有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修炼外功上,内功依然在修炼却比之前要少了很多。若非赵构将所有招式不断地重复演变,慢慢的吸收化为自己的武功,独树一帜。

  “少爷,该歇息了!”王管家看时辰差不多了,便吩咐小二端来一盆清水,还有毛巾等,已经一些酒菜,待赵构洗漱后,便吃了一些东西,然后准备一下便继续上路了。

  他们二人一路奔驰,终于抵达相州府邺郡的境内,看着矗立的石碑,王管家恭敬地问道:“少爷,前方不远处便是相州府!先去与他们汇合,还是先找一处客栈住下!”

  赵构想了想,回道:“咱们先去邺郡看看,熟悉一下。正好,还未前往贡院,此次前去也好熟悉一下。”

  于是,王管家跟随在赵构身后,二人快马加鞭的前行,很快便抵达邺郡。

  “邺郡”之名历来已久,自春秋齐桓公始筑邺城以来,以邺作为郡名,历经数次改变,在北宋邺郡称之为相州,两者并称。邺郡辖区有四个,即安阳县、林州市、汤阴县以及临漳县,属河北西路真定府;相州乃是正名,邺郡乃是为了赏赐诸王的爵位之地。

  邺郡乃是古名,现名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商朝以及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有“七朝古都”之称。赵构曾经前来后世的安阳市,也曾参观过,而北宋的邺郡倒是第一次前来,才想四处看看有何不同。

  赵构、王管家骑着马奔驰半个时辰便抵达邺郡城,望着青砖堆砌而成地城墙,城楼上站着一排排士兵把守,城门又有八人把守,对于进城的人士细细的盘查,仔细询问。

  “为何守卫如此森严?”赵构诧异地说道。

  按照常理来说,任何一个州、郡都不可能有这么多士兵前来把守;乍看上去,就像是打仗似的。若是城墙上都是衙役,还说得过去,不知为何怎么那么多人,这让赵构有些奇怪。

  王管家回道:“少爷有所不知,此次皇上首开恩科,乃是国之大事,为了以防万一,或是有人趁机捣乱,不仅仅当地州府衙役出动,就连士兵都派遣过来,这才守卫森严。”

  “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如此多人!”赵构心里还是不理解,就算是州试,乃是为大宋择取人才,也不至于如此多官兵,就连士兵都出动了,实在是有些劳师动众。

  即使是后世的中考也不见得如此慎重,高考不一样,也没有那么夸张,仿佛看见后世高考一样,不是警察开路,而是特种兵或是军队前来,这样的阵势只怕无人敢动。

  若是会试这样做尚且理解,州试如此做有些过了。

  “大宋乃是重文抑武,文官在朝中地位颇重,这样做也是给予贡生尊重,让他们能够更好发挥,无任何打扰。”王管家接着补充道,“差点忘了,每年贡生参与州试、会试等都有专门的安排。”

  “还有专门安排?”赵构吃惊地望着王管家,没想到大宋居然如此好,免费提供住宿,的确是考虑周到,只是这样的银两怕是很多。

  王管家见赵构如此模样,心知他想歪了,解释道:“专门安排住处,还是需要自费考试。若是什么都由朝廷安排,只怕又是一大笔支出,每年考生多达上万,随便一人就不得了。”

  赵构点点头,王管家说的也对,要是一切都由朝廷支出,只怕堪比军需费用。接着,赵构与王管家二人一起进城,被士兵拦住检查,他直接拿出推荐信直接放行,而且还详细地指出考生的客栈。

  赵构表明上点头答允,心里却没有想过住在那里。毕竟,有些事情不太方便。因此,赵构、王管家二人欣然入城后,便四处逛了一遍。此时的邺城给予赵构的感觉是繁华且惹恼,大街小巷上卖得最多的是笔墨纸砚、书本等。

  逛了一下后,赵构也曾到过朝廷安排居住的地方,四处观看了一下,环境并不是很好,价格反而更高。于是,赵构便婉拒了,刚走到门口便见一位穷酸书生前来,可是客栈的店小二等人置之不理,这倒是让他有些好奇,询问一下才知道,这是郡守与当地的人合伙,取得这样的资格,故而价格更高,真正接待的不是书生,而是家境较好,或是京中有官职的人居住,也算是一种身份象征。

  “真是利益无处不在啊!……”赵构皱着眉头,转身离去了,“再去贡院看看!”

  王管家紧随其后,赵构询问了路人,经过指点便知道贡院在何处了。在后世中贡院早已破落,根本不复存在了。此外,赵构也想提前熟悉道路,还有考试环境,这是考生必备的。

  当赵构来到贡院才发现门口站满了人,看着装大多数都是此次考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四个县的,每个人都向往的看着贡院,却无人向前走一步,待赵构好不容易挤了过去才发现贡院大门紧闭,不允许任何进入。

  无奈之下,赵构只能站在外面打量了一番,只能看见红白砖墙,对于里面的情况一无所知,也看不到。不过看见众人向往的眼神,赵构也猜到他们所想,只要进入贡院就有资格取得举人功名,再步步高升,只是想象的总比现实要好很多,待成绩公布后,又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了。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主考官是谁?

  相州府贡院在邺城东南方向单独建设而成,作为乡试的考场,在大门前挂着“贡院”匾额。众人目光灼灼地望着“贡院”二字,心驰神往,仿佛已经置身于考场中,如痴如醉。

  赵构轻描淡写地笑了笑,转身离开;恰巧,邵俊等人姗姗来迟,与赵构碰个正着。

  “卫国兄,你是何时抵达邺城?为何比我等还要早?”

  赵构与他们相互寒暄了一下,邵俊见赵构与自己等人分开后一路向南而行,而他们片刻没有耽搁,反倒是赵构先到,自己等人稍后,这让他着实有些难以相信,匪夷所思。

  “邵俊兄见怪了!”赵构气定神闲地笑道,“我与兄进城的方式不同,我骑得乃是快马,日行可行千里,脚程稍好;而邵俊兄则是乘坐马车,或是行走,稍慢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邵俊等人恍然大悟,赵构接着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