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哪里都能看见他,形影不离。

  好不容易数月不曾出现的赵构,再次出现了,这让赵桓心里一紧。他再一次抬头看了一眼赵佶,又看了看赵构,总觉得这件事自己的父皇是知道的。因为赵构出现后,不仅仅群臣愣住了,就连太监都傻了,而自己的父皇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风平浪静。

  “莫非这是父皇与九弟商量好的?”赵桓暗暗地想了想,又很快否定了。

  如果事情真的是提前商量好的,也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毕竟,赵构战功赫赫,哪怕是出了错,只需要闭门静思己过就好,何必罢免他的官职,又让他参与科举考试,这根本就不合常理。

  赵桓想了想,赵佶没有任何的惊讶,也就是说他之前已经知道了此人便是赵构。简而言之,这件事是赵构自己做主。他又看了看刑部尚书潘良贵、许景衡二人的神色,笃定自己的猜想:“必定是他们二人将情况提前告知于父皇了,真是大意了!”

  现在赵桓后悔也来不及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吃。以目前的情况来说,赵构翻身之日不远了,当真是悔不当初。想到此处,赵桓双手拽得紧紧地,死死地咬着牙,直愣愣的望着赵构。

  “近来,边关急报,说是辽军与金国发生大战!就此事,你且说说!”宋徽宗微笑地说道。

  既然是考生,哪怕那人是赵构,宋徽宗也没有任何徇私,直接让他就此事说说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考验赵构的实事见解。但是太子等人却不是这么想的,只因赵构曾经带兵打过仗,觉得这是明显的放水,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若是此事是真,对于大宋来说乃是好机会!”赵构不卑不亢地高声回道,“辽军一直都是大宋的劲敌,虽说这些年来辽国日益衰弱,然则大宋国势也是内忧外患。此时,正需要一个机会休整生息方可。”

  “辽国、金国交战,势必是长久战,此乃一个契机,一个让大宋可以休整的机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怕辽国再弱,以金国一国之力难以彻底消灭辽国。”

  “那时必定会寻求盟友,而大宋便可以借此机会与金国谈结盟之事;合两国之力围攻辽国,到时候辽国腹背受敌,联军必定会胜利;以此就可以收复辽国疆土上本属于失去的城池。”

  “那你觉得该如何做?”宋徽宗没有点头赞同,也没有摇头否定,反而再问了一句。

  赵构淡淡的回道:“按兵不动!”

  “你且说来听听!”顿时,赵佶好奇了,众人也跟着好奇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赵构掷地有声地回道,“若是主动地联系金国,那么金国国主必定认为大宋有求于他们,反而看轻我等。若是金国战胜了,我等再前去,在他们眼里是大宋溜须拍马,何不等他们主动地求助于咱们,这样不是化被动为主动,岂不美哉!”

  群臣纷纷低下头,思索赵构的话。其实,宋徽宗提出来的问题,早在之前也曾有过商议,却是没有得到统一的答复,有些大臣认为理应出兵相助,也有些大臣支持按兵不动,各执一词。

  现在赵构说的话,却让他们都低下头,不是羞愧,而是思索这样是否行得通。片刻后,众人神色各异,有欣赏的,也有嫉妒的,还有怨恨的。无论什么样的目光,赵构都置之不理。

  那些欣赏、嫉妒的不必说了,那些怨恨的赵构知道来自于何人。不过他也不会着急,现在还未官复原职,那他没有办法,待事情尘埃落定以后,到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现在只是序章,后面才是精彩内容!

  之前还是沉默不语的赵佶,此时却是大声赞扬:“说得好!”

  宋徽宗出了这道题目,既是事实,也是契机,这也是他根据赵构的计划制定而出的。但是这些其他人都不知道,就连赵构都不清楚。因为接下来才是重头戏,赵佶听闻后也认为不能让赵构如此游手好闲下去了。

  现在他已经有了婚约,又有了妾室,接下来便可以安心地为国出力了。宋徽宗早有安排了,他让赵构站在一旁,又让其他考生也进来了。因为殿试还有最后一道程序没有完成,那就是封赏,也就是钦点的前三甲是何人。

  但是,赵构不再前三甲之列,因为他是皇子,又是郡王,就算是参加科举考试,也不可真的获得名次,不仅仅占有资源,更是一种浪费。宋徽宗早已替他想好了封赏,殿试也是赵构官复原职,重新崛起的契机。


第四百四十一章 东山再起

  “广平郡王赵构,殿试策论深得朕意,擢升监察御史兼枢密院使!”宋徽宗笑逐颜开地宣布旨意,这是他早已想好的决定,因为接下来便是与金国商议共同对辽的盟约,非赵构不行。

  枢密院与中书省乃是大宋‘两府’之一,掌管军政大权。再说了,赵构也曾经担任过枢密院使。既可以说是擢升,也可以说是官复原职,唯一不同的是一人身兼两职。

  无论是监察院御史,还是枢密院使,都是赵构在任期间担任过得。此外,他都能管理的井井有条,有条不紊。此乃宋徽宗谋划已久的事情,故而说出来很是顺口,也不是当朝决定的。

  顿时,赵构一愣,好半晌他才缓过神来接旨谢恩!

  此前,赵构被宋徽宗罢免官职,成为有名无实的散官。现在再次重权在握,仿佛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赵构还真的有些难以接受,他也不知道赵佶是如何作想。

  但是,赵构知道太子赵桓等人却是非常的不满。因为赵构掌管枢密院,也就是说手握军政大权,最重要的是军权。这样一来,赵构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虚衔就是真的,天下兵马皆归他的管辖。

  至于监察院御史自然不必说了,日后真的被赵构抓到,那么任何人都不敢有反驳之力,除非是诬陷,否则都只能乖乖的听从。因为赵构手握大权,当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作为太子的赵桓乃是未来的皇上,不仅什么都没有,还被赵构屡次在宋徽宗面前挤兑不说,最重要的是两者相比之下高低立见分晓。对于他日后继承大统更是大大的危险,这让赵桓很是慌张。

  “父皇这是将大权全部给九弟吗?如此一来,那我作为太子又得到什么了?父皇实在是太偏爱九弟了,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高俅等人听闻宋徽宗的赏赐,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因为他们本来手脚有些不干净,要是被赵构逮住,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不然的话以赵构的脾性不死也得脱层皮。

  “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唉!……命中注定的,就算做什么都无可奈何了,这一次只怕是凶多吉少了!唉!……”

  并且,赵构失去皇上宠信的那段时间里,朝中有些大臣更是暗地里收取贿赂,这些表面上不知道,实际上有人是否知情谁也不清楚。顿时,朝野再一次因为赵构而震荡了,这一次震荡更是以往来得更加强烈点。

  楚王赵有恭、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等人对于赵构被赐封枢密院使,又身兼监察御史,却是喜出望外。

  因为赵构再次东山再起,咸鱼翻身了。

  “启奏皇上,微臣有本要奏!”众人纷纷消化宋徽宗旨意的含义,却偶然传来一阵激动且慌乱的声音。

  宋徽宗淡淡的说道:“准奏!”

  “臣以为,此事不妥!”那人当着众臣的面,直接否定了宋徽宗的旨意,提出来了自己异议:“郡王殿下离开朝堂已有大半年之久,怕是难以担当枢密院使;枢密院乃是大宋军政大权,掌管十二房,以郡王的资历怕是难以承担,历来皆是宰相担任,然郡王未曾任相,如何能担此大任!”

  “监察院御史此职,殿下任职期间,无论大小官员一律擒拿,是否有罪证尚未可知,臣等不知如何,便听闻朝中有人落网被逮捕入狱。即便殿下担任期间让监察院地位日益加重,难以抵消百姓心中的惶恐,以及群臣的担忧。”

  “故而微臣触犯龙颜,冒死谏言,实乃肺腑之言,望皇上三思而后行!”

  那人痛哭流涕的跪在大殿上,至于后面那句话,乃是他刻意加上去的。因为他当着群臣的面让皇上下不来台,正所谓皇上乃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说出去的话岂能轻易收回。

  那人不顾宋徽宗阴着脸,面色铁青,依然侃侃而谈,早已触怒了龙颜。若非他最后一句话,只怕宋徽宗当朝直接将他拉出去砍了。即便如此,宋徽宗依然怒不可遏:“这么说,你是为朕着想,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乃是大大的忠臣了?”

  “微臣不敢!”那人谦虚地回了一句,又接着说道:“微臣忠君爱国之心,日月可鉴!”

  太子赵桓、高俅等人也知道皇上盛怒,他们没有任何话语,不过他们却是非常高兴。因为此人的话正是他们心中所想,只要有人出面即可,这样一来可以试试宋徽宗的态度,又可以打压赵构,避免他东山再起。

  只可惜他们的算盘打错了,他们看着皇上铁青着脸,面面相觑,不知是被折了面子,还是因为那人否定赵构而龙颜大怒,这让他们本想再加一把火却又望而却步,只得直愣愣的看着,静观其变。

  “宋大人此言差矣!”楚王赵有恭听不下去了,直接站出来高声驳斥:“若是以宋大人之言,那么本王也可以辞官回府了。只因本王也是离开朝堂之上有十年之久,怕是早已难以担当任何要职了。”

  “若是真如宋大人所言,那么皇上之前传旨让臣办祭天大典,岂不是说皇上有眼无珠吗?”赵有恭没有给宋大人任何反驳的语言,咄咄逼人道:“启奏皇上,臣以为此人所言乃是无中生有之事,中伤广平郡王,用心实在险恶。”

  宋大人急了,连忙说道:“皇上,微臣……”

  “宋大人!”就在宋大人准备求饶时,赵构突然接话,道:“你说自己忠心耿耿,忠君爱国。不知宋大人府中有个小金库作何解释?另外,你拥有上百亩良田,又有钱庄,这又是哪里来的?”

  “你……含血喷人!”宋大人急的脸都红了,再次跪地道:“启奏皇上,微臣冤枉啊!郡王这是含血喷人,恶语中伤微臣,望皇上明察!”

  宋徽宗对此置之不理,面色铁清的问道:“构儿,你说的可是真的?”

  “千真万确!”赵构斩钉截铁地回道。

  “既然证据确凿,那便拿出证据,好让这位忠君爱国的宋大人看个清楚!”赵有恭落井下石,再补了一刀。

  宋徽宗也是如此态度,没有任何的阻拦,说白点就是摆明了站在赵构这边。并且赵构还能拿出证据来,如此一来,这位可怜的宋大人就惨了。赵构已经做好了万分准备,之前那次行动只是剪除了二品官员以下,有些三品都未到,这一次他不准备手下留情,要将朝廷之上的蛀虫全部剪除干净,不留任何的隐患前去与金国谈判。

  赵有恭听闻赵构有充足的证据,也是吓了一跳,他也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就连自己都不知情。仔细想了一下,可以说这都是赵构在之前做好的准备,看似游山玩水,实际上暗地里进行。

  只要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那便再起风云!

  现在宋徽宗给予赵构这个机会,岂能错过。于是,赵构命人去了一趟自己府上,找到了王管家,告知这里一切,他自然会知晓。与此同时,那位宋大人之前还义正言辞,转眼间虚脱了,整个人都坐立不安,惶恐不安。

  赵构刚刚所言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充足的证据,这人正好撞到枪口上,那便直接收了。赵构知道自己今日上朝,必定会引来其他人的非议,那么他必定不会错过这次机会。

  因此,在上朝之前他便叮嘱王管家在府中等候,要是宫中有人前来,便直接取给他。原本这一招是对付其他人的,刚好宋大人不请自来,那便由他开刀,也是为了让朝中那些居心叵测之人有个心理准备。

  不到一个时辰便从郡王府取来了宋大人的详细情况,每一条每一款都是证据确凿,不容他狡辩。即使他狡辩无力了,因为这些是事实。如果赵构真的是无中生有,那还说得过去,问题是事实,不容狡辩,只得束手就擒。

  当证据摆在宋徽宗面前,他也愣住了,原本以为要过些时日,没想到短短半个时辰左右便拿到了证据,速度之快超出自己的想象。以此看来,赵构是早有准备,这样就足够了。

  “宋大人,这就是你口口声声说的忠君爱国,你的忠君爱国就是这样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宋徽宗看着宋大人的罪证,怒气冲冲的吼道:“来人,将他来出去直接砍了!”

  “皇上饶命啊!饶命啊!……”宋大人不停地求饶,只可惜他犯了忌讳,也没有人愿意为他求饶,只能硬生生的被拖着拉出去被处斩了。

  宋徽宗厉声喝道:“朕今日倒要瞧瞧,还有谁反对!”

  众人缄默不语,谁也不敢多言,以免再次触碰龙颜,最后惹来杀身之祸。与此同时,众人才见识到赵构早已做足准备。现在契机来了,那他东山再起近在咫尺,而有些人却胆战心惊。

  “莫非他在游玩时,做了很多准备?这下糟了!”那些心里有鬼之人,暗暗地想道:“若是这样的话,那我岂不是被列入名单之中?”

  之前他们已经经历一次赵构的手段,那一次赵构并没斩尽杀绝。如今到了关键时刻,不能手软,也不再有所顾忌,直接放开手脚,而宋大人仅仅是开始。同时,宋徽宗也用行动支持赵构。

  于是,群臣再也没有谁出来反对,他们畏惧的是赵构又会有什么手段,而赵构也顺利成章的再次登堂入室,入朝为官。从罢官到擢升,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更胜从前,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想必也不是最后一次。  明日便是端午节,在此祝广大书友节日快乐~~明日郑重承诺,爆更,望大家多多支持,跪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四百四十二章 再掀风雨

  赵构经历了低谷,再次崛起,不仅仅更胜从前,锋芒毕露。若是以前,赵构属于低调之人,唯有行事高调;现在的赵构一改往昔,无形中身上流露出一股威严,不怒自威,那是来自于上位者的姿态,自信、傲气,胸有成竹让人不得不注视。

  在朝堂上分分钟变幻莫测,这一刻你还是位高权重,下一秒便是无官一身轻;这一刻你还是高高在上的大人,下一刻便是阶下囚,甚至于死亡。赵构的事情在这一刻被状元、榜眼、探花等人看在眼里,他们算是真正见识到什么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立于不败之地。

  原本赵构被宋大人弹劾,认为他年轻,尚未有资格担此重任。然而皇上力排众议,又有赵构力挽狂澜。不仅仅杀鸡儆猴,更是让赵构的威名更胜从前,谈笑风生之间便可让人沦为阶下囚,每一步都计算好。

  官场如战场,甚至比战场更甚!在这里心地善良,那是对百姓,对同僚甚少有此心。若是危及自己的利益,哪怕是亲兄弟也会翻脸不认人。此外,众人也见识了赵构的手段。

  与现在相比,以前的赵构不过是小儿科,现在的赵构犹如一刀即将出鞘的利剑,剑刃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那种锋芒无人可以阻挡。即便身为太子的赵桓,在这一刻也沉默了,他也不想成为下一个牺牲者,再说了他身为长兄,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哪怕他恨透了赵构也不能这样做。

  若是做了,那便有失身份不说,还说明他的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最重要的是这样做,直接公开了与赵构关系不和,引起皇上的猜忌,那便得不偿失,权衡利弊后,赵桓只能沉默不语。

  “启奏皇上,微臣有本要奏!”赵构上任之日便是他行动之日,没有任何的耽搁,因为接下来的时间不多了,他不愿意耽搁那么多时间处理大宋朝堂之上的问题,能一次性解决就不愿拖拉。

  宋徽宗笑道:“准奏!”

  “微臣要奏请皇上再次清剿朝中贪官污吏!”赵构开门见山道出自己的意思,宋徽宗示意他继续说下去,“宋大人乃是上次事件的漏网之鱼,想必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必定是其中之一。如此看来,上次的事件还是没有给予位高权重之人一个教训,需要再次清剿才行,望皇上恩准!”

  “说起此事,朕也是心生愤怒!”宋徽宗怒气冲冲的说道,“如果大宋都是这样的大臣,那是朕之过也!拿着朝廷的俸禄,还搜刮民脂民膏,这种人当真是该死。”

  “此事就由你全权负责,无论朝中官职多大,做出什么贡献,只要查处真凭实据,贪污巨大,一律杀无赦!”

  赵构高声回道:“领旨!”

  宋徽宗此道命令比之前还要厉害,这一道圣旨发出,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只要被赵构查到,没有任何理由,一律杀之。此例一开,便是自大宋以来首次大开杀戒,还是以朝中大臣为榜样的杀之。

  这道圣旨下了,那些心理素质差的直接面色苍白,两眼无神,浑身颤抖不已。那些心理素质好的人,风轻云淡,不过内心也是波涛汹涌。现在的赵构已经接旨,那么下一刻便会展开行动。

  若是真的开始清扫,怕是朝中真正不贪污之人甚少。原本宋徽宗也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不过事态紧急,他也不能在继续等待了,只能选择快刀斩乱麻,将之处理,免除后顾之忧。

  赵构的屠刀再一次拿起来了,这一次不会轻易地放下,只要没有动摇国之根本,哪怕大出血也在所不惜。赵构负责执行,宋徽宗直接给予支持,而赵构又是枢密院使,掌管军政大权,让人无所遁形。

  群臣都散去了,这一次他们没有在一起相聚,而是直接回府,处理善后。因为他们现在都自身难保,赵构在朝堂上所展现出来的强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让他们都慌了。

  至于那些坦坦荡荡之人,又看见赵构再一次举起屠刀,他们很是开心。因为赵构东山再起,必定会再掀风雨。

  “殿下,你真的决定了?”潘良贵郑重其事的问道。

  “决定了!”赵构点点头,道:“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上一次因为顾及太多东西,使得清扫也不过是给予震慑。一年时间不到,他们再一次死灰复燃不说,更是变本加厉!”

  “虽说他们是在暗地里收取贿赂,那些明面上大公无私之人,背地里却是道貌岸然。这一次哪怕大出血,一切罪过就由我赵构承担。如今,辽国、金国大战,正是大好时机。”

  “此时不全力以赴,更待何时。若是错过了,下一次就更是难上加难。至于那些中饱私囊之辈,上次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可他们不愿珍惜,依然贪心不足,那就必须付出代价。”

  潘良贵沉声道:“如此一来,怕是大宋官吏人人自危不说,更是惶恐不安,这样是否太过了。”

  “若是行事坦荡,光明磊落,那便不必担心;若是道貌岸然之徒,自然不能心慈手软。”赵构义一意孤行,哪怕是伤筋动骨也在所不惜的态度,这让潘良贵很是无奈,却又有些钦佩。

  潘良贵自问自己都没有赵构这样的态度,一人背负起所有的罪责。若论对大宋的忠心,除了赵构以外,再无他人。既然赵构下定决心了,潘良贵也是无可奈何,他不是不知道大宋吏治需要整顿,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只不过以赵构的雷霆手段,怕是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唉!……”潘良贵低头自语一声,“只希望这一次的风雨能尽早结束,要是拖久了怕是对大宋有很大的影响!若是这样做的话,怕是他自己会让人畏惧不已!唉!……”

  赵有恭深深的看了一眼赵构,赞叹一声:“九弟就是九弟,我自愧不如!”

  众人全部都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赵构,仿佛他就像是巨人一样,扛着巨大的压力,仿佛什么都难以将他击倒似的。众人都清楚,这是一条不归路,成功则是威名远扬,失败则是千夫所指。


第四百四十三章 势不可挡

  宋徽宗的全力支持,赵构也全力以赴,绝不含糊。在赵构上任短短数日内,便已经缉拿朝中大臣十余人。基本上都是裙带出来,抓住一个人,便牵连出数人的案件。

  赵构掌管枢密院,又有暗中势力,还有监察院,几种势力齐齐出力,任你是何人都得束手就擒,绝无逃脱的机会。即便是偷偷转移财物,都被赵构派人拦了回来。

  此次赵构没有任何顾忌,也不需要留手。经过数日的整顿,朝中分为两派,一是支持,另外一种是中立。至于反对的,那便是手脚不干净,心虚之人才会去反对,不过有些是因为担心这样动摇大宋根基。

  于是,赵构为了安抚众人情绪,又再次请求圣旨,只要你贪污如实缴纳出来,将所贪污之银两悉数上缴国库,那便既往不咎,重则罚俸禄、降三级处理,不至于丢掉性命。

  宋徽宗颁布旨意后,群臣纷纷猜测,心中迟疑,犹豫不决,他们不敢如实供出。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