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徽宗沉思许久,沉声道:“太子听旨!”

  “儿臣接旨!”赵桓连忙躬身接旨。

  “若无朕之圣旨,不可出东宫半步,也不许与外界官员来往;若是发现,立即严惩不贷!”

  赵桓一愣,要不是太子妃将他推搡了一下,只怕他还是愣住了。虽然知道皇后出面,事情会有转机。不过这样的转机来得太突然了,让赵桓有些难以接受,着实让他有些开心,因为他的太子之位仍在。

  “朕累了,你们都出去吧!”宋徽宗疲惫的揉揉额头,他是真的累了,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心里累了。

  赵有恭等人全部退了出去,就连皇后也都出去了,只留下有些落寞的赵佶独自一人。

  赵构、赵有恭见此事已了,也就出宫了!

  太子赵桓没有事情,他心里有些欢喜,正当他欢喜的时候,却见皇后脸色阴沉的走了过去。赵桓来不及多想,立即走上前去,恭敬地问道:“母后这是怎么了?”

  “母后是为你感到不公平!”郑皇后气愤不已,“既然皇上说你没事了,又怎么会让你在东宫足不出户,又不允许与其他官员接触。如此做,时间久了,众人渐渐地将你这个太子遗忘,这与软禁有什么区别!”

  赵有恭一愣,他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件事。现在听闻郑皇后的话,赵有恭觉得很有道理。如果真的没事了,既往不咎,那又怎么会如此惩罚,这让他很是疑惑:“莫非这其中有什么事情?”

  突然,一道身影出现在他的脑海中,那人便是赵构。现在他回想起刚刚赵构风轻云淡的模样,心里笃定这一切都是赵构搞的鬼。如果赵构不知情,打死他都不会相信。

  另外,赵桓本想好好谢谢赵构没有落井下石,可是听闻郑皇后的话,他觉得没有任何必要。因为他的脑海中想起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赵构,这笔账他默默地记在心里,日后再算。

  赵构也不会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自己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被赵桓恨上了,这事要是被他知道了,估计会被气死。虽然这一世的赵构不像之前的那样,不过他还真的没有预料到赵桓会记恨自己。


第四百五十章 朝中无人

  “老九,我觉得你对太子还是留个心眼比较好!”

  “为什么?”赵构诧异的望着赵有恭,他还真的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

  目前的情况来说,太子赵桓闭门思过,足不出户,又不与外界联系,算是彻底的成为笼中鸟。并且,赵桓的势力已经全部连根拔起了,俨然成不了大事,故而赵构以为没有那个必要再担心。

  再说了,历史上赵桓乃是下一任大宋天子,赵构也没有想过自己真的成为皇上。看见自己的父亲身为皇上的身不由己,赵构觉得做皇上还不如现在这样,过得逍遥自在,只要手握大权,就算不是皇上也不会有任何事情。

  赵构只想着解决未来的大事才是首要任务,其它的待局势稳定了再说也不迟。正因为赵构如此想,却不曾预料到后面的结果往往超出了他的预计之外太多,最后的事情发展谁也说不准。

  “因为皇后!”赵有恭四处张望,压低声音说道。

  赵构皱着眉头,费解地问道:“有关系吗?”

  “郑皇后成为皇后的事情经过手段高明,又得到了向太后的支持。正因如此,皇上对她敬爱有加,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怨愤!”赵有恭不可置否的点点头,郑重其事地说道:“向太后垂帘听政不说,就连皇上登基后,手中握有重权,要不是皇上一直顺从,怕是后果难料!”

  赵有恭说的有些隐晦,赵构还是听懂了。赵有恭的意思,只要违背了向太后,很有可能被废黜皇位。那个时候的向太后一直是赵佶心中的一根刺,一半欢喜一半忧愁。

  欢喜的是赵佶得到了向太后的支持,忧愁的是向太后并没有将朝中大权完全放给赵佶,制约了他的权力,也制约了赵佶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

  赵有恭压低声音,继续说道:“皇后与姨母乃是情同姐妹,皇后成为贵妃时,也曾多加照顾姨母。只是人总会变的,在皇后之前还有一位,那便是太子的生母,只是她英年早逝,后来皇后才被皇上封后的。”

  赵构心知肚明,他沉默了,就算赵有恭没有指出什么,可是他猜出了郑皇后得到皇后之位怕是手段有些不光彩。如果郑皇后与自己母亲关系一直未变,又怎么会这么多年来都没有看过母亲,要知道那个时候的韦氏真的是孤单无助。

  所以赵有恭的话不无道理,他又接着问了一句:“那你刚才所言,这又是什么意思?”

  赵有恭低声道:“临行前,我瞧见皇后看你的眼神有很大的不对劲,要是没有猜错的话,怕是皇后会说些什么话,那个时候太子势必将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除之而后快!”

  赵构一愣,瞪大着眼睛望着赵有恭,见他面色凝重,便知道他说的这些是认真的。但是赵构想来,郑皇后理应不会如此做,还是有些怀疑,最后赵有恭让他亲自去拜会姨母便知道自己说的话是真是假。

  赵构不可能真的会去打扰母亲,就算他不相信郑皇后是这样的人,不过还是防着点比较好。若是没有任何防备,那么真的死的都不知怎么死的。即便太子目前不能与自己争锋相对,不过还是要注意的好。

  “皇兄,您心软了!”待众人离去后,宋徽宗赵佶独自一人留在书房中,不知何时赵似从身后出现,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一切以大局为重啊!”

  宋徽宗苦笑一声:“十三弟,他是朕的长子。即便是为了大局着想,朕又岂能真的治他的罪呢!”

  赵似沉默了,要是他在赵佶的位置,兴许他也做不到,犹如昔日赵有恭差点犯下弥天大错,他依然不忍心直接将独子杀了。宁可舍去自己的性命,也要保住赵有恭。

  此时,赵似无奈的叹息一声,因为他经历过,所以他懂得赵佶的心里,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皇兄,这样一来计划怕是打乱了!”

  宋徽宗淡淡一笑道:“计划一直都是如此,只是未想到他居然也参与进去。现在还是按照计划去走的,不过稍微有些晚了些,希望能赶得上才好。”

  赵似点点头,道:“既然如此,那是否可以着手准备了?”

  “准备吧!”宋徽宗郑重的点点头,喃喃自语一声:“时候到了,要是再什么都不做的话,怕是为时已晚了。”

  现在赵构的心思全神贯注地放在大宋与金国的结盟上,还有辽国的局势。赵构并未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早已经派人前去金国、辽国打探消息。至于辽国国内的局势越来不越乐观,相反金国却是蒸蒸日上。

  大宋国内局势相比之前已经好了很多,宋徽宗不再是昔日的形象出现广大百姓心中,而是以一个明君的姿态出现。不仅仅彻底改了以前的旧习,还以百姓为重,博爱、仁慈等诸多良好的一面,不再是那个昏庸无能,只知吟诗作画、金银玉石的宋徽宗。

  大宋正在蔓延着与之前不同的风气,以前做官为得是升官发财,现在却是为民请命。若是有作奸犯科者,一律杀之,要是有人检举也可以得到封赏,要是无中生有,那就付出惩罚,这些都是赵构推行的,首先便是整顿大宋吏治问题。

  如今看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至少,百姓不再厌恶做官,做官也不再居高临下看待百姓,当真是上下一片和谐。不过,接下来朝中也面临新的挑战,而这个挑战正是来自于结盟。

  赵构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他一直想要亲眼看看金国人到底如何,为何历史上的金国直接将大宋王朝整个摧毁掉。

  “难道朝中无一人敢去吗?”宋徽宗怒气冲冲的吼道。

  众人俯首作揖,纷纷躬着身子,不敢抬起头。其实,宋徽宗动怒,完全是因为他将与金国结盟共同对抗辽国的事情拿出来议论。毕竟,赵佶也直接说了,结盟时可能有危险。

  众人也都明白,大宋与金国结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毕竟,辽国不可能坐视不理,势必会派人前来阻止。正因如此,朝中大臣无一人敢上前拍着胸脯说完成这个任务。

  若是稍有不慎,直接客死异乡,这让他们都有很多顾忌。原本也有人想要前往,奈何听到路程遥远,要远赴金国边境,而且还是水路,这让众人又迟疑了。如此一来,朝中大臣竟然没有一人敢答应下去,说是圆满的完成这项任务。各位不好意思,小孩子出了一点事情,昨天一直在医院,所以未来得及更新,不过欠下的章节,到时候给大家补上~~?


第四百五十一章 反对之声

  宋徽宗横眉冷对,扫视众人一眼,怒气冲冲,他着实失望之极。洋洋大宋居然无一人敢接受此任务,众人都低下头,不敢抬起头。身为皇上的赵佶焉能不恼怒,此时他都有将所有人都治罪的想法。

  其实众人如此想,也实属正常。毕竟,宋徽宗说的话,让众人都望而却步了,只因他要求此次和谈不仅仅是和谈,而是谈判。并且,谈判的内容围绕燕云十六州为核心,务必收回才行。

  若是在大宋境内还好点,可惜赵佶也没具体说出哪里,这让众人有些害怕。若是在金国境内,有没有命回来还真是一个问题,这让众人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下,尤其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情。

  燕云十六州一直以来都是历代皇帝的心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一直都没有合适的时机。现在机会摆在面前,只需要有人前去承担,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只是目前的情况,宋徽宗有些心寒了。

  “启奏皇上,臣愿意前往!”

  宋徽宗惊喜的撇过头,沉声道:“你愿意前往?”

  “臣自从归顺大宋以来,尚未有任何作为!”那人恭敬地回道,“臣一直心中有愧,故而臣愿意前往。并且,臣已经不是第一次出使金国,对金国的局势尚且了解一些;再说了,臣乃是燕云十六州居民,理应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力。”

  “李大人真乃忠臣也!”宋徽宗大声称赞,他没想到李良嗣居然主动请缨,这让他非常的意外,也非常的开心。

  李良嗣原名马植,乃是燕云十六州的居民,曾经跟随童贯多次出使金国。童贯见他踏实上进,便将他带回中原,又为他改名。但是李良嗣没有跟随童贯同流合污,哪怕是童贯提拔,依然保持本心。

  “那爱卿以为此次和谈该如何?”宋徽宗大喜过望,直接问了一句。

  李良嗣恭敬地回道:“女真人恨极了辽人,若是与女真人结盟,势必让金主看见大宋的诚意;臣以为可以安排在登莱的海上,与女真人谈判,相约共同攻打辽国,方可完成皇上大业!”

  “朕准了!”宋徽宗开怀大笑的说道,“汝乃是大大的忠臣,朕封你为秘书丞,赐姓‘赵’!”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良嗣恭敬地回道。

  赵构风轻云淡,微笑的看着这一切,他知道这是父皇与李良嗣唱的双簧。实际上,赵构许久之前便已经知道了是在登州、莱州的海上与金国谈判。即便这次在朝堂上拿出来议论,也不过是借口罢了。

  此外,赵构也知道这个建议正是李良嗣提出来的,故而自己的父皇先前便派出使者前往金国,将地址悉数告知,就连时间也约好了。这些群臣不知,赵构却知道的一清二楚。

  正因如此,赵构才没有毛遂自荐的上前请命,因为这出戏还没有唱完,需要继续演下去才行。有些事情不能太过于强求,强求的不见得是好,一切只能顺其自然。

  “赵大人乃是此次出使之人其中之一,还有何人愿意前往?”宋徽宗目不转睛的扫视一眼群臣,众人再次低下头,还是不敢答应。

  “启禀皇上,臣有话要说!”太宰郑居中站出身来,郑重地说道:“澶渊之盟至今已有百余年,兵不识刃,农不加役!虽然汉唐皆有和亲之策,然我朝却不必如此,此乃大宋安边之策更好!”

  “如今四方没有战争,却要贸然毁掉澶渊之盟的誓约,恐怕天怒人怨也!再说了,真的打起来也不知道谁胜谁负。若是胜利了,也是长久之战,到时国库必定匮乏;若是败了,那后果更加严重。”

  “回想当初,太宗英明神武,文治武功皆是鼎盛,然而两次征战辽国,皆已失败而告终,最后太宗亦不敢再提征讨辽国之事。如今,皇上却想要与女真结盟,共同商讨征讨辽军,为何又要再起开端!”

  赵构知道这出戏的高潮部分来了,因为他一直都知道朝中有很多反对,只是没有提及过。再说了,皇上今日提及此事,众人以为是玩笑话,不曾当真,又有危险,种种原因聚集在一起,这让众人都沉默不语。

  但是,赵良嗣率先答允下来,愿意出使,这也就证明,皇上再起开端,收复燕云十六州是铁了心。这也是宋徽宗的用意,他要的是将那些反对之人全部引出来,然后再作打算。

  若是大宋真的与金国结盟,这件事看上去本来就是危机四伏,却也有很大的机遇在其中。因为金国兵强马壮,又有冲锋陷阵的大将,赵构一直在思索此事,而辽国已经不足为虑了。

  若是以金国一国之力,与辽国对抗,最后的结果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也是最好的结果,对于大宋来说,这是最好的机会。但是,赵构仔细想了想,觉得此事不能如此做。

  如果大宋不与金国结盟,那么金国必定与其它国家结盟,到时候辽国败了,那么大宋的命运更惨。此外,赵构也想借此与金国谈判的机会,让女真人重新认识一下大宋子民,让他们都畏惧。

  因为历史上正是这次的谈判,又出兵攻打辽国,看见了战斗力不足的宋军,最后才引起金国内部有些人想要侵吞大宋的野心。但是,这一次赵构不准备给予机会,而是给他们来个震撼教育,让他们见识一下大宋士兵的战斗力,让他们有所畏惧,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至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疾不可及,那也得慢慢来,这件事已经拖了百余年,就算继续拖下去也无妨,主要还是让女真人畏惧大宋的兵力,畏惧大宋的将领,这样就不会让他们有机可趁。

  身为太宰郑居中率先出声反对,这让其他人也跟随着站出来,直接反对与金国结盟的事情。

  “与强金为邻,难道好于与弱辽为邻?”枢密院执政邓洵武也恭敬地上奏,道:“臣以为此计策不妥,金国国强兵强,而辽国已经衰败了,要是以大宋目前的国力、兵力去征战,最后的结果根本就不乐观!”

  并且,还有其他几位朝中大臣反对,这些人反对的理由与郑居中的相差无几,只不过说词有些不同。

  宋徽宗赵佶面不改色,阴沉着脸,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赵构却是一脸平静的看着这一切,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父皇不可能真的听从这些人的建议,宋徽宗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宋徽宗,大宋也不是之前的那个大宋了。小孩的检查结果出来了,有些不乐观~~唉~?


第四百五十二章 居安思危

  宋徽宗脸色愈来愈不好,不是他身体出了问题,而是被气恼的。实际上他知道众人会反对与金国联盟共同抵御辽国,而且众人所说又何尝不是他担心的,只不过他的心愿是收复燕云十六州。

  收复燕云十六州不仅仅是他的心愿,更是大宋历代皇上的心愿,更是太祖皇帝的遗愿。即便太宗皇帝攻伐辽国失败,差点失去性命,不过他的心里也是有很多无可奈何。

  如今有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摆在面前,宋徽宗岂能错过。即便是冒着风险,那又如何。任何事情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在,只不过要看如何掌控。若是以前的大宋,或许正如反对之声一样,当真是养虎为患。

  现在的大宋早已不是昔日的大宋,而他也不是那个昏庸无能的宋徽宗。既然有机会,那就得把握住机会。错过了就没有再来了,就算大宋不与金国结盟,那么金国定然与其他国家结盟。

  那个时候局势更加不利,何不趁此机会,痛打落水狗更好。辽、金两国相争,而大宋就算结盟,也不过是出出力,那个时候依然可以将燕云十六州收回,岂不两全其美。

  众人担心的问题,宋徽宗怎么会不知道,诸多因素悉数在内,他知道机会只有一半,哪怕只有一半也要尽全力,让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变得更大,绝不会错过。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赵佶再赌,而且以大宋江山社稷在赌。若是赢了,那便完成心愿,那他就算是死了也可以面对历代先祖;若是输了,那便所有的罪过一人承担,成为后人唾弃的皇帝。

  为了完成遗愿,哪怕是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当初赵构也如同郑居中等人一样,他对此也是反对的态度。即便知道了更多内幕,心中依然忐忑。依他看来,两不相帮坐收渔人之利更好。因为辽国衰弱,依然足够金国喝一壶的。

  事后赵构又好好的想了想,终于明白宋徽宗这是再赌。既然非常时期,那就行非常事,赵构懂了、理解了,那他就按照赵佶的意思去做,然后完成自己的愿望,这样也是他的期望,两者不谋而合。

  “诸位大人此言差矣!”在静悄悄地大殿上,赵构的声音犹如洪钟一样,震耳欲聋。众人情不自禁地望着赵构,只见他接着说道:“我有一事想请教郑大人,以及诸位大人!”

  “郡王殿下请说!”郑居中一愣,连忙回道。

  赵构道:“请问郑大人上过否?”

  “未曾!”郑居中摇头回答,心想:“郡王问这个作甚?”

  “那你可曾听说过‘知己知彼’这句话?”赵构再次问道。

  “自然听过!”郑居中博览群书,除了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等外,还有兵书。哪怕他未曾上过战场,依然会读一些,这是因为读书人的爱好。不然的话,又怎么会‘纸上谈兵’这句俗语。

  赵构点点头,道:“之前郑大人所言,太宗皇帝征战辽国败了,又有澶渊之盟。那么请问郑大人,你知道这句话,理应懂得此话含义。难道郑大人以为大宋的国力弱于辽国?”

  “莫非郑大人忘了,太宗皇帝与现在已经相隔百年之久,百年以来,大宋更是飞速发展,然辽国衰弱,此消彼长,焉能战败之理。现如今,大宋朝野一片清明,再无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之人。即便还有一些,那又如何,已经无法动摇大宋根基。”

  “大宋与辽国抗衡,再无后顾之忧!并且,大宋近些年来发生的事情,辽国、金国如何知道?如果说他们知道大宋发生的情况,只能说大宋出了奸卖国求荣之辈!”

  “若是现在的安宁与和平就以为真的和平了,郑大人之前此言当真是可笑至极。郑大人如若小子无礼,你不妨前往边界处看看那里的百姓又如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若是朝中诸位大人与郑大人所想那样,安于现在的和平,不居安思危的话,恐怕大宋真的到了危难之际,那该如何是好?莫非等到那个时候才去反抗,所造成损失由谁负责?郑大人,你可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我……”郑居中哑口无言,支支吾吾地涨红着脸,他什么话都说不出口。因为赵构所说的正是书本上所学的,而且居安思危这句话也将他震撼住了,直接让他闭嘴不言。

  赵构没有理会郑居中,又将目光看向了邓洵武,沉声道:“这句话也适合邓大人之前所言!”

  “邓大人知道金国比辽国强盛,那么辽必亡乃是已成事实。若是金国灭了辽国以后,你也认为金国与辽国一样,必起侵吞大宋之心。只是邓大人是否想过,此次结盟大宋不也真正见识了金兵的厉害。”

  “同样大宋的兵力也被金国了如指掌,那样一来,在征战辽军的战役中,我军必定要让女真人见识厉害,这样一来他们还敢侵吞大宋吗?因为来了也无惧,势必让他们有来无回!”

  “大宋每年给予辽国缴纳税贡,诸位以为这样真的合理?你们觉得合理,然我赵构却不答应。我大宋泱泱大国,又有富庶之地,更有身经百战的将领,又有英明神武的大臣,与金国,乃至辽国远胜太多!”

  “为何一直被辽国欺压,要是金国强盛,势必又与辽国一样,那样一来,难道大宋就一直这样下去诸位才甘心!不要以为有个澶渊之盟就觉得辽主没有入侵大宋之心,只不过是自顾不暇,没有想起罢了。”

  “诸位大人乃是大宋的肱骨之臣,又是栋梁之才,为何一直难以抵挡外敌,乃是因为朝中人心不齐。主战、主和两派之争,难道诸位大人不觉得这个时候更应该同仇敌忾吗?”

  赵构的话犹如暮鼓晨钟,他没有丝毫的留有面子,言辞犀利不说,更是讽刺朝中之前的派系之争,那些没有居安思危之心的大臣更是被赵构狠狠地痛骂,哪怕不是针对某一个人,依然让众人沉默不语。

  虽说赵构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