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数倍的努力,效果是出来了;接下来,也该好好地教导他攻击之法。如今,根基已然稳妥,步伐更加稳健了。”

  “赵构,你跟随为师多久了?”周侗狗搂着身子,慈祥的目光看着赵构,亲切的问道。

  赵构气喘吁吁的停下手中的动作,沉声道:“弟子跟随师傅习武已经有七个月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周侗感叹一声,接着说道:“七个月的时间,你的根基已经稳固了。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你的身体孱弱也变得结实许多。并且,你的步伐不像之前那样轻浮,沉稳了许多,每次出击都能直指要害,实属难得。”

  “当初,为师答应过你,待你根基牢固后,便传授于你新的武学。为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教导你的了。当初,你已经全部学会,只不过欠缺一些火候罢了。如今,你的根基已稳固,这些招式也早已熟记于胸。”

  赵构全神贯注的聆听着周侗的话,见他不准备传授于自己武艺,不禁有些焦急起来。周侗早已知晓赵构的心思,微笑道:“招式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可我还能教你如何对敌之道,也就是实战练习,用你所学的所有招式与我对战,唯有如此你才能追的上鹏举等人的进度,别无他法,唯有如此方可,不知你是否愿意?”

  “徒儿多谢师傅!”赵构闻言大喜,之前的阴霾一扫而光,两眼流露出向往的神色。

  他知道周侗是一代武术大师,一身所学,源远流长,博采众长。武学之道不像文学之道,武学需要言传身教,文学之道可以指点就可以举一反三,唯有武学需要脚踏实地的苦练才行。如果只是单独练习,收获微乎极微,要是有人对练,就会受益良多,突飞猛进。

  如今,周侗愿意亲自指导自己武功,赵构焉能不兴奋,忘乎所以。岳飞等人为赵构感到高兴地同时,又有些好奇的看着周侗。他们跟随在周侗身边许久,也不曾见到周侗开口愿意亲自与他人对练,唯有赵构一人得此待遇。

  岳飞等人并非出于嫉妒,而是真正的好奇,不明白周侗心中所想,这一切也只有周侗自己最清楚了。

  次日,赵构按照惯例做好基础练习后,便早早的等待着周侗,望眼欲穿。迟迟未见踪影的周侗,姗姗来迟,他换上了练功服,气定神闲的看着赵构,笑道:“不错!……这些时日的训练没有白练,接下来咱们就试试拳脚上面的功法吧!”

  赵构连忙点点头,兴奋不已,他早已做好准备就是为了今天。于是,周侗与赵构两人开始对练起来。毕竟,周侗年事已高,不复当年之用,只是交手一个时辰,就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反观赵构,气息丝毫未见紊乱,气定神闲,跃跃欲试。

  周侗停下休息时,赵构也停下了,剧烈的喘息声,汗流浃背,叹息一声:“看样子,我真的老了,不服都不行!”

  赵构接话道:“师傅老当益壮,要是一般的成人都不是您的对手,怎么会老呢?”

  “行了,师傅的事情自己知道,都到了这个年纪,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周侗笑笑道,“赵构,你与为师之前交手,使出同样的招式,你有何感受?”

  赵构沉思片刻,正声道:“师傅的招式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弟子的招式,杂乱无章,显得僵硬无比。简单地说,弟子的招式没有掌握到精髓,只能算是略懂皮毛功夫罢了,与师傅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周侗缓了缓,赞赏道:“你能看出来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实际上你的武艺在几人之中也算是翘楚。只不过你的年纪尚有,就算是你经过严苛的训练,力量提升了不少,仅凭力量还是无法与鹏举等人相提并论。”

  “你的步伐是稳妥了,可你的招式过于刚猛,刚过则易断,少了几分柔韧,收放自如的地步;招式拘泥不变,繁琐至极,以致于动作僵硬,无法做到随心所欲。当你真正能做到收放自如,距离随心所欲也就不远了。”

  “临阵对敌,非一成不变,要懂得适时而变,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招式乃是人创造的,焉能沦为招式的奴役。与人对战时,任何招式都可以使用,尤其是上阵杀敌,太拘泥于形式,难免自己吃亏。”

  “无论是阴谋还是阳谋,取得战争胜利,力保江山才是最重要的。两军对战时,只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运筹帷幄为前提即可。如若不然,正大光明的战争,你赢得了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唯有最后的结果才是关键,胜则名垂千古,败则遗臭万年。”

  “武功招式也是一样,要是拘泥于形式化,那你便落了下风,别人只要知道你使用的招式,就可以一招制敌,你便败了。武术套路只不过是让你熟练这门武功,不是让你与人对敌时也使用同样的套路,这样的话,你不战便已经落败了。”

  “因此,你要谨记,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一成不变,要灵活运用。有时候,学武跟学文殊途同归,学文要举一反三,学武也是一样,甚至于更加厉害。因为,稍有大意,失去的便是自己的性命了。”

  赵构全神贯注的聆听着周侗的教诲,心有所悟地点点头,郑重地说道:“弟子记住了!”


第三十七章 志明长老来信


  话分两头,赵构安心的留在周侗处习练武术。每日都与周侗对练,赵构的攻击手段越来越熟练,隐隐的超越了其他弟子。赵构认真的学习,领悟又快,悟性又高;周侗眼见于此,欣喜若狂,倾囊相授,让赵构的武功突飞猛进。

  另外一头,汴京皇宫内,当今皇上宋徽宗赵佶稳如泰山,端坐在龙椅上,席间坐着黑巾蒙面的蔡王赵似,房间内没有任何人,就连侍卫也都打发走了,只留下他们两人。宋徽宗赵佶急切道:“怎么样,老九在那里生活的如何?”

  蔡王赵似见宋徽宗如此急不可耐,不由得微微一笑,道:“皇兄,您且放心,老九在那里一切安好。并且,成功的拜入他的门下。如此一来,老九也得偿所愿。虽然吃了一些苦,不过他还是能坚持下去,实属难得。”

  “说实话,老九拜师之人就是周侗,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当初张三、李四跟随在身后默默地观察着,不敢走得太近,最后还是被周侗发现。当时张三、李四信誓旦旦的保证,说周侗定然会收下老九,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现在想来,的确是真知灼见!之后,我再派人前去查看,得到的消息果然与他们所说的一般无二。老九留在那里也挺好的,这样的话,朝中一些事情不必烦忧,安心的习武。皇兄,接下来该怎么办?”

  宋徽宗赵佶沉默了片刻,道:“朝中两派之争又再次死灰复燃,国家稍微好转一些,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按照之前的方法,独断专行,兴许会影响整个人朝纲稳定。接下来,还是依计行事,重新启用新的人物,用他制衡两派之争。”

  蔡王赵似沉声问道:“皇兄可有人选?”

  “朕在百官之中,选择了两人!”宋徽宗赵佶气定神闲的说道,“一人是朕以前身边的人——童贯,上次蔡京的事情也令他有所收敛,重新启用也没有任何事情;另外一人,则是职位比较低下——高俅。”

  “高俅?”蔡王赵似疑惑的看着赵佶,他知道童贯此人的脾性,唯有高俅一无所知。

  宋徽宗赵佶悠然开口道:“高俅此人乖巧,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并且,高俅参与过朝中数次战争,更是朝中新党派绝对的拥护者。”

  “此人与蔡京相比,到底如何?”蔡王赵似皱着眉头,低声道。

  宋徽宗低头沉思,沉声道:“半斤八两!”

  赵似面无表情,郑重的说道:“蔡京的事情闹得朝中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如果此人与蔡京相似,必定与蔡京所作所为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不要到时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法驾驭得了,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桀骜不驯。”

  “此人驾驭得当,利于大宋江山,算得上一个人才;驾驭不当就危及大宋江山,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宋徽宗点点头,面色凝重的说道:“此人看似乖巧听话,不喜欢争功,实则如何唯有拥有足够的权势才能知晓!”

  “老九的心意,朕岂能不知!大宋羸弱,文风盛行,就连朕都好文厌武,更别说朝中大臣,半数以上皆是文臣!”

  “高俅文武齐全,写得一手好文章,又懂些武艺,随军出征过,也算得上是武将!”

  “朕启用他,便是为了后事提前准备,望朝中大臣不分文武,一心为国!无论文臣,或是武将,有利于大宋江山皆可用之,一切当以国事为重!”

  “希望他们能体会到皇兄的良苦用心!”赵似不由得感叹一声,接着说道:“朝中之事,臣弟不愿多言,一切就以皇兄为主,兄为一国之君,理应为国为民!”

  宋徽宗想起朝中文武大臣,明争暗斗,无奈的叹息一声:“当初,朕以为大宋江山无望了,故而听信于人,又奉行先祖的训言,亦不敢推翻先祖的体制,以至于大宋看似庞大无比,实则摇摇欲坠,一切都是朕之过也!”

  赵似急忙说道:“皇兄不可有如此念想,还未到那个时候!现在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大宋江山更加稳固吗?”

  宋徽宗苦涩的笑道:“若非朕听之任之,采取怀柔政策,也不至于发展成今日局面!要是朕与先皇一样,从根本上改革,继续坚持改革,兴许就好多了!”

  “有些事情始料未及,只能倾尽一切力量去做好才是!”赵似感叹一声,想起赵构之事,接着问道:“皇兄,老九的事情,还需要继续派人跟着吗?”

  “不用了,就让他留在那里好好的习武!”宋徽宗淡然一笑道,“周侗年事已高,可他的武艺尚在,要是一个不好,发现有些反常,就不太好了!”

  赵似也赞同的点点头,他也觉得赵构安然无恙的抵达汤阴县,又拜在周侗的门下,后面的事情也不必派人守护了!

  接着,宋徽宗又沉声道:“你将部分人派去观察他们两人,集中力量做这件事才是当务之急!现在是重要关头,不能忽视,然后再做决定,选择其一!”

  赵似面色肃穆的点点头,道:“臣弟遵旨!”

  于是,蔡王赵似再次消失在黑夜之中,宋徽宗也站起身来,打开窗户,任由微风吹拂在自己的脸上,沉默不语!

  当初,赵构选择游历天下,寻遍名师,宋徽宗同意后,便命令赵似派人跟随,暗中保护,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消息!

  宋徽宗低声细语,呢喃一句:“没想到,老九与他相见了,还得到他的赏识;如此看来,老九的必是接替大任之人,这样也好,朕放心了!……”

  赵构不曾知道自己的父皇赵佶对自己会这么重视,也不曾想到自己的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如今的赵构,沉浸在武学的世界里,每日都刻苦习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不觉光阴如箭,夏去秋来,赵构已长成九岁。他在周侗处已然生活了三年之久。

  周侗因材施教,教法精妙,他们五人俱是能文善武。赵构自小博览群书,自身功底仍在,周侗稍加指点便可,尤其是他写的一手毛笔字,就连周侗都忍不住赞赏不已。岳飞等人的书法、武功也都有了长足的长进。虽然王贵等人武功上大有长进,偏偏文才上没有岳飞、赵构那么有潜力,不过也能拿得出手。

  一日,正值三月天气,春暖花香,寒冷的冬季悄然而过,一阵阵暖洋洋的微风吹拂而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岳飞、赵构等人在院内习文学武,不曾有丝毫的落下;周侗惬意的端坐在椅子上,神情有些乏力,整个人看起来苍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更加深刻了。

  “咚咚咚!……”

  一阵敲门声,惹得众人好奇不已,他们常年居住在此地,鲜有人来往,就连各自的家人也从未来到此地。但是,这次居然会有人前来敲门,不禁瞪大着眼睛。汤怀上前,打开门,映入眼帘的居然是一个穿着僧衣的小沙弥,诧异道:“你来此作甚?”

  “小僧奉师傅之名,前来送于一份信,交于周老先生手中。”小沙弥不卑不亢的说道,又看着年纪轻轻,还不及他大的汤怀,心中有些诧异:“难道他是周老先生?师傅已逾古稀之年,他的好友怎么会如此年轻?难道说,眼前之人是师傅好友的弟子?”

  汤怀闻言是寻自己师傅的,笑道:“既然是找家师的,不知小师傅的尊师法号,我好去通传。”

  “志明长老!”小沙弥急忙道出自己师傅的法号。

  汤怀惊诧不已,皱着眉头,想了许久方才确定不曾听过此人。但是,周侗听闻后,迅速的站起身来,飞速的来到门前,急切道:“你是志明长老的弟子?志明长老在何处?”

  “晚辈见过周老先生!”小沙弥见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周侗处现在自己面前,急忙恭敬有礼的作揖,然后从怀中取出一封信,恭声道:“周老先生,这是家师叮嘱,说是见到您就将此信送到周老先生的手中,待您看见此信便知在何处了。”

  周侗浑浑噩噩的接过小沙弥递过来的信件,愣神之际,那小沙弥也告辞一声便离去了。周侗激动不已的看着手中的信件,就连小沙弥离去,也是汤怀相送的。他的目光都被手中的信封上的字迹深深地吸引住了,那熟悉的笔记,一眼便认出来是自己的至交好友志明长老亲自写的。

  他激动地哆嗦不已,两手颤抖的紧紧握着手中的信件,嘟囔道:“没错,这正是志明长老亲笔信函,难道他从五台山来到此地了吗?如果是真的话,那我真应该主动上门前去探望一下志明长老才是。”


第三十八章 沥泉神枪(一)


  “师傅,志明长老与您旧相识吗?”岳飞见周侗听闻此人时,直接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亲自前来,不禁有些疑惑。众人也都诧异的看着周侗,皆是露出了疑惑的神色。平日里,周侗都气定神闲,不慌不忙,俨然一代宗师的风采,那一刻就像是猎豹似的,爆发力惊人,让人惊讶不已。

  周侗小心的叠着手中的信,微笑道:“志明长老与我乃是至交好友,我们两人师出同门,只不过所走的道路不一样。当年一别,已有四十多年未曾见过。虽然一直有联系,也不过是书信来往。不曾想到今日,他居然游历此地,才会命弟子前来送信于我,让我与他见上一见。”

  赵构急忙问道:“师傅,那您的武功高点,还是志明长老技高一筹?”

  周侗沉思片刻,道:“半斤八两,各有所长。若是以佛学造诣来说,我与他相差甚远;若是论武,我们也未曾交手。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他的枪法与我不相上下,隐隐比我还要略胜一筹。”

  “师傅,您不是说笑吧!”王贵吃惊道,志明长老的枪法比周侗要略胜一筹,出乎众人意料之外。

  “你觉得师傅会说笑吗?”周侗严肃的瞪了一眼王贵,吓得他急忙缩回头,道:“为师曾拜入少林门下,那个时候志明长老比我先入门,依照道理我理应喊他师兄。后来与他一起练武,我学成后便下山;志明长老便留在少林寺,成为入室弟子,正式皈依佛门。”

  “当年我们两人互相切磋,在枪法上他的确胜过我些许,不知这些年又如何了。至于,其它的武功我们两人也是不相伯仲。如今,他皈依佛门,成为佛门中人,不曾担任过主持,一心做个苦行僧,比我还要年长几岁。”

  张显疑惑道:“志明长老沉浸在佛法中数十年,造诣如此之深,为何不曾担任过主持?”

  “志明长老想要四处传扬佛法,不愿守在一座庙宇之中,为了弘扬佛法,甘愿放弃接替主持之位,成为四处流浪的苦行僧。”周侗叹息一声,“如果不是他甘做苦行僧,兴许少林寺得道高僧就有他一位。”

  汤怀接着问道:“师傅,如此说来,此次志明长老知道您在汤阴县,留在此地想要与你相见,那么他是留在此地,还是离去?”

  “从他给我的书信中谈及此事,理应留在此地。如今,他年近八十,要是再继续做苦行僧,不说身体素质大不如前,就算他有这个体力,也不愿再四处游荡,安心找个栖息之地,留在此地,安心的弘扬佛法。”

  周侗无奈的说道:“不论是我,还是志明长老,此次相见也是今生最后一次了。因此,此次必定要去探望老友。你们收拾一下,与我一同上沥泉山。为师要与志明长老促膝长谈,也想与他相聚。”

  周侗所住的地方与志明长老所在的沥泉山只有几公里远,路途不远。当即,周侗命令赵构、岳飞等人收拾一下,然后便出门了。一路上春光明媚,桃柳争妍,不禁觉得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他们一行六人,来到了沥泉山前。周侗停下脚步,众人也都停了下来,只见前方东南角有一处小山,情不自禁的想道:“好一块风水宝地!”

  岳飞等人面面相觑,不明周侗看什么,只见岳飞问道:“师傅,您看什么呢?”

  周侗赞叹道:“我看这小山山向甚好,远远的看上去,一片郁郁葱葱,就连山中的泥土都散发出着春日的气息。并且,土色又佳,来龙得势,藏风聚气,是一处风水宝地,真不知道这是谁家的产业,这样一处好地方,为师怎么没有看到。如果早就见到过,直接居住在此地就好。”

  “此山前后周围一带,都是我家的。”王贵得意洋洋的回道,又接着说话:“师傅要是死了,就葬在此地。”

  众人见王贵得意忘形,提及到‘死’,全都惊讶的看着他,有些无奈。最后,还是岳飞语气愠怒,道:“王贵,你就不要乱说了,给我闭上臭嘴。师傅乃是一代宗师,有武艺底子,怎么会有事呢!”

  周侗不以为然的淡然道:“这也不妨,要是死后能葬在此地,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再说了,为师年事已高,死亦何惧,及时人孰无死?只要你们不要忘记还有我这个师傅便是。”

  众人齐声道:“晓得!”

  赵构低下头,露出一丝悲伤之意,他知道周侗的大限之日在哪天,也不好言明,否则他人还以为诅咒周侗,唯有暗自叹息一声!

  一路闲话,不知不觉就到了沥泉山前。他们一行六人沿着弯曲的山路,攀登而上,不到一半的路,就远远的看见前方,有一处茂密的树林,林里现出两扇柴扉。

  周侗就命岳飞叩门,只见一个小沙弥开出门来,问声:“哪个?”

  周侗道:“烦你通报师父一声,说陕西周侗,特来探望。”

  小沙弥答应进去,不多时,只见志明长老手持拐杖走了出来,笑脸相迎,道:“师弟,多年不见,近来可好?”

  周侗笑道:“志明师兄,小弟一切安好,不知师兄如何?”

  “转眼之间,过去了四十多年,你我才能再次见面,我真的老了,不复当年!”志明长老感叹一声,“师弟,你气色不错,定是有喜事,说来与我听听,让我则高兴高兴!”

  “师兄,此事说来话长!”周侗意气风发地笑了笑,打趣道:“师兄,难道你想让我等在屋外叙旧吗?”

  志明长老猛的想起,他们还在屋外,没有进入屋内,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招呼众人进入屋内。

  志明长老与周侗并排而行,一起朝着客堂走去,俨然忘记了赵构、岳飞等人,他们也紧随其后。

  二人到客堂内,见礼坐下,五个少年,侍立两旁。长老叙了些寒温,谈了半日旧话,又问起周侗近日的起居。

  周侗道:“小弟只靠这几个弟子,他乃是岳飞,也是小弟螟蛉之子。”

  志明长老道:“妙极!我看今郎骨格清奇,必非凡品,也是吾兄修来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吩咐小沙弥去备办素斋相待。看看天色已晚,当夜打扫净室,就留师徒六人安歇了。

  志明长老自往云床上打坐,周侗起身离开禅房,来到志明长老坐禅之处,两人促膝长谈一夜。至于,说些什么,唯有他们两人清楚。

  次日清早,周侗便向志明长老辞别,说要回去了。志明长老闻言,也没有多做挽留,道:“难得老友到此,且待早斋了去。”

  周侗只得应允。坐下了少刻,只见小沙弥捧上茶来,吃了。周侗细细品味着茶香,不禁赞叹道:“小弟一向闻说这里有个沥泉,烹茶甚佳。果有此说否?”

  志明长老道:“这座山原名沥泉山,山后有一洞,名为沥泉洞。那洞中这股泉水本是奇品,不独味甘,若取来洗目,便老花复明。”

  “师弟前来,本想取来烹茶,不想近日出现一件怪事,那洞中常常喷出一股烟雾迷漫,人若触着他,便昏迷不醒,因此不能取来奉敬。这几日,只吃些天泉。”

  周侗叹息一声:“这是小弟无缘,所以有此奇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