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拨款到了幽州后,赵构立即将这笔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百姓,一部分用于军事上,也就是将这笔钱重新建筑围墙,那些需要修缮的地方全部整修,这也让幽州的防守更加坚固。
另外,三百万两用于治理河道疏通,还有就是重修道路,最后还剩下一百万两就全部放进了府库之中。八百万两用了七百万,这些钱全部用之于民,使得赵构的名声也在幽州盛行,而且当地官员的俸禄也按照朝廷的制度一并发放,不过这些都是先欠着,待事情好转了再一并发放,先将这笔钱用于紧急事务上。
由于赵构的管理得当,使得幽州重新焕发出生机,消失许久的手工业与商业也慢慢的复苏起来,百姓、商贾等人也愿意前来,这也是赵构大力支持的原因。并且,赵构还给予他们一年免除税收的优惠条件。
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幽州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然一新不说,就连其它的州郡也相继按照赵构的指示整顿,渐渐地燕云十六州慢慢的发展起来,就连当地的官府也有了收入来源。
赵构管理的井井有条,使得幽州百姓对他感激涕流,他的声望越来越高,就连京城都传来了他的美名。因为赵构鼓励他们出去,也就是有些幽州的商贾将店铺开在了汴京城。
但是,赵构不再京城三个月时间,京城中的势力彻底发生了改变,太子赵桓与赵有恭旗鼓相当,并驾齐驱,就连皇上都赞赏有加,这更是大大的鼓励了赵桓的决心。
对于京城中的情况,赵构也十分清楚。他很好奇,为何太子怎么会崛起的如此迅速,便让他追查到底有谁相助。只不过他对于京城的形势倒是没有多大兴趣,眼下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了治理燕云十六州上。
现在的赵构当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当赵构离开京城,来到燕云十六州,这里已经是他的封地了,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正因为是这样,赵构全部心思放在上面不说,更是出动了所有力量想要将燕云十六州建设的更好,就连官制都有些改动,还有民生问题都减少了许多,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发展成为夜不闭户,这些都是赵构的功劳。
第六百三十一章 无风不起浪
“燕王称帝?你说的是真的?”
“这不是我说的,乃是这首诗中所言!”
“你听说了没?最近有关于燕王称帝的传闻!”
“当然听说了!那首诗我还亲自看过,熟读于心了!”
“那你以为这首诗说的是否有道理?”
……
民间议论纷纷,朝中也是风云变幻莫测,一切都是因为最近在京城中流传的一首诗,不仅仅是京城,就连燕云十六州,其它各地也陆续出现了这样的传闻。从开始的不重视,到后来俨然成为难以阻挡的趋势。
“燕雀终迷横海志,王母嫣然感君意。称多量少鉴裁密,帝郊游豫奉天仪。”
众人讨论的便是这首藏头诗,诗中大意被人解读出来,矛头直指燕王赵构。因为这首诗中提及到了‘燕王称帝’,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众人都纷纷臆测。
这首诗无意间被一位国子监生看见,粗看之下觉得很不错,便将他记下来,后来又将它书写出来,被国子监判监事看见,细看之下居然看出了诗中隐藏的含义,急忙上奏皇上。
“微臣见过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宋徽宗诧异地看着国子监判监事,道:“今日见朕,莫不是国子监发生什么事情?又或是发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回禀皇上,都不是!”
判监事连忙回道,只不过他欲言又止的模样,可见他此时的为难。毕竟这件事要是说出来被皇上采纳,那还好,要是没有采纳,那就是诬陷朝廷重臣,这让他很是为难,故而说话有些遮掩,实在是不好明说。
宋徽宗道:“有话便说,别吞吞吐吐的!”
“回禀皇上,微臣今日前来是为了这首诗来的!”判监事咬了咬牙,还是如实的说了出来。
“这首诗怎么了?”宋徽宗一边看着,一边询问起来。
判监事沉声道:“大大的不好,这首诗乃是藏头诗,皇上您且看看便知道了!”
“燕王称帝?”宋徽宗遵照他说的,喃喃自语起来,愣了半晌,再仔细看看这首诗,只不过先入为主,那四个字一直挥散不去。
自从赵构离开京城以后已经将近一年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听到最多的便是燕云十六州恢复生机,甚至朝贡的礼物都是上上之选,比之其它州都要好上不少。
仅仅一年时间,赵构便让燕云十六州彻底改头换面,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更是对天恩浩荡十分认同。与此同时,赵构的声望也越来越高,这些宋徽宗都清楚。
但是,这首诗表面上看上去乃是抒情之作,仔细品读之后便发现了不妥之处。只不过宋徽宗却没有放在心里,不以为然。并且,宋徽宗也严令国子监内再说起这首诗。
没想到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宋徽宗再次接到奏章,提及到这首诗,接着又出现了更多的奏章,如出一辙。接着,朝堂之上也开始谈论这首诗。因为大宋境内已经发生了很多这样的事情,这让那些有心人开始注意了。
“皇上,此等大逆不道的行为,理应严惩!”
“只不过是一首诗罢了,黄大人不必放在心上!”
“皇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黄大人语重心长的说道,“纵观前史,这样的情况乃是天下大变的征兆,要是不及时处理,怕是天下黎民百姓难以安定,臣怕大宋会有大的动乱。”
“燕王在燕云十六州任人唯亲,燕云之地乃是他一人之地,百姓尽知燕王,却不识皇上,此乃十分严重的大事。臣恳请皇上尽快处理,将燕王押赴进京,迟则生变!”
宋徽宗撇过头,看向太子赵桓,道:“太子,你认为如何?”
“回禀皇上,儿臣以为这首诗也不过是说说罢了,不能代表什么!”赵桓恭敬地回道,“但是,无风不起浪。若不是九弟所作所为,只怕也不会有这首诗,儿臣以为父皇应该尽早决断才是。”
“枢密院,你以为如何?”宋徽宗还是没有给予正确的答复,再次询问起楚王赵有恭的意见来。
赵有恭躬身道:“皇上自有判断,微臣不敢多言!”
“但说无妨,你且说来听听!”
“臣以为这首诗也不过是他人所作,并非燕王所为。至于诗中所言,微臣以为那也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赵有恭不卑不亢地如实回答,“如今燕云十六州乃是燕王的封地,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封地。燕王早已不在京城,又如何想起登基为帝的事情来。”
“再说了,皇上早已立下太子;现在的太子已经正式监国,再过些时日便是继承大统之日。此时流言四起,怕是有人暗中作祟,就是想要看见大宋发生动乱,所以微臣以为不必在意这首诗所言。”
“一切真假皇上早已看在眼里,诸位大人也看见了。燕王前往封地短短一年时间,就让燕云十六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商业,还是农业等都蒸蒸日上,此时更是大展宏图之时,而这些都少不了朝廷的支援,以燕王之力又能做什么呢?”
“李大人,你以为如何?”
“回禀皇上,微臣以为燕王赤胆忠心,为大宋镇守边疆,此乃大忠;进入燕云之地,便大肆改革,只为收取当地百姓民心,更是让燕云之地百姓对皇上感恩戴德,此乃大仁。”
李纲恭敬地回道,“此等忠良,要说登基为帝,只怕无人信。”
“潘大人,你也是进士出身,不知你以为这首诗如何?”
“回禀皇上,臣早已看过这首诗。虽说这首诗看似寻常,实际上乃是步步紧逼!”潘良贵义正言辞的说道,“即便是这首诗乃是燕王所作,也不过是抒发自己的情怀,算不得什么上上之作,却是表明燕王的为大宋收复失地,镇守边关的决心,哪怕皇上出游都不必担心,也就是国泰民安。”
“再说了,这首诗根本就不是燕王所作,也就算不得什么了。以微臣愚见,这应该是恶意中伤,就像是当初燕王前往燕云之地时,遇到刺杀一样,怕是有人故意陷害,皇上不必介怀。”
宋徽宗在询问了几人,也有人与黄大人一样的想法,认为燕王有称帝之心,不可不防。只不过真正知道赵构的人,却没有几人觉得他会称帝。即使是宋徽宗自己都不觉得赵构有这样的想法,要是真的有也不会这么麻烦了,相反他还非常高兴。
“此事不说是燕王的责任,不过流言四起,也不会是无缘无故。”宋徽宗淡淡的说道,“那就让燕王自己追查这件事的源头,看看到底是谁在散播这样的谣言。”
宋徽宗的言下之意,这件事到底为止。众人也不好说什么了,这个流言的事情就此翻篇了。
第六百三十二章 弑兄夺位
“一入燕云便化龙,北面称帝乃天意!”赵构目不转睛的看着手中的诗句,喃喃自语一声,“这首诗到底是谁暗中布置的?这不是明摆着陷我不仁不义吗?看样子真的应该要好好的追查一下才行!”
当早朝中议论纷纷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幽州燕王府内,赵构也同样有一份这样的诗句。并且,这首诗还有一个简单地说法,也就是赵构刚刚念出来的那句,比之前的那首诗更加直接了当。
“王爷,这首诗您看到了?”
赵构回过头,看见邢秉懿与李诗诗二人一同进来,诧异道:“怎么?你们也知道这首诗?”
“这首诗在幽州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得见!”邢秉懿回道,“据妹妹所说,这应该是有人故意散布出来的消息,只是不知是何人?”
李诗诗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嫁给了赵构为平妻,地位与邢秉懿相当。她们二人在一起相处时,并没有任何的生分,倒像是真的姐妹一样。邢秉懿乃是大家闺秀,李诗诗也不遑多让,只是她的身份限制了,二人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一起的,关系十分要好。
与此同时,岳飞、王管家、高宠等人也全部聚集在燕王府。
此次,他们前来不是别的原因,而是这首诗。因为赵构知道后,便立即派遣他们前去打探消息,看看到底是何人从中作祟。但是,赵构看见他们几人的脸色便知道这件事根本就难以追查。
果然,岳飞等人也是回禀说,这首诗不知是何人散布,倒是有些百姓说是清晨醒来便看见门前有这首诗。至于是何人所为,他们也不是很清楚,这让赵构有些失望。
“王爷,以属下之见,这个消息散布者不知是何人,但也不难猜测!”王管家沉声道,“第一,当然是女真人派来的细作,王爷被皇上派遣燕云之地,成为燕王,与各地将军形成铁桶一般的屏障,让他们无可奈何,唯有中伤王爷,惹恼皇上降罪,这样一来燕云之地便失去了头脑,而其他将领也会心生间隙。”
“第二,乃是太子殿下,他已经是监国太子,手掌大权。皇上已经将国事渐渐地交托于他,也就是说太子即将成为皇上。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太子登基为帝,最大的阻碍便是王爷,而且王爷手握重兵,又有岳将军、刘将军等亲信,这是未雨绸缪。”
众人沉默不语,这一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京城中风云变幻,太子赵桓逐渐成为朝中最大的势力,哪怕是楚王赵有恭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此外,太子已经彻底执掌政务,皇上也退居幕后,甚少出面,可以说太子接掌国事,距离登基为帝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宋徽宗退居幕后,犹如不见踪影,就连身边的太监等人想见他都难,唯有太子赵桓、赵有恭二人才可见他,其他官员等已经大半年时间都没有见到皇上了。若非这首诗,怕是宋徽宗还是不会露面。
至于之前与赵构关系较好的官员也纷纷被太子的势力打击,有些干脆闲赋在家,被罢免官职,要不就是被调离京城。现如今,整个京城中大多数都是太子赵桓的人。
京城中风云变幻,金朝也是局势不稳。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完颜阿骨打居然死了,完颜晟继承帝位,成为金朝的皇帝。并且,金朝内部传来不和谐的声音,说是完颜阿骨打的死于完颜晟脱不了干系,这一切都是完颜晟暗中策划,也有的说是完颜阿骨打是被完颜晟杀死的。
具体是什么情况,只有寥寥数人知晓。但是,完颜晟接掌金朝后,就大力发展军事,不断地扩充兵力。另外,朝中有些大臣居然离奇的死亡,有些事死在半途中,有些则死在毡帐内,这让金朝百姓纷纷猜测起来。
至于完颜阿骨打死亡的原因,赵构略知一二,宋徽宗、赵有恭、赵似却十分清楚。事情也真的如同猜错的那样,完颜晟弑君夺位,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兄长,然后登基为帝。
完颜阿骨打的病状已经得到了缓解,根本就不会无缘无故的出事,除非是有人故意为之。当初,赵构治好了完颜阿骨打,又让他们两兄弟离心,这些都是提前安排好的,也是赵构的布局。
因为完颜晟是真正下令南侵大宋的元凶,所以赵构想要借助完颜阿骨打的手将他处死,这样也断了后患。事与愿违,完颜晟不仅没有死,完颜阿骨打却一命呜呼了。
完颜阿骨打回到上京后,便开始逐步的将完颜晟手中的权力收回,这让完颜晟无可奈何,只能听命行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好,矛盾重重,接着宋徽宗又暗中派人不断地唆使完颜晟发动兵变,将完颜阿骨打杀了,然后自己登基为帝。
当初,完颜晟誓死反对,后来他被完颜阿骨打步步紧逼,手中的权力已经全部失去了,过的日子当真是难以想象,最后狠下心与宋徽宗派出去的人达成协议,让他帮助自己夺得皇位。
只不过完颜晟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宋徽宗暗中布局的,他派出去的那人也是死去许久的赵似,只不过完颜晟不知情。于是,在一天的晚上,赵似带着一批人潜入完颜阿骨打的毡帐内,然后他将所有的护卫全部杀了,又将他们的衣服全部脱了,完颜晟带来的人换上衣服,他大摇大摆的进入毡帐内,当着完颜阿骨打的面,质问道:“兄长,你为何逼我?若不是你逼我,我又怎么会选择这条路,这一切都是你逼我的,怨不得我了。”
“是你?”完颜阿骨打见完颜晟进来了,震惊的看着他,怒道:“你说我逼你?那你又何尝不是逼我?难道你忘了,那日燕王救治我的时候,你是如何表现的?你是不是巴不得我早点死才是,现在你真的是胆大包天,居然敢联合外人,弑君夺位了,早知道如此,我就不该留你一命,直接杀了就是。”
完颜晟叹息一声:“这是我最后一次喊你兄长了,以后便没有机会了。若不是你步步紧逼,我又怎么会选择这条路。现在已经无法回头了,你只能死,而我继承皇位,相信不久的将来,大金将会在我手中有更好的道路,你就安心的去了吧!”
“你……”
完颜阿骨打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日的结局,自己被完颜晟杀死。他的目光还停留在完颜晟的身上,又看着自己心脏处的匕首,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他真的难以相信自己的弟弟会这么丧心病狂的杀死自己,这个时候他想起了赵构临行前交代自己的话,让他小心提防却没有当回事,没想到自己却死在了完颜晟的手中,当真是造化弄人。
赵似亲眼看着完颜晟杀死了自己的兄长,然后他功成身退,却被完颜晟阴了。因为赵似带着离去后,完颜晟猛地冲出来,说是刺客刺杀了狼主。于是,整个金朝都在搜索赵似等人。
完颜晟手中没有权力了,可是他的威望在大金比之赵似等人要强了许多,又看见赵似等人仓皇逃窜,众人选择相信了完颜晟。赵似等人受到女真人的围剿,差点死在上京,好不容易回到京城,赵似再次身受重伤,带去的几十人死了一大半,只有几人活下来,也是受了重伤。
赵似等人离去时,又暗中散布消息,将完颜晟谋杀狼主的经过说了出来,这也导致有些人觉得是完颜晟做的,也有人认为是刺客故意为之,要是完颜晟真的出问题了,怕是整个金朝也就完了,后继无人。
接着,完颜阿骨打的死讯传遍至整个大金,举国哀悼。公元1123年,完颜晟如愿以偿的登基为帝,成为金太宗,金朝第二位皇帝。
:;;!!
第六百三十三章 白莲社
完颜晟登基为帝,金朝内部矛盾重重,他一心想要南侵大宋,却又被朝中元老大臣阻挠,这让他的计划迟迟未曾实施。因此,金太宗率先解决朝中内部矛盾,其它的暂时放在一旁。
“燕王称帝”的诗出来后,赵构也想到了是金人细作所为。他又仔细的想了想,觉得这件事不应该是金人所为。现在的金太宗心思不在入侵大宋,而是解决朝中矛盾。
因为金朝是由十几个部族组成的,有些部族觉得完颜晟弑兄夺位不是谣言,倒像是真的,故而部族内部也开始争斗起来,不愿意听从完颜晟的命令,这让完颜晟很是头痛。
至于太子所为,赵构也是有些怀疑。因为赵桓现如今成为监国太子,掌管大权,就连皇上都退居幕后,甚少出面。因此,太子没有必要如此做,这让赵构很是诧异,究竟是何人所为。
在太子府内,赵桓低声道:“那首诗是你所为?”
赵桓思前想后,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慈照真人利用自己的势力开始散布的。若是其他人根本难以做到,就算是他这个太子,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一夜之间闹得满城风雨。
慈照真人没有否认,道:“回太子,正是在下所为。”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燕王乃是太子登基为帝最大的障碍,若是他不死,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不得不如此做。”
“现在他已经完全从京城中离去,远在燕云之地,鞭长莫及。现如今,朝中局势一切都由本太子说的算。若非这首诗,父皇又怎么会出现干预,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太子殿下息怒,容在下细细道来!”慈照真人泰然自若的回道,“在下喜爱天文历法,也懂观相测字等。以太子的面相来说,乃是人间帝王之相,只不过不长久。”
“但是,燕王的面相居然也是帝王之相,这让在下很是惶恐。于是,夜观星象发现,太子殿下虽能登基为帝,成为九五之尊,却无法掩盖住燕王的气运,也就是说未来的大宋之主还是燕王,并非太子殿下。”
“此话何解?”赵桓惊疑道。
慈照真人回道:“也就是说,就算太子登基为帝,也不过是短短数年之久,无法与燕王相提并论,他的面相乃是长寿之相。所以在下才出此下策,为得就是彻底将燕王的气运压制住,也就是断了他的气运,这样一来太子便是唯一的人间之主,继承大统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赵桓似懂非懂的看着慈照真人,将信将疑。现在的局势,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赵构彻底失宠,皇上对其不信任,直接将他调离京城,驻守边疆,他这个太子却是平步青云,再次崛起,甚至不久的将来便是未来的皇上。
慈照真人的话,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却又无法反驳。因为,有今时今日的地位,全赖于慈照真人的帮忙。但是,现在这样做,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帮助了赵构,这是慈照真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父皇已经将追查的幕后之人的事情交给了九弟,以他的手段,怕是很快便会有结果。”赵桓忧心忡忡地说道,“要是真的查出来,怕是本宫都会受到牵连。”
慈照真人笑了笑,道:“太子且放心,任凭燕王如何厉害,决不会查到我等头上。”
“莫不是真人早已做好准备?”
慈照真人会心一笑,道:“贫道自有方法,任凭他如何追查也查不到是何人所为,最多知道是江湖上的。”
太子赵桓听完后,悬着的心放下了。只要追查不到是慈照真人所为,那么也就不会牵连自己进去。
赵构接到圣旨后,他早已派人彻查此事,正如慈照真人所说的那样,毫无头绪。
于是,赵构决定从江湖门派入手。并且,他联系了燕青等人,让他们时刻观察太子府的动静,以及出入人员。当慈照真人屡次从太子府出入,燕青早已留意到,便将此事回禀了。
赵构疑惑不已,喃喃自语道:“道士?此人是何许人也?”
因此,赵构联想到这件事与太子府有关,到底是何人还是没有任何进展。接着,他又吩咐燕青暗中跟踪,却不想屡次跟丢,甚至还被发现自己等人跟踪,这让赵构猜到此人来历不凡。
“王管家,你可知江湖中有这么一号人物?”
王管家沉思许久,摇摇头道:“江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