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佶负手而立,龙行虎步,面色红润的转身离去,身旁的太监用尖锐的叫声,高喊道:“皇上移驾回宫!”

  “恭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齐齐跪地高声喊道。

  韦氏望着怀中的瞪大小眼睛看着自己的儿子,她心中有种自豪感,身为母亲的她情不自禁的热泪盈眶,眼中又有些无奈,还有一丝惆怅,低声细语道:“真不知道此事是好还是坏,唉!……”

  赵构说不出话,意识非常的清醒,尤其是他与赵佶四目相对,怡然不惧,反而让韦氏从婕抒成为婉容,一下子后宫中的地位天差地远,相差整整十个等级,也看懂了韦氏眼神中忧虑。

  自古以来,后宫争斗都是黑暗不已,尤其是韦氏只不过是从一个婢女受到赵佶的宠幸。从崇宁五年,封平昌郡君;大观元年二月进才人,六月进为婕妤。刚刚进为婕抒不久,又再次因为自己的出生,成为婉容。

  “看样子,我的出生,扰乱了历史的发展轨迹。”赵构苦笑的摇摇头,叹息一声:“既然从头再来,就是为了改变历史发展轨迹,那就彻底的改变又如何,正好可以亲身体会一下宋徽宗赵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即使从头再来一次,赵构还是改变不了前世在二十一世纪的历史系教授的身份,他想要对赵佶有更深入的了解。毕竟,赵构看见赵佶的第一眼,不像史书中所说的那样无能,至于他是否重视奸臣,唯有进入朝唐或是年岁够了,再去验证才行。


第六章 徽宗赐名


  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即公元1107年6月12日,赵构出生的日子。赵狗的记忆中,他的生母乃是在大观二年才被封为婉容。如今,整整提早了一年时间,尤其是史书中没有记载宋徽宗赵佶对他特别的赏识。

  如果赵构出生后,就得到赵佶的赏识,下一代的皇帝必定是赵构,而非赵恒。赵构迷迷糊糊的再次睡着了,就算他的年纪有三十岁,身体还是刚刚初生的婴儿,细嫩的皮肤,粉面玉琢,就像是瓷娃娃似的,酣然入睡。

  韦氏因生产后身子虚弱,也沉沉的睡了过去。纵然她再怎么担心,也无济于事。宋徽宗赐予她的,也无力拒绝。毕竟,身子虚弱,精神又疲惫不堪,她也抱着赵构睡了过去。只因赵构出生时,并非顺产,而是难产,也是她第一次初为人母。

  “为何,陛下对九皇子如此的恩宠?”

  宋徽宗赵佶龙行虎步的离开了,身边跟随着太监低头沉思。他跟随在赵佶身边很久了,一直深得赵佶的信任。从一位宦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心里有些得意洋洋。自以为对宋徽宗了如指掌,还是不懂赵佶的心意。

  “除了皇长子出生后,陛下欣喜若狂外,其它的皇子、公主出生,皇上也是兴奋,却没有行为失常,也不曾欣喜如狂。如今,九皇子出生后,居然得到了皇上的青睐,就连韦婕抒受到恩宠,进为婉容。”

  宋徽宗赵佶心情非常的好,面带笑容的大步向前,偷偷瞥了一眼身旁的太监,见他紧皱眉头,淡然一笑,问道:“爱卿何事烦忧?”

  太监躬身,疑惑道:“皇上,您为何会对九皇子如此青睐?难道您就不担心皇后娘娘,晋妃娘娘那里不好交代吗?”

  “此事,就不需要担心了,朕自有安排!”宋徽宗赵佶笑而不语,轻描淡写的说道:“朕累了,回去歇息吧!”

  太监急忙问道:“皇上是去皇后那里,还是晋妃娘娘的寝宫呢?”

  宋徽宗赵佶沉默片刻,沉声道:“朕累了,回书房,不想任何人打扰朕!”

  太监大吃一惊,他知道宋徽宗喜欢诗词,也喜欢文人雅士的墨宝。可是,宋徽宗赵佶也是首次没有去后宫,而是前往书房之中。他自问对赵佶的喜好以及性格及其了解,这一刻他也摸不透了。

  直到宋徽宗赵佶身影走远了,他才跟上去,待赵佶真的踏进书房中,他才相信宋徽宗所言是真的。他急忙跟上前去,却被宋徽宗让他在外等候,也不要让任何人前去打扰他。于是,他只能待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着,他喊了身旁的太监过来,低声细语几句,就看见那太监匆忙离去。

  宋徽宗赵佶回到书房后,直接锁上门,就连他平日里喜欢的书画等弃之一旁,不予理会,杂乱无章的随处摆弄。赵佶在众多书画中翻查了许久,似乎像是找什么,眉头紧锁,想了一会又再次寻找起来,咕哝一声:“怎么没有?朕明明记得放在书房中的,难道随手一丢就不见了吗?”

  “终于找到了!”赵佶找了半个时辰,终于找到了一张破碎的泛黄的纸张,只见上面写道:“盖棺定,功罪分;茫茫海宇见承平,百年基业浑如梦;南朝金粉太平春,万里山河处处青。”

  宋徽宗赵佶默默地念叨着:“当年,朕出游,还未登基为帝时,一位老道士曾经赠予朕预言,预示着大宋的未来。朕记得那个时候,那个人曾说过,大宋的危机唯有一人能解开,此人不是朕,是朕的子女。”

  “当初,朕见到恒儿出生,以为是他,欣喜若狂,最后发现恒儿不是那位道士说过的。朕一次次的失望,没想到九子让朕的脑海中想起了那位老道士说的话。朕一直不信道家之言,只遵佛道,却不想那位老道士居然说中了。”

  “自从朕登基之日起,国运日益衰落,外有强敌,内有忧患,民怨四起,大宋危矣。有些事情,朕也无能无力,只能随波逐流,寄情于文人墨客之间,非朕所愿。朕身为大宋第八位君主,身为赵家的子孙,祖宗之法不可破矣,朕之错也!”

  “不曾想到,七年以后,终于等到了能够让赵家的江山万里山河处处青了。老道士曾言明,天下大乱之日不远矣,朕以为他危言耸听,以大宋如今的趋势,必定是大乱。朕已经无力回天,唯有靠你们了,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护你周全,让你顺着自己的方式走下去,带领大宋再次崛起,达到先祖未曾达到的目标。即使朕死后留有骂名,又如何,一切只需要赵家江山安然稳固,天下太平。”

  宋徽宗低声细语,愁云惨淡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一切豁然开朗,等待了七年时间。终于等到了继承大统之人,那个人便是尚在襁褓中的赵构。赵佶双眼中略显安慰,微微一笑,取来火烛,直接将黄纸放在火盆里焚烧,化为灰烬。

  “来人!”宋徽宗看着化为一堆灰烬的黄纸条,猛地大喝一声,门外的太监一直附耳贴着,想要听清楚赵佶做什么,又不好做的太明显。恰好,宋徽宗赵佶的声音传来,他急忙的冲了进去,只见赵佶厉声道:“传朕旨意,让童大人、蔡大人等即可进宫!”、

  太监急急忙忙的出去了,又吩咐其它宦官前往各个大人的府上。皇宫中的侍卫都瞪大着眼睛看着,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宋徽宗看着他们匆匆的下去后,低声说道:“这么多年,朕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曾与你们计较,就用此事看看你们的想法。如果包藏祸心,朕必杀之。”

  一个时辰后,众人都穿戴朝服来到了宋徽宗的书房内,恭敬地跪在地上,高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徽宗微微一笑,示意众人全部起身,轻描淡写道:“爱卿,朕今日喜得皇子,甚是高兴。今日让爱卿前来,是想想此子用何名讳?不知,众卿可有好的建议!若是符合朕意,必定重重有赏!”

  身为宰相的蔡京早已得知宋徽宗赵佶对九皇子格外疼爱,也从赵佶身边的太监——杨戬那里得知了此事。由于蔡京八面玲珑,又写得一手好书法,深得宋徽宗赵佶的信任。如今,贵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右相。

  蔡京得知宋徽宗疼爱九皇子,也就是韦婕抒生下的皇子,不曾想到赵佶会为了九皇子的名讳召见当朝重臣,就连他这个右相都急召入宫。虽然他心里做好准备,亲眼所见赵佶对九皇子的喜欢,蔡京还是有些惊讶。

  宋徽宗赵佶瞥了一眼,看见低头沉默不语的蔡京,和颜悦色道:“爱卿,平日里就你的主意甚多,且文采风流,不如为朕分忧,为老九想一个名讳如何?”

  蔡京冷汗直流,论文采他的确有几分本事。如果是其他人他必定沾沾自喜,可这话从赵佶的口中说出来,他心里咯噔一下,诚惶诚恐道:“臣的文采与皇上相比,实在是不入流的玩意,有皇上在此,臣哪敢文采风流!”

  蔡京的话并没有说错,论及文采、诗词等无人能与当今皇上赵佶相提并论,如同李后主的风范。当初,宋徽宗赵佶降生之前,其父宋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望着李后主的画像,见他样貌儒雅,不禁有些惋惜。不久之后,赵佶就出生了。

  兴许赵佶真的是李后主转世,他的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宋徽宗赵佶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蔡京的一番话,让赵佶不禁有些得意,朗声笑道:“老九的名讳,朕早已想好了,待百日时,朕再当众宣布!”

  众人微微一愣,面面相觑,吃惊不已,心想道:“九皇子居然能得到皇上亲自赐名?”


第七章 百日宴


  大宋国内相传位于西岳华山,有个处士陈抟,名唤希夷先生,是个道高德行仙人。一日,陈抟仰望天空看见五色祥云,忽然大笑一声,道:“莫道世间无真主,一胎生下二龙来。”自此,大宋王朝自太祖开国至徽宗,共传八帝,乃是: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哲宗,神宗,徽宗。

  陈抟老祖算是见证了大宋的建立以及兴衰,虽然他成为道士,从不插手人间之事,闲鱼野鹤。相传他早已得到成仙,还是睡梦中得道,是真是假不可而知。至于,他到底多少岁,也无人知晓,须发白眉,老态龙钟的端坐在棋盘上,慢条斯理的下着。

  倏尔,东方天空中出现一道五彩霞光,立即吸引住他的目光,手中的白子落了下来,掉落在棋盘上,惊呼道:“东京居然出现真龙?……这不可能!……”

  “老祖,何事如此震惊?”身旁的道童见陈抟老祖目瞪口呆的凝望着东方红光,不解的问道。

  陈抟老祖皱着眉头,低声细语道:“数年前,有大鹏降临人间,给予人间百姓福祉,实乃天数,不是人力可以做的。为何,今日居然出现一道霞光,这道霞光晦涩难明,若隐若现;与昔年大宋开国之君的霞光相比,弱了很多。”

  “怎么会这样?当年的皇上乃是上界长眉大师转世,只知享乐,不理朝政。如此一来,大宋的江山必定危矣,已经成为定局。不曾想到,再次出现这种霞光,难道大宋的气数未尽?又或是有什么人敢私自进入红尘?”

  “当年,贫道与当年的皇上有一面之缘,还赠予他一则箴言,想要为他指点迷津。那个时候大宋的气势已然衰弱,为何今日东方出现红光,此乃吉兆。如此一来,贫道要前往东京走一遭,看看此子究竟是谁。”

  陈抟老祖喃喃自语,抬起头,瞥了一眼身旁的道童,道:“清风,你与明月在此地看护山门,老祖我要出去一趟。”

  清风恭敬地点点头,道:“老祖何时返回?”

  “长则一月,短则半月,老祖必回!”陈抟老祖低头沉思片刻,笑道:“老祖去也!”

  清风还想询问几声,抬起头已经看见陈抟老祖兴致勃勃的走下山去,无奈的摇摇头,叹息一声:“天下多事之秋,真是苦了老祖。数年前,老祖说大鹏转世,前去点化于他,一走便是两月有余;如今前往东京,不知道老祖何时能回来!……”

  赵构出生时,天有异象,东京内出现红光,此乃吉兆。宋徽宗在房门外等候时,一目了然,看得真切,故而他对赵构的出生心中甚至惊讶,又怀抱着赵构,见他不哭不闹,瞪大着小眼睛凝视自己,赵佶感觉非常的惊讶,又有些激动。

  于是,宋徽宗赵佶神清气爽的急召众臣进宫面圣,实际上想要对众大臣说出心中的喜悦,又细细的想了之后,觉得表现出过于关爱,对于赵构不利。因此,宋徽宗赵佶才说早已想好赵构的名讳,实则转移众人的目光,又看见众人吃惊的模样,暗道:“朕之过也,不能让众人得知朕的心意,大宋的未来唯有仰仗此子,必须隐忍不发才是。”

  接着,宋徽宗赵佶哑然笑道:“朕想修建一座园林,不知爱卿可有什么好的意见?此园林必须以花石建造,依山傍水,没有水,那就开凿出来;至于,园林的样式要突破秦汉以来的格局,不知爱卿可有什么好的计策?”

  蔡京等人听闻宋徽宗赵佶提及艮岳的建造情况,心中才放心下来。赵佶在他们的眼里一直以来都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之人。当他们听到宋徽宗提及皇子名讳,还有一些不可思议;如今,宋徽宗提及此事,他们反而觉得赵佶一尘不变,还是那个他们认识的皇上。

  艮岳的建造乃是宋崇宁四年,即1105年由蔡京提议出来的,还推荐朱勔担任负责人。当时宋徽宗垂意于奇花异石,朱勔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石进献。此人的确有些才学,善于堆山造园,号称“花园子”,也是宋徽宗赵佶的宠臣,被授予应奉局督监。

  朱勔躬身道:“皇上,此事臣已经再紧急督办之中。若是建造与秦汉以来相似的园林,无法体现出圣上的英明神武,臣一直都在搜集花石,以花石为基础,建造此园林。只不过,花石的数量远远不够,无法动工,唯有集结大宋所有的花石,运送汴京方可。”

  宋徽宗赵佶听闻花石,显得非常兴奋,连忙问道:“还需要多少花石?”

  “如此宏大的工程,粗略估算也需要搜尽天下名花奇石,方能完成!”朱勔附和道。

  宋徽宗沉声道:“传朕旨意:凡民家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赏的,应奉局皆能派人以黄纸封之。朕乃是当今天子,大宋子民皆是朕的子民,为朕贡献出花石,实乃荣幸之至,速速着办,不得延误!”

  朱勔兴奋不已,他等的就是宋徽宗赵佶这句话,连忙高呼道:“吾皇圣明!”

  蔡京等人也附和一声,他们相视一笑,一副奸计得逞的模样。众人都是一丘之貉,狼狈为奸,上满圣上,下欺百姓,敛财乃是他们的宗旨。如今,宋徽宗赵佶的圣旨让他们可以放开手脚的大干一场,也正是因为赵佶酷爱花石,又颁布圣旨,以致于后来大宋国内民不聊生,朱勔成为应奉局的督监,更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们情不自禁的笑了。

  宋徽宗赵佶吩咐下去后,便让众人离去了,独留下他一人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就连内侍杨戬也被宋徽宗赵佶下去了。众人都离去后,赵佶脸上浮现出一丝无奈,还有一丝歉疚,目光看着棋盘上的围棋,情不自禁的低声道:“雅怀素态,向闲中、天与风流标格;绿锁窗前湘簟展,终日风清人寂;玉子声干,纹楸色净,星点连还直;跳丸日月,算应局上销得。

  全似落浦斜晖,寒鸦游鹭,乱点沙汀碛。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玳席欢余,芸堂香暖,赢取专良夕。桃源归路,烂柯应笑凡客。”

  尚在襁褓中的赵构,迷迷糊糊的酣睡着,期间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只因年纪尚幼,刚刚出生不久,无法让他一直清醒着。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赵构的“百日”到了。如今,赵构能够睁开眼睛,也不需要长时间的休息,经过宫中御医、御厨的配合,让他红光满面,胖乎乎的,眼见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壮,有点补充过度的迹象,心想:“在这样吃下去,肯定要胖死,这可如何是好!”

  宋徽宗赵佶瞄了一眼看见愁容满面的赵构,微微一愣,随即笑了。赵构“百日”,赵佶传旨办宴席,所有的文武大臣悉数到场,就连卧病在床的大臣都不得不赶到皇宫中,前来参加皇宴。

  “今日,朕的皇子诞生百日,依照惯例,授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宋徽宗兴高采烈地说道,“赐名‘赵构’,字德基!‘德’乃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也。”

  众臣高呼道:“吾皇万岁万万岁!”

  宋徽宗赵佶赐予赵构名讳后,便让众臣一起饮酒庆贺。由于赵构的生母韦氏,乃是女子,又是婉容,身份地位非同一般。自从赵构出生后,韦氏想要抱抱自己的儿子也只有在无人之时,只要有大臣或是其他嫔妃,赵构都是交于奶娘抱着。

  身为母亲的韦氏,此时不再前殿,在后堂,身为女子的她没有资格前去参与,况且他不是皇后。如果韦氏是皇后,便有资格,只能隐身在后堂之中。当宋徽宗赵佶赐予自己儿子名讳时,又见他加封为国公,韦氏的泪水止不住的流了出来,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悬着的心终于安定了。

  赵构被加封为蜀国公,他的目光从宋徽宗赵佶身上挪开,目不转睛的看着所有的大臣。只见殿内清一色的文官,没有任何的武将在场,叹息一声:“大宋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还真是名不虚传,难怪宋朝将士的战斗力低下,皆是文臣当道,把持朝政,又有奸臣误国,必须要扭转乾坤方可,否则大宋危矣。”

  宋徽宗赵佶好奇的看着赵构,见他脸上没有丝毫的喜悦之情,不禁有些疑惑,又见他目光扫视群臣,就像是大人似的,低头沉思不语,哑然失笑,暗想道:“此子便是大宋的未来,一切都要寄托于他的身上了。如今,朕给予你的唯有此物,待你长大后,朕的江山必定会传位于你。”

  如果蔡京等人知道宋徽宗此时的想法,必定大吃一惊,就连赵构都会被赵佶的想法吓一跳。可是,宋徽宗赵佶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不可捉摸的因素,使他当初的想法没有实现,此事暂且不提。

  大观元年八月丁丑日,在大庆殿中,赵构被宋徽宗赵佶赐名,且授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

  自此以后,赵构便正式成为历史上的“赵构”。


第八章 无良父亲


  宋徽宗赵佶生平有四大喜好,依次为石艺园艺、金石书画、玩弄美女、迷信传说。由于赵佶笃信箴言、传说,故而赵构出生时,红光照遍宫室。并且,赵佶又是亲眼所见,又有先前道士给予他的箴言警示,让他格外重视自己的九皇子,也就是赵构。

  历史上宋徽宗共有32子,其中有25位活到了成年,余下的都不幸早夭。自皇长子赵桓出生至第九子赵构,次子与四子都早殇,故而留在宋徽宗身边的唯有七位皇子;除了皇长子赵恒外,其余几子都受赵佶待见,要么深居简出,要么就交与婢女、奶娘照看,唯有七岁的长子赵恒一直留在赵恒身边,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生母是晋贵妃,也是他是长子。

  年仅七岁的赵恒颇有赵佶的风范,小小年纪就生的眉清目秀。由于是生在皇宫中,耳闻目睹宫中的势力,也知道自己身为皇长子,要想继承帝位,唯有讨好宋徽宗赵佶,得到他的信任,这一切全都是身旁的宦官、大臣所说,让他铭记于心,使得赵恒一言一行都像极了他的父皇,以致于赵佶对他格外的恩宠。

  纵然是皇长子的赵恒,在百日时,宋徽宗也不曾亲口御赐名讳,更不曾在大庆殿内授予职位,一切都是从简。如今,赵佶在众多大臣面前,亲口御封赵构名讳,且授予官职,还是蜀国公,就连赵恒在百日时,都不曾授封国公。

  北宋的都城是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也称为“东京”。由于唐朝后期政治腐败,以致于唐朝结束,进入五代十国,首位把汴梁作为帝王皇宫所在地的是五代的后梁君主,后唐、后晋也继续在汴梁作为都城。

  北宋的皇宫仍沿用五代宫苑旧址,但对五代时期的宫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东京宫殿称为大内、宫城。宫殿包括有外朝、内廷、后苑、学士院、内诸司等部分。入宣德门后,东西有左、右升龙门及两廊,正北在宫城中轴线上就是大庆殿。

  大庆殿是北宋皇宫的正殿,也是举行大典的地方。众臣接到宋徽宗圣旨,悉数来到大庆殿内,都知道这次不是为了祭祀或者重大典礼活动,仅仅是皇九子百日宴的地址,故而众多大臣纷纷臆测宋徽宗此举是何意,就连蔡京等人都傻了。

  直到宋徽宗宣布一切,然后移驾于偏殿内,又吩咐光禄寺少卿准备用膳,众人才恍恍惚惚的清醒过来。接着,宋徽宗又命歌姬献舞一曲。只不过被大臣反对,理由是皇九子百日,不宜献舞。

  于是,宋徽宗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让御膳房准备好的酒、菜全部都端上来,与众大臣一起饮酒。韦氏见宋徽宗要饮酒,便吩咐奶娘将赵构抱回来,却被赵佶阻止,道:“不妨事,朕今日高兴,你们都退下,至于构儿由朕亲自抱着,都退下!”

  奶娘见红光满面的赵构醉醺醺的抱起赵构,无奈的退下来,就连韦氏都愣住了。身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