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春秋做霸王-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将军,你认为此次我韩国胜过汉军胜算几何?”
“三成。”
樊僖答道:“此乃是与汉军征战,若是保全我韩国国祚,下臣有七成把握。”
“七成?”
韩肥子自嘲一笑,竟然还有三成国亡之危,可想而知,汉军的恐怖:“我韩国太弱了,哪怕寡人能够灭了魏国,依旧是太弱。”
“君上,我韩国建国不过十余载,那些大国,皆是数百年,经历数待君王之余烈,方有今日之强。”
“嗯。可是上天,已经不会再给我韩室时间。。。。。。”
韩肥子微微道:“这天下纷争数百年,或许真的该到一统之时吧。若是此次我韩国真的不能抵挡住汉军,便是降了吧。汉王虽然会灭亡我韩国,可是我韩民,我韩室皆可保全。。。。。。”
“君上,我韩室还有一战之力,君上不可如此消沉。”
樊僖没有想到韩肥子竟然说出此话吗,慌忙上谏道,但见韩肥子露出一丝不置可否的笑容,没有开口再言,目光远眺远方,争斗数十年,他也已经将近六十之龄,对于天下的争霸,早已经没有当年的那般热切。。。。。。
第五百五十九章 车过腹痛
?汉都,长安。
新元十四年后,汉王后韩萱病逝,是为宣德王后。同年,刘纪册立晏钰为后,太子刘彻开始处理国之政事。
也是同年,刘纪迁都齐都临淄,将临淄改为长安,意为长乐永安。但是无人知道,在刘纪心中,还有对那个时代地名的一丝眷恋。长安被定位为汉都之后,刘纪也是大改年号,将此年号册立为神龙一年,并将龙定义为汉室图腾,在汉室之内,龙成为至高无上之物。就是连刘纪身上所穿之袍也是数条五爪金龙。没人知道刘纪为何对于龙这种事物如此崇高,这一切,皆是刘纪心中一丝留恋,年龄越大,所眷恋的东西也就越多。
黄龙三年,汉室灭赵,继新元八年韩灭之后,三晋之中,最后的一国赵国也是灭亡,三晋就此一统。有趣的是刘纪竟然发现三晋之地上,当年的晋王姬午竟然还在那一片小小的土地上安然自得。刘纪也未曾收其领地,只是赐予姬午侯爵之位,晋王姬午从王位直接将为晋侯。
三晋之灭,使得天下大势越是显然,汉室已经是拥有天下江山,中原诸国皆灭,惟独秦国一国还在于与汉为敌。
黄龙三年,由于汉室灭赵,使得秦国终于是与汉室展开了一场真正的大战,此战最终以汉室的退步而结束,秦国几乎占据了魏地大半领土。至于汉军为何退让,除了秦军实力强大之外,汉军灭魏也是伤及元气,再者巫江之外,吴国趁机攻伐郑地,数十万吴军在吴王子夫的率领之下,气势如虹的进攻汉地,刘纪不得不暂停与秦军的争锋。决定给巫江之外的吴国给予暴击,在汉军退却秦汉战场时,尽全力与吴国一战。只是一战,便是覆灭了吴国十数万大军,吴王子夫狼狈的逃回吴都。
黄龙三年之大战,几乎影响着整个后世之战,此年中,也是涌现出不少名将,比如秦将景温,王邗,赵孟。汉将赵佑,刘阙,石炳白胤,吴将伍阳等。名将的大量现世,更是使得诸侯争鼎之战越来越激烈起来。
不过让刘纪意料不到的是赵佑竟然乃是赵族子弟,不过赵佑那一脉子弟乃是与赵阳子争夺赵族之权,结果却是被赵阳子将那一脉除之赵族,赵佑与其哥哥便是那一脉最后的子弟。时光冉冉,赵佑虽然没有复仇赵阳子,但是也是灭亡了赵国,俘获了赵阳子死后,赵国的第二任君主,也是亡国之君。也算是亲自复仇,只不过这时间比较长而已。
长安,一处颇为宜人的地方,刘纪与晏钰并肩而走,看着四面的青山绿水,却是生不起半点喜悦。晏钰更是泪水直下,刘纪搂过晏钰的肩膀,微微一叹:“自你入雒阳之后,便是再也未曾见过晏相了。寡人也没有想到,当年之别,竟会成为永别。”
他们的前方,赫然立着一块凄凉的墓碑,只有这么一座,扎根土地之上,四周乃是青山绿水。不得不说,齐王吕烈还算是顾忌着君臣之情,为晏宁挑选了一块好墓地。但是不管如何,晏宁死之前,终究也是未曾再见到晏钰,也算是人生一大憾事。
“多谢君上。。。。。。。”
晏钰泪如雨下,就是在晏钰身边的紫兰,高巩也已经是满脸泪水,只有刘纪看着这幅场景,堪堪没有将眼泪滴落,只是心中还是有些压抑,盯着面前之墓。刘纪仿佛又想起来了在齐国的时光,那时候的自己,还是懵懂无知,那时候的齐国也是那般强大。齐王发怒之时的场景,刘纪还至今刻在脑海之中,晏宁那低矮的身躯,在那一夜却是颇为高大。。。。。。
齐国,有着太多的回忆,刘纪拿起侍卫递过来的竖琴,坐于地上,众人皆是不明其意,只有晏钰双目微微有些亮光,别人不知道刘纪,但是她却是明白的,刘纪也是会弹一曲动人的琴音。当年就是在那间小小的房子中,晏钰为刘纪所弹的一曲霸王别姬而泪流满面。
优雅的琴音响彻起来,娓娓动人,众人皆是一惊,刘纪弹奏的曲子他们很熟悉,当美妙的音符响彻起来时,众人皆是能够体会到这琴中之意。
“高山流水遇知音。。。。。。”
晏钰盯着刘纪,喃喃道,刘纪弹奏的正是千古名曲高山流水遇知音!正如刘纪与晏宁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亦是知音。
没有弹奏多久,刘纪眼泪中,忽然流出一滴泪水,微微一怔,刘纪黯然一叹,他已经很久未曾流下眼泪过了,但是今天,看见昔日的故人已经化成一捧黄土,刘纪还是忍不住感叹。
岁月不饶人,如今已经是黄龙五年,刘纪也已经过了四十而立之年,身体也已经逐渐有所不支。
“晏子,寡人当年与你共饮一杯,成为知己,今日寡人再来此处,你却是已经成为了黄土。。。。。。今日之酒,寡人与钰儿同来敬你!”
早有侍从端来酒樽,刘纪看了晏钰一眼,晏钰微微擦拭完眼角泪水,与刘纪一般,端起酒樽,将酒水洒在大地之上,刘纪猛然将酒樽掷在地上,“高山流水,此处乃是好地!晏相,寡人曾对你说过,照顾好钰儿,今日,寡人做到了!”
“可是你应允寡人的却未做到!为何去得如此之快!寡人痛心矣!想起昔日之事,再见今日之景,车过腹痛矣!”
刘纪的声音极其悲哀,令得在场众人无不泪下,尤其是那句车过腹痛,更是让众人深深明白刘纪对于晏宁是如何的悼念了。
“君上。。。。。。”
晏钰看向刘纪,眼角带着泪水,虽是如此,还是劝谏着刘纪不要过度悲伤。刘纪轻抚她的面颊,将目光最后放在了那墓碑之上,微微一叹:“当年在齐国所交者,莫如公孙父子,晏相,公子安。。。。。。今唯有寡人在世矣!”
公子安在齐秦之战中,为秦军所擒,刘纪从秦国处赎回公子吕安,将其安养晚年,却是在黄龙四年病逝,所以说,如今刘纪在齐国所结交之人,真的已经一个不在。任谁心中也是升起一股凄凉之意。。。。。。
第五百六十章 远眺长安
?长安,未央宫。
长安中的未央宫乃是仿汉室雒阳未央宫而建的,其无论是从格局上还是建筑上来说,与雒阳的未央宫并无两样,唯一与雒阳未央宫有区别的便是长安的未央宫无疑要更加广大,豪华一些。而且继承了齐宫的模式,未央宫也是有着一丝齐国特有的风范,齐宫的豪华使得长安的未央宫自然是奢侈大气。可以说,如今的未央宫乃是天下间,占地面积最大,景色最为秀丽,最为华美的王宫了。
只是在这偌大的未央宫内,确实少了几分趣味。总是感觉有着一丝淡淡的疏远感,刘纪知道这是为何,因为在雒阳,那里有几世几代的汉人,那些人哪怕再为贫穷,也愿意为了汉室而战,流下身上之血,几世几代的汉人,才铸就了汉室的辉煌!当时的未央宫虽然寒酸,虽然简朴,让诸国王室不屑,但是对于那些老汉人而言,汉室的君主是他们的神明一般,从来没有人因为汉室未央宫的寒酸而感到自卑,而感到汉室的弱小。
因为他们心中明白,汉室并非建造不出豪华大气磅礴的未央宫,只是不愿意让贫穷的他们,再加上国赋徭役罢了。
黄龙三年,汉室迁都长安,当时雒阳的数十万子民相送,那些在汉国建国之初,便是住在雒阳,为汉室效力几代的老汉人,跪在刘纪的车架面前,请求刘纪不要迁都长安,抛弃雒阳,抛弃这些数十万住在雒阳的老汉人!那一次,刘纪是真正的被这些汉人所感动,泣不成声,但是刘纪依旧是将国都迁到了长安。
雒阳只有小半人愿意跟随刘纪来到长安,而更多的老人选择了留在了雒阳,守住这片汉室故土。
迁都长安,刘纪并不是一时间心血来潮,也不是为了晏钰。事实上,汉室的雒阳过于偏僻,只有齐都才是位于中心,四面八方之中。所以当年周天子建都于此,定鼎天下。
汉室,将来终究是要一统天下的,而远在雒***本不能掌控天下大局,所以迁都势在必行。在乱世中,或许位于中央,可能不利于国体,因为乃是四战之地,但是在大一统时代便是建立都城最好的地方了。
如今虽然不是大一统时代,但是大势几乎已经定下。整个中原仅剩秦汉两国,而汉室却是拥有着比秦数倍之人口,面积,国力非秦能及,再者,自赵灭后,刘纪又是得到了以前属于晋国的昊天鼎。九鼎已得其七,在这个封建时代,几乎世人皆以为汉室会代替周室,定鼎天下。
再加之汉室的鼎盛,刘纪将近二十年的治国之政,使得四海皆平,八方皆定。无论是齐人,楚人,卫人,宋人………他们几乎已经亡记了他们的国家,只记得乃是汉人,在汉室的统治下,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新生之儿,日后更是不知以前之国,只知大汉。随着时间的消逝,汉室终究会成为周室一般,让天下人认同。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纪对于天下庶民的关爱,对于法治的尊崇,赢得了着天下之民爱戴,也渐渐感化了这些亡国之人的苦痛,对于汉室也开始认同。毕竟,当年他们的故国都未能做到的事情,汉室却是做到的!他们当年祈求着,不愿再临战火,食饱衣暖,这些汉室也是做到了!如今很少面临战火的威胁,战争来临,有汉军征战,而民众们,只用安心的耕战,汉室对外战争,也是极少向民众征收国赋。这些一件件举措,都是利民之举,如此之国,民众自然不会有诸多怨言。
曾有一句话说,民众们是不管,谁当政,或者谁掌权的,他们只在乎谁能够让他们吃饱饭,让他们有安定的生活。汉国与曾经的故国相比,是汉国能够让他们填饱肚子,让他们免受战乱之苦,他们自然是拥戴汉室。
只不过,在这长安,终究是不比雒阳,这儿的人爱戴刘纪,乃是因为刘纪给了他们富庶的生活,假若有一天,刘纪不能让他们过上这种生活,或许就会有叛乱将起吧。在雒阳,乃是真正的汉室祖地,也只有那儿的老汉人,才会真正的为汉室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齐国很强盛,毋庸置疑,哪怕是有些衰败了,可是齐都依旧是繁华的,刘纪迁都之后,长安更是街市之中,集市密布,人声鼎沸。各种商品,小贩,应有尽有。
远眺长安,刘纪在宫中,都能高高俯视着整个长安城。高高的眺望台之上,乃是刘纪亲自令人所建,在这眺望台上,刘纪的双眼不会被重重的宫殿所遮挡,能够俯视整个长安城。人在高处,远眺长安,升起一种别样的感觉。
“君父,风太大了……”
不知何时刘纪身边走来一个俊郎少年,英姿勃发,眉宇之间,与刘纪竟然是有八分相似。
此人,正是汉室的太子,刘彻。刘彻如今已经十八岁,可以算得上成年了,也已经懂得许多事情,而刘纪也开始锻炼其能力,如今的刘彻已经开始接受一些国政起来。
“风大?”
刘纪抬头,在这个高台之上,风自然不小,不过如今却是春夏之际,大风吹拂在身反而有着几分凉爽。
“刘彻,你可知下方为何处?”
“禀君父,下方乃是长安城。”
刘彻恭敬的回答道,不知道刘纪为何突然问这些问题。
“不错,长安城。但是这也是我大汉的天下,大汉的子民!你可知寡人建此高台之意?”
“不知。”
刘彻微微摇头,站在此处,远眺长安城,倒是别有一番风景,但是刘彻明白,刘纪建此高台,绝对不是为了区区欣赏风景这般简单。
“建此高台,能够远眺长安城,能够看到我大汉之地,能够见到我大汉之民。”
刘纪微微将目光抬了抬:“这未央宫太大了,这重重宫殿,也是太多了!若是不将目光远眺的话,目光只会被这些宫殿给遮挡住………”
刘纪的话,有着深深的含义,刘彻看了看下方的长安城,又看了看刘纪,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第五百六十一章 晕厥
?大汉黄龙五年,楚地再乱,与此同时的,三晋之地,赵韩之地也是有叛乱发生,刘纪派遣汉军征伐。
宣室殿,刘纪坐在高高的雕刻着龙图案的龙椅之上,头戴旒冕,盯着汉室群臣。左相李斐上谏道,“君上,楚地再反,赵韩之地也是有叛乱所生,下臣以为,乃是君上未曾将其王室子弟诛尽,方有祸乱之生。所以此次平定祸乱之后,君上当诛尽诸国王室,以防祸乱再生。”
“不可!”
李斐之话,刚刚落下,便是立刻有一人反对,众人视之,乃是谏议大夫司马骞。要问汉室之中,名节高尚之人,必谈司马骞。司马骞乃是与刘纪在齐国便是识得,当年的百家论战,使得刘纪对这位史家弟子心生敬仰之意。汉室灭楚之后,司马骞本欲为楚国殉葬,却是不料其乃是刘纪重点保护之人,竟然自杀未遂。但是虽然如此,司马骞因为楚亡之故,依旧是未曾接受刘纪的征用。
直到黄龙三年,刘纪迁都长安之后,再次征召司马骞,并以史家之风骨形容于司马家族,彻底将司马骞打动,决定受刘纪征召,入汉室为官。
谏议大夫,在汉室算不上什么高官,但是司马骞,绝对是连高官都惹不起的存在,因为他之风骨,令许多人汗颜。在劝谏之方面,乃是出了名的谏臣。哪怕是刘纪,对其都要畏惧三分。史家之风骨,在司马骞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刘纪曾明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汉国有司马夫子,大汉之幸,万民之幸,寡人之幸。
刘纪这一言,彻底奠定了司马骞那崇高的地位,从此之后,百官之中,皆是对司马骞畏惧三分。所以如今的司马骞才敢出言反对左相李斐之言。
要知道,左相李斐乃是治理朝政十余载之相,在汉室中威望,不下当年之魏平,甚至还犹有过之,如今能够反驳李斐之语的人,并不多了。
“司马大夫?为何不可?”
李斐眯着双眼,看向司马骞,对于司马骞反驳他的话语,丝毫不曾气愤,司马骞连刘纪之话语都敢反驳,经常使得刘纪龙颜大怒,与刘纪比起来,他这一个左相,又算得了什么?司马骞乃是谏臣,乃是史家弟子,也是孤臣。满朝文武,能够与司马骞真正交好之人可是不多。
“如今大汉之所以能够安定天下,四海升平,万民敬仰,此皆是因为君上之仁!无论是仁政,还是仁行。汉室数十年来,所灭国者无数,可是民众叛乱者极少极少,此皆是因为君上之仁德!每破一国,汉室皆不肆意屠戮其王室,遂诸国王室心服,亡国之民感恩君上之德。如今左相因为些许叛乱之事,便是诛尽诸国王室,此举乃是暴政,更会使得亡国之民气愤,民心若是背向,只怕比今日各地之祸乱还要甚之。”
司马骞道。
李斐盯着司马骞,微微摇头失笑道:“司马大夫,只怕你说反了,若是不诛灭这些诸国王室,只怕这祸乱更为严重!许多王室子弟认为有复国之机,亡国之民认为有复国之机,尽皆叛乱,汉室虽能扑灭战火,可是根基不除,斩草无益。”
“诸国王室反叛者乃是少数,岂可一概决之?”
“司马大夫可知,这数十余年来,诸国王室子弟反叛之数?”
李斐淡淡一笑,上前向刘纪谏道:“数年之休养,秦国之心日益骄甚,两年之前的秦汉魏地之战,我汉室退兵,使得秦人认为我汉人不过如此。整个秦国民众,皆有战心,下臣认为,秦国不日之间,便是有再起大战之意……此次秦汉之战,我汉室当全面以敌!在此之时,不能允许有任何之事,阻拦我汉室与秦之战!诸国王室不除,若是等其在秦汉之战之际反叛,扰乱后方,又该如何处置?”
“下臣附议!”
继李斐之后,太尉孙懿也是开口了,随后高郜也是犹豫了些许,最终还是说道:“诛灭诸国王室,或是不妥之计,可是若是左相所说属实,秦国果有伐汉之意,下臣也认为当灭之!”
秦汉之战,干系太重了!不容有任何闪失,此乃是决定了天下争鼎之战,汉室一并中原之战,自然不能容许有任何隐患出现。
“恐怕诛杀完诸国王室,只怕会让诸地更为祸乱!”
司马骞急了,他也是知道事态的严重性,若是李斐一人说道,还不算什么,可是太尉孙懿,御史大夫高郜皆是如此说话,刘纪也要三思!不顾上司御史大夫高郜之示意,司马骞谏道,“下臣认为,诸地之所以祸乱,乃是其地方之臣,懈怠之故!若是这些人无过,诸地自然不会起祸乱之灾。此非诸国王室之错!再者,许多人乃是借诸国王室之名为乱,君上若是为此,诛尽诸国王室,岂不是毁了汉室数十年之仁名?”
“司马大夫,你曾是楚臣,当年楚相屈沣离世之前,乃将楚国托付于你,今日之举,莫非是想要保全楚国王室,意图再起之机?”
荀仪略微嘲讽的声音道,荀仪乃是继荀荻之后,继续执掌荀族之人,而荀荻,因为些许事情,触怒了刘纪,被刘纪罢免,荀仪这才上位。不过从其嘲讽司马骞之话看得出来,并不比荀仪要好过多少。如今汉室老世族已经十分之少了,迁都,更是使得老世族之威力大大削弱。
要知道,这些人的根基,大部分在于雒阳,而刘纪迁都于长安,可谓是来了招釜底抽薪,使得世族元气大损,再者,由于太学院的兴盛,世族之中,也很少有大才出现。如同魏族魏平这般大才,在世族之中竟然未曾见过。
当年汉室五大族,魏高荀韩司马,如今,仅仅有高郜一人在支撑着。韩族在韩兴去后,便已经没落,而魏族在魏平去后,在太子之争上,更是大损,自然衰弱下去。司马族在司马鬓去后,后任者,根本抵不上司马鬓。
思绪微微飘远,刘纪再次看了眼众臣,他知道旧的世族没落,新的门阀即将崛起。
无论是世族还是门阀,几乎皆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封建时代的弊病,也是皇权时代的弊病,除非后世皇权一步步加强,才会使得这些世族门阀逐渐消亡……
但是在此刻,这些人依旧是时代的主流,绝对不会一时的衰弱,而彻底消逝。他所做的,也只能是将其压制住,从这些人中夺取些许利益,反哺于民。从这些人中,挑选真正能够治世安邦者任用罢了。
被荀仪一语相激,有些气愤的司马家族立刻反驳了回去,整个朝堂,似乎又开始的一场论战,这在汉室朝堂之上,极为正常。或许是因为刘纪的“纵容”,使得朝堂之上,经常有一场精彩的论战,毫无周室的礼仪之风。但是谁能够知道,便是这样的一个汉室,还是能够成为天下霸主呢?
…………………………
“君上!”
众人如何也想不到,上午的一场论战,竟然使得刘纪昏倒在大殿之上,刘宏的前例摆在面前,这不得不让众人恐慌。如今的刘纪也已经过了四十二立之年,身体若是有个好歹,整个汉室只怕又要恐慌了。
如今的刘纪,在汉室的作用,可是要比之刘宏要重要多了,刘宏不过在位十载,虽然也为汉室立下不朽之功勋。可是刘纪如今在位已经二十一载,在汉室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刘宏,更别提刘纪在位之时,所做的任何一件大事,使得天下安乐,朝堂安稳。在朝堂之上,刘纪若是真正的发怒,谁人敢撩其龙须?
可是在秦国还未平定之际,若是刘纪的身体真的支撑不住了,所引发的一系列时间,可是令人恐慌了。
悠悠从黑暗中苏醒,刘纪只感觉脑袋一阵疼痛,耳边隐隐听到有人在言语,也是隐隐听见有人在哭泣。
“王后无忧,君上只是这几日殊为劳累晕厥而已……君上并无任何之疾,只是君上还是不宜再强度劳累了,否则有可能……成为先王之病……”
扁衍叹道,他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