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宏图-第3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向英国开放非洲市场。“中国人同意英国在未来三十年内,都享有与中国相同的市场待遇。包括关税等各个方面……”

  帕默斯顿冷笑道:

  “想同的市场待遇?非洲?三十年?这只是一个保证而已,而且,八千万人的市场,应该是在30年之后,我们都很清楚,中国的工业甚至都满足不了他们自己的市场!”“是暂时性的,不代表未来不能。”俾斯麦打定主意,要拯救英国。“现在,对于英国而言,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了!”

  帕默斯顿禁不住嗤鼻道。

  “是吗?最好的选择就是把所有的殖民地都交给他们,中国人、法国人、俄国人,他们都会得到这一切,得到英国的血肉,而英国将失去一切!”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就连俾斯麦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说道:

  “我必须提醒阁下的,现在中国与法国组成的联合舰队以及他们的军队,正在集结着……”“现在英国根本别无选择,现在对于英国来说,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现在死亡,一个是将来死亡。”帕默斯顿固执的说道。终于,面对帕默斯顿的固执,心知对方不可能做出让步的,俾斯麦低头沉吟许久,终于还是问道:

  “那么,你们的底线是什么呢?你必须要知道,中国人不可能归还殖民地的,这一点,中国的态度非常坚决,他们需要土地去安置4亿中国人,天知道,这几乎占了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首相先生,你看到未来的世界了吗?”帕默斯顿反问道。“未来的世界?”“是的!”

  帕默斯顿看着俾斯麦说道。

  “未来的世界就是,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殖民地,那么他就会沦为三流的小国,英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殖民地!这是作为一个大国所必须的,要不然,英国就会像其它欧洲大陆国家一样,不得不仰望法国的鼻息!”

  “可是,现在……”短暂的对视之后,俾斯麦知道对方是不可能放弃这个坚持,同样他也知道,没有殖民地的英国是无法对抗法国的。“你知道的,我无法给你任何承诺。而且中国人也没有告诉我,应该如何满足你们的这一愿望!”“他们会知道的。”帕默斯顿肯定的回答道:

  “中国人肯定知道,他们肯定知道,应该如何满足英国的意愿!”

  新书发布倒计时,新书是明末的,从永历十三年开始,如果你对新书有什么建议或者想要什么龙套的话,可以加入群中交流,群号:,欢迎你的加入!再次拜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无语的支持与厚爱,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一路同行!8)

  


第686章 碎片

  位于帝都官街西侧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在京城这是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政府机构,但是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与普通的政府机构不同,这个由国内的知名学者、教授组成的委员会,一直是政府独立的科学顾问团。在过去的多年间,为政府的提供了很多咨询服务。当然,他们还需要编写世界科学月报,以便让皇帝、官员以及学院师生掌握世界科学的最新动向。

  当然,帝国科学技术委员会还有其它更为重要的使命——协助引进国内企业引进西方技术。与其它国家分散的技术引进不同,早在都督府时期,针对技术落后的局面,就根据陛下的指示采取了“技术打捞”和“优选尖端”精明措施,从而快捷、成功地以可以说极为低廉费用与极高效率在短短不到十年之内,就吸收西洋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技术积累,迅速缩短了中国与西洋国家科技水平差距。而“技术打捞”即在技术引进时,对外国制造商报价销售的量多面广的技术数据、设备样品、工艺路线等进行分析、评判,努力“打捞”适用技术。而“优选尖端”即在适用技术中寻“新”择“优”,从而确保引进的技术不至于在引进后立即落后。

  当然,除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大规模的设备引进,开宏元年后,国内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建设,在五年间,国内官办以及民间企业引进了超过10万台机械设备,同期英法等国机械出口的85%,都是售予中国。而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委员会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制定了进口机器设备名录,甚至有时更是直接派人参与谈判,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引进设备的生产技术专利。

  除了技术引进之外,科技委员会同时还指导着国内的工厂、学校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从而使得国内在许多技术领域得已超越英国。尤其是在电力、化学等领域,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国已经远远领先于英国。而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委员会的指导引领作用,可以说是居功甚伟。不过即便如此,对于外界来说,科技委员会,仍然是一个名声并不怎么响亮的机构。

  相比其它的政府机构,科技委员会完全隐于一片园林之中,以至于从外观上看到,倒像是一个巨大的园林,而不是政府机构,很多时候,经常会被人误解为这是一座不开放的园林。

  置身于科学楼六楼的办公室中,身为科技委员会预研处处长办公室的宽幕落地窗前,一张显得有些过于瘦削的脸庞上,戴着一副金丝边眼睛,三十二岁的陈广已正背手眯眼,神情肃穆的看着窗外。

  与其它任何城市不同,帝都作为一座城市有着太多的第一,通往千家万户的煤气管道、抽水马桶以及宽敞的街道、密布的园林,当然,还有电梯!作为总研处的处长,陈广已最得意的就是电梯,尽管安全升降梯是美国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发明的,但是在其于1854年展示的安全升降机的两年后,陈广已就已经设计制造了第一部中国的电梯,与奥的斯使用蒸汽机不同,电梯使用的是电动机。并在当年与武昌的长江百货公司中安装了世界上第1台客运升降机。而帝都则是世界上第一个普及电梯的城市,正因为电梯的出现,才使得帝都涌现出高达十层、十几层的楼房。

  这并不是最高的建筑,在上海还有更高的楼房。

  作为电梯的发明人,之所以会成为预研处这个引领国内科技研发机构的负责人,并不仅仅只是因为电梯,实际上,电梯不过是他众多发明中的一种,在很多的时候,他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而最终,国内的那些企业、学校会帮助他把那些想法变成现实。

  “也许,我能够看到一些东西,当我的意识再一次沉浸入宇宙的时候,当我在那美丽,神奇的画面里沉浸的时候,我忽然看到许多东西,那些东西中的一部分,最终会变成一些发明,当然,也有很多,是我永远都无法解释的,也无法理解的事物……”

  背对着记者,陈广已并没有隐藏他所“看到”的发明,或者说,他看到了许多实物,有一些事情,是他自己都无法理解的。

  “大人,您的意思是,你可以看到那些发明?”

  作为记者黄唯平见过太多的甚至可以用千奇百怪来形容的新闻,而且身为记者的他很清楚,很多读者都喜欢那种带着怪谈之类的新闻,在原本他之所以采访这位预研处处长,是因为就他的了解,他知道这位处长在学校以及企业的研究中发挥着很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时候,都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但这并不是黄唯平这次来采访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位处长曾多次宣称,他的很多灵感,并不是他的灵感,而是因为他“看到了”那些发明。

  “嗯,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面对记者的询问陈广已并没有否认,他甚至还特意强调道。

  “我觉得,也许在宇宙之中,真的有那么一个地方,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接触那里,然后,就会看到一些东西,最终,你可以理解它,接受它,然后将其变成实实在在的发明,我想也许,这也许就是灵感的根源……”

  作为一个信徒,陈广已并没有强调着上帝的“启示”,尽管在很多时候,他私下里把这种灵感视为上帝对他的“启示”。

  “大人,我注意到,你的办公室中……”

  黄唯平看了一眼这间宽敞的办公室,用一种赞叹的语气说道。

  “似乎在更多的时候,你是在学习,在进行理论研究。”

  这间办公室中,到处堆满了各种资料、书籍,桌上、书柜上、甚至地上,甚至黑板上也有很多公式,与其说这是一间办公室,倒不如说是一间研究室。

  “如果,在你在的梦境中,你看到一种新型发动机,那么你可以把它发明出来吗?”

  盯着这个记者,陈广已反问道。

  “我或许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但是,我需要去理解这一切,否则的话,就像是老农看到火车一样,除了惊讶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意义,灵感固然决定着一切,但是如果你不能领悟它,那么,灵感又有什么意义呢?”

  面对记者的询问,陈广已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说道,然后他又一次将视线投向窗外,一直以来,也许是上帝的思宠,使得他能够看到那些“灵感”,正是依靠着脑海中的那些凌乱的、分散的灵感,他能够在预研处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难道,这真的是上帝的恩宠?

  “大人,听说,您曾是陛下的学生!”

  在采访继续结束的时候,黄唯平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然后看着他问道。

  陛下……

  记者的问题让黄唯平一愣,随后他朝着墙上陛下的御像看去。

  “是的,能得陛下教导,实是黄某三生之幸!”

  他听到记者又问道。

  “那么,在你看来,你今日的成就,是陛下的当年的教导,还是上帝的恩宠?”

  “上帝的恩宠!”

  瞬间,在看到报纸上的新闻时,朱宜锋整个人都给憋闷住了。

  或许其它人并不清楚,什么是上帝的恩宠,但是他很清楚,当年他在武昌时的那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什么,那些他教授的知识中,有很多是在这个世界并未来被发现的知识,尽管那些知识凌乱的,甚至只是一些“知识碎片”,如果他们能够将那些知识的碎片进行整理的话,那些知识必将颠覆世界科学的未来!

  当然更多的知识碎片的提供者,并不是他,而是……大脑中的那个不明人工智能,他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提醒着朱宜锋,他的存在。

  为什么?

  你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

  一个个问号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时候,朱宜锋的眉头紧锁着,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办法确定那个“东西”,对自己,甚至对人类是否怀有善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间,尤其是过去的六年中,他给予了这个国家太多的帮助。

  那些看似并不怎么起眼的知识碎片,推动着中国的科学进步,甚至可以说,如果离开了那些“知识碎片”,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中国,就像在战争爆发后,面对迅速激增的商船定单,造船业拼命赶班加点的时候,电焊技术却悄无声息的被发明了出来,电焊技术的发明,使得很多小型船厂具备了制造钢壳船的能力,甚至在去年,在长兴船厂,初级的分段制造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这一切到底是应该归功于技术人员的创新,还是它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电焊技术以及的分段制造技术的发明人,正是朱宜锋在武昌时的学生之一,那些学生在与他的学习过程中,到从他或者它那里得到多少“知识碎片”,他并不清楚,但随着他们在某些领域内研究的深入,他们最终会把那些“知识碎片”加以整理,最终将其变成理论或者产品。

  到底是他自己在不经意间向他们灌输的“知识碎片”,还是那个“东西”的灌输的?

  现在朱宜锋已经分辨不清了,至于那个“东西”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

  难道说他已经消失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厚实的橡木门被什么人叩响了。

  “陛下,外交部尚书郑藻如求见。”

  侍从官的声音传来时,朱宜锋便将桌上一个笔记本合上,然后打开了办公桌内的保险柜,这些文字,记录着的是不属于这个时空的科学以及未来,当然这里记录的主要是未来的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应的一些粗糙的理论依据。

  这个笔记本是他留给儿子的礼物,他很清楚,这些在后世顶多也就是和普通中学物理、化学或者科普杂志相提并论的知识,如果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研究的话,那么它所产生的效果将是惊人的,这些知识甚至有可能覆盖整个世界。

  原子弹、核能、火箭、卫星、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个人电脑……等等,这里记录着太多的机密,太多足以颠覆人类科学进程的知识。除了他的大脑之外,只有一个地方适当保存这些知识,就是这间每天都有侍从官守卫的办公室。

  在关闭保险柜之后,朱宜锋才对着门外吩咐道。

  “宣!”

  即便是革新,很多旧时的规矩仍然沿用着,在这一声“宣”之后,门才被打开,穿着一身西装的郑藻如走了进来,当年都督府克复广东后,刚刚考中乡试举人的郑藻如在几经筛选后,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留洋学生,在英国留学两年后,进入的外交部,从驻法大使,再到外交部尚书,对于虚岁不过四十岁的他来说,自然感激着陛下对他的那份知遇之恩。

  “臣,参见陛下!”

  依如过去一般,郑藻如毕恭毕敬的行礼后,便垂首站在那。

  “坐!”

  作为尚书,他自然有权坐下,实际上,在他进入陛下的这间办公室之后,侍从官就已经给他端来的一张椅子,放在特定的位置,距离陛下的书桌三公尺。但直到陛下让他坐下时,他再次谢恩之后,然后才恭敬的虚坐半边。

  “郑卿,和你说过多少次,不用这么谨小慎微,你是尚书,有在朕面前的落坐之权!”

  陛下的训斥,让郑藻如摇摇头,认真的说道。

  “君是君,臣是臣,陛下免除臣等跪礼,本就是皇恩浩荡,又赐坐于臣等,更是恒古未有的礼遇,臣等断不能因陛下皇恩,而仗宠持骄……”

  好吧……面对郑藻如这个回答,朱宜锋只是略微一笑,有时候,他需要大臣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他是皇帝。但他并不愿意在礼节上继续纠缠下去,于是便开口问道。

  “郑卿,是不是那边有消息了?”

  新书发布倒计时,新书是一本明末的,从永历十三年开始,是一本能让人热血沸腾的!如果你对新书有什么建议或者想要什么龙套的话,可以加入群中交流,群号:,欢迎你的加入!再次拜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无语的支持与厚爱,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一路同行!8)

  


第687章 英国的目的

  “战争一旦开始,最大课题就是怎样结束。”

  尽管在朱宜锋的记忆中,他已经记不清这句话是在什么地方看到或者听说的,但是并不妨碍他对这句话的理解。用中国话来说,就是见好就收!

  领先时代一个半世纪的见识,让朱宜锋非常清楚,战争无限制的扩大下去,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德国、日本,都给了他一定的启示。

  爬坡最难下坡处!

  自古用兵多不败于“上坡”时的进攻,而败于没有做好进攻后“下坡”的善后设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有一个开始就肯定有一个结束。

  如果二战时的德国或者日本,在适当的情况下通过谈判结束战争,那么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对方并不一定愿意谈判,就像邱吉尔绝不会投降,不会谈判一样,甚至不惜与苏联合作。

  也正因为如此,朱宜锋才会把这场战争无限的扩大化,在各个战场向英国人发起攻击,甚至还把舰队主力派往西北非,造成英国无力向殖民地派遣军队的局面。

  从战争刚一爆发,中国就赢在了战略上——俄罗斯、法国的加入,颠覆的双方的力量对比。

  当拿破仑三世的野心膨胀的时候,朱宜锋之所以愿意配合他,甚至花费巨资调动部队,就是为了给英国制造大兵压境的假相,从而为下一步的谈判铺平道路,甚至他特意选择了这个时代最为出色的外交家——俾斯麦,作为两国斡旋的中间人,当然,俾斯麦的斡旋并不是无偿的,中国已经在私下里表示了对德意志统一的支持。

  对于德意志的统一,朱宜锋当然不会反对,因为这有助平衡欧洲的力量——在法国与俄罗斯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强国,如此一来,欧洲大陆的力量就得到的平衡,至于英国,英国同样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力量,从而保证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平衡。

  “陛下,英国人认为,我们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郑藻如谨慎的看着陛下,他不知道那位英国首相在打什么哑迷,他想要什么?又想从中国这里得到什么?难道说,他想让中国让出殖民地吗?

  让中国让出那一块殖民地呢?

  郑藻如立即想到帝都外交界对于中国得到的殖民地的评价——除了开普敦殖民地之外,整个非洲都是一片不适宜居住生活的土地,加拿大是一片冰天雪地的荒凉之地,在所有的中国通过战争获得的殖民地之中,仅仅只有澳大利亚值得一提,那里有金矿,但是……澳大利亚的内陆却是荒凉的,不适合移民的。

  好吧!

  最好的殖民地在那里?

  在印度!

  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亿万温顺的的印度人为宗主国创造着种种财富。也正因如此,印度才会是大英帝国皇冠上最灿烂的宝石。

  但……那里现在是俄国人和法国人的地盘,甚至俄罗斯、法国之所以愿意在殖民地问题上做出让步,就是因为印度太过富庶。甚至当中国表示愿意把锡兰让给法国时,法国立即同意中国对加拿大的占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国以让中国归还一块殖民地作为代价,那么中国会归还那一块呢?

  难道是澳大利亚?

  正当郑藻如在那里想着各种可能的时候,朱宜锋同样也在那里思索着,与郑藻如考虑着的如何用殖民地换取和平不同,他在思索着帕默斯顿对俾斯麦说的那番话。

  “未来的世界就是,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殖民地,那么他就会沦为三流的小国,英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殖民地!这是作为一个大国所必须的,要不然,英国就会像其它欧洲大陆国家一样,不得不仰望法国的鼻息!”

  任何一个大国,都必须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如果说现在这个世界与另一个时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恐怕就是这个变化,俄罗斯正在为占领印度北部而努力,他们的军队甚至已经占领伊斯坦布尔,并将其恢复了它的原名“康斯坦丁堡”。俄罗斯人终于实现了他们400年来的梦想——俄罗斯除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外,还有一座真正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终有一天沙皇会将十字架插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之上。而在未来他们还会占领印度北部并吞并伊朗,俄罗斯的靴子已经享受到了印度洋以及地中海温暖的海水,一个更为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而法兰西呢?

  他们获得了印度南部、叙利亚以及美米不达米亚地区等地区,当然还有巴哈马、墨西哥、马达加斯加等地,法兰西的殖民帝国同样也建立了,或许没有俄罗斯的庞大,但可以肯定的是,法兰西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以市场。

  而作为曾经的世界秩序的制定者的英国呢?

  他们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甚至就连本土的爱尔兰都没有保住,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殖民帝国被瓦解之后,失去市场和资源供应地的英国还有可能复苏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战对英国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创伤,但是仅仅十几年后,凭借着广阔的殖民地,英国便实现了复苏,当美国因为经济危机陷入大萧条的时候,英国、法国却凭借着他们的殖民帝国,迅速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二战后,当美苏联手瓦解了英国的殖民帝国后,英国便不可避免的衰败的,几十年后,已经没落的英国成为了调侃的对象——“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啦。”

  这一句看似调侃的背后,其实是在表明一个事实——没有殖民地的英国,将会不可避免的沦为二流国家。相比于二战后那些根本就不懂得帝国思绪,不知殖民地对于英国重要性的工党政府,这个时代的英国贵族政治家们,却深知殖民地的重要性,没有了殖民地英国,什么都不是!

  英国人想要殖民地!

  如果要维持英国的强大,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需求,但是这怎么可能呢?无论是让中国亦或是法国、俄罗斯吐出他们已经占领的殖民地都不可能,三国好不容易抓住机会重新丈量了一下世界,重新划分了一下世界,怎么可能还会再吐出来?

  英国的这个要求是什么?

  难道说是因为他们看清楚了自己将会不惜代价停止战争的决心吗?

  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