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他连曲江宴都罢了。

  其实就这件事情看来,李德裕作的是对国家有贡献得。如果他真的要结党,完全没必要这么做,仗着自己宰像的权利,完全可以拉拢更多人,只是那样朝政会更加败坏。

  ‘臣有奏。’,李德裕首先开口了,‘不用这么客气,有化就说,要是这里还弄那些繁文缛节,还不如去紫辰殿。’,李忱首先解释这里规矩,‘不准人身攻击,以证据说是,不要打断人家的话但是发言者也请长话短说。李相说吧’

  ‘臣以为,科举不宜擅动,不过,如博学鸿词科等,可以改。’,李德裕简短得把话说完,说完以后,其他几人面面相觑,尤其是白敏中,更是想骂人。这还不是换汤不换药吗?

  这话虽然是李德裕说的,但等于李忱说得,大臣心里都清楚,这事他们也常做了。他们虽然宰相,可是很多事情都要先跟李忱讨论过,然后在与其他宰相议事时,由他们嘴中说出,算是他们得建议。

  这样的好处是,几个负责得心里有数,知道皇帝要什么效果,执行的时候,可以视情况,作些变通。李忱很讨厌那种,猜来猜去,上位者故作高深,下位者猜来猜去,一门心思都放在揣摩上意了,这样还要不要作事了。

  再者,假如要政策有问题,要反驳、修正,找宰相渣总比找李忱得要好,皇帝要维持权威,老是被人找喳,这权威就削弱了。恩?你说负责的人,曲意逢迎,皇帝说什么都说好。那也没差,主要还是看你办得怎么样,光会说好,最后事情办砸了,就收拾你。

  ‘如何?李相说得怎么样,科举不动。就动那些博学鸿词和书判拔萃科了。’,李忱问几个宰相意见。

  再说明一次,唐代科举考试,考上了还要再考,才有官作,这不光是李德裕时期这么做,很早就有这个惯例了。

  这几个科,都是哪一部们有缺员,依照自己需求,举办考试,名额少,考核严格,因为能参加得不多,监督也严厉,所以这些科考,考出来得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马上也能当官。

  李忱跟这些宰相卢了几天,是因为,李忱想要把科举来次大手术。,一次就把科举得弊端给改了。什么糊名、腾卷、禁止行卷,都要用出来。结果遭到群臣反对,李德裕赞成,但是遭到很多人反对,闹得朝中沸沸洋洋。

  后来李沉痛定思痛,跟李德裕商量了许久,决定,好,我不碰科举。直接动那些复核考试得。反正这些考试本来就严格,我现在在严格一点,你们应该没意见吧。

  ‘这个…。’,白敏中不知道该说什么,表面上不动科举,可是实际上皇帝打什么主义,他们都清楚。不动科举,没关系,以后我连科举都不举办,完全用那些各部单独得科考,取代科举。

  ‘以后,举人也可以考这些考试了。这样不错吧,我可是把门路都放宽了。’,李忱笑眯眯,白敏中还想做最后一驳,‘圣人,如此一来,可能会造成良莠不齐得情况,不如放宽进士科,再由进士科选拔。’

  ‘这点你们不用担心,李相,继续说吧。’,李忱示意李德裕继续,‘以后,翰林院也会改革。’,李德裕拿起小抄,错了,笏板继续说道。

第四百一十七章 科举大改革

  李忱这次要对科举动真格了。去年那场,他还在韬光养晦,马。元贽,照惯例办了。今年这场科举,才是真正义意上的李忱登基后,第一场。不过注定要给世人来各大震惊。现在外人还不知道,等公布以后,在外人看来,皇帝的三把火,这把才是最大得。

  李忱效仿后世公务员考试,把考试分成了几等地。初等、中等和高等,还扩大了范围,把全大唐所有官、吏都囊括了进去。

  以后所有官吏,一应都要考试。所有,不管是几等官,都要考。初等考试,对应县级,中等对应道级,高等则直接是朝廷几各部门得缺。

  初等考试,在几个节度使治所考。中等以上,就是在洛阳,高等才是在长安。会这么选择,主要是减轻负担,洛阳交通方便,长安就差了些。

  然后,不管是什么考试,为了保证公平性。除了严格考场规范,禁止一窃夹带,革除一切弊端。

  在李忱看来,不要说中国得考试制度有什么弊端,说读死书,说什么僵化。但是你就是没有更好、更公平得选拔办法,这就是最好,最公平得。这是超过世界几百近一千年得公平办法。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是人才还是庸才,考就是了。扛不住压力得,那就是废物。后世联考,什么给孩子减压,什么多元化,都是没录用得改革,出社会,你哪样不用跟人家争?

  联招,你还有家人支持,就是要你读书、考试而已。这样都撑不住,未来怎么跟人家竞争?

  不过唐代的科举,说实话,太操蛋,虽然具备了一定得公平性,但是实在还太差了,比方说,舞弊盛行。

  唐代虽然已有搜检衣服的做法,但因为考试有在天气相当冷的时候,日以继夜地举行,所以又允许携带餐具、木炭、蜡烛等入场,于是搜检就难以严格。

  此外,因为没有图像得关系,枪手得现象也很普遍,像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就是一个大枪手,经常在考试中“为邻生假手”。

  此外,像什么行卷,努力哗众取宠,博个好名声,没什么真才实学,或者干脆报大腿,抱对了,就上了,这样的情况太普遍了。所以李忱老说,唐代科举就是各方势力角力场,经常某某人说,谁得文章不错,他就必取了。不管某某人是真的认为他好,或者根本收了好处,只要这个某某人,有地位或是名声就行了。

  这些,全部被李忱改了。糊名、腾抄、白天考试,此外所有携入考场的东西都要严格搜检。

  至于找枪手得情况,李忱打算模仿后世,每个人都要有大头照。当然,这各年代没有,不过可以让每个人都划上一张素描,就是那种详细有你五官及特征得素描。

  这张素描,甚至会伴随你一生。只要你考过了,就会成为你的档案。报名画上一张,就会成为你得标记,伴随你所有得考试。

  不过这方案,能不能成还是个问题,目前谁会画素描阿?除了李忱教导得那些孩子,哪有几个人懂什么叫素描,暂时窒碍难行,所以这方法被群臣反对后,暂时搁置。

  不过搁置了素描,只是这届搁置,李忱已经加紧培训素描人才,此外也不会这样放松督察。他改用后世防科考舞弊的方法,几个士子互保。必须有人担保,你是本人。假如后来查到不是,舞弊士子连保人那可不是取消资格就算了,直接会被判刑。

  被判刑,还是重判。李忱让宰相研拟条例,会严格取缔,不光是那些考试得要有保人,连那些考场得工作人员,也有保人,假如被发现协助夹带,或是故意放水,本人连保人都会被下狱。这个互保条例,让反对者暗暗叫苦,这也太严了。本来想松绑一下,没想到只是加重了防范。

  此外,再严格得条例,没个监督也是假的。所以为了防止舞弊,不惯是哪里得考试,都会有外地,非本地人士来协助办理,让地方不至于全体勾连到一块。

  ‘圣人,这条例会不会太严苛了。’,白敏中不得不应着头皮出面,‘这样实施下去,会有困难得,地方会不适应,会出很多纰漏。’

  ‘没关系,这不是明年先试办吗?’,李忱轻松得说道。‘糊名、腾抄,互保,人像素描,明年先试作。’

  ‘先把条例拟出来。严格防止舞弊。此外,翰林院也做好准备。考上得进士,也不用复核了,近翰林院学习个一年。熟悉政务,最长两年,要是不熟悉、学不会得,就不用当官了。’

  这是宋代的制度,所有进士都要进翰林院,进行培训。这项制度甚至延续到了现代,台湾得公务人员通过考试,一律要培训得。这也相当于一种复核了,不要说在这个舞弊猖獗得年代了,在现代,李忱都记得曾经有人被淘汰。

  ‘圣人,这员额?’,魏陌问道,‘员额吗?李相,你继续说。’‘员额方面,各部门要预计好缺额,以缺额为准。初等考试会每年举行,中等两年,高等三年,所以初等可以试每年缺额定,其他两个考试,就需要提前考虑。’

  ‘此外,考试资格,举人以上皆可考。可以考到最高到中等。高等以上,必须考过初等和中等,担任过官职,才可以应考。’

  这个方式有好有坏,好得方面是,给每个人一个上升的机会,也可以找出一些具有干才的人。都有经验了,很快可以上手工作,相关训练也可以少一些。坏处是,很容易挑选出一堆官僚,政务是熟练了,但很容易********,对弊政很难改革。甚至,把一些地方陋习,也带进了朝廷。

  ‘什么,这样改好吗?’,宣布了员额,李德裕继续宣布,这个宣布造成了很大的震撼。因为考试内容也会大改。‘什么选择、是非题,这是什么。’

  为了防止行卷、泄题什么,最重要的还要打消这个座师制度。这往往是中国历代党争得根源,主考官取得学生,哪怕是副考取的,一律都算在主考者名下。

  对这个问题,李忱没有什么历史上有效得方式来改善。科举取士,取得人有才华,不见得能处理好公务,宋代就是让他们入翰林院学习。防舞弊,历代也都逐渐有招,唯独这个。

  李德裕也尝试改过,不过他是取消了曲江宴,大概也就是这样,才导致他被人认为反对科举,其实他是想要避免党争出现。

  这座师,李忱不改得话,伴随着中国人,还要一千年。直到清末,满清取消了科举,新中国用公务员考试取才,才彻底消失。

  既然这样,李忱也干脆这么做好了。取消了以前考官评断文章、诗词好坏得方式,一律用选择题和是非题。加上一些申论题,字数不超过五百字得申论题。

  这样考起来既快,也可以完全杜绝座师制度。取不取你,已经不再是主考得事情,一切都有个标准。不管考什么,全国有统一的一些基本考题,出题得,会由很多州县调派,像是台湾后世联招得联合命题中心那样。

  一堆老师入围,出题期间,不准予外人接触,有很严格得防舞弊措施。每个人会出好一套卷子,然后再由另外一班人马由这些卷子中,抽题目出来,凑成一张考卷。

  同样的,李忱也打算这么做。到时候会用印刷,印一批考卷出来,由监考人员带到地方。当然,为了防止舞弊,一切考题全部都会由长安拟定。这样对地方得初等考试来说,几乎就是绝对公平了。

  ,在李德裕给其他几人解释何为选择,何为是非题时,李忱有点兴奋的想着,这个方式,希望能真的让座师,从中国这块土地消失。

  人家外国人也考试阿,怎么就没听说人家有什么座师制度。中国人天性喜欢抱团?管他呢,就算是,也得给我改了。先试验一阵子看看,不再是靠着人去取才,有个公平制度取材,这座师还会在吗?

  相比这个惊人的改变,接下来一些措施,就比较平淡了些,比方说,异地为官制,为了避免乡党,所有人都不得就地做官,那怕是初等公务人员,也必须异地。

  ‘圣人,荫官该怎么办?’,这个时候白敏中问道,科考有问题,要改,这荫官难道就没问题了,‘问的好,以后这荫官制度,会有严格规定。什么官职,可以荫几人,有大功于国,可以荫几人。’

  ‘所有荫官,不再直接任命,所有人一律都要进翰林院学习,成绩不好,也一律擢落。’,白敏中不问,李忱也会改荫官制度的,基本上这是魏晋时期,门阀遗风。这个制度虽然纠缠中国没那么久,可是也影响了几百年,不光是唐朝,还牵连到宋朝。冗官太多、太滥,不仅是宋朝得问题,唐朝也是。

  ‘现在,还有人有什么问题吗?’,李忱环视众人,‘没问题,便要实行了。’

第四百一十八章 维州

  大唐大中二年元旦,照样得朝会,照样得仪式。不过稍微有些不同,李忱正式在朝会让,让人跳了一段华尔兹,新奇的舞步,还有音乐,很是让人耳目一新。

  还有就是,今年郑太后不去兴庆宫,接受朝拜了,今年就待在大明宫,辛苦的官员还是要两头跑。

  不过,这些都很平淡,什么都比不上去年除夕发布的,大唐科举改革。这几乎是一场大地震,皇帝这回动真格了,要好好动一动科举。

  现在还没有正式公布,很多人都还是道听涂说。皇帝是在除夕的与许多朝臣的一起吃得年夜饭上,宣布这件事情。让很多不知情得朝臣,那顿年夜饭吃得什么都不知道。

  然后只经过一个晚上。该知道得都知道了。第二天大朝会过后,所有人都之到了。不到十五,满长安的人都知道了。唯一不知道的就是,什么时候会传遍大唐。

  很多人都不喜欢这样的改革,这触动了太多人得利益。大唐科举,这样的制度,其实还很有一种魏晋遗风。九品官人法,不就是让人评选吗?评选出等级,然后什么等级可以做什么官。

  大唐的科举制度,也很类似。虽然还是要考,虽然有很多寒门士子登第,可是,制度上还是很接近九品官人法,一各有名、有声望的人,靠他一句评语,就可以让人一飞冲天,或是落入泥中。不够有名,官大也可以。考试不见得取得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

  所以,李忱这么一弄,弄得很多人心里都不痛快。这也太严了,完完全全堵死了他们能玩弄花招的地方。所以这个新年,弄得很多人都没什么心情,不要说朝会什么,连整个新年都心情不好。虽然不管什么制度,一定都有缝隙可钻。可是,哪可不是短期间内可以找出来得,他们都要花时间去适应新规则。

  跟那些既得利益者不同,虽然消息还没传开,但是很多长安士子,都已经非常雀跃了,朝廷这回是下狠手了。本来李德裕入朝为相,这些寒门士子就抱有很大的希望。

  李德裕在朝之时,就是有名的奖拔孤寒,寒门士子。现在入朝,他们就对新一年的科举,抱有很大的期望,现在得到消息,更是欢欣鼓舞。纷纷准备在新一年的大比一展报复。

  长安的新年,就在百官心思浮动,寒门士子暗自欣喜,很多人打着不知什么主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到来。

  ‘李相,你说我们先收复维州好吗?’,李忱新年,招了李德裕来,稍微跟他讨论一下,是否能考虑收复维州的事情。

  维州,这是另外一只商队得目标。跟李诚宇那只商队一样,他们已经在沿途做了很多事情,事先测量了地形,哪里有路多宽、多长,哪里可以扎营,哪里有水源,都标记好了。这只商队根本是替探查吐蕃打掩护得。

  ‘维州阿。’,说起维州,李德裕就是满心感慨。说起这维州,地理位置上,是如今蜀中理县。这里是蜀地门户。过了维州,就是锦官城。这地理位置何其重要,就不用说了。

  这里曾经是大唐得要地之一,如今是吐蕃得地盘。维州远在三国时期,姜维就曾在此筑城,拱卫锦官城。大唐武德八年,唐朝初立,就在这里设置了维州。这里地势险要,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一个绝好得防守要害。守住这里,大唐就守住了西川。

  本来,安史之后,面对吐蕃得侵攻,维州凭着险要地势,还可以坚守,不过终于在代宗广得元年,失陷于吐蕃之手。

  这失守,背后还有点故事。如果是真的,简直是现代谍战典范了。据说就是,吐蕃把一个女子嫁给了维州人,还不是将军,就是一个看守城门的。结果二十年后,女子得孩子长大成人,里应外合,维州就失陷了。

  听起来很扯,可是这件事情可是被记载在元和郡县志上的。照这个时间点算来,恐怕在天宝初年,吐蕃就开始算计这事。

  维州一旦失陷,整个西川都陷入吐蕃骚扰中。朝廷不是没有想要收复,可惜这地方,对唐朝而言也是个难攻之地。

  地处高原,辎重运输困难。西川节度使,名臣韦皋,发兵一万,打了几年没下来。后来,吐蕃侵唐,大唐招集了当时又附唐的南昭,大败吐蕃。

  韦皋于蜀中,埋伏,大败吐蕃援兵,连统帅都被被俘虏,本来想要趁机收复维州,但是维州坚固急切难下,最后还是失败了。

  三十年后,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此时南昭又叛唐,侵扰西南地方,李德裕整顿边防,威服吐蕃和南昭。南昭为表善意,主动释放先前俘虏得一些大唐百姓。

  而吐番呢?维州守将竟然主动献上维州。这简直世天上掉馅饼,还是个金馅饼。虽然说威福有些扯淡,但是能收复就好,维州收复,蜀中至少安泰一半。

  结果勒?这件事情,李忱没穿越前就知道了,穿越以后更是清楚。我大唐乃是泱泱大国,怎么能招降纳叛呢。结果在牛僧孺建议下,又把维州和那些降人,还给了吐蕃。

  结果,吐蕃人大笑,唐人果然有信义,是个傻子,彻底傻逼。在维州城下将人处决了。大唐果然仁义,果然蠢透,那些人里面还有婴儿,也没被放过,被长茅穿透,手段残忍。

  重新回顾了自己熟悉的一段历史,李忱摇头,他为什么讨厌牛党。就是这个原因,不顾大局。文宗也是够蠢,难怪被人评价说,有帝王之道,无帝王之才。你就没想过,有了维州,吐蕃就很难攻打蜀地了。要事他们攻打河湟,正好,从维州出兵,来个围魏救赵。或者干脆,就这样直捣吐蕃心腹之地。

  有趣得是,牛僧孺这种行为还被赞扬了。李忱记得,当年读到这件事情,还有看到司马光得评价,司马光对牛僧孺很是赞赏,说他是为了国家得信义,说维州守将是叛徒,不该招降纳叛,被杀活该。

  看到这段,李忱很是摇头,司马光还想把资治通鉴当作帝王书,给皇帝读。幸好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真把这本书拿来当帝王学读。

  ‘当前,不是收复维州得好时机。’,感概了片刻,李德裕说道,‘如今虽然吐蕃分裂,可是没有真正打起来,最好还是缓动手。’

  ‘可以跟陇西同时动手吗?’,李忱也知道,现在还不是最好时机,‘跟收复陇西一起动手?’。

  ‘不妥。’,李德裕摇头,‘两地只能则其一。维州坚固难下,非旦夕可破,与维州相比,还是陇西比较重要。’

  拿下维州,蜀中是比较安定些,不过也不是绝对。后是国道317走维州县,可还有另外一条入吐蕃之路,国道318,从那礼也可以侵扰蜀地。

  可陇西,陇西不拿下,对长安来说,比较危险。当初牛僧孺也是藉口,吐蕃可能会发动报复,对陇西侵扰,虽然吐蕃早就衰弱了,也没那能力来怎么骚扰唐朝,不过患了恐蕃症的文宗还是答应了。

  如今,倒不是怕吐蕃骚扰,而是不能这么打,收复陇西比收复维州要紧。大唐还没那种两线作战得能力。

  ‘呵呵,如果只是急切难下。’,李忱笑,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如果有一个办法,可以迅速攻克坚城呢?’

  ‘以这个为大前提,攻打维州需要多长时间多大力量?’‘如果撇开维州地区地形因素,造成的补给困难,不需要多少,三千人足够了。攻克之后,可以让一千人守城,两千人千里奔袭。攻击吐蕃后方。’

  两千人得千里奔袭,这是李德裕当初接受吐蕃降将献维州后,题出的建议,目的是重重挫折吐蕃威风,出一口气。可是,随着维州被归还吐蕃,这一切都化为泡影。

  ‘不过,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李德裕否定了这个诱人得答案,‘如今吐蕃分裂,要是大唐骤然攻克维州,强敌压境下,说不定会让吐蕃两部人马合一,这样反而不美。’

  ‘就算这无法促成两者有合流,但是接下来得行动,说不定会让俄松派遭受重大打击,等于间接促成吐蕃统一了。单是打下维州,就足够引起吐蕃人注意了,再出兵陇西,吐蕃人和解得可能,又增加了。’

  ‘其实,我觉得,还是要打。固然可能引起吐蕃紧惕,可是我们才有了插手吐蕃内战得资本。’

  ‘首先,吐蕃得气候非常难以适应,先攻克维州可于此地驻兵,训练士兵。至于会不会让两派有合流迹象,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不过我想很难。’

  ‘有了维州,我们才有插手吐蕃内战得本钱。要是云丹派胜,我们就支援俄松派,俄松派胜,则出兵攻打,削弱其实力。这样才能够有效延长吐蕃内战时间。’’

  ‘至于会不会引起吐蕃两派人得和解,呵呵。’,李忱冷笑两声,勇于私斗,怯于公斗得可不只中国人阿。

第四百一十九章 惨

  

  外敌入侵,斗得你我活的两派,捐弃前嫌,齐心合力,共同抵抗外侮。会有这样得情况,除非原本就是斗着玩,两派没有外人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