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机械也是要保养得。结果,到头来,劳力并没有减少想像中那么多。

  其实除非全面进化到智能机械人阶段,机械得使用,其实只是逼着工人学习更多东西,机械在进步人也要进步。原地踏步得,就会被淘汰。不光是工人,老板也一样。

  不要看老板赚得多,总是剥削工人,古人老早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受制于人,你不肯劳心,那就只能劳力了。而工业化,其实是逼着所有人都要劳心,劳工要,老板也是要求新求变,不然生产出来的产品,跟不上时代,老板一样得失业。所以了,蒸汽机这个大杀器,一定要放出来,与其被人逼着改,不如大唐提前来发动,换我们逼着人家改。

  要改得还有很多,像大唐全面实施保甲法,虽然有阻力,也在李忱强力推动下,排除所有反对意见,实行了。怕民兵和地方割据势力兴起,怕民乱会一发不可收拾。

  前者,只要朝廷保有强大的军队,甚至朝廷只要不失德,怎么也不会变成这样。后者也一样,把百姓变羔羊,就好统治了?当年秦始皇也收尽天下兵器,结果还不是被揭竿而起。甚至,李忱恶意的想,这样会不会让地方官为恶得时候,有些顾忌。

  中国的百姓,最是温顺不过,不是逼到绝路,根本不会想到造反。如果,保甲法真的像他们说得那样,那么能不能让那些贪官污吏,节制点。毕竟你们面对得不再是羔羊,或者说是一头上长出尖角的羔羊。弄得太过分,会被顶死的。

  保甲法实行了,配套得河北三镇裁军,也紧锣密鼓进行中。还算顺利。三镇中,幽州被平了,投降的兵马,在神策军镇压下,没有哪个不开眼得。为了镇摄他们,高骈还举行了一次军演,用铺天盖地得火炮,让围观者看得面如土色。

  幽州底定,成德军王元逵身体不好,自请上表退任,请朝廷委派心任节度使。李忱答应了,给了王元逵一个高官荣养,他的几个儿子,成年的王绍懿会补入翰林院,好歹会有个前途,未成年得儿子也会入了皇家小学校。只有那个王绍鼎,大概是让他老子太失望了,会被他老子圈进起来。

  被圈禁是他好运,落在李忱手里,要他生不如死。敢打他女人的主意,活腻了。这王绍鼎,竟然对他年纪长他几岁得姑姑有非分之想。

  这本来跟李忱无关,不过他会迎娶王元逵父亲得庶生女儿为妃,就有关了。一方面是为了安王家的心,最主要的是,他发现,王氏女郎竟然就是当年得王二娘。

  那个在他刚重生,被人塞进坟墓里面,差点闷死前,救他出来,安排他到香严寺暂住,后来又在徐州重逢得,就是王元奎年岁相差很大的妹妹。这事还是当年他暂住得香严寺,住持进京为佛教请命,告诉他的。

  因为王元逵他父亲,王廷凑,老来得女,异常宠爱,他过世后,王元逵这长兄,抚养她长大,也是纵容她。又因为是武将世家,把她养得只爱武装,不爱红妆。后来,当知道王元逵为了联系幽州镇,要把她嫁给张直方,她干脆得离家出走,闯荡江湖去了。才有了后来的事情。世事之奇,当真无过其右者。

  而成得军归附后,魏博镇何弘敬,也不得不上书归附,请朝廷另派魏博节度使。他可就没这么优荣,且不说他没有年纪刚好得女儿或妹妹可以嫁。有理忱也不会要。不过李忱也没亏待他,给他一个改制后得参谋总长一职,毕竟也是一个老行伍,投闲置散有些可惜。

  河北三镇,改编在即,不过这不是一时三刻,可以做得来得,李忱让新任地枢密使,杜牧,总责这件事情,他的兵部侍郎,则给了周墀。而他的御史中丞一职,由魏沫复任。魏沫当没两天得刑部尚书,则由刘瑑接任。

  刘瑑,徐州彭城人,他是大名鼎鼎得刘仁轨五世孙。他也不负先祖名声,自幼苦学,文采斐然,开成年间进士。迁左拾遗,曾谏罢武宗方士。

  他也精通法律,他整理了李忱登基前,二百四十四年的制敕,把可用者二千八百六十五条,分为六百四十六门,成一家法书,号。故此,李忱把他提升同平章事,任刑部尚书。

  抵定了朝中大事后,李忱稍微休闲下来,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过,都需要时间,得先暂缓,他不想把所有事情一股脑给砸出去,会让人无所适从,也会失去焦点,让人分散注意力。如今,最重要得就是把裁军、改编之事给办好。

  时间就这样滑到了,大中五年,年底。神策军一部暂驻河北,稳定当地,一部分回防长安,两边都开始整顿旧军,大量士兵被分流,或是进工厂,或是去陇西肯田。朝廷被这几件事情,弄得不可开交。还要办丧事。

  石雄过世了。幽战大战结束后,石雄身体一下就垮了,虽然李忱派了奉御随军照顾,可是人的年纪到了,想再拖也难了。就这样拖了几个月,石雄终于还是走了。

  神策左军回归长安,一路护送石雄棺木回到长安。入祀李忱在在自家陵庼旁边,设立得忠烈祠中。石雄获封冀国公,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

  入祀场面,极尽哀戚、壮大。李忱特别让礼部拿出一套新的章程,毕竟入祀忠烈祠得,石雄是最高等级的,他的老上司刘沔,规格都没有这么高,功劳也没有他这么大,需要一套比较特殊的礼仪章程。

  礼部拿这个章程出来没什么问题,不过礼部尚书,趁机进言,请李忱考虑一下自己陵庼得问题。

  通常一个皇帝,自他登基以后,就会开始修自己坟。你在位越久,修的越豪华。算是变着法子,要皇帝好好作。不过,修一个绫庼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的时候皇帝在位不久,就挂了。所以不是没有皇帝死了以后,陵庼继续修的情况。李忱的情况是,他根本没在修。

  没修也不完全正确,他登基那一年,照惯例就开始修了,这点马元武没有阻止,反正也不是他出钱。后来他亲政以后,就罢了徭役,就没办法修了。整个结构只修了开头一点点。

  罢了徭役,没有免费劳工,单靠官府那些所属得匠人,根本修不起来。李忱又发展了很多事业,把那些匠人都分流了,所以完全罢修了。

  你说,出钱雇人就好。没错,花钱请人就好,甚至那些厢军都可以去修陵寝。可问题是,李忱总藉口没钱,而厢军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个劳役都没请,整个就这样停摆了。

  这件事情,工部尚书,和礼部都有提过,李忱藉口很多,根本懒得修。因为他得观念中,坟墓修那么大作什么,没用嘛。

  后世那怕是再大的富豪,也不过就是风水好点。也没人修那么大的。就算占地再大,花费再贵,也没有现在皇帝修的陵寝那么庞大,那么费工。

  再说了,修那么大有什么用?修的大,国家就会好?修的大,陪葬多,不过就是给人家盗墓的理由罢了。除非他跟秦始皇一样,把国家搞到民乱四起,才把坟墓修到后世,几千年都没被找到。找到以后还不敢动得地步。

  或者像他祖宗,高宗和武后那样,两人联手修了多久?五十年吧,高宗就34年,武则天也修了15年左右。两人联手修了半世纪,后世虽然知道位置,可是也顾虑到机关重重,没敢开挖。

  他是跟本不想弄成那样。修的不怎么,会给人家盗。修的好,费钱、费工,他自己也不乐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坟墓修的那么华丽又如河,死都死了。所以,哪怕这些年,他陵寝旁边得忠烈祠,都修的不错了,他都没打算去修自己的坟。

  他想过了,自己死了以后,修个简单的玻璃坟墓,用钢骨修。然后自己肉身作个防腐处理,就在那边供人瞻仰。陪葬什么的也不用了,免得被人惦记。

  如果自己死了以后,盖棺论定,会被人骂。那就去自己坟上吐口水,自己生前他们不敢骂,死了以后你们就小声偷偷骂吧。

  如果大唐万年,那陪不陪葬就没必要了。自己给这帝国打下根基,注定不会被人遗忘,那种终年不断得瞻仰,比什么陪葬都要好。

  说远了,办完了石雄得葬礼后。李忱清闲了一下,不过还有一些事情找上门。一个是大唐要发行新得钱币了。

  以前,大唐用的是铁钱镀锌,和镀铜,当作新钱,发行了几百万贯。不过那是过度,如今大唐要正式实行新的币制,取代那些旧钱。

  什么币呢?金、银、铜三种新币。李忱在数年前,就设法开发倭国的白银和黄金,还有铜矿。如今已经累积不少了。

  这三种新得钱币,才会是李忱心目中,比较理想得钱币。镀铜和锌都是过渡,主要是为了封死伪币得出现。用“高科技”,让那些铸造伪币的无路可走。

  效果不错,如今市面上几乎看不到伪币了。因为无法仿制,加上李忱铸币量大,根本没有伪币生存空间。以前实在是大唐铸币量太少,才会让伪币盛行。

  如今都打死了,加上李忱准备了足够流通得贵金属,实行金融改革,已经题上了日程。

  ‘这就是样币吗?’,李忱看着放在托盘上,底下垫着红绒布,闪闪发亮得钱币,首先拿起一枚铜币。

  这是黄铜币。用锌和铜混合制成,已经不是明中业以前,广为流传的那种青铜币。这黄铜币,非常有后世人对铜币得印象,黄澄澄的。其实李忱一度考虑过,发行这种黄铜币,当作金币,价值百文,后来想想,还是算了,留到如今,成为大唐最基础的钱币。

  这铜币,正面就势大大的汉字壹。后面则是骏马奔腾图还是非常精细,边缘锯齿痕俱全,没什么问题。

  然后是银币,李忱拿起银币,把它竖起,轻轻一吹,然后放在耳朵旁边听,听到银币在响。真正的银币,是会响得。所以我们看一些民初得电影会电视剧,会看到人家把银币拿起来,吹一口气,就放在耳朵旁听,以鉴别真伪。

  这没银币,正面是写两百,背面是李忱得头像侧面。大唐,一两白银等于两百文铜钱,前面就介绍过,蜀地课征银税,一两白银可以缴纳两百文代替。

  然后金币了,正面是六千,代表了这一枚金币,代替六贯铜钱,背面则是大唐万里江山图,仔细看得话,还可以看到细小得礼运大同篇。

  这金币得防伪,就伤脑筋了,李忱没什么好得想法。不过,金子本身特性就重,当年阿基米德就是透过金得密度,来辨别王冠含金量。它会推出一种检验金币得小仪器。

  简单的,可以用天平,用秤,他会推出官方版得法码,有等同于一枚、五枚、十枚金币重量得。反正比重达到,大小也想同得话,大至不会有假了。

  另外一种就是一个可以手拿得长方形器具,上方有圆孔,可以把金币塞进去。要刚好,重量也相等,才能把圆孔填满。内部就附有检查重量得小装置。

  很麻烦?没差,反正黄金因为面额太大,使用人太少。真正该着紧得是银币和铜币。大唐目前汇兑业务,全国通行,商人已经习惯花些许钱,在大额交易上,利用飞钱来交易。

  不过,这三种币,还有些问题。

  

第五百二十九章 金银 晾他们八十一天

  

  凭良心说,用镀锌和镀铜来发行大唐货币,李忱也是不得已。一方面他是需要防伪手段,堵死伪币得通路,一方面是大唐不具备他理想中的货币改革条件。

  他理想得货币改革方案,是金银铜三币并行。平常时候,以银和铜为准,金币则是作为一种补充,大额交易得补充。可是,大唐之前发行金银币得条件并不具备。甚至连铜币都不太够。

  不具备得原因是,中国贵金属矿得稀少。在李忱印象中,中国金银矿产量似乎一直不怎么丰富。不像美洲和倭国,经常就发现金银矿等有价矿,还是富矿。

  虽然,也有一种说法,其实中国金银并不少,只不过上古时期到汉代,容易被发现的,都被发现了,常见汉代文献上,写说赐金多少,多少,这都是证明,不过就是被带到坟墓里了,才没有出现在市面上。

  虽然专家解释说,那是误会,说是金,其实是铜,这说法也说得通,不过李忱又看到有人说,那就是金,理由为何?他也忘了,反正就是支持中国金银矿其实也不少的说法。

  实际原因是什么,李忱不想费神,理由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唐贵金属矿产量,与他印象相等。与他印象极为稀少得产量相等,这才麻烦。

  虽然大唐如今,各种矿藏产量,其实在他影响下,略有上升。新式抽水机的利用,使得一些因为地下水问题,而无法开采得废矿,重新恢复开采。让大唐在不增加新矿坑得情况,加大产量。

  银矿,从他登基时,年开采两万五千两,增加了三倍,到八万两。原本盛唐时期,有矿治58处,到了他登基以后,还有开采得只有20处,后来都重新被开采起来

  铜矿也是年产量从原本得六十五万五千斤,增加了一半多。到达一百万斤。金子可以达到三千五百两。可还是不够。

  直到如今,他着重开发倭国得贵金属矿,颇有成效。才能利用倭国得矿藏,来推行中国的币制改革。

  如果要说,不富饶归不丰富,可还有一些,照样可以推出金银币,李忱早就做了。利用大唐每年课到金银税,就可以发行金银币了。不过杯水车薪,量那么少,有什么用。

  量少,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点产量那怕是全部铸成钱币,流入市面,流通量也不够。流通量不够,很容意被人操控。虽然金、银币本来就具有防伪特性,可是不用制造伪币,光是一个哄抬,就可以赚上一大笔。

  先是囤积居奇,把民间兑换价格炒高,然后再一口气放出,顺便夹杂一些自造的,劣质金银币,这收亦可就翻上一翻了。李忱绝不会轻视唐人,认为没人想得到这点。

  为了避免这问题,一各需要大量。有足够得大量,就比较不容易操控。如今经过几年累积,倭国几处贵金属矿都被开发出来,丰沛得产量,足够支撑起流通。

  还有美洲探险船队也出发了,美洲得丰富金银矿,指日可待。虽然他们何时回来还不清楚,不过拖上几年也没关系,美洲金银矿不会跑掉。到时候有那些金银矿支撑,新币制就不会出问题。

  虽然,很有可能发现美洲,可是因为时空不同,山川地理形势不同,导致找不到今银矿。没关系,印加帝国可不会跑掉。一时之间找不到矿,还可以利用贸易,甚至征服,从印加帝国弄来大量得黄金和白银。

  而前面说过的问题,除了金银产量,还有一个,就是调控问题。有丰富得金银矿支撑,可以保证流通量。可也要有人调控。

  要有人随时注意,兑换比率,也就是我们如今说得汇率问题。如果没人管,那再充沛得供应量,都是假的,跟有法可以依,却无人执行一个道理。所以,他要等到现在。

  如今大唐全部土地,银行都建立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内部调控各地货币流通量,还有全国得据点,还有汇兑问题,都没多大问题了。李忱才开始实施他的金银币计划。

  有各地银行监督,进行汇率调控,应该可以保持币值稳定。甚至,李忱还打算替银行架设电报,自己的电报网,这样随时可以保持通讯畅通,全国哪里有问题,总行随时都可以知道,然后做出反应。

  当然,他不会把监督的责任,全部丢给一个机构,还是原本负责发行和兑换得机构,那等同于跟球员兼裁判。常平司也会负起监督的责任。

  稳定物价、币值,很重要。粮价要稳定,不然会发生各种社会问题。币值更是要稳定,不然粮价稳定根本是空谈。

  李忱记得,一个老师说过,法国人也有控制民生必需品。法国面包,就是那种长条状,硬得可以当砖头得面包,当不上砖头得都是假的那种面包,对法国人来说,那是跟米饭同等的日常主食,法国政府为了稳定物价,价格上场其都不允许波动。

  这个道理,连洋人都懂。李忱当然不会疏忽了。所以,得等到这么些年,他才敢推行新一轮得币制改革。

  随着新一年的瑞雪飘下,新币也即将面市,到时候会在个银行发起回收,把旧的镀铜、锌币回收,换出新币。这项业务,银行和朝廷都没什么利润可言,因为当初发行得镀铜币,已经获得过一波利润了,再得到什么利益,等于是一头牛剥两层皮,赤果果的剥削百姓了。

  样币没什么问题,李忱让工部开始制作。然后,大中六年,新年大朝会开始了。李忱穿上了得一穿得厚重礼服,开始了一连串流程。

  每年最讨厌的就是年底。这种厚重、繁琐,行动不变得衣服,要穿两次。依次是冬至,要举行各种仪式。

  冬至这一天,李忱穿上华服,带领一干大臣完成了郊祭仪式,才让他松了口气。一个现代人,他很难体会,冬至有何意义。虽然他也知道,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得一天。天黑得很快。然后在台湾,要吃汤圆。可是刚穿越时,就是觉得这种东西没意义。

  可入在古代,这一天可是很隆重,非常隆重的日子。民间要拜祖先,亲人最好能团聚,不能回家得,会替他留双碗筷。朝廷也有隆重的祭祀。这个习俗可是从周代就流传下来得。冬至要郊祭祀天。

  而到了汉代,冬至前后几天都要放假以示庆祝。与周代不同得是,因为周朝是以十一月为新年,所以这冬至和新年朝拜区分不大,汉代才有这样得区分,当然,一样隆重,郊祭也照样要举行的。

  汉代习俗沿用至今,朝廷在冬至前后,总共放了七天假,也举行了大规模仪式&;lt;&;lt;晋书&;gt;&;gt;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代也不遑多让。

  甚至今年得冬至仪式,规模更甚。许多部族都派遣使节前来朝贺,含元殿大开,挤得满满当当都是人。

  为何古代认为冬至很重要呢?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得一天。这一天过后,白昼日子会越来越长。古人认为这一天,阳气会慢慢复苏。

  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这一天,汉代官府获举行“贺冬”仪式,“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百官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也要停业,亲朋间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唐书记载,“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并重。在唐代这一天可是与新年并重,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得说法。

  入境随俗,李忱这么多年过来了,也随重视起冬至。哪怕你到一个陌生国家,也都要习惯当地风俗,更何况他可是穿越了。况且这也不是恶俗,就随大流遵守了。

  ‘八十一天???’,不过遵守归遵守,李忱还是袭惯性的走神,反正会有人不断提醒他该怎么做。

  八十一天,意思是说,从这一天起,冬天到了。冬九九开始,九九八十一天。从这冬至开始,八十一天候,冬天就过了,出九后春天来临,“九尽桃花开”。

  习武也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得说法。夏天中,三伏天是最热的三天,这三天一定要练。而冬练三九,则是入冬后最冷的天气。

  不过,他想的八十一天,却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他是想,要不要把那些家伙给晾个八十一天。

  幽州大战后,诸族联军大败,打着有钱没钱,抢抢大唐好过年想法得联军,被打的做狗爬。被打得心胆具寒。

  认真来算,其实他们损失没那么大。事后打扫战场,扣除渤海人,诸族联军大概死了七千多人。这其中,最大部分是契丹人,还都是他们族中精锐。少量是被波及得山奚、室韦和靺鞨诸部联军。

  总数八万得游牧民族联军,死了不到一成,还多是前锋,后面其实没多少被波及,大部分都自行逃散了,没有渤海人那么惨,被一锅端了。损失真的不算大,照理来说,不该被打破了胆。

  可是,就是这样。所有人都吓坏了,唐军怎么这么凶。以前不是没有见过唐军,可是哪有这么凶悍阿。那轰天雷,只是吓唬人的?真当契丹勇士胆子那么小阿。这是他们共同得心声。

  还有大唐那马军,怎么训练得。他们本来就畏惧大唐步兵结阵,如今大唐连骑兵都结阵冲锋,以后这仗要怎么打?

  本来,依照他们的习惯,应该要第一时间逃窜,把部族迁徙到他处,避免唐军得打击。他们深恐唐军会报复,趁着大胜,以及大军云集,出塞狠狠得教训他们。

  所以他们要第一时间逃走。草原民族,深深习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得精华,跑。

  不过,能跑去哪?这其中最惶恐的是契丹和山奚,山奚是离得近,离大唐最近了,也被教训的最惨,这次若不是看到多族联军。他们也不敢轻动。结果,联军大败,他们虽然损失极轻,可是最靠近大唐,大唐要修理谁,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