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每五年一次,人数加倍,牵涉藩镇也加倍。最后每十年,会有一次大得军演。人数不确定,不过规模绝对在五年一次之上。

  ‘好战必亡,不用你们说,我也明白。’,对于群臣得反对,认为这样做,开支会很大,李忱这样说。

  ‘但是,前面你们记得,后面呢?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每个人都只记得前面,不记得后面。安史之乱是怎么生的,不就是因为内部地区平静太久,文酣武嬉,导致安禄山一起兵,连一点防御能力都没有吗?’

  ‘朕宁可平日多花军费,也不愿意事到临头,现无可用之兵。每年军演,督促地方,切勿懈怠。演习视同作战,虽然不能真正代表实战,但是总比没有好。’

  中国历史上,每每都会这样生,天下太平,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等事到临头,需要用兵的时候,才现内地军制**,军士缺乏训练,武器装备不是腐朽,就是被人盗卖一空,导致军队不堪一击,每每都要闹得很大。

  结果不是赶紧重新编练军队,就是调集边军,剿灭叛乱。像明朝,一点点倭寇,居然可以让陪都城门紧闭,如临大敌。李自成等作乱,若是一开始,靠内地防守军队,就能剿灭也不需要调集边军,导致边防空虚。

  有人说,若是当年崇祯出逃到南京,或者至少把太子送到南京,或许明朝还可以称一段时间。只是,在李忱看来,靠南京那种几百个倭寇就紧闭城门,不敢出战得军队。满人兵临城下,恐怕守军就会开城投降了。

  这样的军队,养了有什么用?他宁可平常多花费一些军费,也不要养出这样没用得士兵。况且,这样废物一样得军队,平常也要花钱养得。就算平常花得少,可是一旦要用,那些文官又要抓破头皮,去想哪里愁军费。

  他宁愿平常多花钱,也不愿生这种事情。一开战,就要开拔费,就要犒赏。花费一大堆。导致朝廷更不愿意开战,遇到事情,宁可息事宁人,也不愿意动兵。

  其实他也不愿花那么多军费,穿越前玩文明帝国这款模拟游戏,内6城市不需要防守得地方,他是能省就省,养那么多兵做什么,军费建造和维护,都要不少钱。假如军队过时了,升级军队又要花钱。。

  科技不断进步总有新的建筑出现,有钱练兵、养兵。不如把钱省下来,盖一些有用得建筑,或是花费在科研上面。

  可是,那是玩游戏,现实社会,根本不可能让他把某一地给放空。军费开支是必然得。

  加上历史教训,他知道这钱绝不能省,你不知道哪天会上。况且保持高昂军费,好处很多。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平常就让军队习惯这样的训练,虽然花费高,可是一者,不会把军队放到霉。这样训练可以抓紧一点。

  二来,对外也可以强硬一点,反正要动兵。他把军队那些开拔费、犒赏什么,都取消了。边军是说打就能打。犯我大唐天威者,虽远必诛。汉唐雄风,将会在他手中重现。

  最重要得是,内6防守,随时准备应对入侵,避免祸起萧墙。虽然他做了很多防治,但是谁也不知道,哪天会用的上。他不想节省军费,结果被后代那些败家子浪费掉,或者被文官饷方设法得给侵吞了。

  他把这些构想,跟所有宰相都说清楚,军费不能省,假如真的不够,就要检讨一下,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常不养兵,一时就没得用。那时候,问题才大。

  也就是有这样得经验,宰相才知道,当李忱在造势得时候,通常是有大动作了。像那次为了军费开支问题,李忱提前在报纸上,提出东汉黄巾之乱,和安史之乱的前车之鉴,讨论该如何防止事件重演。

  李忱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讨论,大部分宰相都认为,藩镇这样设计,已经可以防止了。设了几个防区,朝廷还能直管,地方也有一定得自主权,只要不越境,能自行剿灭叛乱,这样就应该足够了。

  只要不再像安禄山那样,一个人身兼数镇军权,就不会生这样的事情。唯独李德裕提出了,若是将兵久不操练,也一样没用。天宝年间,朝廷不是没有防御能力,安禄山得兵力,不见得比朝廷彍骑要多。

  可是朝廷将兵,疏于训练,多是些游手好闲得无赖子弟组成。边军却是久经战事,安禄山经常骚扰边疆部落,士兵都饱经战火,朝廷军队一处即溃,最后还是调了其他边军,以及招集异族兵马,才讨平了安史之乱。

  李忱就顺势提出了,各藩镇要经常举行军演得事情。然后摆道理、讲事实,说服了宰相。此后永为定制,他的后代子孙也要遵守。虽然说,可能因为承平日久,哪怕开支巨额军费,也会因为流于形式,导致军务荒废,可是总比没有好。

  总比平常,管都不管。火烧眉毛了,才现军队不堪一击。虽然不能像美国佬那样,有事没事就找个国家打一打,练一练兵,实战测验一下武器性能。但是这各年代,常备兵,还是经常训练得常备兵,已经足以应付很多事情。毕竟面对得,了不起就是游牧民族那样,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根本谈不上什么训练得军队。

  只是,这次,连李德裕都猜不到,李忱打算做什么。严惩还不够,是嫌平静太久,朝臣无事可作,要好好动一动了吗?

  没错,李忱要对唐代得官制,进行一番整改,之前他动了军制,现在要动地方行政制度。他老早就想这么做了,之前生过,因为争水,导致家破人亡,县令收了好处,偏帮富户,最后还是靠着巡游得戏班,把这件事情揭出来。

  他早就对这个不满了。打算要对地方制度下手。要改得很多,先他要对大唐的监察制度下手。

  大唐的地方监察制度,从大处来说,先要说到唐初设置得十道。这十道其实并没有固定治所,甚至连固定得官员都没有。朝廷直接向地方派出官员,无论按察使、黜陟使,还是御史台派出的巡察使,都是临时得。

  直到玄宗朝,改十道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故定得对某一区实行监察工作,才有了固定得治所、僚属。

  只是,这些都是大地方,落实到州县得督察,要靠录事参军和主簿来作。州一级,靠录事参军督察州级官员是否失职。县一级,就是靠主簿。

  虽然有道一级得采访处置使督察,可是毕竟人力不够。一个道管得地方很大。难免有疏漏。如果县令和刺史违法,很有可能就一手遮天。李忱就是要改革这种情况,或者说,要彻底实行一个大改造。

  先要提升地方监管力度。其实,唐代到中期,对地方管制日趋严格。从玄宗朝一系列得错施救可以看出来,不过,一切都被安史之乱给毁了。唐代朝廷与地方的权利,由最初得内种外轻,长安重,地方轻。到后来的内轻外重,长安轻,地方重。

  这一切形成的原因很多,包括朝廷没钱,很多官吏宁可往地方走,都不愿意到朝廷任职。朝廷对节度使倚赖日深,虽然还有很多节制,可是外重内轻,始终无法避免,一直要到宋朝,强干弱枝政策,才彻底扭转局势。

  李忱登基以后,其实已经改善很多了。他把财政权,从地方收回朝廷。如今又把藩镇彻底改制,有点类似宋朝那样,不过又不够全面。

  李忱的军事防御策略,有点像洋葱,一层又一层,内外并重。最外层是最强得边军,负责对外征战。中间是一层又一层的防御体系,各藩镇依照地理特性区分地方,各有防御关隘,全部直属朝廷,一切都受朝廷控制,可是又有一定自主权。

  此外,所有军队都不得越境。无论甲等、乙等、丙等,都各有防区。边疆甲等军,未奉皇帝、兵部、以及五军都督府调令,任何关隘都不准让其过境。乙等军也是,更别提本来就是受训得丙等军。

  并且每一只军队,都从基层受到朝廷约束。有直属五军都督府得指导、参谋。士兵一入伍都会受到告诫,除非有调令,否则不准越境。此外,新兵也是一个重要的防御措施。

  训练新兵得五军都督府,直属朝廷。最糟糕得情况下,甲等勾结乙等军,让其可以越过关隘,清君侧啦,或是谋反啥得。还有直属朝廷的丙等军,除非要亡国了,否则这只军队绝不离境。毕竟他们都是来受训,几个月就回去了。你想让他离家太远,新兵也不愿意。

  最后,无论哪一层军官,都会受五军都督府调派。高层受到兵部调派,中低层都是五军都督府。每只军队都会不断有中低层,毕业自军官和士官学堂得学员补充进去。避免任一只军队,被某人私有化。如果是传统皇朝,恐怕这样就会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可是这一切,都**典约束了,全军统一操典,让新任军官,不会两眼一摸黑。

  这样的改革,李忱不知道有没有效果。他当然可以模仿宋朝,强干弱枝,彻底弭平可能得藩镇之祸。宋朝已经证明,这种制度有效。

  可是,宋朝得缺点也很明显,李忱当然要设法改造。既然这种方法不知道效果,那就要更进一步,彻底实行一种从上到下的改革,将地方势力彻底弭平,消除藩镇之祸。

  这次得事件,刚好给了李忱机会。8



第五百四十五章 监察 司法


  ‘朕,首先要改革地方监察制度。’,李忱说话了,每次说朕,都代表他很严肃,不然唐朝皇帝说我怎么,我要如何,都是很平常得口语。

  ‘圣人要在州一级设立新得监察机构?’,关系到本职,魏沫当先问道。唐代的监察制度,最高就是以道为一级。每道设立采访处置使,黜陟使等等官职。然后州县,都有司功曹,负责考官吏。但是基本上,州县是个管各的。

  朝廷能管得,就是在道一级。不然就是监察御史。唐代的监察制度,是御史台。最高长官就侍御史大夫。目前是由魏沫担任。

  其下,有监督朝廷官吏的,有监督地方得,有参与案件审理得,三司会审,就是由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共同针对冤案、重大案情和涉及五品官以上。其下还有小三司,级别较低,由侍御史,刑部郎中和员外郎,以及大理寺司直、评事推迅,这是明清时代三司会审得来源。

  然后,御史台还有监察地方得职责。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负责刚刚讲得那些,以及更多的职责,最高长官是侍御史。殿院,就是很让人讨厌的,上朝时候盯着人,是不是有失仪得情况。

  除了这个讨人厌得职责,他们还负责两京得巡察。地方上,就是交给察院。这让察院得监察御史,一年到头都不在长安。很累,品阶也很低,不过权利很大。

  基本上,监察御史什么都管,地方上什么事情,他都可以管。这跟他品阶无关,唐高宗时,监察御史韦思谦说,“御使出使,不能动遥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

  虽然他们,经常受皇帝委派出巡地方,往往一去就数月半载,可是京师事情也要管。到了玄宗朝,权利更提升了一些,玄宗让他们,对尚书省六部,实施监察,“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

  是不是很眼熟,监察御史分别监察各部,号称六察官。对明代制度有印像的话,就会发现,这就是明代得六科给事中,明代废除宰相,提升六部职能。而朱重八,不仅模仿唐代设立府兵,还模仿唐代监察制度,设立了六科给事中,给六部找麻烦。

  那么,说了这么多,李忱到底要怎么改呢?‘朕要把各州县主簿,别驾,都直属于朝廷,由御史台监管。’

  县令权利很大,主簿和县丞,都只是他的副手,基本上管不到他。这次会发生事情,就是地方县令一手遮天,主簿可以监督县级得官吏,对于县令也可以对抗。

  只是,李忱也不想要出现主簿和县令对抗得场面。两个人整天内斗,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并且,基本上主簿还是低县令一级,县令如果强势,他也没办法。

  李忱要改进这种情况,不能让县一级失控,他要做的很简单,就是让州,可以督察到县。唐代的州,权利不是很大。首先,基础太小,一个州不过管辖四、五个县,少一点得,一两个都有。

  对比汉代,汉代一个郡,可是十五各县。地方千里,人口百万。基础大,力量雄厚,可以建设地方。唐代就不行了。上州十万户,下州不过万户,要建设地方有心无力。

  这也是为什么唐代道一级,会兴起得原因。慢慢的从唐初,一个督察范围,人员还不固定得,变成有固定治所、僚属,员额越来越多。

  管得东西也越来越多,朝廷下派的各种使职去地方,管辖几个比较广得范围内得各种职能,让道级官员慢慢的从原本临时性质,变成常设性质得原因。

  此外对比汉代,唐太刺史不领军衔,不能自辟僚属,也不能决定死刑,地位就大大不如汉代郡守,甚至连升迁都不如,不要说像汉代那样,调派朝廷当九卿,连下州刺史升到上州都不容易。

  这样来看,刺史不重要吗?其实不然。唐初时,太宗对刺史职务看得很重,他会把刺史名字,记在屏风上,还把他们的优劣写上去,这样他无论坐卧都可以看到,有什么好得,差的政绩,都了然于心。

  李忱也模仿了,贞观政要,他看了很多遍,很多制度都学习了,他是没写在屏风上,而建立夹袋,把各州刺史个性、政绩,都录了进去,范围还包括了藩镇官员。

  甚至私底下有人称他为小太宗。确实,他自认他很尽心,大唐在他手中焕然一新,只要后代不是完全,那种神级败家子,像隋炀帝那样,大唐应该短时间内,几十,也许上百年都还可以维持。

  可如今他觉得,这种因人成事得方式,太不可靠了。靠着他这个主政者,时刻牢记,那要是后代子孙,没这么尽心,就不管了?

  与其放再那么远,管都管不到。不如,把监察权收回朝廷。主簿,不再归属于县令管理,直接归属州一级。

  主簿原本执掌检查文书簿籍是否有违制、失误,并加以纠正。他的职务不变,还是继续督察地方,不过,他的上一级,将不会是县令,而是“别驾”。

  州一级得官员,刺史之下有别驾、司马、长史、以及录事参军。其中前三者是上佐官,假如刺使出缺,可以带刺史处理政务。

  不过,这个制度发展至今,这三个职务演变至今,通常用来安置宗室,或者官员养老等退休。被白居易戏称,这是“养老官”。这几个职务,甚至有些州还没有设立。

  而各州,真正管事得,就是刺史和录事参军,录事参军是刺史副手,假如以上三各上佐官出缺,刺史又不到任,就是录事参军代理。

  李忱如今就是,把养老功能得别驾,担负起监督州、县得责任。一样直属于朝廷。

  而州的再上一级,则是道。这个就不变了。唯一不同得,就是将按采访处置使,黜陟使等官员,作个统整,以后都归于御史台,等同于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个不错的设置,很合李忱意,朝廷可以监管地方。

  问题在于,这么重要得官,人数太少,竟然只有十个,天下一个道分一个,都不够用了。毕竟这都是唐初得设置了,如今李忱提升监察功能,等于把这个员额扩大了。

  ‘就这样阿?’,宰相们面面相觑,这样好像太轻松了点,跟他们预想中,一番狂风暴雨,大大不同,虽然会有些麻烦,每个州都要设别驾。

  这样会增加很多名额,不是所有州都有别驾,并且,很多州的别驾,都是养老官。不过相比预期得大清洗,来的轻松多了,不过就是增加大概四百个官员,这没什么。

  ‘当然不只如此了。’,李忱当然不是只有这样就算了,李忱不可能让一个职务,乏人监管。监察单位,也要受人监察。一方面是锦衣,各地别驾得操守,他们会列入监督。此外,还有体制内得。

  各地新增的别驾,除了他们直属得长官,御史台得台院,可以督察,还有拾遗和补阙。

  唐代谏官系统很庞大,从设立年代说起,首先是谏议大夫,武德元年设立,四个名额,正五品上,地位很高。主要职责是,掌侍从赞相,规谏讽喻。龙朔二年改称正谏大夫,神龙元年改回来。贞元四年分左右,代宗大历二年提升为四品官。

  此外还有给事中,隋代称给事郎,唐代武德三年称给事中,龙朔二年称东台舍人,咸亨元年又改回。这个官职,地位也不低,正五品上,权利一样很大。

  管得事情很多,对不合理得奏章有封驳权,可以对有冤情无处上告者,可以纠正御史。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基本上,朝堂之事,他看不过眼得,都可以管上一管。这样好管闲事得官,定额四员,好在不是很多,不然会烦死人。

  光这些还不够,还有拾遗和补阙。这都是武则天设立得。这个职务,都是针对皇帝的。

  也不知道武则天在想什么,是想模仿唐太宗,显示她有容人之量吗?补阙是当皇帝有什么过失,替他弥补。拾遗则是提醒皇帝他忘了什么。还设置了四个,左右各一。左得属于门下,右得属于中书省。

  李忱很烦腻这四个官,总是爱啰唆,大概是为了显示他们得存在感,这两个官职地位都不高,补缺从七品上,拾遗从八品上,大概对皇帝啰唆多了,才会让皇帝记得他们,然后为了打发他们闭嘴,就会调任一个好官,反正他们的品阶都不高了。

  李忱早对想要把这四个官给裁了,只是一直没抓到机会,成天针对他啰哩啰唆。干脆,他顺着这次改革督察系统的机会,把这四个官给增加到八个,不过不再针对他,而是针对御史台,御史台不能没人监督,刚好把这四个官给赶去该啰唆的地方。

  其实,给事中更合适,毕竟他们之前管得就很多。不过,也不能少这个监督朝政得官职,加上正五品上职务比七八品得动起来要麻烦,便暂时作罢。

  ‘这是朝廷,此外,地方补盗制度也要一并改了。’,如果这是朝堂上得,李忱下一个议题,就让大唐上下忙碌不堪。李忱改正了捕快机构。这个就牵涉到全大唐了。

  与监察机构一起改革的,司法体系也纳入了改革方向。首先是大唐的补盗制度。可以把这个制度视作现代的警察。

  这次追捕犯人,曝露了一个弱点,就是一旦犯人潜逃他处,就不好抓补了。有海捕文书也没用,除非刚好碰上,或者犯人又再度犯案,真要躲藏的话,很难抓人。李忱决定,建立一个类似现代的警察系统,把地方治安权,也抓回朝廷。

  大唐在县级,是什么人负责抓补犯人呢。首先有捕快,他们是真正负责追捕犯人得,不良帅也是。不过,有点像民警,他们不是正式编制。甚至捕快也不算,大唐地方上,朝廷编制负责追捕犯人得,是县尉。

  县尉,在地方上是负责做实事得,这是很多官员得出发点。不过呢,出发点是出发点,有个广告词说,不要让你得孩子输在起跑点,广告什么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很多补习班啦,婴儿奶粉都用这个词,让家长很紧张,拼命要给孩子最好的,不能让小孩输在起跑点不是。

  县尉虽是很多官员得出发点,县尉也分的。一般来说,一个县有最多六个,

  最少两个得县尉。有分清贵点得,跟麻烦点的。而补盗得,就是属于麻烦的。虽然他们也不负责追捕,不过,这个职务,给人得印象就比较差。

  实际上做的也差不多。一个官员若是出发点是法曹县尉,那你就大概别指望高升了。

  李忱模仿现代体系,建立了真正的逮捕制度。刑部设立警察司,下辖警察寺,地方上治安问题,会交给真正的补盗人来补盗。以后,司曹县尉,就是各县得补盗者,不会再让一个新科进士来负责了。

  此外,捕快也被列入正式编制,依照人口数,会有不同的编制,若是不足得部份,会让不良帅担任。

  新设立得警察司,还管辖了一个法医寺。杵作,就是大唐的法医了。李忱让太医署,编篡了大唐的洗冤实录,意外得发挥效果,李忱便一并把杵作给规范化,警察司,成立法医寺,直管大唐全国得杵作。

  李忱不仅是把杵作这个名字,更名为法医。更是把大唐所有原本不入流的杵作,地位一下提升很多,新名字新气象。

  不过呢,地位提升了,连带要求都提升了,无论是捕快,还是杵作,都会被逐步招回,严加训练。

  一方面是提升这两个职务得知识水准,所有杵作都必须接受训练,真正的法医训练。捕快得侦缉方式,李忱也根据现代经验,开始让人编篡大唐的捕快侦查制度,朝向更加法制化的方向走。

  除此之外,另外一方面则是再教育,地位提升,连带要求也高了,责任也种了。。

  a



第五百四十六章 人口


  像这次事件,杵作得责任不大。李忱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