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仙谱-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来大帝已知真情,这可是欺君之罪,触怒天颜乃死罪一条。

    共工一时间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连连叩头,并狡辩道:“请陛下息怒,我与颛顼之争,想必陛下已知内情,臣决不敢欺骗陛下。这次臣求见陛下,实属想念才特来探望,无意中说起了人间是非,臣恳求陛下救助,绝不敢有半点坑害陛下的意图,万望陛下明鉴。”

    紫微大帝冷笑一声说道:“好了,事到如今,若不看在以往君臣情份上,这次我绝不轻饶了你。此番世间之事我不想再追究,更无意涉足。今天,我也不降罪于你,你还是赶往下界去吧。希望你重归凡间之后,切不可做出祸国殃民的事来,否则必将二罪并罚,决不可轻饶,望你好自为之。”

    道罢,紫微大帝长袖一展,扬长而去。

    共工无奈叩头谢恩,他神情沮丧,灰心失望,想起此次找大帝求援,到头来却白白辛苦一趟不说,还险些遭受天谴。

    他越想越气,又恼又恨,把脚一跺便离开了北极中天,一直向凡间赶来。

    且说,共工这一走非同寻常,不但引发了凡间一场祸乱,还导致了三界十方翻天复地的巨大浩劫,险些使天与地遭受灭顶之灾。

    这件事的发生,主要责任应在九天玄女和紫微大帝。

    作为天神至尊,理应对后世发生的事情全盘知晓才是,因为先知先觉、未卜先知,乃是诸位神仙的特异共点。

    可是,就在九天玄女赶到“女娲宫”之后,她与女娲娘娘都万万没有料到,这天地之险正一步步向三界走来。正是:

    鸟无栖处哀雁归,

    深山密林纵虎回。

    苍天不明凡尘事,

    可怜人间横祸飞。

 第四十三回 女娲下界遇财神(一)

    共工求助紫微大帝去战颛顼,进而大乱天下,终因马明从中作梗,才使世间避免了一场大乱。

    吉凶自有天定,人世间这次总算逃过了一劫。

    然而,却有更大的灾祸正一步步向天地间逼近。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却说那日,九天玄女告别了紫微大帝,驾祥云直奔“女娲宫”而来。

    当她轻挪莲步来到宫门前,刚要伸手叩门,只听“吱呀”一声宫门开启,从里面走出女娲娘娘的仙徒彩云仙子,她见了玄女施礼拜道:“徒儿叩见师叔,师叔请进。”

    玄女问道:“你家师父可在宫中?”

    彩云答道:“师父等候师叔多时了,特命徒儿出门迎驾。”

    玄女由彩云引路刚走进宫门,便听见女娲娘娘笑道:“今日天未大亮,便听到喜鹊喳喳叫个不停,果然真有贵客光临。”

    九天玄女紧接话茬笑道:“还是娘娘神通广大,身在宫内便知有人拜访,早早就叫徒儿候在宫门迎接,真是佩服。”

    二位圣母礼毕,分宾主落坐,女娲问道:“今日玉妹远道而来,必会体乏口干,想喝什么茶?”

    玄女想想笑道:“常言:客随主便,知道娘娘最喜爱喝大红袍,我今日也随娘娘口味便是了。”

    女娲闻听掩嘴一笑,手指玄女说道:“玉妹真会说话,明明想喝我这大红袍,却不好意思直接讨要。”说着,她命彩云仙子沏茶端水上来。

    “玉妹从何而来?”

    “我知娘娘今日要去凡间,便从北极中天连夜赶来。”

    二位圣母娘娘边喝边聊,女娲问道:“紫微有何急事?玉妹何以这般辛苦。”

    玄女品口茶叹道:“还不是为了凡间之事。前些日子,炎黄二君升天,凡间事务暂由高阳氏颛顼掌管,有位共工氏孔壬心中不服,与颛顼反目并大打出手。因颛顼手下兵将众多,孔壬最终寡不敌众败下阵来,他在凡间没了立足之地,便去了玉霄殿,妄借大帝之手除了颛顼……”

    “共工可是紫微大帝的旧部。”

    “正是。”

    “那么,紫微又如何处置?”女娲插话问道。

    玄女继续讲道:“当时共工说尽了颛顼谗言,正因他是紫微旧部,对他所言未辨真伪,便贸然应允了他。”

    女娲埋怨道:“这个紫微实在唐突,这也难怪,他本是个念旧之人。”

    玄女笑道:“也活该孔壬倒霉,这事偏偏又被饲马神将马王爷听见了,于是,马明赶到九霄殿把事情告诉了我。当时,只因我与玉帝商议神界之事,未能及时赶往北极,谁知马明办事急躁,他怕我耽误了阻止紫微下界的时辰,竟一念之下盗了他的金枪……”

    女娲惊呼道:“那还了得。此乃紫微致命宝贝,他岂能饶了马明?”

    “可不是吗。”玄女继续讲道:“他将马明擒住严加拷问,马明誓死不招,幸亏我及时赶到,否则马明难逃一死。”

    “那共工又如何处置的?”

    “暂且不知。”

    女娲急道:“千万不可再让他重返凡间了,否则必将引起天下大乱。”

    玄女道:“都怪我一时匆忙疏忽,当我走在半路上才考虑到这点,我又急忙返回玉霄殿,意想阻止共工重返人间。哪知紫微念其旧情,他居然将共工轰下凡间去了。”

    女娲叹息道:“如此说来,世间将永无宁日了。”

    玄女又道:“我也担心于此,故而连夜赶来禀报娘娘,请娘娘定夺。”

    女娲问道:“不知玉妹对此有何打算?”

    玄女反问道:“据我所知,今日娘娘要赶往下界寻找金童和玉女,不知是否?”

    女娲点头问道:“正是,这与此事有何干系?”

    玄女道:“既然娘娘要去凡间,还望多多留意,假设共工逆天而行或是有祸害百姓之举,务请娘娘出面制止和严厉惩处。”

    女娲道:“那是自然。我这次下界,不单单只是为了寻找儿女们,正好也想体察一次现如今这世间善恶美丑、人情冷暖等事物。若有大事发生,我必去天庭告知你和玉帝陛下,到时再请二位定夺。”

    玄女谢道:“那就有劳娘娘费心了。”二位圣母品茶聊句中便把事情做了安排。

    然后,九天玄女起身告辞,临行前向女娲礼道:“祝娘娘早日寻得儿女们,望如愿而归。”

    女娲还礼道:“谢玉妹吉言。”

    玄女道:“时辰已到,请娘娘安心下界去吧。”

    这时,一轮红日冉冉升向当空,朝霞布满了整个天际。

    自从送走了九天玄女之后,女娲娘娘便急于准备下界事宜。

    记得与金童玉女分别时,曾经许诺这双儿女:不久就会重返凡间来探望他们。谁知那次一别竟过千年有余,现如今三界分明,焕然一新,几经轮回,今非昔比,也该是她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她刚出殿堂,忽然几个仙徒连蹦带跳、嘻嘻吵吵地一下将她围了起来。

    这几位仙徒分别是:彩云、彩霞、百花、百草四位仙子;碧霞、碧霄、碧云三位童子,她们知道师父今日下界,全都争抢着要跟师父到凡间游玩一番。

    使女娲娘娘津津乐道的是,这几个爱徒是她的开心丸、顺气丹,无论遇到什么烦恼之事,只要说起她们全当无事发生。

    她望着她们一个个顽皮的样子,真是爱在心头喜在脸上。

    可是,今日她却不然,她对徒儿们说道:“为师这次下界并非是游山玩水,而是有正事要做,汝等务必看好宫门,好生用心修炼,不得贪玩。”

    众徒未敢违抗师命,也不多言,只是这位最小的徒儿碧云童子却噘着小嘴很不高兴,他喃喃地央求道:“我认师至今,从未到过凡间,不知人世间是何种样子,也未见过师兄和师姐,这次就请师父带我去吧。”

    平日里,她最喜爱这个小徒儿,她见碧云不悦,伸手将他搂在怀里,抚摸着他的头,慈爱平和地说道:“好孩子,听话,为师这次真的不便带你下界,你好好跟师姐她们在宫中修炼,以后有机会一定带你去世间游玩如何?”

    小碧云仍不甘心,一边撒娇一边又哀求道:“我不,师父你就带我去吧,我保证听话。”

    碧云之举,着实使娘娘为难,无奈,她佯装生气的样子说道:“你这孩子好不懂事!这次为师在凡间也须装扮一番才可露面,又如何带你?”

    彩云仙子是众仙徒中最大的弟子,她见师父生气忙对碧云道:“师弟听话,师父自有安排,别惹师父生气。”

    说着便将碧云从师父怀中拉到了跟前,她对师父说道:“请师父安心下界,我会照顾好几位弟妹们,我等盼望师父早日找到师姐和师兄。”

    “望师父早日圆满归来!”众仙徒齐声跪拜。

    女娲点点头,脸上绽放出满意的笑容。

    “徒儿们,为师去也。”

    她转身出了“女娲宫”,身披轻纱,足踏祥云,一路竟向凡间飘来。

 第四十三回 女娲下界遇财神(二)

    女娲娘娘为寻儿女乔装改扮来到了凡间,一路寻来。

    她就此机会还要亲眼看看当今世间是何等样子,寻找儿女固然重要,体察民情,咒恶扬善,保得天下苍生吉祥安宁也是神仙至尊之职责。

    她不怕辛苦,一处处寻找,一处处体验和一处处明查暗访。

    一路无话。

    单说这日,她又到了一个小镇之上,看样子这小镇本就不大,而且十分萧条,街道两边散落着全是破破烂烂的房屋,大街上没有几个人行走,即使能见到三两个行人,也全都是破衣烂衫,面黄肌瘦。

    女娲娘娘见此情形,暗自叹息道:“天底下竟然还有这等贫瘠之地,实在令人失望。”

    于是,她决定要在此地巡访一番,一探这里的真实情况。

    她摇身一变,仍旧变成一位“老乞婆”。

    只见她手持竹杖一步一晃沿街行乞,一路之上,她装模作样,有气无力得伸出手来逢人就道:“各位大人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人们见她这般模样,有人向她无奈地摇头走开。

    也有人冲她说道:“老太太,我一家饿得要死了,哪有食物送你呢?”

    尽管如此,仍有些好心人看她这把年纪,又是孤身一人实在可怜,便挤出一点面团给她吃。

    “行行好,给点吃的吧!”大街上不时传来她行乞的叫喊声,她边行边讨边观察着小镇上的动静。

    当她来到一家破门前,突然“吱呀”一声破门打开,从里面出来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手里捧着两个面团,慈善的对女娲说道:“老人家,饿坏了吧?我家就剩下这两个面团了。”

    “多谢多谢,好人哪。”女娲接过面团问道:“不过,你给我吃了,你家下顿用何食物冲饥?”

    那妇人满脸苦色说道:“咳,下顿再说吧。你快吃吧,我看你这把年纪,怎经得住这么饥饿?”

    女娲娘娘望着这位心慈面善的老妇人,不由得脱口称道:“虽然此地很贫穷,但是人心却是很善良。好人哪,善有善报。”

    那老妇人并在意她说些什么,转身就要回家。

    “老人家慢走。”女娲问道:“请问,此地缘何这般贫窭?”

    老妇人看了看,无奈地摇头说道:“我们这里的人们不知道怎么得罪了哪位神仙?连年遭灾,非涝既旱,地里的庄稼有时颗粒不收,每年的收成也维持不了几天生活,就这样,岂有不穷之理?所以这里的人们为了活命,许多人都移居他乡了。我劝老人家还是去别处吧,这里恐怕很难讨得到食物。”

    女娲又问道:“不知此处净遭何种灾害?涝能涝到什么成度,旱又旱成么样子?请老人家不妨说个明白。”

    “唉,给你说了何用图?你又如之奈何?”老妇人叹息道:“唉,说起遭灾,这个地方也不尽其然。有的年头也算是风调雨顺,可种下去的庄稼就是不好好生长,到收获的时候,只能拾些干瘪不实的小朵小穗回来,实在令人忧愁。唉,老天爷不睁眼哪。”

    老妇人说着指了天上,她一拍大腿进了自家破门。

    女娲娘娘无奈地摇摇头,只好继续行乞下去,她要以这种方式一边寻找儿女一边体察人间人情冷暖或善恶美丑。

    就这样,她所到之处,便能听见那句“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女娲娘娘为寻儿女行乞天下,并亲自体察世间民情。

    不止一日,她又来到了冀州之域,此地堪称富庶之国,与她以前经过的所有地方截然不同。

    大街两旁一座座崭新的房屋,平整的道路,穿梭的人群,健壮的体态,时尚的衣着,人人精神焕发,个个脸上透着光泽。

    从外观上看,此处土地肥沃,民生富足,衣食住行不在话下。

    她颇有感慨地说道:“世间居然也有这么富庶之地,实在难得,很好,很好。”

    的确,女娲娘娘见眼前这般光景,心里很是欣慰,竟一时间忘记了自己现在是位沿街乞讨的老太婆了。

    她静下心来屈指一算,顿时眼睛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尔后,她微微笑道:“难怪此处这么富足?原来卫仲在此安身。”

    她手拄竹杖不露声色,又向一户人家走去,她要体察一下此间人情!

    女娲走到这户门前,欲想跨门而入,忽见门里蹿出一条黄犬,此犬体壮肥大,一身绒毛如黄缎那般油光透亮,两只耳朵朝天直竖着,两只眼睛似灯泡大小充满了一道道的血丝,喷射出炯炯的凶光;

    它张着血盆大口,在两排锯齿獠牙中间吐出来一条血红的口条,足足有半尺多长。它突然冲女娲咧着嘴“旺旺旺”一阵狂吠。

    她着实吓了一跳,骂道:“你这畜牲好不懂事,还不退下!”

    那黄狗被她骂得居然趴在地上“呜呜唧唧”尾巴摇个不停,再不敢出声了。

    这时,只听院子里有妇人叫道:“大黄,回来!”

    那狗听见主人唤它,望了望女娲娘娘,掉头回了院内。

    女娲随后进了院子,她见有位二十多岁的少妇长得眉清目秀,颇有几分姿色,怀中抱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

    那少妇一见有位破衣烂衫的老乞婆进来,她立刻锁眉沉颜,气不打一处来。

    女娲不管她,开口叫道:“大姐,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却听少妇很不耐烦地说道:“没了,没了,今天就剩下一张大饼了,刚给孩子擦腚了,你瞧,让大黄给吃了。”

    女娲顺少妇指的方向一看,果真那黄狗正在嚼食着一张白面大饼。

    娘娘看罢,心头一震,她向少妇问道:“你怎舍得用白面饼为孩子擦腚?”

    少妇瞪她一眼,怒道:“关你何事?我们这里白面多得是,一张大饼算什么?大惊小怪!你快走吧!”

    少妇刁蛮,娘娘并未与她计较,只是心中气恼,她道:“人在世间若不行善积德,会遭报应的,罪过,罪过……”

    少妇则张口骂道:“你这老东西,真不要脸!你走不走?不然叫大黄咬死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娘娘嘴里嘟囔着,心里好一阵哀痛。

    她出这家大门,暗道:此户之恶!不如再走访一下别的人家。

    于是,她迈步又进了一户人家,院内无人,却听见屋面有人说话。

    她又冲屋里喊道:“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这年头竟还有讨饭的,真是少见。”说话间,从屋里走出来一男一女,那男人约五十开外年纪,那女人也有二十五六岁。

    只见二人衣着干净,面色红润。女人用小眼角把女娲娘娘打量一番问道:“老太太何方人氏?为何落得这般光景?”

    女娲叹道:“我乃青州人氏,因家乡遭了旱灾,地里颗粒不收,众人全都出来乞讨维生。”

    那女人闻听叹道:“唉,看你这把年纪还千里迢迢沿街乞讨,实在可怜。”

    那小妇人转脸对身旁的老汉说道:“父亲,给她拿块饽饽。”

    那老汉回屋取出一张白面大饼,刚要递给女娲娘娘,谁知小妇人看见了,她又急又恼地冲老汉嚷道:“你真是大方!这么一张大饼给了她实在可惜了的。你还吃不吃饭了?”

    她说着从老汉手里夺过面饼,冲婴儿说道:“去,找爷爷抱去。”

    她把孩子送到老汉怀里,便将那张饼掰了一小半递给了老汉,吩咐道:“去,给她去吧。”

    可她却把剩下的大半面饼撕成了碎片向院内一扔,口中“咕咕”地叫了几声,十多只母鸡拍打着翅膀从外面飞奔而来,争抢啄食着地上的面饼。

    娘娘见状,好不心寒,恰似打破了五味瓶一般,酸甜苦辣咸一齐涌上了心头。

    她左手持竹杖,右手握着那小块面饼,仰天怅然道:“为富不善,人富不仁,这都是我最初之时,未考虑周全之过错也!罪过,罪过。”

    女娲娘娘再次来到大街之上,望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从一张张陌生的脸庞,她似乎看清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善与恶、美与丑,这两面在不同的处境下所显示出的真实面目。

    她从心底哀叹道:“此处非常富足,可人心却又非常丑恶。”

    真是作孽!她不想再看见这些人,尽快离开此地。

    于是,她便迈步出了冀州街池,眼望着郊外那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一望无际的麦海,正待抽穗含苞,被微风轻拂,翻滚起层层翠波绿浪。

    她情不自禁地赞道:“这里又是一个丰收年。”

    然而,当她走近麦田想要仔细欣赏一下小麦长势的时候,不看则已,只这一看不禁大吃一惊。

    原来,此地小麦与别处小麦不同,这里的小麦每片叶子都能抽出一株麦穗,也就是每颗小麦有几片叶子,就有几株麦穗,照此算来,这里的麦子比其他地方的麦子多收十来倍。

    她这才恍然大悟,难怪这里的白面多得没地方消化,以致用白面饼为小孩擦腚、喂狗、喂鸡,可就是不去用来行善积德。

    女娲娘娘不用多想,转身回了冀州街上。

    她走进一家店铺,用竹杖一边敲打着地上一边喊道:“有人吗?卫仲快出来见我!”

 第四十三回 女娲下界遇财神(三)

    女娲进了一家店铺,她大声叫道:“卫仲何在?赶快出来见我!”

    她口称的卫仲是谁?原来他是上古时期最早出现的财神,后来转世投生于“子”姓人家,被封为契玄王,因此而得王姓,其六代世孙王亥被尊为商代高祖,继承封位,为后世历代财神。

    此地人俱不知他的底细,只知他多年以前来此行善,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善家。

    原本冀州之域并不太富足,起初人们也是缺衣少食,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十分贫困。

    自卫仲到来之后,他每天在店铺门前向过往的人们发放一些布料和食物,还向人们分发了粮食种子,让人们耕地种粮。

    后来人们却发现他给的麦种长出来的小麦叶叶抽穗、穗穗饱满。

    从此,这方土地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

    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愁,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人们饱暖不知饥寒,不思进取,更不明白什么是聚善积德、仁慈博爱。

    这些俱是卫仲所为,对待民众,只重物质而忽视教化,所以才使这方人们的心态变得丑陋狂妄。

    由此可见,世人罪孽深重,理应让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或悔悟。

    这正是娘娘急于要见卫仲的缘故,卫仲有失职之责,也因由他而起,就应由他而终。

    常言道:解铃还需系铃人。

    店内有人呐喊,有卫仲家人从屋里出来,一见是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老乞婆,他上前问道:“老人家,你有何事?”

    女娲用力敲击着桌子大声喊道:“快叫卫仲出来见我!”

    这时,从后门进来一人,只见此人生得白净,长得面善,浓眉大眼,一副笑脸,嘴唇宽厚红润,头扎发簪,五缕长然,身高八尺二寸,穿一件红缎锦绣长袍,此人正是卫仲。

    他进来见看这位老乞婆先是一愣,神色慌张地急忙将家人指走,然后赶紧跪地拜道:“不知娘娘圣尊驾到,望乞恕罪。”

    谁知,那家人觉得这位老乞婆来得诡异蹊跷,为何主人见了她会这样恐慌?他想看个究竟,便悄悄躲在门后偷听窥视,刚才卫仲之举,着实惊得那家人魂飞魄散。

    又听女娲娘娘厉声问道:“卫仲你可知罪?”

    卫仲茫然,问道:“卫仲不知圣母娘娘所指何罪?请圣尊明示。”

    女娲冷冷笑道:“你身居财物之神,竟敢玩忽职守,沽名钓誉,擅自分化财物,致使这方人等滋生恶陋之习,不仁、不慈、无真、无礼、全无善念。你其罪之大还敢狡辩不知,真是岂有此理!”

    卫仲跪在地上,对女娲讲道:“请圣尊息怒。小神奉玉帝之旨统管财物,也是由圣尊保荐才得上任。此次下界分化财物,小神遵照圣尊和玉帝法旨行事,造福这方百姓,实则是为上苍积德,此方民众过上了富足生活,怎不是上苍旨意?小神一向尽心尽力为天下苍生普降福禄吉祥,何有玩忽职守之处?又何来沽名钓誉之说?请圣尊娘娘明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