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慈禧全传-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下杜翰越发侃侃而谈了:“说要按成例办,现成有个例子,四十一年前,也是七月,七月二十五,仁宗睿皇帝在这儿驾崩,王公大臣遵照朱谕,请宣宗成皇帝即了位,当天恭奉梓宫回京,八月二十七在太和殿行登极大典。如今也可以这么办,先请幼主即位,名位一正,其余的就都从容了!”

这个办法完全符合肃顺的心意,幼主不即位,顾命大臣就不能用“上谕”来号令全国,所以听完杜翰的话,随即大声说道:“好极了!就这么办。继园,”他又问:“那么幼主即位,到底什么时候最合适呢?”

“最好在大行皇帝小殓的时候,即位成服一起办。”

“好!”肃顺吩咐:“传钦天监。”

等把钦天监的官员传来,选挑小殓的时刻,那官员答道:“今天申正,时辰最好!”

“混帐东西,什么好时辰?”肃顺大喝一声:“国丧是大凶之事,还有什么好时辰好挑的?”

话是驳得有理,但又何至于发这么大脾气?钦天监的那官员吓得脸都青了。

在座的人也都觉得肃顺未免过分,只有杜翰明白他这脾气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申正太阳已将下山,幼主到那时才即位,不能发诏旨办事,这一天就算白糟踏了。

这番意思自然不能明说,杜翰想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解释:“天气炎热,大行皇帝的遗体,不宜摆得太久,”他向钦天监的官员说,“成殓的时刻,你再斟酌一下!”

那官员原也相当机警,刚才是让肃顺迎头痛斥,吓得愣住了,这时一听杜翰的指点,(炫)恍(书)然(网)大悟,当即装模作样地用指头掐算了一会,从容答道:“小殓以辰正二刻为宜,大殓以申正为宜。”他不再说“好时辰”,只说“为宜”了。

杜翰点点头,嘉许他识窍,但小殓要早,大殓不妨从容,便转脸看着肃顺说:“中堂看如何?申正大殓,只怕预备不及。”

肃顺从荷包里掏出一个极大的西洋金表,掀开表盖一看,这时照西洋算时刻的方法是六点钟,辰正二刻是八点半,还有两个半钟头,预备起来,时间恰好,申正大殓,确是太匆促了,“大殓在明儿早上吧!”他说。

“明天早晨大殓,以巳初二刻为宜!”这一下,钦天监官员不等杜翰传话,便先抢着回答。

巳初二刻是九点半,不早不晚,也算相宜,肃顺一点头,事情就算定局了。

第二件急需决定的大事是派定“恭理丧仪大臣”,这张名单是早就在肃顺家的水阁中决定了的,拿出来念一遍就是。

接着又商量哀诏的措词,照杜翰的提议,由焦祐瀛执笔起草。也谈到“恭奉梓宫回京”的事,那需要一百二十八个人抬的“大杠”,沿路桥道,必须及早整修,决定立即命令署理直隶总督文煜到热河来商议一切。其余的大事还多,但此刻无暇计及,请见太后以后,马上就得预备皇太子即皇帝位的大事了。

第四部分慈禧全传(四)(12)

于是顾命八大臣,除掉景寿以外,一起进宫。太监奏禀太后,立即召见。

一见面自然是相对痛哭,哭过一阵,年轻的太后抹着眼泪,哀切切地说道:“你看,大行皇帝撇下我们孤儿寡妇归天了!你们都是先帝的忠臣,里外大事,总要格外尽心才好!都请起来说话。”

“是,是!”载垣跪在地上答道,“奴才几个,受大行皇帝的付托,必要赤胆忠心,辅保幼主。请太后千万放心。”说完,大家一起又磕一个头站了起来,载垣回头便说:“肃顺,你把咱们商量好的事儿,跟太后回奏!”

肃顺记着先帝的嘱咐,特别尊崇太后,恭恭敬敬地朝前一跪,把按照仁宗驾崩以后的成例,皇太子先即大位,回京再行登极典礼,以及小殓和大殓的时刻,清清楚楚地说了一遍。

“既然你们商量定了,就这么办吧!”太后又问:“什么时候成服啊?”

“本想小殓就成服。孝衣太多,实在来不及做,请太后的懿旨,可否大殓成服?”

“是啊,孝衣太多。”太后又问:“你叫内务府早早把白布发了过来,好让各宫的女孩子,连夜赶着做。”

“是,奴才已经关照了,等敬事房首领把名册送了来,随即照发。”肃顺一面说,一面掏出一张名单:“再跟太后回奏,恭理丧仪大臣,奴才几个拟了个单子,是睿亲王仁寿、豫亲王义道、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澴、大学士周祖培、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吏部尚书全庆、陈孚恩、工部尚书绵森、右侍郎杜翰,一共十个人,豫亲王、恭亲王、周祖培、全庆,仍旧留京办事。”这就是说,只有陈孚恩一个人可以到热河来。

太后对陈孚恩并不关心,关心的是恭亲王,“恭王也留在京里吗?”她不以为然地问。

“洋务非恭王不可,而且梓宫回京以后,丧仪繁重,也要恭王在京里主持。”

“你的话也不错。”太后没话说了,只好同意。

于是顾命大臣,跪安退出,忙着去找景寿,教导事实上已成为皇帝的皇太子,如何“亲视含殓”,如何告祭即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何让六岁的幼主明白他的身分已经不同,是天下臣民之主!

要在短短一段时间内,把这些重大复杂的改变,说得童癔的皇太子有所领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而景寿又是个不善于词令的人,所以这个吃重的任务落在张文亮身上,连说带比,急得满头大汗。幸好书房的三个月中,师傅李鸿藻,对此已有启沃,皇太子终于算是大致明白了。

“回头我就是皇上,”他说,“我说的话就是圣旨。”

“是,是!”张文亮如释重负,“皇太子真聪明!”

“成了皇上,还上书房不上?”

“自然要上!”这下是景寿回话,“不上书房,不识字,不明道理,将来可怎么治理国政呢?”

“什么叫”治理国政‘呐?“

“那,那就是说,里里外外的大事,皇上怎么说,就怎么办!”

“真的吗?”皇太子把一双小眼睛,瞪得一愣一愣地,“我说杀人,就杀人?”

“皇太子千万别说这话!”景寿拿出姑夫的身分,沉着脸说,“做皇上要爱民如子,那能随便杀人?”

皇太子不响了,张文亮却在心里嘀咕,倘或皇太子即了皇位,真的说出杀人的话来,让太后知道了,必说左右太监在挑唆,那可要大倒其霉了。

因此,张文亮等景寿不在时,小声问道:“皇太子要杀谁呀?”

三个月的工夫,皇太子认字号、写仿格,已颇有长进了,会写几个笔直简单的字,遇到机会就要露一手,这时就说:“把手伸过来!”

张文亮知道,皇太子这一说,就是要在他手心里写字,赶紧把手掌平伸了过去,皇太子一点一画地写了三个字:“小安子”。

皇太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恰好会写“小安子”这三个字。

太监宫女都相信宿命,更相信皇帝是“金口”,说什么便是什么。“坏了!”张文亮在心里说,“小安子这颗脑袋,迟早不保!”

话虽如此,张文亮却不以为事不干己,可以不管,相反地,是上了一重浓重的心事,懿贵太妃眼看就要掌权,安德海水涨船高,可能会升为总管,这主奴二人都是他得罪不起的,那就千万不能让自己这位小主子把要杀安德海的话说出来!只要一说出口,自会传入懿贵太妃或者安德海耳朵里,那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

正在思索着,得想个什么办法,能让口没遮拦的皇太子知道,这句话说不得,外面已经传话进来,说大行皇帝小殓的时刻快到了,请皇太子去行礼。接着,景寿亲来迎接,由张文亮亦步亦趋地陪侍着,把皇太子迎到了烟波致爽殿。

殿廷内外,已挤满了王公大臣,以及在内廷当差的天子近臣,按着爵位品级次序,肃然站班。皇太子看见这么多人,不觉畏怯,只往张文亮身上躲,但忽然间站住了,响亮地喊了一声:“师傅!”

一廷的亲贵重臣,连皇太子的胞叔在内,独独李鸿藻得蒙尊礼,师傅真个受宠若惊了!但皇帝刚刚晏驾,不便含笑相迎,只赶紧出班下跪,以哀戚的声音说道:“请皇太子节哀顺变,以完大礼。”

这两句话皇太子那里听得懂?只看着师傅发愣。肃顺可就发话了:“李师傅请起来吧!”措词虽然客气,声音却显得颇不耐烦。

第四部分慈禧全传(四)(13)

李鸿藻自己也觉得所说的那两句等于废话,可是朝班不比书房,不如此说,又怎么说呢?眼前大礼待行,不敢再有耽搁,便又说了句:“皇太子请进去吧!”

皇太子很听师傅的话,师傅说进去,立即又开步走了。这时只有近支亲王和顾命大臣随扈。到了东暖阁,皇太子一看“阿玛”直挺挺躺在御榻上,脸上盖一块白绫,有些害怕,将身子直往张文亮身后躲,随便张文亮怎么小声哄着,总不肯站到前面来。

等小殓开始,有件事引起了皇太子极大的兴趣,自然而然站在前面来看。照例,小殓为死者穿衣服,是先有一个人做衣服架子,一件件穿好了,再脱下来一起套到僵硬的尸体上去,在旗下,这个“衣服架子”得由被称为“丧种”的亲属担任,或者是长子,或者是承重孙,皇帝的大丧,自然是由嗣君服劳,但皇太子年纪太小,肃顺吩咐首领太监马业另外找个人代替。于是有三四个小太监,商量好了向马业去说:“万岁爷在日,最宠如意,该让如意侍候这个差使。”

这是个苦差使。如意站在方橙上,伸直双臂,十三件龙袍一件一件往上套,由纱到缎、由单到棉、由盛夏到隆冬。皇太子看如意穿上龙袍,已觉可笑,一穿穿这么多,更觉稀罕,一眼不霎地看着,差一点笑出声来。

这面在套衣服,那一面已在替大行皇帝修饰遗容,平日侍候盥洗是如意和另一个小太监喜儿的差使,这时便只有喜儿一个人当差了。他就当皇帝还活着,进一样盥洗用具便说一句:“万岁爷使漱口水”,“万岁爷洗脸”。最后说:“万岁爷请发!”说完绞了一把热手巾,盖住大行皇帝的双颊,又掏出一把雪亮的剃刀,在手掌心里磨了两下,是要动手刮大行皇帝的胡子了。

修了脸,喜儿又跪着栉发打辫子,然后马业率领四名太监,替大行皇帝换上如意所套好了的十三件龙袍,外加全新石青宁缎团龙褂,用五色陀罗经被密密裹好。小殓已毕,摆设“几筵”是一张四角包金的活腿乌木桌,上供一只大行皇帝在日常用的金镶绿玉酒杯,等皇太子行过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马业把那杯酒捧到殿外,朝上跪着一洒。然后御膳房在灵前摆膳,皇太子和在场的大臣、太监,齐声呼地抢天地举哀。初步“奉安”的典礼,这样就算完成了。

其时烟波致爽殿正间,已设下明黄椅披的宝座,王公大臣,各按品级排好了班,肃顺和景寿引着皇太子升座,净鞭一响,肃然无声,只听鸿胪寺的鸣赞高声赞礼,群臣趋跄跪拜,也是三拜九叩的最敬礼——从这一刻起,六岁的皇太子,就要被太后称为“皇帝”,臣子称为“皇上”,太监、宫女称为“万岁爷”了。

皇帝即位,须遣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这自有礼部的官员去办理,他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遇见太后。小皇帝根本不明这些礼节的道理,由着人摆布,到了太后寝宫,磕了头,从地上爬起来,取下大帽子往旁边一丢便大声嚷道:“饿了!拿东西来吃,快,快!”

于是双喜赶紧向门外喊道:“万岁爷传膳!”

这还是第一遭伺候这位新“万岁爷”,大家都还拿不准规矩,只按照成例传唤了下去,传到御膳房,这一桌御膳,一时办得出来办不出来?那就不管了。

“别这样子说话!”太后拉着小皇帝的手说,“你该记着,你现在是皇上啦!说话行事要稳重,大呼小叫的,不成体统。

知道吗?“

小皇帝最听这位嫡母的话,虽不太懂,也还是深深地点着头说:“知道。”

“双喜!”太后体恤臣下,这样吩咐:“你传给敬事房,从今天起,除非有什么特别的事故,不用单独替皇帝摆膳,早晚都跟我一块吃好了。”

“是!”

“还有,”皇后又说,“你看有什么点心,先端几碟子来。”

太后最爱消闲的零食,细巧点心多的是,随即装了四碟子,又用黄碗盛了奶茶,一起摆在炕桌上,让小皇帝享用。

太后一面看他吃点心,一面问刚才行礼的情形,张文亮就跪在门外,拣好听的回奏。太后听说小皇帝居然能把那么个大场面应付下来,未曾失仪,颇感安慰,不断夸奖:“是要这样才好!”又吩咐张文亮:“等皇帝用了点心,你领着去见懿贵太妃。”

这一说,提醒了张文亮,惊出一身冷汗,自己对自己说:“糟了,糟了,真是大糟其糕!把这么句要紧的话给忘掉了!”

是这么句要紧话,该由皇帝即位后,向王公大臣宣布:“封额娘做太后!”这是懿贵太妃叫小安子特颁赏赐,责成张文亮到时候必须提醒小皇帝的,而张文亮因为小皇帝要杀小安子,心里不安,把这件紧要大事,竟忘得无影无踪了!

这样,张文亮额外又添一重心事,唯有期望着这一天小皇帝能有再与顾命大臣见面的机会,还可补救,否则,就无论如何不能邀得懿贵太妃的宽恕了!

小皇帝吃了点心,双喜进奉手巾揩了脸;太后便说:“到你额娘那里去吧!说是她身体不舒服,乖乖儿的,别惹她心烦。”

于是,张文亮只好硬着头皮伺候。到了懿贵太妃宫里,一进门便觉异样,静悄悄地声息不闻,而太监宫女脸上都有不安的神色。一见皇帝驾到,自然都跪了下来,这才有些微的声响。小安子在屋里听见了,掀帘出来,赶紧原地接驾,可是他那脸色非常难看。

第四部分慈禧全传(四)(14)

“你去启禀,万岁爷来给懿贵太妃问安。”张文亮说。

“太妃病了,刚睡着。”

病了是真的,说“刚睡着”是假话,懿贵太妃生了极大的气,早已有话交代小安子,小皇帝来见,就拿这话作托词,不见!

第一个是生肃顺的气。一接到小安子的报告,说肃顺吩咐敬事房,皇后称为皇太后,而且当陈胜文提醒他时,他依然把她与其他妃嫔一样看待,视为“太妃”,这是有意扬抑,顿时就发了肝气。

第二个是生小皇帝的气。教导了不知多少遍,依然未说“封额娘做太后”那句话!她没有想到是张文亮该负责任,只恨儿子不孝,这一下肝气越发重了。

张文亮当然知道懿贵太妃起病的原因,能躲得一时是一时,所以随即轻快地答道:“既然太妃刚睡下,不宜惊扰,万岁爷回头再来问安吧!”说完,就拥着小皇帝走了。

这些情形,懿贵太妃躺在床上,听得明明白白。这时才想到怕是张文亮在捣鬼,再想想,张文亮素来谨慎小心,决不敢这么做。说来说去,总是自己儿子天性太薄,不然就不会听说生母病了,问都不问一声。“将来非好好管教不可!”懿贵太妃咬着牙下了决心。

然而眼前呢?她一直就打算着,要与皇后同日并遵为皇太后,儿子做了皇帝,生母自然是太后,到了此刻还要以太妃的身分朝见太后,无论如何于心不甘!但是,大丧仪礼中,有许多地方,必须与太后一起露面不可,那便如何自处?想了半天,只有一个办法:托病不出。

于是,她把小安子找了来,嘱咐了他一套话。小安子心里明白,懿贵太妃一天不封太后,就一天不会与另一位太后见面。这是桩极麻烦的事,得要到太后宫里去探探消息。

就这时候,敬事房通知:按册领白布,赶制孝服。小安子亲自带人去领了下来,回明了懿贵太妃,便在后院搭上案板,召集宫女,纷纷动手。安排好了这一切,才转到太后宫里去观望风色。

太后宫里人多,做孝衣做得越发热闹,小安子探头张望了一下,不想正遇见太后,连忙跪了下来请安。

“有事吗?”太后问道。

不能说没有事,没有事跑来干什么?小安子只得答道:“奴才有话,启奏太后。”

“你就在这儿说吧!”

“奴才主子吩咐奴才,说大行皇帝驾崩,太后一定伤心得了不得!奴才主子急着要来问安,无奈奴才主子,也是因为出了‘大事’,一急一痛,胃气肝气全发了,躺在床上动不了,心里着急得很,叫奴才来看一看。奴才主子又说,倘或太后问起,就让奴才代奏:现在里外大事,全得仰仗太后,务必请太后节哀,好把大局给维持住。”

小安子瞪着眼说瞎话,面不改色的本事是出了名的,有时圆不上谎,就靠他老脸皮厚,装得象真的一样。但此刻这番谎话,却编得极其高明,既掩饰了自己的来意,也替懿贵太妃装了病,又面面俱到,一丝不漏,而且措词婉转诚恳,使得“可欺其以方”的太后,大为感动。

于是太后蹙眉问道:“我也听说你主子人不舒服,不知道病犯得这么厉害!传了太医没有?”

“奴才主子不叫传!说这会儿里里外外全在忙着大行皇帝的大事,别给他们添麻烦吧!”小安子略停一下又说:“奴才主子这个病,诊脉吃药,全不管用,只要安安静静歇着,一天半天,自然就好了。”

“既然这么着,回头给大行皇帝奠酒,她就不用出来了。”皇后接着又吩咐,“你回去传我的话,让你主子好好儿将养,索性等明儿个大行皇帝大殓,再来行礼吧!”

“是!”

“我还问你,刚才皇帝到你主子那儿去,聊了些什么呀?”

这一问,恰好给了小安子一个中伤张文亮的机会,“回太后的话,万岁爷未曾见着奴才主子。”他说,“万岁爷驾到,奴才主子疼过一阵,刚睡着。奴才回奏了万岁爷,打算去唤醒奴才主子,张文亮就说:”不用了,不用了,走吧!‘万岁爷还舍不得走,意思是要看一看奴才主子,让张文亮架弄着,万岁爷也就没法儿了。“

“是这个样子吗?”太后讶异而不悦,但也没有再说下去。

小安子看看无话,磕头退下。回想刚刚那一番对答,自己觉想十分得意,特别是懿贵太妃的装病,原来怕装不过去,国丧大礼,难以逃避,不想轻轻巧巧地就得到了太后的许诺。

这是大功一件,得赶紧回去报告。

其时已近午刻,太后照预定的安排,传谕各宫妃嫔齐集,到烟波致爽殿去为大行皇帝奠酒。于是二十岁出头的一群妃嫔,一个个穿着素淡服装,摘去了“两把儿头”上的缨络装饰,抹着眼泪,来到中宫——懿贵太妃是奉懿旨不必到的,奇怪的是丽妃也久久不至。

太后不断地催问,总是没有结果,最后双喜走到她身边,悄悄说道:“太后别等了,丽太妃一时不能来了!”

“怎么?”

“清太后先别问。回来我再跟太后细细回话。”

太后最听信这个宫女的话,便先不问,领着妃嫔,一起到烟波致爽殿奠酒举哀,瞻仰大行皇帝的遗容。

纤纤两指,揭开白绫,呈现在太后眼前的是一张皮色灰败,两颊和双眼都陷了下去的“死脸子”,口眼都未曾紧闭。照俗语说,这是死者有着什么放不下心的事,或者死得不甘心的表示。于是,刚刚举过哀的太后,眼泪又象断线珍珠似地抛落了。

第四部分慈禧全传(四)(15)

“皇上!”她伸出手指,温柔地抹了下大行皇帝的眼皮,默默祷告:“你放心上天吧!大阿哥已经即位了,难为他,六岁的孩子,竟未怯场,看起来,将来是个有出息、有福气的。肃顺挺守规矩,懿贵太妃也很好,这些人都算有良心,没有忘记皇上嘱咐他们的话。就是……。”

太后想到丽妃,祷告不下去了!她心里十分不安,大行皇帝生前曾特别叮嘱她要庇护丽妃,现在遗体还未入棺,丽妃那里似乎已出了什么乱子,这岂不愧对先帝?

想到这里,太后急着要回宫去细问究竟,随即出了东暖阁,其他妃嫔自然也都跟着出来,等太后上了软轿,才各自散去。

“双喜呐?”一回寝宫,太后便大声地问。

“双喜到丽太妃宫里去了。”

“我正要问,丽太妃那里,到底出了什么事?”

太后所问的那个宫女,才十三岁,十分老实,也还不太懂事,怯怯地答道:“等双喜回来跟太后回话吧!双喜不准我们多说。”

这可把太后憋急了,顿着脚说:“你们这班不懂事的丫头!

怎么这么别扭呀!“

“是……,”那小宫女终于吞吞吐吐地说了,“说是丽太妃服了毒药了!”

“啊!”太后失态大叫,“怎,怎么不早告诉我!”

“来了,来了!”小宫女如释重负地指着喊:“双喜来了”

双喜为人深沉,从她脸上是看不出消息来的,但是双喜一看太后的神情和那个小宫女的(炫)畏(书)惧(网)不安,担心着要挨骂的眼色,倒是知道了刚才曾发生过什么事。

因此,她第一句话就是:“不要紧了,丽太妃醒过来了。”

“怎么?说是服了毒,什么毒呀?”

丽妃服的是鸦片烟膏。前一个月,大行皇帝闹肚子,是载垣出的主意,说抽几筒大烟,立刻可以止泻提神,恰好丽妃曾侍奉过她父亲抽大烟,会打烟泡,于是弄来一副极精致的烟盘,大行皇帝躲在丽妃那里,悄悄儿抽了两三回,泄泻一愈,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