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慈禧全传-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趿粝铝司硗林乩吹挠嗟亍
“醇王经管神机营多年,很有成效,一切情形也都熟悉。”她说,“以后应兴应革,比较有关系事,仍旧该跟他商量。这一层意思,也写在上谕里头好了。”
恭王口中答应,心中冷笑,醇王好武,自命会带兵,其实不懂刚柔相济之道,对部下但以恩结,不用峻法,以致军纪废弛,简直成了笑柄。这正也是恭王和一班比较有远识的重臣,认为不能再让醇王管理神机营的原因之一。当然,伯彦讷谟诂受命之先,是有承诺的,答应一到了差,立即开始切实整顿。
诏谕一下,少不得还有一番谦让,伯彦讷谟诂复奏,“请简派近支亲王佩带印钥”。慈禧太后心里明白,这是指惇王而言。换了别的近支亲王,还有考虑的余地,这位“五爷”,连慈安太后都觉得他的脑筋不甚清楚,自然仍持原议,“毋庸固辞”。
伯彦讷谟诂原来管着“火器营”,这也是很要紧的一个差使,改由亲贵中正在走红的礼亲王世铎和贝勒奕劻管理。交了那面的差使,接这面神机营的差使,由荣禄代表醇王,移交印钥。伯彦讷谟诂接了事,随即下了一张条子:神机营官兵嗣后出操,不准随带闲杂人等。所谓“闲杂人等”其实是那些“黄带子”、“红带子”的“伺候大爷下操”的听差,有的牵马,有的管鹰,还有带着鸦片烟枪的。
从这上头,最可以看出新君嗣位所带来的新气象。不过此时中外所瞩目的,还在整肃宫禁,王庆祺革职以外,严办了好些太监,然后是御史参奏贵宝和文锡,“承办公事,巧于营私”,亦都被革了职。
宫中还有件事,为大家所注意的,那就是同治皇后的身分,从来兄终弟及,最尴尬的事,无过于处置这寡居的皇嫂。臣下亦曾议及,只是慈禧太后态度冷漠,大家就不敢多言,预备等到大行皇帝的尊谥和庙号议定了再说。
庙号的第二字,自然称“宗”,第一个字,在阁议中,原来拟的是“熙”或“毅”,宝洌Ш臀掏樁急硎痉炊裕登俺挥幸晃唤鹞踝冢锞仆保巳宋>澹院笪暄樟了薄V劣凇耙阕凇保蚴浅珈醯鄣拿砗牛龉鳎豢捎谩=峁砗拍獾氖恰拔酢⑺唷⒄堋比郑疒帜獾氖恰八场⒛隆倍郑嗲肓焦蟛枚ā
这是一件大事,而且慈禧太后自觉不甚在行,所以召集军机、弘德殿、南书房等处的臣子,公同商议。于是徐桐建议:庙号“穆宗”,尊谥则用“毅”字。
明朝也有个穆宗,年号隆庆,明世宗的第三子。这位皇帝,起用建言得罪诸臣,优恤死难,减赋息民,边境宁静,大体说来,是个继体守文之主,可惜在位只有六年。与大行皇帝的不永年,情况相似。但明穆宗传位神宗,却享国四十余年之久,这对当今的嗣君来说,是个好兆头。而且神宗初年,太后垂帘,与张居正内外相维,重用戚继光,荡平倭患,在历史上颇露光采。这些故事,慈禧太后曾经在以前南书房翰林许彭寿、潘祖荫编纂的《治平宝鉴》中读到过,所以欣然首肯。
※ ※※
穆宗毅皇帝的称号是定了,穆宗皇后,亦须有一封号,这用不着臣下参赞,慈禧太后在内阁拟呈的字样中,用朱笔圈定了“嘉顺”二字。熟悉宫闱的人说,这是对“嘉顺皇后”的一个警告,顺从始可嘉。但又有人说,即使顺从,嘉顺皇后以后的日子也很难过。直须逆来顺受,熬到慈禧太后宾天,才有出头之日。
在体顺堂日夕以泪洗面的皇后,得此封号,不但不足以为慰,而且别有一件伤心之事。在大行皇帝生前,皇后若有比较舒畅的心情,便是跟她的两个大姑子相聚的那片刻,荣寿公主跟她同年,荣安公主比她小一岁,但仍旧得称姐姐。两个姐姐中,皇后又比较跟荣安公主更来得亲近,因为她娇憨随和,不似荣寿公主那样有棱角。
由于舍不得她的生母丽贵太妃,荣安公主虽早已指婚给世袭一等雄勇公苻珍,却直到上年八月,十九岁才下嫁。这年夏天传出喜讯,当大行皇帝病重时,因为身怀六甲,竟未能亲临探视。凶信一传,姊弟情深,也不知哭了多少场,悲痛过度,竟致早产,婴儿夭折。说也奇怪,产后跟大行皇帝一样,得了天花,到了十二月二十八,医生不肯开方子了。两宫太后得报,亲临公主府视疾,荣安公主已经昏迷不醒,连一声“皇额娘”都不会叫。延到除夕上午咽了气,府里的人传说:病中呓语,道是文宗相召,命她与大行皇帝同行,一起追随于泉台——从此世间就没有文宗的亲骨血了。
于是愁云惨雾的宫中,又添一个伤心人:丽贵太妃,与嘉顺皇后相拥号咷,哭得死去活来。当然,这也须瞒着慈禧太后,因为这一天大年三十,不论如何,也得讨个吉利。
这个年当然是过得满目凄凉。到了二月二十,恰是四岁的嗣君,登极后的整整一个月,忽然传出消息,说嘉顺皇后在这天寅初,也就是半夜三更时分,香消玉殒。因何崩逝?却不分明,问起来,说是嘉顺皇后因为大行皇帝之崩,哀伤过甚,缠绵病榻已久。然则何以不见御医请脉的药方?这又有个解释,说嘉顺皇后拒绝医疗。这样看起来,她是抱着必死之心的了。
翁同龢因为奉旨相度陆地,尚未复命,不便入宫,但这天去拜了几处客,每一处都在谈着嘉顺皇后,私底下的说法各有不同,一种说法是嘉顺皇后在十二月初五,就曾吞过金屑自尽,遇救不死,所以判断此番崩逝,依然是自裁。
另一种说法是,从大行皇帝一崩,慈禧太后就归罪于嘉顺皇后,甚至诬赖她房帷不谨,以致大行皇帝发生“痘内陷”的剧变。嘉顺皇后遭遇了这样难堪的逆境,无复生趣,恹恹成病,终于不治。
再有一说是慈禧太后决心置嘉顺皇后于死地,尤其是广安的奏折一上,继嗣继统之争,于大行皇帝是“身后是非谁管得?”而在嘉顺皇后,则有一天或将会有个做皇帝的儿子,一为太后,总可以想出办法来发号施令。慈禧太后从《治平宝鉴》中,听过宋朝宣仁太后被诬的故事,所以持着戒心,认为嘉顺皇后在世一日,便有一日的隐忧后患,因而秘密下令,断绝嘉顺皇后的饮食。
后妃的母家,照例是可以进食物的,嘉顺皇后的得以不死,据说就因为靠崇绮进奉食物,得以苟延残喘。然而处境越来越艰困,嘉顺皇后悄悄写了一张纸条,秘密传到母家,问她父亲,她应该如何自处?
传言中说:皇后绝命的那一天,接到母家的食物,掰开一个饽饽,里面有一张小纸条,看得出是承恩公的亲笔,写的是:“皇后圣明”四个字。这是让嘉顺皇后自己拿主意。于是她方始(炫)恍(书)然(网)于孤立无援,因而拿定主意,追随大行皇帝的在天之灵,也是跟她最谈得来的大姑子大公主去作伴了。
大丧百日之内,又逢皇后之丧,这在以前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例子,体顺堂不是办丧事的地方,内务府的官员,搞得手足无措,无可奈何之中,只好将大行皇后的“吉祥轿”先移到慈宁宫以西的寿康宫。这座宫与它后面的寿安宫,是专门安置先朝年老妃嫔之处,两宫太后商量了一下,决定传旨,就在寿康宫敛奠办丧事。
除了乾清宫门外,如果左右各悬一面白幅,忒嫌丧气,所以西首不再悬旐以外,大行皇后的丧仪算是隆重的,当天便有内阁发抄的一道上谕,一道懿旨。上谕是这样说:
“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顺柔嘉,坤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实深。着派礼亲王世铎,礼部尚书万青藜,总管内务府大臣魁龄,工部右侍郎桂清,恭理丧仪。”
另外一道懿旨,所叙的内容相仿佛,却另有深意:“两宫皇太后懿旨:嘉顺皇后孝敬性成,温恭夙著,兹于本日寅刻,遽尔崩逝。距大行皇帝大丧,未逾百日,复遭此变,痛何可言!着于寿康宫行敛奠礼,择期移至永思殿暂安。所有一切事宜,着派恭亲王会同恭理丧仪王大臣,暨各衙门,查照例案,随时妥筹具奏。”
同为治丧一事,何以又发上谕,又发懿旨?而且既然派了礼王世铎领头办理,何以又忽然加派恭王主持?因此又有许多议论和猜测。
一派是往好的方处去看,说加派恭王治丧,正见得两宫皇太后重视嘉顺皇后的身分地位。而另一派不以为然,认为正以事出非常,所以必得恭王照料。懿旨中不说“毁伤过甚,遂抱沉疴”,却用“遽尔崩逝”的字样,可见其中大有文章。而且皇后之丧,既然“查照例案”,又何必再“随时妥筹具奏”?这也是其中必有隐情的明证。
这是永远莫可究诘的宫闱秘密,而宫闱的秘密是永远不会终止的,终止的只是一个年号——“同治”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慈禧太后的独裁。
慈禧全传第3部 … 清宫外史
第一部分柳堂死谏第1 节序曲(1 )
光绪四年十月二十七。
养心殿内外几乎差两个月的天气,殿外的大水缸中,已连底结了冰,东暖阁内,却如十月小阳春。从穆宗以天花在此崩逝后,两宫太后再度垂帘,曾经大修过一次,门窗隙处严丝合缝,挡住了西北风带来的寒气,加上四个红彤彤的大炭盆,烘得遍体温煦,所以君臣议事,十分从容。
“四川东乡一案,至今未结。四川总督丁宝桢,云贵总督李宗羲的复奏,情节不符。李宗羲复奏,请援杨乃武一案成例,由刑部提审。臣等公议,这一案与杨案的情形不同,第一,案内人证众多;第二,四川路太远,提京会审,太拖累百姓了。至于由六部九卿会议,亦是难以悬断。臣等想请懿旨,特派钦差驰驿查审。”
恭王一口气说完,将手往后一伸,宝NFDA1 便很快地将一张纸条塞到了他手里。
“这么办很妥当。”慈禧太后问道:“预备派谁啊?”
恭王看着那张纸条念道:“礼部尚书恩承,侍郎童华。”
“恩承对于外面的情形,也还明白。可以!”慈禧太后又说,“这个案子拖得也太久了,我都记不清下过多少旨意了。”
“多少?”恭王回头问宝NFDA1。宝NFDA1 便看一看沈桂芬——他轻轻答道:“一共十二道。”
慈禧太后目明耳聪,已经听到了,“把那十二道旨意,还有文格的原奏,一起抄给恩承。”
“是!”恭王陈奏另一件事,“昨天奉懿旨,让贵州巡抚黎培敬,到京陛见。黎培敬从同治三年放到贵州当学政,在那里十二年了。贵州地方很苦,似乎该调剂一下?”“黎培敬官声不坏,是该调剂他一下,等他到京再说好了。”
“既蒙圣谕,黎培敬想来不回任了。不如此刻就先派人补他的缺。臣……。”
“我也是这个意思。”慈禧太后抢着说道:“贵州叫沈桂芬去!”
此言一出,仿佛大白天打个焦雷,将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每个人都拿她的话在心中复诵一遍,是啊,一点不错,明明白白五个字:叫沈桂芬去!
“臣等不敢奉诏!”宝NFDA1 先就抗声相争:“巡抚是二品官。沈桂芬现任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充任军机大臣,官居一品,宣力有年,不宜贬到边地。这道旨意一下,中外震骇,朝廷体制、四方观听,都大有关系。伏乞两位皇太后,收回成命。”
“宝NFDA1 奏得是。”恭王接着也说,“而且总署也少不得沈桂芬这个人。”
此外就没有人敢说话了,抵文祥遗缺的景廉资望还浅;王文韶还只是“打帘子军机”;沈桂芬则不便自陈。
但是仅宝NFDA1 那一番犯颜力争的奏对,也就够了。慈禧太后对他那句“臣等不敢奉诏”的话,深为不悦,转念想一想自己的处置,亦未免操切,同时也想到沈桂芬的谨慎柔顺,毕竟得力,因而回心转意,接纳宝NFDA1 的直谏,收回了沈桂芬外放的成命。
天意虽回,而何以突然起此波澜的原因,不能不考查。以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而贬为边省疆吏,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视作是失宠的明显迹象,而惶恐的又不止于沈桂芬,在熟悉政局的人看,将要倒霉的,亦不止于沈桂芬。
因此,对这突如其来的不祥之兆,触目惊心的,至少还有三个人,一个是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的户部尚书董恂;一个是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礼部左侍郎王文韶;还有一个就是身为两朝帝师的左都御史翁同NFDA2。焦灼的沈桂芬,终于盼到了翁同NFDA2。为了避人耳目,翁同NFDA2 特地先送了信,将在深夜相访。他仍旧保持着雍容的神态,相形之下,反显得城府极深的沈桂芬,倒有些沉不住气的样子。宾主一揖,毫无客套地就围炉低语,谈入正题。
“你听到什么消息没有?”
“议论甚多。”翁同NFDA2 答道,“看法都差不多,是兰荪捣的鬼。”他停了一下又说:“王夔石进军机,早就有人不服气了。”
王文韶这年二月进军机,是顶前一年九月丁忧的李鸿藻的缺。军机处除了恭王领头以外,大军机两满两汉,两汉一南一北,势均力敌。李鸿藻开缺,应该补个北方人才合成例,哪知沈桂芬引进了他的乡试门生,籍隶浙江仁和的王文韶,打破了南北的均势,无怪乎遭李鸿藻一系之忌。这一层,沈桂芬也知道,但是,他不相信李鸿藻“捣鬼”。
“兰荪究不失为正人君子。而且他起复也还早,用不着在这时候就撵我出军机。”沈桂芬说,“就算我出军机,他也补不上,反便宜了别人。”
“是的。”翁同NFDA2 点点头,“外面的浮议,究竟搔不着痒处。照我看,恐怕还是‘高密’的暗箭。”
“高密”隐着“仲华”二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封高密侯,而邓禹字仲华,跟荣禄的号相同,翁同NFDA2 的看法与沈桂芬的怀疑,亦正相同。
“着!”沈桂芬拍着膝盖说:“除他以外,别人不会起此恶毒念头,就有此恶念,亦无法进言。”
“不过,”翁同NFDA2 忽又改口,“也只是悬测之词,究竟不足为凭。”
“不然!”沈桂芬打断了他的话,却又迟疑了好一会才开口:“叔平,你能不能助我一臂?”
“是何言?”翁同NFDA2 说,“只愁力薄,不能为公之助。”
“此事非劳鼎力不可,他人无用。”沈桂芬放低了声音,“你跟‘高密’是换帖弟兄,可共机密。”
翁同NFDA2 有些发愣,他充分了解沈桂芬的言外之意,是要他到荣禄那里去做一次“探子”。这个要求颇出他的意外,但仔细想一想,易地而处,自己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这确是个“舍我其谁”,别人干不了的任务。
“叔平,”沈桂芬转而言他:“照理说,你早该进军机了,不过你是帝师,身份尊贵,我不便保举,一则,我不配当你的举主,再则,我怕别人说我引你为重。你是最明白不过的人,两蒙其害,何苦乃尔?不过……,”他停了一会,忽然说了句:“桑白齐老病侵寻,干不长了。”
这是开出来一个条件,如果翁同NFDA2 肯替他效这番力,那么,桑春荣一旦开了刑部尚书的缺,他就会保荐翁同NFDA2 继任。
这一番话不能不令人动心,左都御史与刑部尚书,虽同为“八卿”,但尚书毕竟不同。而且左都御史虽号称“台长”,其实柏台森森,尽皆傲然兀立,那些“都老爷”,数谁都不是肯帖然听命的,远不如六部尚书,司官抱牍上堂,诺诺连声来得够威风,有作为。
于是他说:“同舟共济,我自不惮此行,但有什么成就,却不敢说。”
“偏劳,偏劳!”沈桂芬连连拱手,“此事还望缜密。”
“缜密”两字是说来安翁同NFDA2 的心的。在南北党争中,翁同NFDA2 亲南而保持着近乎超然的态度,这一点他很重视,所以沈桂芬的“缜密”,实在是暗示着支持他的表面超然的态度,好让他消除顾虑。
是经过仔细盘算,扣准了时间去的,去时正当荣禄在明如白昼的煤气灯下,举杯陶然的时候。彼此换帖弟兄,自是不须禀报,便被引到席前,当荣禄起身迎接时,听差已经另添一副杯筷,在等待翁同NFDA2 入座了。
“沈经笙真不是人!”一进门就满面气恼的翁同NFDA2 ,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发泄,一坐下来就愤愤地说,“我跟他要绝交!”
“怎么?”荣禄颇为诧异,“何以气成这个样子?”
“他跟人说,我想进军机,所以巴不得他出京,小人之心如此,岂不可恨?”
荣禄对他是持着戒心的,所以这番愤激之言,在将信将疑之间,只解劝着说:“算了,算了!沈经笙的度量,谁不知道。‘宰相肚里好撑船’,他这个宰相……。”荣禄笑笑举杯。
“仲华!”翁同NFDA2 正色说道:“你不可掉以轻心!从先帝初崩那晚上,你动了枢笔,沈经笙就拿你恨入切骨。外放贵州,他跟人表示,说是出于你的主谋,非报此仇不可。你不能不防!”
荣禄报以不承认也不否认的微笑,同时也只有再度举杯,来掩饰他的略有些尴尬的神色。
“最近有首好诗,传诵一时,你听人说过了没有,吴圭庵的《小姑叹》?”
第一部分柳堂死谏第2 节序曲(2 )
“没有听说。”荣禄答道,“吴圭庵在兰荪那里见过两面,不熟。再说,我也不是可以跟人谈诗的人。”
于是翁同NFDA2 用清朗的声音念道:“事事承母命,处处蒙人怜;深潭不见底,柔蕤故为妍。”
“事事承母命,处处蒙人怜。”荣禄笑道,“形容绝妙!沈经笙在西太后面前,就是那副宛转承欢的样子。”
“想不到碰那么大一个钉子!”翁同NFDA2 忽然拍手嘻笑,“几时见着圭庵,倒要劝他另写新篇《小姑哀》!”说完,笑声更大了。
这番做作骗倒了已有酒意的荣禄。他跟翁同NFDA2 相交这五六年,从未见有如此忘形失态,可见得他是恨极了沈桂芬,所以才有这样声容两俱刻薄的调侃。
这一念之转,使他撤除了对翁同NFDA2 的藩篱,觉得依旧可共腹心,“叔平,跟你说实话吧,倒不是我对沈经笙有‘卿不死,孤不能安’之感,他引进王夔石,遭人大忌。上头也怕他党羽太盛,搞成尾大不掉之局,想设法裁抑。如果仍旧在朝,不能无缘无故撵他出军机。那天西太后召见,提到这件事,我说了句:”黎培敬不是内召‘?还来不及往下说,西太后就摇摇手,不让我再往下说。说真的,第二天的面谕,连我也觉得意外。“
显然的,荣禄还有些言不由衷。这也难怪他,即令至交,总也不能自道如何暗箭伤人?反正真相已明,他怎么说也不必听,要听的是这一句话:“遭人大忌”之“人”是谁?
“王夔石原非大器,沈经笙的援引,确是出于私心。”翁同NFDA2 说,“且不说兰荪,就是他们浙江人,也有许多不服的。”
这是试探,如果忌沈的人是李鸿藻,荣禄当然要为他辩白。然而做主人的却无表示,只说了句:“但愿王夔石不出乱子,出了乱子。准是‘小鬼跌金刚’!”
“小鬼”何指?翁同NFDA2 思不明白,“这是怎么说?”他问。
“同治三年,”免办军需报销一案的来龙去脉,你不知道?“
“那不是出于倭艮翁的奏请吗?”
“倭艮翁是因人成事。王夔石那时在户部。”
王文韶那时在户部当司官,年纪还轻,不曾染上如今一味圆融的浮滑习气。平日亦颇留意公事,深恐一旦洪杨平定,办军需报销时,户、兵两部书办多方勒索骚扰,各地将领为填此辈贪壑,势必苛征暴敛,苦了百姓,甚非大乱之后,与民休息之道。因此,便草拟了一个免办军需报销的条陈,预备呈绐堂官。
这是绝人财路的“缺德”行为,便有同官劝他不可多事,王文韶为危言所动,果然搁置了下来。而户、兵两部的书办,实际上也已经有了行动。
当同治三年春天,李鸿章克复常州,洪秀全病殁,太平天国之亡,已指日可待。户、兵两部书办,认为快要发财了,于是相约密议,决定派人到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各地,与各领一军的将官接头,谈判包办军需报销的条件。这得花两笔钱,一笔是照例的“部费”,奉命专征的大将都得要花,哪怕是圣眷优隆,生平蒙“十三异数”,为高宗私生子的福康安,都无例外。
另外一笔是办报销的费用,军需报销在乾隆年间颁过一本“则例”,哪一项可报,哪一项不可报,写得明明白白,本来不算难办,难就难在收支必须与底案相符,不然就要被“驳”。事隔十几年,经手的人不知换过多少,哪里弄得清楚?因此部里书办与各省佐杂小吏协议,由京里派人就地查阅藩、厘、关、盐四库底案,代为办理,笔墨纸张,伙食薪水所需,一概由部里书办代垫,将来算部费的时候,一起归垫。
当江宁报捷时,这笔垫款已用了好几万银子下去。而恭王与大学士管部的倭仁,却已有了密议,等论功行赏告一段落,开始筹议善后事宜的当儿,突然有一天下午,倭仁约集户部六堂官,同时到部。一到就征召得力的司官,将已外放湖南道员的王文韶所草拟的那份节略取了来。像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