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谁说京官有钱有肉-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英只略颔首,将那诏书收进深袖之中,沿着空荡荡的走廊往前面的太极殿走去。
太极殿的百级阶梯下跪满了文臣武将,早就急得要发疯的赵公公见沈英过来,终是舒了一口气。
沈英停住步子,神情寡淡得好似什么事也未发生。他开口道:“皇上口谕,急召襄王进京。”
赵公公闻言高声朝底下群臣复述道:“皇上口谕,急召襄王进京……”
沈英略阖了眼,风卷起他的袍角,倒有些苍凉的意味。
天气阴沉干冷得让人无比清醒,京城竟又迎来了一场雪。
絮雪飞扬,却像是三月里的柳花。
【四六】好本事
急召襄王进京的消息;孟景春是从大理寺同僚口中得知的。她将整理好的供单送回大理寺,同僚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气氛很是沉闷。天色将晚,她在衙门里待了一会儿,同僚们便陆陆续续走了。
徐正达也不知去了哪里,她便将魏明先的供单锁进柜子里;打算回去睡个觉。身上这衣服许久未换,她也似乎很久未吃到一顿热乎的饭菜了。但她刚走到门外;便见有辆马车朝这边驶过来,那马车看着眼生;她顿住步子,那马车果然停了。
车中下来一小吏,那小吏问她道:“可是孟大人?”
她有些摸不着头脑;回说:“是。”
那小吏给她看了腰牌,道:“小的从政事堂来,沈大人先前吩咐说若魏明先的案子审出结果了,便请大人带上供单过去一趟。”
孟景春轻蹙眉,只说:“稍等,我回去取。”
她还有些纳闷,沈英现下应忙得不得了,又怎可能要看魏明先的供单?
待她携供单到了政事堂,那小吏将她带进去,却不见沈英人影。小吏道:“沈大人过会儿再来,天也不早,孟大人不妨先吃些东西。”案桌上摆了一菜一汤,虽然简单却好歹是热乎的,孟景春待那小吏出去后,捧了饭碗便埋头吃起来。
吃完了,搁下碗筷,一偏头,便看见沈英进了屋。屋外寒气重,他一进屋,仿佛将那清冷雪气都带了进来。他袍上虽落有碎雪,却到底齐整干净。这些天忙成这样,他却还存着基本的体面,孟景春低头看看衣裳,倒觉得自己潦倒又狼狈。
她好似有不少时候未见他了,忽然竟不知如何开口,神色竟有些空茫。沈英走过去,俯身伸手轻捏了捏她的脸:“不认得我了?”
孟景春猛地回过神,立时将那供单取出来递给他。沈英只潦草翻了翻,看了个大概便又还给她:“魏明先素来固执,这次笔录画押竟如此顺利,你在天牢耗了多长时间?”他又凑近些,轻嗅了嗅:“衣服都臭了。”
“啊?”孟景春连忙站起来,抬手闻闻袖子,确实是嗅到一些酸臭气。她有些不好意思,作势往后退,沈英却将她揽过去,轻叹出声:“我不嫌你。”
沈英将下巴搁在她肩上,重量也稍稍压过去:“让我靠一会儿。”今日又回不了府,却想与她待一会儿。
过了好些时候,孟景春问:“方才是从哪里过来的?”他这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似是从郊外回来一般。
沈英神色略顿,却说:“去了一趟城外,有些事终是处理完。”
他不点破有自他的主张,孟景春亦不多问,偏过头看了一眼案桌上堆叠如小山般的折子,料想光是劝皇上慎废太子的都应该不少,便道:“我听闻……襄王要进京了?”
“恐怕也就这半月的事。”沈英放开她,拖了张椅子给她:“坐。”
这位襄王的父王是皇帝长兄,当年这位皇室嫡长子因身子骨太弱甘愿放弃继承帝位,自行请封至边陲楚地,在封地住了十多年便早早过世。襄王是其唯一嫡子,少年继位,不过短短十几年工夫,便将贫瘠动荡的边陲楚地治理得百姓富足安康,更是与邻国互通贸易有无、和平往来鲜少再动干戈,可谓治绩斐然。
人誉襄王仁智明恕、聪达多识,且重慎周密,乐施爱人,又赞其经学博览、政事文辩鲜少人及。这般德行才情兼备众人捧誉者,其实也不过才二十八岁。
楚地是现存唯一的藩王封地,即便襄王如此受赞誉,但在朝中却仍有人念念不忘削藩一事,多次向皇上拟折,却都被皇上一一驳下。
如今太子被废,皇上膝下再无可接替太子之位的子嗣,这时候召襄王进京,意图实在昭然若揭。朝中流言四起,皇上如今已危在旦夕,只为撑到襄王进京那一刻,将这江山交托于他。
太子余党纷纷上折,只道让一介藩王进京不合规矩,请皇上收回成命,却被左相陈韫的一句话全给驳了回去:“太祖有训:子无德,即传兄弟;兄弟不在,则传侄;无侄,传位贤能。”
话直接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明摆着说废太子已绝无可能东山再起,皇帝即将迎立襄王为新太子,毋庸置疑。
孟景春并没有接着提这茬,她已是困顿得不行,便索性趴在案桌上睡了。屋外飘着雪,冬天仍是迟迟不肯走。沈英见她伏案睡着,却顿觉安心不少,多日来的应付与奔波总算告了短暂段落一般,能让他喘一口气。
他起身往炉子里加了两块炭,烤了烤手这才直起身,小心翼翼将孟景春抱至后面软榻,给她掖好了被子。
临近五更时,孟景春醒了,揉揉眼环顾四周,才知这是在政事堂。这榻略窄,只容得一人卧,平日里供沈英夜宿。周遭布陈简陋,身上被子也算不得厚实,勤苦至此又是何必。她小心翼翼起了身,蹑手蹑脚走到前面,一盏灯昏昏亮着,沈英却伏在案上睡着,他手中握着笔,而笔尖处化开的一滩墨迹,已经干了。
她刚伸过手,欲拿掉他手中握着的那支笔,沈英却蓦地醒了。
孟景春下意识往后退了一下,却见他神色中有初醒的空茫,竟有些傻呆呆的意味。本应该开口一本正经说“如何这样就睡着了,会着凉的”,可孟景春偏偏忍不住哈哈笑了出来。
沈英蓦然醒过神,看了看她,却只冷着脸说:“将外袍穿起来,也不怕冻着。”
孟景春脸上笑意倏地收起,耷拉着脑袋去后面将外袍套起来,又走回前面才反应过来:“唔……是相爷替我脱的外袍?”
沈英收拾着案上的东西,头也不抬,闷闷道:“不然睡得不舒服。”
他好像有些闹脾气,孟景春忽然觉得方才不该笑,可她又从未见过沈英这样子,难得笑一笑又怎么样?小气!
沈英伸手揉了揉太阳穴:“天快亮了。”
孟景春忍下腹诽,低头抹平夹领:“我将供单送回大理寺,今日告假回去歇着了。”
“好。”沈英起了身,“路上当心。”
孟景春出政事堂时,天还未亮,值宿小吏都还睡眼惺忪,她低着头匆匆忙忙离开,沿着清冷冷的御街往外走,石板路上有积雪,踩一脚一便一个坑,鞋子全湿了。她一路走着,竟不知不觉到了陈府门口,她在那门口站了会儿,却终是没有进去。依照陈庭方的性子,这时候恐怕谁也不想见,也不知他那糟糕的身体,这一次能不能撑过去。
*****
过了约莫近一个月,朝中众人仍是各怀心思,襄王却已是悄无声息地进了京。此事并未声张,除几位要臣知其行程外,其余人一概被蒙在鼓里。
待所有人都知道这事,襄王已在宫中住了好些天。襄王自继位后再未到过京城,此次进京,随行的只有封地老臣戎彬及年轻近臣严学中。
戎彬当年随同老襄王去往封地时,才二十七岁,手段狠戾令人闻之生畏,打仗从无败绩,很是目中无人,如今年纪大了,依旧还是老样子,看谁都不顺眼,但惟独对襄王心服口服,俨然一副忠仆模样。
而近臣严学中更是传奇,年少时入书院念书,因辩难时言辞太刻薄,先生无法接受,被退学;又入一书院,继续被退学;再辗转他乡求学,仍旧待不了多久就被退学。后来周边都知道严学中此人,再无书院敢收。可这人偏偏聪明得不得了,什么东西看一遍足矣,小小年纪也很是嚣张,最后亦成襄王幕僚,在楚地一待十多年,成为楚地重臣,当了倒插门女婿,夫人极有钱亦很有手段。
消沉了多日的京城,竟因襄王进京又热闹了起来。坊间谈资越发丰富,孟景春有时在衙门值完夜回府,在早茶铺吃个茶果都能听人说得唾沫乱飞。
但沈英却越发忙,三五天才回府一趟,倒头即睡,连吃个饭都匆匆忙忙的。
这日清早,孟景春穿戴整齐坐在伙房里啃一张饼,沈英竟起得比她还晚,匆促地到伙房要了一碗粥,也顾不得是否烫口,很是迅速地喝完便起身揉了揉孟景春的头,转身就走了。
孟景春嘟了嘴,鼓了两颊看着门外。竟一句话也不同她说?揉个脑袋就算完事了?她将头转回来,继续闷头吃饼。
然她刚啃了第一口,沈英却又折了回来,见那厨工刚好背对着桌子在揉面,极其迅速地俯身凑了上去。孟景春一懵,沈英亲完却已是施施然直了身,淡淡道:“休沐莫出去乱晃,在家看看书颐养性情也好。”
那厨工转头看了一眼,又默默转回去继续揉面。
孟景春脸瞬时通红。
待沈英走了,她便当真老老实实去书房寻了本书看。到了傍晚时,小厮急匆匆地来敲书房的门,说有客到,牛管事又恰好不在府中,请她前去应付一下。
孟景春假扮过几回府中管事,且现下也有人知道她住在沈英府里,见客倒也没什么。说起来前阵子不知怎么的,常有人问她是不是借着宗亭的关系住在相府,她一时咋舌,却不予相告,许多人便默认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也并不觉着奇怪。
她换了身衣服往前头去,来人很是淡然地坐着,孟景春只瞧了他一眼,便慌忙低下头去,道:“相爷不在府中,不知贵客前来,是否有急事?若无急事,不妨留下名帖,小的可代为交予相爷。”
那人起了身,看了她一眼,淡笑了笑,只道:“府中管事这样年轻?沈英倒真是……”
然他这话还未说完,门外便响起了马嘶声。沈英下了马车,便快步往里走,他方才在外头已是看到了严学中,便已猜到怎么回事,今日孟景春正好休沐在家,指不定现下已经见到了那个人,也不知失礼了没有。
前厅门大开,沈英见厅内此情状,连忙作势要跪,那人却不早不晚转过身,伸双手稳稳托住了他手肘,淡笑:“走稳,可别摔了。”
【四七】告白?
孟景春在后面看着一愣;沈英方才这是要摔倒的模样?这……实在好牵强。
沈英站直了身体,却未开口。那人面色淡淡,道:“顺道路过,本以为这么晚你会在府中,没料你倒勤勉,忙到这时候才归。有事找你聊一聊;府中若不方便,出去谈。”
沈英见襄王这般微服出门;便也不戳破,只应了一声。
他迅速看了一眼孟景春;孟景春似是明白过来一些,心里直打鼓。
那人步子闲定地往外走,沈英亦是跟了出去;孟景春这才缓了一口气。
沈英回府时,已是夜深。他在伙房里逮到孟景春,说:“你没事又往这里窝。”
孟景春灰着张脸,将一只冬天存下来的红薯丢进灶膛里,烤着烤着揉了揉鼻子,竟蹭了灰上去:“我觉着我要倒霉了。”
沈英瞥她一眼,走到纱橱前去找吃的,只找到一碗凉掉的鱼汤和半碗米饭。他将碗拿出来,说:“你如何要倒霉了?”
孟景春闷着头说:“后来我偷偷跟出去,看到严学中了,想来今日那贵客……就是襄王罢?”
沈英倒是避重就轻,打开锅盖,里面一锅水已是快沸,拿了热菜架子放上去,将米饭和剩下的鱼汤搁在热菜架上,轻描淡写地问:“你认得严学中?”
“唔,他来过一趟大理寺。”孟景春还听说严学中亦是典狱出身,因为言辞刻薄一针见血很是厉害,虽说现在收敛了许多,但那天徐正达站走廊里只与严学中说了不过半炷香工夫的话,便脸色惨白,十分难看。
孟景春听同僚之间的传言,说大理寺卿一职已空了这么长时间,若襄王当真上位,恐怕严学中会来补这个缺。
若这传言当真,大理寺将大变个模样。徐正达爱敷衍溷日子,若来个铁面冷血的上官,孟景春想了想,突然觉得也挺好。不过……自己脑袋又不算特别灵光,会遭嫌弃么?
她想着想着,竟将襄王这茬事给忘到一边去了。沈英道:“因今日来的是襄王你便觉着自己倒霉了?”
“是啊。”孟景春闷闷回,“今日冒充府里管事,万一以后被认出来,我便觉着我要倒霉了。”
沈英淡笑笑,盖上锅盖,靠灶台站着:“我还未觉得自己会倒霉,如何轮得到你啊。”
孟景春将脑袋伸出去,看一眼灶台旁站着的沈英:“相爷出去难道未吃饭就回来了?”
沈英皱皱眉:“因为那位太小气,只谈事不吃饭。”
孟景春黑了黑脸,自己小气竟好意思讲别人。她将脑袋又缩回去,翻了翻灶膛里的烤红薯,闷着声道:“那相爷请不就行了?”
“襄王没这个意思,严学中不肯出钱,我强出这个头做什么?”他略停顿,“不如回家喝鱼汤。”
孟景春又揉揉鼻子:“严学中真的很有钱么?”
“算是罢。”沈英忽叹口气,“他夫人给零用给得很大方。”
“唔,夫人真的很有钱?”传闻是真的?
“是啊。”
“噢……”孟景春拖长了尾音,“相爷莫不是羡慕严学中?”
“我羡慕他做什么?”
孟景春鼓起腮道:“因为夫人给零用很大方呀。”
沈英瞥她一眼:“我用不着夫人给零用。”说着打开锅盖,拿过布垫将热好的鱼汤和米饭端出来,接着道:“你二月的月俸领了?今年多了一两罢?”
孟景春哼了一声不理他,注意力全在灶膛里那只烤红薯上,翻来翻去,外头已是焦黑一片,也不知里面熟了没有。她又翻了翻,待灶膛里柴火烧尽了,将那只红薯扒拉出来,直接伸手便去拿,烫得直龇牙,摸了一手黑。
她找了块布包好,忍着烫拿到桌上,将布摊开来,对着那红薯吹啊吹。沈英正坐她对面开始吃饭,见她吹了会儿,伸手过去将那布连同红薯一同拿了过来,很是有条不紊地剥开了焦黑的皮。
沈英剥到一半,孟景春伸过手去,他已是低头吃了一口。
“啊?”
沈英拿着那香气四溢的烤红薯,抬眼看她,语声极其平淡:“难道不是给我吃的?”
“我……”孟景春咽了咽口水。
沈英低头看看饭碗里那么几口饭,再看看那鱼汤,说:“你觉得留这么点我能吃得饱?”
孟景春抿抿唇,很是大方说:“你吃罢。”
沈英便低头慢条斯理地继续吃。孟景春伸长了脖子看着那冒着热气的红薯,又补充了一句:“很烫的,你……你别吃得这么快。”
沈英说:“我是为你好。”吃得太慢不得馋死你么?
孟景春别过眼,起了身道:“我先回去了……”
“不陪我吃完么?”
孟景春不满道:“相爷又不是小孩子。”
“我就是小孩子,你坐下。”
孟景春一扭头:“就不!”说罢很是神气地就要走。
沈英却忽地腾出一只手来,伸过去抓住她夹领,轻轻用力:“你走啊。”扯坏衣服什么的就管不着了。
孟景春皱了眉低眼看看:“相爷好不讲道理。”
“我是不讲道理。”沈英一边说着竟还将那碗鱼汤喝完了,这才抬了头看她,脸上渐有笑意,却是淡得很:“今日我确实很羡慕严学中。”
孟景春瘪瘪嘴:“那相爷去寻个有钱的夫人好了。”
“我并非羡慕他夫人有钱。”沈英顿了一顿,“我是羡慕他——有夫人。”
孟景春别过脸:“那相爷去找个……”
沈英起了身,隔着一张桌,上身稍稍前倾,唇贴着她耳朵温声道:“你做我夫人不就好了?”
孟景春登时红了脸,急道:“相爷胡说什么?”
她自然是想嫁他,可如今这情形,她以男儿身份在衙门走动,就算她辞官不做,可若沈英还在朝中,她便不可能明着嫁他为妻。
沈英又怎可能辞官不做呢?孟景春看得出他的抱负,她知道他身上有担子,不可能说放便放下。一走了之不像是他会做的事,即便他对这朝堂已不存太多希冀,可尚有责任在身,如今便不能走。
念至此,孟景春心中竟有一些怅然。
沈英见她此反应,也猜这家伙已想到了这一层。何时……才能不揣着这些心思过日子?
孟景春转回头,视线与之相对,抿了抿唇,只说:“我不贪心的,不着急。”
沈英喉结轻滚,松了手,只淡淡应了一声:“恩。”
孟景春深吸一口气,脸上绽了一笑,两边酒窝浅浅。明明是素净得不得了的一张脸,却偏偏……教人难忘。
******
襄王督审废太子结党谋害二殿下一案,听闻大理寺一评事先前很是顺利地弄妥了魏明先一案的供单,便遣人去大理寺找到孟景春,让她来一趟。
孟景春拍拍脸,她心道那一日襄王似乎也只是瞧了一眼,应当不至于记得,何况她只是扮作管事而已,又不是重要人物,应当是不要紧。她这般宽慰自己,却还是忐忑。
见了面,她垂了头同襄王行了礼。襄王瞥了她一眼,只道:“现下大理寺的人都这般打不起精神?太忙累着了还是嫌俸银少?”
孟景春微微抬了头,站直了身子。
襄王看到这张脸,竟一句多余的话也未说,只径自拿过一旁卷宗,翻出那供单来,问了一些话。
孟景春心中舒了一口气,庆幸还好未被认出来。她遂老老实实将如何取得这供单的事说了,襄王听着却也不说话,等她悉数说完,才简略给了评价:“原只是运气好。”
孟景春黑了黑脸。
襄王又淡淡补充一句:“运气好也是本事。”
孟景春忍不住腹诽,何必拆着说,连着说完不是很好吗?
他将那折子放回案桌上:“没什么事了。”
孟景春这才如释重负地行礼告退。
然她刚走到外头,便瞧见沈英走过来。沈英未与她打招呼,她也很识趣地低头匆匆走了。
近来皇帝龙体欠安不问政事,这几日已全权委托给襄王处理。遇上重要的事,沈英亦是要递呈相关折子得襄王批复。
他进屋后不卑不亢地行了礼,将折子双手递上。襄王接下,却也未翻,见他这个模样,一句话也未说。
沈英道:“殿下若无要事,容臣告退。”
襄王将折子搁在案上,语声缓淡:“让大理寺评事与你做府中管事——”微微抬了眼:“你好本事啊。”
沈英波澜不惊地慢慢回他:“孟评事与宗亭有些渊源,宗亭离京前曾与臣商量过能否让他在臣府上住一阵子,便不知不觉住到了现在。又因孟评事不愿白吃白喝白住,闲时便帮忙做些事。”
襄王淡笑:“看来大理寺略闲,竟还可在相府兼当管事。”
沈英避重就轻:“大理寺一年多没有个总领事务的人,终不是办法。”
“你看呢?”
“严大人典狱出身,在殿/□边又历练这些年,足可堪此任。”
“挺好。不过——”襄王看他一眼,“沈相如此举贤不避亲,让旁人知道了不好罢。”
沈英从容自若:“举贤避亲才刻意。”
襄王笑了笑:“听闻沈时苓快到京城了。”他稍顿:“许多年未见了罢?”
【四八】时苓
先前有话必答;这会同他提起沈时苓,沈英倒是不言声了。
襄王见他这反应,只道:“没什么事了,去忙罢。”
沈英出了门,在走廊里站了一会儿。
想起来,自十多年前离家至今;他都未再见过这个妹妹。
那时襄王亲政不久,认为女子有才德兴许更利于民风开化;便在楚地试着推行女学。沈时苓觉着好玩,也顾不得旁人怎么看;便央着爹娘要进女学看看。那时女学学堂离沈英念书的地方也就隔着一条巷子,沈时苓便每日起了早,跟着沈英一道去念书。
沈英得每日将她送到女学;自己再折回书院。因为她磨蹭,还曾经耽搁了时辰,去晚了被书院先生责罚。沈英平日里是不理会她的,小丫头不好好在家待着没事总往外跑,那时的沈英觉着她烦透了。
后来他因为一些事情愤然离家,由是年纪小,对家人也没有丝毫惦念,总以为自己本来就一个人。后来年纪渐长,看多了世事,想要提笔写封家书,却总是不知如何开口。年轻气盛时做的糊涂事,如今看来,真的是伤了太多人。即便现下想要握手言和,他都觉得没脸再去。
沈时苓即将进京,也意味着他们必然会再见。如何开口?要问些什么?他均没有概念。关于这妹妹,他所清楚知道的只有十多年前的事情,后来听闻她将生意做得很大,且手段厉害,都隐约觉着那与他记忆中的沈时苓,不是同一个人。
******
又过了约莫大半个月,这日孟景春从衙门中回来。天气渐暖,她回来路上买了块酥饼,吊儿郎当地边走边啃,这就进了府。
黄昏正好,她喊了一声牛管事,却只有桂发摇着尾巴兴冲冲跑了来,咬她的袍子。她将剩下的饼丢给桂发,拍拍手上的碎屑,继续往里走。
她瞧正厅灯亮着,不知有什么事,便走过去悄悄往里探了一眼。里头一女子坐着喝茶,只看侧脸也看得出是个美人,穿的衣服也与京城这边不同,袖口紧窄,看起来很是干练精神,倒像是楚地那边的打扮。
孟景春愣了愣,相爷府这是头一回来女客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