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好媳妇-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多久顾致城下乡搞试点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商务局。那些看热闹的说风凉话的都跑过来了,一个个都等着看顾致城出丑。

顾致城也不恼,憋着一股子劲头想要给这些人看看。他到底还是跟这些人不一样,骨子里就不是吃闲饭干拿钱混日子的人!

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张翠莲开始给顾致城准备行李的时候。安荣这才得了消息,在家里头又是大闹了一场。

“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农村人,又不讲理又爱占便宜又没有素质。好不容易跟你们老顾家那些穷亲戚不来往了,你现在又给我跑到农村当什么大队书记?”安荣当着谢军董丽华的面,也不顾及自己的孙子还在瞪着大眼睛骨碌碌的看热闹。

她自己先让自己的嘴巴爽快一番,根本不在意别人的想法什么话都往外说。

“你会种地么?你懂农活么?你连花你都没种过,菜苗你都认不全你凭什么去当人家的大队书记?你脑子让驴给踢了么?”安荣急的在客厅里直转圈,叉着腰伸出手指着顾致城不停地数落。

张翠莲在一旁看着,忽然间明白了当初后院那个大姐为什么屡次挨揍了。这不就是因为她有些动作让她的丈夫受不了么。

别说顾致城脸色越来越难看了,就是张翠莲也不喜欢别人指着鼻尖说自己。尤其是安荣说道激动的时候,居然去拉顾致城的耳朵。他都三十好几的人了,在部队里也是军衔非常高的参谋长了。在家里头不仅被他妈指着鼻子数落,还要被揪着耳朵骂。

张翠莲看不下去,拉开安荣那只不安分的手。按住要起身的顾致城,笑着说道:“妈,这事儿不赖我们。这是上头下达的命了,这是给你儿子一个机会呢。”

安荣仰着头声音拔高了好几度,歇斯底里的喊道:“什么机会?去了农村还有什么机会?你懂个屁,他这是着了别人的道儿了。”

说着也不顾张翠莲等人接下来要解释什么,扭身走到电话旁拿起电话熟练的播下了一串数字:“喂,哦,杨舒雯么?我是安荣,我找你们家老孙,让他接个电话。当然有事儿了,关于我儿子的大事儿。你快着点!”

随后安荣对着电话噼里啪啦的开始抱怨,说顾德海不是个东西说部队亏钱了顾致城。提到了如今他要去下乡当村干部的事情,想让那头的老熟人给帮帮忙。

张翠莲上去劝阻被顾致城给拦住了,就看着安荣脸色越来越难看的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的打。

直到挂了第四个电话,顾致城终于忍不住问道:“还想打?没看出来咋回事儿么?”

安荣按耐住要拨打第五个电话的冲动,气哼哼的站起身抱怨道:“这些个老东西,没有一个靠谱的。现在的人真是的,人走茶凉谁也不给这些老同志面子!”

顾致城忍不住打击她:“那是人家没有面子么?还没看出来现在是你没有这个面子,自己碰了一鼻子灰!”

安荣脸色难看的站在那里,愣愣的发着呆。也不知道是想明白了还是没想明白,顾致城可不管那个。开口继续刺激道:“你现在以什么身份找人家办事儿?你是替我着急,这我能理解。可是要是真的着急,那也是我爸去给人家打电话。我爸没有出面,那就说明这个事儿不着急。”

安荣气不过反唇相讥:“你爸说跟我说不一样么,你不是你爹的儿子么?以前我打电话怎么就不这样,现在……”

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安荣终于后知后觉起来。忍不住老脸臊的通红,双手捂着嘴巴不可置信的嘟囔:“不可能的,没有这么办事儿的。我们都是处了几十年的老熟人了,他们……”

顾致城不忍心再刺激亲妈,话说到这里在场的人都清楚了。

安荣跟这些人相交了几十年,平时经常走动有个什么事儿也都相互帮忙。即便是有的老战友先退休了,可过往的根基还在能帮忙的肯定会帮。

如今这些人都跟安荣打哈哈,不直截了当将这件事儿接过去。不是因为顾致城这事儿特别难办,也不是因为他们一点改变的能力都没有。而是因为这个事儿是不是真的是顾德海的意思,众人都搞不清楚。

相交几十年那是跟顾德海的交情,如今她已经是被离婚的人了。平时见面正常交往,可谈到人情上那就得好好地想想了。

万一这事儿顾德海不知道或者是不愿意,忙活了一大通没落个好儿那就麻烦了。

什么才叫人走茶凉?有时候,人还在茶就已经凉了!

☆、第三百一十六章 杨庄

第三百一十六章 杨庄

“咱有人!”这是安荣以前最爱说的话,不管是顾德海的老战友还是她家里做生意的亲戚朋友。c除非遇到了特别难的事情,否则按照安荣的想法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

但是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么一天,安荣只觉得老脸丢尽在儿子媳妇面前呆不住回屋里面躺着去了。

她这一进屋,董丽华谢军便开始问起顾致城下乡的事儿。顾致城将这件事儿仔细说了清除,去掉这事儿是靳文牵的头两口子背地里商量了一下这个经过。

但是也说明白了,这件事儿早就问过了好兄弟。这个事儿现在是试点,上面也很重视难度虽然大但是一旦成功了那就意味着可以全市推广。

谢军董丽华祖祖辈辈都在黑土地上刨食,对于农村的改革看的比安荣明白。顾致城说的是他的工作,老两口看见的是未来。加上张翠莲在旁边游说,提起了她在南方看见的那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虽说现在还没有发展成那个样子,但是经济繁荣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两口子非常的高兴,尽管试点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就冲着顾致城这份心,两口子也要支持一下,用董丽华的话来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他们的支持方式当然是会帮忙带孩子,家里面若是有什么困难的他们在经济上也支持。谢军两口子向来都对他们两口子如此慷慨,一味地付出不图回报。

实际上顾致城也知道,这两口子家里头也不太平。只不过尽量不给他们带来麻烦,亲生父母能做到什么样更何况这是养父养母呢。

安荣折腾了一天,先是被顾德海的老战友们驳了面子。后来又被顾德海的小老婆气去了半条命,她气不过给顾致秋打电话发牢骚。发现顾致秋见了南方的父母,心里头有了分手的想法。

现在她知道顾致城是一定会下乡的,不然的话恐怕会丢了工作。不过好在这也是工作而已,等到过两年找人把他弄回来也不是不行。当下最着急的其实是顾致秋这个不听话的死丫头,安荣顾不上儿子买了火车票去了海拉尔。

安荣前脚刚走顾致城就坐着局里安排的车去了杨庄,那个在靳文嘴里很有发展前景的地方。

这样的场合张翠莲是不方便跟着的,好在那边已经接到了通知做了一些准备。等到这边的交接工作做完,已经要过完了正月十五。

顾致城住的地方就在杨庄村委会的大院里,居住条件比邵华家里头还要好。早早的就铺上了白色的地砖,火炕不大但非常的干净。

此时安荣打来了电话,执意要在五一的时候让顾致秋结婚。这个男人大家伙都没有见过,只有安荣絮絮叨叨满意的不得了。顾致城不满意,过了年顾致秋虚岁才二十四完全不着急的。可不知道安荣到底怎么了,态度极其坚决。

张翠莲做不了小姑子的主,私底下给顾致秋打了电话问了问。顾致秋被她妈磨得没了脾气,只说这个对象对自己还不错就是家里条件有些差。他父母都不是东北人,是最早一批来这边修鞋的南方人。生活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想法上也有很多地方对不上。

安荣倒不觉得这是什么毛病,只说那两口子很务实很能干。勤俭持家生活节俭为人老实,家庭条件差一点刚好可以拿捏得住。

张翠莲是嫂子,这种事儿多说不宜。只是反复跟顾致秋说:“你不要听别人怎么说,日子是你自己过得。你要是不乐意,没有人能勉强。结婚晚一点不怕,你哥你嫂子一直都支持你。”

顾致秋是非常感激的,她不知道在上一世。她一个要学历有学历要气质有气质要才华有才华的漂亮小姑娘嫁给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相貌堂堂为人低调家世良好,说句时髦的话那就是富家公子哥。不然的话顾致秋怎么会在张翠莲面前趾高气扬,怎么会掏钱培养翘翘所有的特长。

别的不说就是那一堂课一百五十块钱的钢琴课,张翠莲两口子是供不出来的。纵然启蒙的是顾致秋,但后面花的钱可也不少。一个礼拜两堂课就三百块,张翠莲一个月的工资都负担不起女儿的特长班。

这也是为什么重生而归的张翠莲,会心甘情愿的拿出钱补贴顾致秋。这事儿张翠莲没跟顾致城说,但是她记在心里头。

现在家里条件比上一世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按照张翠莲的想法顾致秋只可能找一个比上一世那个妹夫更强的。没有道理找一个处处不如她,就为了拿捏的住的狗屁理由。

但是这门婚事是婆婆一手促成的,亲妈断然不会坑自己的闺女。也许新妹夫有什么过人之处,他们两口子不知道而已。

顾致城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别的也没有问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三月开春,康康小小的感冒了一场。董丽华做主将康康送到了政府幼儿园小班里上课,这已经是本市最好的幼儿园了。学费自然也是最好的,一个月要三百块。

张翠莲没有了那么多的收入,好在稿费加上工资也不算低了。只不过她想要将孩子弄到自己的幼儿园里,但是董丽华这一次异常的坚持。想想也对,如果自己是一个普通中学的老师,孩子可以进重点中学难道强制将孩子留在身边?

之前做家电的时候,张翠莲花了大价钱买了一个二手的箱货。去C海岛的时候,她将车给了付鑫用。现在顾致城去杨庄,付鑫这个大老板阔气的很。大手一挥直接将自己买的二手捷达给了张翠莲用。

这事儿可把家里头的那位气的够呛,但是又不敢声张什么。现在外头几个小的正虎视眈眈的盯着自己正室的位置呢,她可一点不敢跟张翠莲闹腾。那可是付鑫的财神爷,事业上的大贵人。

张翠莲看着如今的钱美霞,居然反过来巴结着自己。还希望自己能够在付鑫面前劝两句,好稳固她的家庭地位。这种事儿让她啼笑皆非,几可怜钱美霞的不独立不硬气更可恶付鑫这个丈夫当的实在是太不负责任。

别人家的事儿张翠莲没工夫管,顾致城来了一个礼拜之后。张翠莲开着车过来看了一眼,看见顾致城衣服倒是干干净净放在衣柜里。个人卫生上倒还保持着在部队里那良好的习惯。可是冷锅冷灶睡冷炕,这心里就不是滋味起来。

杨庄之所以会成为试点对象,那是因为这里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杨庄实际上是一个小镇,国道省道都从这里经过。是通往两个县城的交叉口,虽然没有火车但依然是交通枢纽。

其次这里是乌裕尔河流经的地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内流湖。Q市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所以杨庄这个地方水稻、渔业都有最好的自然环境。

张翠莲走在杨庄的柏油马路上,心里盘算着这个地方开发的话确实要比别的地方容易。靳文的本意是能帮着招商引资,看看能不能实现特色经济。

两口子还一度想着“要想富先修路”这个想法,结果没想到这个地方还用得着修路么?国道就在杨庄背后,省道直接在小镇中间穿插而过将它一分为二。

杨庄的教育资源也不错,一个小学一个初中。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这边的小饭庄还有两家。最奇妙的是,这里居然还有一家农业银行跟一家邮局。一家公立医院跟一家私人小诊所一个粮库。

怪不得靳文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资源都这么丰富了再赚不到钱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了呢?

新书记的老婆很厉害,是一个自己能开小汽车的女人。这个消息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杨庄,很多人都骑着自行车跑过来看。

老村长杨昌盛,众人都管他叫四叔是杨庄本地村民里德高望重也是这个村的族长。他上前将这些看热闹的大人小孩驱赶,一边撵一边说道:“看啥看?看耍猴的呢?开车有啥奇怪的,你们没看见女的开拖拉机啊。那玩意不是一回事儿么?”

“这里还有什么族长呢?那还有庄上的祠堂祖坟么?”张翠莲好奇的问着顾致城,顾致城也觉得这里很不一样。

“据说这是当年闯关东的时候,一个村子一起过来的。祠堂这边有一个山东老家那边还有一个,在离庄十里地的地方还有坟地呢。那是杨庄的坟地,全都是老杨家的人,外来户不让进的。”顾致城对这些倒还是了解的。

在Q市有很多村落都这样,杨庄还保持着这个名字。但是周围的村落早就改了,比如十八号、三十四、红旗、东方红。能够保持着原本村落的名字,不难看出这个村子的人在观念上还是很保守的。

顾致城知道这里的习惯,递给张翠莲一盒烟。让她去给老少爷们发一发,算是打了个招呼。

张翠莲性格爽利,说说笑笑的一下子就融入了进去。有人就问张翠莲:“你啥时回来啊?住不住在屯子里啊?”

☆、第三百一十七章 包地

第三百一十七章 包地

张翠莲大方的回道:“我也快了,倒时候大家有什么困难也可以来找我帮忙。”

众人连连客气都说:“不用不用,你来了要是有什么不习惯的,尽管跟我们说。”

四叔杨昌盛是老村长也是杨庄留在这头的族长,平时颇有威严。现在上头来了一个外人,要搞什么经济与他而言那就相当于自己家来了一个侵略者。打着好听的幌子这是要掺和他们老杨家的家事,肯定是不安好心的。

他见众人对这对城里空降而来的夫妻听后好感,心里头不痛快。便站出来再一次撵人,这一次大家伙没在多耽搁说说笑笑的走了。

杨昌盛转过身来笑眯眯的说了两句话,背着手也慢悠悠的走了。

诺大的村委会大院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张翠莲想起顾致城屋里头还有不少生活用品还没有。便以买东西的名义,拖着顾致城去逛了逛整个杨庄。

杨庄是典型的东北式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大窗户大院子。很多人家都是前后各有一个院子,住在村边上的人家院子更大。张翠莲估算着,后院一亩地前院半亩地都是用来种菜的。

三月初这里的温度还很低,张翠莲裹了裹身上的大衣靠着顾致城慢慢的走在雪地上。

杨庄有几家小卖店,但天色已晚基本上都关了门。二人也不着急慢慢的走在漆黑的夜里,听着顾致城慢慢的说着这几天的所见所闻。

“那边是小市场,白天人也挺多的。卖肉卖鱼的,挨着客车站。本地人把这边划分了几个地方。”顾致城伸出手借着家家户户微弱的灯光,划出大概的方向。

“这个菜市场的地方,人们通常叫街(gai)里。”(注:此处读音为东北话gai,上gai即为上街的意思。

“这个省道下边挨着水这一大片叫做西下坎。那边有个邮局,所以那边统称叫做邮局。最后面有一个造纸厂……”顾致城没说完,张翠莲就接口道:“所以叫造纸厂?”

顾致城点了点头,回身指着来前的路:“咱们那片就叫村委会,再往南走就是中学了。过了中学就不是杨庄镇,实际上是下边的村了。”

张翠莲想到刚才说的造纸厂,心里想着这个镇还挺大的。刚想问造纸厂的事情,就听顾致城叹气:“先前这也不是没有过什么开发,那造纸厂就是招商引资整来的。这边地多,很多地方慌着没人种。造纸厂那边看着挺大实际上啊挨着水,夏天涨起来就涝了。种啥都不中用,就给了造纸厂。可是没两年因为销路不行黄了,那块地是村委会的产业。卖也卖不出去,搁着还占地方。”

“那这边的人家都靠什么为生?”张翠莲来之前找过了一些资料,这边的鱼挺出名的,水稻产量也不错。

“种地的人家基本上就是苞米跟黄豆,不然种啥都白扯。”顾致城发现越了解杨庄,心里头有些担忧。不知道这工作应该怎么开展,从哪里下手的好。

张翠莲拍拍他的肩膀,安抚道:“不着急,慢慢来,你这才开始呢。”说着二人看见了一家小卖店亮着灯,夫妻二人走了进去。

借着灯光顾致城伸出手看了一下时间,七点半了这里居然还开着。刚刚两口子一路走来,只有两家饭店还开着业那也是因为里面有一桌客人没走。不知道这个小卖店是个什么情况。

正想着那头张翠莲已经跟老板娘聊起了家常,女人之间说话总是那么容易。顾致城抿着嘴摇摇头,忽然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

“哎呦,顾书记来了好几天了还有东西没置办齐?早跟我说啊,我给顾书记送过去。”女人笑呵呵的拿着东西,回身喊了一声:“妈,顾书记两口子来咱家了。”

张翠莲刚想阻止不让老人家出来,就见一个一米五左右身材有些微胖的老人走了出来。身后跟着一个披着中山装的大爷,大爷似乎身体不太好一直都在喘。

二位老人见到顾致城两口子特别高兴,搬来了凳子放在小炉子旁边。那位大娘还抓了一大把瓜子递给张翠莲,大爷甚至点了烟递给顾致城。

“不用不用,我不抽烟。”顾致城将烟推了回去,大爷以为顾致城客气或者是嫌弃烟不好。连忙招呼老板娘换一盒烟,张翠莲连忙阻止老板娘对着大爷解释道:“大爷,你别外道。我们家老顾啊不抽烟不喝酒也不会打麻将。”

大爷一愣,随后一脸惊喜的笑道:“咋还不会抽烟喝酒呢?哪有干部不会这个的?”

大娘怕顾致城不高兴,连忙推了一下大爷。张翠莲拉着大娘笑道:“我家老顾在给部队里当了十几年的兵,不让喝酒也不可能打麻将的。抽烟啊也是极少人才抽,他天生啊就不会。”

众人这才信,大娘上下打量顾致城一脸的满意:“这个好,那烟啊酒啊有啥好的。不沾最好,没有用!”

顾致城呵呵一笑,环视了一圈好奇地问道:“我们俩一路溜达过来,看别人家都关门了。你们家咋还开着呢?”

张翠莲也好奇:“咋不见你们家大哥呢?没在家么?”

这一句话将众人都问的沉默了,老太太开始抹眼泪老板娘在一旁劝:“妈,你这是干啥啊。这不是顾书记来家里了解情况了么,别哭了。”

说着说着她自己也情不自禁掉下了眼泪,顾致城两口子互看一眼知道肯定这里头有故事。

老板娘名叫杨大花70年生,与张翠莲一样虚岁二十七了。不同的是康康年纪小今年才四岁多,而她的大女儿已经八周岁了小儿子已经五岁了。

“啊?那你十八就生了孩子了。没到岁数啊!”张翠莲脱口问道,杨大花不以为意:“这有啥的,现在农村都这样。办了婚礼就是结婚了,等到到岁数了再领证把孩子户口一起办了。”

顾致城皱着眉:“可是你们家为什么是两个孩子呢?”

杨家人一愣都有些害怕起来,张翠莲解释道:“我们不是想要罚你们,就是想要问一问。”

杨大爷开口道:“我有三个儿子,我们家老大媳妇腹膜炎生不了,我们家老二呢又是小儿麻痹没个孩子。这是我三儿子家,实在是没办法了说再生一个吧。村长啥的也挺帮忙的,就这么的生了一个。”

杨大妈忍不住说道:“村里一家两个很正常,交点罚款也行。总不能跟城里似的,可丁可卯的生孩子吧。”

顾致城问起了杨家的情况,这才知道原来他们家过得还不错。杨家老大是个正经农业社出身的农民,包了地一年到头生活还不错。杨家老二身有残疾但有手艺,掌鞋日子过得也不赖。老三生活条件好一些,他承包了一片鱼塘。只可惜冬天的时候掉进了冰窟窿里,等到大家伙救出来的时候已经不行了。

杨大爷有东北老人常有的老病哮喘,这个病换了个暖和的地方自然而然就减轻了。不过现在这个年代,可不是十几年之后东北人都去三亚买房子当候鸟的好时候。像是杨大爷这样的,一到冬天就上不来气的人也只是吃点药维持着。

王大花自己也有点地,但是已经将地转包给了大伯子。在这边三五亩地那不叫地,基本上就是自给自足而已。

从王大花的嘴里,顾致城基本上了解了杨庄的情况。这个地方有工作的人家就没有地,比如政府里上班的人比如包鱼塘的人。这边地广人稀平均每户人家能有一晌地也就是十到十五亩,但因为季节性原因一年的产量也不高。

每年四月中旬解冻开始种地,十月份才能秋收。一年一熟去掉农药化肥种子钱,再去掉一家子吃喝基本上所剩无几。

“我娘家本来不在本地住,老家那边的地包了出去。总共才四口人才六亩地,种了不合算,还不如卖豆腐呢。”王大花的娘家在本地上卖豆腐,在村里也算是中上等的人家。

按照王大花的说法,杨庄的百姓们收入来源跟他们居住的地方有很大的关系。街(gai)里周边的人家都是以做买卖为生,有理发的有开饭店的有在市场卖菜的有卖鱼的修表的摆小摊的卖小吃的卖衣服的。

西下坎挨着水,村里打渔为生的人都在那边住。学校附近都是以种地为生的,还有打零工的也不少。剩下的都是有工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