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极博弈原理-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己。)
我们生活中的真真假假,骗与被骗皆出于此。
所以爸妈经常告诉我们,不要太容易信人,这是很对的,不一定就是这人由心欺骗你,很多时候,是他本人理解错误,或者他传递了别人理解错误的想法。于是就是以讹传讹了。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乔布斯先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不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但是,我们又何尝愿意去欺骗一个人呢?小的时候我们骗大人,长大的时候我们骗伴侣,老的时候我们骗小孩。这种骗与被骗似乎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所以真正值得我们去考虑的是,我们除了不去故意地恶意地欺骗别人以外,我们应该想想怎么去对待别人的信息,我们怎么去对待别人的话?
这个命题在信息对抗里面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衍例之信息对抗:信息分量
所谓信息对抗,指的是对不同信息互相对峙的过程。
题外话,读者不妨找找这个名词的解释与笔者的阐述的异同,以了解笔者和其他人的思路的异同点。
有一天有一位陌生人告诉你:“我看见你老公和一个妖艳的女人在一起,说不定有外遇呢!”这时候你有什么反应呢?
“我老公不会有外遇的!”很坚定;
“外遇,难道有外遇!?”犹豫地想;
“这个陌生人说的是真的呢?还是别有居心故意离间我和老公之间的关系呢?”跳出是否有外遇这个角度(太极)去想;
……
在这里,我们可以首先想想,别人一句话摆在你面前,你信与不信是由什么决定的?
有读者就答:
“看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我更宁愿相信没有欺骗前科的以及关系比较熟悉的人。”;
“因为我相信这种事不会发生,不合现实。就像案例中,假如我对我老公很信任的,我基本就对外人的说话表示不相信。”
也就是,你信不信,取决于一种“分量”。
——信息分量
这张图应该是立体才对,因为描绘有困难,请读者自由想象。当一个人说话很有权威,值得相信,我们会说“他说话很有分量”,分量不是指其信息的多寡,而是指其占整个信息体系的重性,如物理上说的重量。越重,越能对一个人起引导重要。(读者可以联系一下阴阳流转中关于心力学的原理一文,越重,力就越强,动力也就越强。此文与心力学原理一文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同一象。)
比如,有一个很让你信任的人,如爱人告诉你关于对你的看法,那么这个看法就比一些陌生人告诉你的要重,你可能会时刻想着。
三人成虎怎么由来的呢?有一天,有个人说有老虎,你就觉得可能是说笑话,但是呢?接着有好几个人这么说,你就开始有点信了,也开始担心起来。那么这种重复性就把信息的分量加重了。
回过头来看,你为什么不相信你老公会有外遇呢?原因就在于你对于你老公的所掌握的信息(平时怎么对你好,怎么顾家)引导了关于你老公情况的所有信息!而其他人对你老公的不良信息只占据了次位。(可联系阴阳流转一章中关于形势的论述)
这就是一个人信某个人,某件事的原理!
所以我们都知道,特别是在企业里面做行政人事的同志,刚毕业的学生是比较容易引导,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就像一张白纸,信息的引导特别容易,他们特别容易相信别人,你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没有排斥。
在2013年2月22日下午,一则有关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涉嫌轮奸的消息在网络疯传。由于此案涉及公众人物,且嫌疑人李某此前曾被收容教养,外加各种说法“满天飞”,使得此案由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升级为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增加了许多敏感因素。
按正常情况,这个案件没什么好说的,因为百姓都希望正义、公平,即使天子犯法,也要庶民同罪。
可是假如你站在嫌疑人的一方,目的要救他,面对一片压倒的民意,你有什么办法?
可以寻求公共知识分子、专家、机关人士、政府、水军,捏造假象、侧面攻破(如由被告变为原告),使用这些方法去引导民意,打开局面。
可是一个形势的逆转必须要有时间去酝酿的!如果时间不足够,那么你的希望就相当渺茫了。
很久以前,别人偷情需要浸猪笼,经过几百年的文化演变,到现在已经不一样,起码不用死。
而宣传一个公司,一个产品怎么样,也是一样的道理,从正面或侧面,结合当时的形势去引导民意、观念。
话说回来,有一位节目主持人就说道:“劳教一年对一个因为冲动打人的未成年人来说是否惩罚过重?被贴上标签的孩子很容易破罐破摔了。真替李老师感到痛心!”,如果要谈宽容,第一次打人,第二次强奸,是不是宽容了下次可以再杀人?!我们再想想,究竟“破罐子破摔”和“一味地纵容”之间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本书里面提到的底线的问题,教育孩子,与人相处,怎么去知道底线,培养引导改变底线,底线并不是轻描淡写,一个年龄(“未成年人”)可以断定得到的。
现在有很多老人家和家长都是这样想的,把孩子的错,揽在自己的身上,承担了孩子的错误,舍不得骂,舍不得打。父母对孩子的负责,必须要让孩子从小到大懂得去担当,种下什么样的因,承担什么样的果!
我们再想想如果一个孩子已经积重难返了,比如说,一个人戾气很重,而这种戾气是很早时候慢慢被塑造下来了,已经形成一种大形势,越演越烈,在古代来说可以当杀手了。现在你叫他改变,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可以怎么办呢?——你就让他干杀猪的工作,同是戾气,对象不同,结果不同。这也是本书中提及的转移、通关的妙用。
☆衍例之信息对抗:怎么对待小道消息
获得越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我们的决策就越准确,而是代表我们有更多的思考内容。所以一旦这些信息如果出现自相矛盾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会打转了,舍?取?还是其他呢?
如有有一天,一位从未失准的预测师告诉你,你明天不要出门,否则会有血光之灾!你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呢?请读者怀着这个问题往下读。
我们老一辈比较喜欢算命,试图去得知一个人未来的信息。
有一天有人找到笔者,跟笔者谈了她算命的经历:
“有时候你又不得不相信,这算得可准了。……
比如我那个同事,我发现人家嫁了一个大她二十岁左右的男人,长得年轻,成熟,而且有事业,挺幽默的。……
后来她引用了紫微斗数里面某个星的描述:太阴在巳亥独坐……看了一看她的生辰,果然是要嫁这样的人。……
我觉得算命可以看作是隐含了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在他们求算命的背后,其实就是寻求心理帮助,所以如果能够很好将算命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可能还真帮助不少人脱离苦海呢!
……”
笔者: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就像一个死循环:算命——得到答案——算命——得到答案……当你得知你的未来不错的时候,你会高兴得不得了;反之如果对方告诉你未来坎坷的信息,就像有一个刺扎在心里,一直会闷闷不乐。
热衷于算命的人,往往是处于人生的困境当中,他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寻求一个未来的答案,藉以寻得心理的安慰。
可是,能脱离苦海吗?如果算完命,什么也做不了,那有什么用呢?
要脱离苦海的只有两种方法:
(1)要么能解决问题;
(2)要么你心态改变了,能接受现实。
而大师们给你的批言能有以上两个效果吗?如果有,就不会让一个人借以算命去消愁。
这些就像麻醉剂,麻醉一下,疼痛减少了,但是以后都要依靠麻醉药。像酒,喝醉后,我们可以释放,可以洒脱,但是醒回来,面前又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生活。
本书不断地告诉各位,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观点都是迷惑着我们的。并不是说观点的发源者故意迷惑我们,而是我们对信息的理解让我们自己迷惑了,这就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我们再看看魔方信息原理,大师告诉你,你的未来出现在魔方的1面和2面。当你有一天经过魔方的时候,你看到了1面了,你就很高兴了,因为你记起大师的话,现在验证了,你会想:“那么我接下来应该会看到2面。”而此刻这种期待就控制着你,引导着你。
我们理性地想想:如果接下来正确呢,怎么样?如果不正确呢,怎么办?
这就是在本节中笔者重点讲述的信息决策。
笔者比较热衷军棋(暗棋),就以此为例。
对方的布局你是完全不知道的,而你如何布局只能根据游戏规则,以及对对方的揣摩而定。老人家经常说,“人生如棋”,就是如此:
每个人对未来,对身边的各个方面所掌握的信息都是如同没有翻转的暗棋,是未知的,有读者会质疑笔者,“我现在有老婆,有孩子,有工作,这些都是已知呀!”
对!可是你还没有把“人生如棋”深化去理解。你想想,你结婚了,有离婚的可能吗?你有孩子了,孩子会有不在的可能吗?你有工作了,会有没有工作的可能吗?
——一切皆有可能!
因此生活中,你现在所有的——正如在这盘局里面,你通过各种规则各种利益僵持的关系,而清楚地推断出对手(命运)是哪只棋是什么样的棋子。你现在所有的,相当于在信息分量图里面占有很高比例的一种信息,你确认了它,但并不意味着它一成不变。
之所以我们生活存在懊悔,存在对事情规划的失策,其最大原因是我们以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信息都是恒久不变的,这就是我们的单纯所在!我们远远不知道其实每时每刻每件事物都在变化,当你一旦不留意,一旦走霉运的时候,你就死在这盘局里面,你就死在你当初所认定的信息里面。
——这过程由开局自始而终。
如果没法看到这层面,我们说的“人生如棋”那仅是肤浅的认识。翻出来谈,未免贻笑大方。
因此,如果你再问什么是真的时候,你总有一天会被骗。你要想不被骗,唯有跳出这个太极,也就是不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你既不把它当真,也不把它当假。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无论是过去的信息,未来的信息,现有的信息,都可以分成两类:
(1)主流信息
反映整个形势的信息,如职场规则,某些行业,某些游戏的潜规则等等。
(2)碎流信息
反映形势的变化或分支迹象,如小道消息。
好比如说,我们算命,大师告诉你,“明天不要出门,否则会有血光之灾”,这是一种碎流信息,主流信息是平时都出惯门了,没有问题。
这时候就像排兵布局一样,大形势已经布好了,有线人告诉你某一角落有敌军埋伏。这时候你会有很多想法,但是不外乎有两种做法:
(1)不管他。你觉得已经把握了大局了,觉得即使有伏兵也不怕;或者无法分心再去布局其他兵力,那干脆把握有把握的,而不管这些消息。
(2)管他,派一小路兵进行预防。你觉得如果真是如此,那影响很大,必须要管;或者现在兵力有多,可以防一下,消除一下心理疑虑。
所以实际上,如何对待这些碎流消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博弈能力,对各方面权衡的才能!——各类因素相互制约下,碎流消息究竟充当了什么角色,究竟是如浮云飘过还是会是蝴蝶效应式的导火线呢?(可联系阴阳流转一章)
就像你要求解一个方程的最小或者最大值,对高等数学学得比较不错的朋友可以联想一下:
a(p)=b(q)+c(w)+d(x)+e(y)+f(z)+……
如果你觉得大师可信,而且不会耗费你太多功夫,那笔者就建议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宅一天求个定心丸亦无妨。
这里笔者特别要提醒的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人特别喜欢挑战民俗风俗的一些禁忌,那是很危险的。案例就不说了,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去查查,记得入乡要随俗,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礼貌。
所以信息对抗是什么?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给你!蛊惑你!拖累你!我们如何去筛选它,破解它,反击它。
在孙子兵法的十三篇中的用间篇,就把信息对抗发挥到淋漓尽致:“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毛主席有一句话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句话费了笔者将近两年的时间去领悟,也是从“暗棋”这个模型里面感悟出来的,你可以对小道消息不重视,不用整体掂量它,但是在战术上你要重视它——埋伏兵队,一旦小道消息所反映的事情出现了,那你就得赢它!
这句话出自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议草案《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又说:“当着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
生活化一点去理解就是,你可以设一个不重要的战略目标,但是你得重视它,实现它。
一个人平时说话大大咧咧的,做起事情来就谨慎专注,就属于此列;反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衍例之信息对抗:命越算越薄,知命与宿命
恨我犹豫:
“我真恨我自己,还没下了决心,我今天又找了一个师傅算,他说我以后再找也不满意,是这样的情况吗?离开是上策是吗?还有就是我以后再找也还是这种状况呢?
因为我找了所有的人算,没有一个说我们合,我真不知道为什么我还在犹豫。我现在已经不知道该做何种选择了,不过貌似离开她不会太错,如果跟她继续,就像是玩梭哈,风险很大。
我只是想从概率上选一个不太错的,只想择优面对,因此想获得你的认同或者指责,我现在快崩溃了,我要的是迅速的决定。我是当局者,你是旁观者,我再问你一遍我就能下决定。”
(笔者注:这位读者因受女方家人的恳求和她结婚,后来忍受不了女方的品性,犹豫要不要和她离婚,之后请教笔者前程去向,笔者跟他说了离与不离两方面要面对的事情走势。)
笔者:
你现在的思路就非常混乱。很多人本来是想通过占卜来看清脚下的路,使自己不会错过一些机会,但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很多人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越来越患得患失了。
因为他们不仅仅想了解一点未来的信息,而且不仅仅请求一个人给予未来的信息。预测师能力有差异,没有给你100%的准确,没有给你100%的雷同,那么惨了,到最后这些人原本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多了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听谁的,也不敢只听一个人的,所以就越算越多,越算越迷茫!
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命越算越薄的原因!
如上图,十字路口模型。一个人走在十字路口上,如果他思考清楚了,方向清晰了,那当然不用你提,他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但是如果他很迷茫,不知道怎么走才对,这有什么样的心态?
——他们非常需要有人推他一把!
对了,他们当然高兴;假若不对,他们就开始姓赖了。你今天心情愉快,恰好从他身边走过,他看到了于是跟着你的方向走,后来发现走错了路,他可能就一路上怪陌生的你:为什么你要心情愉快!?
——因为在他们的内心里面,就像小孩一样,不愿意承担事情的结果!所以他们非常习惯去借助第三方力量去做出决策!
那易经的存在还有必要吗?
——除非有办法引导这些信息,那易经才有积极意义,不然也会误导人。有多少人因易经而经天纬地,同时又有多少人因易经而走火入魔!
如果你自己无法把信息转化为策略去执行,那么这些信息反而让你不知所措。怎么样才能转化为策略呢?请回顾上一文的内容(重要)。假如你只看到唯一一条路,这很好办,因为你非走这条路不可,不需要犹豫选择,这时候你相信命运是好事,因为你知道了它,你就知道要怎么走。知命和宿命的区别在于:宿命告诉你不用走,路自然会走完(不合理。比如你会很有钱,宿命是:你不必干活);知命则是,你不用选择其他,你就沿着这条路走吧,你走就是了!(节省在选择中犹豫徘徊的时间、过程。)
要只专注一条路,你不一定要知命,实际上很多人很难做到,他们都不想承认只有一条路让自己非走不可,因为他们想有选择去遇上好的结果避免承受不好的结果,所以现在很多人就发明了“麻醉药”,比如励志课,成功课,它们告诉你,“不存在捷径”,“你不成功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如果你短时间没有能力去辨出最优正确的方向,那么这个麻醉药是有好处的,因为它能缩短你徘徊的时间,从而把以后的事交给了命运机率(命运。各种形势的综合趋势轨迹)
在战术上,要打败一个敌人并不一定需要自己动手,比如你可以让他内乱,信息混乱,让他自我奔溃。
我们再发散一下思维,很多人都习惯事后诸葛亮。比如一件事情失败了,旁边的人就说,“我当时就觉得不对了”,“都是你的错,就是你误导了我”,“早知道是这样,当初就不该那样”……有一万个想当然的理由,也改变不了一个失败的事实。
要这类人真正上“战场”, 通常他们也是不成功的。因为上了战场,他们就同样要面对十字路口模型,同样面临选择方向的难题。他们现在可以把话说得很轻松,什么“当时”,什么“不该”,那是因为现实明确了这条路线了,他们的思路才顺理成章,要他们从路口开始,他们同样两眼迷茫。所以当你高谈阔论,坐而论道的时候,并不代表你真正的高深,因为到你真正自己做的时候,你就清楚要遇上多少个十字路口需要等你去选择。——当批评家相当容易,既不用负责任也不用实际操作。
有一位读者诉苦:他给老板开车,老板在旁边指手划脚,说他不懂开车,路应该怎么样走才对。最后这位读者火了,他不开了,于是老板自己开。后来这位老板在圆盘状的路上上兜转了很久,找不到路了……回来一路上,这位老板很识趣地保持沉默。
那么回到这个来信上,这位读者无非就是希望有人推一把。当局者才能掌握最全的信息,如果你不能在两者之间分出哪个抉择是最佳的,在这个前提之下(重要),那么你就抛一枚硬币去决定吧。
告诉自己这是命,你逃避不了,你要独立面对,无论结果怎样都是天意,都要去面对,都要去解决!而且把结果想好,做好充分准备,会让你跨过承受的突然,徘徊的痛苦!
有读者问:“老师,我觉得很迷茫,不知道怎么选择,怎么做?”笔者就跟他说,如果能有一个贵人能指引你,固然是好,但是很多人是没有这个福气的,因为最容易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就是最容易做出最优选择的人是你。如果你自己也无法判断的话,要么你花很长时间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要么你就迅速地做出选择,就如同在本书的提到的“回返模型”一样,你越快速做出选择,越快速做出行动,那么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利用这个选择失败后的回旋余地!有些人犹豫太久了,想了很久都没下定决心,后面就越来越迷茫了,时间拖得越久越被动。所以我们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雷厉风行的,想到什么就立刻做什么,即使失败了,他们有时间资本去再做出另外的选择。可是这种行为,很多人冠之以“冲动”,但他们不知道成败定英雄的道理,一种老诚的态度是很难做前锋这个角色的。
有人转行,来问笔者哪个行业比较好,详谈了一回,定了三个选择,这位读者还想笔者推他一把,给他选择最终一个。最后笔者有点严肃了,“你有三个选择,已经很幸运了,很多人是没有眉目的,没有选择的,那么现在你就得抓紧时间把每个选择都了解一遍。比如在一定时间内(如一周),一定要把A选择的市场,人脉网络,渠道,竞争等调研一遍。做得到,你实际就是做了一个万全之策;做不到,你就继续徘徊,苦闷,等天意安排吧。反正狗急了,无论死活都得跳。这时候你反而因为花了很长时间去想得到一个最优的选择而落得只能取下下之策的结果。”
这和“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什么区别呢?你花时间磨刀是因为你知道一定能利于砍柴,如果你原本是不知道磨刀+砍柴的时间是小于直接砍柴的时间的,那么摆在你面前,就是两个选择了。如果此时无人指点你,你最优的方法就是直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