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陵春-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泾和程渭的脸都烧得通红。程泾更是坐立不安地道:“娘,是我这个做大哥的没有尽到做大哥的责任。你责罚我好了!”
程渭则道:“娘,既然如此,您的私房钱还是我们三兄弟平分好,也不用给我买什么宅子了……”
郭老夫人摇头,打断了程渭的话,道:“所以我要拿了祭田的收益。以后我住在朝阳门这边,也可以补贴一下四郎的嚼用。”
“这,这怎么好?”程泾慌张道。“您怎么能不住在我那里?若只是为了贴补子川的嚼用,那五万两银子给子川好了……”
“倒不是全是银子的事。”郭老夫人道,“一来是这边宽敞,我住着舒服。二来是四郎媳妇年纪还小,我丢不开手,总得帮他们几年。况且我又不是住在这边不走——等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我就回杏林胡同那边住些日子。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再过来。也免得你们为难。”
“娘!”程泾还要劝说郭老夫人。郭老夫人却已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道,“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你们若是觉得对不起四郎。以后四郎的事多用几分心思就是了。”
程泾、程渭见母亲主意已定,不再好说什么,喃喃应“诺”,分家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
汀香院的宴息室。袁氏、邱氏和周少瑾三个人正要摆碗筷。
袁氏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她愿意分家。
公中已经没有了银子。三妯娌里面,她的陪嫁最多。而且程泾这么多年在外做官。多多少少都有些孝敬,论起家业来,他们小长房是最多的。加上闵氏快要进门了,她也是做婆婆的人了。偏偏头上还压着个太婆婆,这个太婆婆还怎么看她也不顺眼,她以后在媳妇面前怎么抬得起头来!
在闵氏进门之前把家分了也好。
邱氏却很是忐忑不安。
他们夫妻生平第一次骗婆婆给她买宅子。也不知道婆婆会不会责骂他们。
又怕这件事被长嫂袁氏知道了觉得被她算计了……
她悄悄地问周少瑾:“婆婆和大伯他们怎么还没有出来?不会出什么事吧?”
“应该不会吧!”周少瑾望了眼静悄悄的暖房,道。“若是有事,应该会闹出些声响,既然没动静,就说明大家都在好好地说话……”
“也是!”邱氏长吁了口气,不好意思地道,“我就是喜欢东想西想的。”
周少瑾朝她露出善意的微笑。
邱氏就道:“阿笙说,她把你送给她的绢花送了朵给阿筝,送了朵给阿箫,大家都说好。过几天要过来向你请教怎么做绢花呢!”
听到有人提起女儿的名字,袁氏回过神来,笑道:“阿筝和阿箫怎么了?”抬头看到周少瑾和邱氏并肩则立,周少瑾穿着了件崭新的玫紫色杭湖四柿纹的比甲,靓蓝细布夹袍,一张脸粉嘟嘟比那婴儿还要娇嫩,比出嫁前还要漂亮,想到了儿子在她面前的沉默寡言和逆来顺受,她心里顿时就冒出一把火来,想说什么,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想佯装什么也没有,胸口又忍得隐隐作痛。
踌躇间,有小丫鬟跑了进来,高兴地道:“四太太,四太太,四老爷派了人从济宁府送了年货过来,还给写了两封信,一封是指了给老夫人的,一封是指了给您的。管事正在门卸东西,一会就会来了!”
周少瑾又惊又喜,笑容就止不住地从眼底溢了出来,让她的脸庞都明亮了起来。
她笑着对邱氏道:“二嫂,这里就麻烦你了。我去看看就来!”
说完,也不等邱氏说话,提着裙摆就和那小丫鬟急步出了宴息室。
邱氏抿了嘴笑。
袁氏则冷“哼”了一声,道:“真是轻浮!”
邱氏笑道:“少年夫妻,成亲后第一次分开,哪能不惦记?高兴些也无可厚非。哪像我们这些老夫老妻,日日相对,天仙也成了凡人。”
袁氏不以为然,还想说什么,邱氏却不想听她说话,笑道:“也不知道厨房里都做了些什么?我们家二老爷这两天有点受凉,我得跟厨房里说一声,看能不能做碗酸辣汤他喝……”然后丢下袁氏,出了宴息室。
☆、第四百八十七章分道
袁氏脸色就有点发青,不由在心里腹诽,这个邱氏,每次遇到什么事就会装聋作哑,太没有担当了,还好性子懦弱,不然这日子真没法过下去了。又想到她去闵家问闵家七房和曲阁老结亲的事,闵家大太太满脸无奈地道着什么因为事情没成,也不好到处嚷嚷的话,她的手就不由攥成了拳。
说到底,还是程家人丁不旺,就算是想和其他名门望族联姻,也没有人丁。
如果四叔当初娶了方萱就好了。
想到这里,她更觉得头痛了。
听闵家大太太说,方萱即将与闵健行的胞弟闵建衍订亲,而闵建衍则是闵家大小姐的胞弟。也就是说,方萱会成为程许的小舅母。偏偏方萱的母亲——方家二太太把之前的事全算在了她的头上,她几次登门都吃了闭门羹。
这亲戚可怎么走动?
周少瑾却在满心欢喜地读着程池的来信。
济宁发生的事,程池并没有瞒着她,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告诉了她,只是由程池在信中娓娓道来,周少瑾不仅没有担心害怕,反而“扑哧”地笑了起来。
春晚正端了茶进来,见状笑着凑趣道:“四爷在信里都写了什么?您看得这么高兴!”
周少瑾珍惜地把信折了起来,放进了床头一个紫檀木的雕花匣子里,笑道:“四爷说,河道总督府有个书吏,这次负责发放河工的粮食,但这个人喜欢喝酒,四爷接手河道总督府的事之后,曾让他去报库中余粮。他可能是刚喝过酒,随随便便就报个了数字,谁知道四爷立刻就让怀山压着他去清点,结果一清点,与他说的数字少了快五石粮食,那人吓得魂都没有了,立刻塞给了怀山五两银子。请怀山宽容宽容。他立刻去想办法买五石粮食来。怀山就想看看他在捣什么鬼,放了他去筹粮食,然后顺手翻了翻粮库中的帐薄……”说到这里。周少瑾突然停了下来,眼睛亮晶晶地问春晚,“你猜怎么了?”
那喜悦,明晃晃地跃于脸上。
春晚又没有瞎!
她抿着嘴笑。顺着她的话道:“怎么了?”
周少瑾笑道:“原来那个多报了五石粮食!”
春晚一愣,随后也哈哈地笑了起来。道:“那最后怎样了?”
“后来那人还真就凑了五石粮食过来。怀山也不做声,看他怎么办?谁知道直至四爷把济宁的事都平息了下来,这五石粮食依旧在库房里。”周少瑾笑道,“后来怀山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个是济宁首富的子弟。一心想做官,偏生又不是读书的料子,就花了大价格从别人手里谋了个文吏的差事。结果又不好好当差,整天就穿着个官服在街上悠晃。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谁似的。手里的差事却一塌糊涂,就是账目也是那家人的管事在帮着他打点。因帮他打点账目的管事生了病,他突然被四爷叫去问话,怀山又直接押着他去了粮库,这才露馅。”
春晚将削好的苹果用粉彩的小碗装了递给周少瑾,笑道:“这样的人,四爷得把他赶出衙门才是!”
周少瑾用银杏叶银叉叉着碗里的苹果,笑道:“所以四爷才厉害啊——他不仅没有把人给赶走,还让他去驿站当了个驿丞。这次河道总督府出事,工部、吏部、都察院、大理寺、二十四衙门的公公……一波接着一波的去,就是四爷都忙得焦头烂额,那书吏却如鱼得水,八面玲珑,不仅把人招待的舒舒服服的,还把各衙官吏的住处安排的妥妥贴贴的,没有人不满地投诉到四爷那里去。”
春晚睁大了眼睛。
驿站也就是个朝廷的客栈。这住客栈,总有个先来后道吧?你虽然来得早,住进了坐北朝南的正屋里,我虽然来得晚,只能住在厢房里,可我是正三品,你一个小小的从六品,我一个正四品的来了,你这个从六品的还不让……从六品的也有想法了。你虽然是个正四品,可你是知府,我在大理寺任职,你管得到我头上来吗?我先来,我就先住了。凭什么给你挪地方啊!
这不就闹腾起来了?
不说别的,能把这关系摆平了,那可真是了不起啊!
周少瑾就笑了起来,道:“四爷厉害吧!”
春晚不住地点头。
周少瑾笑意更浓了,道:“四爷就在信里抱怨,说杨寿山钻到钱眼里去了。说他看着那书吏家中富庶,想着他为了谋取个书吏花了那么多的银了,就把他安排到了粮库,准备让他慢慢地把用出去的银子补贴回来。结果人家根本就不在乎这银子,就想出风头。所以四爷就把他安置到了驿站。那人感激得不得了,还说四爷是他的伯乐。
“四爷在信里愤愤地说,自己能相中这种人,就算是伯乐,只怕也是个九流的伯乐。被这种人感激还不如不感激呢!”
春晚想到程池平时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隐隐高华,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周少瑾刚才还带着几分阴霾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晴空万里般的明朗起来。
她笑着把从封信里掉下来的一颗拇指大的松绿石放在手掌上,问春晚:“好不好看?四爷带给我的!”
那石头也没有个规矩的形状,像是从哪里掰下来似的,可颜色却非常的漂亮,翠绿得如青草,看着让人觉得眼睛变得舒服了。
“漂亮!”春晚真心地道,“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漂亮的松绿石。”
周少瑾道:“我把它镶个簪子你觉得如何?”
等到程池回来,她就打扮给他看。
春晚连声赞好。
周少瑾让她去跟秦子邮说一声,找个银楼的人帮她镶了这颗石头。
邱氏进来了,看着也赞扬了一番,还直夸程池细心体贴一番。这才告诉周少瑾:“娘让你过去,说是四叔虽然不在家,可你在家,由你代表小三房,她老人家趁着大郎和二郎也都在,明天请了二叔父和翰林院掌院学士吴大人过来把家分了!”
前者是程勋的胞弟,后者程勋的好友。而三个儿媳妇里。不管是袁氏、邱氏还是周少瑾。娘家都没有什么人在京城!而一向被袁氏视为依仗的袁维昌和袁氏也不过是从兄妹,又因袁维昌是内阁首辅,郭老夫人不想抬举袁家。也就不由儿媳妇的娘家来人主持分家的事了。
“这么快!”周少瑾讶然。
她以为还要等到程池回来。
邱氏道:“济宁府出了这么大的事,四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可明年二月程许就要成亲了,待到那个时候再分家,又多了个闵家。郭老夫人不想再拖下去了。
三家对这样的分法都没有异议。
郭老夫人就让秦子邮照着去写了分家文书,等到吴秀早和何勉之过来把押画了。就可以去官府备报了。
程渭就道:“那我这两天就寻地方搬出来好了!”
“也不必这么急。”两家在一起住了十几年了,如今要各奔东西,程泾还是颇为感慨的,道。“等过了年再搬吧!”
他是老大,以后大家肯定得去他那里过年的。
程渭却笑道:“杏林胡同那边原本就有点小,我搬出去了。你也好早点把娘住的地方收拾出来。”
这倒是!
程泾不再多说。
两家回了杏林胡同。
一个想着这么多年来两家人拥在一起,现在搬出去了。家里终于宽敞了,袁氏觉得心情都轻快了很多。一个想着这么多年来两家拥在一起,现在搬出去了,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心情都变得雀跃起来。
翌日,众人顺顺利利地签了文书,周少瑾吩咐厨房里摆了一桌酒,程泾招待自己的叔父和吴大人吃了顿饭,送走了吴大人。
郭老夫人则留了程勋说过年的事:“……若是宫中今年赐了年夜饭,我们就先吃。等你们回来祭祖,明天一早进宫去给皇上和皇后娘娘、太后娘娘朝贺。若是今年宫中没有准备年夜饭,那我们就自己过自己的。”
程劭笑着点头,说起程池的事来:“……前几天皇上召我进宫下棋,特意问起子川,问他是不是我的侄儿。还问起了大哥。言辞间对子川的印象好像很不错。我已经写了一封信给子川,让他好好筹谋筹谋,抓住这次机会。”
这么多的官吏,能让皇上记着名字可不简单。
“让小叔费心了!”郭老夫人高兴地道谢,待程勋一走,郭老夫人迫不及待地给程池写了信。
彭城伯那边送了信过来,问明天辰正在西直门碰头可不行,他们一起进宫给皇后娘娘问安。
程家小三房住在东城,在西直门碰头,那她们得很早起床才行。但进宫,像郭老夫人这样的外命妇,却又只能走西南门。
周少瑾和郭老夫人早早就歇下了,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就开始梳妆打扮,不敢喝水,草草地吃了几个面团就去了西直门。
彭城夫人在女儿没有嫁入皇家之前,不过是个乡下的老太太。这些年就算是养尊处优,乡间艰难生活还是给她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穿着大红色刻丝通袖袄,戴着鸽子蛋大小的祖母绿耳坠也看上去像个乡间老妪。
☆、第四百八十八章觐见
彭城夫人一见面就拉着了郭老夫人的手,叹气道:“你说说你,来了京城也不到我那里去坐坐。当年的老姊妹们还有几个活着?你这还是脾气太强,心气太高,喝了别人的一碗水都要想着法子还回去。有句话是怎么说的,孔圣人说的,说人到七十岁了,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这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我这记性不好……”
她沉吟着,就有个穿着粉色褙子作妇人打扮的女子上前两步,道:“年过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女子的声音轻柔婉约,周少瑾不由看了那女子一眼。
那女子不过十七、八岁的年纪,身材高挑丰满,鹅蛋脸,丹凤眼,鼻子挺拔,嘴唇红润饱满,皮肤白皙细腻,虽然姿态谦逊,可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不时闪过一丝的锐利,如匣中藏剑,让人看着不敢小心。
周少瑾心中一震。
前世,她见过这个女子。
那时候她已是花信年华,常穿着大红、真紫等颜色浓烈的衣裳,走路的时候身姿笔直,目不斜视,通身的气派,每次出场都会引得众外命妇窃窃私语。
她娘家姓秋,在家乡太原颇有声望,是彭城伯府世孙的嫡妻,原太仆寺主薄之女。至德二十四年,彭城伯去世,世子爷承了爵位,她被封为世子夫人。没几个月她婆婆就去世了。她公公宠爱家中一位妾室,决定不再娶妻,将彭城伯府的中馈交给了她主持。第二年,她公公去世了,那位妾室与人通奸被捉住了。彭城伯府怕这件事坏了她们家名声,那妾室送到前脚送到官衙后脚就暴毙了,生的两个儿子没多久也相继病逝了。
京中贵妇人都私底下议论,说这是秋氏的手段,说是她公公在世的时候那妾室没少吹枕头风,要不是她公公去的早,这世子之位还指不定由谁来继承呢!
可那妾室生的两个孩子却还小。什么也不懂。她行事太残暴了些。
大家都对她颇为忌惮,不愿意和她有太多的交往。
这个传闻是周少瑾在为数不多的几次进宫朝贺的时候听说的。
没想到她第一次见彭城伯家的人就见到了这位秋夫人。
这些念头在周少瑾心里转了又转,彭城伯夫人那边已高声笑道:“就是这句话。就是这句话!还是我这孙媳妇聪明,到底是读过书的人。”然后向郭老夫人引荐,“这是我的长孙媳妇,姓秋。秋天的秋,她爹是两榜进士出身。她娘家太原很有名,祖上出过大儒。她有个胞兄,如今已是举人了!”
看得出来,她对秋氏读书人家的出身与有荣焉。
秋氏忙上前给郭老夫人行礼。温声道:“这是祖母抬举我,让老夫人见笑了。”
说话举止十分得体。
郭老夫人眼底露出赞赏之色,给彭家的人引荐周少瑾。
彭城伯夫人上下打量着周少瑾。对郭老夫人道:“阿慎,你这媳妇长得可是真漂亮。就是这身子太单薄了些,怕是不好生养……不过,我们读书人家就喜欢找这样的媳妇,看你们家大郎和二郎的媳妇,也是单薄,所以子嗣不多……”
周少瑾满脸通红,才知道郭老夫人的闺名是“慎”。
郭老夫人呵呵地笑,拉着周少瑾手拍了拍她的手背,安慰的味道非常的浓厚,笑道:“这也是个人的缘份。强求不来的。”
彭城伯夫人不以为然,还要说什么,秋氏却很机敏,赶在了彭城伯夫人之前笑道:“祖母,时间不早了,我们还是快点进宫去吧!说不定承恩候夫人已经到了。”
现在的皇后,并不是皇上的原配。
皇上的原配姓许,是太子的生母。在太子七岁的时候病逝。许家被封承恩侯。现在的皇后彭氏是由宜妃提擢上来的,她在做妃子的时候生过一个女儿,未满周岁就夭折了。之后就一直没有生过孩子,这也是她能成为皇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彭城夫人在许家人面前总有点不自在,道:“皇后娘娘还请了承恩侯家的人吗?”
秋氏提醒彭城夫人:“明天是太子的生辰。”
彭城夫人恍然大悟,又有些心虚,道:“我,我一时忘了这件事了。”
秋氏笑而不语。
周少瑾把这个日子记在了心里。
因进宫之前郭老夫人就向她说过皇里的事,郭老夫人并不担心周少瑾会说错话,一行人轻声说笑着往宫里去。
毕竟是隆冬季节,风吹在身上刺骨的冷,好在他们都披着皮斗蓬,拢着皮袖拢,并不是很冷,走了一段路之后,还渐渐地热了起来。
好在是大家都有经验,走得并不急,等到了皇后娘娘住的长春宫,身上暖暖的又不至于出了汗有了腌臜之气。
来迎她们的姑姑周少瑾认识,是皇后娘娘身边很有脸面的宋姑姑,前世她进宫朝贺的时候,远远地见过。只是她认识人家,人家不认识她。而且那个时候宋姑娘神色肃穆,不像现在,笑盈盈的,看上去和蔼又可亲,亲切望着周少瑾对郭老夫人道:“这就是老人家新娶的儿媳妇吧?长得可真漂亮!您老人家可真有福气。”
“姑姑抬举了!”郭老夫人谦和地和宋姑姑寒暄着,进了长春宫的后殿。
皇后娘娘今年也是五十出头的人,头发乌黑,面庞圆润白皙,神色温和,穿了家常的宝蓝色妆花褙子,梳着纂儿,戴着点翠簪子,绿祖母的耳坠和羊脂玉镯子,一双手伸出像小姑娘似的细腻光洁。
她一个人坐在临窗的大炕上,除了身边服侍的,并没有看到其他的。
笑着看周少瑾和秋氏给她行了礼之后,她吩咐宫女给她们端棉杌进来。
郭老夫人忙道:“她年纪轻轻地,什么也不懂。不敢当娘娘这样的厚爱。”
“不要紧,不要紧。”皇后娘娘笑道,“她也不过比太孙大两、三岁,花骨朵样的人,长得又这样的精致,我看着很喜欢。”
周少瑾红着脸道了谢。
皇后娘娘看着就更喜欢了。
她身边多的是人精,周少瑾的腼腆很容易让人觉得亲近。
众人围在临窗的大炕旁坐了下来。
皇后娘娘笑着问起了周少瑾:“只听说你娶了媳妇。可没想到这么小。倒是生得不错。”
“娘娘夸奖了!”郭老夫人恭敬地笑道,“小丫头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原是九如巷那边四房的姻亲。和我们家四郎还差着辈份呢!我看着乖巧可人,就把她叫在身边帮着抄抄经书,做做针线什么的。那时候就想,也不知道谁家有这福气娶了去。谁曾想我们家和金陵那边分了宗。这孩子的姐姐嫁到京城来,她随着继母过来照顾姐姐做月子。可不就碰上了。我想着与其人我辛辛苦苦地把这孩子养大了给别人家做媳妇,不如就留在我们家好了。这才起了这念头,让四郎娶了她……”
周少瑾愕然。
郭老夫人分明是在为自己正名!
这可是当着娘后娘娘啊!
周少瑾心虚得不敢抬头。
皇后娘娘却呵呵地笑,很感兴趣地道:“我听彭城夫人说。你们家四郎如今在河道总督府?”
郭老夫人点头,歉意地道:“前些日子出了纰漏,还好皇上仁慈。让他将功赎罪,我这心才终于落了下来。”
皇后娘娘笑道:“这算什么纰漏?太子殿下说了。不做不错,这做得越多的人才越容易出错。”
“多谢太子殿下和皇后娘娘的抬爱。”郭老夫人道着谢。
皇后娘娘就和郭老夫人阔契起从前的旧事来:“……那时候奉圣夫人就喜欢,常说你做事沉稳大气有魄力。我那时候就想见见你。后来奉圣夫人的姐夫宠妾灭妻,大家都喊打喊杀的,只有人,轻言细语地告诉奉圣夫人的姐姐怎么对付那小妾。我当时就非常的佩服……可惜,程大人去得早,不然你也可以常常进宫和我说说话了!”
提起了去世的程勋,郭老夫人的眼眶显得有些湿润,掏出帕子来擦了擦眼角。
皇后娘娘见了忙转移了话题,说起了程泾:“……如今已是阁老了,也算是全了程大人的心愿。”
“谁说不是!”郭老夫人笑了起来,道,“这孩子,也算是孝顺了。我如今住在四郎家里——四郎不在家,周氏和四郎又是新婚,我总得看顾着点他们,大郎夫妻只好每天过来给我问安,要不是我拦着,这大风大雪的,那么早起来给我请了安再去上朝,还不得把人给冻坏啊!他也是快要娶媳妇的人啦!”
老夫人,可真能说!
也真敢说啊!
不过这样一来,郭老夫人以后住在朝阳门就不怕那些御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