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那时汉朝-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了许多,官兵没听到屋里有响声,顿觉不妙。一个士卒一脚踹开屋门,众人冲了进去。当众人将刘据抱下来时,生气已无。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我来过这世界,我脚步匆匆,风尘遮面;我又走了,挥一挥衣袖,作别西边的云彩,带走了人间所有的悲伤。
刘据死时,年仅37岁。
第五十章悲伤与终结
一、可怜虫李广利
我一直认为,李广利是一条可怜的虫子。然而冥冥之中,上天似乎相当眷顾他。想当年,李延年跟刘彻关系那么铁,却被其弟一条淫乱后宫牵连,人头落地。当是时,李广利正在征伐西域,刘彻念他没有功劳,亦有苦劳,放过了李广利。
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太子刘据在湖县自杀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李广利突然莫名的骚动起来了。他仿佛看见,一个美妙的春天正向他走来。
李广利之所以蠢蠢欲动,是因为属于他的机会来了。
准确地说,是昌邑王刘髆的机会来了。刘髆是李广利的外甥,在刘彻的孩子群中,处境较为弱势。这个孩子其为人处世,没听说有过人之处,也没听说有坏人之处。只是有一个可圈可点的事迹,那就是生了一个混蛋儿子。此人名唤刘贺,不久将来的历史,将留给他来折腾。
命运将刘髆和李广利捆绑于一起人,不是没有道理的。想当年,李夫人也算是倾国倾城,将刘彻迷得神魄颠倒。没想到一朝得病,毁了容,抽了命,伸伸腿就走人了。留下他与李广利相依为命。
李广利认为,命运注定他和刘髆是同一条藤上的瓜,那就肯定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今汉朝,如今的长安,如今的刘彻,一切都是乱蓬蓬的。他必须逮到这个千古难遇机会,混鱼摸鱼,替刘髆换个好工作。
天下最好的工作,当然就是皇帝。比皇帝次一等的工作,就是太子。现在,刘髆离太子只有一步之遥。尽管刘髆处境不妙,但李广利仍然认为,机会永远属于敢于吃螃蟹的人。如果有敢吃螃蟹人的帮助,刘髆登上太子之位,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如果说李广利敢吃螃蟹,那实在有点吹。想当初,征伐西域,他可是被刘彻硬拉出去吃螃蟹的。最后螃蟹是吃了,可自己那张嘴也被西域那只大螃蟹咬得稀烂。我想这事让李广利回想起来,肯定还隐隐作痛。
事实上,李广利所说的,那个胆吃螃蟹的人,不是指他。而是传说中那个逃了命,不要官印的丞相先生刘屈髦。
李广利之所以和那个刘姓的扯上关系,是因为他们俩是亲家。李广利的女儿,嫁给刘屈髦的儿子。政治婚姻,从来是政治生命的部分延伸。于是,李广利开始琢磨事儿了。
然而,李广利怎么也没想到,正当他关起门来研究政治厚黑学时,就出事了。
不是李广利出事,而是汉朝出事。此事出在汉朝边境,匈奴隔三叉五的骚扰和欺负人。于是,刘彻坐不住了,他准备再度出拳了。
我发现,汉匈两国自刘帮开国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战争。打了一百多年,两方的牛人将领是越打越少。匈奴的单于,自冒顿死后,一代不如不代。刘彻没有给汉朝丢脸,总算打出了汉朝的气魄。
然而,汉匈之间的战争,自卫青和霍去病死后,再也不见当年激动人心的场面。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像李广利这等货色,当汉朝的消防救火队长,事实证明总是不怎么靠谱的。所以,每次刘彻一派他出征,我的心就本能的抽紧。
我想,但我心抽紧,汉朝人更是抽紧。刘彻抽不抽呢?鬼知道。反正是,汉朝无良将,怎么也要找个人拉出去垫背。
果然,李广利此次出征,就是被拉出去垫背的。不但垫了背,还做了匈奴的孤魂野鬼。他想回来,连汉朝的鬼都不认他了。
公元前90年,春天,三月。汉朝大军出发了。
此次出征,分三路大军。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郡(内蒙古包头市);新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二万人出西河郡(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重合侯马通,率骑兵四万人出酒泉郡(甘肃省酒泉市)。
这么多年来,匈奴和汉朝的战争,仿佛抢匪和警察的游戏。从彼此漠不相识,到不打不相识,到最后双方都是知此知彼。抢匪一方定期抢,抢了就跑,跑了还回来。警察一方也定期扫黑,一扫就总想将匈奴往死里扫,今年没扫完,明年接着来。
于是,打黑的照打,抢劫的还照样抢。好像大家都挺遵守游戏规则,你来我往。如果你来我不往,那怎么叫礼尚往来呢?
此次汉朝大军,加起来将近十万人。如此庞大队伍出征,肯定不是出去逛逛,领略大漠无限风光那么简单了。所以,匈奴闻知汉兵出动时,神经立即就紧张了。
怎么应付汉军,匈奴人心里早就有主意了。匈奴和汉朝对砍这么多年,特别是被卫青和霍去病一阵砍杀过后,元气大伤,没有多少老本拿出来折腾了。所以后来,只要汉朝出兵,他们每一件事就是,巩固抢劫成果,将粮食等物资全部运送到安全地方。正所谓,留得粮食在,不怕没饭吃。接着第二件事,然后才商量怎么砍人。
为对付汉朝大军,匈奴单于做了如下部署:
首先,将所有粮食辎重,北迁到郅居水。郅居水,即今天的色楞格河,经流蒙古国恰克图市以西,注入贝加尔湖。
其次,匈奴单于命令左贤王将东方各部落,全部带到余吾水以北六七百里的兜衔山。余吾水,即今天的土拉河。发源于狼居胥山,流经乌兰巴托市南,注入鄂尔浑河。
再次,单于本人准备亲率精锐骑兵,渡过姑且水,迎战汉军。姑且水,即图音河。流向蒙古车车尔勒格城南。
各就各位,开打。首先向匈奴单于冲去的,是商丘成兵团。然而,当商丘成晃悠着挺到岔路口时,发现匈奴人影都没一个。跑了这么远,鬼影都没见着,实在太没意思了。于是,商丘成领着二万人,准备晃悠着回去交差了。
商丘成,诸多情况不详,纯属来路不明一类人物。然此人物能混上御史大夫,也不是吃白饭的。既然不是吃白饭的,就算他没打过架,参过战,总也有一张作战地图的,那么匈奴到底藏在哪个位置,他心里应该是有底的。
那么他这两万人的队伍,难道真是成了观光代表团不行了?我认为,商丘成不是怕死,也不是偷懒,而是只要他的部队开到姑且水岔路路,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因为,他的任务就是替李广利探路的。李广利的部队,正贴着他的屁股在路上跑着呢。
这时,匈奴单于眼看商丘成仿佛要咬钩,突然转头就走,他差点要跳起来了。这支汉军实在太不像话了,大老远地跑出来吹风,连碗热茶也不喝就想不告而辞,这怎么行呢。于是,匈奴单于忍不住了,马上派人出去招待商丘成。
此个匈奴单于,名唤狐鹿姑。他紧急派出去搞接待的人,我们并不陌生。此人就是曾经牛逼哄哄的李陵。李陵和匈奴将领率三万骑兵,狂追商丘成大军。然而,商丘成溜得太快,李陵猛追九天,一直追到蒲奴水(翁金河。流向蒙古国国国尔勒格城东向),眼看猎物没戏了,才罢军回去。
此时,由马通率领的部队正在向西挺进。马通的目标,是扫平匈奴右翼力量。然而,当马通部队挺到天山时,匈奴大将一看,连人头都没数完,转头就溜了。
匈奴之所以溜得快,不是诱战,而是真怕。因为马通率的全部骑兵,四万人;匈奴率的也是骑兵,两万人。两万人对着四万人砍,谁个输赢的概率,相信大家都能算出。安全第一,还是跑为好吧。
现在,该轮到李广利出场了。
匈奴单于知道,商丘成提前开溜,肯定是来放烟雾的。汉朝的刑警队长,应该还在后面。如果没有弄错,这个人就是李广利。匈奴单于还知道,李广利不是个狠角色,但绝对是个主角色。招待这么一个大客,他必须隆礼以待。于是,为了体验匈奴本人对李广利的重视,特此给某人布置了一道作业。
在蒲奴水南面,有一座山,山的名字就叫夫羊句山。李广利要追击匈奴,抵达蒲奴水,甚至更遥远的郅居水,必须先越过此山。
夫羊句山以北,还有一城,城的名字就叫范夫人城。传说,范夫人的丈夫是中国将领,在那里筑城,工程还没完成就逝世了。于是,范夫人率领军工,发扬艰苦奋斗之精神,将城修成。后人为了纪念那个伟大的女人,就将此城唤作范夫人城。然而时过境迁,此城只剩残迹,别无所有。
匈奴单于的作业就是,将在夫羊句山埋伏。这个光荣的任务,就是留给了人见人骂的大汉奸卫律。
匈奴分给卫律的兵力是,五千骑兵。五千骑兵,就将挡李广利七万大军?
老实说,李广利是有些窝囊,但还不至于到了窝囊废的地步。况且,李广利对阵的是汉朝大汉奸,面对这种民族败类,如果不狠追猛打一顿,那实在太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了。
所以,李广利一碰到卫律的部队时,一点也不客气。双方连招呼都没打,冲上去就砍。七万人对着五千人狂殴乱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最后,卫律被打得落花流水,面目全非,只得向范夫人城里撤。
李广利好像打上瘾了,继续追着卫律屁股打。于是,他又将卫律打出了范夫人城。这下子,卫律连还架的勇气都没了,只得向北再撤,找老大搬救兵去了。
到此,李广利可谓顺风顺水。相对当年征伐西域来说,这应该是他打得最惬意的一战了。怎么会叫他不爽呢?不但自己打得痛快,还替汉朝教训了一回汉奸,这话传回长安,多受用呀。
然而,李广利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卫律不过是一道卡,一只鱼饵。前面等着他的,才是真正的难关,真正的猎物。可是他能不能一路打到郅居水以前,像当年霍去病一样,将匈奴老巢都抄得精精光光?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很简单,他不是卫青,更不是霍去病。他和别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于是乎,李广利就在犹豫,是不是该见好就收了呢?
李广利是这样想的,跟着他出来混的人,也是这样想的。没办法,大家同在一条船上,对于李广利这等船主,其技术烂到什么程度,他们可能不知道。但是其技术好到什么程度,他们基本上是心知肚明的。
既然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那是不是该撤了呢?当李广利还在观望时,突然地从长安传来一个坏消息,将李广利抽身而退的计划,全都打乱了。
对李广利来说,长安传来的坏消息,不亚于旱地惊雷,将他彻底雷倒了。事实上,雷倒还不算啥,可怕的是极大可能要将他光明的军事混混生涯雷灭了。更可怕的还有,一人受雷,全家遭殃。一家人都要跟着他抬腿登天去了。
雷李广利的人,是刘彻。刘彻之所以将李广利轰得如此惨烈,是因为这个外戚做了一件天诛地灭的事。此事,就是和丞相刘屈髦准备联手,搞掉对手,把昌邑王刘髆弄成皇帝接班人——太子。然而不幸的是,此时李广利却听说,他们阴谋败雷,刘屈髦被杀。
李广利怎么跟刘屈髦对上暗号,要从此次刘彻发兵攻打匈奴前说起。那时,李广利还没来得及替刘髆策划抢太子位一事,没想到领导就派他出差了。还好,大军出发前,丞相刘屈髦为李广利送行,一直送到长安城北的渭水大桥。于是,李广利逮到这个天大的机会,跟刘屈髦说了一句话。
原话如下: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
如果将此话添油加醋地说开去,大约意思就是,刘据死了,太子位还空着。本来我还想和你联手,替我们家昌邑王抢太子位。但没想到皇帝派我出差,还不知道啥时能回来。然而事情又急,所以只好托您老人家帮帮忙,替我向陛下请立昌邑王为太子。你要想想,有朝一天昌邑王当上皇帝了,还能少你老人家的好处吗?
刘屈髦一听,两话不说,就答应了。
李广利就知道姓刘的会跟他合作。要知道,旧的去了,新的是必须来的。既然新太子是一定要立起来,自家亲戚当然是首帮人选。然而李广利怎么也没想到,他还没离开长安几天,就听说刘屈髦将事情办砸了。
李广利听说,刘屈髦死得很惨。先是被装进猪车,一路被观赏到闹市,最后才被斩首示众。还有,连丞相夫人也不能幸免,被拉到长安八大街之一的华阳街,斩首。
刘屈髦被定的死罪有两项:玩弄巫蛊,诅咒皇上;伙同李广利,准备拥护昌邑王为太子,大不逆。此两罪,经有关部门查证,果有其事,没有半点水分。
而刘屈髦阴谋败露,源于被人告了。告他的是,是皇宫少府所属的一个内部官。也不知道刘屈髦跟人家有仇,还是人家看他不顺眼,一不小心就被人家从后面捅了一刀。
我认为,刘屈髦之死,不但符合了他自身命运发展的特点,而且符合了阶级斗争残酷无情的自然规律。当初,刘屈髦一听说太子刘据发兵闹事,两话不说,腿腿就跑,连丞相印都不要了。由此事可以看出,刘屈髦是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同时,这也是一个心理素质一点都不过硬的人。
如果将刘屈髦和他之前任过丞相的人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他的能力,或者是政治资本和声望,应该都是倒数第一。远的就不说了,就说近的。在刘彻主政时代,哪个丞相能力比他差过?可是哪个又比他好过过?
纵观丞相前辈,姓刘的应该知道,窦婴是怎么死的,公孙贺又是怎么死的。人家曾经建功立业,牛逼哄哄,仍然照死不误。像他这么一个心理素质不过硬,政绩没有可圈可点之处,还要帮忙添乱,刘彻不整死他,还有天理可讲吗?
老子说,自胜者强。一个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人,注定是被命运抛弃的人。这只是其一。还有,刘屈髦应该知道,面对太子一位,不止李广利替昌邑王一人胡思乱想。事实上,还有一个人想得比李广利疯狂的人,此人就是燕王刘旦。
既然狼狗多,肥肉少,注定的结局只能是扳手腕。谁的手腕硬,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如此可见,刘屈髦被告发,不是人家闲着没事干要整他,而是体现了阶级力量PK游戏的残酷特点。
现在,对李广利来说,至于谁是告密者的幕后主谋,这个意义已经不大。他最关心的是,他一家老小全被捕了,如果此时回去,该怎么收拾残局。
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都说夜路走多了,总要撞见鬼的。问题是,我李广利也不怎么常在河边走,也不常常走夜跑。搞阴谋,立太子,这应该是第一次吧。才玩一次,就要被搞得这么惨,老天也太不厚道了吧。
我想,在那个遥远的,苍凉沉寂无边的夜里,李广利肯定会无数次发过以上牢骚。
牢骚,满腹的牢骚。那现在怎么办,只能发牢骚吗?正在李广利绝望透顶的时候,苍茫的夜空里,突然亮起了一颗星星,给他指引了一条通往死亡的康庄大道。
替李广利指引方向的,是他的秘书胡亚夫。胡亚夫是哪路好汉?不清楚,大约也是属于来路不明之货色。据说,他曾犯科作罪,于是就逃到军中混江湖来了。所谓大混混属下必有小混混,胡亚夫跟着李广利混日子,对他来说,应该是没错的。
那时,当胡亚夫看着领导愁眉不展,不知何去何去,他决定挺身而出,替上司排忧解难。于是,他给李广利支了一招,意思大约是:你一家老小被皇帝的人关了起来,现在回去等于自投罗网。到时想逃都来不及了,不如……
胡亚夫没有把话说完。事实上,有些话说完了,就太没意思了。李广利已经听出来了,秘书是想告诉他,回去是死,多死一个不如少死一个。既然如此,要想活命,那就反了他娘的,投匈奴得了。
在那一刻,胡亚夫一言,仿佛天外玉兰指,拨动了李广利驿动的心弦。是啊,与其千刀万剐,五马分尸,不如逃之夭夭,若干年以后,老子仍然是好汉一条。对于混混来说,其使命就是来到这世上混江湖的。名节算个屁,笑骂任由人。活着,不择手段的活着,比什么值得重要。
对李广利来说,难道除了投降,就没别的出路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李广利认为,投降诚可耻,被杀价更高。若有别出路,做鬼也拼命。那么,别的出路是什么呢?这时,李广利的记忆被拉回到了遥远的西域。
我们知道,当年李广利征伐西域时,不料自家兄弟饱温思淫欲,乱了后宫,莫名其妙的被牵连进去。然而,李广利征西域有功,被刘彻免罪。现在,李广利突然想到,如果此次征伐匈奴有功,刘彻会不会像从前那样,让他将功除罪呢?
对李广利来说,这真是一个无限希望的假想。既然苍天不能让他见好就收,那就只好再次拼命了。于是,李广利决定赌一把大的,继续向前挺进,追杀匈奴。
战场杀敌,建立功勋,将功补过。我认为,这应该是李广利最理性的,也是他应该坚持的做人底线。况且,战场局势于李广利相当有利。他刚刚打赢了两场小战,可以乘胜追击,直捣李广利老巢。
事实上,我是这样想的,李广利也是这样想的。此时,卫律吃了两次败战后,北逃汇报。匈奴单于也不知李广利底细,命令全军北撤,守在郅居水之北。既然敌人方向明确,那还犹豫什么呢。李广利立即调整作战方案,命令两万骑兵,强渡郅居水。
这简直太疯狂了。两万人就想捣人家老巢,你以为你李广利是霍去病呀。话说回来,李广利也知道他不是霍去病,他也不想去找抽。但是形势逼人,他不得不硬着头皮玩下去。
然而不久,历史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穿鞋的,怕光脚的;蛮的怕横的,横的总怕不要命的。现在,李广利的这两万骑兵好像是不要命的,他们硬是渡过了郅居水。
对匈奴来说,既来之,刚殴之。于是,匈奴也准备了两万骑兵,准备和汉军对砍。果然,汉军开始渡水时,双方就互砍。
此次,匈奴一方率领骑兵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左贤王,一个是左大将。砍了一天,双方损失残重。其中挨刀最多的,不是汉军,而是匈奴。匈奴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左大将被汉军砍死了。
形势对李广利来说,那真是大大的好。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李广利以来,打好了这黑暗一战,他的春天应该就在前方了。然而这时,有人开始发牢骚了。
此发牢骚的人,是李广利的秘书长和他的民兵司令。俩人一致认为,李广利从来是不爱玩命的。此次他一反常态赌红了眼,完全是刘彻逼的。他爱赌也就算了,但也不能这样将他们这帮属臣当筹码扔上赌桌吧。你李广利家有老小,难道我们就没有老小吗?所以,为了你个人利益,将我们这几万人当人体肉盾,那实在太不厚道了。
真奇了怪了,形势于汉军不是挺有利的吗,怎么这帮秘书长还怕死了。难道他们就只是跑出来混日子的?
我认为,说这帮发牢骚的人怕死,是不地道的;说他们出来混日子的,也是不厚道的。他们之所以发牢骚,缘由只有一个:他们不想替李广利卖命。因为,这个在政治斗争中即将倒下的人,替他卖命等于将自己送命。
麻烦还不在这里。更麻烦的,还在后面。以上俩人不仅上发发牢骚,而是准备动真家伙,劫持李广利班师回朝。然而没想到,他们还没行动时,李广利获取信息,提前一步动手了。
于是,李广利迅速逮捕秘书史,斩首。接着,他马上下了一道命令,撤军。
为什么要撤军?
很简单,李广利知道自己撑不住了。之所以撑不住,是因为长安斗争的内幕消息封不住了,没人想替他这个即将崩盘的垃圾股抛血洒颅了。
然而,李广利不正常的军事行动,引起了匈奴单于的注意。于是,匈奴单于派人去探消息,这才发现,李广利在军中威望彻底崩盘,汉军军心已经动摇了。
匈奴单于一听到这个情报,就笑了。因为他知道,这个春天还是属于匈奴的。李广利,多数是冲不出这黎明前的黑暗了。
匈奴单于准备发狠了。
于是,当李广利大军撤退至燕然山时,匈奴单于亲率五万骑兵拦截汉军。既然想拦路,也没什么好说的。汉军提起刀就冲上去狂砍。双方从白天砍到黄昏,损失相当,大家也累了,停战休息。
事实上,匈奴一刻也没有歇息。夜里,匈奴在汉军退路上,狂挖壕沟,数达数尺。很明显,匈奴就是想断了汉军退路。
最阴的还在后头。深夜,匈奴骑兵突然从背部向李广利发起了进攻。李广利惊慌失措,招架不住,大败。大败之汉军,只好在李广利的率领下,没命的逃路。跑着跑着,突然李广利就绝望了。
因为,他看到了匈奴在汉军退路上,早替他挖好了许多大坑。这下子,真的是玩完了。最好,李广利只得使出胡亚夫早教好的那招,投降。
终究还是投了,真是天意啊。我想,胡亚夫看到这个结果时,他肯定昂天长笑了。
然而,对刘彻来说,李广利投降,那就意味着汉军七万人全打了水漂。打水漂事小,耻辱事大。于是,当李广利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时,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