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细胞渗透-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岛屿敲定之后,熊启明第一时间带上先遣分队前往印尼接收岛屿。这个岛屿被吴辉重名命名为发射岛,作为以后的太空基地使用。
熊启明带去的先遣分队主要是以后发射岛的守卫部队,数量不太多,是个团级单位,只有一千多人的样子,其中只有一个连的战甲步兵,其他九个连都是各种类型的变形武器平台。
除了这个守卫部队,就是一个发射场施工建设公司,这个建筑公司派的人也不多,一百人不到的样子,他们甚至连施工机械都没带。
到了岛上先是重新清查一遍岛屿,务必保证岛上的土著都已经被清理出去。这份工作前面已经由印尼政府执行过了,这次检查不过是确保没有遗漏。
清理完成之后,建筑公司入场,开始准备施工。这些建筑工人非常有意思,他们上岛的第一件事是种东西。先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种子植入雨林的高大树木里,只用了几天时间,一个个庞大的施工设备在雨林里凭空生长出来。在施工设备生长成熟的同时,这一片雨林也被吞噬成一片白地,所有植被都消失了。
这些施工设备的种子都是通过掠夺有机物快速生长的,每一个设备都会快速消耗掉周围的所有植被。
这些设备都是最新款的生物机械,本身带有一定的生物智能,很多设备都不需要驾驶员,能够自己执行事先设定好的工作任务。
发射岛的建设主要分三大块,一块是岛屿的能源供给。施工人员开着变形战机绕着岛屿飞了一圈,大量的拳头大绿毯种子便被抛洒进周围海域。这些种子会在海底自己展开,形成小块的绿毯,然后慢慢生长,连成一片,在绿毯围绕岛屿一周以后,它们会自己向外围延伸,并且开始形成一个能量块仓库,负责储存所有产出的能量块,这些能量块将会是发射岛以后主要的能量来源。
另外一块是发射场布置,发射场需要土地平整,需要树立发射架,需要运载火箭的运输平移轨道,需要运载火箭的组装车间,需要运载火箭吊装车间。这是施工要求最高的部分,需要一点点小心施工。
施工人员里有专门负责发射场施工设计的,其他事情基本可以交给施工设备负责,施工人员在此时更像是监理加设计人员,基本不会有什么体力劳动。
发射场的平整是有一种像是蚯蚓的生物来负责的,它在地面滚来滚去,利用自身重量平整土地,同时会在体表分泌一种特殊的液体,这种液体是一种生物黏胶。黏胶在脱水干燥之后,会变得非常坚硬,会将周围的泥沙变成堪比钢铁一样坚硬。
在发射架附近,需要深挖地基,同时需要灌注大量的混凝土。生物文明的解决办法是派出一个专门的施工设备,这个设备可以吐出很多蚂蚁一样的小虫子。这些小虫子会钻进地底,在规定好的深度上,按照实现设计好的图形,逐渐从下而上的拍实地下所有泥土,并且在拍实的同时分泌生物黏胶,将泥土变成坚硬稳固的地基。
至于发射架,则是由在地面种下的一颗种子负责,这营养液的持续浇灌下,这颗种子会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形状,逐渐长成一个一百四十多米高的运载火箭发射架。
类似的建设方式在其他发射场建筑上同样被采用,运载火箭的组装车间需要一个比发射架更加高大的建筑,这个建筑将高达一百五十米。运载火箭将在里面被竖立着组装起来。等组装好之后,运载火箭会被整体平移至两公里以外的发射架处,然后在发射架上静待合适的发射时机。
整个运载火箭直径十米,高达一百二十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45吨,相当于一次可以将100辆奥迪A4一起送上太空。
因为整体体积和重量过大,运载火箭必须分段组装,并且组装时就得竖着组装,否则在把平放火箭竖立起来的过程,会需要庞大到难以想象的机械。
火箭组装车间需要大量的起重机械,并且这些机械要求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很高的定位精度,定位精度甚至必须达到微米级别。
火箭生产车间反而相对简单很多,生产车间需要的无非是大量体积巨大的营养槽,里面会被灌注上海量的能量液,然后运载火箭母机的各个组件会在里面繁殖,不停的生产出火箭组件子体。这些子机会被吊装出去,在组装车间里组成一个新的运载火箭。
因为母机的生产力比较高,但是适合火箭发射的天气不是总有,所以发射岛上特意为发射架准备了好几个组装车间。这样如果没有合适的发射天气,组装好的运载火箭就会在组装车间里暂时待命。
等天气好转的时候,这些已经在各自车间里分别组装完毕的运载火箭,可以在一天之内进行连续多次发射。
12…12 18:58:45241。第241章 空间站
12…1218:58:45241。第241章空间站
吴辉还在选定发射场的时候,日本已经在种子岛连续进行了很多次运载火箭发射。日本的火箭发射再次震惊了世界各国,因为它几乎一周就要发射两三次,只要天气情况允许,种子岛肯定会有运载火箭升空。
连续大半年的持续发射,让日本突然拥有了超越美俄两国的太空实力。日本不仅让自己的卫星一举超越500颗,成为世界上卫星数量最多的太空大国,还建成了自己独自开发的谷神号空间站。
各国初期还震惊于日本的生产和科研实力,震惊于其雄厚的资金背景,但是慢慢都回过味来——感情日本这发射的都是生物运载火箭!对于生物文明来说,一个20层楼高的运载火箭,和一块20层楼高的蛋糕是一个性质。
集全日本之力发射生物运载火箭,别说一周发射一枚,它就是一天发射一打都完全是小菜一碟。
被这个结果刺激,中国疯了一样开发自己的生物运载火箭,反正钛合金模块已经攻克。运载火箭生物化不存在任何瓶颈,剩下的就是生物化设计的问题了。
各国被层出不穷的生物文明进展刺激得够呛,现在自己还在生物文明的门槛外徘徊,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眼瞅着被别人越落越远,再不追赶,可就论落成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了。没看美国现在都快成昨日黄花了嘛,不仅被中国赶超,还被日本落下去老远。
见与中国谈判迟迟不得进展,后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干脆下最后通牒,声称,你要么现在开放生物文明,要么我们打场核大战,与其等着以后被你随便蹂躏,还不如趁着能够反抗的时候挠你两爪子。反正核大战一打,地球就完了,不信你能全体移民太空,要死现在大家一起死,别以后就你一个人滋润,我们一群人当饿殍。
中国在这种全球为敌的压力下,被迫放开口子,分别与各国谈判转让分享协议,虽然生物两库开放得不情不愿。但是借机狠狠搜刮的一注横财,还是让中国吃得眉开眼笑,见牙不见眼。
中国也很黑,两库虽然开放了,但是钛合金模块仍然把在手里死活不松口,只要这个不松口,生物文明就会在火箭和喷气式发动机上被卡脖子,暂时别想在军事力量和太空竞赛中跟中国争夺优势地位。
??????
因为采用大量生物施工设备,发射岛很快建设好。
吴辉采用的是超大型运载火箭,整个火箭是日本运载火箭的两倍高,差不多有50层楼高。
第一次发射吴辉特意赶来发射岛助威,面对这种庞大无比的代表最尖端技术的人类造物,尤其这个东西还是自己的,真是别有一番壮怀激烈之感。
在点火之后,运载火箭喷射出的尾炎卷起漫天烟尘,烟尘气浪甚至一直翻滚到两公里之外,强大的尾炎将发射场周围一公里范围内都烤得炙热难耐。
在一阵嘶哑的声浪扫过,运载火箭整个被推送起来,离开地面,高达五十层楼的庞然大物缓缓升上空中,真是很难想像,这个重达3000多吨的家伙居然能够飞起来。
目送运载火箭刺破天际升上太空,不同人有不同的感想。
吴辉是振奋和自豪,这个超级巨擘可是自己一点一滴,从一个小小的肉眼不可见的变形虫,一点点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整个运载火箭上都浓缩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中国目睹这次火箭发射,更多的是苦涩和无奈,现在自己的生物运载火箭还没上天呢,这家伙反倒已经拥有自己的运载火箭了,私人的运载火箭,这事放在前几年,说出去谁信啊。曾几何时啊……悔不当初啊……
美国看到这次发射,更多是自己的衰落和别人的崛起,甚至这种崛起是拿自己当垫脚石踏上去的。
??????
吴辉这次送上太空的是一个空间站组件,在随后的发射里,会相继将剩下的组件发射升空。然后会有太空人进入太空,他们负责将这些组件组合成一个空间站,然后在里面成为第一批入驻的太空人。随后每隔半年左右,会有一批新的太空人替换他们。
这个空间站被吴辉命名为起源号,其中的真正含义可能只有吴辉一个人知道。这名字铭记着,所有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是起源于当初培养皿里那几只小小的变形虫。
空间站将承担两个主要职能,一个是阿米巴在太空环境下的进化变异研究;还一个就是准备在太空研究核聚变发动机,为随后的登陆月球做准备。
按照科学院的推测,现在生物模块需要进一步进化。进化出一种不进行物质交换,只进行能量交换的阿米巴。这种阿米巴的新产代谢将不再以物质为载体,将直接进行能量的代谢。
众所周知,现在的生命体,现在所有细胞的都是化学生命,生命的运转依托于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而存在。通过化学能的释放,使生命获得一直持续下去的能量。
而对于细胞来说,想要一直获得这种能量,就需要持续不断的获得各种物质,这些物质携带已经配置好的高势能化学键,被摄入细胞后,通过氧化或者别的化学反应,将化学键的势能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能量被用以支持细胞的运转。
而释放过化学键的物质会被当作废弃物排出细胞体外,这个过程反复进行,就是细胞运转的核心动力驱动模式。
对于光合反应细胞来说,它有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叶绿体本身是一个提供高势能化学键的生产工厂。光合细胞体内会含有N多叶绿体同时工作,它不过是把生产者和消费者放在一个房间里。
在太空里,所有物质都是珍稀的,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物质来建立一个物质循环圈,所以很可能依托物质循环圈存在的新陈代谢反应维持运转需要的成本过大,不利于太空生活。
为了更好适应太空生活,科学院建议最好开发出一款能够不进行物质代谢,只进行能量代谢的模块组织。
这种模块组织会有两种变异进化思路,一个是采取内循环模式;所谓内循环就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微型的代谢体系。一部分细胞粒状体负责将能量转换为高势能化学键,一份细胞负责消耗这种高势能化学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维持细胞正常运转。
采取这种模式可以参考植物的光合作用细胞,因为光合作用细胞就是类似于这种模式。平时白天的时候植物会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但夜晚的时候,植物细胞也需要能量消耗,也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只不过白天的时候,叶绿体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高于细胞内放出二氧化碳的能力,所以外现为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
即便是这光合作用细胞也需要与外界交换水和二氧化碳,这还不符合严格意义下能量代谢模式。
在科学院的预测中,这种能量代谢模块,要么在一个较小的细胞群内实现内部新陈代谢,通过细胞分工将能量转化吸收掉,整个细胞群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隔离体,不与外界产生物质交换。
要么干脆在一个细胞内实现这种模式,只要给细胞输入电能,或者输入光能,甚至输入声能、电磁能,都可以维持细胞的基本运转。
这是一个大的研发方向,另外还有一个大的研发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彻底将模块组织,甚至其内的细胞,转化为物理能受体。因为现有细胞都是基于化学反应的,那么如果有一种细胞它的运转不是基于化学反应,而是基于物理能呢?不是可以很好解决物质新陈代谢的问题吗?
化学能意味着在吸收和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分子级的物质变化。由水和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碳链,或者由碳链变成水和二氧化碳。
而物理能受体意味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过程中,不存在分子级物质变化,只存在简单的电子转移过程。就像电线被通电,点灯发光,电动机运转,手机打电话一样。
不过如果想要实现这点,存在一个巨大的疑问,就是如果真实现这一点,那么生物组织是不是会向硅基生命,或者别的什么基生命靠拢?
是否此时的生命体已经不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这些生命体,而更像是电子生命,或者计算机智能体?
无论未来不确定的疑问有多少,但是至少这是目前科学院能够看到的,最现实最有价值的进化方向。
如果能够实现这点,那么就意味着,生物模块可以完美适应太空生活。只要有能量补充的地方,无论是光、电、核还是别的什么能量,生物模块就可以一直生存下去,完全不用担心物质的问题。
如果用这种生物模块组装出新的宇航器,那么这种宇航器的自持力将是相当强大的。到那时候所有宇航活动,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人类自身的寿命问题了。
这时完全可以说生物文明最适宜的地方就是太空,因为生物文明可以完美的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只要不停有能量输入,生物文明完全可以将生命交换一直维持下去,而这恰恰是太空远航必备的条件。
12…13 18:07:17242。第242章 天梯
12…1318:07:17242。第242章天梯
岩崎琢带来的技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休眠维生系统,一个是常温核聚变技术。实际上有了这两样东西,人类已经具备踏出太阳系的能力。
只不过如果想要实现这点,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很可能得不偿失。
比如按照现有条件制造一艘远航飞船,将载人休眠舱送到太阳系外是非常有可能的。只是船上的乘客可能需要在休眠状态度过几百年时间,等他们醒来,只能孤寂的看一眼太阳系外的星空,然后就慢慢等死。
他们所乘坐的飞船只有单程燃料,他们完全没有机会再次返回太阳系,甚至死的时候,连尸体都得一直在宇宙虚空里无尽漂流下去。
基于智慧生命不会做无意义事情的一个基本判断,科学院推测,在岩崎琢所乘坐的宇宙飞船上,应该还有更先进的能量技术和航行技术。
否则除非她是出生在木星或者土星的某个卫星上,或者干脆她就是火星人,不然她不可能活着到达太阳系。
只有找到她乘坐的那搜宇宙飞船的残骸,人类才可能获得真正迈出太阳系的能力。
不过这事太渺茫,完全看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
吴辉曾经采集过岩崎琢的组织细胞,进行了各种方式的研究。他发现,岩崎琢的细胞同样是碳基的,只不过她的遗传信息不是由DNA传递的,而是由一种类似于RNA的线粒体来传递。这种线粒体处在松散状态,分别携带部分遗传信息,往往一颗细胞里存在几百上千粒类似的线粒体,这些线粒体组合起来的话,会组成好几份完全一样的遗传信息。
正因为这种遗传信息的高冗余,所以岩崎琢的遗传稳定性要强过人类很多,因为所有错漏的遗传信息都会被高冗余的备份信息替换掉。
相对来说,她们进行生物进化的难度会高很多,相信她们这个种族从动物状态进化到智慧生命,一定会比人类多花许多倍时间。
??????
在太空发展上,目前日本独领风骚,它凭借自己的先发优势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空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卫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空间站,拥有最多的太空人。并且日本现在已经雄心勃勃的准备进行载人登月计划。
而紧随其后的是逍遥岛,逍遥岛既日本之后,建成了自己的宇宙空间站,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归私人所有的空间站。
而中国姗姗来迟的组装好自己的生物运载火箭,准备奋起直追,在太空上再次获得强大的优势地位。
至于传统的太空强国,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衰落势头。无论他们投入多少,也很难竞争得过采用生物文明体系的中日两国。
现在各国对生物文明的生产力优势、成本优势认识透彻,都明白,这是以后人类主要的发展方向,纷纷投入巨资建设自己的生物文明体系。
在海量资金投入下,各国先后搞定自己钛合金生物模块。毕竟说白了,这些国家都是沿着吴辉已经走过的道路再重新走一遍,只要瞄准方向,很容易找对路。
无声无息中,各国沿着吴辉已经走过的路,先后开始进入新一轮太空竞赛之中。
而吴辉在自己的空间站初步建设完成之后,开始了另外一个超大型项目。这是根据熊启明建议,在发射岛启动的一个原先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庞大项目。
吴辉将利用发射岛地处赤道的优势,在岛上建设一个太空天梯。
在太空天梯的建设方案中,重中之重就是天梯的建造材料。因为天梯可能长达十几万公里,每一个点上都将承受难以想象的巨大拉力,这要求天梯材料必须具备超强的物理性能。
按照科学院的测算,这种材料必须在物理性能上比钢强十倍以上,并且它的质量要越轻越好。
在方案设计阶段,熊启明找到吴辉帮忙,因为吴辉是生物文明的起源,如果能够的话,他这里找到答案的可能性最大。
看到科学院异想天开的方案,吴辉第一眼就喜欢上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设计。他决定亲自动手,帮这些科学家实现这个天马行空的设计。
按照他们对材料的要求,吴辉亲自进入实验室,开始指挥阿米巴进行定向变异。这次变异的主要方向就是高强度材料,首先要具备极强的抗拉强度,同时要尽可能的轻。
在生物材料上,吴辉首先想到的就是蛛丝。吴辉让阿米巴组合成所有已知品种的蜘蛛,然后开始测算所有这些蛛丝的抗拉强度。
通过大量实验,吴辉很快选出一种抗拉强度最大的蛛丝,这是一种巴西田园蛛吐的丝,它的抗拉强度极大,一根铅笔芯粗细的这种蛛丝,可以吊起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是目前已知强度最高的人造材料——碳纳米管的十倍。
而碳纳米管的强度差不多相当于钢的十倍,就是说这种蛛丝的强度是钢的100倍。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吴辉特意让这种巴西田园蛛向更高性能冲击,在吴辉指挥下,它们不停向更高强度蛛丝变异。
在持续不断的吐丝、测量、变异、吐丝、再测量过程中,蛛丝的强度在一点点加强。直到它趋近某个极限,这种极限往往是某种材料的物理极限,除非变换材料物质构成,否则这个极限基本就到顶了,无法再跨越了。
吴辉先后更换很多种不同的蛛丝材料,仍然无法做到更强,最后选中了这种超强蛛丝。这种蛛丝的强度差不多相当于钢的一千倍,本身质量还超轻,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天梯材料。
按照科学院的实际测算,一根铅笔粗细的这种蛛丝,已经足够拉起十几艘航空母舰。而一公里长这个粗细的蛛丝,总共才3公斤重。
既然天梯的主要材料找到了,剩下的就是工程学设计和各种天体物理测算了。
建设个天空天梯还需要很多别的东西,比如它需要一架合适的升降机,用来从地面升上太空,这个升降机可以像猴子一样依附着绳索爬上去。它的动力可以采取电动力或者别的什么动力。
在科学院的设计方案里,这个升降机将采取高斯技术。构成天体的锚索会被编织进常温超导体,形成一根足有十几万公里长的导线。而这根导线在随着地球同步自转的时候,同时也在切割地球的磁场,虽然地球磁场并不算强,但是放在十几万公里长的导线面前,切割磁力线就会产生超强的电流。
产生的这个电流必须形成回路才会流动起来,科学院的解决办法是在天梯的末端放置一个放电装置,它负责将多余的电子释放到宇宙空间,或者存储进需要的蓄电装置里。
而超强电流在超导体内不会产生任何额外消耗,全部会被用来推动升降机向上攀升,这会赋予升降机极大的动力和速度,同时还可以节约不少能源成本。
升降机本身也带有超导体线圈,它会形成一个与天体完全反向的磁体,利用天梯电流,被高斯效应快速发射到太空。
除此之外,天体还有很多其他技术难点需要解决。
比如天体锚索必须能够抗高温、抗低温、抗雷击、抗雨雪、抗风、抗酸雨侵蚀,这些都将是天体锚索在不同大气层次上会遇到的各种特殊环境问题。
同步卫星轨道锁定在三万六千公里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会建设一个庞大的空间站,作为天体的一端。而在地面的发射岛上,也需要建设一个天梯锚,用来拴住天梯。
即便天梯锚索的重量降到最低,每公里才三公斤,但是乘以三万六千公里,仍然重达一百吨。
地球赤道面上每一个轨道高度上的环绕速度都是不同的,但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