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闺记事-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甄大奶奶的一颗心,宛如浸在冰水里。

她根本无法判断顾瑾之这话的真假。

如果是真的,那可怎么办?听顾瑾之这意思,居庸关是拦不住蒙古人,打到京城不过是几日之内的事。

可如果是假的呢?

顾瑾之有什么理由欺骗他们?

顾瑾之对甄家很亲切,几次登门拜访,还说甄末是她的救命恩人,她没有理由撒谎。

甄大奶奶在心里简单判断了下,就选择相信顾瑾之了。

“那怎么是好?”甄大奶奶着急起来,呼吸都不顺畅。

“往南走。”顾瑾之道,“大哥没有明说,意思却是到了。他想让我帮衬着你们,趁早往南走。若是消息传开了,往南行的人越来越多,路上也不好走……”

甄大奶奶连连点头,道:“多谢您告诉。我明日就收拾东西,让人去通州雇船南下……”

“明天哪里来得及?”顾瑾之道,“您想想。居庸关到京城的话,快马才一天多。蒙古骑马的马更快,他们连夜袭来,城里还能挡一挡,你们这乡下就成了蒙古兵扎营之处,还有活路吗?”

甄大奶奶下意识拢了拢衣领。

寒意浸透了她的全身。

顾瑾之的身份在那里,她和甄家没有利益冲突,而且甄末对她有恩,甄大奶奶听到战争的话,就想到了死亡和战乱。心里早就一团乱麻。什么也顾不上细想,把顾瑾之的话全部听了进去。

她紧张问顾瑾之:“您是说,连夜走?”

“对,现在就走。”顾瑾之道。“大哥也是这意思。他今日还要当值。不能回来送你们。他给了我些银票。说是问谭大夫借来的,给你们,让您务必带着孩子和老太爷赶紧走。”

“好。好……”甄大奶奶嘴唇有点哆嗦,不知是冻的,还是害怕,“他夜里也不回来?”

“若是他能抽空回来,也不会麻烦我的。”顾瑾之道。

甄大奶奶看了眼顾瑾之。

她想,甄末敢大胆麻烦庐阳王和庐阳王妃,的确是事情危急,而谭家素来瞧不起甄家,是不会帮忙的。

唯一能帮忙的,就是庐阳王妃了。

甄末对家庭,虽然关心,表现得却挺冷漠。他托人安排家里人离开,又借钱给家里人做盘缠,像甄末的作风。

甄大奶奶不再疑他。

她点点头道:“好,我都听您的,现在就去雇车……”

“不用雇车。”顾瑾之道,“我送佛送到西,马车和护卫已经替你们安排好。他们会送你们到安徽庐州。庐州是王爷的地盘,先躲避一时,若是平安无事,再回来。”

甄大奶奶真以为是去庐州,点头说好。

顾瑾之让她吩咐心腹的丫鬟,去收拾东西。

马车都停在甄家大院的西边后门。

甄家众人,除了甄大奶奶,都不知道何事,大家不免心慌。

可甄大奶奶在家里权威性很强,她的话没人敢质疑。连老爷子也是糊里糊涂的。

朱仲钧悄声叮嘱石仓:“安排一队人,从庐州方向去。你们往另一条路上走,多设疑兵,让人追不上,直接往广西送。”

石仓道是。

顾瑾之又拿了二万两银子给甄大奶奶,让她路上打点吃追。

甄大奶奶把自己的细软都收拾好,其他珍贵的东西,全部放在库房里,留下个心腹的管事,让他先安心守住家门,等他们回来。

他们连夜上路了。

没有闹出半点动静。

甄家留下来的下人虽然害怕,不知道何事,却也没人敢去城里告诉甄末。

顾瑾之又留下一名侍卫照看两日。

天色已经黢黑,城里宵禁。

顾瑾之和朱仲钧反而在甄家的宅子里住了一夜。

他们四更天就起床,准备回城,城里五更天开城门。

赶到城里,两人直接回了王府别馆,用了早膳就补了个回笼觉。夫妻俩到了中午才醒。

下午,两人又去走访了些人家。

像大长公主、长公主,都去拜了年,只把简王府撇下。

到了第二天,送甄家众人的石仓回来了。

他说:“路上很安全,没人追赶……”

朱仲钧满意点点头。

到了第三天,司笺也从通州回来了。

他已经安排好了一支空船队南下。

走了两天,甄家众人已经走了很远。

甄末仍没有发现。

他在正月十五之前,都没有打算回乡下家里。

平常也是一个多月回去一次,根本没想到家里会有事。

第378节灯谜

甄家众人出发了五天,甄末仍是不知情。

乡下没人来告诉他。

他也没想过有人敢打他家人的主意,所以对家里不甚留心,还跟往常般。

顾瑾之派了人留意甄末的动向。

他一切如常,不是在谭宥身边服侍,就是回自己的院子。他每日过着单调又严谨的生活。

甄家众人走了这么多天,再想追上有点难。朱仲钧见效果达到,笑着对顾瑾之道:“甄家大奶奶为人纯善,见识浅薄,否则也不会那么轻易就被你弄走了,你这次是行了大运。”

顾瑾之笑道:“是啊。”

她记得朱仲钧曾经跟她说,人不能善良,一旦善良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顾瑾之从前很不喜朱仲钧的那种调子,觉得太过于刻薄寡恩。如今想来,现实就是这样的无情。

唯一活在象牙塔,只有顾瑾之。

所以,朱仲钧总觉得她蠢得可怕,她的确如此。

时间转眼到了上元佳节,甄家已经走了快十天。

甄末每次离开家之前,都会告诉妻子,自己哪一日再回去。到了那一天,甄大奶奶会早早派了家里小厮来接。

不仅仅是接甄末,也是看看甄末是否有事。

假如有事耽误了,不能回去,甄大奶奶也要另作安排。

这是几年来不变的规矩。

到了上元节,甄末早上就跟谭宥说过。他今日要回乡下。

谭宥道:“回去多住几日。”

每次甄末要回家,谭宥都是这句话,还叫人送了好些礼品,果子点心、茶叶、布匹,让甄末带回去。

甄末道谢。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里,打点行李。

每次回家,只要不是有急事,甄末都会带点礼品。他自己买的,谭宥赏他的,装了半车。

他坐在家里。略微等了等。见乡下仍没有家丁来报信,甄末心里狐疑。

乡间的路不好走,家丁有时候错过了时辰也有过的。

甄末懒得等,他想在午膳之前赶到家。就带着自己的小厮们起身。出了城。

上元节的城里。上午的时候,热闹劲应该还没有沸腾起来,可是街道也被堵塞得水泄不通。甄末的马车,挤了半个时辰才出城。

出城之后,直接往刘家庄赶。

上元节,门口应该早早悬挂灯笼。

马车停下来,甄末下了马车,却见甄家大门口一片寂静,大门紧闭,铜门钹上落了满满一层灰。

甄末心里大叫不好,没等小厮去敲门,他疾步上前,厚重的手掌亲自重击在朱红大门上,一时间门钹也被震动,响得刺耳。

好半天,才有个家丁慢悠悠来开门。

看到是甄末,家丁倒也不意外,叫了声老爷。

甄末忙问;“家里关门做什么?”

家丁也迷迷糊糊的:“奶奶都走了,不是老爷吩咐的吗?奶奶让咱们几个看住家,一旦有事就躲到地窖里……”

甄末只感觉有瓢冷水,当头泼下。

他从头顶一直凉到了脚心。

元宵节,顾瑾之和朱仲钧进宫,陪太后过节。

宴席设在仁寿宫。

列席的主位是皇帝和太后。

而后,是皇太子。

皇太子之下,是诸位尚未离京的藩王。

众妃嫔和亲王妃们,则分左右两列,地位高低不等分别坐下。

礼乐起,丝竹声声萦绕。

酒香溢满四座。

太后搬到了仁寿宫之后,朝中的局势又是一番紧促。特别是谭家,意图呼之欲出。

宫里的妃子们各怀心思。

诸位亲王正襟危坐,态度恭敬又谨慎,谁也不想迁入风波,只想平平安安过了上元节,赶紧回各自的封地,逍遥快活。

敬酒时,顾瑾之低垂了羽睫,既不看皇帝也不看太后,规规矩矩敬了酒,退回了座位。

宴席结束之后,便是听戏。

这次,顾瑾之和朱仲钧坐到了一处。

听戏的间歇,宫人们又拿了灯笼来,让众人纷纷写了灯谜,等会儿猜灯谜有彩头。

朱仲钧和顾瑾之不惯于玩这个,两人提了笔,一时间居然不知如何下手。

看着旁边的南昌王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完了,还轻轻侧身,让他王妃耳边低语,教他的王妃。南昌王妃龚氏点点头,也很快写上了。

顾瑾之就有点着急了。

朱仲钧在她耳边说:“日复一日。”

“猜什么?”顾瑾之问。

“猜个字。”朱仲钧道。

顾瑾之在心里想了想,不免一笑,很挺贴切的,就将“日复一日”写上,缀了打一字,交了上去。

朱仲钧想了这么一个,下面又是一番沉思。

而后,他写了个“掠”字,然后缀上“打一成语”。

顾瑾之并不擅长这种文字游戏,她想了想,猜不着哪个成语,低声问朱仲钧:“是什么?”

朱仲钧笑,不告诉她,道:“再想想……”

顾瑾之只得坐正了身子。

趁着顾瑾之想朱仲钧谜底的空隙,众人纷纷写完,宫人们将笔墨收起,灯笼交了上去。

唱了两曲戏,灯谜就准备妥当了。

太监刘术进来禀告,说:“南华殿的灯笼,都已经挂上,请陛下、太后娘娘、众位王爷和娘们赏灯……”

南华殿离仁寿宫不远,几步路就到了。

皇帝亲自搀扶了太后,皇太子搀扶了太后的另一只胳膊,众人跟在他们身后,往南华殿而去。

南华殿的大殿。悬挂了满殿的灯笼,将碧穹殿顶照得通明,反映着灼目的光,又落在大理石的地面上。

南华殿的地面,一时间居然光可鉴物。

顾瑾之跟在朱仲钧身后,进了殿。

她低声对朱仲钧道:“不得了,这么多灯谜,只怕每个人都有猜一个,今晚才能完结了。”

她没把握。

朱仲钧那个灯谜,她到现在都没想起是什么成语。

“你猜不着?”朱仲钧幸灾乐祸。

顾瑾之瞪他。

“我的灯谜谜底告诉你。若是真没有把握。你就先将我的灯谜取下来。回头拿去充数。”朱仲钧低声道。

每个人的灯谜,都写了名字的。

顾瑾之拿了朱仲钧的灯谜去,岂不是作弊?

还不如猜不着呢。

“不好,这不是欺君吗?”顾瑾之道。“我先看看。假如真猜不着。我就装头疼……”

朱仲钧想大笑。又不敢放肆。可最后,还是忍不住笑出声。幸而进了大殿,众人都围着灯笼窃窃私语。大殿里嘈嘈切切,将朱仲钧的笑声给掩盖住了。

太后和皇帝跟前,有人围着,朱仲钧和顾瑾之也懒得往前凑。

两人慢慢看了起来。

市井也有灯会,不少的灯谜。商家请人猜,猜对了给钱或物,作为招揽生意的噱头,所以比较难。

可宫里的,不过是玩乐。若是太难,猜不着反而无趣,故而大都是个些简单通俗的。

顾瑾之不擅长才字谜,还是能猜对一两个。

“……肚里藏黑炭,身着锦绣袍,惹心头火,跳得八丈高。打一物。”皇太子十三岁,已经有成人的身量,站在太后身边,大声替太后念着灯谜。

他正是变声的年纪,所以声音嘶哑低沉,像个染了风寒的人。

这灯谜是他出的。

太后想了想,笑道:“是炮竹?”

皇太子忙道:“正是。孙儿想了很久,皇祖母一猜就猜着了。”

太后笑得开怀,道:“做这些个通俗之谜,还难不倒你皇祖母,以后用心念书,肚子里多些文墨,做个难的。”

而后又喊了宫女成宛:“太子这谜做得好,哀家喜欢,把哀家的礼物拿来……”

皇太子未必不会高深的灯谜。就算他不会,东宫那么一群侍讲,他们可个个都是翰林出身,谁不是博古通今?替太子出个灯谜,,让太子背下,还不容易?

皇太子做这个简单的灯谜,无非是博得太后一笑。

太后则是非常会捧场的人。她永远知道,如何把风光和得意留给皇帝和太子,她在后背做那个捧场的人。太子的灯谜一出,太后立马有赏。

气氛顿时活络起来。

只是,谭贵妃看皇太子的目光,添了几分阴晦。她的隐晦一闪而过,却被顾瑾之看个正着。

顾瑾之又赶紧挪开了目光,不让谭贵妃发现自己在偷窥。

顾瑾之小动作的时候,太后又猜了几个。

几位王爷和妃子们都在笑着恭维太后博文广识

对于太后而言,都不难。这些都是平常猜的。

顾瑾之却有点紧张。她随便看了些,只会两个。

她会的那两个,被太后猜了其中一个。

紧接着,皇帝也来猜。

他也一连猜了好几个,赏赐了出谜者东西。

很不巧,顾瑾之会的另外一个,被皇帝给猜了……

顾瑾之随便又瞅了几个,都不会,只得轻轻拉朱仲钧的袖子:“快告诉我你的谜底。”

朱仲钧微讶,问:“你不是会几个吗?”

“被太后和皇上猜完了……”顾瑾之无奈道。

朱仲钧先是讶然,继而失笑。

他的笑声,一时间压抑不住,充盈了整个大殿。

大家的目光,顿时都挪到了他身上。

第379节阴谋

朱仲钧很久没有这样快乐过。

有点迷惘、有点担忧的顾瑾之,像个年幼的孩子,单纯和快乐从她那点忐忑里透出来,被朱仲钧捕捉到。

他非常高兴。

他更爱这样的顾瑾之,而不是一副谋定而后动的顾瑾之。

他也知道,在这等场合下,发出异样的笑声不合时宜。可作为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作为皇帝的亲兄弟,他的笑不会惹来反感和惩罚,甚至会增添几分乐趣。

果然,听到他笑,众人都在看他。

太后也笑起来,问朱仲钧:“说什么趣事,这样高兴?也说给哀家听听。”

皇帝也不禁微笑,看着他们。

朱仲钧上前几步,如实回答:“小七怕等会儿要她猜谜。她只会两个,被母后和皇兄都猜完了,她让我帮她作弊……”

顾瑾之低垂了头。

太后果然笑起来,喊了声小七过来:“……方才你猜着哪两个了?”

“‘弄瓦之喜’和‘上林垂钓’”顾瑾之也上前,笑着回答。她依旧没有抬头,仿佛很尴尬。

皇帝先笑了,道:“这两个也不易,能猜着就很好。这两个谁出的?”

“弄瓦之喜”,是猜一个字。顾瑾之知道,古代生了女儿,称为弄瓦之喜,所以,谜底无疑是个“姓”字了。

而“上林垂钓”,是打一个成语。上林垂钓这个四字,很快就能想要“缘木求鱼”。

这两个特别简单。

顾瑾之只能知道简单的。因为古代的很多典故,她都不甚清楚。

“弄瓦之喜是臣弟出的。”三王爷站出来说道。

“上林垂钓是臣妾出的。”顾德妃也说。

皇帝就笑道:“都有赏。这两个谜底出得好,雅俗共赏。”

明明是出得太过于简单,皇帝却用了雅俗共赏来褒奖他们,这是给顾瑾之撑脸。

顾瑾之心里添了份暖意。

朱仲钧眼底却闪灼了几分不安。

皇帝很高兴,又重新赏了三王爷和德妃,还赏了顾瑾之的。

欢欢喜喜的,把那段给揭了过去,大家继续猜灯谜。

最后,程丽妃猜中了顾瑾之的谜底。顾瑾之的“日复一日”。打一个字。跟德妃的“上林垂钓”差不多,一目了然,是个“昌”字,很容易就猜到了。

而朱仲钧的“掠”字则有点难。太后领着大家猜了半天。都没有猜着。而后。是皇帝先猜着了,他没说,反而喊了太子来猜。

太子也只是微微沉吟了下。就问朱仲钧:“皇叔,是‘半推半就’吗?”

朱仲钧笑着说是。

太后一想,果然是这个成语了,很高兴,让皇帝赏赐太子东西。

皇帝却看了眼朱仲钧,又看了眼太子,微微沉吟了下。

这让朱仲钧和太子各自心底惶恐。

皇帝的目光太怪异了。

赏灯大约进行了一个时辰,最后太后着实太累了,大家才各自散了。皇帝让各位妃子都回宫,又让诸位亲王带着王妃们去歇息。

宫里给诸位亲王都安排了寝殿。

最后,皇帝喊了朱仲钧夫妻,又喊了太子,让他们陪着皇帝,送太后回仁寿宫。

仁寿宫就在南华殿旁边,几步路就到了。

皇帝这是单独要和朱仲钧、太子说话。

朱仲钧不知道到底什么事,太子却是心头一凉。

到了仁寿宫,皇帝对顾瑾之道:“小七服侍母后盥栉。仲钧和彦择过来,朕有话问。”

顾瑾之不敢露出异样,道了是。

朱仲钧则和太子,随着皇帝到了偏殿说话。

太后见如此,心绪不宁,往偏殿的方向看了几次,她是怕皇帝惩罚朱仲钧。

可想了想,朱仲钧除了失态大笑之外,今日也没犯什么错儿。

太后仍是不安。

她不安,顾瑾之也不安。

大约说了一刻钟的话,皇帝便带着朱仲钧和太子出来了。

他们父子先告辞。

送走了皇帝和太子,朱仲钧和顾瑾之也要告辞回曦兰殿。

太后却拉了朱仲钧,问他:“方才你皇兄和你说了什么?”

“皇兄让我和太子看些正经书,别看那歪门邪道的东西,要收敛心绪。”朱仲钧忍俊不禁。

太后和顾瑾之则是一头雾水。

朱仲钧只好更仔细的解释:“今日我说的灯谜,谜底‘半推半就’,出自《西厢记》。皇兄说,西厢记这种书,坏人心性,让我和太子别多看。母后,皇兄怎么知道是出自西厢记的?”

太后和顾瑾之都失笑。

若不是熟读,皇帝怎么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

他自己熟读,反而不准朱仲钧和太子看……

“不许在你皇兄面前贫嘴。”太后笑着,故作严厉告诉朱仲钧,“你顶嘴了不曾?”

“我哪敢啊母后?”朱仲钧笑道,“我保证以后不看,皇兄又让太子保证,才放心。”

“好,好。”太后笑道,“说得出就要做得到。到底不是什么正经书,别看为好。虽说你们叔侄不用取功名,可男儿读书,修身养性。若是上了歪道,可就辜负了从前念的一肚子书了。”

朱仲钧又道是。

太后训诫一番,放朱仲钧和顾瑾之回曦兰殿。

回去的路上,夜风很寒。

朱仲钧想牵顾瑾之的手,被顾瑾之绕开了。

两人快步走回了曦兰殿。

曦兰殿烧着地龙,温暖如春。

宫人端了热水洗脸、洗手。

净面之后,又捧上热茶。

喝了杯热茶。那股子寒气缓缓从身子里散去,朱仲钧愉快的舒了口气。他想起方才在仁寿宫的事,忍不住笑了笑。

“我真不知道‘半推半就’的出处。若是知道,自然不说的。这个灯谜,还是我们念书的时候,同学出给我们猜的。我们那时候,班上几个国内学生,凑在一起最爱卖弄国学了……”朱仲钧对顾瑾之道。

顾瑾之笑了笑:“我也不知道。后来的成语,用得多就记得,用得少就忘记了。哪里还能知晓出处?咱们又没考过科举……”

“我要是看过西厢记。就肯定记得。”朱仲钧道。“只是根本没看过。”

“是看不懂吧?”顾瑾之调侃他。

“你没看过,怎么知道看不懂?是你自己没看懂吧?”朱仲钧反唇相讥。

顾瑾之噎住。

她半晌没接话,嘟囔了句“就你能耐”,起身去了净房盥沐。

朱仲钧在身后大笑。

好像瞬间见回到了小时候。

所谓小时候。也不过是几年前。在顾家厮混的日子。自从朱仲钧去了庐州。感觉两人顿时从小时候进入了成年。

现在这么一闹,将光阴拉回。

那时候的生活,是朱仲钧两辈子最开心的。

他端着茶盏。慢悠悠将香茗品尽。

等他一盏茶喝完,顾瑾之已经盥沐好出来了。

夫妻俩夜里歇下不提。

太子彦择从仁寿宫出来,直接回了东宫。

他满心不快。

他这个年纪,正是争强好胜的时候。彦择知晓父皇望子成龙,他总是极力按师傅们教导的,投父皇所好,表现得很努力。

当然,念书也有累的时候,他也看些杂书。

西厢记就是他看过的杂书之一。正好“半推半就”这个成语,让太子感觉贴切,他一直记得,却也不是那么准确记得到底出自何处。

今日朱仲钧的谜语,大家都猜不出来,太子就有心显摆一番的。

看到“掠”字,那个“半推半就”瞬间从脑海里冒出来。

太子看过不少的书,每日的功课繁重,不免有记混淆的时候。接受的东西太多了,猜谜的时候又急,太子哪里能想到这个词不能说?

直到皇帝看了他和朱仲钧一眼,太子才猛然想起,这个字的出处不太好,当时吓得心凉了半截。

他还指望侥幸,父皇不知道出处。

哪里晓得,他的父皇也是看过西厢记的。

被父亲单独留下来严训,让太子格外没有面子。他心里就很不舒服。

服侍他的内侍问太子:“……今日在宫里,陛下和太后娘娘夸赞殿下您学问扎实了吗?”

原本是有的。

只是最后功亏一篑,被朱仲钧一个成语给毁了。

太子烦躁,推开了内侍,自己进了寝殿,衣裳也没脱就躺下了。

第二天,他的几个侍讲老师来给太子上课。

三个侍讲老师中,太子彦择最喜欢袁裕业。

他单独留下袁裕业,说是请教学问,却将昨晚之事,一一告诉了袁裕业:“老师,我要怎么做,父皇才能相信我,不再看那些杂书了?”

袁裕业愣了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