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道果-第3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倒也简单,不是什么奇袭得手,而是一次意外收获,更非立足整个战局,可既然抓住了,总归还想利用一番。
邱言听罢,稍微思索,就有了主意,便道:“既然如此,不妨将这几名敌酋软禁起来,好吃好喝的待着,再供以美酒佳肴、绫罗绸缎。”
“这……”王靖一愣,露出为难之色,“学士莫非与这几名草原牧民有旧?”他只能如此理解。
“并非如此,”邱言摇摇头到,“既然抓住了,连严刑逼供,都得不到什么消息,又不能运转神通手段,不妨就换一种方法,并不是只有拷打,才能得来消息。”
“哦?”听到这,那耿赤露出一点感兴趣的神色,“你在草原战绩不菲,先不说兵法战术,对那草原的风土人情自然也是极为了解的,此言当不是无故而出。”
邱言点了点头:“耿枢密使说的不错,正是基于草原人的特性,那草原大漠苦寒、贫瘠,便是部族贵族,享用之物也只比中原百姓稍好,因而练就铜心铁骨,残忍如狼,稍有机会,就入关劫掠,但若是骤然坠入温柔乡,却也会失却戒备。”
“嗯?”王靖也从中看出了一点端倪,“你的意思是,让他们在无意中,吐露一点心中情报?是否还要用上美人计?”
邱言却摇头道:“为了一二情报,何必要玷女子身?国战当时男儿争。”
那王靖听了此言,眉头微皱,略显不快,旋即敛去。
邱言则继续道:“威逼利用太着痕迹,若是美人计,反而会让人警觉,其实这个计谋的关键,就是不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透露信息,锦衣玉食的供着,软禁起来,让他们过上平常百姓的日子,也不用逼他们,只是布置一二,将平常所言尽数记录下来,送来我这里,自有分说。”
“就这么简单?”王靖还有迟疑,“若要供养敌酋,未免有些浪费。”
“钱粮当用在刀刃上,与其亏空在私人利欲之上,倒不如用在此处,能得一二情报,或许就能救得千百兵卒之性命,而性命……”
邱言正色道——
“是无价的!”
………………
“准!”
邱言的做出提议没过多久,就传入宫中,为皇帝李坤所知,他大笔一挥,就有了定论——
“今后,凡邱言所提,无须通报,直入宫中,与朕过目!”
听着李坤的回应,御书房内的几名宰执,都是心中暗动,各有思索。
书桌后,李坤又道:“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要求没有?”
那白须老人魏公公则回:“并无,邱学士如今正在熟悉承旨司的差事。”
“朕听说,他初入承旨司,就将积压半月的军务,一口气处理清楚了?用时不过一个上午?真是贤才。”李坤听了,感慨起来。
有时候,这消息传入宫中,就会有一点变化,只是大体却不会走形。
“对了,有空让他常来宫中走走,他那个翰林学士的职位可不能空着……”
李坤的话还未说完,就被一阵急切声响打断了——
“启禀圣上!南疆有紧急军情!”
ps:感谢“书友130830025742949”的打赏!
第八百一十八章镇司衙,待人上门
“南疆沼人的起事,很可能是为了与那番人配合!只是不知道,这两方是如何搅到一起去的。”
枢密院,承旨司,几名吏员低声交谈着,但在看到邱言入门后,立刻就收声敛念,埋头做事。
此时,离邱言入住此司,已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发生许多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整个承旨司,已经彻底的被邱言控制在了手中。
在邱言与王靖达成了口头协议之后,司中的官僚和吏员都知道了厉害,官僚是意识到自己赖以为倚的手段,对邱言毫无作用;而那吏员则是明白,自己的存留,也只是邱言一念之间的事情。
如此一来,也不见邱言去搞什么拉拢、分化,就轻而易举的以强压,逼迫的整个司衙,彻底臣服。
在这之后的日子里,也不是没有人起过异心,只是但凡有一点苗头,邱言也不搞什么试探、迂回,就干脆的将其撤换。
那被撤之人从前所做之事,更是被邱言如数家珍的说出来,往往说的那人大汗淋漓,羞愧而去。
而被替换过来的人选,邱言更不需要去刻意排查,好像整个京城的吏员,都被他印在了脑子里,什么人适合什么职位、工作,都能信手拈来。
不过,按照正常的流程,这些新进走入司中的吏员,必然要有一定的适应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必然还会有一个、或多个老吏员要从旁帮衬,令其慢慢熟悉事务。
这个过程,一般也要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整个司衙的工作效率,其实是降低了许多的。
作为中枢机构的下属司衙,承旨司日常事务本就不少。好在人手众多,所以这样一带一、多带一,倒也未必会拉低多少效率,不过,前提是新近到来的人不多。
但眼下,被邱言撤换的人不少,新来的人为数众多,那资格较老的吏员,几乎每个都要带上一人,帮助其熟悉事物。本身的工作也就耽搁下来了。
再加上国战期间,需要处理的军务,比之平常还要多上少许,人手本就不足,再分出一二人手,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不过,这些事情,在邱言的手上,却又都不算什么了。因为任何卷宗只要放到他的面前,用不了多久,就能被处理完毕,一个人的处理速度。甚至超过整个司衙。
不只是司衙,怕是算上了兵部的那些个办事吏员,都未必能有这等效率,将几日、多人的工作。一口气就给完成,而且事无巨细、毫无错漏,送去那兵部和三衙之后。那里的吏员都是惊叹连连。
如此一来,这承旨司的工作,反倒比平时还要清闲几分,那新来的吏员,更是有了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处理手上的工作。
这么一持续,没有多久,邱言的权威就树立起来了,发展到现在,不光是承旨司,连其他部门有了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也会寻过来,求助邱言。
对此,邱言也是来者不拒,都是一一解答,不仅如此,他还会传授一套思索和处理的方法,甚至于创造了一套新颖的计数体系。
这套新体系,虽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容易被篡改等,但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更有一套奇特的计算之法,能提升心口之算的效率,固然无法替代算盘,却还是能缩短工作时间。
凡此种种,都让这枢密院上下,对邱言很是敬畏,觉得其人不愧宗师之名,简简单单的几个指点,就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是,除了这些之外,邱言对秩序的要求也很严格,虽然平日里平易近人,没有其他上官的架子,就算是和吏员也是一般说笑,可在工作的时间里,却不能有多少分神,否则的话,那些被裁撤的吏员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看到邱言走进来,还在交谈的吏员,收声后立刻就投入了繁忙的工作中去了。
只是,他们的对话,还是落入了邱言的耳中,他不动声色的从桌上拿起一份卷宗,翻看了起来。
身处枢密院,这全国的军情当然都能涉猎,所以南疆的战事,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应是佛沼在行动,居然想要进攻武信城了……”
看着卷宗邸报上的文字,邱言心里却在转着念头。
“佛沼与番人在信仰上是一致的,是天生的盟友,而从之前得到的情报来看,两方起兵也不是突然决策,并非真的因为柔罗人的那个使者。”
原来,大瑞三军入草原,那图阆部意外的灰飞烟灭,又有三水等部族起之于后,这般局势,令那柔罗人应付的颇为吃力和意外。
更有不少归附的种族,见势不妙,也有异心,那柔罗的右贤王,就生出一计,令使者通使大瑞四边,无论西域、屋脊之地,亦或是那五沼密林,乃至东边的大海之上,都不放过。
如此一来,自是有些反应,其中最为积极响应的,就是那番人。
前朝之时,番人也曾强盛,一度与前朝大齐争夺西域,更曾入寇千里,几乎活捉天子,但盛极而衰,又在一场神通征伐中败落,从此四分五裂,一蹶不振。
这些事情,本来邱言只是了解各大概,但兵阁坐镇,就看过相关的记载,不过语句不多,等如今来到枢密院的承旨司,查阅过往的卷宗,才算是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不过,番人虽然衰落了,但并不甘心沉沦,其本部更有不少野心之辈,致力于统一各部,想要再与中原重新争夺霸权,恰逢这次国战之时,接待了那柔罗人的使者之后,就有了回应,异动频频。
不只番人,连带着五沼之地中,与其关系亲密的佛沼一脉,也有了动作。
所谓佛沼,还是五沼中的诸多沼人部族,只是信奉的不再是五沼之祖,而是接受了从外面传来的佛教信仰,诡异沙门,从而有了变化,渐渐形成了联盟。
而那番人,更早已受到佛光普照,五沼的变化,本就与其有关,所以在番人有了决定之后,皈依佛教的几大沼部也有了动作,多次北上袭击大瑞的军镇。
由于北方国战,大瑞总体的军事部署就有了变化,呈现出北攻南守的态势,南方的军镇为了不引起其他变故,便就采取了稳健、克制的态度。
这种情况,反而助长了一些部族的气焰,如那佛沼,就将之视为大瑞畏惧两线开战的表现,将之看成是自己的机会,这次,甚至打算将扼守南疆咽喉的武信城占领下来,作为侵略中土蜀地的前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武信城节度使,已不是宋渊,照大瑞的军中成法,一名节度使是不可能长期占据某处军镇的,以防止出现私军的局面。
而且,武信城虽是南疆首屈一指的军镇,可南疆不比北疆,无论是从建功立业的角度,还是从环境方面考虑,都不是兵家首选,况且,北方国战之时,但凡有些门路的节度使,无不想要调动过去,分一杯羹,宋渊当然也不例外。
对于这些事,邱言在执掌了承旨司之后,也是越发了解,如今看着卷宗、邸报,判断起南疆局势,也越发得心应手。
“我的神灵身,已经平定了剑南一道,在发展灶公祭祀的同时,顺势传播人文神道,因为没有其他神道干预,进境迅速,但毕竟只是一道之地,就算蜀地尽数到手,依旧不足以影响天下,还要等这血肉身做出点名堂才行,不过,蚊子再小也是肉,五沼之地本是不错的立足之地,从前有沼祖坐镇,师出无名,如今佛沼异动,却是个不错的突破口,还需筹谋一番……”
想着想着,他又翻动其他卷宗,将大瑞各地局面,大致的了解了一下,心里的计划被迅速的完善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他心中忽的一跳,一股因果牵连之感,就传了过来。
心有所感,邱言停下动作,伸出一根手指,在那根因果线上轻轻弹动,看上去就好像是弹指一算,立时就明朗了许多。
“哦?他终于算是想明白了,这样最好,不需我再给启示,可见悟性,人文神道的根基要建立下来,不能单靠学说流传,一定资质的传人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没有想到,落下的两子,会碰在一起,另外,这次的麻烦,也要帮他解决,不过,将承大因果,必有大劫数,他的这次麻烦,或许只是开端。”
………………
与此同时。
兴京郊外,一座小村中,孟三移已经反常了有段日子。
这半个月以来,除了去往翰林院帮工之外,孟三移每天一回来,就会坐在自家院子的石椅上发呆,看得其母颇为担忧,生出不少猜测,同样也在想着,要给儿子排忧解难。
今日,孟母经过反复思量,终于一咬牙,从那行商的手上买了两本“**”过来,要让儿子高兴一下。
所谓“**”,一般禁的是书的内容,可孟母买的这两本,其内容却是堂堂圣人语,之所以被禁,是由于这两本书,所采用的印刷法!
ps:感谢“玩下下拉”的打赏!
感谢“juliscaesar”、“静一真人”投出的月票!
第八百一十九章印术势如猛虎,孟生筹谋拜师
最近时日以来,大瑞北方可谓风起云涌,除了草原国战波及本土之外,最大的变化,应该就是活字印刷法的迅速流传。
哪怕是早就有了预计的孟家,也没有想到,这种印刷法的流传会这么迅速!甚至短短时间内,就超出了他们的掌控!
自从华舍的第一本书籍印制成功之后,活字印刷法算是正式问世,跟着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代州城内城外,十几家私人开设的刻书馆拔地而起。
尽管孟家着力压制、控制,依旧难以根绝,最多只是控制的住代州城内的刻书馆,出了这个范围,就算他们有心,也要受困与自家人手,更不要说朝廷法度摆在那里,孟家一个世家,终究无法将手伸的太长。
再者说来,代州城地处边疆,本就是一处重商城市,南来北往的商贾不知凡几,这些商贾本来就是消息灵通、嗅觉敏锐的群体,那活字印刷术这么大的事,又怎么可能瞒得住他们?
没过多久,很多商贾得知其详,看出了其中的巨大商机,立时就发动起各自的能量。
如此一来,有关活字印刷术的消息,那是拦都拦不住,连孟家自身的仆役、家丁里面,都被混进去不少的探子,又或者被重金收买。
不过,这个时代的商人,还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事情终究还是有底线的,所以在疯狂窃取情报的同时,却又不约而同的出资孟家,共建楼阁,并一致推崇邱言的那幅字,将之放之于阁中,颇为恭敬。
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措施,比如已经被编户齐民的华舍。就受到了不少巨商的邀请,若非华舍心念孟家收留之情,有心报恩,怕是早就离去了。
即便如此,没有华舍的加盟,那活字印刷术的具体法门,也已被无孔不入的探子,探了个大概,汇集到各个富商的手中。
随着孟家在代州的打压,十几家新起的刻书馆。被平息下去,只是刻书馆中的馆主、伙计却不会消失,被几家富商各自搜刮。
随后,只是几天时间,在代州之外,一座座刻书馆便挺立而起,大肆印制书籍,因为活字的原因,成本低廉。反倒将那正规的刻书馆,给冲击的生意惨淡!
如此一来,立刻被官府警惕,国战之时。这种能够动摇舆论、使得民心浮动的事,其实是很敏感的,一定的压制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那些个商贾也不是省油的灯。孝敬银子上下打点,终究让部分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双方之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只是。活字印刷毕竟是初创,还有诸多漏洞和弊端,如那印刷用的活字,并不容易收藏、取用,在放置的时候,更没有轮转法之类的法门用以区分,负责印刷的工匠,本身也没有相应的知识,在组合活字时,时而颠倒、时而错漏,所以用这种方法印刷出来的书籍,错漏颇多,再加上油墨调配等方面的因素,印制出来的书册,可谓丑陋。
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的会被一些学子抵制,不过,也因为如此,为了销售出去,那书籍的价格越发低廉,不少学子、儒生、读书人,架不住家贫,又找不到书籍抄录,偏偏又想读书,只能向现实妥协。
这也让印刷商看到了利润,又有更多作坊式的刻书馆建立,甚至一路传递,入了那京畿之地,触及到了京城。
只是,京城不比其他地方,为豪族官僚的聚集之地,关陇贵族、世家不知凡几,对于舆论控制的非常严密,关陇京畿的所有刻书馆,都被他们牢牢把控,岂能容许私自印制的事情发生?
只要发现了一点苗头,就立刻动用行政手段强行打压,将活字印刷作坊的封禁了不说,连带着从作坊中流出书籍,都成了**。
不过,这种在常人看来,影响不小的事,根本没有惊动皇帝,甚至没有报之皇帝,就被世家大族们,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干涉官府,直接作出了处置。
但另一方面,北方国战又牵扯了世家大族的主要注意力,看似简单的王朝战争,其中却夹杂着众多因素,因而尽管看出活字印刷术的威胁,但事有轻重缓急,那世家中的主流、大人物们只是稍作吩咐,就抽离了关注,只是令小一辈和下面人继续过问。
如此一来,却也令政令有了一些漏洞。
那些印刷出书籍的商贾,自是不会甘心因为政令的关系,就蒙受损失的,库房中挤压的书籍,必然要想办法外销,更何况,他们和一些世家的小辈,也有联系,这也就催生出了另外一个流通渠道——
行脚商人。
孟母所得的两本书,正是源于此处,看似简单的两本书,能够流传到她的手上,其中所经历的波折,也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
只是,时常在翰林院中帮工,本身又很机灵、善于思考的孟三移,却多少能猜到一点端倪,在看到两本书的时候,他在感受到母亲关心的同时,心底也升起一点担忧。
“娘亲在买书的时候,有没有被其他什么人看到?”
听到儿子的询问,孟母露出笑容道:“这事儿我儿不必担心,为娘知道这种书,官府禁止贩卖,但也只是说辞罢了,买书的人多得很,我去的时候,要不是赶得早,怕都要空手而回。”
听到这里,孟三移心里担忧越发浓郁,同时也有些惭愧,他知道家中并不富裕,这两本活字印刷出来的书籍,对寻常人家而言,或许价格低廉,可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想买一本,至少也要节衣缩食几天,而自己的母亲一买就是两本,其中付出可想而知。
“这都是因为担心我啊。”对于缘由,孟三移自是清楚。
自那一日,在翰林院中再次碰见邱言,听到了对方的一席话,孟三移回来,辗转反侧,反复咀嚼,都有些不得要领。
本以为是邱言缘由动用权力,帮自己编户齐民,成京城住户。
要入那种地方帮工,固然是要身家清白,但由于国都之地,四方云集,并非所有清白人家,都能落户入籍的,如孟三移一家,就是代表,方才有此猜测。
但从邱言后面的话来看,又并非如此。
反复思量,直到最近,孟三移是找到了一点脉络,渐下决心,没想到这一阵子以来的样子,却让母亲那般担忧,越想越是愧疚,担忧亦如影随形,只是一番心意,作为儿子不能推辞。
收过两书,孟三移与孟母说了几句,他却是将那两本书收到了屋外一棵树下,回来又道:“最近心神不定,令娘亲担忧,是孩儿的不是,只是着实心有挂碍,这才不定。”
孟母听了,未感意外,自己的儿子,自是一眼就能看个通透,遂道:“我儿有什么想不通的?为娘没有读过书,也帮不上忙。”
“如今已经想通,正要与娘亲说,”孟三移笑了笑,“还望娘亲能腌些肉食,过两日孩儿要用。”
“肉食,”孟母面露一点难色,“家中用度并不宽裕,怕要等上几日。”这个时代的肉食,寻常百姓家不可能顿顿都吃,而孟母刚拿钱买了两本书来,暂时是没有余财再去买肉了。
“孩儿也知家中之事,非是要动用家中资财,”孟三移对家里的情形,也是知晓的,“不是让娘亲去买,是要娘亲准备些佐料,方便腌制,我已与村东头李叔说好了,下午便随他入林,看能不能打两个野味。”
村东李家,是有名的猎户,孟三移父亲在世的时候,与他交情不浅,这些年其人对孟家母子也有所照看,孟三移能去翰林院帮工,还是靠他帮忙,托了名喜爱打猎的富家子弟说项,才有机会。
不过,孟母听了这话,却面露忧色,摇头拒绝:“我儿身子单薄,从来只是读书,如何入得林中?莫非是忘了你父的前车之鉴?”
孟三移的父亲,因在家中犯事,名出族谱,比之寻常百姓还要落魄,一路颠沛流离,如同流民一般,孟三移自幼相随,颇为坎坷。
而孟父落户此村后,为改善家中伙食,时而入林打猎,因而结实了李猎户,最终因遇到野兽,伤重而亡,留下孤儿寡母。
孟三移却道:“好叫母亲得知,孩儿并非是一时臆想,而是为了备好拜师之礼,纵然家贫,礼不可废。”
“拜师?”孟母一愣,想要细问,但话未出口,就被院外传来的人声给打断了思绪。
“就是这里了,那买了**的村妇,入得此屋!”
随着这一声传入,孟母一惊,想到了什么,回头一看,正好见到村中一名秀才,领着几名官差,破开了围栏,走了进来。
那秀才她也不陌生,刚刚就曾见过,正是与她一同买书的其中一人。
“是你买了**?”那为首的官差,体格壮硕,走进栅栏围成的院子,左右看了看,目光在孟三移身上扫过,最后落在孟母的身上,沉声问道。
孟母一下子就畏惧起来。
ps:感谢初见酱的打赏!
第八百二十一章邱师之字可为势,孟生之志不可磨
“你这小子,也想学那戏文里的一套不成?”
未料,那壮硕官差好像看透了孟三移的把戏,冷笑一声,动作不见半点停顿,那边孟母则是踉跄了一下,也被抓起来了,吓得面色苍白。
孟三移眼中闪过一点寒光,被人将手臂反绑到身后,还是道:“不要以为,我是在诈你们,我劝你们在行事前,要搞清楚一些事情才是……”
这话一说,配合着孟三移脸上的镇定表情,终让几名官差生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