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之最强争锋-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说来,汝乃我之贤侄也。只是不知贤侄何以到此,还隐姓埋名,相助于我?”刘繇不解。
刘瑁道:“吾弟刘璋,坐镇益州,百姓安定,生活富足,无需我操心劳力,故而四处巡游也。不期到此,见正礼公有难,如何忍心袖手旁观?故而伺机入伍,暗中相助耳。若孙策军退,我等亦会暗暗离去。这周泰乃新投入我麾下之将,不明我意,故而泄露身份。此并非我有意欺瞒,实不想扰乱正礼公之大事也。”
这刘繇知他亦是刘氏宗亲,皇室后人,如何还敢小瞧?
立即便让上座,言谈之中,皆是对刘瑁料敌机先、斩杀七将、差点捉了孙策等逐项大功的称赞。
再看许子将,此时面色灰暗,低头不语,不一时,急欲从旁暗暗离去。
那周泰起身截住,问道:“许劭,此时,我家主公之断言又当若何?”
刘瑁见此,急喝退周泰,勿要在正礼公帐上放肆!
周泰这才回座。
刘繇也令许劭回座,而后问刘瑁,下一步当如何?
刘瑁推辞再三,直说不知。
刘繇再四请教,又有太史慈从旁说和,刘瑁方道:“今日一战,虽斩杀孙策帐下七将,然孙策身边武将仍有程普、黄盖、韩当等大将,有周瑜、张昭、张纮等谋臣,彼不但不会退兵,吾料明日必会前来挑战也。”
太史慈兴起,道:“这个不怕,便是那孙策亲来,我定要与他大战三百回合,将此人拿下。”
刘瑁笑道:“太史将军虽勇,然不知周瑜之谋。周瑜此人,深通谋略,我等这边拒敌,需防他兵分两路,去取曲阿也。”
“这还用说?”许子将嘲笑道,“无需汝多言,我主公怎会不对后方做好安排?”
刘繇解释道:“我亲自带兵前来,曲阿有我帐下上将陈武守护。”
刘瑁并不争辩,笑道:“便是那庐江松滋人陈武,字子烈者乎?”
“正是。贤侄连他亦知,可见见识非凡。”刘繇赞叹道。
刘瑁见刘繇帐下武将谋臣皆不以为然,遂道:“向周瑜开城乞降者,必此人也……”
第136章 众人相聚
刘瑁遂起身告辞。
刘繇亦多有不信,对刘瑁相助再三感谢。
众人回至营中,太史慈竟到刘瑁帐中相见。
当着众人之面,太史慈跪地抱拳道:“如意公子,请恕太史慈眼拙,不识阁下真容,死罪!死罪!”
刘瑁忙搀扶道:“子义这是为何?”
太史慈跪地不起,道:“公子,我之前以为公子果真乃是普通道人、游走方士,抑或颇有大志之人罢了,实未料到,公子竟是皇族后裔,益州英雄也。”
刘瑁道:“不知者不怪,且都怪我,为图方便,隐瞒身份,方才令子义误会。此皆吾之过也,子义何罪之有?”
太史慈不但未起身,竟而至于双膝跪地,道:“主公,林中赌约,慈甘愿认输!今诚心归附也!”
刘瑁一听,大喜,遂双手搀扶于他,硬是让他起来。
众将见此,皆哈哈大笑。
刘瑁喜不自胜,谓众将道:“今得子义,如虎添翼也!”
太史慈问刘瑁下一步打算。
刘瑁道:“刘正礼为人华丽恭谨,口舌逞强,临阵并无实策,吾料其不久必败矣。我为子义而来,今子义已投我,我等这便要离去也。”
太史慈扑通跪倒在地,道:“主公……”
刘瑁见他行此大礼,慌忙搀扶,道:“子义有话,但说无妨,何必如此?”
太史慈道:“主公不知,我来此间,投靠正礼,并非皆因其是皇室后裔,东莱同乡,更因家母所命也。今翻既归附主公,因有家母之命在前,亦不敢妄加离去。我意但等孙策退兵,我便随主公离去,若何?”
甘宁叫道:“嘿,子义,你也忒不爽利。老母岂知刘繇为人?大丈夫处世,当断则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矣。”
魏延亦道:“子义兄,兴霸之言是也。”
太史慈只是不从。
刘瑁遂道:“无妨!无妨!依我看,不如这样,明日一早,我等便收拾细软,回泾县相侯。子义留在此间,等战事结束,回泾县寻我等便是。”
黄忠道:“公子,如此不会节外生枝吧?”
刘瑁笑道:“不会。今日,孙伯符折了七员大将,回去定然痛不欲生,吾料周瑜定会用计。依我看来,那周瑜必定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明日一早,孙策当会引军到来,阵前挑了子义小戟示威。子义能忍否?”
“哼,哪个怕他?”太史慈冷哼道。
“没错。子义必定不能忍受,纵马出战。如此,孙策大军吸引这边注意,便会令周瑜大军奇袭曲阿。曲阿丢失,刘繇只能回撤秣陵,与薛礼、笮融合兵一处。饶是如此,依然不能对抗孙策,必然步步败退。子义,吾料不用多久,你自会去泾县与我会合矣。”
刘瑁一翻高论,玄而又玄,仿佛未来一切他已知晓一般。
众人虽然狐疑,然已经见识过刘瑁料敌先机的本事,更不敢多言。
太史慈遂道:“既然主公已然知晓未来之事,我当发誓,不管未来刘正礼是胜是败,我都会尽快告辞而去,追随主公。”
“好!你我相约,定不相负!”
两人约好,各自回去歇息。
翌日晨,刘瑁带领众将及周泰、蒋钦部曲二三百人离去,径回泾县。
刘瑁前脚到了泾县,不想过了一日,太史慈便只带着十数骑赶来。
众人问太史慈大战情形,太史慈便将战况讲于众人听。
太史慈言道:“诚如主公所言,昨日一早,那孙策领兵于阵前,用枪挑了我之小戟,耀武扬威。我气不过,亦挑了他头上兜鍪相应。两边各逞威风。我出马阵前,欲与孙伯符做个了断,不想那程普出马,我两个只战了三十余合,尚未分出胜负,刘正礼鸣金收兵,招我回营,言说陈武向周瑜献了曲阿。家业已失,不可久恋,只得退回秣陵。半路扎下营寨,不想那孙策趁夜劫营,刘繇大败,众军皆散,我独木难支,只得引十数骑来寻主公也。”
众将听了,皆言刘瑁神机妙算,一切细节便如他提前见到一般。
徐庶等留在泾县之人,不知刘瑁说得什么话来,皆感茫然。
甘宁遂夸夸其谈,添油加醋,将刘瑁之前所言说了一遍。
这回,便是连徐庶也惊得目瞪口呆了。
之后数日,不断有探马来报。
刘繇、笮融大军与孙策军,在秣陵、牛渚等地交相混战。
那孙策与于糜、樊能大战之时,片刻间,喝死一将,夹死一将,遂得“小霸王”称号。
太史慈听到此翻消息,也不禁敬佩孙策之虎威。
太史慈欲在泾县招兵买马,复前往相助。
刘瑁许其招兵买马,但需听他所命。
太史慈遵令,招兵二千余人。
不日,孙策斩刘繇大军万余人。
刘繇、笮融败走,投豫章刘表去了。
孙策复攻秣陵,中箭而死。
消息传来,太史慈复欲前往。
刘瑁道:“此必是孙策将计就计之计也。”
果然,不多时,消息又来,薛礼、张英皆兵败而死,秣陵城破。
徐庶禀告道:“公子,我等这便收拾停当,明日起行,急切渡江为好。吾料孙策、周瑜攻下秣陵,必定前来泾县,捉拿子义将军也。”
太史慈道:“便是那小霸王前来,我正等他。”
刘瑁道:“我之虎将,怕过何人?然此地并非我等地盘,不好在此立足。话说回来,即便撤退,也要送上那孙伯符一份大礼方好。”
众人问刘瑁如何行事。
刘瑁道:“孙策、周瑜此番前来,必定于北、西、南三面攻城,只留东门可以出逃。然此必是周公瑾之计也,出城三五十里必有伏兵。我等若出东门,一味前行,定中周瑜埋伏,为其所擒也。”
“似此如之奈何?”太史慈问。
刘瑁笑笑,回望徐庶等诸葛四友,问:“诸位先生以为如何应对?”
徐庶应道:“泾县城池低矮,难以坚守。以在下之见,还是及早撤离,较为妥当。”
刘瑁颌首道:“元直所言亦有道理。不过,我还是想冒险送给孙伯符、周公瑾一份大礼!众将听令!”
众人皆拱手听令。
刘瑁道:“魏延、任夔、刘云、吴凤听令,命汝四人领一百士卒,保护四位先生先行撤离,于西南新都县等待……”
第137章 火烧泾县
四人领命。
刘瑁又命道:“蒋钦、周泰领本部三百人,于城内张贴告示,言孙策大军将至,于路屠戮百姓,望百姓务必于两日内撤离,前往新都县暂避。甘宁、太史慈将县衙府库之中武器尽出,分发士卒。”
徐庶不解,问道:“公子莫非要留给孙策一座空城耶?”
刘瑁道:“非也,我要留给他一座火城。”
徐元直大惊,道:“莫非公子欲用火攻?”
刘瑁见他如此表情,知人之心,多半迂腐,怕他以为自己不仁,故而不敢直言回答,只得哂笑道:“先生以为不可?”
石广元道:“依我看并无不可。欲成大事者,何必拘此小节?”
崔州平道:“关乎百姓安定,并非小节,乃是大义!”
徐元直寻思片刻,瞟了众人一眼,笑道:“州平兄亦无需如此大惊小怪,我亦知此有不妥之处。我等一把火烧了泾县县城,多少百姓就此流离失所。然话说回来,江东之地,尽数落入孙伯符之手,于我等也非好事。吾料公子用火之前,定然会将百姓安置妥当,不会殃及百姓也。”
刘瑁只得见坡下驴,道:“元直之言是也。我岂可忍心见百姓葬身火海?自然,亦不忍见百姓流离失所也。诸位先生放心,在这一把火烧起之前,定当确保百姓完全撤离。往西至新都,再行安置。若百姓继续往西,欲往豫章,到得刘表荆襄之地,乃是百姓之福也。”
崔州平方点头认可。
刘瑁和徐庶对视一眼,心中方明白,徐、崔二人,虽都有一颗仁义之心,然还是这徐元直心思灵活些。
众位先生再无异议,刘瑁继续分派:“百姓撤离之后,于百姓屋梁房舍之中多置硫磺硝石。汉升、兴霸、子义各领兵五百人,分别于城池北、西、南三面草丛中埋伏,多带火箭,多备引火之物。”
甘宁道:“公子此言,俺就不明白了。如何要在北、西、南三面埋伏,而独独留下冬东面?”
刘瑁道:“泾县以东皆归孙策矣。孙策、周瑜此来,必为捉子义也。吾料他二人定会从县城北、西、南三面大路攻城,只留东门放行。且其必会在东门外三五十里处,芦苇草丛之中设下埋伏,但等捉拿子义也。故而汝等三路兵马,只管埋伏好,打开四门,但等孙策、周瑜进城。若彼三路进城,汝等三面火箭射入城中,纵火烧之。等彼军撤出,汝等虚张声势,佯装掩杀可也。”
太史慈道:“何不乘机掩杀?孙策如此仓皇之际,掩杀过去,其必败也。”
刘瑁道:“未必!孙伯符乃勇猛之将,周公瑾乃智谋之士。彼军虽中计,然江东兵强马壮,士卒众多,我等势弱,难以力敌,一味决战,必然难以脱身。”
太史慈拱手领命,不再质疑。
刘瑁继续吩咐道:“汝等虚张声势,喊杀一阵,见江东士卒逃离,不可恋战,南北两处伏兵即可回兵东门,与我汇合一处。西门外士卒,就地隐蔽,但等我这三路军马前往汇合便是。”
“这是为何?何为我等不全往西门汇合,然后直奔新都?”黄忠不解。
刘瑁道:“我自有妙用。若泾县火起,三五十里外之江东伏兵必然看到,若彼探马报知,彼岂能不来相救乎?”
“这便如何?”甘宁问。
刘瑁令道:“蒋钦、周泰听令。命汝二人各领兵三百,于泾县东门外十里处埋伏,单见有东来救援之军,放其过去。南北伏兵来东门,于我汇合之后,于东门外列阵,但等伏兵过来。彼军来,我军可趁机掩杀。料彼一路伏兵,能有多少人数?彼军必败。待败军逃回,公奕、幼平二人左右齐出,截住掩杀,我军必大获全胜也。”
刘瑁分派已定,令各队安排去讫。
不出两日,果然探马来报,孙策、周瑜带领大军西进,准备攻击泾县,捉拿太史慈也。
通过三五日的安排,泾县城中百姓早已撤离一空,太史慈、蒋钦、周泰等三人又带领士卒,在城中农舍屋梁之上,多布火药硝石,密置干柴引火之物。
黄忠、甘宁、太史慈各领兵五百,大开四门,携带火箭,分别于泾县县城北、西、南三面埋伏已定。
刘瑁亲自带领一百军士,在东门外三五里处相待,令蒋钦、周泰二人各领兵三百,埋伏于东门外十里处道路两侧芦苇荒草之中。
天色将晚,孙策、周瑜兵临城下,见四门大开,极为惊诧。
孙策欲纵马进入,周瑜急止之,谏言城门打开,恐有伏兵。
孙策遂令一小队士卒先入城探看。
那小队士卒进城之后,见城中空无一人,回报孙策、周瑜。
周瑜皱眉苦思,总感觉哪里不对,一时竟拿不定主意。
孙策仰天大笑道:“公瑾忒小心矣。吾料那太史慈知我‘小霸王’之名,独木难支,闻风而逃,怕是早早带领士卒百姓,西遁新都、豫章,追随刘繇,投靠刘表去了。”
言罢,遂纵马进城。
众将亦紧随而进。
刘瑁安排下的三路伏兵见此,皆大喜,但等孙策、周瑜大军进城已毕,立即三面火箭射入。
泾县县城城墙低矮,这火箭射入,径入城中民房。
民房着火,很快引燃火药硝石、干柴茅草等物,又有南风大作,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不到两刻钟的功夫,城中已成一片火海。
孙策、周瑜急令大军三面撤出,忽听得三面喊杀震天,不知有多少兵马。
周瑜大叫道:“主公,中计矣,快快撤兵。”
孙策帐下士卒心惊胆裂,又有火势围困,惊慌失措,争相逃命,自己人马,相互践踏,死伤不知其数。
孙策、周瑜率领败兵逃出之后,飞奔四五十里,听不见喊杀之声,方才停下脚步,稳定心神,于路歇息,收集败军。
再说刘瑁看着城中一把大火烧起,烟炎张天,鬼哭狼嚎,又听得三面喊杀大起,不由得仰天大笑。
喊杀一阵之后,北有黄忠、南有太史慈,各自带领五百士卒,来东门与其汇合已毕,就地列开阵势,但等东边一路伏兵,自投罗网也……
第138章 计杀伏兵
果如所料,不出半个时辰,一彪人马,迎着夜色,踏着月光,飞奔而来。
将近刘瑁阵前,那为首之人尚且不明是谁,于路立住阵脚,高声喊道:“对面可是主公兵马?”
刘瑁三人一听,不由得暗自好笑,看来此人脑子定然有问题,哪有如此问话的?
刘瑁遂小声道:“汝等二人,谁可趁机靠近,将那为首之将斩杀?”
太史慈手握铁枪,拱手道:“末将愿往。”
刘瑁道:“好,此功就予子义!回答他便是主公人马,然后靠近,趁机杀之可也。”
太史慈会意,应一声“是”,手握焙钢云纹枪,纵马上前,应道:“某等正是主公人马?汝等不在前方埋伏,如何便到此处?”
那江东之将慌忙应道:“我等是见这边火起,担心主公有失,故而……啊,汝是何人?……啊!……”
太史慈行至一半,早便看清来人模样儿,亦知对方也定然看清他之模样儿,故而纵马飞奔而上,挺枪直刺。
那将措手不及,仓皇中挺矛相应。
他哪里是太史慈对手?根本遮挡不住,被太史慈一枪搠中前胸,硬生生被挑了起来。
刘瑁、黄忠见此,高声喊杀,身后千余士卒奋勇向前。
那江东之军见首将已死,军无战心,回身便逃。
黄忠、太史慈两人领兵追赶厮杀,刚行不久,大路两边,左有蒋钦,右有周泰,带兵冲出。
这一场,只杀得江东这一路伏兵,人仰马翻,血流成河,四散溃逃。
仓皇中有不明路径着,竟有跌进秦淮河中喂鱼虾的。
孙策于此东路埋伏的两千余人马,经此一战,被刘瑁军斩杀及其自相践踏而死者,少说四五百人,余者四散而走。
追杀一阵,刘瑁止住队伍,言道:“穷寇莫追,我等速回。”
刘瑁士卒几乎未怎么损伤,黄忠、太史慈、蒋钦、周泰所领共计一千六百余人以及他亲自率领的百余人护卫队,尚且有一千五百人。
刘瑁率领部曲绕过泾县,前往西门,与甘宁汇合一处,直向西南,径投新都。
翌日申时,刘瑁带兵达到新都,泾县百姓皆已到达,徐庶带领众将正在安置。
见刘瑁到来,众人接住。
说起火烧泾县,甘宁自然免不了又是一阵添油加醋,夸夸其谈。
甘宁讲罢,徐庶等尽皆吃惊,望着太史慈。
太史慈道:“兴霸所言,尽是事实也。”
至此,徐庶等对刘瑁更加敬佩有加。
刘瑁与新都县令交代妥当,休整一日,盘点军马。
因为刘瑁要纵横万里,寻访贤士猛将,故而不便多带士卒。
太史慈在泾县所募士卒,虽有两千人,然净是当地百姓,缺少训练,毫无战力。
此时带着这些人,不但起不到壮大队伍之作用,尚且会拖累他们之行程。
刘瑁令魏延、任夔尽收新都马匹,加上队伍之中原有的,得马百余匹。
刘瑁遂令蒋钦、周泰、太史慈、魏延,在两千余士卒之中,选择年轻力壮,武艺娴熟者,组成百人骑相随,其余令其自去。
众将按照刘瑁之意去办。
办完之后,蒋钦、周泰回报道,百人队中半数皆是原先他二人部曲,其余扬子江中兄弟,多有不想解散离去的。
刘瑁寻思片刻,只得令其二人,于中选择一名头领,率领不愿离开之人,潜伏于当地,但等有朝一日,他攻伐天下,可再来相投。
蒋钦、周泰领命,遂在部曲之中选择一人,名周通者,留于新都,统领部众。
原先太史慈所招士卒,多有相随周通而去者。
甘宁请刘瑁为此百人队命名,刘瑁并不用锦帆卫这三个字,反而取名青龙卫。
刘瑁笑道:“兴霸何意?莫非还想用锦帆卫的名号乎?这百人队中半数皆是周泰、蒋钦二人部曲,我意令其二人统领,取名青龙卫。你的锦帆卫不是在汉中,由沈弥着意打造么?”
甘宁遂笑呵呵地点头同意。
为避免孙策、周瑜再来追赶,截住去路,一切安排妥当,第三日一早起走,向西北而行。
青龙卫每人有马一匹,行走起来,速度极快。
路上遇到诸多刘繇、薛礼败军,散兵游勇,稀稀拉拉,向西而逃。
问之,多半是西逃入豫章,投奔刘繇者。
刘瑁交代,令太史慈只于路收集骑兵,步兵皆不足取。
行了一日一夜,眼看再过半日,便到江边,刘瑁见路旁村镇之中,有大户人家,便前往叫门,歇息歇息,弄些吃的。
此地以前皆是刘繇地盘,刘瑁便令太史慈前去叫门。
大门开出,忽然涌出一队军兵来。
为首一人,太史慈认得,竟是刘繇手下将佐,名陈横者。
见是太史慈,那陈横喝道:“太史慈,莫非汝已投了孙策小贼耶?”
太史慈道:“吾怎会投他?你不是随薛将军守秣陵么?怎会在此?”
陈横唉声叹气,一言难尽。
两相寒暄过后,刘瑁方知,这张横随薛礼、张英一起守秣陵。
薛礼令人射中孙策大腿。
孙策将计就计,令大营举哀,假装已死。
薛礼信以为真,尽起秣陵城中之兵而出,不想被孙策大军围住厮杀。
那张英被陈武一枪刺死,薛礼也死于乱军之中。
按照演义说法,这陈横应是被蒋钦一箭射死。
此时蒋钦投入其麾下,不想阴差阳错,陈横竟然躲过一劫。
陈横见薛礼、张英已死,大势已去,杀开一条血路,狼狈而逃。
三日来,他带着手下士卒不足十人,避开大路,只寻小路,仓皇西逃,方才到此。
这庄上老者乃是他家远房亲戚,故而来投,躲避一时。
方才刘瑁等人到来,陈横还以为是孙策追兵,正要出来火拼,不想竟遇到太史慈。
太史慈将刘瑁引荐给他,又劝解一翻,言说刘繇兵败,又非明主,且孙策大军,不久便会追来,前往豫章又有何益?
不如便投刘瑁。
刘瑁亮明身份,陈横再不犹豫,立即跪拜于地,愿意相随。
刘瑁便封其为屯长。
陈横接着,众人便投庄上。
饱食一顿,陈横及庄上人,连夜安排江上船只,将刘瑁等送过江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