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之最强争锋-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瑁此时一言,戳动胡昭痛处。
胡昭概叹一回,道:“将军所言是也,天下扰攘,群雄割据,百姓何能安居乐业也?”
“既如此,我有一言,既可令先生免于战乱之苦,又可让先生无有为官之祸,不知先生肯听否?”
胡昭听他此言,笑道:“天下竟有这般好事?”
“这个自然!”
刘瑁遂邀请胡昭,随他一起前往汉中。
他并不想让胡昭做官,一则可以为他建所学堂,令其传道授业解惑可也。
若是连这般还嫌苦恼,便是为他寻一僻静之处,搭建茅屋数间,专供他读书写字即可。
胡昭怔怔然,半日方问:“将军如此待我,可有让孔明效命之处?”
刘瑁知晓,若是他什么事儿都不让这胡昭干,恐怕胡昭也不会随其前往。
只得说道:“当然,若我偶尔拜访,期望先生不要拒之门外即可!”
“就这?”
“就这!”
“并无其他?”
“并无其他!”
“那将军岂不是亏了?”胡昭笑道。
刘瑁道:“先生何出此言?我能有先生这般大贤经常论道,定可令瑁顿开愚鲁,岂是势利小人能明也?”
刘瑁见胡昭心思微动,便再加一把火道:“先生智谋之士,天下风云于您如浮云,然瑁愚鲁,只想上为国家出力,下为黎民解难,看看这故都废墟,莫非先生连动动嘴都不想么?”
那胡昭寻思良久,道:“若是我不应允呢?”
刘瑁看他面色冷峻,言语认真,心知这老小子可没那么容易劝动,只得言道:“但凭尊意。若是不欲随我前往汉中,待救出仲达,先生可自取便是。”
“如此多谢!”
刘瑁暗暗叹道:“隐士果然有个性!走着瞧吧!”
此时已是金秋时节,汉献帝身边,李傕、郭汜、张济、杨奉、董承等一帮人打来打去,抢来抢去,此时已然到了华阴地界。
时间不可再耽误,随时可以伺机出手相救,挟了天子,返回汉中,开启超级模式也。
众人离开洛阳皇宫废墟,一路向西,直奔渑池与崤山之间。
寻了两日,大路小路都寻遍,只是不见司马懿、周生踪迹。
胡昭忧心如焚,坐立不安。
刘瑁担心引他出现,改变历史发展,反而遇不到司马懿、周生,一路寻找,只让胡昭判断。
果然三日后,他们又在渑池与崤山之间的必经之路上寻找,忽见前方撞来十数人,中间绳捆索绑,押着一人。
胡昭见了,喜道:“哎呀,那便是仲达!”
刘瑁、赵云忙抬头望去,单见那司马懿被人捆得跟个粽子似的,满面灰尘,痛苦异常。
众人下马。
胡昭便想上前相救,刘瑁一把拉住,道:“胡先生,这些人危险。”
胡昭道:“放心,我有办法!”
那胡昭径直走上前去,指着为首一人道:“周生,你可还认得我?”
周生见是胡昭,面带愧色,拱手道:“先生!”
“亏你还知晓我是尔先生,你如何便敢做下如此恶事?还不快快放了仲达?”胡昭道。
司马懿言道:“先生,你快走,这周生残暴,沿途杀了数名百姓,已经无药可救。先生莫要惹怒于他,为他所害!”
周生将刀架在司马懿脖子上,喝道:“再敢胡说,一刀砍了你!你小子不是牛逼么?不是心高气傲么?现在还敢这么傲么?”
司马懿冷哼道:“周生,汝便是杀了我,也是贼寇恶少,如何不敢?今日司马懿被你捉住,便没想活着离去!”
周生见他如此强硬,便要举刀杀人。
胡昭扑通跪倒在周生面前,苦苦哀求。
刘瑁心知,按照史书记载,这胡昭苦苦哀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真让这个周生迷途知返,放了司马懿。
然刘瑁既然来了,可不能让胡昭这一哭起到作用。
便在此时,刘瑁向赵云使个眼色。
赵云立刻会意,带着青龙卫,哗啦一声,将周生等人围住。
赵云将胡昭拉起身,护在身后,谓周生道:“你便是周生啊?我劝你,不想死的,尽快将司马仲达放开,不然,叫你性命顷刻而休!”
司马懿说得没错,这周生果然无药可救了,竟是不怕,将鬼头刀架在司马懿脖颈之上,还想要挟。
赵云觑准时机,寒光一闪,亮银枪已然穿透周生咽喉……
第172章 河内借粮
怕是周生到阴间,都会后悔得肠子发绿。
果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赵云的枪太快了!
这种速度就连刘瑁都未想到。
原本他还担心,那周生鬼头刀架在司马懿脖颈之上,贸然出手,会不会伤到他。
此时看来,有赵云在,担心都是多余的。
周生一伙的几个家伙,衣衫褴褛,跟着周生为寇,也没过上好日子。
此时见了赵云,宛如见到天神一般,唬得死人一般,一个个面无血色,匍匐在地,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
刘瑁走上前去,喝道:“还不快滚,莫非还想给周生陪葬?”
那些人听到刘瑁如此慈悲,早千恩万谢,抱头鼠串了。
刘瑁亲自过去,抽出佩剑,将司马懿身上的绳索割断,又将身上的披风脱下,披在司马懿身上,安慰道:“仲达兄弟,不必惊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那司马懿不知刘瑁是谁,只是见他一脸贵气,面如冠玉,目若朗星,英俊不凡,只得连连道谢。
胡昭慌忙走上来,问过安康之后,便对两位做了介绍。
司马懿听到刘瑁为了他,不辞驱驰两三百里,来此救他,甚为感佩。
近年,董卓及其部下李傕、郭汜祸乱朝政,自洛阳至长安,几度遭祸。
董卓在时,部曲经常出关东劫掠,以为军资。
又兼今年关中、关东大汉,田地化为焦土,颗粒无收,百姓困苦,平时只以草根、书皮充饥,卖儿卖女,易子而食者,不计其数。
在这种地方,久留只能饿死。
刘瑁一行人随即带着胡昭、司马懿回到河内,与大军会合。
一路之上,刘瑁待司马懿亲如兄弟。
那司马懿经过这一翻生死之难,秉性傲气虽然还在,然已收敛许多。
刘瑁再次提起,邀请胡昭和司马懿随他前往汉中之意。
那胡昭并未表态,司马懿少年老成,亦有不想出世之意。
刘瑁只以前言说过,并不强求。
回到河内,已过数日。
军中粮草几乎殆尽。
众将听说刘瑁回来,都聚集在中军大帐,单等刘瑁拍板,便可攻打河内太守张杨。
那司马懿听说,急忙阻止,道:“公子驱驰数百里,救我性命,岂可无一计相谢?公子可派一小童随我前往,我自向河内借粮。”
刘瑁见司马懿只有十六岁,担心他不能担当大任,犹豫不决。
司马懿道:“怎么?公子担心我此去不能成功?”
刘瑁直言不讳,道:“仲达年岁尙轻,吾着实忧心也。前翻石广元前去借粮,那张杨已然严词拒绝。今翻仲达再去,有何良策,可以借粮?若无良策,惹恼张杨,伤了仲达,吾之罪也!不如我一声令下,攻进郡城来得爽快!”
司马懿道:“公子容秉,老子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公子领正义之师,又有护主之意,岂可随便向朝臣用兵?司马懿愿意一行,就算不成,那张杨亦知我司马家名声,不敢加害于我也。”
刘瑁以为然,令其前往。
半日时光,司马懿带着张杨部曲来见刘瑁。
言说张杨已然答应,奉献粮草三万石。
刘瑁置酒相谢。
酒后,刘瑁着即派人随使者前往怀县领取粮草。
刘瑁问司马懿如何说服张杨答应。
司马懿道:“这有何难?张杨见我是司马懿,自然好生相迎。开始我提出为公子借粮之意,那张杨颇为犹豫。我便以公子要借粮西去,相救献帝为由。那张杨仍在踌蹴。我起身喝道:‘张太守,若是不想借粮,亦无妨,只是,如意公子救下献帝之日,便是你这张太守到头之时!’我一翻呵斥,起身要走。那张杨心中狐疑,好言劝我,还向我打听公子情况。我将公子之英武睿智夸耀一翻,那张杨当即决定,送粮草两万石。我嫌少,他便增加为三万石。如此而已。”
刘瑁和胡昭对着司马懿夸奖一翻。
戏忠、郭嘉、徐庶等也都对司马懿所作所为甚为赞叹。
既然张杨如此好意,他可不能失了礼数,着人备了厚礼,带领司马懿、郭嘉,仍是赵云随行保护,前去答谢张杨。
张杨亦置酒招待。
刘瑁答应,此军粮乃是借用,他日必定归还。
张杨见刘瑁一表人才,雄姿英发,甚是钦服,当即答应再送粮草两万石,共计五万石,结下友好之谊。
刘瑁得了粮草,便于起行,西进过河内、箕关,而入河东之地。
因为刘瑁知晓,不出两月,汉献帝必定在杨奉、董承等一干人的保护之下,渡过黄河,绕道北上,进入河东境内。
他这是提前前往河东,守株待兔耳。
大军在此耽搁十数日,便欲起行,刘瑁再次邀请胡昭和司马懿。
那司马懿听说刘瑁果真前往救援汉献帝,便有意要随行前往。
一则,此时天下大乱,的确无安居之地;二则,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官为京兆尹,此时定然随汉献帝东归。
司马懿此翻随刘瑁前往,若能成功救下汉献帝,司马懿亦可见到父亲。
刘瑁实在不忍舍弃胡昭,有意欲强留。
然这一日早上,大军起行,那胡昭主动来到大帐,拜见刘瑁,言说,要随他去汉中。
这真是意外之喜,刘瑁自是高兴不已。
问起缘故,刘瑁方知,这几日,戏忠、郭嘉、徐庶、石韬四人,知刘瑁有挽留胡昭之意,便轮番与其结交。
因其四人皆是颍川同乡,说话极为投缘,不出三日,已成密友,众人随邀请他一同前往。
又有刘瑁答应他隐居之言,这胡昭便想通,愿随刘瑁前往汉中。
大军刚刚起行,那河内太守张杨,派使者追来,送上一封绢书,言说河东太守王邑,与他颇有交情。
带着此书,或可避免刀兵。
刘瑁甚是感谢,收了书信,令使者自回。
刘瑁大军行了五六日,到达大阳县。
大阳离安邑不过三四十里,刘瑁担心那河东太守王邑误会,先于大阳县城屯住兵马。
他自带领赵云、徐庶、刘云、吴凤及青龙卫二百铁骑,前往安邑郡城,求见王邑。
期望说明来意,准予他屯兵安邑,然后伺机相救天子……
第173章 匈奴贼兵
刘瑁到得安邑城下,刘云上前叫门。
不多时,城头闪出一人,正是王邑。
刘瑁表明身份,道明来意,请求开门。
王邑正要令人开门,忽见西北角上尘土飞扬,显然有数千人马到来。
王邑见了,高声喊道:“如意公子,快些离去,西北尘土飞扬,定是南匈奴左贤王又来劫掠也。”
刘瑁等人回望尘土起处,果见大队人马到来。
徐庶四周扫视一眼,指西南角上一处山坡道:“公子可带领将士上土坡,待南匈奴大军到来,居高临下,斩将夺旗,可一举而胜。”
刘瑁以为然,带领众将士纵马奔上土坡。
果然,南匈奴劫掠之人到来,早见立于土坡之上的刘瑁青龙卫,虽带兵包围过来。
南匈奴为首一人,身裹狼皮,着半边臂膀,手里握着圆月弯刀,纵马到土坡之下,喝道:“汝等是何处人马?安敢在此,还不速速离去?”
刘瑁听这匈奴人汉话讲得很好,踏马上前几步,立于土坡半坡之上,遥问:“吾乃汉中刘瑁也。汝是南匈奴哪一位?到这里有何贵干?”
那为首之人仰天大笑道:“先父栾提于夫罗,我便是匈奴大单于呼厨泉之弟,我叫刘豹。我等到此,欲向河东王邑借些粮草,尔等快些退去,不然休怪我大匈奴弯刀凶残!”
刘瑁哈哈笑道:“大匈奴?弯刀凶残?哈哈,我大汉卫大将军攻击你大匈奴王庭的时候,你们可真是厉害!我镖旗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时候,你们可真够凶残!哈哈哈哈!”
“小贼安敢侮辱我匈奴先祖?小子,看刀!”
那为首的黑脸匈奴人纵马冲上土坡。
刘瑁自是不动,赵云早纵马挺枪,冲下坡去。
居高临下,加上赵云武功了得,只一合,便将刘豹手中弯刀磕飞。
赵云趁机一把抓住刘豹身上狼皮,手臂使劲儿,早将刘豹提起。
便于那土坡半坡之上,奋力一扔,将刘豹扔上土坡。
刘云、吴凤带着青龙卫,立即将那刘豹绳捆索绑,捆个结实。
山下匈奴兵将见了,早有几个纵马冲上坡来,早被赵云几枪,挑下马去。
刘豹被刘瑁所捉,匈奴人投鼠忌器,不敢再攻。
刘瑁见土坡之下,数千人的大队人马,对土坡之上,他们两百人虎视眈眈,谈笑自若,好不忌惮。
刘瑁走到刘豹面前,着人将刘豹放开。
对于这个刘豹家世背景,刘瑁是知道的。
刘豹乃是匈奴单于冒顿单于之后,栾提于夫罗单于之子。
说刘豹滞留河东郡,要从栾提于夫罗说起。
栾提于夫罗,南匈奴单于羌渠之子,被立为右贤王,封持至尸逐侯。
东汉灵帝中平年间东汉征调南匈奴之兵力,来镇压各地起义,于夫罗带领部曲来到中原。
中平五年,由于南匈奴多次发兵帮助汉朝,国内不满,于是叛乱,杀死单于羌渠,拥立须卜骨都侯为新单于。
于夫罗也自立为单于,入京晋见汉灵帝,请求发兵帮助复国,正赶上汉灵帝病危,请求遂被搁置。
同年九月,于夫罗伙同黄巾余党白波军叛乱,进攻太原、河东等郡。
河东等郡民众武装起来自保,于夫罗兵力受损,打算回归本国,却被国人拒绝,遂留在河东。
中平六年,须卜骨都侯病逝,南匈奴国遂空缺单于之位,由老王代理国政,汉庭依然未帮助于夫罗复国。
兴平二年,于夫罗去世,其弟呼厨泉继成为单于,其子刘豹被立为左贤王。
这左贤王刘豹经常在河东一代劫掠,其中就掳去了大名鼎鼎的蔡琰。
想到这里,刘瑁可要好好结交一翻,至少要找回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才女蔡琰也好。
“刘豹,汝父单于栾提于夫罗,为我大汉朝做出莫大贡献,是为功臣。然汝在此,四处劫掠,岂不丢了汝父一世英名?再者,我知汝父一直想要复国,怕是到死难以瞑目吧?此时有复国天赐之良机,汝不惜取,反而只知劫掠,何也?”
那刘豹听刘瑁这一席话,立即来了精神,问他话中之意。
刘瑁言道:“此时天子为贼寇争夺,食不果腹,枕不安席,流离失所,辗转东归。若是汝等随我前去营救,天子岂能不感激涕零乎?天子感激,汝复国有望矣!”
刘豹听完,思虑良久,忽然哈哈笑道:“如意公子所言有理,我这便退兵,公子可否放我回去?”
刘瑁答应,任其自去。
徐庶担心这刘豹心中有诈,有意阻止。
刘瑁举手阻止,明言道:“元直放心,刘豹随时匈奴人,然于我皆是汉室血脉,有兄弟之谊,我信他。”
刘豹听他言语,回望一言,拱手称是。
刘豹遂下坡带兵而去。
刘瑁自领兵回河东安邑。
河东太守王邑和当地士族大家卫觊接入城中。
刘瑁亮明身份,道明来意,又将河内太守张杨之书信取出递上。
王邑看过,极为赞成,当即应允刘瑁带兵前来,一则助其抵御南匈奴劫掠,二则伺机相救天子。
是夜,河东太守王邑摆下宴席,宴请刘瑁。
刘瑁一刻并不耽搁,立即派刘云领二十青龙卫,回大阳去,叫留下一曲、二曲镇守大阳,三曲、四曲、五曲带兵过来。
刘云领命而去。
众人于王邑大堂之上开怀畅饮,正饮宴间,忽听得守城士卒来报,言说南匈奴大军连夜攻来。
王邑大惊道:“匈奴狼子野心,公主日间放刘豹回去,果真是纵虎归山也。”
徐庶道:“事已至此,悔亦无用。南匈奴去而复返,必定带领大军前来,我等应做好防范。”
刘瑁道:“王太守平日里和匈奴人经常对阵,应当有所准备吧?”
“这个自然。”王邑向旁边一位摆手道,“此间又卫觊卫伯觎协助,匈奴还没那么容易攻破。”
刘瑁听他说起卫伯觎,知是当地名人,相互见过,出郡衙前往城门,准备一同守卫安邑,抵御匈奴贼兵……
第174章 袭取营地
安邑郡城之中,久经战乱,断壁残垣,再加上大旱之年,贫民百姓,多有断粮停炊的。
便是安邑府库之中,粮草剩余也不是很多。
能否度过这个冬天,一直是河东太守王邑天天所思之事。
便是如此艰难境况之下,南匈奴还经常劫掠。
今日若不是刘瑁带兵在此,怕是安邑也在被攻克之边缘。
刘瑁令赵云带领一对青龙卫守住城池北门,他与吴凤、徐庶领一队青龙卫守住西门。
河东太守王邑和安邑卫家为首的世家大族府兵,分别守住东门和南门。
如此南匈奴之兵在城下叫嚣一夜,数度攻城,皆备刘瑁等人打退。
刘瑁等人知晓,他已派出刘云前往大阳,调集大军。
恐怕最晚等到翌日巳时,他所调遣部曲,便会到达。
众人心知肚明,知有希望,且匈奴兵擅长马战,不善攻城。
攻击了一夜,安邑依然岿然不动。
刘瑁立于城头,望向城下数千大军,心道:“若是将这些骑兵收服,将来必定能够派上用场。”
心中如此想着,谓城下刘豹道:“刘豹竖子,安敢出尔反尔?”
刘豹道:“如意公子,休要怪我。若不如此,我等族人,难过今冬矣。我并不想杀人,只想借些粮草,以助族人过冬也。”
刘瑁笑道:“哈哈,刘豹,你倒是知晓提前找食物过冬,然你不知,今年大汉,颗粒无收,便是安邑城中,也是家家断炊,户户无米,你这般劫掠,无异于残杀我大汉子民也。莫非你就不怕,我大汉一怒,将尔等赶出河东?到时候,汝等兄弟汉地呆不下去,回国又不能,天地之间,岂有立足之地乎?”
刘瑁之言,如重锤响鼓,早令刘豹振聋发聩矣。
只是这刘豹身上流着南匈奴的血,凶顽成性,根本不听刘瑁之言。
那刘豹将弯刀一指,道:“闲言少叙,汝敢下来与我一战,我便服你!”
刘瑁笑道:“匹夫之勇,何足道哉?我警告你,如若还不退兵,不消一个时辰,定叫你片甲不回!”
刘豹哪里相信刘瑁之言,只以为他在说大话蒙人,只管令人继续工程。
这一拨人刚刚上来,忽听得西南角上,一阵喊杀之声,南门外的匈奴兵仓皇逃串,抱头鼠串。
刘瑁看时,见甘宁、蒋钦、任夔、何曼领着两千士卒,杀将过来。
又听得西北角上,匈奴兵仓惶后退,紧接着刘瑁看到太史慈领着四营屠各、徐和、张横,杀将过来。
刘瑁领徐庶于城楼指挥,他与吴凤急带领一百青龙卫,走下城楼,绰枪上马,准备出城追击。
此时赵云带着一队青龙卫,敢来西门汇合。
众人会合一处,打开城门,冲了出去。
三路大军,三面夹击,攻击南匈奴,匈奴兵大败。
刘瑁并不停下,带兵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南匈奴左贤王营地附近,又见南匈奴营地之中,奔出数千匈奴兵。
刘瑁担心有失,急令众人止步。
此时,第五曲张燕带领部曲打败东门匈奴兵,也追赶上来。
众人汇合一处,列开阵势。
匈奴兵少说也有上万人,亦列开阵势。
两军相距五六十丈。
甘宁咆哮道:“公子,让我等攻上去,将这些匈奴狼全部杀了,为我大汉,扫除后患。”
刘瑁道:“兴霸,莫要急切,凡事要动动脑子!”
甘宁嘿嘿一笑,随口道:“那就撤兵。”
刘瑁点点头,问赵云和太史慈。
太史慈道:“若我等撤兵,彼必以为我等怕他,定会追来。”
赵云道:“未必。匈奴已知我军实力,担心我军撤退是假,于路埋伏是真,故而未必敢来追击。”
“如此当如何?”刘瑁似在自言自语。
甘宁又笑道:“自然如我所说,撤退。”
刘瑁奇之,问:“而后呢?”
甘宁道:“然后行到半路,复引兵杀回,彼必无戒备。”
刘瑁大笑道:“甘兴霸亦有智谋也!如此正是我所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