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庄子的故事-第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与人的组合才构建成社会、国家。

  国家、组织什么地,都是因人的生存需要而组合起来的。当国家和组织不能保障人们生存的时候,就没有人再依赖了。

  不以国家打比如,就以组织、团队、企业来打比如吧!

  组织、团队、企业都是因人的生存需要而组合起来的。

  比如说企业,企业自身要营利,不能营利的企业就没有人愿意给它打工。一个企业不能创造利润,不能给工人高额的工资,就没有多少人愿意给这个企业打工,就会跳槽。

  就这么简单!挣钱干什么?生存!

  为了更好地生存,就必须多挣钱。用同样地付出,都想多一些回报。没有哪个傻子愿意同样的付出,却拿别人一半的工资回报的。更没有人像傻子那样,只付出不索取。就算是傻子,也知道索取一日三餐。不然!傻子连付出的机会都没有了。没有饭吃就饿死了,是不是?

  总之一句话,国家跟企业、团队、组织等等机构一样,都是保障人民生存权利的,不能保障人民权利了,就会出现混乱。不能得到很好地治理,混乱升级。混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要改朝换代。就那么回事,历史上这样地事例举不胜举。

  这里说的是理论,不是针对谁的。

  作为一个智者,后世称为“哲学家”,庄子教导我们的是:让世人在这个乱世中如何生存下去。

  庄子认为:个体的人一定要自强自立,学会独立生存,不要依赖他人、指望他人。然后!团结他人。先要团结的人是自己的家人,是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后代。然后!再团结同一家族中的人。再然后!团结身边的人。再再然后!团结志同道合的人。再然后!才是同一个国家的人。

  而一味地教导别人要团结同一个国家内的人,要如何如何,始终把国家提到第一位,显然就“本末倒置”了,就教条主义了。

  有人可能不懂,可能又要教条,不妨解释一下。

  要团结一个国家内的人,大家要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是针对“敌对”势力的,针对另外一个国家而言的。当然!也是相对而言的。不要教条其他国家不是敌对。是友好邻邦或者是什么地。试想:如果没有“敌对”,还有国与国之分吗?

  国与国之分,也是有利益之争的,不分彼此就没有国界了。

  在小的环境中,又分成不同地利益群体。也是有区别的,也不可能不分彼此的。

  比如说婚姻,如果没有利益区分,还没有你家我家了呢?还没有你丈夫、妻子和我丈夫、妻子了呢?那还成为了过去母系部落了。不!可能母系社会之前的社会状况了,一片混乱,

  比如说家庭子女,如果没有你的家庭子女与我的家庭子女之分,泛爱了,这个社会还有家庭与家庭的区别吗?

  比如说企业!如果企业都无私了,天下一家了,还有这家企业那家企业之分?

  事例就不用再举了,总之!迎合社会管理的一切主张,都是错误地。只有站在个体人的角度上,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先解决个体的人的问题,然后再组合成家庭、家族、团体、企业,最后到国家,这样地管理理念才是正确地。

  所以!我们解读老庄哲学一定要站在个体的人的角度上、站在人性本质、本能的角度上,而不是迎合社会管理的角度上,只有这样,你才能正确解读老庄哲学。

  总之一句话,庄子前面的三个事例是在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现实,君王专权制。告诉我们,在君王专权制的环境下,你无论怎么做,都不一定能改变君王的决定。而最后地结果是:你因此而丢了性命。

  如果君王是个明君,他有才德。那么?还要你去辅佐吗?这样地君王,只要你尽职尽责了,都可以完成任务。

  需要别人去辅佐,并且一般人都无法成功辅佐的君王,你去辅佐他你绝对有生命危险。如果没有生命危险,你不是没有作为,就是同流合污。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明哲保身,不去趟这滩洪水了。保全自己,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吧!

  今天更新晚了,只有一章,还是赶着写的。以后更新也不稳定,请谅解。但!保证在三个月内把解读庄子内篇的文字写完。内七篇已经写了四篇了,只剩下三篇,应该能在三个月内写完。

  


第42章 庄子谈名声与智慧

 庄子内篇第四篇中的第一个故事,值得我们细谈,里面有好多经典,读懂了对我们的人生很有用。WwW.⒉对于如何处世,我们会有更深地感悟,能够找到应世的更好方法。

  庄子内篇第四篇中的第一个故事,也是整篇文章的主要、重点部分,后面的部分大多是补充。

  很有可能?第一个故事是一篇独立文章,后面的部分可能是后世大能剪切而来的,是为了帮助别人理解前面的部分。

  总之!整篇文章都是庄子的文章,只是经过后世大能剪切、整合了一下。这样!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庄子。

  在第一个故事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说了两个很关键的内容。

  第一个关键的内容是:聪明智慧与名声。

  第二个关键的内容是:心斋。

  聪明智慧与名声,庄子认为是相互倾轧的,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源、根本。

  但是!并不是要我们拒绝聪明智慧,不能聪明智慧,要“无知无欲”。而是!要我们正确认识聪明智慧和名声的本质,正确对待它。

  聪明智慧与名声是用来更好地生存的,而不是用来谋求多余的东东、身外之物的。

  而后世的学术奸细以及那些理解能力有问题的学者,则在这个上面大做文章,根据这些来指责老庄哲学是“虚无主义”、“消极无为”、要人们无知无欲、“愚民政策”等等。

  第二个关键内容是心斋,心斋是针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庄子在中说: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智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你知道道德是怎么败坏的吗?你知道聪明智慧是怎么来的吗?

  道德的败坏是因为人们都在追求名声,表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就会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结果!没有道德的人都变成了有道德的人。

  这就是道德败坏的原因!

  聪明智慧是来源于争斗。为了争斗,为了斗倒对方,为了取得胜利,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

  这就是聪明智慧的来源!

  聪明智慧是用来相互争斗的工具。

  所以说!名声与智慧这两个东东都是凶1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祸端。所以!我们学道之人,不要去追求名声和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要淡泊名利,要大智若愚。

  解读庄子哲学,我们不要拘泥于文字的字面意思,要引申,要结合整体来理解。

  再则!一书留传下来不知经过多少人在字面上作改动了,肯定不是原文。

  还有!当时的字与后世的字是不同的,字的不同字的表达意思也就生了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一味地按照字面意思直译,肯定言不达义。

  古代人说的一句话,我们可能要几句话甚至是几十句话来表达,才能表达清楚。古代人说的话,就跟诗一样,有着很深地意境,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表述清楚的,各有心得。但是!作者原文所表达的整体构架是不会变的。

  解读庄子上面说的话,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庄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有背景、前提的。不!不是庄子直接说的。在文中,是孔子说的,庄子假借孔子之口说的。

  故事的经过是这样地:

  颜回要去卫国做官,辅佐卫国当时的国君。卫国国君是个暴君,孔子就劝说颜回,一定要注意。在这个暴君手下当官做臣子,一个不小心就会死的。而颜回一定要去,还说出孔子教导他的那一套“救世”理论什么地。孔子见颜回一定要去,就说了以上的话,提醒颜回,要他不要追逐名利,不要追逐贤名等等。

  然后!就此引申认为:就算颜回得到了卫国的重用,把卫国治理好了,功成名就,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不仅仅是暂时的,而且!你颜回一样要死。

  为什么呢?

  因为“贤名”的关系!

  你的“贤名”、德行盖过了暴君,盖过了卫国君王,所以!卫国君王就要杀你。试问:你是君王还是我是君王?你一个臣子的德行盖过我君王了,你是不是谋逆啊?

  不相信卫国君王会杀你是不是?那好!我举几个例子,他们的情况跟你一样。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不要教条说你尽力了,只要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就算是死,也值了。试问?你死了之后,还不一样恢复原来的面貌?

  你是做出了成绩,但你死了。你说值,那你就是为了名。可最后的结果是:你死了,你没有完成这一次做人的生命过程。还有!你没有最终解决人类的问题。你只是解决了卫国暂时的问题,一时的问题,却并没有根治。

  既然不能根治社会问题,不能解决人类的问题,你又何必去送死呢?

  这!恐怕才是庄子所要表达的!

  既然这种方法不是根治社会问题的最好方法,不能最终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我们就不要去做。没有用,你去做干什么?折腾?还不如好好生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生存的方法,好好生活,完成自己这一次做人的生命过程。

  颜回就这个问题心里不服,又说出了以下处世之方,说他将如何如何,是不是可以保全自己呢?

  结果!一样得到了否定。

  中的这一段也很重要。颜回所说的方法,都是春秋战国之前的“处世良方”,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的。

  可当我们面对暴君的时候,你的一切“良方”都没有用。因为!暴君不吃你这一套。人家手头上有权力,人家可以为所欲为。

  其实!这一段的喻意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你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既然是徒劳,还不如不折腾。我们换一种方法去生活,为何一定要去辅佐那个暴君呢?是不是?

  这样!又回到前面了,回到文章开头。在文章的开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古时候修道的人,他们总是先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后才去保全他人的生命。如今你自己自身难保,哪里还有时间去阻止暴君的所作所为呢?你还是先学会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吧!

  你自己都没有学会保全自己,你还谈什么“拯救天下苍生”呢?

  你自己都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你凭什么教导别人如何生活?

  


第43章 庄子的心斋

  庄子内篇第四篇中最有名的典故,就应该数“心斋”了。

  历代解读者和道教人士,都在研究什么是心斋,各有所得。

  不管是不是正确,能够帮助到他们,都是好的。

  那么?什么是“心斋”呢?

  怎样解读才是正确地解读呢?

  请先看原文:

  ……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

  这段话的意思是: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老师您有没有更好方法,请告诉我。”

  孔子说:“斋戒!我告诉你!如果我们用心去做事,无论去做什么事,都是那么容易成功的话?那么!宇宙就不会这么深奥了。”

  颜回说:“我家境贫穷,不饮酒、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我这样,应该也算是斋戒了吧?”

  孔子说:“你说的这个斋戒是祭祀前的斋戒,并不是‘心斋’。”

  颜回说:“请教老师!什么叫‘心斋’?”

  孔子说:“你必须静下心来,不要想其他的事情。不要用耳朵去听外界的事物,而是要用心去想、去领悟外界的事物。不要用心去想、去领悟外界的事物,而是要去想、去领悟气。

  听到的一切信息止于耳朵,不要往心里去,不要记在心上;心里想到的事理想明白就算了,到此为止,不要再现实中追究下去了。不要没完没了,要到此为止;

  气!什么叫气呢?气!空气也!肉眼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就像道一样,它是确实存在地,却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虚!虚!无也!无!没有也!让自己的心里什么都没有,心里没有想法、大脑里没有意识,这就是心斋!”

  颜回说:“我在没有听老师讲解‘心斋’之前,我就是那个颜回。现在!我听了老师的讲解,我‘心斋’了,我不是颜回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把自己忘记了,我把以前的一切都忘记了。老师?我这是虚吗?”

  什么是心斋?

  听到的一切信息止于耳朵,不要往心里去,不要记在心上;心里想到的事理想明白就算了,到此为止,不要再现实中追究下去了。不要没完没了,要到此为止。

  什么是心斋?说白了就是: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扰,这就是心斋。就跟斋戒那样,不沾荤食。

  庄子的心斋,一样又被人误解了,被学术奸细误导了,认为心斋就是与世隔绝。只有与世隔绝,我们才能做到心斋。

  其实!这是误解、误导、偏激的理解,又没有结合庄子的整体思想、老庄哲学的整体思想来理解。

  学术奸细这样理解,主要是为了与“无为、消极、虚无主义、避世”等等扣给老庄哲学的帽子挂上勾。

  正确地理解应该是:对于生存没有意义的东东,我都心斋掉。就跟互联网科技应用一样,互联网上面那些不良地信息等等地屏蔽掉。一些不良人员全部拉入黑名单,不与之来往。这就是心斋!

  再则!庄子的心斋不是让你与世隔绝,7*24小时心斋。不!应该是一生都心斋。而是!跟斋戒一样,只有到了祭祀前后才心斋。斋戒并不是一年到头或者是一生都斋戒的,而是有时间段的。我们只有这样来理解,才是正确地。

  总之一句话,有利于生存的我们接受,不利于生存的我们屏蔽。屏蔽等于心斋!

  以为心斋就是屏蔽一切、一生都心斋,达到无知无欲状态,显然是误导。或者!是偏激理解。

  在讲解心斋的时候,庄子还讲到了“气”。

  气!什么叫气呢?气!空气也!肉眼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就像道一样,它是确实存在地,却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虚!虚!无也!无!没有也!让自己的心里什么都没有,心里没有想法、大脑里没有意识,这就是心斋!

  其实!在这里,庄子一样运用了“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在老子的充分体现了出来,老子运用的就是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人类大脑育的一个过程,值得学者去研究。

  庄子一样要我们效仿自然,效仿道。在这里,庄子要我们效仿空气。他认为我们要像空气那样,无所不在,却又处处存在。

  接下来,又具体解读了一下。

  请看原文:

  ……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孔子说:“你的悟性很高,理解的很透彻。我再引申下,让你更深刻地理解。

  无论你到了哪里、在什么环境下、与什么人打交道,你都不要把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当存在。不要把面子、利益、自尊、名誉等等地当回事。能够融入这个圈子,就尽自己的能力做事。不能融入这个圈子,就赶紧离开,换一个环境。

  要做一个开放型的自我,不要建立个人堡垒把自己封闭起来。你就把自己当成一所空置的房子,什么人都可以容得下。为什么要开放到这个程度呢?把自己当成一所空置的房子呢?你就把这一切都当成迫不得已、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我们为了生存下去,才不得已而为之。

  你要是这样去做了,你就差不多接近道了。你就可以在那个环境中生存下去,并且混得很好。

  不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只要走了就会留下痕迹。人生也一样,不可能不与人处事,不可能不与人打交道、交往。与人交往就会留下一个人的痕迹,就会暴露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被人指使、受人差遣了,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就会伪装,避免自己吃亏。可是?当我们面对苍天的时候,苍天有眼,我们都暴露在苍天之下,无法伪装自己。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真实地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更有利于我们生存,有利于我们在任何环境下生活。

  只听说有翅膀才能飞翔,还不曾听说没有翅膀也能飞翔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依据的,人也一样,人的品德是依据一个人的行为而来的。只听说一个人对某个事物很有研究,他才是真正地知道、了解这个事物。还不曾听说到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根本不了解,也没有去研究,他能知道、了解这个事物的。

  

  看一看面前的虚空,想一想自己的内心:里面是不是也像面前的虚空那样,一无所有。如果还有,赶紧把它清空,包括让你开心的喜事。如果无法清空内心的想法,还在胡思乱想,那就叫“人在心不在”、心不在焉。

  如果我们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不需要经过思想就能判断出是非,一切止于耳目不需要用心去想,空出我们的心房。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样地境界,那么!我们的心房里面,还能有什么东东容不下呢?如果我们达到了这个境界,只会神鬼都会来依附。

  当然!如果我们想达到这样地境界,是必然有依据的。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道’,人在天地中的位置,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我们只有明白这些,才能达到这样地境界。才能一切止于耳目,空出心房,才能包容一切。

  人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但是!人区别与他物,人是有灵智的。所以!大多数人是有分辨能力的,能够分辨出是非的。禹和舜都知道这些道理,遵循这个道理。所以!人民都依附于他们。这也是伏羲、几蘧一生所遵循的道理。何况!我们面对的大多是普通人!我们与他们相处,还有难度吗?”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心斋不是让我们与世隔绝,不是要我们无知无欲。而是!要我们屏蔽不需要、无用的信息。

  

  

第44章 庄子谈命与义

 庄子内篇第四篇的第二个故事,是讲叶公子高将要作为楚国使者出使齐国,临行前他向孔子请教。WwW.⒉与前面一样,都是假托孔子而说的。其实!都是庄子想要表达的。

  在第二个故事里,庄子主要假借孔子之口讲“命”与“义”。然后!引申到语言沟通的局限性。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沟通工具,却无法尽到自己的职责,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所以!第二个故事也一样很重要!

  我们在社会上走动,与人相处,怎么才能做到表达出自己正确地意愿呢?

  可是?当我们正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后,难道我们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并不是!就算你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别人理解了,但是别人并不一定能够满足你的意愿。

  因此!引申出一个更重要地社会问题:语言沟通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可这还是不够。就算你成功地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