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德青岛战争-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年。那狐仙家保佑手无寸铁的村民可以,保佑那些有兵舰大炮、钢铁炸弹的外国人就不灵了。一九一四年九月三日至九月十八日,日本人从山东龙口和崂山的仰口湾登陆,一举打败了德国人,侵入青岛港。
日本人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手无寸铁的村民们只能纷纷到狐仙洞前,烧香烧纸求得狐仙的保佑。在当时形成了一股流,人们络绎不绝。据说青岛港上受过日本人残害的村民们全都来了,有时那队伍络绎十几里长,一直往南挨到了李村河。日本人怕求仙的民众聚众抵抗他们,便把那狐仙洞毁掉,扩大打深,成了他们在卡子门设岗的军械库。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国军在此基础上贯通了三个洞口作为防空洞,解放后文革时期洞内进行了被覆装修。
据传德国人修成铁路通车的当天夜里,板桥坊村的村民有人看见从狐仙洞里飞出九个火红的火球,在楼山顶上徘徊盘旋了九圈,然后飘飘然向崂山里飘去。
楼山脚下板桥坊村前,向西有一条通往胶州湾的,不到一华里长的,二十几米宽的天然泄洪排水沟。因崂山地区山沟旮旯多,且又没有条正儿八经的河流,又属于少雨干旱地区,当地的村民得年年抗旱,不抗旱的年岁不多,不下雨那沟河里根本就见不到水。所以当地的民众对河特别得亲切,大多数的民众对河与沟自己有个定界,就是一般的一步能迈过去的称做沟,一步迈不过去的,你说是条大沟或是条小河有的人也认可。板桥坊村前这条二十几米宽的天然泄洪沟,当地人理所当然的称做河了。河里有没有水咱姑且不去说它,板桥坊村河的南岸有一村叫做营子村。当时板桥坊村河很深,胶州湾里的海水在涨潮时是倒灌的,涨潮时胶州湾里的海水托着渔船直接就进了河到了村前,村民们出海归来那船都是停在河里的。前几年城市整容,清淤整铺河床河底,在那河底的岩石上还清出了“蛎卡碴”。
板桥坊村原来不叫板桥坊,而叫北营子,后来为什么改名了呢?据传那个扬州八怪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在断一桩案子时,考虑不周断案出了偏差,使黄鼠狼家族蒙受冤情。这黄鼠狼家族也是一枝不小的兽族。
在民间有这种传说,就是当女人八字不清时,她的家人祸害了黄鼠狼,就容易惹得它附魂上身。被黄鼠狼附魂上身的女人整日家装神弄鬼,哭哭啼啼,没个安生日子。所以村民们一般的都对这黄臊貔子敬而远之,不去戳弄伤害它,也不去理它。那些一不小心惹了它,被附魂上身的只有烧香烧纸,请个明白人来祷告祷告。这法还真灵,祷告得多半也就好了。这东西就象家里的小孩子吓着了,打针吃药是不管用的,得深更半夜起来拈上炉香,打打窗户,敲敲门,祷告上几句,孩子的魂自然就附体了。这法子你说不灵不行,家有孩子吓着了去医院诊所治不好,在老人的指导下都是这么做的。
却说那郑板桥因多识了几个字,多编了两句词,会画几个竹叶便就肆无忌惮,肆行无忌,自以为通晓事理。但他没看破红尘,信不得邪,不迷信世上所有的东西,尤其是民间的传说。听不得师爷的半句劝说,惹得老婆被黄貔子附魂上身,成天家装神弄鬼,哭闹不止。据说郑板桥也画了千道符箓来打那黄鼠狼精,可越打老婆闹得越厉害。还是师爷有一套,他不知从何方打听到崂山的狐仙与黄鼠狼家族是远亲,只有求得狐仙出面疏通调解,这黄鼠狼精才肯罢休。
其实,活在世上的人,很多都是这样——嘴硬。家中不摊事都自诩自己不迷信,一旦家中遭了难出了问题,背地里烧香烧纸,那头磕得比谁都急!郑板桥也是这样,他是人,不是神,家中有了难解之事也得求神求仙来化解。
郑板桥坐船从胶莱河进入胶州湾,然后从胶州湾进入那条北营子河。下船上岸就是村,他倒省事省力气,一步也不用多走就到了楼山狐仙洞下。
这个东夷偏僻小村,自古以来的皇室版图上是不会标出的,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做了始皇帝,但他肯定不知道这里有个北营子村后来改名叫了板桥坊?末代皇帝溥仪在退位前肯定没有来过这里。这个自从有了人居住的小村庄,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达官显贵来过,村子里也没有出过秀才进士。我在考证时有人对我说也可能出过?也有人说不会,如果出过,保准就修牌坊了。如此说来郑板桥进入北营子村是历史上最高级别的人物了,那还了得,虽不是皇亲国戚、皇上的钦差。他自己偷偷摸摸,但毕竟是父母官亲临。村上的人想借郑板桥的士气和才气,巴望着村中以后出个人物什么的,所以决定要改村名。并在河的渡口处,郑板桥上岸的地方立一牌坊,名扬千古,以鞭策自己的后人争取上进以求光宗耀祖。哪知村小人穷,改名简单,立牌坊难。村中有个教私塾的老学究,肚子里有点文墨,脑瓜子来得快,便道:“这牌坊没钱立,咱们也得立,不立实的,咱们立个虚的,就立在嘴上,这村名不能叫板桥村,得叫板桥坊。让咱们的后代心目中有郑板桥这座牌坊。”村民们在河的渡口处立了一块木版,上书板桥坊。那些不识路的过客认为在这个小村子里有过板桥作坊,更有后来者认为在渡口处搭建过独木板桥而得名板桥坊。这是不明真相的浅陋见识。
有了板桥坊这个村,咱才好说板桥坊村的故事,有人要问了,你说点别的不行?非得说那板桥坊?因为青岛港上的板桥坊牵连着郑板桥,牵连着崂山里的狐仙。这也跟咱们的香格里拉一样,英国人不说咱们永远不知道,也开发不出来。即使另起个名开发出来,那也不是今天的香格里拉。板桥坊也是这样,我不去考证,不去说,有人未必能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实际早以把它忘却了。
在那久远的年代,板桥坊村里有一个光棍,家里很穷,真是家徒四壁。但他很敬业,敬业就是扎实地干,扎实干怎么没有富起来?那年代除了种地没什么副业,充其量有个家庭作坊,那手艺也是传子不传女。别人要想学点,大概是比登天还难。
光棍家里穷,没有钱,没有学得什么手艺,仅靠家里的半亩山地生活。光棍身上有的是力气,就是没地方使上。这家伙还有个晕水的毛病,晕水跟晕车差不多。在船上船那么一摇晃,那水茫茫的一片看了着实让人眼晕,他便哇哇大吐,动弹不得。在这临海小村,有道是靠海吃海,靠山吃山。看起来这海他是吃不成了,村中有船的主,知道他有这个毛病,人家谁敢雇佣他?他呢也不去抄弄这个麻烦,除了帮人家出个大力什么的,就安心上山种他的那半亩地。半亩地对个勤快的庄稼汉来说那是小菜一碟,活没等着干就干完了。闲下来的工夫他也不肯闲着,总想找点营生干。他见有的村民到崂山里去狩猎,心想:下海捕鱼没了自己的缘分,上山打猎还是可以的吧!
那年代工业不发达,钢铁是没有的。只能用木头做个夹子,用竹坯做套弓箭,挖个陷阱下个地套什么的。用这些土制的打猎工具来狩猎,那禽兽多半很难猎到,眼睁睁地看到了,它就是不上套,你一有个风吹草动它就溜之乎也,你干着急!守株待兔那是宋国人干的事情,两千多年来再没听说过。那野兽也有心眼,很多都懂人性气,你下的地套、夹子,它们多半都能识破,不上你的当。
这个光棍子心还挺软,村上有人说他的心眼不够头。他下的地套或是夹子,有时套着或是打着动物了,他看着那些没死的,可怜巴巴的样子,就忍心把它放了。自己穷得要命,心还挺慈善,还时常打付个要饭的。那年冬天下着大雪村上来了个乞丐,看那乞丐穿得单薄,破烂不堪,看样子眼看就要冬死了,别的村民没有管的,或许他们不知道。光棍子开了怜悯之心,忘了自己得寒冷,把身上仅有的一件破棉袄脱下来给乞丐穿在了身上。有的村民看不明白他要干什么?对光棍子道:“你脑子有尿啊!傻乎乎得缺心眼哪?你把棉袄给了要饭的,你还不冻死?”光棍子感到确实很冷,冬得够戗,在村民地劝说下又去把破棉袄从乞丐身上扒了回来。也有的村民说,光棍子心肠好,反正褒贬不一。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光棍子又去崂山里狩猎。他下的地套子,夹子和挖的陷阱都没有收获。便背着弓箭漫山遍野得乱转。忽然他的眼睛一亮,在对面山坡上不知哪位狩猎者下的夹子夹住了一只狐狸。狩猎者的眼睛在灌木丛林里,看野兽看得是入骨透彻的。他有感觉了,那虽不是自己下的夹子,但他断定下夹子的猎人今天肯定不会来收猎。那只狐狸属于他的了。大冷的天狐狸的皮毛是很值钱的,足够他度过这个冬天的。他欣喜若狂,心旷神怡,心里煞是高兴,嘴里哼着《窦蛾冤》一步三跳地往那对面山坡奔去。
宁绕道十里平地,不爬一里山路。这山路爬坡下崖,绊绊磕磕,怪石林立,陡峭崎岖。当他左转右弯来到夹狐狸的山坡上时,在他眼前的却是一位很老的老妪。只见那位老妪被木夹子夹住了双脚,鲜血从脚脖子上流了下来,大概天冷时间长,那血迹有些发暗,但新的血液象是还在流淌不止。光棍子心肠好,没那么多鬼头蛤蟆眼的鬼心眼。有道是:人老实,心眼好,三分痴。光棍子也不寻思,这山前山后的没人家,陡峭的山壁上年轻猎人爬上爬下的都费事,狩猎人下套子,下夹板的地方,哪来的老太太?他顾不得去多想,见夹板伤了人,先救人要紧。立马找来树棍把夹子橇开,看着老太太双脚伤得挺重,随便问了一句道:“老人家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里来了?”老妪道:“这不,孩子他爹病了,儿子上山来挖药,我怕有些药他不认得,所以出来寻他,告诉他,谁知被这夹板打着了,唉!”老妪说完叹了口气。
光棍子见老妪不能行走,便背起她问她回家的路,然后向山下走去。说来也怪,光棍子背着老妪行走如飞,那沟沟坎坎,嶙峋怪石他一越而过,如同草上飞。只听耳边呼呼的风声,他还以为自己是在逆风行走。不多时他背着老妪就来到了镇上,找寻了个药铺子,坐堂郎中给老妪看了伤,把双脚都上了药。告诉老妪伤筋动骨一百天,得慢慢养疗,天冷不能把伤脚冻了。当让他俩交钱时,光棍子傻了眼,他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穷得叮当响,哪来的钱给老妪付药费?有钱在家里的热炕头上喝着个小酒,暖暖和和地过冬天,谁还跑到这崂山里头来狩猎?当时光棍子就支支吾吾地道:“我,我……”他想起了自己身上的这件破棉袄,棉袄虽破但能御寒,好歹还不值个三俩的。于是他把破棉袄脱了下来,放在坐堂医的长条书案上,道:“先生,我家里确实没有钱,这破棉袄能折合几个算几个,如若不够,差多少?来年春天我到崂山里打了猎换了钱再来还你,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坐堂医坐在那里愣了,他看那老妪穿戴得不错,不象是个穷家付不起药费的主儿。眼前的这位汉子脱棉袄顶药费,这十冬腊月的他怎么过?再说这草药也不值什么钱,开百草堂,坐诊行医为的就是治病救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名扬天下,这是行医者的座右铭。行医行善,普济天下,替天行道这是做人的根本,总不能治好一个老妪,冻坏一个壮汉。那叫缺少医德,害人庸医。坐堂医对光棍子道:“汉子,你虽然壮实,但也抵不住这十冬腊月得冷天,这棉袄权且算我的,先寄在你身上。来年春天冰雪融化,春暖花开,万物盛出,那时你能活动开来,挣了钱再把这饥荒还上,你看行不?”
光棍子当然满意了,哪有不行之理,满口应承道:“行,行!”光棍子为人太实,其别人早就趁机溜了,他不,他没有,他反而觉得过意不去,站在那里两手在自己身上摸索,想摸出点值钱的东西来作为抵押,好等有了钱再来赎回,以示自己的诚信。然而他穷得早已身无分文,他摸来摸去也没摸出个所以然来。坐堂医看出了他的心思,道:“汉子,别掏了,你心诚就行,心诚则灵。人心诚了干什么事都灵验,背上你的老母回家去吧!”光棍子无话可说,只得道了谢,背上老妪出门来。
这时天已暗下来,十冬腊月的傍晚可想而知,滴水成冰啊!光棍子听坐堂医说老妪的脚怕冻,是啊!大冷的天好脚都能冻坏,何况这受过伤的脚。光棍子心想:救人救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医生给治好了,又被冻坏了,到头来还是我之过。他想到这里放下老妪,脱下棉袄把老妪的双脚包了起来,然后背起老妪便走。奇怪的是光棍子并没感觉到寒冷,他觉得全身热乎乎的,象是进了六月天,那刺骨的西北风象是立秋后得小北风,让他感觉到了丝丝得爽意。他并没感觉到事情得跷蹊,反而问老妪这是怎么回事?老妪回答说:“你这是发善心做好事,感动了上苍,老天爷在保佑你。”老妪又道:“为人得心实,不能长弯钩心眼。做人不能贪,人不怕穷,就怕心不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事为了寻报应得好处,往往得不到。善举做多了,有人会涌泉相报。”
光棍子与老妪说着话,在嶙峋得怪石中,在崎岖的山路上,如同在春暖花开的庭院蹊径中漫步。老妪在他的背上,他一点也没觉出累,反而他更加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半夜时分他背着老妪来到了山腰的一座庭院前,这座山是他常来打猎的地方,但他从来没见过这里有过这么大的一座庄园,他并不奇怪,以为是自己夜间看错了方向记错了地方。一个老丈早已在庭除上等待着,见光棍子背着老伴回来了,高兴地向光棍子一个劲地道谢,老丈也不知从哪里来得那么大的力气,把老伴接过去后,并没让光棍子进去,只是又道谢了几句,便关上了庭院门。光棍子拿着老丈递出来的破棉袄裹在身上,站在庭院门前呆了一会,便云里雾里地回了家。
等他醒来时已是大半个头晌了,他围着被子坐在土炕上,脑子里时隐时现地想着昨日的事。是梦还是真事他有些拿不准了,他用手敲了敲自己的脑袋,摇了摇头,感觉有些疲乏,身子有些疲软,大脑思维不振作,全身疲倦。他打了个哈欠,那瞌睡虫又爬上了他的脑门子,他有些昏昏欲睡。只当是自己不舒服,心想:大概是病了。正想着那瞌睡虫又袭来,他又打了个哈欠,自言自语道:“睡迷了,睡迷了就再迷糊会吧。”他又躺下了,他躺在那里迷迷糊糊地想刚才想的事,他竟弄不清自己是昨晚睡的觉还是前天晚上睡的觉?自己是不是睡了一天两夜?他有些不敢肯定,拿不准,忘了。心想:马瘦毛长,夜长梦多,我睡了这么长时间的觉焉有不做梦之理?做就做吧!大冷的天我起来干吗?还不如躺在被窝里暖和。他这么想着,又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做梦就是这样,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做梦的内容实际是人生一辈子在某个阶段不经意地想象,当你完全把它忘却了,对这件事完全失忆的时候,你那时的所思所想就容易出现在你一生中某个阶段的梦境中。这不是危言耸听,故意搞笑,是梦幻专家的研究成果。人生大概都有这种梦幻经历,只是有些人自己弄不清自己做梦是怎么回事罢了。光棍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他昨日背着老妪看郎中,睡醒后又闹不清真假,在迷睡前又寻思。就这样迷睡一会,寻思一会,接连不断,不下五六个回合。刺激他脑中的细胞表象活动被牵连到了他的迷睡中,是在瞎寻思?还是在做梦?他浑然闹不清,只当自己是在做梦。
他正在迷迷糊糊地睡着,隐约听到有人在叩门,大冬天的有人来叩他的门,他自己都感到颇为稀奇。一个光棍子,手中没有什么手艺,也没有什么亲戚。邻居都是些庄户人家和渔民,农忙时就下坡种地,农闲时就下海捕鱼。村民们还有一个副业,就是他们合伙在海边开了盐田,在那里晒盐。所以那个时候就流传板桥坊的村民有三怕:一是怕风,风大了出海的人有危 3ǔωω。cōm险回不了家;二是怕雨,下雨了辛辛苦苦晒的盐全完了。那个年代晒盐技术落后,一年到头晒不了多少盐;三是怕天旱,这天旱了不打粮食吃什么?看上去真是矛盾,板桥坊的先人们生活在那小小的天地间真是不容易。他们从来不求天,你想:求雨必刮风,这风大了出海的人有危 3ǔωω。cōm险;下雨了,好不容易晒的盐又化了;不要风,不要雨粮食又打不下来。他们生活在生存的矛盾之中。当时青岛港上有句顺口溜,说是板桥坊的村民有三怕:怕风、怕雨、怕日头。这事说来引人发笑,但确实是生计所迫。光棍子一人吃饱了全家不挨饿,他就不用担这些心。他稀里糊涂地听真了确实是有人在叩叫他家的门,听上去那声音还挺熟的。于是急忙披上棉袄,提着裤子,靸拉着鞋,急急忙忙地开了院子门,见是昨夜那位老妪的丈夫。还没等自己开口,那位老丈就道:“幸亏壮士昨日搭救贱内,昨夜确实太晚怕影响壮士休息,故没让壮士进屋一歇,老朽于内心不忍。今日打听找上门来,请壮士到鄙舍一述。”说完拉着光棍子就走,光棍子恍惚中跟着老丈来到了昨夜的那座宅院。
进得门去,庭院中花花草草的虽是冬天却象春天般的灿烂。院子中不象野外那么冷清,阳光照耀着暖烘烘的。光棍子道:“老爹,你这宅院在崂山里难得再找到第二户了,真是风水宝地!刚才在路上还风溜溜的,寒风刺骨,进了你的院中就风和日丽了。”
老丈捋着髯须,笑道:“风水宝地不敢,但你看。”他用拐杖指着三面的群山,道:“你看这三面环山,一面朝阳,再往前就是大海了。这高山挡住了北来得寒风,朝阳的一面送来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这里地理环境好,所以就感觉着不冷、暖和。”
光棍子听了觉着老丈说的有道理,便随着老丈进到了屋里。这里象是客厅的模样,但又象是餐厅,从摆设上分得不是那么清。墙上挂了九个姑娘的画像,老丈见光棍子在认真的一个一个地观看,便用拐杖指着末了一位,道:“壮士,这都是老朽得爱女,那些都已许配了人家,只有小女未曾许配,壮士若有心思,不妨到这里来看看!”
幽冥中光棍子看的那幅挂画有些朦胧,云烟雾罩,溟蒙模糊,画上得美女象是活了,向他走来。狐眼柳眉,高鼻梁,尖鼻尖,樱桃小嘴,一副小巧玲珑,伶俐聪明的相貌。杨柳细腰在飘裙的衬托下显得优美标致,飘飘然从画中向他飘来。光棍子遑遑躲闪,险些歪倒。他正不知所措,如何遮挡在老丈面前的失态,只听老丈说道:“哎呀!壮士,你一定是饿了,这都大晌午了,该用膳了。”便唤来仆人上了茶水,后面接着上了酒菜,一老一小就对饮了起来。光棍子平时家中太穷,饮不起酒,没有饮酒的习惯,饮不了几口酒劲就冲上脑门。他有些醉意,眼睛开始发花,朦胧模糊中他看见酒樽中映出墙上那幅挂画中得美貌女子,竟变成了一只狐狸在挥动着两只前抓向他做着鬼脸,嘴角上的胡须还一动一动的,甚是可爱。当他抬头再看那幅挂画时,画中得美女完好如初,还是那样地招人喜爱。老丈见他一个劲地看酒樽和墙上的挂画,便举起手中的酒樽劝他干了,光棍子这时已上了酒劲,顾不得老丈地劝酒,只是看了酒樽又看墙上的挂画,反复几次。老丈以为他的酒樽中有了污物,便把自己的酒樽与他地换了。光棍子急忙又把酒樽讨回,放回了原处。再往酒樽中看时,酒樽中什么也映不出来了。
在老丈地劝饮下,他只得举樽把酒喝了。他觉得有些不胜酒力,天昏地转,头开始疼痛,且痛得厉害。
他痛醒了,爬起来坐在炕上。从窗户棂子封窗纸上斜照在炕上的影子,他知道已过了晌午。他觉着肚子饿得发慌,头有些发昏,且真得有些疼痛。他想了想刚才的事,方知是场梦。
第三十一章 禽兽做媒 喜结良缘
光棍子饿得慌,也顾不了头脑疼痛,身上再痛也得先找吃的,得先把肚子打发了,要么,饥饿时刻在折磨着他。
挨饿的滋味不好受,人们往往能抗住了疼痛,但抗不住饥饿。
他下了土炕,没走两步又回到了炕上。他想起来了,米缸里早就没米了。前几天的饭是他到海边的盐场上,雇给人家平整盐田,挣了十几斤红薯干度的日子。那东西早就吃光了,这咋办?他坐在炕沿上寻思:这年轻力壮的总不能饿死,那叫人家指着尸体唾骂多不光彩。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死也死得光彩些好。再说了,死也得吃饱了再死,宁愿让它充死,也不做个饿死鬼。
他想到这里,开始振作,穿好衣裳、鞋子,从炕上跳下来,把腰带束得紧紧的,这样他觉得饿得轻些,好受些。在临出门前他不死心地又掀开米缸子看看,当他掀开米缸子时他愣了,白花花的大米盛满了一米缸。他欣喜若狂,喜出望外,急忙抓了一把楦在嘴里,那大米得香味沁入心脾,香喷喷得甚是好吃。好吃也不能吃生的,得做熟了为好。他到厢房里去拿柴,一进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