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汉纵横家-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日,刘邦便按照陈平的计划,先在西北两处设伏,至于粮道则是曹参带领千余轻骑前去截断。
这些粮食没有必要运回汉营,只要代军运不到聊城,就算是成功,而聊城的张春见汉军久久未出兵,亦是派人出城查探,免得出现差池。
但在此之前,西北汉军已经设伏完毕,代军所带回来的情报很简单,那就是汉军自樊哙兵败之后,再无任何动静,将军无须担心。
张春得到这样的消息,心中颇为欣喜,想来定是汉军挫败,对聊城将士有了几分惧色,所以才会按兵不动,尽管如此,张春依旧没有出兵的意思,毕竟陈豨在此之前多次叮嘱,汉军狡诈,不可出城与之交战。
聊城诸事不提,且说曹参得到刘邦的命令,率军埋伏在甬道附近,至于营帐全部驻扎在丘陵深处,此番举动明显是务必要等到东垣的粮食。
陈豨自立为代王之后,听闻汉军前来,便将王都迁到东垣,今得知张春大败汉军,心中甚是激动,当即派人前往匈奴,想让匈奴出兵,一举击败汉军。
然张春的粮食不能断,因此陈豨的计划也很明确,那就是先给张春几车粮食,并通知其安稳守城,待时自己会带兵攻打汉军,如此里应外合,汉军必败。
陈豨收到汉军兵败的消息后,便命百余人押运粮食送往聊城,这条甬道陈豨已经为张春运送粮食不止一两次了,因此防护措施逐渐减少,以至于现在仅有百余人。
曹参自率领轻骑千人来到聊城与东垣之间,未敢有半点疏忽,每日都要派人查探甬道的情况,除了百姓之外,尤其留意马车货物。
果不出所料,仅五天的时间,汉军便探听到陈豨出粮的消息,曹参听闻此事更是大喜,当下便派士卒前往甬道截杀。
想来仅有百余人还搞什么埋伏,于是代地押粮官在东垣五十里处碰到了汉军袭击,百余人厮杀片刻,被曹参等人全部斩杀,剩下的粮食亦是放火烧毁。
烧过粮食之后,曹参没有片刻逗留,将帐篷收起,带领将士与北边埋伏的汉军会合,这般粮食被截,陈豨定会出兵,否则便没有办法给诸将交代。
聊城这边根本不知道东垣已经运粮前来,而派出去的催粮官皆是有去无回,使得张春不免有些担忧,然粮食还能撑些时日,因此张春也就没有计较。
东垣城中,陈豨听闻粮食被截,大为震怒,那甬道乃是位于东垣和聊城之间,这可是属于代地范围,汉军竟如此猖狂,当真是岂有此理。
城府内,陈豨左右踱步,许久方才问道:“诸将以为如何,今张将军在聊城,粮食若没有运到,定然处于劣势,本王以为应当速速发兵支援。”
“大王所言甚是,今汉军若是势重,岂会无人发现,可见汉军此意不过是断粮道,因此可先率军将其剿灭,然后再做定夺!”旁边的副将亦是附和道。
陈豨略微点头,“且发兵一万,本王亲自带领,从此处前往聊城,徐徐进军,若是发现汉军,及时围杀,不必禀报。”
众将领命皆退出府中,陈豨心中烦闷,趁夜调配一万代军,皆是东垣城中的精英,尽管如此,城内依旧还有数万将士。
次日清晨,陈豨身披铠甲,左右将士皆是雄姿英发,但是汉军却已经在前方做好埋伏,汉士卒不过五千余人,其gōng nǔ却是人手一个。
代军行至午时,前后不过二十余里,原因嘛,那就是陈豨带兵谨慎,而且粮食就在前方不远处被截烧,不可急进,这也使得士卒疲敝,与早晨的情形简直判若两人。
曹参此刻就在其前方五里处埋伏,见到代军行动缓慢,他的心中也是着急,虽然陈豨率军走了半天,但汉军也在草丛枯木之中埋伏了半天。
虽然是以逸待劳,但未免耽搁的时间有点长,随着时间的延续,代军终于再过了小半个时辰之后,才缓缓进入埋伏圈。
第463章 张春身亡聊城破
曹参看着陈豨等人进入包围圈,小心挥手示意,见陈豨所率军队已经走至汉军中间,就在这时,汉卒挥动手中的旗帜,五千多名gōng nǔ手瞬间向着代军射去。
陈豨见状,当即勒马,“全军莫要慌乱,保持队形!违者格杀勿论!”然代军面前的箭矢犹如阵雨,接连刺杀周围士卒。
此时的陈豨很是果决,按照正常带兵作战的方案来讲,趁着汉军换弩箭的同时,速速撤退,才是明智之举。
但代王确实不一般,竟身先士卒,带领未曾受伤的士卒向着丘陵冲了过去,曹参惊讶之余,只得操起兵器,前迎战。
代军经过一轮gōng nǔ箭洗礼,死伤小半,但主将如此勇猛,使得手下副将士卒皆如虎狼一般,向着汉军冲了过去。
汉军占据高位,见代军前,立即举起长矛,排列一起,先用盾挡,后用长戟刺杀,使得代军竟无法突破眼前的屏障。
陈豨与其副将丝毫不惧,骑着战马茫然向前冲去,直接将汉军的列阵冲出一道小口,代军也因此涌入其中,瞬间两军混战,士兵不断倒地。
曹参身为主将,率先与陈豨交战,说来两人也算是故人,陈豨当初乃是韩信手下副将,而曹参则是经常与韩信一起出谋划策,其中攻占燕赵齐时,曹参皆在,关系非同寻常,当初韩信身死,曹参亦是惋惜不已。
今见陈豨,曹参首先前答话,“公乃汉将,何故行此不义之兵,使得天下再乱,百姓无家可归耶?”
“曹副将何曾知吾等苦楚,细细想来,汉皇帝定天下,眼中根本容不下异姓功臣,今藏荼、韩王信、彭越、韩信皆如是也,他们真愿意造反,非也,乃汉皇帝逼迫也,否则谁愿意在盛世做出不义之事,今某亦是如此,曹副将乃是某之友人,此时撤军,某不必追究,日后定天下,某自会以礼相待。”陈豨很是淡然的说道。
曹参闻言,略微叹息,“既然如此,不为一营,不说一话,还请将军放马过来,参世代为汉将,自要护汉家太平。”
言罢,立即持枪而,旁边的陈豨也不多言,两人瞬间缠斗在一处,正正鏖战半个时辰,两名主将却不分胜负,而两军亦是各有损伤。
曹参心知此处乃是东垣与聊城地界,若是久战于此,必会引来聊城士兵,待时,就算自己有两条命也是葬送在这里。
于是,便趁着两军交战有些疲敝,立即鸣金收兵,陈豨所率领的军队也不在追赶,退回东垣城中,此战只能说曹参惨胜。
陈豨回到城中,想要为张春运粮,但匈奴那边迟迟没有音讯下来,埋伏在西处的汉军,等候十多日的时间,并未见到匈奴士卒,因此无奈撤军。
但是并不是撤回汉营之中,而是一万士卒直接驻扎在聊城后方,就是为了截断张春与陈豨的联系。
前些时候张春不知道陈豨是个什么情况,今见到汉军驻扎两城之间,似乎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在张春看来,现在绝不能出城与陈豨夹击,否则前方的汉军直接趁机入城。
为今之计,只有等待陈豨派兵支援,然陈豨与曹参交战,损失将士七八千,只得修养,准备与匈奴联和。
但是匈奴似乎并没有出兵的意思,左右贤王并没有任何的音讯,想来慕容敬与矛盾单于在鲜卑城中,本欲出兵,但是细细想来,让他们窝里斗挺好,到时候趁着哪方势弱,与之交好,亦或是灭掉,换点实在的东西回来。
那驻扎在东垣与聊城之间的汉卒,心中何尝不惶恐,但是他们的主将是樊哙,不服也不行,樊哙要戴罪立功,所以接受了这个危险的工作。
十多日的时间,陈豨并没有出兵的意思,他现在丝毫没有要救张春的意思,而是在努力地和匈奴商议,简直就是吃力不讨好的活。
陈豨的方法也简单,就是给匈奴送礼,这就意味着你的势力稍弱,因此匈奴方面忸忸怩怩,而陈豨只得厚着脸皮不停地送礼。
东垣诸事不提,且说聊城内,前后左右皆是汉军,而且粮食也送不进来,诸多士兵相继潜逃,将军不给粮食,也就没必要效命于他了。
仅仅几天的时间,可能有些连锁因素,城中万余士兵,竟走了大半,汉军见到代军逃出来,皆是好生对待,故意放出风声,使得城内士卒为之心动。
这个办法还真有效,不过张春乃是陈豨的死忠粉,因此决心很大,并不为之所动,依旧死守城门。
但是他的副将却不行,于是四五名副将聚在城东头商议事情,其中一名首先说道:“今天下太平,唯有吾等叛乱,不过是小打小闹,如何与汉军相比,今城中士卒,十之去八,吾等应当可以明日之事。”
“公所言甚是,吾听闻大王造反,完全是因为韩信的事情,今韩信被杀,无人与之里应外合,可见大王难以胜利,吾等投降乃是明智之举。”
两人一唱一和的说道,旁边的副将有些皱眉的问道:“士卒逃跑有情可原,敌军自然善待,吾等乃是副将,主将之下便是吾等,若是投降,生命难以保住,敢问两位如何处理此事,否则还不如在此等待汉军来攻,死守数天,或许代王自会遣兵来救。”
听罢此人言,诸将皆是沉默,许久那首名副将略显低声地说道:“不若吾等将张春杀了,开城投降,此番绝对是大功,汉王乃长者,定会留下吾等性命。”
几人亦是觉得有理,皆是颔首赞同,“既然如此,就按照公所言,杀了张春,举城纳降,陈豨不管吾等,也就没有必要为其效力。”
于是乎,四五名副将一拍即可,于当夜便将张春毒杀,次日清晨,汉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聊城城门已经大开。
刘邦本来还不信,那副将献出降书,刘邦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遂将几人留帐听用,怎么说也是有功之人,大不了不重用就是了。
聊城就这般戏剧性的被汉军攻占,而陈豨得知消息之后,难免有些悔之莫及,不过事已至此,加紧防范东垣才是关键。
第464章 东垣城陈豨遣使
陈豨派人多次出使匈奴,皆是无功而返,尽管韩信尚在匈奴,却丝毫不敢露面,毕竟陆言尚在汉朝,只有韩王信派了几千人马前去支援陈豨,犹如杯水车薪。
这些对于陈豨的打击还都不算太大,最为主要的是,当初事情的最先掀起者周昌竟然率领赵地的万余士兵,将代郡等地收复大半,使得陈豨更是没有了周边支援力量。
刘邦占领聊城之后,马不停蹄地进军东垣,陈豨率领军队只得死守,两军就在东垣城外对峙,汉军缓缓前行,使得后方并无代军,这也是兵家最稳的打法,步步为营。
东垣城中,陈豨左右无将,唯有两名谋士王新与董瑾,尽管如此,还是需要叫来议事的,这个时候王新已经逃走,仅余下董瑾在府内。
董瑾听闻陈豨有请,心中不免有些惶恐,不过身为人臣,不可违逆,只得跟随左右前往代王府中议事。
陈豨面色平和,早已经备好茶水,见到董瑾前来,当即叙礼,“先生可算来了,本王当真错看王新那竖子了,唯有先生乃是性情之人也。”
“王新遇事左右逢源,当初前往匈奴一事无成,今见汉军前来,故而逃去,不仅怕大王责罚,亦是害怕汉军攻破东垣,其将身首异处也。”董瑾颇为淡然的说道。
“王新之事莫提,现下汉军兵临城下,某心中甚是忧虑,想来城中唯有先生能运筹帷幄,故而请来,详咨此事,望先生指出一条明路。”陈豨有些无奈的说道。
董瑾略微颔首,“大王莫要着急,东垣城粮食还有数月之期,将士更有两万,何故担忧汉军,匈奴虽不来救,吾等亦有帮手。”
“最近赵代之地连失数城,匈奴未曾营救,使得我军处于劣势,此刻汉军若是与燕王联和,我军必败,然燕王却无任何动静,可见其并不愿帮助汉军,大王可利用这次机会,说服燕王,助我军突出重围,如此边境胜负便未曾可知。”董瑾很是认真的说道。
陈豨闻言,亦是觉得有理,“先生此计甚妙,不知先生可愿前往,本王定会备上好礼,静待先生佳音。”
董瑾在旁,心中自作思量,今东垣城除了后方皆是汉军,最近也是出城的好机会,不管能不能促成燕代联盟,先出了东垣城是最关键的事情,他王新都可以携财潜逃,我董瑾未尝不可。
“既然如此,那瑾愿为大王效劳,今夜便可出城。”董瑾思考片刻说道。
陈豨见他踌躇不定,也不知其心中所想,遂说道:“先生可安心前往,汝之父母妻儿,某会好生照料,先生不必在外忧心。”
这下搞的董瑾有些无奈,只得低声道:“那瑾就谢过大王了,此次出使,绝对不辱使命,还请大王放心。”
两人虽然心中各怀鬼胎,但也算商议完毕,趁着夜色,董瑾当夜便出城而且,直奔燕国王都,毕竟现在自己的妻儿都在陈豨手上,帮他办点事情也是应该的。
东垣城被汉军死围不提,且说董瑾到了燕国之后,卢绾心中大为惊讶,慌张召集张胜等人,商议如何处理董瑾这位代王使者。
偏殿之中,卢绾首先开口问道:“今代地多数被汉军攻占,仅余下数城,想必董瑾前来,必是要某与代联和,到时某当如何应答?”
张胜略作沉吟,“启禀大王,今汉军士气大胜,吾等绝不能出兵相助,否则汉家皇帝定会趁着灭代的这股力量进而消灭大王。”
“先生所言有理,然代地若是被汉军拿下,此番边境异姓之王唯有我卢绾也,那吕雉乃是心狠手辣之人,如何容得下我?”卢绾满面忧愁的说道。
“大王不必有此忧虑,吾等从陈豨反叛以来,并未做过任何错事,仅有一件,即范齐出使代地,若是皇帝追查下来,将范齐杀死即可,不过代地既然来使,大王还是见一面的好,就说燕地与代地征战数月,并无可用之兵,吾等亦是有心而无力。”张胜很是自信的说道。
卢绾遂听从张胜的意见,与王宫待见了董瑾,谁知那董瑾见了燕王之后,当即上前抱头痛哭,使得殿上的百官不免有些皱眉。
卢绾无奈,只得亲自上前扶起董瑾,“公乃一国使者,何故于大殿之上行此无礼之举,难道心中无半点羞愧之感?”
“启禀大王,今某命将无,何故羞愧耶?代地陈豨若亡,某之妻儿老小皆要与其归天,且大王亦如是也。”董瑾抽泣着说道。
卢绾闻言,面色颇为不悦,“尔等父母妻儿在东垣城中,若是城破,公自会伤心,不知东垣城中,何人被抓,某欲要伤心耶?”
董瑾稍微擦拭脸面,停止抽气,瞬间变得很是认真,“启禀大王,那代王被抓,燕王自会忧愁矣。”
“某与代王素无瓜葛,何来忧愁,汝乃使臣,若无正事,早早回东垣,免得见不了父母妻儿最后一面。”卢绾当即怒道。
“大王息怒,当初范齐曾出使代地,此事城中诸将皆知,若是代王被抓,供出此事,以刘邦的性格,大王觉得陛下会信谁的言语呢?”
“梁王彭越,战功赫赫,名噪大梁,却被吕雉斩杀于洛阳,究其原因,何也?只因门客揭发其欲有谋反之罪也,藏荼皆如是也,如此,以吕雉皇帝性格,还请大王深思。”董瑾煞有其事的说道。
这番话语说的卢绾有些踌躇,若是陈豨被抓,供出范齐之事,难免落得身首异处,若是出兵前去支援代地,典型的谋反罪。
卢绾此刻也是左右为难,“使臣远道而来,本王过些时日自会给你答复,还请下去歇息几日?”
“敢问大王,歇息几日?”董瑾颇为镇定的问道。
“两日即可。”
“既然如此,某先告退,大王自思。”言罢,直接潇洒的向着宫门外走去。
就是卢绾也没有料到董瑾给自己来这么一手,张胜的意见完全没有用啊,看来后路还需要谨慎谋划才是。
最主要的是张胜还不能经常出现在明面上,毕竟已经上报给刘邦,说这小子已经死了,要不然就把张胜拉来,当面与董瑾互怼了。
第465章 董瑾与范齐同逃
卢绾回到偏殿之中,面色苦闷,而张胜却已经久等多时,见卢绾的表情似乎不该如此,便上前行礼道:“大王难道未曾打发走代地使者?”
“先生休说此事矣,那使者竟敢威胁于我,致使得本王于殿上颜面尽失!”卢绾此刻稍有脾气的说道。
“大王何故管他说什么,只要大王不出兵不就行了。”张胜倒是挺淡然的说道,卢绾在旁,便将殿上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张胜。
张胜听罢,也是变得沉吟不语,“现下还有两天的时间,大王不必着急,可召集门客询问计策,天下哪有死局,重赏之下必有良策。”
“为今之计,也只有如此了,先生定要帮我谋划一番出路,否则陈豨亡,某命将不久矣。”卢绾说完,便向着正宫走去。
张胜在偏殿,亦是有些叹气,“大王当真多虑了,今陛下所做之事,就是除去天下有威胁的人物,为子孙留下一个太平盛世,今不死,明日也难说。”
而董瑾回到使馆之后,立即命人备好酒食,这下给燕王出个难题,想必其定会出兵,如此回去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董翳刚端起酒杯,便看到小二来回送菜,不免有些辛苦,便将手中的酒杯递了过去,“小兄弟,也喝杯酒暖暖身子,今秋高气爽,菜食不必这么着急。”
那小二有些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喝吧,店家不会骂你的,客人为你撑腰,你还怕什么?”
“小的多谢大人,今大人乃是代地使者,小的奉劝一句,应当小心行事,那燕王和皇帝的关系甚好,很难说不杀了大人去邀功。”那小二满饮酒杯说道。
董瑾本是看小二辛苦,敬他一杯酒,没想到这小子竟说出这般话语,使得董瑾不得不重视此事,便随口问道:“那燕王会反汉吗?”
“大人有所不知,燕王和黄帝都是沛县的人物,据传两人乃是对门邻居,又是同年月所生,反汉应该不会可能。”小二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董瑾略微点头,又给了小二些许钱财,“小兄弟辛苦了,先去招呼其他客人吧,剩下的菜,过会一齐送到使馆来。”
那小二领命而下,独留董瑾在使馆泛起了嘀咕,搞的是酒食难进,这卢绾若是真的不反汉,唯一表诚心的机会,该当如何呢?
这些天卢绾并未出兵,定是用借口隐瞒刘邦,例如多次出兵,使得燕地士卒疲敝这种情况,今若出兵袭击代地,刘邦反而不欣喜,更多的是怀疑。
反正现在的代地已经是穷途末路,卢绾出兵将陈豨斩杀,总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隐瞒什么,所以卢绾绝对不会这么做。
那剩下的方案又有几何,董瑾稍微抿口温酒,出兵不成,难不成就等着刘邦前来质问,天下没有死局,只有下策。
说来下策,卢绾只有表忠,若是表忠,只有杀人,那杀谁表忠呢?想到这里,使得董瑾不免有些惶恐,只有将使者杀了表忠,之后在斩了范齐,燕王不承认燕地有此人,那么就算代王被抓,此事也无从查起啊。
董瑾实在不敢再想下去自己的后果,这边若是被卢绾杀了,陈豨见自己久去不回,自己的妻儿老小也是难逃一死。
这边酒菜还未吃一半,董瑾便慌张地向着外面跑去,他并未着急出燕地,而是赶去了范齐府上,欲要商议大事,他人不好骗,范齐还是可以解决的。
此时的范齐依旧在燕国任九卿,权利也算不小,本正在与家人用宴,听闻代地使者董瑾前来,不觉有些疑惑,但来者是客,当即邀入客厅叙礼答话。
范齐见到董瑾,首先开口问道:“公从代地前来,已经见过燕王,为何又来某之府上,莫不是有什么事情相商?”
“范大人,在下深夜前来,就是为了保全公之性命,再晚一些时日,恐怕你我皆要丧命燕国。”董瑾很是认真的说道。
范齐亦是觉得此事不简单,因为只有他出使过代地,这恐怕也是董瑾也找他的原因,”还请公详说,某洗耳恭听。”
董瑾略作思考,方才缓缓说道:“自汉王定天下以来,赵代燕等地从未平复,尤其赵地,连易数主,汉帝见势大,便以借口屠灭,唯有卢绾尚存一息。”
“今燕王卢绾势力渐大,本欲与代王陈豨联和,无奈陈豨现下自身难保,且公出使过代地,此不可谓不是燕王的担忧之处。”
“若是陈豨被刘邦所擒,心中定会怨恨匈奴与燕王出兵甚少,亦或是不出兵救援,自会供出与燕王来往的事情,待时吾等就成了此事的根本!”
“燕王若想自保,唯用下策,先杀代地使臣,也就是在下,表明与代王并无瓜葛,然后再杀范公,如此陈豨若是供出两人关系,你我皆死,无凭无据,加上卢绾与刘邦关系甚好,定然不会怀疑,而到头来,吾等却成了孤魂野鬼,父母妻儿恐怕都难以保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