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妹妹叫女娲-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个族长有子十七人,其死后,长子曰赫天氏,埋父尸于中山,后迁族人于此。
本是好意,但却引起了祸乱。
从那以后,不管体质如何,总有人想入此地试上一试,由其是寿命不多之人,更是抱着一拼之心,硬闯。
但是,可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有太多不符合条件之人,时不时地进入,浪费掉了资源。
纷争由小及大,最后起了冲突,有伤、有残、有死、有避走的。
最后,长子一支虽然胜出,留在了昆仑;不过这里是延寿、甚至是可求长生的神地的消息还是走漏了出去。
又是一番争斗,便达成现在的这个规矩。
而那一族盘古之人,说什么都不愿意离开此地;但他人还是放心。
最后各退一步,盘古族人搬离这里,另选他地……
而你我们之前来的地方,最开始是各氏族留下之人的住地;而每一次月圆,便会派三个不同姓氏之人来这里驻守……
说到这里,大巫便不欲说下去了,又正好看到风一回来了,便道:
“好了,就先说到这吧。”说罢向氏族族长们走去。
一听便知道,这些不是一般人可以知道的。
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书,都是口口相传;再者听起来就知道时间已经很久远了。
不说别的,就光看之前的那个住地的发展情况,有些遗迹都有千八百年的时间。
所以,风太昊一时有些发愣,在心里琢磨着为何大巫会突然说起这些……
脑子里闪过了很多东西,但是回想起来,提到最多的却是盘古族,于是风太昊灵光一闪,追上已经走出几步的大巫道:
“师父,那现在的盘古族人在哪?”
“哪里都有吧……”大巫声音飘渺地道
“可是,您刚刚不是说有他们另选他地了吗?那是哪里?”风太昊又问
“昆仑墟!”大巫声音决然地吐出这三个字后大步向前。
风太昊没有再继续提问,也没有再跟下去;因为他听出了大巫内心之悲。
站在原地,脑中风速地思考着……
最后得出了一个终论,有99。999%的可能性,自己就是盘古族人;因为今天看到自己眼睛夜里发亮,心里推测,眼睛发亮应该是盘古族人的特征,加上又来到此处,师傅才有感而发告诉自己了这些秘辛。
不过昆仑墟是哪里呢?
看来应该找个人来问问……
对了,自己是来打听信儿的;既然人都回来了,自己应该去听听才对。
想到这儿,便大步流星地又追赶起了大巫。
俩人差不多同时到达。
正好听到见地二祖爷道:“这样更好,大家可以休息一下;都散了,回去告诉大家去吧;还有,不知道雪什么时候停,都别睡死。”
虽没听到前言,但只听二祖爷的话;风太昊也已经明白了。
听罢,便欲转身往回走,把这个消息告诉燧人氏。
但是他刚一转身,便被二祖爷看到了。
二祖爷想了一下,开口道:“伏羲啊,过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风太昊闻言,驻足,让脸上挂上笑意,因为之前因为河石的事情,有所不敬,便乖巧地道:“您老请讲!”
伏羲简介及相关
伏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也叫庖犧”。
萧启宏先生的《汉字世界》则介绍说:“羲是人类始祖伏羲的专用名字”。
萧启宏先生的观点,其实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得到了印证。《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羲”字条目的介绍很简单,仅寥寥两条,第一条为:“见417页'伏羲'”;第二条只有一个字:“姓”。
而姓,是对一个氏族血脉的标示。代表姓的文字,其所对应的文字本意,是对一个氏族血脉源头性心理文化的提示,是对一个氏族血脉源头性人物或事件的提示。
比如赵姓,是造父的后人,以他们氏族曾经建立的赵国为姓;钱姓,是颛顼之后裔孙孚的后人,因孙孚在周代钱府为官,后人以其官职为姓。
一个家族以一个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为姓,这是以一个家族血脉的真实性,证明这个历史人物之传说的可信性。
况且,这个历史人物在我们的汉字中还享有专门的字形字意,来给以专一的命名,可见,这个历史人物在由汉字所代表的我们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伏羲虽然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却不可以将其当作虚无的神话性人物来对待。须知,传说中有许多神话性的想象,但也有许多来自一个民族孩提时代的真实记忆。
然而,这么一个关系到华夏民族起源的历史性人物,司马迁的《史记》却没有将其收录在册。倒是唐朝的司马贞认为这样不妥,遂根据能够搜索到的一些资料,补写了一篇《三皇本纪》。
《三皇本纪》记载的是犧皇伏羲、娲皇女娲、和农皇神农的事迹,其中关于犧皇伏羲的介绍如下:
“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其后的索隐曰:“按伏羲风姓,出《国语》。其华胥以下,出《帝王世纪》。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
除了这些简要的记载之外,《三皇本纪》中提到的《八卦》及其相关的《易经》内容,因为来自于那个时代,也反映着那个时代的人文思想,携带着那个时代的相关信息,所以,我们也一并加以关注。
结合一些人类学以及考古学上的信息,虽然我们仍是不能对这个时代了解更多,但是,对其进行一个概貌性的描绘,倒还是可以做到的。
第一章母曰华胥
“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
这段话告诉我们,庖犧氏是“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的,她的母亲是华胥。
那么,他的母亲华胥,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华胥为什么能够生育出象庖犧氏这样“继天而王”的杰出人才呢?
为了全面地了解伏羲,也就是庖犧氏,我们必须首先来了解一下其母亲华胥。
第一节华胥之谓
国学家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
曹定云在其《华胥氏的历史传说与考古文化史实》中认为,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蕊氏,即崇拜花蕊的部落。
笔者除了跟随两位老师的说法外,也希望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名字与名号的来龙去脉,从而挖掘出华胥这个名字背后更多的内容。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大哥、二哥、大姐、二姐,这些都是名字。可是,这些名字都只能适用于家庭内部。出了家庭,到了学校或者工作单位,这些名字就不能适用了,必须改换成相对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具有个人独特意义的名字、以免和社会上其他人的名字发生混淆。
在现在的一些用工单位,员工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同一个地方的人,在同一个单位里工作的并不多。而每个单位里的所有的人,原来都是有自己的本名的。但是,在这个小小的单位里,人们需要他们原来的本名吗?河南有三个人,就分别叫大河南、二河南、小河南;河北有两个人,就分别叫老河北和小河北。本名有什么用呢?没用。
但是,本名对大家没用,对老板却有用。虽然老板平时就那么大河南、小河南地叫着,可在记账的时候,他还是要一本正经地把各人的本名对号入座,与其本人的身份证一一对应。为什么呢?这关系到法律呀,关系到政府部门来检查呀。你能大河南、小河南地叫你的员工,人家政府部门能够大河南、小河南地去四处找人吗?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名字的第一个意义,就是为了把一个人或者事物,以标示的方法和其他的人或者其它的事物相区分。
可是,除了与其他人或者其它事物相区分的意义外,为什么父母叫儿女要叫大龙大凤,而不叫大狗大丫呢?为什么儿女对父母只能叫爸爸妈妈,不能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一样,叫父母在社会上相对其他人所使用的名字呢?
这里就牵扯到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世界观等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了。
在这种精神性的层面上,名字的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的第一个意义虽然实用,却被人们轻视,第二个意义原本是派生出来的,反倒被重视起来。于是,基于这第二个意义,名字的命名权就发生了转移。
爸爸妈妈,原本是基于孩子出生后不久的自然发声而产生的名字。也就是说,父母最初的命名权,是掌握在孩子们手中的,是孩子给自己的父母取名叫爸爸妈妈。可是,由于价值观的作用,尽管父母在社会上还有其它的名字,孩子却不能随着社会上的人们叫父母针对社会上其他人而取的名字,而只能仍然叫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那么,这里的爸爸妈妈这个名字,还是孩子给取的吗?不是。它是孩子的父母自己给自己取的。这里面体现了父母个人的价值观,就是:自己和社会上的其他人是平等的,但和自己的孩子不能平等。
同样,孩子的名字,最初是由父母取的,比如大丫二丫,大狗二狗。那是因为孩子的名字不针对社会,只针对自己家庭的内部。在家庭内部,父母是不会对自己的孩子体现出相互尊重之意识的。可是,一旦孩子要上学了,孩子的名字就必须改变了,要由一个很随便、很自虐的名字,变成一个很慎重、很自尊的名字。这里面的命名权就发生了变化,由父母个人转移到了全家老少。这里面体现的是全家老少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父母个人的价值观。它表明孩子的名字针对社会,一方面代表了自己,二方面也代表了自己全家,表明这一家人作为一个集体,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而如果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不同于自己家庭的价值观,他就可能会将自己的名字再次更改,换成一个自己所喜欢的名字。
在社会上,一个人初入某个圈子,圈子中的人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就根据他的某一种特征,来给他取名,或者河南、河北,或者光头、卷毛,或者斜眼、大屁股,等等。然而,这些由别人取的,包含着别人的价值观、审美观、或者世界观的名字,对他本人来说,不一定能够接受。于是,他就反复地向人们强调,我有我正式的本名,你们应该叫我的本名,否则,我跟你急。他要和别人争夺自己的命名权。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名字的发展,是经过了他人命名和自己命名两个阶段的。
不仅名字的发展经过了他人命名与自己命名的两个阶段,而且,在这之前,名字还有一个有与没有的发展阶段。
在黄帝乃至大禹时代之前,除了打仗,部落与部落之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更难得有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个人交往。所以,除了部落需要名字之外,部落中的每一个人,一般都不需要名字。即便是部落酋长,也没有单独的名字。部落的名字,就是部落酋长的名字。
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发现,古代人的寿命往往都特别地长,一个人可以活几百岁甚至几千岁。一个宓犧,活了整整一个渔猎时代;一个庖犧,活了整整一个畜牧时代;一个伏羲,活了整整一个原始的农业时代。其实,活几百岁、几千岁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甚至是一个氏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对于这段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这里,我们就要考虑到,这里的鲧和禹,既是两个人,也是两个部落。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鲧部落的酋长带领大家抗洪,采用的是土填的办法,结果,在抗洪的过程中,部落酋长被雷电击中而身亡。由于古人不明白雷电伤人的原理,就以为是得罪了天神,遭到了天神的惩罚。而酋长遭到天神的惩罚,说明整个部落都有罪。所以,整个部落就人心惶惶,终致溃散。而剩下的无处可去的人们,就组成了一个新的部落。这个新部落不敢沿用原来老部落的名字,就重新给部落起一个名字,叫禹。或者是后来的人们为了把这个新部落和从前的那个老部落相区别,就给他们重新取个名字叫禹。禹部落吸取从前鲧部落的经验教训,改变策略继续抗洪,终于成功地改造了自己的家园,成为了一个强盛的部落。
从夏禹时代开始,由于华夏社会完成了“家天下”的政治形式,实现了政治上的高度统一,所以,人们的社会交往就越来越频繁,从频繁地打仗转变为频繁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个时候,一个部落可能就有很多人要同时出去,参加不同的社会交往。这时候,专用部落的名称代表某一个人,就不能满足社会交流的需要了,所以,就必须让每一个可能出去参加社会活动的部落成员,都有自己个人的名字。当然,不会出去参加社会活动的部落成员,仍然不需要名字。这也就是直到解放前,还有许多家庭妇女没有名字的原因。不是因为她们的社会地位低,就不给取名;而是因为她们不参与社会交往,实在是没有取名的必要。
那么,我们由此可以想到,华胥这个名字,到底是一个人的名字呢?还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呢?是她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呢?还是别人给她取的名字呢?是她同时代的人给她取的名字呢?还是后来的人们给她取的名字呢?
华胥时代,是在庖犧时代(畜牧时代)之前的一个时代,是在宓犧时代(渔猎时代)之前的一个时代,是个采撷与狩猎的时代,是个随着季节而迁徙的时代。当时,不仅人类总人口不多,部落的群数也是相应地十分稀少的,社会交往当然也是很有限的。所以,个人取名,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社会形态的依托。华胥这个名字,就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而只是一个部落的名字。
那么,这个部落名字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取的呢?还是别的部落给他们取的呢?是他们同时代的部落给他们取的呢?还是后来的部落给他们取的呢?
因为当时的总人口不多,部落群数不多,一个部落所占据的地域是十分宽广的,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往也很有限,所以,部落自己取名没有必要。特别是,这时候的姓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当作名字来使用的。
姓是一个宗族的标示。她的作用是区分血缘关系,避免近亲通婚,同时也可以起到同姓相遇,就相互帮助、相互谦让,避免血脉相残的作用。
而由于当时的人类总人口较少,所以,姓不仅可以起到区分血缘关系的作用,在同一地区没有同姓部落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她也是可以作为这个部落的名字来使用的。就像我们平时以老某某、小某某来称呼某一个人一样。
这样,就更加使得部落的专用名字,在当时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华胥这个名字,不可能是他们同时代的其他部落或者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取的,只能是他们后来的子孙们为了记叙自己氏族部落的发展历史,纪念前辈们的历史功绩而给他们取的。
那么,这样来看,后人给前人取名,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呢?
当然是要描述他们的文化特征,纪念他们的历史功绩,感怀他们的大恩大德。
比如有巢氏的特征与功绩就是“筑巢而居”,是发明了筑巢的技术;燧人氏的特征与功绩就是“燧木取火”,是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宓犧氏的特征与功绩就是“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是发明了织网捕鱼,以提高生产效益、解放劳动时间的技术;庖犧氏的特征与功绩就是“养犧牲以庖厨,故曰庖犧”,是发明了牲畜养殖,从而能够选择漂亮的牲畜来祭祀神灵的技术。那么,华胥氏这个名字,体现的是什么特征与功绩呢?他们的后人为什么会给他们取上这样一个名字呢?
华的字形原是表示树木花果的光华,有光彩、光辉、繁盛之意;而胥是指管理誊写的小官吏,也有全与齐的意思,联系起来,华胥就是文化成果小而全,颇有成就,所以值得记载之意。
这就是说,华胥氏相对于其他的先辈,没有值得彪炳青史的大功劳,但是,他们的文化成就还是非常突出的,是值得青史留名的。
那么,他们的文化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华是树木花果的光华,表明华胥氏的生活与植物的联系非常紧密,或许他们崇拜树木的花果,或许他们在尝试着进行农业生产。第二,胥、雅、夏古字相通,说明华胥氏特别适应于夏天的生活,也就是在水中的生活;这暗示他们已经开始从事渔猎生产,而且,因为从事了渔猎生产,所以他们就由迁徙性的生活改变成了定居性的生活,就有很多空闲的时间来追求美感,从事优雅的、艺术性的工作。
因为,鱼群在水中是四处游动的,不管在湖里,还是在河里,同一个地方,你今天在这里捕到了鱼,明天在这里照样能够捕到鱼,这样,一个几十人的部落,只要拥有一片或者几片较大的水域,就能够安下心来,在这些水域的旁边定居,再也不用费尽辛苦地四处迁徙了。
而华胥之名,颇有女性的味道,也有爱美的味道,这也正好和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宓犧氏、庖犧氏等等男性名字相对应,说明华胥氏不是那么阳刚英武,没有顶天立地的男人气概,却也柔美可爱,像一个勤劳的母亲一样,为儿女们后来的生活发展耗尽了膏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履大人迹
“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
这句话是《三皇本纪》对于庖犧氏之来历的说明,也可以说是记载了华胥氏对于华夏历史的贡献。
那么,这里的“大人”是谁?“雷泽”又在哪里?“成纪”又在何方?“成纪”这个地名又是因何而来的呢?
“大人”就是雷神。而雷神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履大人迹于雷泽”的真实含义,就是华胥氏遭遇了洪水,洪水把华胥氏所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泽国。
那么,这个所谓的“雷泽”,实际上的洪水未到之前,华胥氏所生活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三皇本纪》中说:“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
“济阴”在现在的山西省境内。
宋代罗泌的《路史》也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纪城。”
这里提到的华胥氏“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意思就是说,华胥氏走亲访友,而到叔姬(兄弟姐妹)们所在的汾水流域中的小块陆地上游玩。
而这里华胥氏的叔姬(兄弟姐妹)们所在的汾水流域,也在山西。
但是,《路史》注释却又说:“华胥之渚,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地也。”《周地图》又解释说:“阆中水为渝水。”
渝水是四川的古代水名,而阆中也在现在的四川。
这个意思好像是说,华胥氏本来是居住在四川渝水流域的阆中,因为到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的叔姬(兄弟姐妹)那里去游玩,结果碰到洪水爆发,就撤退到仇夷——甘肃陇南的仇池山,然后,再转移至纪城——甘肃天水的成纪县。
联系到华胥氏过的是迁徙性的狩猎与采撷生活,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只是,华胥氏可能不是到山西去探亲访友,不是去游玩,而是因为季节更替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生活需要,才根据经验,按部就班地从四川迁徙至山西的。可能在那里,他们还有一些兄弟姐妹的部落,也一起遭遇了洪水。
而四川与山西这两个地域的南北差异,也告诉我们,华胥氏所遭遇的洪水,可能是发生在夏天。
因为,季节与地域的关系,决定了游徙部落的迁徙规律,就是春天从南往北走,冬天从北往南走。所以,华胥氏的迁徙生活,应该是冬天在四川,夏天在山西。
在四川与山西之间的陕西,有一个华山。华胥之名,与华山之名有没有联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