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皇后全传-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裴炎死后,武太后便着手对控制朝廷的宰相班子进行调整。
随后,她又大造登基的舆论,竭力渲染秉承天意的神秘气氛。垂拱四年(公元668年)四月,太后的侄子武承嗣派雍州人康同泰向太后献了一块白石,上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诡称得自洛水,是天大的祥瑞。
太后接受了“瑞石”,非常高兴,把它命名为“宝图”,献宝的康同泰则被提拔为游击将军。五月,武则天下诏,表示要亲自拜洛水受宝图,举行告天仪式。并正式给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从此称“陛下”。
“圣母神皇”的称号,不过是由皇后到女皇的过渡,距名正言顺地戴上皇冠、统御天下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但是,她明白,越到关键时刻,就更需要谨慎。
果然,仅仅用“圣母神皇”的称号试探了一下,李唐宗室王公们就不甘沉默了。
唐高祖第11子韩王李元嘉首谋起兵,同其子通州刺史黄公李譔打出“举兵唱天下,迎还中宗”的旗号,垂拱四年七月,李譔写信给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说:“内人的病更为严重,必须迅速治疗,如拖到冬天,很可能成为痼疾。”这显然是起兵的暗号。李譔又诈作诏书给李贞之子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朕已被幽禁,诸王应立刻发兵救朕。”
于是李贞、李冲父子分别在豫州(今河南汝县)、博州(今山东聊城)率先发难。武则天有上次平叛的经验和此时地位的巩固,因而显得十分镇静,她任命心腹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为清平道大总管,左豹韬卫大将军鞫崇裕为中军大总管,率两路军马,没费多大力气就平息了这次宗室起兵。
豫、博事平后,太后用酷吏周兴审讯宗室诸王,参与谋划的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公李譔、常乐公主、东莞公李融、霍王李元轨等皆被逼杀。
扬州及豫、博两次反武起兵的失败,用事实证明了再也没有可与武则天抗衡的力量了。垂拱四年即将结束的十二月二十日,太后按计划在神都南郊“圣图泉”畔,举行拜洛授图仪式。次年元旦,在刚刚建成的明堂举行规模宏大的祭典活动。
明堂共有三层,上层圆顶由九条龙柱支撑,圆顶上有高一丈的铁制涂金展翅的凤凰。凤压龙的思想在此已经形成了。太后十分满意,把明堂命名为万象神宫。
太后第一次穿上天子大礼服的衮冕,玉带下插着大圭,手拿镇圭,这都是天子专用的玉笏。太后先祭拜,睿宗和皇太子李成器悄悄跟在后面为亚献和终献。江山谁主的格局彻底明朗化了。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只是个日程的问题了。
虽说是临朝称制,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执政者,但毕竟还不是天子。可是想要正式获得“天子”的名分,又有着无法想象的困难。公开的起兵反叛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是传统的和潜在的反对力量则是难以预料的。甚至连自己的亲信刘袆之也要她“返政”以安人心。武则天深深感到,这些潜在的反抗力量是她实现咫尺可达的女皇夙愿的极大障碍。必须把他们揭露出来,彻底清除掉!太后下定了决心。
公元686年年初,侍御史鱼承哗的儿子鱼保家上奏“良策”:在朝堂门前设置铜匦(检举箱),收受天下告密文书。太后采纳了鱼保家的建议,铸造铜匦,命正谏大夫等管理铜匦。告密之门由此打开。
为了方便告密者,太后又诏令各州县,凡进京投书告密者,沿途供应驿马和五品官的食宿待遇,告密者不分贵贱官民,皆可晋见太后。密告内容合于太后的意思,可以擢官或赏赐,告密不实者也不予追究。一时间,四方告密者蜂拥而来,大小官吏处于惶恐之中。
通过这一告密制度,武太后很快物色到一批酷吏,如丘神勣、万国俊、周兴、来俊臣、皇承晔、索元礼、傅游艺、侯思止等。这些人大都出身无赖,性情残忍,专以告密陷害为能事。来俊臣和万国俊等还专门编写了一部告密《罗织经》,作为培养酷吏的教材。他们创造了名目繁多的审讯酷法,如“驴驹拔橛”、“犊子悬车”、“仙人献果”、“玉女登梯”等,还发明了十个大枷: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着即承、失魂魄、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这些骇人听闻的酷刑,使受刑者颤栗流汗,望风自诬。
武则天放手任用酷吏,李唐宗室子孙和元老大臣们遭到沉重打击,被杀、被流放者,动辄几十,甚至几百、几千人。这样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时,李唐宗室“于是殆尽矣!”就全然无力组织反抗了,而朝臣中也难以形成一个反武轴心。
武则天通过酷吏政治,终于打开丁一条通向女皇宝座的血腥的路。
公元690年的重阳节,67岁高龄的武则天正式实现了她的女皇梦,名副其实地当上了中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女皇帝。武则天自号“圣神皇帝”,以十一月为岁首,改旗帜为赤色。改元为天授,建立了大周王朝。史称这一事件为“武周革命”。
武则天终于堂堂正正地登上了女皇的宝座!为这一天的到来,她历尽了坎坷荆棘,品味了种种酸甜苦辣,极有耐心地经营了36年。女皇的权柄诱导着她从民女、才人、昭仪、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直到武周皇帝,极不容易地一步一步爬上权力的巅峰。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唯一的女性帝王,为中国历史画卷增添了新的光彩。
武则天改唐为周,显然就是武氏的天下了。以武承嗣、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子侄们,跃跃欲试,甚至勾结酷吏迫害李氏宗室。武承嗣公然对皇嗣李旦的地位提出了挑战。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公元693年元旦,在万象神宫祭典,武则天竟让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皇嗣李旦尴尬地站在一边。当时,群臣都认为李旦的皇储位置不久将由武承嗣代替了。
这时,宰相狄仁杰、李昭德等人提醒武则天说:“姑侄和母子哪个更亲呢?陛下如果立儿子,那么百年之后可以永享子孙的香火;如果立侄子为皇储,则从未听说侄子当皇帝而为姑母立庙祭祀的。”
则天闻听此言,大吃一惊。她不得不郑重考虑皇储的问题了。如果立本家侄子为皇储,的确可以保全她几经奋斗创立的武周政权。但继位的人能把她作为先祖供奉吗?如果立儿子,可以同夫君高宗共享子孙的香火,得到名正言顺的皇后位置,但这又必然使自己重新回到她亲自打破的传统中去。
在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武则天陷入了极为苦恼的困境。
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昨天晚上,朕梦见一只大鹦鹉,两翼却折断了,卿看是什么征兆?”
狄仁杰说:“鹉者,武也,即指陛下,两翼指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如果起用两位殿下,两翼不就更张了吗?”
这时,武则天的新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宰相吉顼劝导下,屡次吹枕边风,主张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
武则天做出最后决断:立自己的儿子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公元698年初,庐陵王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皇嗣李旦知趣地请求退位。李显被立为太子。武承嗣不得立为太子,怏怏而死。
武则天的悲剧就是她从传统的叛逆者又不得不转回到传统的维护者。尽管如此,复立庐陵王,仍不失为武则天晚年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明智的决策,表明了武则天从立皇储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也表明了她在李武两姓之间的最后抉择。
复立李显,阻止了武氏诸王图谋太子位的活动,适时压制了诸武的气焰,使他们在武则天在世时没能像在唐中宗时那样仗势用事,严重地危害政治。
为了防止日后太子与诸武再度纷争残杀,武则天又召集儿女们和武姓侄儿到明堂,祭告天地,宣誓永远和平相处,并立下铁券,藏于史馆。
这样一来,无论武则天和太子李显及李唐拥戴者的关系,还是太子与武三思为首的诸武的关系,一时都融洽起来。由此,武则天赢得了最后一段比较安定轻松的日子,赢得了她死后的哀荣。复立庐陵王为太子事件,无疑是这位女政治家晚年的又一巨大成功。
女皇毕竟已入古稀之年,如果不是上官婉儿悉心侍奉,特别是美貌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使她精神上和生理上得到满足,春情暂住,她那副老态龙钟面貌早就显露无遗了。所以,她很感激张氏兄弟的“奉献”,授之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亲信的人。然而,二张的得势与跋扈,终于引来了朝臣们的诉诸武力。
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崔玄日韦,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右羽林将军敬晖、右台中丞(御史中丞)袁恕己5人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杀二张于宫中,病榻中的武则天被“请”下御座,拥戴唐中宗李显复辟,李显重登阔别近20年的皇位,复国号唐。后来,张柬之等5人封王,史称这一事变为“五王政变”。
武则天这位在近半个世纪政治斗争中的常胜者,终于没有逃脱悲剧性的结局。
正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被迫离开她做了15年皇帝的宫城,迁居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唐中宗率文武百官到上阳宫请安,并为母亲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以示慰藉。
从权力的巅峰突然跌下来,这样的痛苦,是终生为权力而奋斗的武则天无法忍受的,她骤然变老了,憔悴了。当年她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意气风发,以68岁高龄而更生新齿,那年因之改元长寿。如今软禁上阳,心境极坏,失去了精神寄托,已是风烛残年的身躯也随之垮了下来。
神龙元年十一月初二,82岁的武则天凄凉地死在上阳宫的仙居殿。临终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高宗陵墓)。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爽亲属。被酷吏陷害的人在她临下台时已经赦免,这最早的也是最后的一批冤家也终于在她临死前昭雪了。她不愿再同他们结冤于阴曹地府了。
公元706年正月,武则天的灵柩在唐中宗李显护送下,运回长安,与唐高宗合葬在乾陵。这位传奇人物,临终遗嘱儿子李显在她的陵前树一块大碑,但不许撰写碑文,从而留下了“无字碑”这一千古谜案。也许她把一切都交给后人去评判了。
第一百九十二章 赵氏唐中宗李显皇后
姓名:赵皇后
生卒年:?~688年
籍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
婚配:唐中宗李显
封号:皇后
谥号:恭皇后
赵皇后为隋少卿赵绰孙女,唐驸马都尉、定州刺史赵瓖之女,母为唐高祖小女常乐公主。
公元677年,即高宗仪风二年,高宗李治第七子李显被封英王,遂纳姿秀貌美的赵氏为妃。时李显年22岁,赵氏年约18岁。李显是唐高祖李渊的曾孙,赵氏是李渊的外孙女,就亲戚关系来说,李显比赵氏低一辈,也就是侄儿娶表姑为妻。
李显为高宗皇后武则天所生,决定李显纳赵氏为妃,高宗李治事先未经武后同意,加之武后早就与赵氏母亲常乐公主不合,故武后对这门亲事极为不满,并把她对常乐公主的怨恨放在赵氏身上。李显婚后不久,武后即找荏把赵氏囚禁起来,对其实行报复,又以高宗名义,将赵瓖贬往远地,令常乐公主亦随同前往。赵氏囚禁后,被锁在一间又黑又脏的小屋中,屋墙上挖一小洞,所给食物从小洞中扔进去,食物又逐日减少,且啃不动、咽不下,故赵氏常常哭喊求救。后看守及送食者不见动静,也听不到哭喊,遂开门一看,见赵氏已饿死,尸体已开始腐烂发臭。就这样,一个年仅20多岁的堂堂正正的英王妃,硬被人无辜残害,实令人为其痛心。后中宗李显复位,追谥赵氏为“恭皇后”。
公元710年,即景龙四年,中宗死。“恭皇后”赵氏与中宗合葬于定陵(在今陕西富平县北)。
第一百九十三章 韦氏唐中宗李显皇后
姓名:韦氏
生卒年:?~710年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婚配:唐中宗李显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684年
韦氏,豫州刺史韦玄贞之女,初为李显太子妃,后为李显皇后。貌美诱人,权欲极强,其政治野心不亚于武则天。
李显是武则天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武则天做皇后以后,先废除了太子李忠(高宗之子,非武则天所生),然后立她所生的长子李弘为太子。不久她又将李弘废去,立其次子李贤为太子。过了一段时间,她又将李贤废掉,改立她的第三子李显为太子,并纳韦氏为太子妃。时李显年25岁,韦氏年18岁。
公元684年,李显即位为中宗。册立韦妃为皇后。中宗为太子时,提拔韦氏父韦玄贞为豫州刺史。
由于韦氏和中宗平时相爱较深,当韦氏常常提及自己的家族,中宗会意,想再次提拔岳父到朝内当侍中。韦玄贞无功而连连提升,众大臣不服气,裴炎入朝谏阻,反复几次,惹得中宗大怒,厉声叱道:“我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何止一区区侍中呢?”裴炎更为惊惧,忙将此话转告太后武则天。武氏正感到大权旁落。中宗的这番话更让她不安,当下与裴炎商定计谋。这年二月,武氏密诏中书侍郎刘袆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勋等率兵入宫,在乾元殿召集百官,太后武氏临朝,裴炎宣布太后敕令,废中宗为庐陵王,中宗愕然问道:“我有什么罪?”武氏大声训斥:“你连天下都想送给韦玄贞,还说没罪吗?”中宗无话可说,只好悻悻而去。接着裴炎等人又推相王旦为帝,改元文明,即唐睿宗,但皇帝不住正殿,国事皆出自武后。
中宗被废为庐陵王后,四月又迁到房州,前后14年中韦后一直陪伴中宗,备尝难苦,情爱笃深,每次听说敕使到来,中宗免不了恐惧,要自行寻死,韦后多次劝阻,“祸福没有长久的,敕使来,未必是敕死,何必这般慌张呢?”时间长了,中宗更相信韦后所言,并与韦后发誓:“有一天若重登皇位,只要你要干的事,想要的东西,我决不禁止。”可能正是这句话,使韦氏在中宗复位后,胆大妄为,干出无法无天的事情。
公元698年,武则天经过反复权衡利弊,终于决定将李显一家接回东都,并立李显为皇太子,韦氏亦再次当了太子妃。
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羽林将军桓彦范、敬晖等五大臣乘着武则天患病之机,发动政变,杀张昌宗、张易之及武氏数人,迫使武则天传位给太子李显,仍称中宗,恢复唐朝。
中宗复位后,韦氏重新立为皇后,昔日压抑已久的政治奢求、权力欲开始萌动。五月份,韦后上表,请求修改服役制度,23岁为成丁,开始服役,五十九岁免役,减短服役时间,以取悦百姓。中宗欣然允许。每次朝廷议事,韦后必定布设帐帷,坐在殿上,干预朝政,像武则天和高宗时那样,桓彦范上表说:“自古帝王,凡与妇人共议政事的,最后没有不国破人亡的。”中宗不听,不久又追赠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上洛王,左拾遗贾虚己上疏说:“自古的惯例对异姓人不封王,现在陛下中兴之日刚刚开始,千万百姓对大唐复兴拭目以待,您却先封后族为王,这可不是推广德行、实施仁政的行为。况且高宗时,曾封武后父为太原王,此殷鉴不远,要防微杜渐啊!”韦后怀恨在心,时刻想加以报复!
韦后生有一男,即邵王重润,早死,追赠懿德太子;四女,即永秦,永寿、长宁、安乐四公主。安乐最小,是中宗被废后在赴房州途中所生。韦氏分娩,中宗脱衣作襁褓,于是起名裹儿。裹儿长至十几岁天姿聪慧,貌美姿丽,韦后、中宗特加宠爱。到中宗召还东都后,武则天见了裹儿,也爱她秀外慧中,令她嫁给侄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出嫁时,礼节隆重,贵戚显宦,无不前往祝贺,上官婉儿也作诗贺喜。中宗见上官婉儿诗意清新,容色秀丽,久久不能忘怀。等复位后,召幸婉儿,封为婕妤。婉儿当了婕妤后,为了巴结韦后,又把情夫武三思介绍给了韦后。自此之后,二人便常在中宗面前夸耀武三思的才能,使中宗任命武三思当了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韦后与武三思私通的事成了宫廷内外公开的秘密,只有中宗蒙在鼓里,张柬之、崔皎多次进谏,要中宗压抑诸武势力,取信于民。中宗怎能听得进去?不久,中宗采纳上官婉儿的建议,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敬晖为平阳王,袁恕已为南阳王,崔玄日韦为博陵王,明升暗降,把诸大臣赶出朝廷。武三思等人还怕有后患,进一步加害五王,一日,武三思暗自令人写了皇后的肮脏事,要求废黜皇后,贴在皇宫附近的天津桥边。中宗得知,大怒。令御史大夫李承嘉调查,李承嘉是武三思的死党,不几天上奏中宗:“是张柬之等人所为,虽说是废皇后,实际是谋反,应当诛族。”中宗最后下诏,把五王流放边州。流放途中,韦后、武三思等人又篡改诏令,派人将五王分别杀死。武三思从此权倾天下。
中宗事事求教于武三思、韦后,但立太子时,由于太平公主、相王李旦催得急,没来得及和韦后、三思商议,便宣布立卫王李重俊为太子。重俊不是韦后嫡生,她当然不愿让重俊当太子,因而心中很不痛快。武三思对立太子的事也耿耿于怀。韦后的爱女安乐公主听说太子已定,同样焦急万分。安乐公主竟痴心妄想,求中宗立她为皇太女,以便将来像祖母武则天那样为皇帝,中宗在大臣的再三劝阻下,没有答应,但允许她开府置官,才使骄横成性的安乐公主稍稍息怒。开府置官,实际是韦后和安乐、太平等七公主公开招权纳贿,把国家官爵分别标定价格,县官若干,州官若干,公开出售,价款交足,母女就用皇帝名义通知中书省发布任命。这种官叫“斜封官”。皇帝下达中书省的谕旨,都斜着封口,表示不必交门下省审查。安乐公主经常把诏书写好,用手遮住内容,请中宗签字。中宗爱女儿心切,也不管写些什么,签字了事。然而事情发展并非到此为止。
李重俊立为太子后,韦后非常嫉妒,安乐公主更瞧不起他,武三思的儿子、驸马武崇训常教安乐公主如何欺辱太子,常常称太子为奴。时间长了,太子咽不下这口气。公元707年夏,便和魏元忠、李多祚等较正直的大臣,密商斩杀诸武党羽和宫中淫妇。这天夜间,李多祚假托圣旨,率三百多名羽林军,随太子杀入武三思家,杀了武氏父子,接着率兵直入禁宫。那时中宗与韦氏、婉儿、安乐公主刚刚吃罢晚宴,忽报太子谋反,正向皇宫杀来,中宗不觉胆战心惊,还是上官婉儿有主见,急令羽林军大将军刘景仁调兵保卫宫廷,守住玄武门,又说道:“皇上、皇后等,快上玄武门楼,那里坚固可守,一来可暂避锋芒,二来可向下宣布急诏。”等中宗、韦后上了玄武门楼、援兵已埋伏周围,这时李多祚也率三百多名羽林军来到楼下,中宗鼓足勇气,对着李多祚说:“我平时待你不薄,你为何谋反?”李多祚回答:“武三思等在后宫淫乱,陛下您难道不知道吗?我等已奉太子令杀了武三思父子,恐宫闱还有乱贼,特来诛杀。”中宗知武三思父子被杀不由一惊,韦后、婉儿、安乐公主一听,忍不住泪雨涟涟,牵着中宗的衣襟,要中宗报仇雪恨。李多祚又大声诉说:上官婉儿勾引武三思入宫,理当处死。中宗仍执迷不悟,这时李多祚的三百多人马已被皇帝的羽林军团团包围,混战中,李多祚等将领被杀,太子率领几个人逃出京师,在林中休息时,被左右随兵刺死。
中宗为韦后等人玩弄于掌中,又有那些追逐名利的谄佞之臣趋承陪奉,一点也不留心国政,天天与韦后等以嬉游、宴乐为事。
公元710年正月,京都风俗上元灯节,每逢这时,六街三市,花团锦簇,大家小户都张灯结彩,游人穿梭,通宵达旦,好不热闹。韦后知外边灯会,便忽发狂念,与上官婉儿、各位公主请了中宗,换了便服,一同出外观灯。又令宫中近臣,宫女打扮成市井男女模样,遍游街市,百姓私下议论:“大唐皇帝未免太荒唐,难道宫中无好灯赏玩,为什么放出这么多男女?成何体统?”韦后、中宗不管议论,专捡热闹处游玩。等回宫清点,发现宫女十有五六逃掉,这样的事不好追究,糊涂了事。灯节过后,渐渐春色融和,中宗、后妃、公主又一起来到玄武门,看宫女打水仗,赐群臣筵宴,命令各献上技艺取乐,有的投壶,有的弹鸟,有的弹琴,有的击鼓,国子监祭酒祝钦明竟然跳起八面舞,弯腰曲足,舒臂耸肩,丑态百出,中宗、韦后见了抚掌大笑,内侍宫女也无不掩口。席间,安乐公主趁中宗高兴时提出把昆明池划为她的私池,中宗说:“祖祖辈辈没曾把它赐给私人,所以……”公主很不高兴,于是另开凿一池,起名定昆池,意思是想胜过昆明池。不知耗费多少民财和民力,不久凿成,并在池上修起亭台楼阁,极其壮观华丽。韦后知定昆池修好,催促中宗游幸。一天,中宗携后妃来此观览,果然宏阔壮现,心中大喜,传令群臣,要求在宴席上各赋一诗,夸赞此池。正当各位大臣构思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