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皇后全传-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都令李氏心寒,值得欣慰的是她那阔别已久的弟弟这时与她重逢了。说起来此事还多亏了刘皇后。刘皇后并没有像一般心狠手辣的政治家那样一不作、二不休地把李氏干掉,还算她有仁厚的一面,她或许为了稳住李氏,也或许对自己掠人之子的行径怀有一丝歉疚,总想予以补偿。她听说李氏有个弟弟流落民间,便命刘美、张怀德等人设法寻找。当初,李氏与年仅7岁的弟弟李用和临别之际,亲手织了个刻丝肇囊交给他,一边哭一边嘱咐说:“好弟弟,无论你以后沦落到什么地方,也千万不要把这丝囊丢掉,若今生今世我俩还有缘再见,就凭这丝囊作为信物啦。”姐姐走后,李用和小小年纪就开始为糊口而奔波,后来流落到汴京,雇给了一个凿纸钱的人家扛活。他牢牢记住姐姐的嘱咐,一直把丝囊贴身戴在胸前,从未摘下。一天,他突患痢疾,高烧不退,眼看小命难保,被狠心的主人抬出扔到了路边。也是该他苦尽甘来,恰好被一个在宫中当差的人遇上,摸摸尚有鼻息,顿起恻隐之心,遂背回家中给以调治。见他破衣烂衫,补丁摞补丁的,胸前却挂一个十分精致的丝囊,很是奇怪,便详细问起了他的身世,李用和一五一十地作了回答,那人不由得大为惊喜:这不正是刘皇后吩咐寻找的人吗?连忙解下丝囊,拿入宫中请李氏辨认。李氏一见丝囊,悲喜交加,赵恒自然也为她高兴,当即授李用和为三班奉职,后来又累级升迁,也许正是因为这件事,多少打消了一些李氏对刘皇后的夺子之恨。

公元1022年,赵恒驾崩,赵祯当上了皇帝。李氏的生活依然如旧,波澜不惊。可以历数的变化是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以来,她的封号有所晋升,先是进为才人,后又封婉仪,再后为顺容。这不知是因为她诞育圣躬,有殊功于大宋呢,还是靠熬年限、挨辈分的结果。李氏依然是少言寡语,也许因为亲生骨肉已贵为皇帝和弟弟失而复得封官晋爵使她感到了充份的满足,她并没有对自己眼前的地位和实际身分的悬殊产生什么抱怨。在赵恒撇下的嫔妃当中,人们丝毫看不出她有什么与众不同,也从未听她表白过自己与当今皇上如何如何,似乎她压根儿就与赵祯不存在丁点儿的关系。她是那样的默默无闻,那样的普普通通,就像一株毫不起眼的小草,在一任四季轮回的荣枯。人们畏于刘太后的威势,自然不肯更不敢随便说三道四,所以赵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就是李氏。

公元1032年二月,李氏生起了重病。刘太后虽派医官杨可久等人前去医治,并匆忙晋封为宸妃,但没有能救李氏的性命,几天后,她悄然离开了人世。终年46岁。李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打发完了自己的余生。

她,生有一个儿子,却从未听儿子叫过一声“娘”!她的儿子在她健在时当了皇帝,却丝毫不知道她就是生身母亲。宋代诸妃中,有不少人生前地位平平,死后追尊为后。然而,像李氏那样生前遭遇和身后哀荣形成强烈反差者,却是凤毛麟角。

由于宰相吕夷简的力争,迫使刘太后打消了以普通宫女的待遇将李氏草草埋葬的念头,给她穿上皇后的衣冠,并在棺中灌满了水银,举行了较为隆重的丧礼,先殡于嘉庆院,后又于洪福院西北角择地安葬,同时追赠李氏的曾祖李应己和祖父李延嗣为光禄少卿,父亲李仁德为崇州防御使,母亲董氏为高平县太君,特迁李用和为礼宾副使。刘太后对李氏后事的安置还算是比较宽厚。

赵祯亲政之后,当得知自己的真正身世时既惊又悲,哭得死去活来,接连几天都不视朝,并下哀痛之诏深切自责,责备自己没有对生母尽到应有的孝心。追尊李氏为皇太后,并上谥号为“庄懿”,后改谥号为“章懿”,改葬永定陵。

在更换梓宫之时,为弄清李氏是否因中毒而死的真相,赵祯专门派李用和前去验证,见李氏固有水银防腐,身穿皇后衣冠,容貌像生前一样,赵祯这才稍稍心慰。

明道二年九月,李氏灵柩改葬,赵祯亲自来到洪福院,身着重孝,攀着梓宫号啕不绝,一边哭,一边喊:“母亲的养育大恩,儿终身无以为报啦!”呼天抢地一直送到洪福院西南角,待灵柩拐弯之后方才回宫。十月,李氏重新安葬于永定陵,祭庙名叫“奉慈”。赵祯又在京城景灵宫为她建了座神御殿,称作“广孝”。

第二百六十六章 杨氏北宋真宗赵恒淑妃

姓名:杨氏

生卒年:公元984~1036年

籍贯:北宋益州郸(今四川郸县)

婚配:北宋真宗赵恒

封号:淑妃

谥号:章惠皇后

公元1033年,刘太后在春意正浓的时候离开了人间,临终之际,她还不愿把权力交给皇帝赵祯,遗命尊皇太妃为皇太后,和皇帝同议军国大事。这位新皇太后姓杨,也是益州郫(今四川)人。祖父、父亲都是布衣平民,只有叔父杨知信在禁军中谋了个天武副指挥使,算是沾了点官气。

杨氏,貌美聪慧,嘴甜善奉。杨氏12岁上就进皇子赵恒的府中当了小妾。她聪明伶俐,秀外慧中,一直很讨赵恒的喜欢。赵恒之所以偏爱蜀姬,或许与她有一定的关系。后来刘氏入府,骤得专宠,杨氏却未因此而失宠。在赵恒的心目中,她的地位只是仅次于刘氏而已。赵恒即位,她封才人,拜婕妤,又晋为婉仪,几乎与刘氏比肩齐名。赵恒东封泰山,西祀后土,祠太清宫,走到哪里她俩的倩影就随到哪里。

一般说来,天底下很难有两个女人同样得宠而不争风吃醋的,杨氏偏偏能做到这一点,她周旋在刘氏身边,靠着嘴巴甜,手脚勤,奉承得刘氏喜笑颜开,再加上一层同乡关系,刘氏不但从来没有把她当成争宠的敌手,反而热乎得简直成了体己知心的同胞姐妹,凡事总要与她商量通气。刘氏策划借腹怀胎,主要帮手自然非杨氏莫属,等孩子一出世,刘氏就让杨氏负责护养。杨氏心地善良,又没有刘氏那样的政治野心,便一心一意扑到了孩子身上,赵祯的饮食起居,全由她一手操办,同吃、同住、同起居,从不离开身边。赵祯在宫中便称刘氏为大娘娘,称杨氏为小娘娘。刘氏秉性严毅,在赵祯面前也总是板着面孔,相比之下杨氏却慈祥得很。赵祯身体素质较差,动不动就感冒咳嗽,刘氏大概为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连虾蟹之类的海鲜都不让他吃。杨氏叨念着:“老姐何苦如此虐待我儿。”偷偷烹制了喂给赵祯。因此赵祯更为亲近这位小娘娘。

刘氏立为皇后,杨氏也升为淑妃,她的叔伯弟弟杨景宗也仗着她的裙带关系由一个无赖兵卒转眼变成了大官。杨景宗原是个市井泼皮,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老家混不下去,便来到汴京想投奔宫中的堂姐。须知宫禁之地岂是他流浪汉随便能够靠近的?杨景宗求告无门,只好浪迹街头。他从来就不是个安分之人,不知怎的又惹出祸端,被黥面治罪,发配到致远务中当了兵卒。一天,赵恒从玉清昭应宫返回大内,六宫嫔妃皆乘金车,迎驾于道上,杨景宗正巧立在御沟之外站岗,被杨氏从车中瞧见,越看越觉面熟,便派人前去询问,杨景宗做梦都巴望着这一天,不管三七二十一,直着嗓子喊起了杨氏的乳名。杨氏也哭喊道:“这是我的弟弟啊!”当即向赵恒奏明。杨景宗就这样一下子当上了茶酒班殿侍,不久又升任西头供奉官。更有意思的是,赵祯还把丁谓在敦教坊的府第赐给了他,这处府第正是杨景宗当年犯罪服役时担土搬砖参加修建的。官也有了,宅也有了,杨景宗却改不了无赖泼皮的本性,动不动就用棒槌打人,于是人送外号“杨骨槌”。尽管“杨骨槌”无德无才,却丝毫不影响其官职的升迁,这自然是沾了他那位堂姐的大光。但总的来看杨氏还算是比较的谦谨,没有为她娘家亲戚邀求过多的恩赏。赵恒死后,她按遗诏被尊为皇太妃。赵祯为了报答她的哺育之恩,曾召她的侄子杨永节、杨永德,想授予诸司副使之官,杨氏闻讯后辞谢说:“小儿岂能胜此大任?给他个小官就满够了。”遂命杨氏二侄为左右侍禁。

明道二年,刘太后尊杨氏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事的遗诏宣布之后,閤门使催促百官前往内东门向杨氏祝贺,御史中丞蔡齐暗示御史台属官不要入宫,并对宰相吕夷简说:“皇上已经成年,熟知天下情伪,应该亲揽朝政了,有什么道理再让母后相继称制?”殿中侍御史庞籍更是不由分说上前扯下垂帘的仪制当场烧掉。赵祯遂颁布诏令,只尊杨氏为皇太后,削去遗诏中“同议军国事”之语。其实杨氏原本就对政治缺乏兴趣,取消议政之权对她来说倒并无遗憾。因她居住的宫殿名叫保庆宫,她也就相应地被称为保庆皇太后。

此后几年,杨氏最大的作为就是因赵祯没有儿子,劝他将太宗的曾孙赵宗实收养宫中,储为皇嗣。此外,惟专心于修身养性,布施钱物修建了几处道观禅院而已。

公元1036年,即仁宗景祐三年,杨太后死,时年53岁,谥号“章惠皇后”,葬宋真宗赵恒“永定陵”西北隅。

第二百六十七章 郭氏北宋仁宗赵祯皇后

姓名:郭氏

生卒年:公元1011~?

籍贯: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

婚配:北宋仁宗赵祯

封号:皇后(追封)

封后时间:公元1036年

公元1022年,真宗驾崩,仁宗赵祯继位,时仁宗年仅13岁。

仁宗即位两年后拟立张美人为皇后,刘太后不允,结果由太后一人做主,立年约14岁的郭氏为皇后。

然而郭氏虽贵为皇后,仁宗却不爱她,常将其冷落一旁,仁宗仍继续宠爱张美人、尚美人和杨美人。郭氏善妒狭隘,与尚美人、杨美人多起争端,水火不容。

一次,仁宗正在与尚、杨美人打情嘻戏,恰被郭皇后碰见,郭皇后气怒难忍,遂大声谩骂。尚美人立即反唇相讥。郭皇后气愤之极,迈步上前,出手向尚氏打去,尚氏就势躲闪,倒在仁宗怀中,郭后的手却正巧打在仁宗脸上。仁宗不禁大怒,遂召宰相吕夷简前来处理此事。

宰相见郭后打了皇上,兼与郭皇后有旧怨,于是说“郭后嫉妒成性,又长达九年没有生育,依臣愚见应予废贬”。

仁宗于明道二年,以郭氏无子为借口,下诏废去郭氏后位,让其去当道姑,赐名清悟,称“玉京冲妙仙师”,幽居长乐宫。公元1034年,即仁宗景祐元年,郭氏出居瑶华宫。

从此,仁宗与尚、杨二美人日夜淫乐,身子虚弱。而尚美人又收受贿赂干预朝政,有大臣进谏应治罪二人。仁宗于是将尚美人贬为女道士,杨美人则出宫别居。

此时,仁宗觉得对郭氏处治过严了,又赐号为“金庭教主”、“冲静元帅”。

之后,仁宗曾一度思念郭氏,并宣召郭氏入宫,郭氏闻知,偏又摆架拿款道:“若要召我再入后宫,必须百官立班授册才行。否则我实在无颜相见!”当时赵祯已立曹氏为皇后,郭氏的要求实在让他感到为难。吕夷简、阎文应更怕郭氏还宫于己不利。正巧郭氏偶染小病,赵祯赐迁嘉庆院,派太医前往诊治,阎文应赶忙贿赂太医,误下药饵,加重郭氏的病情,不几天就一命呜呼。赵祯得知死讯,很是悲悼,命用后礼入殓。

公元1036年正月,郭氏被追册为皇后,葬于奉先洪福院之侧。

第二百六十八章 曹氏北宋仁宗赵祯皇后

姓名:曹氏

生卒年:公元1016~1079年

籍贯:北宋真定(今河北正定)

婚配:北宋仁宗赵祯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034年

谥号:慈圣光献

在一片臭骂声中,曾经被宠极一时的尚氏和杨氏两位美人被驱逐出宫,神倦体虚的宋仁宗赵祯,决定聘纳一位贤德的皇后,整顿一下闾闱家政。他对参知政事宋绶嘱咐道:“选皇后当求德门,以正内治。”可实际上,赵祯唯美是求的秉性,潜意识中决定了他选后的标准。因此他选后时目光总是在那些漂亮窈窕的姑娘身上打转,而并不太意姑娘是否出身德门。

这时寿州商人陈子城的女儿得到了皇帝赵祯的垂青。陈子城与其他一些腰缠万贯的人不一样,他总试图在政治上下点功夫,抬高其社会地位,以便凭借政治势力进一步保障其经济利益。靠经营茶叶买卖发了大财的陈子城千方百计想沾上点皇亲,他的投机资本除了钱,更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儿。他费尽心机把女儿送进宫,不但很快使女儿赢得了赵祯的欢心,还不知施展什么手段买通了保庆杨太后,居然使杨太后公开打保票要把他女儿扶为皇后。虽说宋代在婚姻方面已不像魏晋隋唐那样特别注重门第阀阅了,个别宗室贵冑的闺女甚至连嫁给娼妓的儿子都不在乎,但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人们通常还是希望她能出自名门望族,所以当出身于工商杂类的陈氏可能要当上皇后的风声传出后,朝廷上顿时人言鼎沸,纷纷反对,宋绶求见赵祯,说:“陛下想把贱者正位中宫,不正好与前日的诏旨相矛盾吗?”宰相吕夷简、枢密使王曾、副使蔡齐、兼侍御史知杂事杨偕、同知谏院司马光也都再三上疏讽谏,对此赵祯一概置之不理。

偏偏事也凑巧,有一天,赵祯正在翻阅《百叶图》选择册立皇后的吉日,颇受他信任的勾当御药院阎士良走了进来。赵祯抬起头,喜气洋洋地问:“你怎么不祝贺我?”阎士良说:“贺什么事?”赵祯说:“贺我寻得皇后呀。”阎士良问:“谁家?”赵祯摇头晃脑地说:“陈子城之女也。”不知是阎士良受了什么人的指使,还是他自己寻思出来的,紧接着他反问赵祯:“陛下可知子城使是个什么官吗?”赵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子城使?不知道呀。”阎士良说:“子城使是大臣家奴仆的一个官名,普通富民家用钱买来的奴隶也唤做子城使。陛下若纳奴仆之女为后,岂不令公卿大臣耻笑?”赵祯大吃一惊,忙问:“真这样吗?”阎士良表情严肃地说:“臣不敢欺君!”赵祯还将信将疑,第二天上朝时又问吕夷简,吕夷简只是连称“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堂堂一个圣明皇帝居然要娶奴隶的女儿当皇后,这还了得!

此刻的赵祯如同兜头浇了一瓢冷水,从头顶凉到脚跟,他虽然好色,但总不至于不顾自己皇帝的尊严和体面,情急之下,忘记仔细查究查究陈子城与子城使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了,慌忙像打发瘟神一样把陈家姑娘送出宫门。自此陈子城的如意算盘落空,他的女儿陈氏离第二任皇后的尊位只差一步之遥,可最终还是与皇后位失之交臂了。

选来选去,新皇后还是从名门望族中被确立下来。曹氏,河北真定人,赠尚书令、冀王曹彬的孙女。

公元1034年九月,赵祯诏立曹氏为皇后,命宰相李迪为册礼使,参知政事王随为副使,宋绶撰册文,并书册宝。曹彬的父亲早在五代后晋时就已是节度使了,曹彬则西征后蜀,南灭南唐,北平北汉,攻伐契丹,为大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枢密使,一直深得太祖、太宗、真宗的倚重和尊崇。他的儿子们也都或为边关名将,或为朝廷重臣,新皇后的生父曹玘就官任尚书虞部员外郎。整个曹家真可谓世代簪缨,一门显宦。据说宋初的文臣武将中能维持好几代荣耀,一直常盛不衰的,只有曹氏一族而已,这与茶商陈子城相比,真不啻天渊之别。从这样的人家选皇后是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的。于是,一切顺理成章。十一月曹氏正式受册,成了赵祯的第二任皇后。

曹氏早在郭皇后刚刚被废的时候,就已受聘入宫了,到景祐元年九月赵祯诏令立她为后至少已过了半年多,这么长的时间里,为什么赵祯和保庆杨太后对出身煊赫的她丝毫未予重视,而单单把择后的目光粘在陈子城的女儿身上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赵祯对曹氏并不怎么感兴趣。她虽然当上了皇后,但在赵祯的心目中实际仍没有占到多少地位,此后发生的一些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曹氏性情谦谨,主要得益于她出身的家庭环境。她的祖父曹彬就是个以谨厚宽恕著称的人,虽位兼将相,却从不居功自傲,作威作福,途中遇见士大夫都要主动避让,即使对待下属也非常客气,从不肯直呼其名。每逢部下有事禀报,他总要穿戴整齐后才出来接见。这种美德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很直接地传给了他的子孙。担任东上闾门使、荣州刺史的曹琮是曹氏的七叔,曹氏的父亲曹玘死得早,她当皇后的所有妆奁和母家的礼仪都是由曹琮置办主持的,曹氏正式册为皇后刚过了几天,曹琮就上了一道奏章,说:“陛下正以至公治天下,臣既已各位后族,就不应冒得恩泽,乱朝廷之法,族人中若有敢因缘请托者,请求依法论处。”并且自己很快离开朝廷就任环庆路都部署、知邠州去了。曹氏大伯父曹璘的儿子曹仪也主动辞去了军职。这些做法顿时博得了众人的好评赞叹,曹家之所以能在难以捉摸的极权统治下和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保持常盛不衰,其秘诀大概就是为人的谦谨。曹氏自幼长育于这种家庭氛围之中,耳濡目染,很自然地会对这一祖传的处世法宝心领神会,奉为圭桌。况且当皇后之后遇到的一件事更教育她必须这样做。

由于体弱多病,赵祯开始讲究起了修身养性,平时就连梳头也爱用导引之术。导引是一种气功,做起来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以促进血气流通。赵祯是不可能一边导引一边自己动手梳头的,必须有一个具有相当气功功力的人与他配合才行,当时宫中只有一名宫女擅长此道,赵祯便命她专管梳头,人称梳头夫人。一天,赵祯退朝后回到寝殿,刚一进门没脱去御袍,就先摘掉幞巾,嘴里还连声嚷嚷着:“头怎么这么痒痒。”忙不迭地传唤梳头夫人。这宫女因素来得宠,平时在赵祯面前比较随便,正梳头间,她瞅见赵祯怀里揣着一封文书,随口问道:“官家是何文字?”赵祯说:“是台谏的章疏。”问:“说的什么事?”答:“霖涝日久,怕是阴气过盛的惩罚。嫔御太多,应稍加裁减。”梳头宫女立刻愤愤不平起来,说:“朝中大臣谁个家里没有歌伎舞女,官职稍有升迁,往往还要不断增添。官家宫中有一二个嫔御,就来说阴气太盛应该裁减。只教那些人自取快活。”赵祯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宫女又问:“所说的一定要办,请以奴为首。”赵祯没再吭气,梳完头,宣来老内侍及掌管宫人籍簿的夫人,一同拿了籍簿到了后苑,命令守门人,即使皇后也不得跨进此门。好久过后,传出旨来:自某人以下30人全放出宫。这时已到了进膳时间,曹氏接到诏旨,不敢耽搁,照名单一一遣散。接着就来向赵祯回报,赵祯正在进食,曹氏不敢发问,食罢进茶,曹氏这才轻声细语问道:“梳头夫人,是官家素来所爱,怎么作第一名遣散了?”赵祯说:“此人劝我拒谏,岂能再留身边。”曹氏不由得打了个寒战,从此便经常暗中告诫嫔侍:“你看见梳头夫人了吧?若有妄言,官家是不容你的。”

她克谦克谨,每年都亲手在后苑空地上种几畦庄稼,栽几棵桑树,适时地锄草施肥,采桑养蚕,闲暇时候,或者博览经史,或者舒纸习字。赵祯很擅长书法,据说其飞白(一种书体,像是枯笔写就)尤为神妙。曹氏大概受他的影响,在飞白体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陆游的先人就曾收藏过一幅她用飞白体写的一个二尺有余的“美”字。

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人的性格也不是纯之又纯的单面体,看似相互不协调甚至极其矛盾的两种或多种性格,往往会浑然天成地共存于一个人的身上。曹氏的性格除了受家庭的影响所养成的谦谨娴静之外,更有敢做敢为、勇于谏诤的一面。曹阁中的一个侍女与禁卫黄衣卒私通,按规定这个侍女应该处斩,但她走了最为赵祯宠爱的张美人的门子,向赵祯求情,赵祯便答应赦免她。曹氏闻知,忙穿戴齐整面见赵祯,坚决要求处死侍女。赵祯说:“把她痛打一顿就足以示惩了。”曹氏不答应,说:“这样做怎能肃清禁庭。”赵祯让她坐下,曹氏坚持不坐,竟在赵祯面前一直站了近两个时辰,才迫使赵祯下令把那个侍女拉到东园杀掉。

公元1048年闰正月,恰恰碰上了第二个元宵节,赵祯大概仍然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中,十五日夜很想再次在宫中张灯结彩,热闹一场。曹氏觉着每年一度的元宵节就已花费不少,近来连年与西夏交战,军需浩繁,财政即已入不敷出,开始出现亏空,宫中应带头缩减开支才是,所以极力劝阻。赵祯听她一说,倒也没再坚持。转眼过了3天,晚上赵祯宿于曹氏寝殿,半夜时分,一阵呼喊声打破了宫中往昔的宁静。原来是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谋反,杀死军校,劫夺武器,攀过延和殿屋顶,杀进了内宫。曹氏从梦中惊醒,连忙披衣起床,在寝殿供侍的宦官何承用开门向外张望,赵祯也穿起衣服,想出外看个究竟。曹氏抢前一步关上房门。抱住赵祯急急地说:“宫中夜惊,只怕是有人作乱,官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