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皇后全传-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冢鋈肭奘倚菹ⅰ=枳藕湍诘那兹瘸耸铺岢隽⒑螅谝豢谟υ剩员吖鸱钌显缫炎急负玫奈姆克谋Γ谒媸中吹溃骸傲⒐箦钍衔屎蟆!本驼庋铄缭敢猿サ氐鄙狭嘶屎蟆
杨皇后既为中宫之主,非常感戴吴太后的栽培之恩,她的寝宫的墙壁上,贴有吴太后的同宗姓名,平日常问起:这人有否差遣,那人有否安排?以示饮水思源。养母张氏早死,无法沐浴皇恩,只好大起山陵,据说张氏坟墓,“天造地设,若神龙昂首”。
杨皇后争强好胜,但却出身微贱,常以此为耻,早在册为贵妃时,即与家人明里断绝来往,但在暗中常馈送家人财物。后来索性派心腹宦官在朝臣中寻得一个会稽人名唤杨次山的认为胞兄。宁宗召见时,杨次山声泪俱下,又举了许多例子加以证明。宁宗信以为真,马上将杨次山补官。知情人都说出自杨后的安排。
杨次山的手下有一个叫王梦龙的,侦知韩侂胄曾有意劝立曹美人为后,报告了杨皇后,从此她对宰相韩侂胄反对册立自己为后之事耿耿于怀。
时机终于来了,公元1207年,韩侂胄首倡的北伐连连败北,与金军的求和谈判也因金人坚持要罪首谋而不果,韩侂胄于是再起用兵之心。当时朝中形势已有变化,敌对势力趁机大肆攻击,反对再战。杨皇后早就有心寻机诛杀韩侂胄,就指使荣王赵俨暗地弹劾韩侂胄。赵俨不是宁宗的亲子。庆元四年,宁宗因皇子兖王夭折,后宫又不生育,故听从宰相京镗的提议,挑选了太祖的十一世孙赵与愿,抚养在宫中,并赐名赵俨。此时赵俨已封为皇子,晋封为荣王,年方16岁。杨氏身为母后,又擅于权术,少年荣王自然唯其命是听。
荣王俨奉了母后的命令,便候宁宗退朝时,向父皇进言说:“韩侂胄身当国家大任,执迷不悟,再次燃起战火,势必危害国家,希父皇明鉴,速行罢免。”宁宗听了很不高兴,厉声斥责说:“黄毛孺子,岂能与闻国事?”杨后见荣王进言没有奏效,只好亲自出马,极力陈情,宁宗虽然固执己见,口气却是软了许多。杨皇后说:“韩侂胄的罪戾,宫廷内外,有谁不晓?不过惮于他的权势,不敢明言罢了,陛下怎么至今还被蒙在鼓里呢!”宁宗还是犹豫:“事情尚未明了,不宜遽下结论,且待朕安排查明、再议不迟。”朝中尽是韩侂胄的走狗奸党,贸然行事,自会打草惊蛇,杨后自忖此着难以奏效,赶紧进言:“陛下身居九重之内,怎能查清详情,我看此事非托付可靠的皇亲不可!”宁宗心中尚不以为然,事已至此,只得由着皇后安排。
杨皇后于是召来其兄杨次山,秘嘱他在朝臣中交结外援。荣王的师傅礼部侍郎史弥远与韩侂胄有宿怨,欣然奉命。杨次山又联合韩侂胄的仇敌参知政事钱象祖、礼部尚书卫泾,著作郎王居安、前右司郎官张镃等人积极准备发难。
公元1027年十一月三日,韩侂胄早朝路上,在六部桥侧,被史弥远的伏兵强行逮捕,押至玉津园。正焦心等待的钱象祖立刻上奏宁宗,宁宗料知韩侂胄凶多吉少,有些于心不忍,急下手谕要殿前司追回太师,杨皇后手拿御旨痛哭失声,对宁宗说:“韩侂胄无礼,竟要废黜我们母子,又枉杀两国百万生灵,陛下欲要追回他,我请先死!”宁皇也不禁潸然泪下,只好改变主意。权势显赫的韩侂胄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栽在一个妇人之手。
杨皇后计杀韩侂胄之后,皇子俨也入主东宫,成为正式的储君,之后又改名为赵洵。史弥远更是一再擢升,渐渐执掌了朝廷大权。嘉定十三年(1220年)八月,皇太子赵洵夭亡。后宫仍无生育,宁宗只得再行挑选皇嗣,将宗室之子贵和养在宫中,立为皇子,并赐名赵竑。
史弥远出入后宫,宫廷内外议论纷纷。有人作诗讽刺他,其中有“夜驾老蟾嫔月母”之句,此公更在自己大作下面加注说:史弥远与杨皇后相表里,与唐中宗韦皇后宠爱武三思相类。还有诗说“往来与月为俦侣(伴侣),舒卷和边天蔽蒙。”
史弥远本是奸诈小人,靠着走杨皇后的门路,扶摇直上,一再越级升迁。从嘉定元年始,独擅相权多年。朝无正直之士,尽是狐朋狗党。皇子竑对杨皇后和史弥远深恶痛绝,史弥远对此有所觉察,便出重金选购一位善于鼓琴的美女安插在皇子竑的身边,作为眼线。赵竑很爱鼓琴,因此这位美人深得他宠爱,在她面前,也从不掩饰对杨皇后和史弥远的不满,曾将杨皇后与史弥远的丑事写在书案上,扬言一旦得志,即将史弥远流放八千里之外。消息传到史弥远耳中,他于是起了废立之心,想用另一个宗室子弟贵诚取而代之。
原来,皇子赵竑是宁宗为弟弟沂靖惠王挑选的继嗣。贵和成为皇子后,沂靖惠王一支又需另外择人了。史弥远与皇子竑关系不好,便假借替沂王觅嗣,在宗室中寻找和自己关系好的人,以备将来顶替皇子竑,便选中了贵诚。贵诚入宫的时候,年方17岁,凝重寡言,洁身好学,深得朝野的好评。史弥远又派大臣郑清之悉心教导,贵诚学识渐长,连宁宗也对他刮目相看。史弥远更是天天在宁宗面前诉说皇子竑的坏话,称赵贵诚的优点,希望宁宗改立贵诚为皇子,但宁宗却不表态。
公元1223年八月二十七日,宁宗病重,史弥远于是假传诏旨,宣召贵诚入宫,并改名为昀,封为成国公。这件事做得极为秘密,连杨皇后也被蒙在鼓中。5天以后,宁宗驾崩,史弥远即派杨皇后的侄子杨谷、杨石告诉了杨后废立的事。杨后虽然不喜欢皇子竑,但他是宁宗册立,自己无权更动,摇头不应,说:“皇子竑是先帝亲自册立,怎敢擅自变动?”杨氏兄弟反复劝说,一夜之间往返于杨皇后和史弥远之间7次,说得口干舌燥,杨皇后执意不肯。最后,杨谷哭劝说:“朝廷内外,军民一心,拥戴成国公(赵昀),如不即行策立,定会生出事变,杨氏一族将无噍类了。”杨后沉默了许久,才无可奈何地问道:“赵昀在哪里?”看到皇后态度终于有了转变,杨谷即兴冲冲地通报史弥远去了。按照史弥远的刻意安排,当晚皇子赵昀由宫中的快足宣进宫中。杨后见了赵昀,扶着他的背说:“从今往后,你就是我的儿子了。”随后才派人召来皇子竑。百官已静候朝堂之上,杨皇后于是假托宁宗的旨意废掉济王赵竑,立赵昀为新皇帝,是为理宗。杨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与皇帝一起临朝听政。
理宗即位时,已年满20岁,杨太后已年逾花甲了。杨后自垂帘听政后,太后侄子杨石却忧心忡忡,不久秘密上疏陈述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临朝听政的缘由,同时兼及两汉、唐朝母后临朝称制的得失,言词恳切。杨后犹如醍醐灌顶,蓦然醒悟。下令朝臣选择吉日,撤帘归政。
公元1225年,杨太后撤帘还政。
后妃临朝,接踵而来的常是外戚干政,往往会败坏朝政,杨太后激流勇退,可谓晚节流芳了。
公元1232年冬,杨太后病逝,终年71岁。谥为恭圣仁烈皇太后。
第二百八十七章 谢道清南宋理宗赵昀皇后
姓名:谢道清
生卒年:公元1210~1283年
籍贯:南宋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县)
婚配:南宋理宗赵昀
封号:皇后
谢道清是宁宗时宰相谢深甫的孙女。她生来面目粗黑,一只眼中还生有白斑。她的父亲早死,家道中落,自小便提水打柴,淘米做饭,过着朴实无华的平民日子。
宋理宗少年即位,转眼到了大婚之龄,便由廷臣着手挑选中宫。杨太后早年荣登后位,除了自己苦心经营,还得力于当时的左丞相谢深甫,所以一直感恩不尽,这次选妃,特意关照要从谢家女儿中遴选。道清的叔父谢掬伯摇头不止,说:“看她长相,怕只能做个灶下婢女。何况是奉皇帝之命纳女入宫,不比寻常,应当准备丰厚的行装,匆忙之中,哪里筹办得来呢?”相传,正在此时,有一群喜鹊飞来,乡人见了啧啧称奇,一时亲友都慷慨解囊,为她置办行装。叔父无由阻挡,只好亲自送她启程前往京师。
上路不久,谢道清面部便生了一种奇怪的皮疹,之后结痂退去,脸色变得肤如凝脂。途中又碰上了眼科名医,治好了眼中白斑。一双流光溢彩、顾盼生辉的眼睛,配上可人的身材,平添了不少的风韵。
杨太后听说谢道清异乎常人,已经有意立她为后了。理宗不敢违拗太后的旨意,只好册立谢道清为皇后。谢皇后固然端庄,但她只知侍奉皇太后,不会奉承皇上,所以,理宗最宠爱的还是美貌的贾贵妃。
谢皇后性情温和,对她的情敌也绝少嫉妒之心,杨太后益发认为她有古时贤后之风。杨太后死后,贾贵妃越发专宠后宫。贵妃弟贾似道是个地道的无赖,但因为贵妃的关系,也做了籍田令,逐步受到重用,最后位至宰相。
贾贵妃外,还有一个宫人阎氏,也受到理宗的爱幸,不久就被封婉容,与贾贵妃两人宠冠六宫。这阎妃也非善良之辈,仗着理宗的宠爱,与内侍董宋臣等表里用事,败坏朝政。贾贵妃死后,阎婉容晋封贵妃,董宋臣因妃得宠,更加横行不法。
阎贵妃恃宠干政,贾贵妃援引外戚窃据高位,只有谢皇后虽然贵为天下之母,但既无意争宠,也无意弄权,却能效尤贤后,埋头深宫。所以宋理宗虽然不喜欢她,对她也还比较礼重。
公元1264年冬,理宗驾崩。继位的皇太子赵禥是理宗之弟荣王的儿子,是为度宗。谢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公元1274年夏,度宗病死,由权臣贾似道做主,立年仅4岁的赵显为小皇帝。谢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因皇帝年幼,由谢太后垂帘听政。名义上如此,实际上军国大权都在宰相贾似道手中。
大敌当头,贾似道仍在朝欢暮乐,歌舞升平。无怪乎去年樊城被围,人们讽刺他“羽书莫报樊城急,新得娥眉正少年”了。京湖制置使汪立信听说元朝出兵,忧愤交迫,上书贾似道提出抗元二策,但贾似道看了上书,勃然大怒,大骂汪立信“瞎贼,胆敢狂言”。后来,元军统帅伯颜得知汪立信的计策,曾经说过:假使汪立信的上策得以实行,元军何能到此?!元军不过20万人,而宋朝当时还有生力军70万人,那个时代宋朝并非注定要灭亡,而是大有作为的。可是贾似道反而罢免汪立信,另以亲信担任京湖制置使,不做丝毫抗战准备。忽必烈以伯颜为统帅,兵分两路,水陆并进。
公元1274年,即咸淳十年年底,元军攻陷重镇鄂州(今湖北武昌)。伯颜留将军阿里海涯经略鄂州及荆湖未陷地区,自己率大军沿江东下,兵锋直指陆安(今浙江杭州),沿途宋将望风投降。谢太后闻报大惊,召集群臣会议,大臣们纷纷要求宰相贾似道出兵抗元,南宋太学生也不断请愿,要求贾似道出兵。贾似道无法推诿,只好在临安建立都督府,但是又害怕降将刘整,不敢出兵。
直到第二年,刘整的死讯传来,贾似道手舞足蹈,认为刘整一死,元军没了向导,便会失败,于是上表出兵。抽调各路精兵13万人,金帛绍重满载船中,舶舻相衔,几乎百里,根本不像打仗的样子。贾似道本来是无赖子弟,对军事一窍不通,也无心作战,一到芜湖,即派人向伯颜馈赠荔枝、黄柑,称臣纳币,请求议和,遭伯颜断然拒绝。元军不肯议和,大军继续向前推进,又攻下了池州。贾似道无路可退,挑选精锐7万人交给孙虎臣,命他截击元军,又命夏贵率水师跟进,自率后军屯驻鲁港,作为后援。夏贵是鄂州败将,唯恐贾似道成功。孙虎臣是贾似道亲信,带着爱妾上战场。这样的人领兵作战,结果可以想象。果然,两军一交手,宋军即败下阵来,元军乘胜追杀,宋军全军覆没,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单舸逃往扬州。宋军丢魂丧胆,不堪再战,更可笑的是贾似道在扬州收罗溃兵,不仅无人理睬,反遭恶语痛骂。贾似道六神无主,只有请谢太后迁都逃跑。
宋军战败的噩耗传来,中书舍人王应麟建议下诏勤王,合力作战,以攻为守。但是谢太后在下诏勤王和迁都之间左右两难,无力决断,只好交给大臣讨论,却又引起一场争论。贾似道在朝的爪牙附合贾似道,坚持迁都;左丞相王爚主张固守,两派争执不下。王爚自以身居宰相,不能决定国家大计,气愤地弃官出走。太学生们强烈反对迁都,说:“陛下迁都,无非庆元(今浙江庆元)、平江(今江苏苏州)两地,形势危急,便由海上逃往福建。此举实在有欠考虑,不想我既能往,寇亦能往,徒然惊扰自家,别无益处。”犹豫不决的谢太后觉得这个说法有理,方才下定决心,重新下诏勤王。可是勤王诏下,反应冷淡。上次下诏,诸将多观望不前,只有李庭芝曾派兵支援。这次又增加了一个张世杰。四月,赣州知州文天祥,变卖家财,组织了一支5万人的民兵队伍前往临安勤王。友人劝阻他说:“元军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难,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答道:“国家有急,征集天下兵。无—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或许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可谓用心良苦。但朝廷并不领情,勤王的张世杰反遭当朝的陈宜中猜忌,这实在让忧国之士寒心。
鲁港惨败后,谢太后被迫罢免了贾似道,任命王爚为平章,陈宜中、留梦炎为左右丞相,并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贾似道既被罢免,他当政时的害民之政,也陆续除去,得罪贾似道而被贬官流放的人也发出公文追回,连被贾似道迫害致死的前丞相吴潜和大将向士壁也都追复原职。朝政有了振作的势头,可是谢太后却起用了陈宜中做丞相,又把这良好的开端断送了。
陈宜中是贾似道的同党,幻想纳币求和,无心抵抗。伯颜不理睬陈宜中求和的主张,率大军四处攻击,连陷州城,湖北荆南各地宋将非逃即降,元军不再有西顾之忧,安心东下,战局急转直下。幸亏,扬州守将李庭芝率众死守,方才稳住阵脚。五月,宋将刘师勇收复常州,浙西降元诸城也重新反正,与张世杰会师,庆远府的仇子真、淮东兵马铃辖袁克己,各自率军入卫京师,有诏令二人与张世杰、张彦分道出击,增援扬州。四路出兵,却无督师统一指挥。谏官上奏太后要求大臣督师,谢太后也不知如何处理,交给大臣讨论,又久议不决。大臣陈文龙气愤地说:“北军今日攻某城,明日又筑某堡,而我却佯装谦逊,实际相互猜忌,恰如救人灭火却强装从容不迫的风度,请诏令众大臣,不要再妄生空谈。”但大臣们争执不已,互相排挤,谢太后也无力阻止。平章王爚也说:“陈、留二相,宜由一人督师吴门,否则我自己请求前往。”陈宜中心中不满,暗地里百般阻挠。他不得已,和留梦炎一起上书请求行边,却迟迟不肯动身。
不久王爚忧愤而死。陈宜中已回到温州老家,遇使者征召,就以母亲年老无人奉养为辞,谢太后又亲自给其母杨氏写信,让她督促儿子还朝。这次总算是束装归来。但他本人既无运筹帷幄的才能,也无指挥若定的本领,能和则和,能降则降,根本没有什么长远打算,只知道敷衍。
九月,朝廷突然发布了两个诏令,一命文天祥出知平江府(今苏州),率军守吴门;一命襄阳守将吕文焕之侄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同时封其父吕文德为和义郡王。这预示着谢太后和陈宜中为首的南宋小朝廷急于乞降了。南宋朝廷对文天祥这支抗战力量从没有认真使用过。
公元1275年四月,局势危急,文天祥奉诏勤王,招募了一支5万人的新军星夜奔赴临安,可是大军刚刚开拔,谢太后和陈宜中又怕文天祥到来,妨碍正在进行的乞和投降活动,又传令留屯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七月,张世杰在焦山战败,谢太后又下诏命文天祥提军入卫,可是又久留不遣,不肯用这支力量抗战。这次,陈宜中回朝,文天祥奉调出京,这分明是一个排挤文天祥出京的阴谋。文天祥发现朝廷正在一步步滑向乞和、投降亡国之路,他利用“陛辞”的机会上了一本,在本中,他迎头痛斥“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要求将鼓吹投降的新任兵部尚书斩首,振作将士之气。又重新提出建立方镇的主张,他说:祖宗鉴于方镇作乱,所以削藩镇,建郡县,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不掉之弊,可是国家却渐渐衰落,所以“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沉,痛悔无及!”他主张立即变通,分天下为四镇,地大力众,才足以抗敌,改变郡县各自为战的局面,“约日齐举,有进无退。”同时发动“吾民之豪杰”打击敌人。可是这时朝中左丞相是后来降元的留梦炎,右丞相是陈宜中,结果可想而知。文天祥分天下为四镇之策和汪立信集中兵力于长江沿线的方案,都是大有作为的,可是汪立信不用于贾似道,文天祥同样不用于陈宜中。文天祥竟被视作“迂阔”,只好叹息出京。谢太后两用权臣,致使时局一坏再坏,终至于无可逆转。
残年已过,新年伊始即噩耗频传。
临安城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参知政事陈文龙,同签书枢密院事黄镛又相继逃走,左丞相留梦炎已在上次军情紧急时逃走,执政乏人,太后只好下诏任命吴坚为左丞相,常懋参知政事。正午时在慈元殿宣诏,文班只到6人。不久常懋又偷偷溜走。外面的凶讯接连不断,临安诸关守兵逃之一空,太皇太后惶惶不可终日,便想向元称臣,奉表乞和。
连陈宜中这样的人,也假意为难。谢太后也是肝肠寸断,涕泪交流,但她心存幻想,道:“倘能保存祖宗社稷,称臣也不足惜!”随即派监察御史刘岊(节)前往元军奉表称臣,上元主尊号,岁贡银绢25万两、匹,恳求保留国土。伯颜本怕过早攻打临安,惊走小朝廷,故而一直虚与委蛇。此时大军兵临城下,执意要南宋君臣出降。刘岊无奈,回朝复命。太后召集群臣会议,了无主张。主战派文天祥请求命吉王、信王出镇闽广,徐图恢复,但群臣多已丧胆,所以议而未决。幸亏几位宗室大臣,不甘心绝了宗祀,附合文天祥之议,太后方才晋封吉王昰为益王,出判福州,信王昺为广王,出判泉州。二王虽然都是幼龄稚子,但抗元火种实赖以保存。宰相陈宜中见元军不肯许和,他身为百僚之首,仓皇无计,便率群臣入宫,请求迁都,实际上是要逃亡。谢太后不准,陈宜中痛哭流涕,伏地不起,谢太后才下令整装待发。合宫草草收拾已毕,却又不见宰相前来护驾启程,等到夜幕降临,谢太后大怒,说:“我本不想迁都,可是大臣屡请,谁知竟是欺骗我呢?”一边说,一边将满头首饰扯得遍地都是,闭门大哭。群臣请见,一概不理。其实,陈宜中并非存心欺骗,只是仓猝之际忘了奏明次日一早启程,结果惹出了这场风波。
次日一早,形势骤变,伯颜率军进驻皋亭山。阿拉罕与董文炳的部队也与伯颜会师,前锋直抵临安府北新关。文天祥、张世杰联名上书,请求转移三宫(太皇太后谢氏、全太后、皇帝)下海,由文张二人率军背城一战。陈宜中认为此招太险,不肯应允,反而与太皇太后私谋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携带传国玉玺及降表前往元军大营投降。降表是以小皇帝赵显的身份写的:宋国主臣显。谨百拜奉表言:臣值年幼,遭家多难,权奸贾似道,背盟误国,至劳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只是天命有归,臣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之命,削去帝号,以两广、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四川、两淮、现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死。犹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江山,猝然中断。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伯颜接受了降表,一边派人召陈宜中商讨投降事宜,一边派人将宋朝传国玉玺和降表飞马送赴上都。不料陈宜中听说伯颜指名要他前往议降,惧怕不已,竟在当夜悄悄溜回温州老家。主战派张世杰、刘师等人,见朝廷不战而降,各自率部出走。刘师勇下海后,见时不可为,心中忧愤,不多久便郁郁而死。
伯颜屯兵城下,必欲宋朝执政出城议降,谢太后只好另外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与左丞相吴坚同赴元军。可怜文天祥一片忠心,见了伯颜尚苦苦相争。伯颜疑他有异志,只将吴坚放回,却将文天祥扣留在元军营中。直到此时,谢太后还心存幻想。二月初一日,小皇帝赵显率文武百官在祥曦殿北望元都上表,乞为大元属国。如此执迷不悟,真是可笑之极。伯颜秉承忽必烈意旨,在临安建立两浙大都督府,派蒙古岱、范文虎入城治事,另命张杰、董文炳、张弘范等人将临安府抢劫一空。随后元军进屯钱塘江沙岸上,临安人都寄望钱塘江波涛大作。据说,谢太后曾仰天祈祷:“海若有灵,当使波涛大作,一洗而空。”谁知天不助宋,涨落有时的钱塘江潮竟三日不至,临安人只好磋叹不已,无可奈何了。
三月间,伯颜进入临安,率手下左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