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时代之金融之子-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换句话说,做市商就是夹在买卖双方之间的第三个交易者,当卖的一方将手中的证券卖给经纪商后,做市商的经纪商可以根据证券的价值选择持有一段时间还是立刻找买方撮合,进而从其中赚取差价。而普通的经纪商只是起到一个撮合的作用,从中赚取佣金。

香港期货交易所对这些做市商的经纪商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大致上是减免手续费的八成和减免租金。

想要成为做市商,必需要有大量的自有资金和强大的研究能力,一般这种角色以大投行居多,这类机构钱和人才都不缺,因此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充当好这样的角色。

钱,钟石可能不缺,但是人才就很缺失,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做决策,其他人都是配角。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收购一家做市商的经纪商有可能,但是很难。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钟石还没有到达法人的年龄,没了这个身份,很多事情都不大好办。

左右思量下,钟石最终放弃了收购一家经纪商的想法。

不过对于经纪通道的保密性,钟石丝毫不敢有一点大意,他已经察觉到,艾福瑞经纪公司可能已经不安全了。

经过抽丝剥茧般的分析,钟石和廖承德都认为流言的最初发源地,就是在艾福瑞公司,至于是哪个人,他们就推测不出来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会是安德鲁。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消息要是安德鲁传出去的,数额就绝对不是五亿港币那么小。安德鲁可是对他们的交易明细知道得一清二楚,是他们这个小团队中仅次于廖承德的第二核心人物,甚至在某些地方的作用还超过了廖承德。

除了安德鲁,其他知道钟意这个账户内幕的人就只有一个远东区的总经理,不过他也不可能,因为这样会触怒钟石,万一他们撤走资金,这家公司将失去一大笔佣金。这明显是对他的前途不讨好的事,相信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去做。

唯一一个有可能的,就是某个小职员听到了钟石和廖承德无意间关于廖小化的闲聊,不明就里地以为廖承德赚了这么多,这才有流言的出现。

钟石和廖承德的猜测和真实的情况相差无几,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还有廖小化的某些功劳。

这事还要从廖小化的拈花惹草说起,当年他在艾福瑞经纪公司出现,看见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前台小姐,一时心痒难耐,就挑逗了几句。后来被廖承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也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但是被廖小化挑拨的那个女孩却上心了,这个名叫梁宛如的女孩原本就毕业于本港的名牌大学,心机可不是一般的深沉,她原本进入金融业,就是为了能钓一个金龟婿,当日给廖小化一副冷面孔也是出自于欲迎还拒的心理,毕竟她学的就是心理学。

可惜她的这一番功夫却用错了地方,廖小化慑于父威,从此再不敢挑逗约她,这让梁宛如大失所望,在精心安排了几次“偶遇”后,廖小化依然还是没有什么表态,她的心就沉了下去,也因此生出了怨意。

女人的心思是很奇怪的,“近之则不逊,远则生怨”是最贴切的一种形容。梁宛如知道廖小化根本就是个花花公子,经常出现在八卦杂志的封面,和女明星们眉来眼去,原本这类人绝不是良配,不过她自信有能力将廖小化掌控在手中,因此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

梁宛如的豪门梦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原本已经消淡了很多,但是廖承德一家又适时地遭遇了绑架案,让梁宛如那根在喉的鲠骨又开始隐隐作痛了。

就在前不久,她偶尔听到钟石和廖承德在聊天,话语间隐隐透露着“五亿”的字眼,而且当时两人聊天的表情相当轻松,不像是亏欠的样子,她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廖承德在市场上豪赚五亿港币。

出于报复的心理,她私下里将这个消息泄露给圈内的人士。顿时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流传,最终登上了财经报纸,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当廖承德辟谣的消息一传出,梁宛如还后怕了很久,她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她看中的公子哥豪赌输了五亿港币,而不是像她臆想的那样。在后怕之余,她也庆幸不已,幸好当初自己没有成功,否则现在的她必然会变成天大的笑话。

自然,她对廖小化的那一点小心思也烟消云散了,以至于后来在经纪行遇上廖小化,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廖小化还因此纳闷了好长时间,以前那个热情似火的招待小姐怎么了。

这些都是后话。

在钟石意识到经纪行出了问题后,就有了另换经纪公司的打算,不过安德鲁还在艾福瑞,这里又是他发迹的地方,再说他们之间还有个未兑现的赌注,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更不好开口了。

钟石决定和安德鲁好好谈谈。

“安德鲁,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在远东金融大厦艾福瑞公司的贵宾室,钟石看着面前热腾腾的咖啡,有些漫不经心地问道。

现在的天气已经有些炎热了,这个季节喝凉一点的咖啡最为合适,但是钟石就是喜欢温度高一点的饮品,艾福瑞的接待人员很是细心,将钟石等人的口味记得一清二楚,甚至连咖啡豆都是特意去买的。

“呃……钟生,你这是什么意思?”

安德鲁就是一愣,他来到香港这么久,依然不适应华语圈人说话的习惯。对于这种将真实目的隐藏得很深,而东绕西绕的说话方式,他一开始深恶痛绝,现在则有了不少领悟。

钟石一上来就是闲聊,甚至问及他的职业规划,看似关心,实际上安德鲁心知肚明,知道钟石肯定还有别的话要说,因此他就反问了一句。

“哦!也没什么,就是想问你,你是不是打算在经纪行就这么过一辈子?”

钟石也没有想到,安德鲁的反应竟然这么快,一下子就抓住了他说话的重点。他索性也不隐瞒,直接说出来意。

“那么钟生,你的意思是?”

安德鲁隐隐猜到了一些,他不禁有些激动起来,但是在未得到正式的承诺之前,他还是不敢肯定,钟石到底是不是他所想的那个意思。

经纪公司有着一套完整的升迁体制,事实上很多交易员都是从最低的职位做起的,后世有部电影,叫做《幸福来敲门》,就是讲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从经纪公司最低的到处打电话拉客户的岗位做起,最终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

除了在这条路走下去外,还有其他的出路,例如成立自己的基金等等。

不同于后世满大街跑的那些经纪人,这些人都有着严格扎实的专业知识,接受过系统严格的培训。后世的那些经纪人,只懂得一星半点的指标分析,甚至连经纪人的资格都没有,就敢明目张胆地去拉人开户。

很多外国企业里好的制度,一旦引入到了华夏内地,很快地就变了形,有的甚至是臭名远扬,例如保险经纪人。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国内的法律制度建设和在执行上的差别造成了某些行业和国外同行业的差别。

“跟我混吧!”

钟石一口饮光已经微凉的咖啡,泡沫沾满了他的嘴唇。

“好!”

安德鲁一口答应了下来。

对于钟石这几年的发展,安德鲁都看在眼里,可以说,他是唯一的一个知道钟石金融上事务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这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试想,只要有这种人稍微的一点照应,他的身家立刻能翻上十倍、数十倍,这种诱惑怎么可能会被拒绝呢!(第二卷的最后一章明天和大家见面,近几章内容作了一定的修改,希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第五十六章移居香港

五月份,一家注册地在英属维京群岛的贸易公司悄悄地在香港开张了,这家叫做正润的贸易公司的法人代表是一位澳大利亚籍的香港商人,注册资金为一亿港币,主要的业务是服装、机械和原材料。

这家公司很快就和法国的一家公司做成了第一笔买卖,通过它们在荷兰的分公司,在鹿特丹港口运送了第一批的机械材料。这些机械并不在联合国的禁运名单之中,因此很快地就放行了。

运输船从欧洲出发,途径英国海峡、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印度洋,然后停留在巴基斯坦的港口进行补给,最后穿过马六甲海峡,来到最终的目的地香港。

正润在接到这批货物后,很快将这批货物转手卖给了一家粤东的机械企业,其业务渠道之健全,让很多同行为之咋舌不已。

这家公司,自然就是廖承德奉旨开办的,而在内地方面,粤东有十几家不同业务的公司将轮流从这里接收来自全世界各地区的货物。

至于这家公司的资本构成,廖氏是全资拥有,至少对外宣布是这样的。在内部协议中,廖承德和钟石等人出了五成一的股份,而来自粤东的某个企业则占据了四成九的股份。

这是钟石第一次涉及实业,事实上也可能是唯一一次不涉及兼并收购方面,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实业,这其中固然有分散资金投资的打算,但更多的是为了套上内地高层的关系。

七月份,钟石聚集了大约一亿美元的资本,再次砸向新加坡的日经指数市场。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日经指数期货即将出炉,这又是一次难得的做空日本的机会。

这时距离年初日本股市的暴跌已经过去了半年,日本市场已经初步地缓过劲来,重新站上了三万点的高峰,甚至在几个月的时间两次冲破33000点,大有一副卷土重来、收复失地的势头。

钟石很清楚,日本股市远远没有跌到尽头,现在与其说是卷土重来,不如说是一种将羊养肥了再宰杀的策略。现在日本股市比最高峰下跌了只有区区的五千点,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市值的股市,而且日本企业家的信心也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而重新鼓舞起来,他们甚至有信心,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抵抗因美国市场推出日经指数期货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这一次的操作全权放手给了安德鲁操作,他本来就是钟石的专属经纪人,现在又明确表示加入了他的核心团队,因此钟石对他十分地放心。对于操作策略,钟石只有一句话交代下来,那就是全力做空。

尽管安德鲁很有异议,但是在钟石彪炳的战绩面前,他的话无疑是毫无分量的。再说这一此他也有两百万港币放在里面,因此他只能执行钟石的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经纪人并不能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操作,这样违背了职业道德。不过这条字面上的规定并不能限制经纪人私下里操作,全世界的人都有办法来规避这种监管。

七月底开始,日本股市进入了第二轮的下跌。

先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日经指数期货,从此有了三个交易所上市日经指数期货,从日本本土的大阪交易所到港口国家新加坡再到金融市场最为繁荣发达的美国,三个地方一起发力,从信心上打击日本股市的信心。

再次,日本的一系列金融企业接二连三地爆出丑闻,先是银行挤兑、破产,然后是某些金融机构(券商)挪用中小客户的资金去弥补大资金客户的亏损,之后丑闻涉及到某些小企业,美化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错误投资等。

最后,有传闻说国外游资将大幅度从日本股市上撤离,转而投资到不动产市场。

这是一记组合拳,拳拳直击日本市场的要害。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股市应声而跌,从七月份的33000点一路下跌九月份的十月一号的20000点,下跌超过一万点,市值更是跌去超过三分之一。

在下跌过程中,由于信心的缺失,投资者从股市中抽取资金,上市公司因为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于是经营情况恶化,这种恶化又显示在三季度的报表上,再次引起市场的担忧,这样的恶性循环不断地发生,直到十月份才算告一段落。

在这种情况下,钟石等人的资金在这几个月份的期指操作中足足赚了超过十亿美元的浮盈。安德鲁的操作策略非常狠,他将一阶段的浮盈截取部分作为保证金外,其他全部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空单里面去,如此三两个循环,他所持有的空单头寸达到了一个天量的地步,当然在下跌的过程中得到的利润也最大化,不过这样的风险也是极大,万一日本股市反向上涨,为了维持这些头寸而要付出的保证金就是天量,否则就要被强行平仓。

钟石是在九月底得到安德鲁操作的手法的,他当时心中就是一怔,想不到平日里不显山露水的安德鲁居然这么激进,简直有索罗斯的风范啊!在他的命令下,安德鲁很不情愿地清空了十月份和以后各个月份的所有合约,从新加坡市场撤退了。

也幸好他做得及时,十月份日本股市就将迎来一波反弹,毕竟它的实体经济遭受的损失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不过日本股市的颓势已经形成了,再也不可能有八九年前那样持续好几年的大牛市了。

到了九一年,国际资本最后打击日本的一招终于使了出来,就是从不动产市场上撤资,留下大量泡沫破灭后留下的满地狼藉,也彻底将日本股市拖入了漫长的熊市,十几年没有缓过劲来。

这些都是后话了。

钟石回到内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家人移居香港,十张单程证已经到手,最后截止时期是九零年十二月三十一号,就是到九一年,他就是个字面上的香港人了。

这本来是件天大的好事,可钟石的爷爷是守旧的人,故土难离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他的脑海里,至于钟意的父母,自然由他去做工作。钟建军和刘兰两人,虽然也不是很情愿,但是他们去过香港,见识过它的繁华和发达,在钟石持续地做思想工作下,没多久就同意了下来。

钟方卓一辈子生活在内地,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就有了旧时的思想和传统,认为读书万般高,对小孙子钟石的所作所为颇为不满,不满归不满,但这几年家中的变化他还是看在眼里。

这几年家中添置了不少的新鲜电器,这些东西要是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特别是后来搬到了城里,他才陡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变化得这么大,变化得这么快,快得连他都不敢相信了。

即便是这样,他还是不愿意离开大陆。

不过在他去过一次香港后,这些就都烟消云散了。在内地,当时是没有人敢用仆人的,这种东西在政治上是阶级压迫,没有人敢担当这么重的帽子。但是在香港,这些都不是问题,那些大户人家,动辄就有数十个仆人,很有新华夏建立前的风范。

钟方卓抵达香港后,收到廖承德一家的热烈欢迎,廖承德执晚辈礼,对钟老爷子毕恭毕敬,家中的仆人也是以贵宾的规格对待钟方卓,让老爷子找到些旧时代少爷的记忆。回来后,钟方卓对移居香港的想法就不再那么抗拒了,他虽然不知道钟石到底干了些什么,但是能和廖承德那样的“大人物”拉上关系,想来也不会是什么不正当的生意。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钟石能够重振家族荣光的可能。

就这么磨磨蹭蹭了两三个月,钟方卓在两个儿子的反复劝说下,终于松了口气,同意和一大家子一同去香港颐养晚年。

唯一有些麻烦的是钟小慧,这个小姑娘颇为争气,在复读一年后考上了日旦大学,这是一所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学,丝毫不在北方的那两所大学之下,想要就这么放弃实在是太可惜了。在钟石和父母以及钟小慧本人的商量下,决定让她在内地念完大学,毕竟让钟小慧去香港再考一次,也不一定能考上和日旦大学相媲美的学校。最多就是让她假期的时候直接从浦东飞往香港就是了。

至于手续上的问题,都交给了爱华社这边负责联络的人去办了,就是一张单程证换成双程证罢了。

爱华社虽然隶属于外交部,但是具体事务还是归属于粤东政府,很快,钟石一家的底细就被查得清清楚楚,这只是一户普通的人家,因为在港读书的钟意和廖小化交上了关系,这几年跟着廖承德在金融市场上赚了不少钱,在香港也住上了豪宅。

至于钟石,因为年纪太小,和堂哥关系虽然好,但是这条线索并没有引起调查人员的注意,就这么给漏过了,钟石也因此逃过了一次劫难。

钟石在十月份三十一号和全家人过了罗湖的关口,但他最后往身后看上一眼,心中默默地念了一句:我最终还是会回来的。

在关口的那一边,三辆中巴车已经等候了很久,在接到钟氏一家人后,就飞快地驶向浅水湾钟石刚刚买的一处八千尺的豪宅。(第二卷到今天已经全部结束,从明天起,会开始新的精彩,感谢各位书友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关注本书。最后,感谢书友封凶暗魔的再次打赏!)

第一章欧洲货币体系

汇率,是指一国国家的货币兑换另外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金银虽然在全世界范围被当作价值的象征,但是由于它们的储存量和流通上的问题,已经不适合被当作现代世界交易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信用做担保的纸币就出现了。

纸币这个东西,本身并不像金银一样有价值,它是国家政权通过强制性手段,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货币符号。在最初,纸币还是能和金银相互兑换的,后来随着纸币发行得越来越多,后来纸币和金银之间的兑换就脱钩了。

各个国家开始发行货币,这种货币发行权也必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因为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制造财富,在经济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铸币税”。中央银行负责发行货币,虽然这些钱被计入资产负债表里的负债部分,但是实际上由于货币量增多而造成通货膨胀,社会上的某些财富就因为价格上涨而变相地被政府收入了囊中。

货币发行虽然有好处,但是也不是能随便滥发的,否则引起恶性的通货膨胀,足以能在一夜之间将某个国家整垮。

有了货币之后,国际贸易之间的矛盾就出来了,毕竟一个国家的货币不可能在另外一个国家流通,否则“铸币税”就要落到别的政府手中,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制度就应运而生。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前,国际贸易间没有一个固定的货币做结算货币,后来在各个二战胜利国的谈判和博弈下,美元因为和黄金挂钩而成为了国际贸易中指定的结算货币,美元的强势也从此奠定。

七十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欧洲国家成立的经济共同体开始讨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动议,谋求能够在美元之外建立一个新的货币体系,这就是欧元的前身。

到了九零年十月,英国宣布加入欧洲货币体系,使得成员国达到了十个。这十个国家分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爱尔兰、卢森堡、荷兰、西班牙和英国。几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加起来基本上可以代表了欧洲的经济。

欧洲货币体系的出现,使得欧洲几个主要国家形成了一个在货币上结合的松散联盟,其主要的内容是由欧共体的成员国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称为欧洲货币单位ECU)为中心,成员国的货币与之挂钩,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

这种汇率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有一个可波动的范围,这个波动幅度是正负2。25%,英镑则因为英国GDP比重较大而设为6%。

为了维持这种汇率制度,成员国需要把黄金和美元储备的两成交给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以此来换取相应数量的欧洲货币单位。如果某个成员国的央行需要对本国货币的汇率进行干预,它就可以用手中的欧洲货币单位,或者其他形式的国际储备金向其他国家买入本国货币,从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由于当时的马克是欧洲货币市场上最强劲的货币,而且也是国际外汇市场上仅次于美元的几种主要交易货币之一,因此市场普遍认为,某个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货币和马克之间有剧烈的波动,就会认为是该国的中央银行在干预汇率。

根据规定,成员国之间两种货币的汇率超过规定范围的话,那么相关的两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有义务进行干预。但实际上由于马克的强势地位,很多货币的波动达到规定范围时,只有那个国家单方面地去干预汇率市场,而德国并不需要履行这种义务。

这种不平衡,为欧洲各国货币间的相互联系汇率制度埋下了一个危机的种子。

进入九十年代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柏林墙倒闭,东德的议会决定并入联邦德国(西德),并且在十月份停止东德政府的工作,从此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的局面就此结束。

此时已经身处内困外乏的苏联集团已经无力阻止其成员国的异心,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苏联的成员国纷纷宣布独立,脱离苏联和华约集团,偌大的一个世界有史以来的最大军事集团也就此瓦解。

德国统一后,落后的东德经济严重地拖累了联邦德国的经济,由于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同一国民需要相同对待的福利等各方面的原因,再加上东西德两方面的马克以一比一这么个极不合理的汇率兑换,

德国政府出现了巨额的财政赤字。

在欧共体内部,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取向也不同。例如当时的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