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鉴宝人生-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老挥了挥胳膊,笑道:“我已经没事了,再说,刚才柴平乐他们又送了些东西给我,我也睡不着。想来你这应该也有吧?”

楚琛把许老请进门,说道:“确实也有,每人给了三件。”

许老闻言双眼一亮,连忙说道:“哦!是什么!快给我看看!”

说着,他就快步向桌子那边走了过去,此时,吴可已经打开了一个盒盖,里面放着的是一只青花笔筒。

“咦!有趣!”许老看到笔筒,口中就轻咦了一声,随后在征得楚琛同意之后,他就拿起笔筒打量起来。

其实,在看到这只笔筒的时候,楚琛顿时也是一愣,心里暗道了一声“见鬼了”。接下来,在许老观察这只笔筒的时候,他也在旁边打量了一番,但越看越是惊讶,因为这东西看上去好像不像是仿制的,这让他不禁觉得奇怪,难道这会是真品?

过了片刻,许老长舒了一口气,笑着说道:“小楚,你来看看这只笔筒呢!”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楚琛问道。

许老笑着摇了摇头:“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楚琛呵呵一笑,随后就上手观察起来,他越看越是惊讶,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只笔筒他刚才已经用异能检查过了,确定是仿制品,但仔细观察,百分之九十九和真品一模一样,就算那百分之一,也是模棱两可的。

放下笔筒,楚琛就问道:“许老,您觉得这只笔筒是什么时候的?”

许老回道:“我觉得应该是明代天启崇祯时期的,具体来说,应该是崇祯时期的青花笔筒,你呢?”

楚琛说道:“如果以笔筒表现出来的特点来看,确实应该是崇祯时期的,但我觉得还有可能是仿品。”

“什么?!仿品?”许老闻言脸上立刻露出了惊讶之色,他连忙拿起笔筒来又仔细打量了一番,随后说道:“小楚,你没看错吧?这只笔筒明明就是明晚大期天启崇祯青花应该有的特点啊!”

说到这,他又开始详细罗列这只笔筒的特点:“你看,胎体坚致细白,胎体厚重,釉面白中泛青,釉层较薄,釉面坚硬平整。修胎规整,器物内底,可见积釉现象。底部为兔款款识,且底部有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状,这些都是崇祯时期细路瓷的特点啊!”

“另外你看绘画风格上与万历相仿,也用双线勾边,中间一抹平涂的画法来绘制。画风疏朗随意、俊逸活泼、写意天然,颇具水墨写意的风韵,山水画面以细线画成。”

“此外,崇祯时期的瓶、罐、笔筒之类,常在颈部和近底部位装饰二圈暗刻花的图案,部分器物上有酱口,这也是辨别崇祯之器的一个装饰特征。而这只笔筒上也有,诸如此类,都可以证明这是一件崇祯青花瓷真品嘛,不但是真品,而且还是珍品,可以说是我见过的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当中最好的!”

说到最后,许老的脸上就情不自禁的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一般来说,民窑瓷器没有官窑瓷那么不惜工本,同时精品数量也比较少,但由于殖民主义的扩张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拓宽了国际市场对瓷都瓷器的需求。这也使得,从明中期开始,瓷都民窑生产突飞猛进,而且民窑之间的竞争也促使进了行业的发展。

到了崇祯时期,战乱四起、朝野动荡,瓷都官窑瓷器生产因朝廷**而处于停烧状态,大量制作官窑瓷器的优秀工匠流入民间,加入到生产民窑瓷器的作坊中,民窑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为民窑瓷器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明末清初时期瓷都窑业制作展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瓷器的诸多纹饰蕴涵浓厚的文人气息,题材之特别,内容之丰富,均开一代未有之奇。

当时作为高档瓷器的主要消费群体—文人、官宦,他们的审美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瓷器的造器与装饰图案,从而令瓷器成为反映社会变迁的直接载体,明显地在瓷画中留下他们的品味。

作为文房清玩之一的笔筒,于此时期突破传统材质的局限,以瓷为胎,开始大肆烧制,并且纹饰题材刻意迎合社会风尚的需求。其中以人物类的题材最具特色,体现出高超的制瓷水平与鲜明的文人意趣。

但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再加上总体制瓷业的衰落,能够流传下来的崇祯时期比较出色的青化瓷器还是比较少见。

像眼前这只笔筒,器型硕大,高度和直径都有二十多厘米,而且无论是胎釉还是画工等方面,都不输官窑瓷器。

特别是画工,一幅山水人物图,构图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轮廓线条清晰。全景犹如一幅长卷的水墨山水画,笔意生动,笔触纤细精致,青花发色鲜丽明快,具有明、清交替的时代特征,实在是一件崇祯青花顶级上品。

也正是如此,许老说到最后才显得那么激动,同时也难以相信,这么一件珍品青花瓷会是仿作。

好在,许老也知道论瓷器方面的鉴定,楚琛应该要比他厉害一些,等他心情平复了一些之后,他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小楚,真是抱歉啊,刚才实在太激动了,不过,你怎么会觉得这只笔筒是仿品呢?”

第九百三十三章赔礼(续)

楚琛苦笑着回道:“许老,说实话,我也不太能够肯定这是不是仿品。”

这只笔筒做的实在太逼真,如果不是异能一直没出过错,另外他觉得釉色方面确实有些问题之外,他同样也不会相信这只笔筒会是仿品。但做的如此逼真,也让楚琛难以给出判断其是赝品的理由,他总不能说是异能给出的结果吧?

许老闻言有些奇怪:“那你怎么觉得这会是仿品啊?”

楚琛说道:“因为我家里有两只山水人物瓶,和这只笔筒的画法和景致是一样的,只有细节方面稍稍有些差别,更关键的是,那瓶子都是留的张火泥的款识。”

“张火泥?”许老听了这个名字,脸上顿时就露出了震惊之色,过了半响,他才回过神来,连忙又问道:“真得是张火泥?”

楚琛认真的说道:“我已经仔细辨认过了,确实就是他!”

许老知道楚琛应该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开玩笑,再说了,东西都是楚琛自己的,他又何必故意把真的说成假的?

随后许老又仔细看了看眼前的这只笔筒,喃喃的说道:“这会是仿品?应该不会吧?”

说到这,他又沉思了起来,过了半响,他才开口道:“小楚,你说你那两只瓶子会不会是张火泥照着这只笔筒来制作的?”

楚琛现在也只能顺着许老的说法,点了点头道:“确实有这个可能,不过您觉不觉得这只笔筒的包浆有些不太对劲?”

一般来说,要鉴识真正的崇祯瓷。首先必须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与清瓷不一样,由于年代久远。传世品包浆厚重,故釉色较清瓷尤为清亮。凡釉色暗浑。釉面无亮润之色,青花呆滞毫无灵动之气的器物,即便纹样风格、制式造型、青花发色均对,也不要轻易认定。

经楚琛一提醒,许老再仔细打量时,确实觉得笔筒的包浆看起来没有那么厚重,他想了想,说道:“包浆确实不太到位,不过有没有可能。这东西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闲置起来,因此包浆才没形成到位呢?”

前文说过,瓷器上的包浆是由于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所以,如果人们没有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

如此一来,这只笔筒的包浆不到位,也是有可能的。

楚琛说道:“确实有这样的可能,但许老。这可是日常用具,而且这么漂亮的一只笔筒,换您的话,您会不会经常把玩擦拭?”

许老闻言一怔。这才想起来,笔筒可是文房用品,一般人得到这么一只制作精湛的笔筒。怎么可能会一直放着不用?当然,搁着不用的可能性到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大。

想到这里,许老也理解楚琛的判断了。如果单单是包浆的问题,那么仿品的可能性并不高,但再加上一对景致基本一致的瓶子,又和张火泥这位制假高手有关,也难怪楚琛觉得笔筒是仿作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许老沉吟了片刻后,说道:“小楚,这只笔筒就算是仿作,想要证明也比较困难,你准备怎么办?”

楚琛呵呵一笑道:“先带回去让我师傅看一下吧,如果他也找不出破绽,那就只能用仪器鉴定了,不过用仪器鉴定还需要取样,我暂时还有些舍不得。”

“这到也是,不过如果有了结果,可要告诉我一声!”许老笑了笑,别说楚琛舍不得,就算是他同样也舍不得,而且到时经过鉴定,如果是仿作那还好,万一是真品,那多少会留下一些遗憾的。

楚琛点头道:“那是肯定的……”

把笔筒放回盒中,楚琛就打开了下面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看起来有些奇怪的物件。其上部为杯状,器身刻乾隆御制诗文,下面则为一只牛首,眼瞪大如铃,牛角竖立,双耳外张,虎虎生威,颇具帝王之势。

“咦,这是什么?”看到这么一件奇物,吴可相当的惊奇。

“上面不是写着嘛,这是周兕觥。”楚琛笑着说道。

“这是兕觥?好像不对吧!”吴可把东西打量了一番,觉得和也见过的兕觥根本不一样。

觥是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一种酒器。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有:“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的句子。此处所指觥筹即类似的器物。

许慎《说文》称“觥,兕牛角可以饮者也。”可知其原型是用动物角做成的饮器,类似现代游牧民族仍然使用的牛角杯。

也有兕觥器身呈椭圆形或方形,盖部往往做成兽形。有的觥甚至全器做成动物状,以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为足。

而显然,眼前这只兕觥和记载当中的不太一样,也正如此,吴可才觉得很是奇怪。

楚琛笑着解释道:“你也知道,乾隆皇帝十分喜爱收集古物,赏玩之余,还组织文臣编写了《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等古物图录,并常令宫中巧匠以各类材质仿作,以为高雅奇趣。”

“这件清乾隆漆仿古御题‘周兕觥’,应是乾隆皇帝诏令造办处工匠依照宫中所藏古器铜器制作的仿古陈设,不过,这种器型应该与考古发现中古时代欧亚草原民族流行的‘来通’十分相似,并非是真正的‘兕觥’。”

听了楚琛的解释,吴可恍然的同时,旁边的许老就笑着说道:“小楚你到是样样精通,连这一点都知道。”

楚琛挠了挠头,谦虚的说道:“这不过是我的记性好,像这类的器物,1987年苏富比就拍卖过,我师傅那正好有研究资料,我不过是背一遍而已。”

许老闻言哈哈一笑道:“你的水平我又不是不知道,还有什么好谦虚的,等再过几年,你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顶梁柱喽!”

楚琛连道不敢当,又谦虚了几句之后,他就请许老先上手鉴赏。

等两人都鉴赏过后,吴可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这东西到底是真是假啊?”

“许老,这方面您是专家,还是您先说吧!”楚琛笑着做了个请势。

许老也没客气,直说道:“此器端庄大气,却又精工细作,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无论器形抑或技艺均追求极致。器身虽系大漆髹饰而成,却能模拟出铜器特有的金属质感,温厚生光,如此种种可谓令人叹为观止。将其置于案头,其艺术之美让人欣赏,更彰显主人之非凡胸怀与气度。”

“而且,兕觥又蕴联着万寿无疆的美好祝愿。《诗经?七月》曰: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举起酒杯互相祝贺,那祝酒词就是‘万寿无疆’……”

说到最后,许老就感叹道:“像这样的器物,可并不多见,而且寓意又好,柴平乐到也有心了。”

楚琛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这时,吴可又问道:“那这东西到底值多少钱啊?”

“我觉得两百万吧。”楚琛估摸了一下,随后说出了一个大致的价格,许老也点头称是。

“才两百万啊!这柴平乐未免也太小气了一点!”吴可皱了皱眉头,对东西的价值很不满意。

许老闻言微微一笑,之前那只笔筒如果是真品,价值差不多也在两百万左右,两件器物加起来有四百万了。毕竟楚琛没什么损失,光凭这两件,他就觉得不少了,何况还有剩下一个盒子还没打开来,里面的东西想来价值也低不了多少。

楚琛笑着说道:“白来之财,价值多少没必要纠结。而且那位张总有他自己的小九九,你也别受他的影响。”

当然,话虽然这么说,如果柴平乐送来的赔礼价值不高的话,他虽然不会对柴平乐怎么样,但心里多少会觉得柴平乐太小家子气。

许老也是老江湖,听了这话,他立马明白过来,为什么吴可会觉得柴平乐小气,于是他又确认了一下,问道:“张总送的东西比柴平乐的价值高?”

“对!而且两件才抵得上一件。”

吴可解释了一句,随后有些好奇的问道:“阿琛,那位张总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无非是想要摆上柴平乐一道,另外搏一下好感……”楚琛笑着就把之前想到的可能解释了一通。

听了楚琛的解释,吴可和许老觉得还真有可能,而且这种方法效果一般还不错,也就是张总没想到楚琛对此并不在意,如果楚琛有些跋扈,那柴平乐肯定会因此事而被楚琛穿小鞋的。

许老笑着说道:“呵呵,听小楚你这么一解释,我也想起来,刚才张总送来的东西,价值好像确实要比柴平乐的高一些,看来这位张总确实想和柴平乐分道扬镳了。”

张总和柴平乐之间的事情,楚琛可不想多管,他笑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接下来,楚琛就打开了最后一只锦盒,里面放着的是一明宣德年间的青花龙凤纹洗。此器绘画精湛,层次清晰,青花浓艳,深入胎骨呈现出结晶斑,应该是一件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器中的上品。

p:感谢书友投的月票!

第九百三十四章宁易家

最后一只明宣德年间的青花龙凤纹洗,不但制作精湛,同时也是柴平礼三件赔礼当中,价值最高的一件,楚琛估计足有六百多万之多。

三样东西,价值上千万,柴平乐的诚意也算是十足了,楚琛心里还是很满意的,不过也幸亏是楚琛,换个难说话的,柴平乐的赔礼和张总的一比,柴平乐估计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过了柴平乐的赔礼,许老又把张总送的那三样东西欣赏一番,看到最后,他笑着说道:“老话说的好,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古人诚不欺我啊!不过这种事情,以后还是少碰一些为妙,不然哪天再这么急一下,心脏就有些受不了了!”

楚琛连连点头称是,虽说他因为这次的事情,占了一些便宜,同时也有了一个新发现。但万一被对方得逞了,或者那几册手稿有了损坏,那他还不得郁闷死。

接下来,三人闲聊了会,许老就邀请两人到他的房间,去欣赏张总和柴平乐送给他的赔礼。

送给许老的赔礼,比起楚琛的价值可要差上许多了,不过许老对此并没多少不满,用他的话来说,七老八十的人了,也没必要为这点事情动气。况且他也是老江湖,知道柴平乐他们这么做,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

在许老那呆到晚饭时间,柴平乐和张总就一起过来邀请三人,参加他们准备的赔罪晚宴。本来楚琛和吴可不想答应,但许老却抹不开面子,最后楚琛也只能随着一起去了。

晚宴的菜肴不必多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如果不是怕适得其反。柴平乐都想把一些正常吃不到的东西,都端上桌。

虽然如此。但楚琛并不喜欢柴平乐这样的人,答应过来也只不过碍于许老的面子,最后虽说没有不欢而散,但这么一顿美味佳肴,楚琛和吴可却吃的并不怎么舒畅。

至于频频道歉敬酒的柴平乐和张总,楚琛也不过是礼貌的应付一下,反正今后也不会再有什么交集,意思意思就过去了。

第二天一早,楚琛就请人帮忙。把他的手稿以及昨天得到的赔礼都运回京城。随后,他就和准备回家的许老告了别,和吴可坐上出租车,先去古玩市场买了一只白玉雕刻的香罐,以及两块翡翠挂件做为礼物,随后就前往宁易家中做客。

途中,吴可因为好奇心,就和楚琛讨论了昨天那只笔筒,她觉得张火泥制作景致基本一致的三件东西。里面很可能藏着什么奥妙,并提出了许多的想法,其中居然还有是不是关系着什么宝藏的猜测,这也让楚琛不禁感叹女人的直觉确实强大。

说起来。藏宝图的事情,楚琛早晚要告诉吴可和家人,因为如果真有传国玉玺。并不是一句捡漏能够解释的了的。再说,他其实并没有独吞的打算。传国玉玺对国人的影响实在太大,这种东西根本不合适个人收藏。到时还是献给国家来的好,到时东西的来源多少也得解释下才行。

不过,藏宝图的事情虽然可以告诉给家人,但那也得等到藏宝图收集完全才行,因为楚琛并不太方便解释藏宝图的来源,以及寻找剩余部分的线索。等到藏宝图收集完全了,就没事了,到时他完全可以说是在某某箱子、瓶子里面找到的,至于为何不是整张的,找个理由也能糊弄进去。

因此,在和吴可探讨瓶子和笔筒的时候,楚琛并没有透露藏宝图的事情,当然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了。

说起来,对这三样东西,楚琛也有所猜测,他觉得线索应该就是山水人物画的不同之处,也就是从山水画中人物的不同位置和动作这方面来寻找。但这也得把三样东西摆在一起才能方便观察,只能等回京之后再说了。

出租车停在宁易所住的别墅区门口,楚琛打了个电话,马上就有一位十七八岁长相甜美的女孩走了出来。

女孩长的和宁易有些相像,楚琛猜想应该是宁易的女儿,果然,通过介绍,女孩确实是宁易的女儿宁可静。

宁可静性格比较大大咧咧,一见楚琛和吴可,就露出惊为天人的表情,在带着两人去她家的时候,更是一个劲的夸什么郎才女貌啊,如果自己的男朋友也有楚琛这么英俊那该多好之类,反正一路到头,嘴都没有有停过。

吴可也是能说会道之人,宁可静无论说什么,她都能搭的上话,没一会,俩人就成了闺蜜,这也苦了楚琛,短短几百米路只能用苦笑来应对。

到了宁易家,楚琛和宁易夫妇俩打招呼的同时,也暗松了一口气,心道:“总算解脱了!”

到底是自家女儿,宁易夫妇太了解宁可静的性格了,看到楚琛好像脱离了苦海的神情,他们哪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宁夫人瞪了宁可静一眼:“你这丫头又烦你小琛哥了吧?”

看到宁可静偷偷瞄了自己一眼,楚琛连忙笑着摆了摆手道:“婶婶,小静可没有烦我。”

听见这话,宁可静也松了一口气,她在家可最怕母亲唠叨了。

毕竟有客人在,宁夫人也没有怎么责备,摇头道:“你这丫头,也不知道将来谁会受得了你!”

宁可静撒娇似的说道:“妈,我要一直和您和爸在一起,才不要嫁人呢!”

见此情形,其他人脸上就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随后,宁易邀请道:“小琛,别站在门口了,咱们进去吧……”

带着楚琛和吴可走进客厅,宁易就请两人在一张古色古香的茶桌前坐了下来。

“宁叔,这个给您!”

说着,楚琛把一个锦盒推到宁易跟前,随后,他又把装有翡翠挂件的锦盒,分别交给了宁夫人母女。

“是什么东西?”

宁易也没怎么客气,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件白玉雕刻的香罐。

此器料质匀净,以籽料雕成,作品器形秀雅,线条流美温婉,掏膛干净利落,置之几案,顿增一室雅气,不禁让宁易连声叫好。

而送给宁夫人母女的挂件,也是由高冰种翡翠雕刻而成,无论材质还是式样等方面,母女俩都非常喜欢。

宁易有两个爱好,一为品茶,二为品香,因此,当他看到如此不俗的香罐时,当即就显得有些爱不释手,赞叹道:“好东西!既然是小琛你这位亿万富翁送的东西,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宁夫人知道一些楚琛的情况,听了宁易所言到也没什么。宁可静听到楚琛居然是亿万富翁,眼中不禁冒起了小星星,楚琛这么帅气多金,完全就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啊!

不过,当想到楚琛和吴可即将结婚时,不禁有些颓然和忿忿,为什么好男人,都是别人碗里的呢!

不提宁可静在那郁闷,寒暄了几句后,楚琛就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茶桌,此桌以湘妃竹为主材,造型简洁典雅,古朴大方,颇为不错。

“宁叔,您这张茶桌应该有些年头了吧!”

宁易笑着点头道:“前几年去古玩市场上遇到的,店家说是民国的,应该对吧?”

楚琛肯定道:“对的,具体来说,应该是清末民初时期的!”

宁夫人闻言没好气的说道:“这下放心了吧,一天到晚念叨着这张桌子到不到代,你早点请位专家回来看看不就行了嘛!”

宁易听闻东西到代,显得很开心,他说道:“这不是影响不好嘛,我当初买的时候也便宜,才五千多块钱而已,现在可远远不止这些了。”

楚琛点了点头,像这样的一张湘妃桌,现在市场价最起码七八万,五千块钱连根桌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