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材料帝国-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得在理。”李林广道,“石墨烯的市场大得很。新冢化工在这方面也有积累,想进入石墨烯这个市场,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什么值得偷偷摸摸的。吉田源这样搞,明显是有其他的阴谋。”
秦海道:“阴谋就是想挤垮我们,自己独占这个市场。我们在石墨烯的研究上抢了先手,占了两个生产成本最低的专利,他们如果要进入这个市场,或者是引进咱们的专利。或者就是别辟蹊径,但这样一来,成本就提高了,利润会被摊薄。他们不甘心利润摊薄,所以就要搞点阴谋,把咱们打压下去。”
“哈哈,其实这正是秦总你自己设计的阴谋,就等着新冢化工往坑里跳。我们明明在建设年产15吨的产能。你让晓晨说只有一天5公斤的能力,这不就是打算着欺骗新冢化工的吗?”傅文彬呵呵笑着。指出了秦海的虚伪。
秦海也笑了起来:“我这不过是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日本企业从来都是喜欢搞点小名堂的,新冢化工一直都在研发石墨烯,现在被咱们抢了先,他们不搞名堂才怪呢。我故意隐瞒产能,也是为了防他们一手嘛。”
商场上的事情。讲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秦海在安排聂森开发石墨烯的时候,就已经把市场上可能存在的竞争对手都研究过了,新冢化工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家。新冢化工在碳素材料方面有丰富的积累,资本规模也大于大秦集团。石墨烯是一种市场潜力巨大的新材料,这种材料一旦问世,新冢化工不眼红才是奇怪。
大秦集团在国内算是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但在国际上还处于第二梯队。新冢化工一旦起了意,肯定要用资本的力量来进行倾轧,直至把大秦集团挤出这个市场。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动,秦海事先就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
首先一点,自然是推迟了石墨烯发布的时间,给自己留出了研究工业制备工艺以及开始工业化生产的余地。在全球各机构得到消息,赶到安河来了解石墨烯的时候,大秦集团已经在悄悄地上马两套大型石墨烯生产设备,一期工程的设计产能是每年15吨以上,差不多能够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至于设备投产之后的生产成本,也远低王晓晨向众人透露的每克20美元的水平,而是只相当于这个水平的1/10左右,留出了相当大的降价空间。
有了这样的准备,新冢化工如果贸然启动对大秦集团的竞争,双方打起价格战,大秦集团将会很大的胜算。
关于这些打算,傅文彬等人都是知情的。秦海并没有刻意地去保守这方面的秘密,一来是因为他对这几位老人足够信任,相信他们不会随便泄露天机;二来是因为他的策略属于堂堂之阵,对方如果知道了,也只能是放弃价格战的企图,而没有什么好的手段来破这个局。
大秦集团作为先开发出技术的一方,天然就拥有了几年之内的市场主导权,这是新冢化工无法改变的。当然,如果新冢化工因为错判了大秦集团的实力,而采取了急功近利的做法,那么将会使大秦集团的优势保持更长的时间,这就是秦海故布疑阵的目的。
吉田源并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已经被材料学院方面严密地监视起来了,他像其他人一样,在材料学院的国际交流中心住下来,又领了一份石墨烯样品、租了一间实验室,开始做一些理化性能方面的测试,同时也在努力地找机会刺探更多的内情。
秦海把这一次的技术研讨会当成了一次向全球学者学习的绝好机会,对于每一位留下来做测试的学者,他都吩咐材料学院为他们安排实验助手,通过共同工作,掌握别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由于差旅费用所限,国外来的那些学者一般都没有带自己的助手,材料学院愿意为他们提供助手,他们当然是不会推辞的。至于说这些助手会把他们的一些经验学走,他们并不在意,因为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值得敝帚自珍的东西。
这两年,材料学院的学生来源大为改善,虽然在国家的高教体系中仍然属于大专序列,但招生的分数早就超过了一般的重点院校。生源好了,加上教师能力非凡,材料学院的在校生水平与京大、华清等学校相比,也不遑多让。对于学院给他们安排做国外学者助手,学生们都是趋之若鹜,谁都知道,能够得到高手的指点,是何其荣幸的事情。
吉田源也被分配了两名助手,其中一个还是曾经跟着聂森做过一些石墨烯制备工作的,功底颇为扎实,而且情商颇高,一看就是那种喜欢择木而栖的好鸟……好吧,书面语应当叫作良禽。
“于君,像你这样优秀的学生,如果能够到日本的知名大学去深造几年,未来绝对是前途无量的。”在成功地完成一项实验之后,吉田源意味深长地对这位名叫于勇的学生说道。另外一位学生此时不在实验室里,这正是吉田源和于勇私下交流的好时机。
“谢谢吉田先生的夸奖,我也非常想以后有机会能够出国留学。不过,听说日本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都非常高,像我这样农村出身的学生,要想去日本留学,恐怕只能是想想而已了。”于勇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道。
吉田源大摇其头:“不会的,我可以帮助你获得日本的奖学金,东京大学,或者其他其他大学,我都有认识的教授,替你申请一份全额奖学金没有任何问题。”
“是吗?”于勇的眼睛闪闪发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就太感谢吉田先生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才好。”
吉田源故作矜持道:“我并不图你的感谢,对于有前途而且勤快的年轻人,我一向都是非常喜欢的。这几天,我一直在观察你和你的同学,我发现你比你的同学要勤奋得多,而且悟性也更好。”
“这个……嗯,您真是过奖了。”于勇摸着脑袋,装出一副腼腆的样子说道。
“像你这样优秀的学生,应当也是很受学校器重的吧?你说过你曾经在聂森教授的实验室里工作过,他对你一定很好吧?”吉田源假装无意地问道。
“呃……这个嘛,聂教授这个人,对学生还是比较严格的。”于勇似乎是答非所问地说道,语气中透出了一股深深的无奈。
“严格一点也是好事嘛。”吉田源听出了于勇的潜台词,不过并没有马上进行挑唆,而是装模作样地替聂森做着解释。
“是这样吧。”于勇低头答道,“不过,我还是觉得给吉田先生做助手比较轻松,而且也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不过,在石墨烯研究方面,我可不如聂森教授有经验,有些问题需要长期的实验积累才能够了解,可惜我在这里只能再呆一个星期的时间,而聂教授又不愿意让我们借阅以往的实验资料……”吉田源用惋惜的口吻说道。
“这些实验资料很好找的。”于勇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说道,“聂教授的实验室里这些资料都是随便放的,吉田先生想看哪方面的,我可以帮你找来。”
第六百四十七章大型乙烯项目投产
材料学院这边的事情,秦海定好了原则,也就不用多管了。傅文彬、王晓晨等都是非常敬业的人,在领会了秦海的意图之后,便会不折不扣地执行。石墨烯的发现是一项重大的成果,其产生的红利足够让大秦集团以及所有前来寻求合作的国内外学者、厂商都获得好处,因此大家的积极性是不用担心的。当然,对于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比如吉田源之类,秦海也早就给他们挖好了坑,只等着他们自觉自愿地跳下去。
在红泽期间,秦海还抽空去视察了一下正在紧张生产新型永磁电机的安河电机厂,听取了电机厂总经理田如芝的有关汇报。田如芝已经把美国那边的博士学业给中断了,全力以赴地投入安河电机厂的管理工作。她天生就是一个做企业管理的人,只是此前一直没有得到一个这样的机会而已。宁中英和秦海都对她的工作能力高度肯定,并且表示了希望她能够留在大秦集团担任高管的意思,对于这个邀请,田如芝自然是欣然接受的。
忙完这些事情,秦海带着身兼秘书、保镖、司机等职能于一身的黑子,登上了飞往京城的航班。他们这趟去京城的使命可非同寻常,他们将陪同首长和冀明初以及王鸿生等部委领导前往金塘,去参加金塘化工80万吨乙烯项目的投料试生产启动仪式。
乙烯是最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之一,利用乙烯作为原料生产的化工材料数不胜数,诸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维纶、聚苯乙烯、丁苯橡胶等等,都是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的材料。一个国家的乙烯生产能力,几乎可以作为化工材料生产能力的象征。
从全球范围来看,乙烯产业发展的特点是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乙烯装置的生产能力从年产10万吨上升到30万吨,接着又上升到80万吨、110万吨等等。装置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地降低消耗,从而降低乙烯的生产成本,这是各个工业大国都在努力发展的方向。
然而,乙烯装置规模的扩展。并非简单地把设备造得更大一些就行了。乙烯生产中涉及到许多低温环节,包括压缩机、球罐等装置的工作温度要达到零下100度左右,这对于钢材的低温性能产生了严格的要求。由于低温材料技术上的欠缺,我国的大型乙烯设备长期以来只能依赖进口,占用大量外汇倒还在其次,最关键的是,这使得中国的乙烯生产难以独立自主,不得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五六年前,秦海就开始着手推进国产大型乙烯装置的研发和生产。他给华清大学化工系和国家化工设计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又专程前往俄罗斯聘来了一大批在低温材料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从而接连突破了许多项低温材料的难关。随后,王鸿生又从国家计委的高度,帮助秦海协调几大石油化工设备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开始了中国第一套80万吨级大型乙烯装置的国产化工作。
这套大型乙烯装置,由大秦集团投资。厂址选择在了大秦集团的化工产业基地金塘。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这套装置已经全部安装到位。各项调试也已完成,只等着请有关领导亲临剪彩,即可投料试生产了。
大型乙烯装置国产化成功,这是足以写进工业史的重大事件,其价值如何估量都不为过。也正因为这一点,秦海专门托老将军冀明初出面。邀请首长出席启动仪式。当然,首长会不会在百忙之中去参加这样一个仪式,就不是秦海能够预见的了。
也不知道是冀明初的面子,还是秦海本人的面子,几天前。秦海终于得到了一个正式的通知,告知他首长已经同意参加启动仪式。收到这个通知,秦海丝毫不敢耽误,赶紧赶往京城,准备陪同首长一同前往金塘。
“哈哈,你的面子很大啊,首长一听说是你们大秦集团的项目,马上就让秘书安排时间,还说别的活动可以不参加,这个活动是必须要参加的。”
在冀明初的办公室里,老将军笑呵呵地对风尘仆仆刚赶过来的秦海说道。
饶是秦海的神经比较大条,听到冀明初这话,他还是忍不住汗流浃背了:“冀老,您这话可折煞我了,我再狂妄,也知道首长肯定是冲着您的面子才答应的。否则,我们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哪有资格让首长专程跑一趟。”
冀明初摇了摇头,认真地说道:“我可没有夸大,首长当时就是这样说的,他还真不是冲着我的面子去的。”
“这让我怎么能相信呢?”秦海道,“我们大秦集团在民营企业里算是顶尖的,但相比这么多特大型国企,可就不够看了。首长怎么也不可能把我们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吧?”
冀明初道:“你们的企业不算是最大的,但你们给国家做的贡献,首长是一直记在心里的。80万吨乙烯国产化,连国家都不敢冒这个风险,你们大秦集团却敢去做,而且还做成了,仅凭这一点,也值得首长去给你们庆功啊。”
“这个……勉强能算是一个功劳吧。”秦海嘿嘿地笑了,看来首长还是识货的,知道这件事有多难,也知道80万吨乙烯国产化的成功有多大的意义。
一套80万吨乙烯装置,各项投入高达七八十亿人民币,一度几乎掏空了大秦集团的家底。国家虽然说是家大业大,一年财政收入几千亿,但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多,像这样大的项目是要反复斟酌、审慎决策的。
除了秦海之外,没有人对于80万吨乙烯的国产化抱有信心,这就决定了国家不敢在这个项目上盲目投入,而是要一步一步地先完成各种设备的研发,等到各项技术都成熟之后,才敢启动。
秦海算是一个另类,他知道大型乙烯装置国产化的主要拦路虎就在于低温材料。虽然他自己并不是低温材料专家,不能亲自去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问题,但他非常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知道只要保证足够的人员和资金投入,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可以期待的。
带着这样的自信,秦海说服了宁中英、宋洪轩等集团高管,可以算是力排众议,推动了大型乙烯项目的启动。实践表明,他的预见是十分准确的,参加项目攻关的各个科研团队不辱使命,几家大型石油化工设备企业也表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最终使这个项目得以顺利投产。
由于大型乙烯装置属于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加之在装置国产化过程中形成的低温钢材、大型压缩机等关键技术可以移植到其他工业领域,推动国家整体工业实力的上升,因此这个项目在进展过程中便一直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仅递到首长手里的工作简报就不下十份,首长岂能不了解这个项目的意义。
即使秦海没有请冀明初出面邀请,首长其实也已经打算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去视察一下这个重要项目。冀明初上门邀请,正中了首长的下怀,所以才会有如此顺利的一个结果。
这个情况,当然是秦海不了解的。他不是处于国家决策层面上的人,不了解决策层的领导是如何权衡各种事情的。听说首长对80万吨乙烯项目非常重视,秦海心里也就踏实了。
经过两天的准备,终于到了出发的时候。秦海和黑子二人按照办公厅规定的时间,来到了停靠专机的西郊机场,又经过一番严格的安全检查之后,警卫人员带着他们登上了专机。黑子被安排在一个陪同人员所呆的隔间,而秦海则被引着来到了首长的隔间。
“首长,秦海同志来了。”
警卫向坐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看着文件的首长报告道。
“哦。”首长应了一声,放下文件,抬起头来,饶有兴趣地打量着站在面前的秦海,好一会才笑着说道:“哈哈,小秦,我们有几年没见了吧?我看你又长结实了。”
“首长倒是比过去更年轻了。”秦海微笑着,说了一句万能的恭维话。
“老了,这是自然规律,不服老是不行的。”首长摸了摸自己的头发,然后指了指旁边的沙发,说道:“别站着了,坐下谈吧。”
“我会不会耽误首长的时间了?”秦海有些惴惴地问道。民间说起领导的时候,总喜欢用“日理万机”之类的词汇来形容,秦海也不知道首长是不是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自己坐在这里和首长聊天,是不是合适呢?
“不耽误时间。”首长用手示意着,让秦海坐下,然后说道:“飞到金塘,要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都属于你了。我听说,你的大秦工业集团是主要从事材料生产和科研的,你能不能系统地给我讲一讲,一个国家的材料工业应当如何发展。”
第六百四十八章纵论钢铁产业
“首长的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没有准备,担心自己说不好。”秦海为难地答道。
以秦海的知识水平,再加上这些年在材料行业中的阅历,要对国家的材料产业战略发表一些看法,其实是有资格的。但这种话要分对谁讲,如果是在材料学院里做一次报告,秦海丝毫也不会犹豫,而且也有信心让专家们都折服;但在首长面前,他就不敢随便乱讲了,讲错了丢人倒还是其次,万一哪些地方没考虑周全,对首长的决策产生了误导,他的罪过可就大了。
首长看出了秦海的心思,他轻轻摆了摆手,说道:“没关系,让你讲,你就讲,讲错了也没关系。”
秦海道:“主要是事先不知道首长要我汇报这个问题,否则我就做一些准备了。”
首长笑道:“我是有意不让人提前通知你的。如果提前让你准备,恐怕就有方方面面的人都要让你传话,我恐怕就难得听到真话了。你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咱们就是随便聊聊天,听说冀老说,你在他那里聊天的时候,不是挺放松的吗?”
“那……那我就斗胆说一些浅见了。”秦海说道。他原本想说在冀老那里聊天和在首长面前不一样,细一想,似乎也找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冀老虽然是退下来的领导,但毕竟也是能够影响决策的,自己敢在冀老面前畅所欲言,在首长面前又有什么必要隐瞒呢?
想到此,秦海略略地准备了几分钟,然后坐正身子,说道:“既然首长要考我,那我就说说我的看法吧。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首长批评。”
“嗯,你说吧。”首长点了点头,在面前摊开一本便笺纸,又拿出了一支铅笔,准备随时写下一些想法。首长的秘书给秦海送上一杯茶水。然后也坐在旁边,摊开笔记本,详细的记录工作是要由他来完成的。
“我的汇报准备分为三个部分。”秦海定住心神,用平静的语气说道:“第一,材料工业的地位;第二,材料工业发展的特点;第三,我国在材料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取向。您看这些内容行吗?”
“很好。”首长微笑着答道,“你尽管按你的想法说,这里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
秦海开始侃侃而谈,一开始的时候,他还多少有些紧张,但讲着讲着,就进入了状态,全然忘记了眼前这位听众的地位。他原本也不是体制内的人,对于官场里的等级秩序一向看得很淡,即便是在首长面前。他也没有那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只知道对方是一位能够对国家的材料工业发展产生影响的人。而他则希望用自己的观念去影响这位决策者。
“在未来20年内,中国将会迎来一个材料需求井喷的时期。我们要建10万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上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几十亿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和商业楼面,这些建设需要用到数以亿吨计算的钢材、水泥以及数量同样庞大的玻璃、建筑陶瓷、铝合金和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的需求,只能依靠扩大国内的产能来满足。如果要靠国外来提供,那么就会受制于人,这是非常被动的。”秦海说道。
“这两三年,国内的钢材和水泥产能提升很快,我看过计委提供的报告。全国的钢铁产能已经达到1。5亿吨了,你认为这算不算产能过剩了?”首长插话道。
秦海坚定地摇了摇头,说道:“还差得远呢。以我们集团的测算,如果国家经济发展上不出现什么特殊情况,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05年,国内的钢材需求将达到4亿吨以上,现有的1。5亿吨产能,距离满足这个需求还有2。5亿吨以上的缺口。”
“怎么,你也认为2005年国内有4亿吨钢材的需求量?”首长看着秦海问道。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首长对于这个行业自然是非常关注的。机械部、计委、社会科学院等机构都曾经做过钢材供求方面的分析和预测,秦海说的2005年钢材需求将达到4亿吨以上的说法,首长也曾经看到过。不过,大多数的机构都对4亿吨这个数字不屑一顾,他们最大胆的预测也仅限在2亿吨以内,按照这个数字,目前国内的钢铁行业发展速度就显得过快了。
听到秦海居然支持4亿吨的说法,首长感觉有些惊讶。他虽然此前只与秦海有过一次正面接触,但平时所听到的有关秦海的情况却是很多的,也知道秦海不是信口开河的人。如果秦海认为未来每年有4亿吨钢材的需求,那么就意味着国家在钢铁产业发展方面的许多相关政策都有重新评估的必要了。
90年代中期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前夜,国有企业在接受前所未有的大调整,民营资本刚刚摆脱旧体制的籓篱,正在大胆地涌入各个领域。住房制度改革刚刚启动,除非是最具有想象力的人,否则谁也预见不到几年后就会出现的房地产发展的狂潮。当人们站在2015年向后回顾的时候,会对这20年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震惊。而在1996年的这个时间节点上,即便是首长这样睿智的长者,也不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有太高的估计。
正如首长此前向秦海发问的那样,对于这几年国内钢铁产业的发展,大多数人是持担忧态度的。他们担心钢铁产能增长过高,未来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产能的严重过剩将会导致钢材价格的暴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秦海的观点却与大家相反,他认为当前的中国在钢铁产业发展方面步子太慢,缺乏足够的远见,这将会拖整个经济的后腿。
“我们集团做过详细的论证,判断到2005年,国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将达到4亿吨以上,有关的研究模型和计算过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