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文化帝国-第3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头换面过的《土疙瘩》,但当奖项最后尘埃落定的时候,这部作品还是止步于提名,没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至于布克奖获奖作品,杨一看过的不多,倒是其译本在国内并不多见的花旗国普利策文学奖,他很是看过几本,尤其又以新世纪来临之后的作品为多。

所以几乎不用多想,他就选定了普利策奖的2002年度获奖作品——《帝国的崩塌》,这一作品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被称为是与大众口味背道而驰的普利策奖评选中,所选出的最最符合大众审美观,但却又有着最为浓厚文学性和人文味道的作品。杨一在打开局面的时候想到了这部小说,倒是不足为奇。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再不“复制”这部小说,原作者就会在今年年中动笔写作,没有重生男抄袭的机会了。

如此一来,个人成绩差不多能够保证,再结合自己的外国作家身份,以及还不足二十岁的年纪,想必不管在什么地方,也是一个极好的噱头以及为自己加分的资本。

而这些搞定以后,只要再好好考虑一下怎么为出版方面做出贡献,差不多也就能够嫌弃一阵风潮,引发行业内部高层人士的瞩目。

正在盘算着,那边赵书仁已经敲了敲门招呼一声,就进了办公室里面。他算是阳一文化最早的一批员工了,有着不折不扣元老的身份,而且本身又兼具人望和行业经验,品行也是一等一的正派,所以在他面前不管是杨一还是罗戈,从来都不摆什么老板架子,而是当作半个老师对待。

在杨一的招呼中坐了下来,老夫子也不来什么弯弯绕绕,直接开口疑惑道:“杨董,你叫我过来,有什么事情吗?是不是又有新稿子完成了,上次你说的那个《士兵突击》,编辑部可是等了好长时间……”(未完待续。。)

722。先知的能力

而这些搞定以后,只要再好好考虑一下怎么为出版方面做出贡献,差不多也就能够嫌弃一阵风潮,引发行业内部高层人士的瞩目。

正在盘算着,那边赵书仁已经敲了敲门招呼一声,就进了办公室里面。他算是阳一文化最早的一批员工了,有着不折不扣元老的身份,而且本身又兼具人望和行业经验,品行也是一等一的正派,所以在他面前不管是杨一还是罗戈,从来都不摆什么老板架子,而是当作半个老师对待。

在杨一的招呼中坐了下来,老夫子也不来什么弯弯绕绕,直接开口疑惑道:“杨董,你叫我过来,有什么事情吗?是不是又有新稿子完成了,上次你说的那个《士兵突击》,编辑部可是等了好长时间……”

“那个啊,哈哈,不急不急……”杨一就忍不住打了个哈哈,虽然一早就透露了自己还有一部军旅题材小说的打算,可最近事务繁多,就算偶尔有一两天得空的时候,也要回去越州陪陪母亲,和苏晚一道放松一下,因此那里有时间去顾及这本书了?在重生男看来,第一原来的《士兵突击》成书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就算是搁在一边儿也不着急。而且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男生觉得要是能够不用“复制”的手段,就最好还是不用这个手段,说到底不是自己的东西,哪怕相距一个时空,不会有原作者上门找他的麻烦,依旧还是不想这么做。

当然,如果是老外作家的作品。那么被他选中,也只能说那些原作者运气不好人品败坏了——这么多成名的作家作品里面。身为华夏人的杨某人居然从茫茫人海和书海中选到了他们的作品,那能有什么好抱怨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对于把外人的东西拿来变成自己的,这一点上杨一没有丝毫愧疚感,大致上也体会到了那些高丽棒子们,都是个什么想法了。

“还不急?”杨一不急,可赵书仁赵老夫子倒是有些急了:“不是说好的今年上半年要拿出来的吗?趁着你那本《亮剑》掀起了一个军事题材影视剧的热潮,我们正好再接再厉嘛!现在你不做就要被别人抢占市场了,难道你还真舍得为别人做嫁衣?”

“这个的确不着急,做嫁衣就做嫁衣嘛,就算想要跟在这一阵风潮后面吃肉喝汤。也要作品本身的质量过硬才行对不对?光是借着别人请来的东风,炒作一下概念,那有什么好着急的,以后《士兵突击》出来,可不会因为这些跟风之作就受到什么负面影响。”杨一摆摆手,并不把赵老夫子的郁闷放在心上,而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赵老,我打算花上一段时间,把出版行业的一些规则给整理一下。然后制定一个先在我们公司内部通行,然后慢慢影响到外界也就是国内出版界的行业标准,你觉得怎么样?”

“整理出版业务规则?影响到国内出版界?”赵书仁骤然听到杨一的“豪言壮语”,也是忍不住地一个愣神。随即就下意识反问道:“你不是在说什么反话吧?虽然我也觉得我们阳一文化的现行制度不错,而且大家伙儿的凝聚力,对于出版社的认同度也非常高。可要说到影响全国的出版行业,那还是等我喘口气再说。杨董啊。你刚才说的,不是逗我这个老头子好玩儿。是真心这么想的?”

“这个有什么好逗赵老的,我是的确有这个打算。”杨一微笑着点头,并没有因为赵书仁的质疑和惊诧,而有什么不快的意思:“至于为什么忽然冒出这个想法,赵老先不要问,一时半会儿我也解释不清楚。但可以和你大体上说说我的打算。要不,等我把具体想法说完了以后,还请赵老给我点评一下,然后再看看有没有可行度?”

赵书仁将信将疑地盯着杨一看了好一会儿,发现男生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就点点头:“行,你说了我听听,看看你是个什么想法。”

“那我就从最基本的东西说起吧,赵老你自己泡一杯茶,不要拿那边柜子里面的茶叶,这里才是我自己喝的。”杨一从抽屉里拿出一小罐茶叶推过去,然后看着赵书仁在办公室里走动着,沉吟片刻后讲到:“首先我打算先从编辑开始,编辑出版思想,业务概述,还有怎么样应对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变革,在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比如编著合一这个业内常常争论的焦点,还有策划组稿,复审和多审制度,以及对于稿件的加工修改深度,到什么程度算是指点,而到什么程度又算是代笔,还有发稿看样流程,这些都是可以做做文章的。不过就目前来说,我并不准备弄什么太过激进的做法,而是想要慢慢潜移默化地改变,比如先在阳一出版那边,实现全自动化办公。至于目前国外提倡的无纸化,在我们华夏可能还要等上一段时间,不会马上就有所行动。不过就算是上面那些内容,应该也足够目前的改革了吧?”

那边赵书仁已经泡好了茶水,听着少年的声音在办公室里不停回荡,就快步走过来坐下,思考一番后才慢慢点头:“你刚才说的这些东西,传统的出版社编辑部,也都不可能不重视。但怎么样和目前的互联网结合起来,的确还是要很费一番思量,那些需要用到信息化手段,可以对编辑工作有所促进,而那些必须要保留传统延续下来的做法,这些首先要摸清楚,盲目改革,只能让大家短时期内的工作陷入停滞,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效率低下。”

“这个我明白,但我这边已经有了一份初步计划,赵老你看看,就以一个总编的身份来看一下。”杨一说着,就递过去了一张纸,看上去很是随便,但没人知道这个东西是他努力回忆了前世互联网文学编辑部,人气网络社区办公模式,以及国外一些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报道以后,才总结出了眼前这么一份薄薄的纸页。

“哦,我看看。”

赵书仁闻言倒也来了兴趣,很是好奇地接过杨一递过来的纸张。倒不是对少年的能力不相信,而是编辑这一个行当不同于作家作者,如果有了极好的天分,那么不需要行内经验人生阅历也可以完成,是以对杨一现在拿出来的这个东西,到底属于真材实料还是纸上谈兵,他都有好好过目一番的兴趣。

然而在草草看了几行之后,这位阳一出版的总编就来了兴趣:“利用信息化资料库,建立编辑后台?和传统作家的联系交流方式不改变,而在新一批签约的‘品牌作者’那边,形成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责编负责制……这个有点儿意思,责编负责制是个什么说法?”

“就是固定的编辑负责固定的作家作者,当然,现在是按照对人的熟悉成都,还是按照对作品的熟悉成都,仰或干脆就以各个不同的编辑所擅长的题材领域划分,我还没有想好。不过我个人认为,还是按照编辑熟悉擅长的题材领域划分比较好,一来能够最充分地发挥编辑在自己擅长作品题材中的优势,对市场的把握,对读者心理的体察,对作品走向的指导,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势对吧?而且根据作品类型划分,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尽可能地杜绝人情现象。搞文化行业的人,大多数都不好抹开面子,万一一部熟人的作品还差几分火候,你让负责的编辑怎么说?”杨一就耐心解释起来,他那个“按擅长题材划分责编职责”的说法,也是引起了赵书仁不小的兴趣。

“这个嘛,到的确可以试行一下,不过之前五个编辑部的划分,其实也是按照市场对于图书种类的区分来设定的,现在就是加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模式,然后把责任落实到了编辑个人对不对?”

杨一自然是点头的:“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不过之前只是大部门大题材的划分,而现在则是在每个针对不同题材投稿的部门里面,也要进一步的区分细化,让编辑真正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

“这一点我理解,不过至于你说的那个什么,信息化编辑后台,我这老头子就不是很明白了,到时候你看是自己直接负责,还是另外指定一个负责人选。”赵书仁点点头,他目前在阳一出版就是地位最高的一个,因为是纯粹的出版部门,脱离了思悦文化时期还有总经理也就是出版社老板的管理模式,所以在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上,老人倒是很放得开,并没有一心要全部揽权的意思。

“接下来两点,本来原本都是编辑的责任,不过我想另外成立两个专门队伍,把这两块依附于编辑部的业务给剥离下来。当然,这两个新设的业务部门,还是归赵老你的领导之下,但拥有独立开展业务的权力,只不过需要向你负责。”杨一见赵书仁很是支持,也很感兴趣的样子,就继续道。

“哪两点?”老人很是不解,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现行的编辑制度里面,还有什么业务是可以被独立剥离出来的。

“一个校对,把原本的校对编辑和文字编辑,都拿出来另行成立一个校对小组,负责人和部门副主编一个级别,直接归赵老你的管辖。另外一个就是图书装帧设计,这个就比较重要了,按照我的设想,是要成立一个规模和两个编辑部差不多大小的独立部门,然后负责人给予设计总监职务,不过还是要对赵老你负责,至于这个职务在公司内部的级别嘛,就相当于副总编好了。”杨一很痛快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未完待续。。)

723。重要度被拔高

“哪两点?”老人很是不解,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现行的编辑制度里面,还有什么业务是可以被独立剥离出来的。

“一个校对,把原本的校对编辑和文字编辑,都拿出来另行成立一个校对小组,负责人和部门副主编一个级别,直接归赵老你的管辖。另外一个就是图书装帧设计,这个就比较重要了,按照我的设想,是要成立一个规模和两个编辑部差不多大小的独立部门,然后负责人给予设计总监职务,不过还是要对赵老你负责,至于这个职务在公司内部的级别嘛,就相当于副总编好了。”杨一很痛快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而这两点之中,校对是个可独立可不独立出来的业务,不过把现在五个编辑部的校对编辑独立出来,组成一个新的专门负责校对的部门,事实上对于整体业务效率的提升,还是有着明显正面影响的。欧美那边的成熟编辑体系就不用提了,就算是讲谈社内部,也实行了独立校对制度,而非每个编辑部还有各自的校对人员。

即便是这样,如果说独角校对可有可无,那么独立的装帧设计部门,就是现代化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无可驳辩的先进性和潮流,而不是校对那样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个年代的出版人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可来自于后世,经历了那个全民炒作甚至是全球炒作的杨一,却无比清楚,各种编辑社出现了这种专门负责装帧设计的部门和队伍。也不过是眼球效应的无限放大而已。

后世里面,根据那个一手推出了《明朝那些事儿》和《藏地密码》的运作人言论。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对于现在还是2000年的未来来说,任何一本摆在书架上的图书。能不能吸引到读者,全看其能不能满足“123定律”,即距离读者一米的距离,在两秒内吸引到对方,然后读完前三页内容。听上去无比浮躁,但却是后世那个社会的写实,是时代的大势。

这一点,就算是杨一这个重生者,都没想过要去凭一人之力改变些什么。

和时代对抗。很明显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而且就算是专门的装帧设计队伍,为了能够让出版社推出的每一本书,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在读者了解其内容前就被吸引住眼球,也不需要全靠炒作和一些剑走偏锋的手段。图书装帧这个业务,本身就是给读者带来视觉享受的一个工作,如果能够配合上精彩的内容,用精彩的封面艺术设计打动读者,那么同样也是具备正能量的事务。而非什么下三滥手段。

因此在通盘考虑之后,杨一才决定要把这个部门成立并且独立出来,而非原本那些单单依靠老编辑的眼力和个人喜好,来操作一本图书的做法。这也是图书行业和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一个杨一同样无法改变什么。

“这个,其实我也比较同意。”本来以为赵书仁这种老派编辑出身,而且还身兼知识分子老出版人的身份。会认为在装帧设计上下功夫,是一种走偏门不务正业的手段。可没想到赵书仁张口就同意了杨一的计划,这让重生男也是不禁错愕了一下。随即就连连竖起大拇指:“赵老果然是好眼光,战略层面考虑啊,让你负责阳一出版真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

“哎哎,先不要给我戴高帽子,你想跟我说一下,这个新成立的设计部门,你准备用什么指导思想去做?要是光在设计上做文章,反而忘记了书籍本身的内容,那我可是不能苟同的。”赵书仁就赶紧止住了杨一的滚滚马屁,而是笑着追问道。

“指导思想我也不多说了,只有一点,就是编辑负责制,新聘请和加入的设计人员,必须和图书编辑进行沟通,两方面全都满意无误了,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工作,要不然任何一方觉得不合适都可以一票否决。”杨一知道赵书仁这么说,是担心他把心思都用在了如何包装一本图书上面,而罔顾这本书本身的思想内容,造成虚假宣传和夸大其词的后果。

听到杨一的保证,赵书仁这才点点头,非常满意地认可了他的这个计划。

“那一本图书的前期工作到了这里,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剩下来就是印刷方面。”赵书仁点点头,想了一下后,似乎不太准备开这个口,但最终还是对杨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实我们现在合作的那几个印刷厂,都还算是非常不错的,而且放眼国内大小出版社几乎都是这个做法,但我始终认为,一个出版社想要做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那么这种上游环节必须要有自己的直属业务力量,而不是看其他人的脸色。”

“我们阳一出版运作的可都是当红畅销书,没有看别人脸色的时候。”杨一笑着小小自得一下,然后也点头道:“不过能够保证所有出版图书的品控质量,也的确比交给外人做要来的放心,而且不说印刷业本身微利归微利,但还是有利润保障的。但这一个问题必须要等到阳一网络那边正常运转以后才行。”

对于男生这个说法,赵书仁自然是理解的,于是也不再这个话题上多言,而是继续说到了其他方面:“剩下还有市场推广,这个我就不太在行了,而且之前我看杨董你自己也做得很好,所以这一块我不参与,也不插手。”

对于市场推广营销,如果说还有谁能比杨一这个重生的作弊者更加强大,那么也就只有那些真正的出版物营销天才了,就好比推广了《格调》,《头脑风暴》这一类看上去并不具备畅销因素,但实际情况却是销售异常火爆的这些图书的幕后推手。他们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但却一样在图书市场上搅动的风生水起。

但杨一有着超过这个时代十多年的营销经验。哪怕并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的经历,但只需要把那些新鲜点子给提前透露出来。公司市场部那群人,自然会围绕杨一提出来的奇思妙想,来打造一个完美的营销计划,倒是不用他自己亲自去劳心劳力。

因此明白了赵书仁的意思后,杨一也很痛快地点点头:“行,只要赵老在我改革编辑部那边的现行制度时,能够帮我把好关,顺带安抚保证编辑们的工作情绪,我就非常满意了。尤其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选题管理。投稿预读,质量控制。这些都是短时间内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东西,想之前那些乡土类型文学作品里面,对于两性话题有过于明显描写的,一律都要严格审查。”

“嗯?”杨一说出了这个要求之后,赵书仁就是一愣,随即脸色也凝重起来:“怎么,是不是又听到什么风声了?上面要对出版市场进行一些工作?”

对于赵书仁的谨慎和敏感,杨一自然是满意的。但却不至于让对方因为自己的某些计划而搞的风声鹤唳。于是赶紧摆摆手否认道:“没有的事,虽然也关系到上层,但不是对出版物市场进行整顿,而是新闻出版署那边可能要新设立两个国家级的行业内奖项。然后还有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出版业峰会即将举行,我打算努力一把也混个参加会议的资格,所以这段时间出版社一定不能出岔子。”

“两个国家级的行业内奖项?还有出版业峰会?”这个消息对于圈子外面的人没有什么冲击力。但落在一位老编辑的耳朵中,自然能够理解这些情报和咨询的重要程度。不用杨一多做说明,立时也激动起来:“要是消息属实。而且我们阳一出版……不对,我们阳一文化真的能够参与到这些业内大事件里面,那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规,有了行业地位啊!”

“这个我知道的,要不怎么会赶在这种时候,要求阳一出版那边做出改革呢?”男生赶紧安慰已经有些跃跃欲试的老编辑,双手下压示意对方冷静一些:“事在人为,我们大家都为这个目标努力一下,但也不用太揪心这个东西,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嘛。”

“怎么能是失之我命呢?”赵书仁顿时就有些不满,摇头不赞同道:“我现在也不叫你杨董,就当是一个多吃了几年白米饭的人,给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晚辈说一些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你能听进去我自然是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就算是觉得不太对,不能适用于你现在的情况,也就当我抛砖引玉了好不好?”

赵书仁都这么说了,杨一还能怎么表示,当然是点头:“赵老你说。”

“那我就不客气了,事实上小一你的心思,不管是以前和罗总还有你的谈话,或者现在的实际行动里面,都表明你是想要在文化领域做一番事业出来,而且还是改良后能够顺应潮流,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时代的华夏传统文化,对不对?”

对方的这一番剖析,对于杨一来说不啻是一个忘年交,一个和自己年纪不相称的知己在点明他的理想和野心,所以他自然是只能连连点头。

“但有一点我想说一下,虽然很多领域也能叫做文化行业,或者是和文化行业沾边,但我还是要指出来,你现在……不对,应该说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很多东西,都只能算是文化产业,而不能算是文化行业,这个区分,你还能看清楚嘛?”

虽然杨一对于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在心中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但现在被人直接点破,还是不免有种黄钟大吕的感觉,知道赵书仁全都说在点子上,而非老顽固或者是什么书生意气。对方并不反对先发展产业,而是指出产业终究是一门生意,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经济领域。

可真正的文化,是人们内心认可,并且愿意主动让后辈传承下去的东西,是血脉里流淌的五千年炎黄之魂,是烙印在骨子里的骄傲,是灵魂的呐喊。

“看样子你应该是同意我这个观点,对吧?而越是推广单纯的文化传承,就越需要来自上层的认可和支持,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我就不说了。”(未完待续。。)

724。抢手的工作

接下来还能怎么做,赵书仁都这么说了,而且一直拿着最开始思悦文化时期的薪酬,却干着那种除了商务印书馆之类的巨头外,国内一线出版社总编的工作量,而且老人一直都是尽心尽力兢兢业业,所以即便是杨一身为阳一文化的创始人和**oss,有些事情上也还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