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他从末世来-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粗壮,呈大步行进状。伸出的四肢,每肢三爪,指尖十分锋利……
巨龙周边的空间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衬托出巨龙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的大气磅礴之势。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
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雄壮、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尤显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镇窑高超制瓷水准的代表性精品。
这件梅瓶原流落民间,在扬州一户普通人家传承了不知多少代。长辈们日日扫尘、每每擦拭、精心呵护,平时也从不示人。妈妈怕因为此瓶而遭到伤害,用墨汁将它的周身涂得漆黑。
这户人家的儿子害怕地震瞒着母亲将此瓶以十八元的价钱卖给了当时扬州的文物商店。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间辗转了六百年能够保存得这么完整,真的算是一个奇迹。现在价值3。6亿元,已成为扬州博物馆的的镇馆之宝。
《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陈列面积2300平方米,展线长度580米,陈列文物856件,以春秋邗城、汉广陵城、唐城、宋城和明清城的城市故事,用雕塑、图片、实物等形式简洁明快地勾勒出扬州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映衬着华国历史发展的大势。
《广陵潮》在陈列内容设计上采用信息组团、分级传播的最新设计理念。整个展览以江、河、海为依托,以汉、唐、清三个时期为突出点,以扬州历史上五大城池为主线,构成一个结构明晰的和谐整体。
展览计分五大单元,每个单元各有侧重。分级说明言简意赅,平实无华。整个陈列将柳树色彩元素作为基本调子,表现“绿扬城廓是扬州”的文化特征。用古楠木色作为辅助色调,寓意扬州历史的深厚底蕴。
展厅平、立面长短弧线与直线的有机结合,象征扬州历史连绵不断,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展览尊重史实和展陈逻辑结构,对空间体量作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汉、唐、明清三个时期的空间份额,以重点带两头,使展示空间形成连绵有序、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韵律节奏。
在确保流线顺畅的前提下,对特定空间的情境设置作重点关照。
云落对于隋炀帝很是感兴趣的啊,说句实话的,能够将一个王朝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是干掉,真的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啊,颜沉鱼很是安静甜美的,就是牵着云落的手。
扬州博物馆举办了《流行王朝的遗辉……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此次参展的文物全部来自曹庄隋炀帝、萧后两座墓,包括“鎏金铜铺首”“编钟编磬”“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等135件/套文物。
为了展现一代帝王隋炀帝的辉煌与陨落,体现隋炀帝的命运与扬州、与大运河的重要关系,从而揭示出扬州在华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设计了金色的运河水波纹,悬挂在展厅门口,运河水波纹,寓意着隋炀帝为运河所作的贡献,隋炀帝在短暂的时间却做出了辉煌的功绩,就如同“流星”。
“流星王朝的遗辉”很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展览的主题,不乏文学气息,隋炀帝做出了辉煌的业绩,所以采用了金色的运河水波纹。
扬州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翻开扬州和华国历史,与大运河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其中不乏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巨商大贾、国际友人,他们不仅为开凿、治理运河、沟通南北交通、发展经济文化作出贡献,而且对扬州乃至华国历史文化的走向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隋炀帝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让参观者直观了解墓葬全貌,整个展区按照墓葬的结构排布,先是甬道,然后是耳室最后进入主墓室。参观者入场后,首先会看到‘鎏金铜铺首’,这就好像叩开了墓葬的大门。
隋炀帝墓考古现场从未对公众开放,为使观者更详尽了解隋炀帝墓和萧后墓,此次展览将分别介绍隋炀帝墓和萧后墓的墓葬结构,重点展示两座墓的甬道、耳室、主墓室。
隋炀帝墓以及萧后墓的甬道、耳室、主墓室均有详细的文字资料配以大量丰富的图片展示,展板的文字介绍甚至精确到了数字,将两个墓室出土的文物以及规制详尽介绍,给参观者最直观的了解,更展现了一代帝王隋炀帝的辉煌与陨落,体现隋炀帝的命运与扬州、与大运河的重要关系。
在展厅的中央位置,在幽暗的灯光映照下,两个展柜内放置的是两个泥土色的沙盘,看似不起眼,事实上这两个沙盘是隋炀帝墓以及萧后墓的三维场景复原模型,连文物的出土位置都高度还原。
隋炀帝墓为带墓道的方形砖室墓,沙盘完整还原了墓道、甬道、主墓室、东耳室、西耳室五部分。隋炀帝墓的甬道为双层发券,墓门平砖封砌,席纹式铺底,内宽1。7米,内长0。8米,引起世人轰动的“隨故煬帝墓誌”就是在此处发现。
与“隋炀帝墓”相隔不远的就是萧后墓,其墓葬形制为腰鼓形土坑砖室墓,由墓道、甬道、东耳室、西耳室、主墓室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13。6米、宽5。9米,墓葬随葬文物丰富,沙盘内散布着各类袖珍陶器、瓷器、漆木器模型。
喜欢一个人,从来都不只是自己的事情,云落就是很照顾着颜沉鱼的心思的呢,让小鱼宝宝芳心很是喜欢的哦,这样两个人的情愫才能悄然花开。
第八三一节园林风光与美漫游
颜沉鱼是很喜欢很喜欢和云落单独相处的啊,两个人漫步牵手,就是欣赏着扬州中的美景,这给与小鱼宝宝的感动自是不用多说的啊,云落从来都是一个很会哄妹纸的家伙,颜沉鱼跟着云落从来都是没有产生过分手的念头的啊,可见云落的手段超高。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是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
个园与京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华国四大名园,罗哲文题壁华国四大名园之一。
个园园主黄至筠为两淮盐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个园。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
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个园北门,大门两侧有草书楹联: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说的是个园四季不同的叠石风光和个园得名之来由。
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
入口处墙上有黄氏家联,是类似家训的楹联。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
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
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
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
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华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
张九龄诗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诗曰:“一枝一叶总关情”。
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
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说起古典园林,自然会想到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西湖市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
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
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
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
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
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
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
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
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
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
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
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
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
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黄金间碧玉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
行至竹径尽头为东门入口,门上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
第八三二节一个鸡蛋一两白银
云落牵着颜沉鱼穿过竹西佳处门洞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两边高大的桂花树,枝繁叶茂,构成了天然的林荫迎宾大道,即使在烈日下也不会被晒着。竹林与桂树交汇于竹西佳处,家宅主人的儒雅之气可见一斑。
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
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木雕为屏,藤蔓垂弋。门前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颇有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味道。
从小楼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
丛在冬山的东面,秋山的最南,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从山间石阶可直至楼上,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它避开园林中主要游览路线,建筑式样也较简朴。
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东边粉墙设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几枝纵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边的水磨砖花窗是园中最大的一个漏窗,透过它。整个冬山的宣石、腊梅都尽收眼底。
更为绝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墙的圆形漏窗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们的视线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
计成《园冶》中说:“取景在借”。在这里院落虽小,仅有梧桐一株。但通过花窗巧妙的“借”来隔墙的芭蕉、腊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营造了一种清静、淡泊的情趣。
在个园的北部赏竹风景区的南端,有个池塘,池边景色优美。有亭有榭、有阁有廊。池边用黄石堆砌的假山,鱼在池中游,悠然而自得。
晨烟门。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个园处处有竹林,以示主人不俗。过丛,在个园南部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是一组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建筑。
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
清人金雪舫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传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
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个园南部住宅的三路建各有主题。分别为福、禄、寿。两面青砖夹墙间的过道称为火巷,亦称避火巷、风火巷。
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装饰鹿的图案,以鹿喻禄。常言民以食为天,所以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格局为三间两相。从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
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
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两”,非常诧异说:“就算现在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厨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
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
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
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不解,就问那厨子:“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
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
担挑肉炖黄山笋,黄至筠爱竹成性,他不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园里植竹,以竹意题园名,而且还有一个与竹有关的奢好:喜欢吃竹笋。
当然,个园里的竹皆为观赏竹,笋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黄至筠最爱吃黄山笋,还要趁着刚挖出土的新鲜劲儿吃。
但黄山离扬州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吃到新鲜出土的鲜笋子呢?这在寻常人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可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完全不必作苏东坡等穷文人的痛苦选择。
这不,早有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黄山采到竹笋后立刻洗净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锅里焖上。
然后让脚夫挑着火炉向扬州赶,等人到了扬州,竹笋和肉也煨好了。一盘竹笋肉竟然如此费周折,期间花费的银两就可想而知了。
这里是三间两披廊格局的餐厅,构造堪为考究。此厅梁柱取材为楠木,故称楠木厅。餐厅构架圆作、抬梁式,用料肥硕。梁两端略作“卷杀”刻弧线,前后施轩,厅堂装修前置木雕阁扇,后置屏门。
两次间是木雕落地罩,周围墙壁置合墙板,厅内直柱粗挺,柱下白矾石柱磉“天圆地方”,线脚简洁,造型洗练。餐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庸容大度。
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漆书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
餐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楹联抱柱又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很显然这里是个宴请聚会的场所。“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园主的胸怀和情趣在楼堂内外的一幅幅对联中透露出来。
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