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点评三野的战役兼评粟裕的战功-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在7月10日的日记中他写道:“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各部都要设法拖住敌军,我们能得到弹药补充,才能连续作战,这是我们的要求。方才了解到情况:敌在继续向我后侧攻击荷泽,并有配合行动。个人的主见:我们应当向东北转移。目前我们的疲劳现象的确严重,要另行整理,不然我们没办法搞好。干部伤亡数目的确很大,要是如此的话,不能完成我们的战斗任务。……敌人到韩集子附近,敌在我后跟进中。今天我们发现敌人25师、72师、快速纵队、交警2总队都在向我们靠拢……”皮定钧说国军在“跟进”、“靠拢”只是为了好听一些罢了,但已经充分证明了粟裕在回忆录中撒了一个大谎,为了证明自已得胜而归,撤得从容不迫,说什么休整了一星期。实际上“遭到重创”“动也不敢动”的整25师、72师、快速纵队甚至交警2总队都在追击华野。
就连大话连篇的战史还要加上这么一段:“在撤离战场时,由于通讯联络困难,少数部队显得行动仓促,特别是战勤、卫生部门准备不及,使少数伤员和一部分缴获的物资未能随军运走。野战军指挥部二梯队从龙王店东南一小村庄撤出时,在前面带路的参谋陈连庆、周志清被潜伏在青纱帐里的土顽抓去杀害。这个意外事故,教训是沉痛的。”遗弃伤员,是最可耻的逃跑行为。
战后粟裕向中央军委报告,被俘仅几百人,但据实际统计,仅伤员就被俘3598人(《全国解放战争史卷3》409页)。与粟裕的报告相比,国民党方面称邱兵团俘虏华野几千伤员的说法反而较为可信。(《中央日报》1948年7月9日中原会战检讨,国防部发)“迄七日匪全面败退为止,匪伤亡、逃散总数连同民兵共已逾八万以上。目下睢、杞通许一带,死尸遍野,匪军军用品与尸体纷杂遗弃,纵横五十华里”。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亲自为黄百韬佩带最高级别勋章——青天白日勋章。
在谈到豫东战役时,皮定钧在7月11日(定陶东北30里四大王庙村镇)的日记中写道:“此次战役,我们杀伤敌军很大,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敌军一个整师(75师),但是我们“叁弟兄”(华野1、4、6纵)都残废了。敌军有进步,我们的进步的确不大,而且我们不了解缺点在哪里。指挥上落后,不善于研究敌军,我们都要发现我们的缺点,在火力组织上,我们是常失去我们的火力时机。缺点表现在我们只有一线的火力,我们向敌实行纵深的摧毁射击,敌人全部都在荫蔽中。我攻击时敌展开了他全部的各种火器,结果我们的火力时机只有一个先发制人,而没有最后坚决的手段,此问题要能使我们的干部领会很重要,我们要研究。……经过此次恶战锻炼,提高了一些人,也可能吓坏了少数人。”
7月13日(钜野翟楼村):“当前的情况,都不准许我们在某地多休整,我们在思想上要作准备。此次的伤兵都搞得很成问题,主要是情况的限制。
甲:组织整编:
一、要很快地组织力量,缩编组织,整理组织,如保留营时,营编连。(团)要有600战斗兵时,编三营制,四至三百时可编两营制;
二、机关要缩小,要把机关干部拿到后方去动员伤兵,并要把教导团学员拿一部分回来补充到部队中去;
三、要注意发展党员,此次我们党员的伤亡数目很大。
……一般地都了解我们是败仗,只是看到我们的减员,是否要过黄河去。全都在布置补充,补充后才能作战。部队的疲劳现象很严重,机关部队都是如此。群众对我们目前的胜利是很怀疑的,特别是看到我们部队的问题。……要教导团到各渡口去接新兵,凡是要向北去的都要接回来。”
7月16日(郓城东南60里前集前集北后孔庄村):“敌分3个兵团由南、西南向北推进,迫我北渡,在行进中想歼我军。三个兵团的排列为:右为孙元良,中为邱清泉,左为黄百韬。我们的情况很紧张,自我收兵以来,确未得到休息。弹药得不到补充,现在运输工具是很困难的,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补充的时间很困难。……目前要立即查运河两岸各方面的情况,若有应急时,我们可以东渡。”
7月17日,6纵转移到钜野,18日到嘉祥,19日渡过运河,到达济宁以北戴家庄村,才有了喘息之机,开始休整,直到济南战役。对战役的总结,持续进行了十几天,尤其是杨拐村的战斗总结,成为重点,皮定钧在日记中指出了15个问题,有些错误十分低级,例如“一、不了解情况,也不研究情况,打了三天还不知道敌人有多少;二、不看地形,不研究攻击点和突破口,打了两天的糊涂仗。……”而有些则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例如“战场纪律不严格,有很多干部不应当带队伍到后面去睡觉。”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粟裕不顾自然规律,对部队的过分使用,如果不是极度疲劳,不应该在战场上出现这样的问题。王必成和江渭清也指出了一大堆问题,“46团没起到作用,……上去不到一点半一个团被敌人打得不能动了。”亏了整75师16旅47团是重建的部队。
8月6日(戴家庄)“我们的后勤工作的做法是糟糕的,特别是各部自动丢伤兵。”
实际上华野岂止“叁弟兄”残废,整个外线兵团都伤亡惨重。以6纵为例,许多团只剩下“三、四百战斗兵”至“六百战斗兵”,即使干部与战士的比例为1:1,也就剩下千把号人。
直到两个月后的济南战役,华野1、4、6纵仍没有完全恢复,名曰打援,实为休整,几乎是一枪未放。到了4个月后的淮海战役围歼黄兵团时,作为头号主力、本来善于野战的华野一纵却被摆到南线打阻击和牵制。在徐东阻击战潘塘镇一役,华野1纵,苏北兵团2纵、12纵,鲁中南纵队以及中野11纵等共5个纵队11月16日与重建的74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双方激战一昼夜,结果却是华野5个纵队败下阵来。74军军长邱维达在回忆文章中提到:“……第74军第一线部队进行战场追击时,略有俘获。”要知道,他写这篇文章可是在七、八十年代的大陆,尽管日后国军据此夸大为徐东大捷成为笑柄,但此战的确给华野不小的打击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增援74军的第70军96师师长邓军林的回忆录中也提到自己的部队有所俘获,此战也成为国军在淮海战役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也是我军战史中不愿提及的战例之一,最多又以“我军撤出战斗”结束。苏北兵团中的12纵在解放战争中一直坚持敌后作战,和鲁中南纵队一样,野战能力并不强,但华野1纵、2纵却是主力部队,而对手74军又是孟良崮被歼后重建的部队,华野在潘塘镇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却打成这个样子,其结果着实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如果华野1纵已经从豫东战役的创伤中完全恢复过来,战力至少应该在当时的74军之上,到了淮海战役应该不会和苏北兵团一样是配角,潘塘镇之战也不会打成这个结果。粟裕对1纵自己老部队的情况非常清楚,在窑湾硬是让9纵去追黄兵团而把到嘴的肥肉——63军让给了1纵。63军虽说与62、64军同属粤军系统,但是垃圾多了。然而其1万多人(9纵已经吃掉四个营)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在1纵面前居然也撑了几天。豫东战役到底是“完胜”还是先胜后败,最后大败而逃,由此也可见一斑。国军虽然也爱吹牛,但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的检讨(57年)中,也不认为中原会战自己失败,既然是检讨,已经没有必要再吹牛了。
华野众将在回忆豫东战役时,都遵循“最终胜利原则”,只是“过程原因各表”。对于打开封和区兵团的决策,陈士榘的回忆录中提到了他和唐亮的作用,但对继续打黄兵团的决策,则含糊其词,用“野指当即决定”带过,并在《外线出击一年小结》中写道:“我们的行动是坚决的,收获是巨大的,但长时间的激烈战斗,令兵员损失,装备消耗较大。消灭区寿年兵团后,再要消灭黄百韬兵团困难就较大了,消灭邱清泉兵团更是准备不足。”委婉地承认了打黄兵团的失策。
此役是粟裕独立指挥的一役,尽管他自己并不情愿这样。只是事实真相并不是什么空前大捷,全部歼灭的正规军只有整66师师部及13旅,整68师119旅355团,整75师师部、6旅、16旅和整88师新21旅,几乎都是重建的部队,其余均为勤杂单位,加起来不会超过4万人。所谓区寿年兵团只是临时编成,其“兵团部”也只是一个临时的指挥机构,而正规的兵团部包括大量直属部队,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至于“歼灭黄百韬兵团3个团,杀伤……各一部”,无非是双方相互消耗而已,到底有多少,是一本糊涂帐。《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全史》第5卷重要战役一览表24、25中根本没提邱兵团的损失,只说中野杀伤胡琏、吴绍周各一部。其余就是开封城内的保安部队、还乡团和警察了。代价却是华野外线兵团全部遭到重创,准备了几个月打5军的计划落空,重新撤回黄河以北、运河以东休整,在中原没有站住脚。粟裕不把战果说多一点,对毛泽东如何交待?
但毛泽东眼里是揉不得沙子的,祝捷归祝捷,打气归打气。7月13日,在华野外线兵团还在“逃难”的途中,“不近人情”的毛泽东又派下了任务:“粟兵团应在现地区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5军、18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5军、18军不走)。”一个5军已经让粟裕够头痛了,现在部队伤亡惨重,而老毛又加上了18军,估计当时粟裕的头都大了,在回忆录中他没有提到这封电报。
三十一、济南战役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及地方武装。此役我军歼敌1个绥区司令部、2个整编军部、10个旅、1个团,据守在西城区的敌整编第96军军长吴化文率1个整编军部、3个旅及非正规军4个师、4个团2万余人起义,总共10。0万人,缴获各种炮803门,轻重机枪3794挺,长短枪4。9万余支,火箭筒63具,各种炮弹22万余发,坦克、装备车20辆,铁甲车3列,汽车238辆。
攻克兖州后,山东的形势一派大好,国军因兵力空虚,除仍占领济南、临沂、荷泽及胶东半岛几座沿海城市外,其它地区都变成了红色。尤其是济南,十分孤立,东距青岛、南距徐州各300多公里,国军增援十分困难。守军名曰10万,但吴化文的部队占了一半,整73师又是重建的部队,战斗力都很虚弱,唯一依仗的只有城防工事。因此,山东兵团对于攻克济南是有把握的,最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7月14日,即攻克兖州的第二天,毛泽东在给粟、陈、唐、张并告许、谭的电报中称:“似以许、谭攻克济南最为有效,拟令许、谭攻克兖、济(宁)后,休息两星期,即向济南攻击,迫使邱、黄两兵团分兵北援,你们则寻敌一部攻击,使敌既被迫分散,又首尾不能相顾,利于我各个击破尔后大休整。”同日,在致中原、华东野战军、华东局的电报中也称:“拟令许、谭攻济南,如能在8、9两月攻克济南,则许、谭全军(7、9、13纵、渤纵、鲁纵)可能于10月南下,配合粟陈、韦吉打几个大仗,争取于冬春夺取徐州。”很显然,攻克济南的任务交给了山东兵团,而粟兵团的任务仍然是消灭5军、18军,似乎又加上了黄兵团,而且要求粟兵团“尔后大休整”。
对于毛泽东所要求的歼灭5军、18军的任务,粟裕已经没有什么信心了,再加一个黄兵团更是勉为其难,他十分清楚外线兵团的状况。于是,粟裕又动了一番心思,于当日又向毛泽东提起了建议:“以许、谭现有主力攻济南与打援势难兼顾,……建议我们与许、谭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打援。”不得不佩服粟裕的高明,不仅巧妙地回避了歼灭5军、18军的任务,而且还要休整1个月后与许谭协力攻济南。届时,即使不能歼灭5军、18军,他又有了攻克济南的功劳。实际上,如果他的部队不去济南“协力”,国军又有谁会去增援呢?
7月17日,毛泽东回电华野:“许、谭所部暂在原地休整待命。”没有正面答复粟裕的“建议”。
过了一星期,也许毛泽东察觉到了华野外线兵团现在已经“残废”了,7月23日致电许、谭并告粟、陈、唐、张,同意他们在现地休整,“或在陇海路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打援,由粟、陈、唐、张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毛泽东此时已经对粟的指挥能力有所怀疑,不再提什么“战役指挥交粟负责”,而是要在宿北、鲁南战役中证明比粟裕更有远见的陈、唐以及张震一起来谋划指挥了。而且他对依靠华野来彻底打开局面已经失去了耐心,而把打破僵局的宝押在了东北。
但是毛泽东对歼灭5军这样的骨干始终心有不甘,26日又致电华东、中原野战军:“下一步作战任务,预定粟、陈、唐并统一指挥许、谭歼灭整5军,刘、陈、邓主力则以寻歼张轸一个师以为配合。”只是相比过去,给粟裕的条件可以说大大地放宽了,任务也减轻了。
但是粟裕仍然铁了心要与许、谭“协力攻克济南”。既然毛泽东要华野众将一起会商,7月底,他与陈士榘、唐亮、张震等率领华野机关和一部分干部由豫皖苏悄悄来到曲阜(第1、4、8纵队仍在豫皖苏休整),与山东兵团会合。
10天之后即8月10日,粟裕与陈、唐、张、钟(期光)等共同商量了三个方案上报军委:第一,集中华野全力转到豫皖苏及淮北路东地区作战,截断津浦铁路徐蚌段,孤立徐州,将重点放在打援上,求得于运动中首先歼灭第5军。第二,集中主力,首先攻占济南,仅以必要之兵力阻击北援之敌。第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有重点地配合与使用兵力。第一阶段以两个纵队攻占机场,削弱其守备兵力,以主力11个纵队打援,歼敌一路或两路。第二阶段,在歼灭主要的一路援敌之后,集中主力攻济。并倾向于第三方案,将打援战场选在汶河以北、泰安以西、肥城以南地区或邹县、滕县地区,而将阻援战场选在鲁西南的金乡、钜野、嘉祥地区。
第一个方案从侧面答复了毛泽东歼灭5军的要求,但条件是集中华野全力,反映了粟裕以现有兵力歼灭5军信心不足。这个方案有很大的风险,因为这就是要华野全部转入外线,在山东则有被国军翻盘的危险,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又有可能丢掉,这当然是毛泽东不愿意看到的。第二个方案实际上就是专打济南,不打5军了,这等于是用机关枪去打蚊子,当然也是浪费资源。第三个方案实际上是前二个方案的结合,不过分开来说,说得好听一些。第一阶段要用11个纵队打援,很明显仍要把许谭大部绑在歼灭5军的战车上,第二个阶段集中主力攻济,与第二个方案又有何区别?只是满足了毛泽东重在打援的心理。
球再一次传到毛泽东那里,8月12日,毛泽东复电粟、陈、唐、张并告许、谭、王(建安):“你们提出的三个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之中,待你们与许、谭、王会商,提出更接近实际的意见后再答复你们。”但基本同意了攻济打援,并提出了最乐观的一个结果: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了5军等一部援军。要求“……在一个条件,即使用许谭全力而不要其余各纵参加,或者即使参加也只是个别的师,至多不超过一个纵队的条件下,我们目前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很显然,仅攻克济南并不是毛泽东的全部目的,他既“要真打济南”,以便吸引国军增援,又提到了“头痛的5军”。这个要求,对于粟裕进行攻济和打援的兵力分配实际上作了软性的安排:攻济仍然是许谭的主要任务,而打援则还是粟兵团的侧重点。
粟裕理解毛泽东的用意。又过了10天,8月23日与众人一起联名向军委提出要求:要求调苏北兵团主力北上参战。次日,军委批准11纵33旅、34旅留在苏北,其余两个纵队和一个旅北上参战。在总体上形成了对国军2:1的兵力优势,这样,粟裕手中有了苏北兵团来代替许谭,毛泽东也没有再提歼灭5军、18军了,而且华野外线兵团不动声色地在双方电报大战之中休整了1个多月,暗暗地圆了豫东大捷的神话。他达到了“战役”目的。
毛泽东在8月26日电示华野众将:“攻济打援战役必须预计三种可能情况:(一)在援敌尚远之时攻克济南;(二)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攻克济南;(三)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你们应首先争取第一种,其次争取第二种,又其次应有办法应付第三种。在第三种情况下,应临机应变作战计划,由以攻城为主,改变为以打援为主,在打胜援敌之后再攻城。……”毛泽东将此次作战称之为“攻济打援战役”仍然说明他对攻济和打援是并重的。即使是第一种情况,也并未说就不打援了。第三种情况甚至看成是歼灭援敌的一种机会。
但是粟裕却顺水推舟,于8月27日致电军委:“拥护军委26日电示作战原则,发动猛攻,尽量争取第一种前途,避免第三种前途。……我们应当尽一切努力以攻取济南为唯一目的。”他要彻底“避免第三种前途”,以“攻取济南为唯一目的。”了。
对于粟裕的“理解错误”,毛泽东于8月28日又给粟裕提了个醒:“不是要求你们集中最大兵力,不顾一切硬攻济南,这样部署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要求你们以一部分兵力真攻济南(不是佯攻,也不是只占飞机场),而集中最大兵力于阻援与打援。……依情况发展,如援敌进得慢,攻城进展顺利,又有内应条件,则可考虑增加攻城兵力,先克城后打援。如援敌进得快,则应以全力先打援后攻城。”显然,不管援敌进得快与慢,他都要打援!他担心粟裕又全力攻济,用攻克济南,消灭吴华文和重建的整73师等垃圾部队来搪塞其歼灭5军、18军、黄兵团的任务。谁欠的帐,谁来还。对于这些电报,粟裕在回忆录中是不会提的。
现在粟裕不好再说什么了。“华野前委一致拥护这一方针,……我决定将参战兵力的百分之四十四组成攻城集团,百分之五十六组成打援集团,攻城集团兵力为六个半纵队及特种兵纵队大部分,附地方武装共十四万人。根据军委指示由许世友任攻城集团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司令员,以山东兵团的领导机关为攻城集团的领导机关。打援集团的兵力为八个半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一部分,附地方武装共十八万人,由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8月31日,华野上报了济南战役决心,计划于9月16日发起。在事先与宋时轮经过一番“密谈”后,粟裕在计划中还是坚持把原外线兵团的3纵和本来善于阻击的10纵“协力”到攻城集团中,并由宋指挥西线部队担任主攻任务,而把山东兵团东线聂凤智的9纵作为了助攻。聂接令后勃然大怒,命令其作战科长刘岩修改了作战命令,使自己的部队也成了主攻,此举得到许世友的默许,由此也可看出粟、许二人当时的微妙关系。而且粟裕把山东兵团7纵和苏北兵团都纳入了打援集团,他是一定不让许世友独占攻克济南之功的。对此,军委没有再具体干涉,9月2日,军委复电同意。
9月10日,许世友从后方养病回到兵团指挥部。9月11日,毛泽东致电许世友并告粟、谭、陈、华东局、中原局:“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负责。”给了许世友相当大的独立性,实际上规定了粟裕侧重于指挥打援。
我军在磨刀霍霍,王耀武那边心里直发毛,他的部队实在太弱了。因此他多次飞到南京、徐州请求增援。蒋介石决定将徐州以西的整83师增防济南。但是当57旅和整83师19旅于8月至9月上旬空运济南后,刘峙以先向济南运送弹药、铁丝网等为借口,停止了整83师的空运行动。王耀武见整83师主力没有运到,于是再次飞到南京,请求将整74师从徐州空运济南。蒋介石9月15日同意了他的请求,但直到战役打响,我军炮火封锁机场后,整74师只运去了57旅7个连。
这样,济南的守军为:整编第96军整2师2个旅、整84师2个旅、独立旅,整编第73师2个旅,整83师19旅,整74师57旅7个连。此外就是机关直属单位和地方保安部队,共10万余人。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难处,小人物则有小人物的苦恼。当国共双方军政首脑都在加紧布局时,一些作为棋子的“小人物”也没闲着,吴化文就是其中的关健人物。
中共对吴化文的争取工作由来已久,早在45年11月津浦路徐济段战役,陈毅、黎玉就有争取吴化文的计划,他们将被俘的吴部第1军军长于怀安等人释放回去作吴的工作。后来通过于怀安等人对吴的妻子林世英等人开展了“效果显著”的统战工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