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00名亚洲人(当时英国军队中的印度兵—土兵)和36000名英国人组成,受公司委托的英国军官团指挥。主要由于管理和指挥极为不善,在当地人的部队中存在着严重的骚动。当时,米尼式步枪子弹的引进提供了引爆骚动的火星。弹壳纸是油脂的,而它在装弹时必须先用嘴咬下。印度军人对此提出不满,这是很正当的,正如后来的调查表明,油脂中含有牛、猪油的成份,而牛是印度教的圣物,猪又是穆斯林教徒的大忌。
1857年5月10日,密拉特的起义 起义在距德里40公里远的密拉特驻军中爆发。该部队是孟加拉军的一部分。85名印度骑兵因拒绝使用新的子弹,而被侮辱并关押。当英国部队正在教堂做礼拜时,印度团放出了被关押的土兵,并杀死他们所能找到的欧洲军官,以及欧洲男人、女人和小孩。在英军部队采取行动前,起义者已逃往德里。英军没有实施有效的追击。
1857年5月11日,德里事变 密拉特的起义者一到达德里,就立即和德里的印度驻军联合起来,此外还有该城临时聚集起来的民军,一起参加了对欧洲人的战斗。死里逃生的欧洲人都跑到城外的英军兵营。在城内,几名英军官兵竭力坚守军械库和兵工厂,然后和弹药库同归于尽,并使攻击的印度土兵和民兵遭到很大的伤亡。起义者拥戴没落的莫卧儿家族的最后一位皇帝——巴哈杜尔沙作为他们的领导者。幸存的欧洲人逃往密拉特和英军设在德里西北193公里远的旁遮普邦1个大型军事基地。起义的号角响彻全印度,燃起了从德里到加尔各答的整个盂加拉军的抗英烽火。
1857年5—7月,英军的反击 由于英军都分散到山中去避暑,其总司令G.安森将军不能在几天之内即在乌姆巴拉集结一支部队,因此,向德里的进军拖延至5月17日才开始,但不久他即在5月27日死于霍乱。英军的进军暂时停了下来。随后,旁遮普邦的主要专员、精明强干的J.劳伦斯爵士接替英军在北部的指挥权。他立即派遣了一支3000人的英军部队去围攻德里,同时调集更多的英军和忠于英军的旁遮普邦的军队随后而至。在起义中心地区的勒克瑙,他的哥哥亨利·劳伦斯爵士组织了对总督代表官邸的防御,并抵抗越来越多的起义军。亨利爵士共有1720名士兵,包括712名忠诚的当地士兵,此外还有1280名非战斗人员。加尔各答的总督将军C.J.坎宁爵土,经过一番斟酌之后,也开始调集英军的增援部队。
1857年6月27日,坎普尔之战 比图尔的王公班杰(萨希布)率领起义者,在6月6—26日,对英军的小分队围攻了三个星期。他说服英军指挥官惠勒爵士带领少量英军和200多名主要是妇女和儿童的非战斗人员投降,条件是保证他们安全前往阿拉哈巴德。当解除了武装的英国人在河边登船时,萨希布的部队杀死了所有英国男子并扣押了妇女和儿童。
1857年7月7—16日,哈夫洛克向勒克瑙进军 H.哈夫洛克带领主要由英军组成的2500人的部队从阿拉哈巴德出发去勒克瑙解围。他率军在最热季节用九天行军203公里。7月12日在法塔赫布尔,7月15日在阿拉,哈夫洛克两次打败萨希布的部队。7月16日在坎普尔,萨希布的部队被彻底击溃。进城后,英军发现了被俘的妇女和儿童的尸体,他们是在头一天被萨希布下令砍死并投入井中的。萨希布从狂怒的英军手中逃走,但其绝大多数部下却不那么幸运(萨希布逃到尼泊尔,据报告说他于1859年死在那里)。而哈夫洛克也不得不在坎普尔等待援军和补给,至9月20日才得以继续向勒克瑙推进。
1857年9月14—20日,英军强攻德里 解围的先头部队已于6月8日夺取了瞰制德里城的巴德利—基—塞赖山岭,但直至8月初才具备了进攻的实力。经过三天的炮火准备,4000多人的部队成四路攻击城墙,付出巨大代价,包括指挥官J.尼克尔森准将阵亡,英军才在城内夺取了一个立足点。经过六天艰苦的巷战,英军最终占领全城。巴哈杜尔沙被抓获,他的儿子也在他们投降后立即被击毙,以报复印军在坎普尔杀死被俘的妇女儿童。该战英军共伤亡1574人。德里的攻陷破灭了莫卧儿帝国复兴的梦想。
1857年9月25日,对勒克瑙的第一次解围 7月4日,H.劳伦斯爵土死于炮击,J.英格利斯准将接替指挥。哈夫洛克的解围部队,在坎普尔血战之后,在勒克瑙又进行了激烈的巷战,最终冲破了6000名起义军对总督官邸的包围,并进入官邸。其2500人的部队,损失535名官兵。然后,暴动的印军再一次包围了官邸。8月15日,J.乌特勒爵士作为自愿者加入了被围的守军,由于他比哈夫洛克资深,他接管了指挥权。官邸顽强的防御持续了六个多星期。
1857年11月16日,对勒克瑙的第二次解围 另一支4500多人的解围部队在C.坎贝尔爵士的率领下于11月12日从坎普尔出发。14日,勒克瑙的守军听到了苏格兰风笛正在演奏“坎贝尔的军队来了”的乐曲。两天之后,救援军冲了进来,并于11月22日将官邸人员安全地撤往坎普尔,但是哈夫洛克在战斗中身亡。12月6日,在坎普尔城外,坎贝尔决定性地打败了一支数量很大的印度起义部队。
1858年1—3月,印度中部地区战役的开始 H.罗斯爵士带领忠诚的孟买军的2个旅(约3000人),2月3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围绍格尔。3月3日,强攻并夺取默登布尔山口。3月21日,包围了印度起义军的大本营——章西。
1858年3月16日,再度攻陷勒克瑙 在得到加强之后,坎贝尔再一次向起义军占领的勒克瑙进军。尼泊尔总理B.巴哈杜尔率1万名廓尔喀人与他共同行动。经过一星期艰苦的战斗,才镇压全城的起义军。
1858年4—6月,罗斯在印度中部地区 当罗斯正在包围章西之时,N.萨希布的副手、起义军最富能力的军事领导人T.多比率2万人的起义军赶至章西。4月1日,罗斯大胆地抽调其一半的部队打败了多比,4月3日,罗斯强攻并夺取章西。随后,5月1日在贡杰,5月22日在加尔比,他又大败起义军。在五个月的时间里,他13次击败了起义军。多比逃跑了,重新组织了一支部队并与印度女战士章西女王会师。6月9日,他们试图争取辛迪亚的军队,但辛迪亚忠实地维护与英军的条约。
1858年6月19日,瓜廖尔之战 罗斯彻底击败了T.多比和女王。女王阵亡,多比逃到了丛林之中,后来在那里被捕获,并于1859年4月18日被处死。
评论:瓜廖尔胜利地镇压了兵变,尽管扫荡性的行动仍在继续。英国的镇压措施是严厉而残酷的。
1858年9月1日,东印度公司的完结 印度政府交由英国王室统治,从而结束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
1865年,不丹战争 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迫使英军在1月份将一支小部队派往不丹。不丹人发动袭击并将英军赶出德旺吉里要塞。H.汤姆斯爵士率英军实施讨伐,迫使不丹于11月11日求和。
1878—1881年,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参见第十八章→南亚→阿富汗→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1885年,第三次缅甸战争(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缅甸→第三次缅甸战争)
1895年3月4日—4月20日,吉德拉尔的被围与解围 C.V.F.汤森上尉(后来成为将军)指挥的一支约350人的印军小部队,被阿富札尔带领的当地人部落包围在西北边界的吉德拉尔的一个小土质要塞城堡中。少将R.洛在白沙瓦集结了一支部队,于4月初向吉德拉尔迸发,沿途实施了几次战斗。4月20日,被围达六个星期的要塞终于被解围。
1895年8月—1898年3月,帕坦人暴动 作为在西北边界总暴动的一部分,帕坦人于8月27日攻陷了开伯尔山口。1898年,英军重新占领该山口。在恢复该地区秩序的过程中,英军派遣了几支远征部队,包括马拉根德野战部队和蒂拉赫远征部队(参见下文)。这一时期,英军一共伤亡1300人。
1896年10—12月,蒂拉赫远征 中将W.S.A.洛克哈特爵士率44000名印度人和英国人的部队,在10月份恢复了开伯尔西南蒂拉赫地区的秩序。10月18—20日,英军与帕坦人为争夺德尔盖高地进行两次激烈的战斗,随后还实施了一些小的军事行动,帕坦人终于在12月13日接受了英国人的条款。
1896—1897年,马拉根德战役 一支英军远征队到达斯瓦特河谷,平息了古德拉尔内战导致的暴力行为。
东南亚
缅甸
1852—1853年,第二次缅甸战争 随着英国和缅甸政府之间利益摩擦的加剧,一支8100人的英国两栖远征军在H.T.戈德温爵士将军的率领下于4月12日攻占了缅甸的仰光。缅甸军向北退却。5月,戈德温攻占萨尔温江口的马达班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勃生。随后英军暂停前进,等到10月份季风停止,才与缅军在瑞—茂—道帕戈达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夺取白古,随即于10月9日,夺取卑谬。
1852年12月20日,英国吞并南缅甸(下缅甸——译者注) 英国(实际是东印度公司)宣布吞并白古省。与此同时,在阿马拉布拉(缅甸的首都,今曼德勒附近)爆发革命并推翻了蒲甘国王,其异父(或异母)兄弟曼同继位。曼同勉强忍痛割让白古,但没有签订正式的和约。
1878年,锡袍继位 曼同死后,他众多儿子之一锡袍继位。由于锡袍统治无方,缅甸内部开始陷入混乱状态。同时,在曼尼普尔边界亦与英军发生争端。锡袍为了抵销英国在缅甸的影响,开始和法国进行贸易和外交谈判。1885年,缅甸干预英国的柚木贸易成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索。
1885年,第三次缅甸战争 11月14日,H.N.D.普伦德加斯特将军指挥一支9000名英军和2800名当地从军者组成的两栖远征军,在皇家海军的协同下,乘55条蒸汽船和驳船,从德耶谬出发沿萨尔温江而上。远征军快速抵近缅甸的首都阿瓦,锡袍于11月27日向英军投降。1886年1月1日,英国吞并缅甸。
1885—1895年,游击战争 缅甸终被英军平定,但在外围地区的盗匪活动仍很猖獗。
暹罗
1850—1863年,马来亚的边界事件 北方的马来亚亲王们试图挑拨暹罗和英国的关系(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马来西和印度尼西亚)。在边界地区英国强硬的军事和外交活动抑制了暹罗向南部扩张的努力。
1863—1867年,暹罗被逐出柬埔寨 法国在柬埔寨的军事干预迫使暹罗必须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抉择,暹罗国王拉马五世不太情愿地从柬埔寨撤军。
1871—1872年,远征老挝东部 暹罗的军事干预制约了中国“黑旗军”在琅勃拉邦的活动,但是无法将其赶出东部地区(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印度支那→老挝)。
1883—1887年,再次远征老挝东部 由于担心法国在越南扩张,暹罗派出第二支远征军去平定老挝东部,以消除法国实施干预的任何借口。1883年,这支远征军被中国军队打败。1885年,暹罗派出了更多的军队,并终于在1887年平定了老挝东部的大部地区。
1893年,法国的威胁 1892—1893年之间,法国进一步的扩张(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印度支那→老挝)导致法军和暹罗军之间紧张的关系,并在老挝有争议的地区爆发了严重事件。法军战舰驶入湄公河,强行冲过北榄要塞,于7月份停靠在曼谷城外。这导致了英国和法国之间严重的危机。然而,英国不愿冒与法国发生战争的风险,于是劝暹罗接受法国的条款。该条款包括承认法国对老挝的统治权,暹罗必须放弃原属柬埔寨的东部省份。10月,暹罗接受该条款。
印度支那
越南
1851—1857年,与法国的冲突 在越南国王嗣德的授意下,越南实行了一系列限制基督教徒的措施,还不时发生杀害法国传教士的事件,这招致法国的抗议和法国军舰不时炮击越南的港口。
1858—1862年,法军侵入交趾支那 1858年8—9月,西班牙东京主教的被杀导致法国和西班牙海军部队炮击并占领土伦。由于缺乏食物,联军在1859年2月南下攻取西贡。零星的战斗仍在继续,而此时法军主力正投入侵华的战争(参见第十八章→东亚→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60年3月—1861年2月近一年的时间内,这支1000人的法西联军被重兵围困在西贡。1861年2月25日,1.V.J.沙内尔海军上将率一支救援力量在志和之战打败越南人,并解围。随后,法国稳步扩大对交趾支那的控制。嗣德求和并割让交趾支那东部三省给法国。
1862—1873年,骚乱和游击战争 嗣德为一系列的起义所困扰,法军介入并平息起义使之得到了交趾支那的西南部三省。越南的内乱仍在持续,而法国的控制却逐渐加强。
1873—1874年,河内事件 交趾的法国总督没经政府允许,即派出一支小部队介入在东京的内战。法军夺取了河内,直至从嗣德那里获取了更多的贸易和外交特权后,法军才撤出河内。法国、越南和交趾支那在东京相对立的利益导致了持续的紧张局势。
1882—1883年,越南再次爆发反抗法国的战争 法国远征军夺取了河内和顺化的要塞。越南求和,承认法国的保护,并割让更多的地区给法国。中国的反对很快即导致敌对。
1884年,中法战争(参见第十八章→东亚→中国→太平天国起义)
1885—1895年,起义风起云涌 支持西瓦特哈亲王的越南人发起抗法起义。法军很快于1886年基本控制了局面,但起义的余烬直至1892年西瓦特哈投降,才最终被扑灭。在同一时间,在交趾支那和东京地区抵抗法军的游击战争持续了好几年。法军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才于1895年恢复了有限的和平。
1887年,法属交趾支那管理机构的建立 这确定了法国永久殖民地的建立。
柬埔寨
1861—1862年,王朝之乱 诺罗敦国王的兄弟西瓦他发动起义,迫使他逃到暹罗。在暹罗人的协助下,他重新夺回王位。
1863年,有限的法国保护国 尽管暹罗反对,法国仍对柬埔寨确立保护关系,法国的行动得到英国的支持。法国同意暹罗对柬埔寨的宗主权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利。
1866—1867年,波孔的起义 起义军最初取得一些胜利,但终被打败,试图夺权者被法军和柬埔寨军驱逐。
1887年,印度支那的柬埔寨部分(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印度支那→越南)
1893年,法国从暹罗手中吞并柬埔寨西部(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暹罗→法国的威胁)
老挝
1871—1872年,中国逃亡者入侵老挝 中国内战(参见第十八章→东亚→中国→太平天国起义)的逃亡者占据了老挝东部(当时处于暹罗的控制之下),并且威胁着琅勃拉邦。虽然其劫掠行动受到暹罗军的限制,但中国人仍然控制了他们占据的老挝东部和越南西部(大致在川圹和东京的黑河河谷之间地区)。
1883—1887年,暹罗军征服老挝东部(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遏罗→再次远征老挝东部)
1887—1889年,法国在老挝东部的势力 法国趁老挝内部动乱之机介入,并不顾暹罗的反对,吞并了川圹与黑河(似应为红河——编者注)河谷之间的地区(参见同上)。
1893年,法国吞并老挝 在老挝发生了一系列的边界事件,这很可能是当地的法国官员所为,使法国和暹罗之间剑拔弩张(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暹罗→法国的威胁)。最后双方签订了条款才解决危机。作为条款的一部分,暹罗承认法国对老挝的保护,随后老挝被并入印度支那。
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
英国(占据马来亚和婆罗洲的一部分)和荷兰(占据印度尼西亚)在各自的殖民地内实施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以对付海盗活动,以及当地的王朝纷争和偶尔爆发的武装起义。其中最为重大的是在1873—1908年间,荷兰和亚齐苏丹之间艰苦而持久的战争。
东亚
中国
1851—1860年,太平天国起义(第一阶段) 咸丰皇帝继位后推行暴政。洪秀全领导组织的反清起义相继在广西、湖北和湖南省爆发,太平军的军事领袖杨秀清率领起义军横扫长江流域,攻占了武汉和南京。起义军定都南京,建立太平天国王朝,拥立洪秀全为天王。洪秀全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太平天国的支持者夺取了上海。事实上,中国已一分为二。
1853—1881年,地方暴动 中央政府的崩溃加剧了各地频繁的暴动。1853—1868年间,“捻军”政权占据了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最后被重振的中央政府镇压。1855年,一个回族起义政权在云南省大理建立,最后在1873年被镇压。1855年贵州苗族的起义,持续了更长时间,直至1881年才被镇压。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856—1858年,中英敌对 1856年10月,中国军队在广东行使主权,搜查中国船“亚罗”号,招致英国武装报复,英军轰击中国的炮台。随后,一支英法联军在M.西摩尔男爵海军上将的率领下,在1857年12月侵占广州,随后向北航行,1858年5月,夺取了天津的大沽炮台。
1858年6月26—29日,《天津条约》 与英、法、美、俄的谈判只带来了形式上的和平。中国被迫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在北京开设公使馆,在内地接纳传教士,使鸦片进口合法化,并建立由外国人督查的海关。在1858年5月,中国与俄国签订的《瑷珲条约》已将黑龙江左岸地区割让给俄国。然而,中国很快就废除了与法英的条约。
1859年6月25日,联军攻击大沽炮台 中国拒绝让外国领事进驻北京,英海军上将J.霍普爵士率队轰击护卫天津海河河口的炮台。英舰队遭到反击,损失惨重,英军的登陆部队亦遭到守军的沉重打击而退却。统率美远东舰队的J.塔特纳尔海军准将,宣称“血浓于水”,协助英舰队逃离。随后,英法就对中国采取联合侵略行动达成协议。
1860年,战火再起 5月13日,英法联军汇集于香港。一支英法两栖远征军朝着渤海湾向北进发。英军中将J.H.格兰特爵士率英军11000人,法军中将C.蒙托邦率法军7000人于8月1日在北塘登陆,没有遭到抵抗。8月21日,在海军舰队的协助下攻占大沽炮台,随即逆流而上抵达天津,随后英军在海河的右侧,法军在海河的左侧,开始向北京进军。于9月26日攻至北京城下,开始为攻城做准备。10月6日,联军占领了圆明园并将之洗劫一空。
1860年10月18日,签署《北京条约》(与英法签约日分别为24日和25日——编者注) 中国再次求和,代价是释放巴夏礼代表团的幸存成员,割让九龙(在香港对面,位于大陆),并赔偿800万两白银。10月24日,格兰特将军下令烧毁圆明园(圆明园被彻底烧毁,没能再建,颐和园是后来慈禧太后在附近修建的,参见第十九章→东亚→中国→义和团运动)。而后,侵略军大部撤离中国,在天津留下一部守军。
1860—1861年,俄国的扩张 俄国利用中国政府的软弱,强行勒索了中国的沿海省份,1860—1861年在那里修建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港。
太平天国起义(最后阶段;1860—1864年)
1860年,华尔的登场 在上海地区,中国商人出资组织了一支由F.J.华尔指挥的洋枪队,华尔是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的商船官员和冒险家,他赢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使他的部队获得了“常胜军”的称号。1861年,他则被清军授予准将。
1862年8月20日,慈溪(今慈城)之战 华尔率军横行于上海四周方圆48公里的地区。在从北京返回的英法远征军的协助下,在4个月的时间里赢得了11次胜利。之后,华尔攻击有城墙的慈溪城。当他指挥进攻时受了致命伤。
1863年,“中国通”戈登 应中国政府的要求,英国政府选派皇家陆军工兵部队的C.G.戈登上尉,接替华尔指挥“常胜军”。戈登沿大运河北上,夺取了苏州,12月4日,攻占无锡,并将起义军包围在南京。戈登对中国政府军杀害已向他投降的起义军俘虏感到极为反感,他放弃了对“常胜军”的指挥权,这支部队很快即被解散了。
1864年7月19日,南京陷落 中国军队在曾国藩总督的指挥下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但直到第二年,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余烬才被彻底扑灭。
评论:这也许是19世纪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估计在1859—1864年战争期间,大约有2000万人直接或间接地死于战祸。
1865—1881年,各地的起义被镇压 曾国藩率军镇压了捻军和苗族起义(参见第十八章→东亚→中国→地方暴动)。
1883—1885年,与法国之战 该战由法国在东京的扩张而引起。从云南派往东京的中国军队,在1883年被逐出北宁和山西,随后,法军在黑河河谷下游地区立稳脚跟。1884年5月,双方在北京的和谈失败。1884年6月23日,中国军队在北圻打败法军。8月23日,一支法军舰队冲进福州港口,摧毁了停泊在那里的一支海军舰队,同时摧毁了海军防护工事和海军军械库。随后,法军舰队驶往台湾,并于10月23日炮击基隆。那里的炮兵打退法军多次进攻,并最终于1885年3月撤离,法军立即占领了炮台。法军在淡水实施了示威行动,并攻陷了澎湖列岛,并对台湾岛实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