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分遣队被派往北京。
1900年6月10—26日,第一次解围远征 当形势变得恶化时,一支由陆战队和水手组成的约2000人的多国侵略军,其中包括112名美国士兵,在当时级别最高的军官英国海军上将E.H.西摩尔的指挥下,实施登陆。然而当其向北京进发时,在廊坊被占优势兵力的中国军队击退。该部遭受了300人的损失,被迫于6月26日返回军舰。
1900年6月17日,夺取大沽口炮台 在接到最后通牒后,警戒天津水上大门的炮台守军向外国战舰开火。战舰立即实施炮火反击,登陆部队夺取了炮台。
1900年6月20日—8月14日,北京公使馆被围攻 愤怒的人们杀死了德国公使K·冯·凯特勒(亦称作克林德——编者注)伯爵,并围攻公使馆。俄国、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的分遣队匆匆赶至大沽,在那里组建了一支多国远征军,前往北京解围(第一批美军小部队来自菲律宾群岛,还有来自于圣弗朗西斯科的增援部队)。
1900年7月14日,联军侵占天津 兵力已增至大约5000人的远征军猛攻城墙,并夺取城楼。美军第九步兵团遭受了特别大的损失,其指挥官E.H.利斯库姆被杀死。到8月4日,远征军已包括4800名俄军、3000名英军、2500名美军(辖2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1个陆战队营和1个野战炮兵连,指挥官是A.R.查菲少将)和800名法军。加上其他国家的部队,联军兵力总数达18700人。没有任命最高指挥官,战斗行动基于相互合作的原则。
1900年8月4日,联军向北京进发 联军第二次远征走陆路沿铁路和河流推进。8月5—6日,在杨村击退了一支约1万人的中国部队。之后,法军的小部队留在那里以保护联军的交通补给线。其他部队继续推进,驱逐了散乱的抵抗,于8月13日,进抵北京外城城下。俄军一马当先,立即对东便门发起仓猝进攻,结果被击退。
1900年8月14日,联军侵占北京 日军攻击西华门被击退。美军和在东便门前的俄军夺占东便门。与此同时,美军第十四步兵团的两个连攻击外城的东北角。司号兵C.P·泰特斯第一个登上城头,扯起美国国旗。中国守车被迫撤退。
1900年8月15日,联军进攻皇城 美军野战炮兵轰开了西华门,C.P.萨默罗尔中尉冒着中国军队的火力,为其炮兵标定弹着点。作为对中国政府的一项外交礼遇,联军没有立即占领皇城,但后来在8月28日,军队开了进去。
1900年9月4日—10月4日,俄军占领中国东北 这进一步打击了中国人的锐气。远逃西安的慈禧太后,于12月26日卑躬屈膝地接受了多国提出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款。
1900年9月—1901年5月,联军在北京附近的占领军 其中35%是德军部队,其指挥官是陆军元帅A.冯·瓦尔德泽伯爵。该部是9月12日才到达的。
1901年9月12日,《庚子协议》(即《辛丑条约》) 该协议由12国(应为11国——编者注)签署,这使中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其中最主要的条款是支付赔款,高达45000万两白银(约73 900万美元)。美国后来将得到的部分赔款用于支付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教育费。
评论:在中国的军事侵略行动,名义上是基于各国指挥官达成的协议实施联合行动,而实际上是不磷定的。日军和俄军只不过是在口头上遵守协议而已c假若中国军队得到很好的训练、指挥和装备,侵略行动将注定要失败。据载,英军部队中有一个中国人组成的团,他们在英军的指挥下积极地参与了屠杀同胞和侵华活动。
中国内战(1901—1925年)
1904—1905年,俄国—日本战争 该战主要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5—1910年,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西方列强以及日俄战争之后的日本,对中国的领土要求越来越大,引发了民族主义者对政府的不满,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
1911年10月,中国辛亥革命的爆发 武汉的军队发生兵变,导致了广泛的起义。武装力量总司令袁世凯在对起义进行了几次敷衍塞责的镇压之后,于12月份,也加入了这场运动。
1913年7—9月,“夏日革命” 长江流域发生暴动,袁轻易地将其镇压了。
1915年12月—1916年3月,反对复辟帝制的起义 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起义首先在云南爆发,随后扩展到全国。袁世凯宣布取消复辟,但没能完全恢复秩序。三个多月后,他死去(1916年6月6日),黎元洪继任总统。
1917年5—8月,北方军阀们的暴动 由于对黎元洪的议会政府不满,北方的军阀们举行暴动,并在天津建立与之对抗的政府。其中一个军阀张勋,他借口为黎元洪凋解而推翻了北京政府,并在7月1—12口,短时间内重建清王朝。张勋被其军事同僚们抛弃,后者占领北京,推翻帝制,强迫黎元洪辞职,推举冯国璋为新总统。
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国和奥匈宣战 中国没有参加战斗,但向法国、美索不达米亚和非洲派遣了大批劳工。
1920—1926年,军阀势力的兴起 各地军事总督和其他一些军事领导人变得几乎完全独立于中央政权。随着中央政府越来越虚弱,军阀之间进行了许多次自相残杀的争斗。
1924年1月21日,国民党召开代表大会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民族主义者云集广东,准备解放和统一全国。苏联的政治和军事顾问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大约同一时间,新的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并邀请苏联人和德国人作军事顾问。校长是年轻的将军蒋介石。
蒙古
随着中国清帝国被推翻,名义上处于库伦(乌兰巴托)的“活佛”统治下的蒙古宣布独立。在随后的几十年当中,蒙古处于混乱的状态,既受到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感染,又受到日本不断在东亚进行扩张的影响。共产主义最终胜过了试图利用虚弱的蒙古的其他相互冲突的力量。
1911年11月18日,外蒙古宣布独立 外蒙古建立了在“活佛”之下的喇嘛神权政治政府。俄国的影响不断增长,1912年11月3日,外蒙古成为俄国事实上的保护国。
1919年10月,中国重新控制外蒙古 北京的军阀政府利用由于俄国内战而造成的混乱,派遣一支小部队占领库伦,再次宣布对外蒙古的控制权。
1920年10月—1921年7月,白俄的干预和占领 1921年2月3日,R.冯·翁格恩—施特恩贝格伯爵率一支部队侵入外蒙古,将中国部队逐出库伦。但随后残暴的翁格恩—施特恩贝格建立了恐怖统治,引起了普遍的反对。
1921年3月13日,外蒙古革命临时政府建立 外蒙古民族主义者苏赫巴托尔、邓赞和K.乔巴山,在俄共的支持下,越过边界,在紧靠边界的西伯利亚一侧的恰克图成立了临时政府。一支苏蒙部队开始集结,苏赫巴托尔指挥着少量的蒙古部队。
1921年6—7月,苏蒙部队攻入蒙古 苏蒙部队打败了翁格恩—施特恩贝格,于7月6日夺取库伦。后来翁格恩…施特恩贝格被抓获并处决。名义上是苏蒙部队一部的苏维埃军队,实际上占领了外蒙古。然而,为避免与中国发生不适当的对抗,苏联在1924年5月31日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
1924年11月2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1924年5月20日,活佛去世。1924年11月2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24—1928年间,蒙古共产党完全控制了外蒙。苏赫巴托尔和邓赞去世后,乔巴山成为共产党蒙古唯一的领导人。
日本
在该期,日本参与和实施了三次大的军事行动:入侵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1901年,参见第十九章→东亚→中国→义和团运动),实施日俄战争(1904—1905年,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日俄战争),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作战行动→海上战争)。日本参与和实施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其本着自我扩张的目的,并经过深思熟虑。日俄战争是其军事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标志着日本已被公认进入了世界列强的行列。在沙文主义、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领导之下,日本的战争潜力以其可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急剧膨胀。
菲律宾
1901—1902年,菲律宾起义的继续(参见第十八章→东亚→菲律宾→菲律宾暴动的开端)  1909年3月23日,F.芬斯顿准将指挥一支在美军中服役的菲律宾部队设计抓获了阿奎纳多,彻底镇压了起义,虽然菲律宾人实施的游击战争还顽强地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然而,主要应归功于A.麦克阿瑟将军“明智而公正的统治”,使信奉基督教的菲律宾人逐渐在1902年被收服。
1902—1905年,莫罗之役 在南部岛屿棉兰老岛和霍洛(和乐)岛的交战较为激烈,持续了三年之久。J.W·邓肯上校、J.J.潘兴和F.R.麦科伊上尉,以及其他指挥官带领美军与狂热的伊斯兰教部落进行了较小但激烈的交战之后,才最终使后者屈服。
评论:为镇压菲律宾起义,美军被迫投入了10万的部队,损失是4243人阵亡,2818人受伤。菲律宾的损失是约16000人战死,约10万人死于饥荒。
荷属东印度
1900—1908年,战争的继续(参见第十八章→东南亚→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  1907年12月,荷兰殖民侵略军在阿齐打败起奋起反抗的起义军,才最终平定苏门答腊。
美洲
美国
1899—1905年,镇压菲律宾起义(参见①第十八章→东亚→菲律宾→菲律宾暴动的开端;②第十九章→东亚→菲律宾→菲律宾起义的继续)
1900年6月17日,入侵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参见第十九章→东亚→中国→义和团运动)
1900—1903年,陆军的改革 经过陆军部长伊莱休·鲁特的努力,美军分别在1900年成立陆军军事学院、1901年成立指挥和参谋学院、1903年成立陆军参谋部。
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人反对哥伦比亚的暴动(美国实施干涉,参见第十九章→美洲→中美洲→巴拿马暴动)
1906年10月2日,美军赴古巴实施镇压(参见第十九章→美洲→西印度群岛→古巴)
1907—1909年,美国舰队巡航世界
1912年,美军干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参见第十九章→美洲→中美洲→美军陆战队在洪都拉斯登陆)
1914年4月9—12日,坦皮科和韦拉克鲁斯事件 美军对墨西哥的军事行动(参见第十九章→美洲→墨西哥→美军占领韦拉克鲁斯)。
1914年8月4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美国宣布中立
1915年7月29日,美军在海地的干涉(参见第十九章→美洲→西印度群岛→海地)
1916—1917年,在墨西哥边界的军事行动(参见第十九章→美洲→墨西哥→比利亚对美国的越境袭击)
1916年11月29日,美军出兵多米尼加共和国(参见第十九章→美洲→西印度群岛→多米尼加共和国)
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美国参战)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华盛顿海军会议(参见第十九章→军事概况→裁军思想)
墨西哥
1911—1914年,革命的年代 1911年5月25日,迪亚斯总统被推翻,随后相互对立的各派领导人进行了错综复杂的战争。1913年2月22日,接替迪亚斯的F.马德罗被V.韦尔塔打败并杀死。而后者的统治(未被美国承认)亦遭到他许多对手之一的V.卡兰萨的挑战。
1914年4月21日,美军占领韦拉克鲁斯 4月9日,美国非武装的水手在坦皮科遭逮捕,随后,一支美国海军部队炮击韦拉克鲁斯,一支小型远征军登陆占领该城。韦尔塔的政府与美国断交。南美诸国努力调停。在该年11月25日,美军撤出墨西哥。
1914年8月15日,卡兰萨派占领墨西哥城 卡兰萨恢复对墨西哥的领导。
1914—1915年,萨帕塔和比利亚率众起义 割据墨西哥北部的政客E.萨帕塔和F.(P.)比利亚率众起义。比利亚曾短时间地攻占墨西哥城,但终被卡兰萨手下的A.奥夫雷贡将军逐出。4月13—15日,奥夫雷贡在塞拉亚赢得了对比利亚的最后胜利。1915年10月15日,美国政府承认卡兰萨为墨西哥总统。随着萨帕塔和比利亚对立的加剧,各自仍独立地领导着小规模的暴动,直到1919年4月10日,萨帕塔在政府军的伏击中被打死,以及在1920年7月27日,比利亚投降(参见下文)。
1916年3月9日,比利亚对美国的越境袭击 比利亚带领500入夜袭新墨西哥州的哥伦布城,攻击该城和美国的骑兵守军,在被击退前,比利亚打死14名美军和10名平民,他损失了100人。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威尔逊总统派遣正规部队和国民警卫队保护边界地区(这些部队逐渐加强至158000人,占当时美军现役部队的大部)。
1916年3月15日,美军实施惩罚性远征 奉威尔逊总统的指令,J…J·潘兴准将率1万名美军(大部是骑兵)进入墨西哥领土追捕比利亚。卡兰萨曾勉强同意,但很快即转变为公开的对抗。美军除了和比利亚的游击队进行了几次交战之外,还和墨西哥正规部队进行了几次交战,其中值得记述的是6月21日在卡里萨尔的战斗。尽管潘兴想方设法,但仍不能捕获狡猾的比利亚。1917年2月5日,美军撤出墨西哥。
1916年7月24日,“齐默尔曼密电”(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美国参战) 虽然德国试图利用墨西哥反美的倾向没有成功,但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墨两国的关系较为冷淡。
1920年4—7月,墨西哥再次爆发内战 5月21日,奥夫雷贡将军、A.德拉韦尔塔将军和P.E.卡列斯将军发动起义,推翻并杀死卡兰萨。比利亚后来向胜利者投降。9月5日,奥夫雷贡被选为总统,后来在1923年8月31日得到美国的承认。墨西哥进入稳定时期。
中美洲
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暴动 美国试图从哥伦比亚购得巴拿马运河(待议),在10月31日遭到哥伦比亚的断然拒绝。11月3日,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发生暴动,而停泊在该处的美国战舰阻止了哥伦比亚军队的镇压行动。11月6日,美国承认巴拿马独立。十天之后,美国接纳巴拿马赴美国的新任公使P.比诺—瓦里拉(先前曾就职于原巴拿马运河公司),巴拿马将现在的运河地区让与美国的条约在11月18日签署。整个事件显然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本着国家防御至高无上的利益而一手策划的。巴拿马运河将作为美国海军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实施战略转移的重要通道。
1907年2—12月,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的战争 洪都拉斯战败,洪都拉斯的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被占领。
1909……1911年,洪都拉斯内战 前任总统M.博尼利亚发动反对现任总统M.丹尼拉的暴动。双方打成平手并于1911年2月8日达成停战。10月29日,博尼利亚被选为总统,但混乱仍持续不止。
1912年1月,美军陆战队在洪都拉斯登陆 其使命是保护美国的财产。
1912年7月,尼加拉瓜内战 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以消除敌对状态并恢复自由选举。这支小部队直到1925年才撤出。
1917—1918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所有的中美洲国家都对德宣战,跟随美国参战。
1921年2—3月,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争端 双方在有争议的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但迫于美国的政治压力而没有演变成战争。
南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根廷、智利、巴拉圭、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保持中立。巴西在1917年10月26日对德宣战。巴西战舰积极地参与了反潜行动,并为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的食品。乌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和德国断交,但没有宣战。除了1900—1903年在哥伦比亚、1914年在秘鲁、1924—1925年在厄瓜多尔、1924年在巴西爆发内战或革命之外,该期,南美洲总体上比较平静。
西印度群岛
古巴
1906—1909年,美国出兵干涉古巴内政 古巴政治上的不稳定导致国内的混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借此向古巴派遣了一支由5个步兵团、2个骑兵团和数个野战炮连组成的部队。美军在没有发生各种冲突或事件的情况下,恢复了古巴的正常秩序。随后,美军撤出古巴。
1917年2—3月,古巴起义 美军在圣地亚哥登陆,以恢复秩序。
多米尼加共和国
1916年5月,美国的介入 随着多米尼加国内的混乱威胁到其偿还债务的能力,美国海军陆战队实施登陆干预多米尼加事务,美国官员还接管了多米尼加的财政。随着双方冲突加剧形势进一步的恶化,美军从11月29日开始了全面的军事占领。海军陆战队于1924年撤出。
海地
1915年7月3日,美军出兵海地 随着海地的混乱逐渐扩大,以及欧洲堵殖民国家对海地的经济要求逐渐增长,美国在9月16日宣布海地为保护国。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监督下,海地成立了一支保安队,以对抗欧洲列强的干涉和内部骚乱,海地的局势平静下来。
1918年7月12日,海地对德宣战
1918—1919年,反对美军占领的起义 起义被美国海军陆战队镇压。
 






第二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和核时代的到来


(1925—1945年)
军事概况
概论
在这段历史即将结束之际,随着1945年8月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一个崭新的战争和历史时代——核时代,带着它那独特的蘑菇云标志降临了。核力量是以它那前所未有的破坏力成为未来世界战略和外交的主宰者,还是仅仅作为军火库中又一位威力巨大的新成员呢?
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军事技术在继承先前成果的基础上以一种梦幻般的速度继续加速发展。其中几项成就特别引人注目:内燃机的完善使坦克和飞机以令人惊奇的面目进入战场;火箭武器重新登上战争舞台,它包括从最简单的手提式火箭筒到高精度的德国远程V…2飞弹。此外,电子技术的巨大发展,尤其是雷达的发明和无线电通信的改进,具有更显著的意义。
得力于以上这些技术的进步和空战具有的垂直攻击威力,过去那种将陆战和海战严格分家的现象消失了。立体战争使战略和战术直接联系起来变成了可能。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陆海空联合作战的成功,一方面依赖于民用工业和科技力量的相关部门力量发挥的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军事指挥员的能力和天分。胜利将青睐于那些善于将各种可利用的力量和资源有效组织起来的国家。
虽然武器、运输以及通信方面的进步和改良带来了作战方式的巨大变革,但是人及其合理能力,即战争中发挥武器作用的极限度是不变的。这一点将永远成为左右人类冲突中力量应用的基本原则。
最显著的发展还是联合作战指挥,它集中体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美联盟行动上。在战争中,不列颠帝国和美国的领导人、参谋部、军队以及各种资源以一种史无前例的方式结合了在一起。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联合的陆海、空军一起投入战争,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甘愿服从某一国家的领导。
在陆地和海洋上,后勤的发展使它自身成为一门科学。美国海军后勤支援部队解决了海战中一个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即舰只为了添加燃料、补充给养和维修必须返回陆上基地。随着海上列车式的快速货船和移动修理船编入舰队,过去常常需要脱离战斗数周甚至数月的后勤补给行动,如今只需几天甚至几小时即可完成。在陆上,后勤补给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诸如诺曼底海岸的人造海港'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西线战争(1944年) →盟军在西欧的进攻'、在水下和地面上延伸的可弯曲的输油管以及货运飞机的使用,都大大提高了战斗部队的机动能力。
此外,诸如美国海军修建大队、陆军港口部队和铁路、空降工程技术队等后勤部队的组建,极大地减少了日常补给品的数量,这在25年前还是部队机动能力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军事领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国家的首脑都扮演了军事统帅的角色。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既是各自国家军事计划的制定者,同时又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主席,当然并不是说他们总是做得最好。苏联(1922年12月31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苏俄改为苏联这一简称——编者注)的斯大林、中国的蒋介石和德国的希特勒都直接控制着国家的武装力量。结果,希特勒狂乱的神经质性格,正如我们将在后面看到的那样,成了德国最终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军事将领中,我们相信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似乎已经可以同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相提并论。但是这个评价却由于麦克阿瑟在二战及战后卷入政治的和个人之间的争吵而引起争议。此外,也由于我们离这些事件太近,而不能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是另外两位优秀的盟军统帅,由于取得了理所应当的辉煌胜利而使他们在盟国人民的心中赢得了神圣的地位。然而,我们相信,就实际指挥才能而言,他们既不比诸如美国的布莱德雷、英国的韦维尔、德国的曼施泰因、莫德尔、龙德施泰特和凯塞林这些杰出的集团军群司令们高明,同时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