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42年1月30—31日,毛淡棉战役 托马斯·哈顿中将的驻缅英军(2个小规模的、装备低劣的、由英军、缅甸军和印度军组成的师)遭到突袭,随即被赶出毛淡棉,死伤惨重,被追击后撒过萨尔温江。
1942年2月18—23日,锡唐河战役 日军渡过未设桥的萨尔温江,包围了英军的左翼,在日军的追击中,英军退到了锡唐河。当约有一半的哈顿军渡过锡唐河的独木桥时,后面的日军强行渡河,从侧后向桥围攻。英军立刻炸毁该桥。被切断的英军大部分突围,用木筏渡河,但丢弃了所有的重型装备。
1942年3月5日,亚历山大任指挥 陆军中将哈罗德·R.L.亚历山大爵士到达仰光,接替了哈顿的指挥权,虽然从印度调来的少许援兵使英军地面部队恢复到2个小型师,但亚历山大仍认识到他士气低落的部队现在不能挡住攻势正旺的日军。于是,他主动放弃了仰光,日军随后占领了这座都城(3月7日)。现在,缅甸这个陆疆多山、仅靠几条狭窄的小道与外界相通的国家,除了滇缅公路与中国相通之外,已与外面的世界割断了联系。
1942年3月12日,史迪威和中国军队到达 当缅甸的英军濒临崩溃之时,2月得到了蒋介石的援助,蒋立即派第五集团军、第六集团军沿缅甸公路而下(中国和日本的集团军在人数上与西方的军相当;这2个中国集团军都装备低劣,缺乏大炮、卡车和其他设备;第五集团军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指挥有力,其战斗力能与西方或者日本的1个师相比;第六集团军要差一些)。蒋还派他的新上任的美国参谋长、陆军中将史迪威来指挥这支缅甸远征军。史迪威在缅甸临时首都曼德勒向亚历山大报到。
1942年3月13—20日,重新部署卑谬—东吁防线 亚历山大在卑谬—东吁一线以南设防。该防线东至垒固,俯视萨尔温江。英国驻缅军防守右侧伊洛瓦底江河谷,保卫卑谬。中国第五集团军守卫中心地带的仰光至曼德勒公路和铁路。中国第六集团军防卫东部多山的丛林地区。善战的英军少将威廉·斯利姆抵缅甸(3月19日)接替丁缅甸军队的指挥权。
1942年3月21—30日,日军恢复进攻 经过补充装备和休整后,饭田祥二郎的军队全力向东吁的中国第五集团军发起攻击。分割包围了第二OO师。但是在英军的配合下,史迪威进行了坚决的反击,解救了被围部队。然而,在日军强大的压力下,中国军队被迫退往铁路线。同时,英军也被迫撤离了卑谬。
1942年4月1—9日,增援和准备 双方援军的同时到达导致了暂时的平静。中国第六十六集团军一部的到达使史迪威得以坚守铁路。由于日军停止了进攻,史迪威与斯利姆开始准备一次反攻。然而,饭田祥二郎也恰好得到了从取胜的马来亚—新加坡战场调来的两个经验丰富的师团增援。他欲实施一个大胆的双层包围的计划,并作好了准备。
1942年4月10—19日,仁安羌战役 日军的作战计划要求他们首先打击英国驻缅军,同时,用顽强的防守使中国军队滞留于铁路一带,对垒固的第六集团军暂时置之不理。虽然英军殊死地保卫苗地和仁安羌油田,仍不能阻止日军的进攻。第一缅甸师被切断,但英军进行了反击,中国第三十八师也攻击日军包围圈东侧,最后,斯利姆救出了该师。
1942年4月18—23日,中国第六集团军溃败 正当盟国的注意力集中到争夺油田的殊死战斗时,日军增援的第五十六师突然袭击在垒固—东枝一线的中国第六集团军。中国第六集团军被击溃。史迪威亲率强壮的第二OO师由西攻打东枝,却已不见日军踪影。日军第五十六师特意放弃其交通供应线,沿萨尔温江向北进攻铁路的终点、滇缅公路的起点——腊戊。与此同时,日军第十五集团军的剩余部分则继续保持对曼德勒以南的英军和中国军队的压力。在此的英军和中国军队因其左后翼受威胁也开始后撤。
1942年4月29日,腊戍失守 抢占腊戍之后,日军第五十六师转向西南方进攻眉谬和曼德勒。亚历山大决定放弃曼德勒,匆忙撤过伊洛瓦底江。
1942年4月30日—5月1日,曼德勒陷落 经过一夜阻击,盟军余部全部撤过埃瓦铁路大桥,该桥随即被炸毁。
地图25 入侵缅甸1942年
1942年5月,从缅甸退却 日军不断迫近,斯利姆和他的缅甸军迅速往铁定和印度边境撤退。在加里瓦进行最后一场殊死的保卫战(5月11日)之后,斯利姆带领残部渡过亲敦江进入边境山区,最后到达英帕尔。日军追至江边而止。北部和东部的中国军队也被打散,第六集团军残部撤回云南,第五集团军和第六六集团军溃散的部队迅速退却,一部分到缅北的喜马拉雅山山脚,在那里度过了悲惨的雨季,另一小部分随同大量饥饿的难民向西北撤退,翻越大山到达印度。史迪威同司令部率领100多个男女——包括美国的戈登·西格雷夫医生和他的缅甸油田医院全体职员,乘坐吉普车或步行,经过约644公里的艰苦跋涉,穿过大山丛莽到达英帕尔。
评论: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42000名英军中损失达3万人之多,其中有一半人“失踪”:这些人主要是放下武器回家的缅军士兵和后来出现在印度的逃兵。中国军队的损失无法估算,在参战的95000名中国军队中仅有1个师——孙立人(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少将所统率的第三十八师作为一个战斗整体撤回,但也遭受重大伤亡。 当士气低落的英军从铁定往英帕尔撤退,该师负责切断日军向西进犯的道路,充当后卫。日军地面部队损失总共7000人(中国远征军在此役动员的参战人数达10余万人,后撤到印度和滇西的部队仅余4万多人——编者注)。
1942年5—12月,日军巩固对缅甸的占领 随雨季的到来,日军结束了追击,开始巩固对缅甸的占领——多达五分之四的地区处于日军占领之下。至此,日军已完成其主要目标:完全切断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夺取了可作为坚强堡垒的地区,日军从此可阻止西方国家向南部资源区推进。
1942年6—12月,盟军的整编和作战计划 由于担心日军在即将到来的旱季可能发动对印度的入侵,英军紧张地为防卫做着准备。驻印军总司令韦维尔知道,在一年内他不能考虑夺回缅甸,只有到他的新组建的英军和印度军得到了充分的装备和训练之后,他才能考虑夺回缅甸。为了练兵和鼓舞士气,他计划对缅甸西北海岸线一带的若开地区发动有限的进攻,该地区被大山与其他地区隔断。与此同时,史迪威迫不及待地想打下缅甸,以便重开与中国的陆上交通。他以从缅甸越青山逃回的中国军队为核心,组建了中国驻印军。随后,翻越“驼峰”的飞机又从中国运来了援军,轮船从美国送来了武器装备。按照史迪威通过北缅甸进攻的方案,他开始修筑一条从阿萨姆的利多向东翻越青山的公路,该公路大体上是沿着北缅甸的逃亡路线而施工的。
空战
1941年12月,部署“飞虎队” 随着东南亚的战争爆发,陈纳德上校把它的3个美国志愿者飞行中队“飞虎队”(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早期→“飞虎队”),分出一个去昆明,以防备日本飞机对这个滇缅公路终点的空袭。另一中队(在英国的要求下)被派往仰光附近的明加拉顿机场,援助那里的弱小的英国皇家空军(配备的是陈旧过时的飞机)。第三中队则作为预备队,当其他中队卷入激烈战斗时,它予以援助。在第一次空战中,昆明中队拦截了从印度支那起飞的空袭昆明的日本轰炸机,击落敌机6架(12月20日),自己无一损失。三天后,日本对仰光发动了第一次空袭,由于缺乏陈纳德在中国建立的那套空中警戒系统,明加拉顿机场的“飞虎队”和英国皇家战斗机被迫在空袭中转移,然而他们仍然以微小的损失击落数架敌机(12月23日)。
1942年1—2月,仰光空战 “飞虎队”有效的截击使日军增加大批战斗机为其轰炸机护航,尽管遭受了极大损失(为从马来亚的增援所补偿),日本飞机仍继续对仰光实行定期的轰炸。美国战斗机除了要在仰光上空迎战日本飞机之外,还肩负着频繁地支援受日军重压的英国地面部队的任务,给日军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以无情地打击。与此同时,停在马圭的英国皇家轰炸机虽对日本设在泰国的主要空军基地进行一些袭击,但战果不大。到2月底,明加拉顿的英国皇家战斗机丧失战斗力,被迫退出空战,但是陈纳德的中队,由于其优异的空中战术,仅损失15架飞机(其中8位飞行员回到基地重新驾驶飞行),却击落敌机100余架。陈纳德将他的中队部署在明加拉顿机场,让飞机和飞行员保持着良好的战斗状态。
1942年3月1—20日,从马圭开始的战斗 日军地面部队向仰光推进,迫使陈纳德从明加拉顿向马圭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撤退。从马圭他继续支援英军和中国地面部队。
1942年3月21日,日军袭击马圭 日军一次突然的、大规模的空袭摧毁了马圭基地上大部分的美英飞机。陈纳德从这次灾难中只救出了3架飞机,后被迫退到中国境内的卢温以北。英国皇家空军撤回印度。
1942年4—5月,对缅甸远距离空中支援 “飞虎队”和英国皇家战斗机继续对从缅甸撤退的盟军以远距离的空中援助,但是,由于缺乏地面通讯系统,加之飞机在战场上空可利用的作战时间极短,这些行动战果不大。然而,随着一批“喷火”式飞机从英国运到,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的飞行员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同日军作战。随着缅甸的陷落和滇缅公路的关闭,集中在昆明的陈纳德的飞行队开始减少活动,以节约其日益枯竭的汽油和弹药。
1942年6—12月,飞越“驼峰” 随着通向中国的地面交通被切断,美军在中(国)缅(甸)印(度)战区司令官(应是参谋长,该战区由蒋介石任司令官——编者注)史迪威的指挥下,开始从印度东北部的基地向昆明进行远程的物资空运。由于日军在北缅甸的密支那设有空中基地,美国飞机被迫飞越西藏东南的喜马拉雅山东部,飞行高度在约6400米以上。美国飞行员给这条飞越世界最高山脉的航线取名为“驼峰”。史迪威仅有少许的运输机,所以最初的空运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新成立的由霍华德·C.戴维森少将指挥的美军第十航空队驻守印度空军基地,以保护“驼峰”基地。
中国
中国战场在1942年几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正面作战。日本忙于向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动一系列大规模的侵犯,在中国则满足于保持既占领土。中国的敌后游击队并未给日军的牢固占领构成多么严重的威胁。由于滇甸公路关闭切断了国民政府军队的微弱的物质和弹药供应,故他们无法利用这个有利战机发动进攻。当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拒绝史迪威的增加额外运输机以供“驼峰”航线空运时(因其他战区享有优先权),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良好的关系已开始恶化。同时,摩擦也在史迪威和陈纳德之间产生,陈纳德现在已是指挥美中空军特遣队(7月4日由“飞虎队”改编而来——编者注) 的准将。陈纳德要求在汽油和军火供应上,他具有优先权,而史迪威则坚持供应应在陆军和空军之间保持平衡。
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
荷属东印度
1942年1—2月,日军进攻 日军分三路进攻荷属东印度南部,首先在婆罗洲东海岸附近的盛产石油的塔拉坎岛和苏拉威西北部的万鸦老登陆(1月11日)。日军东路取道苏拉威西、摩鹿加和帝汶岛直取巴厘和爪哇。中路军通过婆罗洲东海岸的望加锡海峡向爪哇推进。西部军通过中国南海向婆罗洲和苏门答腊运动。为了给运送第十六集团军各部的船队护航,每一路日军均配有一个由重型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战斗群,并得到了强有力的陆基空军作掩护。另外,南云上将的第一航空母舰舰队也提供远程空中支援。与日军相对抗的是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由美军、英军和荷属东印度海军组成的盟军,此外还有85000名荷属东印度士兵散布在主要几个岛屿上——大部分士兵是土著人,而且对盟军缺乏忠诚。还有一支小规模的荷属东印度空军,均配备老式飞机。在占绝对优势的空军掩护下,日军从一个战略要点向另一个推进,并建立新的航空基地以确保长期的空中优势,藉此再向南迫近。
1942年2月25日,美英荷澳盟军战区司令部解体 新加坡的陷落'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和盟国海军的迅速溃败决定了荷属东印度的陷落'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海战',韦维尔的司令部被解散,他本人回到印度去处理日益恶化缅甸局势。荷属东印度军队继续承担保卫爪畦的责任,剩下来的美军、英军和澳军继续予以协助。
1942年2月28日一3月9日,爪哇之战 在飞机和军舰的狂轰滥炸之后,西路日军在巴达维亚附近登陆,接着,中路和东路日军相继登陆。荷印军顽强抵抗,但完全不敌占据陆空优势的日军。残余的荷印军队最后被迫投降,日军完全占领了荷属东印度(3月9日)。
菲律宾群岛
1942年1月7—26日,保卫巴丹 麦克阿瑟的军队在半岛的山林中呈两翼展开,温赖特的第一军居右,帕克的第二军居左,中部几乎不可翻越的纳蒂布山仅由巡逻队守卫。美军物资供应状况非常糟糕。虽然在半岛南端建起了前线军需品临时堆集处,科雷吉多岛上的军粮储存还能支撑六个月,却增加了从马尼拉人口密集区而来的难民的吃饭问题。日本海空军司令部阻止了盟军的救济。美军司令部立刻规定按口粮定量的半数发放。日军对美军两翼的进攻均被击退,但是日军的渗透部队,越过了纳蒂布山,美军阵地有被切开的危险。经过殊死战斗后,麦克阿瑟撤回到离半岛尖端约24公里处的预设阵地。
1942年1月26日—2月8日,日军第二次攻击 当正面的猛烈攻击被打退时,日军随之在西海岸美军防线之后实施两栖登陆,形势变得十分严峻(1月23—26日)。在美军摩托鱼雷艇的骚扰和科雷吉尔炮兵部队的支援下,美军通过反击将日军击退(1月29—2月13日)。本间雅睛从前线撤回,等待本土援军的到来。
1942年3月11日,麦克阿瑟离职 尽管极不情愿,麦克阿瑟还是遵从罗斯福的强制命令:去澳大利亚担任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之职。他乘坐鱼雷快艇和B—17飞机安全到达目的地(3月17日)。
1942年3月11日—4月2日,消耗战 温赖特和爱华德·P,金少将接替巴丹岛军队的指挥权。尽管他们多次成功地打退日军的进攻,唤起了军队高昂的士气,然而军队的实力却遭到的重大削弱。口粮只能按原来的四分之一配给,严重影响了士兵的健康,致使热带病流行。到3月底,大约有24 000名官兵住进战地医院和疗养所。
1942年4月3—9日,日军突破 本间雅睛在得到援兵、重新装备之后,首先用飞机和大炮进行连续不断的轰炸,然后开始大举进攻。日军首先突破美第二军的右侧防线,迫使美第二军在48小时内后退16公里。左翼的美第一军也退向海边,美军的反攻被轻易击退。美第二军瓦解,金无条件投降。日军虽然允许大批菲律宾民兵回到家园,却逼使正规军,包括美国人和菲律宾人——以残忍、兽性的方式——进行约145公里的“死亡行军”,到达圣费南多俘虏营。在巴丹战役中损失的美军和菲军约有2万人以上,不包括逃兵、派往科雷吉多的分遣队和那些进入丛林中成为游击战中坚力量的为数不多的勇敢战士。他们战斗至战争结束。
1942年4月10日—5月3日,其他岛屿 麦克阿瑟离开前,指令防守宿务、帕奈、内格罗、莱特和萨马的布雷德福·G.奇诺恩准将准备进行游击战,而威廉·F.夏普准将和其大部队在棉兰老岛阻止日军的登陆。本间雅睛调集两支相当于旅级规模的特遣队向南突击,一支特遣队夺占宿务岛(4月10日),另一支占领帕奈岛(4月16日),守军退至山上要塞。另一支日军在棉兰老岛登陆(4月29日—5月3日),将夏普的盟军逐人山区。
1942年4月10日—5月6日,科雷吉多灾难 马尼拉湾口的堡垒和其卫星岛上的要塞配有大口径的火炮,它们对保卫巴丹岛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现在所有的日军飞机和大炮从巴丹和甲米地对这里的钢筋混凝工事进行连续不断的轰击。除了德拉蒙堡的14英寸(约36厘米)口径的炮台——被誉为“混凝土战列舰”——之外,所有其他炮台均暴露在日军飞机和炮火下。设在科雷吉多岛的唯一掩体是深人马利塔山岩石里的坑道,那里设有后方司令部和医院。日军的炮火毁坏了所有其他的设施。
地图26 巴丹和科雷吉多
1942年5月5—6日,科雷吉多岛陷落 晕头转向的守军在海滩与登陆日军遭遇,他们的155毫米口径炮和驳船炮给进攻者以极大的杀伤,然而2个营的日军在岛屿南端获得了立足点。在盟军粮食耗尽、饮水仅剩下不到二天的用量时,温赖特无条件投降。在本间雅睛的蛮横要求下,投降者包括了在菲律宾的所有美军。美军的损失是:2000人伤亡,11500人被俘。日军在最后一次攻击中损失超过了4000人。依照温赖特的命令,夏普在棉兰老岛投降(5月10日),奇诺韦恩在帕奈岛投降(5月18日)。但是,单个的和小股的美军和菲军坚持进行了三年的游击战。
评论:第一次菲律宾战役,其结果从一开始就已预先决定。它是守军官兵技能、勇气和决心的赞礼。此役拖延日军的战争时间表达五个月之久,在这期间,美国重整了其力量。在日军的作战计划及战役实施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失误就是完全错误地估计了菲律宾人民的抵抗力。在日军所有其他的主战场中,那里的土著居民对保卫战既不关心也缺乏忠诚,日军满以为菲律宾也不例外,只有麦克阿瑟的美军会作抵抗。事实上,菲律宾正规军同美军一样,保持了军队优良的传统。缺乏训练和装备的菲律宾民兵在第一阵惊慌后很快镇定下来,在一夜之间几乎变成了战场老手。绝大部分的菲律宾人民在战役中和之后的游击战中都给以了忠诚的支持。游击战不断骚扰侵略军,直到战争结束。
巴布亚岛、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
1942年1—3月,日军抵达 日军第四舰队的两栖作战部队,击溃了澳大利亚军短暂而顽强的抵抗,占领了卡维思和拉包尔,后者成了日本在太子洋西南部的主要海军和空军基地。2月,日军控制了新不列颠岛。随后日军占领了巴布亚岛的萨拉莫亚和莱城两地(3月6日)以及布干维尔的据点(3月13日)。
1942年5—7月,日军扩大占领范围 日军扩大在所罗门群岛中部和南部的控制范围,通过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建立基地,修筑机场,日军的攻势达到了顶点(6月6日)。虽然未能控制珊瑚海,日军却开始夺取巴布亚南部的主要城市莫尔兹比港。他们首先占领了戈纳(7月11日),随后夺取了布纳。所有在巴布亚岛、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地面的战斗都是由陆军中将今村均指挥的第八方面军进行的,其司令部设在拉包尔。为了回敬日军对莫尔兹比港的空袭,新组建的盟国空军对日军基地进行了袭扰。
1942年6—7月,战略分歧 美国海军在中途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之后,陆军上将麦克阿瑟和海军上将欧内斯特·J.金(华盛顿新任海军作战部长)极力主张对俾斯麦岛至新几内亚岛一线发动攻击,以解除日军对美国至澳大利亚供应线的威胁。然而金主张由海军来完成对所罗门群岛到拉包尔的控制,而麦克阿瑟则认为该由陆军来完成占领拉包尔的任务。这种性格和妒忌所引起的冲突最后得到了和解。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7月2日)进行三个侧面的作战:由海军中将罗伯特·L.戈姆利(在尼米兹帐下负责南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夺取所罗门群岛南部,由麦克阿瑟抢占所罗门群岛剩余部分,以及新几内亚岛的西北海岸。麦克阿瑟的最终目标是占领拉包尔,然而他最初的行动,因日军连续的进攻而耽误。
巴布亚战役(1942年7月—1943年1月)
1942年7月21日—9月13日,向莫尔兹比港推进 日军安达二十三中将的第十八集团军一部,从戈纳迫近巴布亚岛,赶走当地盟军,跨过崎岖不平的科科达小路,占领了通向欧文·斯坦利山脉的要道(8月12日)。接着,日军继续向前推进,到达离莫尔兹比港仅约48公里的地方,在这里遭到澳大利亚的埃德蒙·F.赫林少将所率领的澳军和美军的顽强抵抗。部署在当地的空军凭借空中优势配合作战,挡住了日军的攻势。
1942年8月25日—9月5日,米尔恩湾战役 日军相当于1个团的兵力在该湾登陆,被澳军遏制并击退。
1942年9—11月,沿欧文·斯坦利山脉退却 日军一方面迫于盟军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服从今村的防守命令,他们顽强地通过山脉退却,澳军第七师和美军第三十二师尾随追击。盟军最后被大量的丛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