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集团军运送非作战物资的协议。
1973年11月11日,埃及和以色列达成交换战俘协议 在达成确定停火线的协议后,埃及和以色列的军事代表在101公里处又达成了交换战俘协议,其中包括241名以色列战俘和8031名埃及战俘。交换战俘之后(11月22日完成),由于未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军队脱离接触的办法,双方的会谈陷于破裂(11月29日)。
1973年12月21……22日,日内瓦和会召开首次会议 埃及、以色列、美国和苏联的代表同意埃及和以色列继续在日内瓦讨论双方军队脱离接触问题(12月26日)。
1974年1月18日,以色列和埃及达成《军队脱离接触协议》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一周内奔波于以色列和埃及之间(1月11……17日),进行频繁的“穿梭外交”活动。在他的努力下,双方达成了这个协议。根据该协议,以色列军队将在40天内从其桥头阵地撤至运河以东15……20公里处的战线上。埃及军队仍留在运河东岸一个5—8公里宽的缓冲区,由联合国应急部队负责巡逻。该协议使以色列控制了吉迪和米特拉山隘。以色列从1月24日开始撤军,3月4日撤完。
1974年2月28日,美国和埃及恢复外交关系 双方曾在1967年6月6日断绝了外交关系'参见第二十一章→六天战争(1967年6月5—10日)→双方的兵力→对美国参与以色列进攻的指控'。
1974年2—5月,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消耗战争” 显然,这是叙利亚采取的向以色列施加压力,迫使其在戈兰高地作出领土让步的一种战术:叙利亚军队用火炮和轻武器沿库奈特腊和大马士革之间的整个停火线与以色列军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斗。
1974年3月18日,阿拉伯国家解除了对美国的石油禁运 7个阿拉伯产油国中多数投了赞成票,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投了反对票(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沙特阿拉伯→沙特领导石油禁运)。
1974年4—5月,巴勒斯坦人发动猛烈的游击战 为向以色列施压,巴勒斯坦游击队多次越过黎巴嫩和以色列的边界,对以色列发动自杀式袭击。其中最著名的是对谢莫纳村(4月11日)和马阿洛特(5月15日)的攻击。为了报复,以色列飞机轰炸了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基地和营地。双方平民所遭受的生命损失,进一步加剧了阿拉伯和以色列的敌对。
1974年4月18日,埃及放弃对苏联军事装备的依赖 埃及总统萨达特宣布,苏联已经有半年时间没有应埃及的请求,重新向埃及供应武器装备了,而且苏联所提出的向埃及恢复供应武器的条件,是其“施加政策影响的一种工具”,因此埃及“不能接受”。这样,萨达特总统结束了18年来埃及依靠苏联提供武器装备的局面。
1974年5月31日,以色列和叙利亚达成军队脱离接触协议 经过基辛格在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32天的穿梭外交活动,以色列放弃了1973年十月战争中从叙利亚夺占的一切领土,还放弃了1967年占领的两个狭小地带,包括库奈特腊镇。双方的军队限制在新停火线各自一侧的地带内,中间设立一个狭窄的缓冲区,由联合国紧急部队巡逻。
朝鲜战争
背景
日俄战争后(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的主要战争→日俄战争),朝鲜被日本吞并。开罗会议(1943年12月1日)上,盟国允诺要恢复朝鲜的自由。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中又重申了这个决议。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时'参见第二十章→太平洋海军力量比较→对日作战行动(1945年)→日本的崩溃',盟国匆忙达成协议(1945年8月15日),武断地把北纬38°作,为分界线,以北由苏联接受驻朝鲜日本军队的投降,以南的日军则向美军投降。日军的投降没有发生什么摩擦,之后苏美便把38°线当作政治边界。关于通过全国范围的自由选举成立独立的朝鲜政府的问题,双方在两年中都未能达成协议。在38°分界线以南地区,大韩民国成立(1947年8月15日),以汉城为首都。北部地区,以平壤为首都,还组建了一支朝鲜军队。
双方的实力
朝鲜有一支训练有素、苏式装备的军队,编为10个师和1个用苏式F…34中型坦克组建的坦克旅以及一些支援部队,共计13万人。军队的骨干是大约25000名参加过中国东北战役的老兵'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中国(国民党政府)→中国东北的作战行动)。空军有180架苏式的“雅克”飞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型号。此外还有10万名受过训练的后备役人员。
韩国军队(略强于一支国民治安部队)大约有10万人,编为8个师和少量炮兵支援部队。这支军队缺少中型和重型火炮、坦克、作战飞机,也没有后备役部队。双方几乎都没有什么海上力量。
1950年的作战行动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在崔庸健元帅的指挥下,朝鲜军队(7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和支援部队)分成4路纵队越过38°分界线,突袭汉城。朝鲜军队的行动达成了突然性。其强大的攻势,粉碎了汉城地区韩国4个师的部队进行的分散抵抗。在攻击中,朝鲜还通过无线电广播宣称将进行“全民防卫”,以对付韩国的入侵。朝鲜的目标是占领汉城和整个朝鲜半岛南部。
1950年6月25—30日,联合国和美国作出反应 在联合国“紧急会议”上(苏联抵制安理会,没有派代表与会否决这一行动)。安理会呼吁立即停止敌对行动,朝鲜军队撤走,并要求联合国成员国予以协助。哈里·杜鲁门总统(6月27日)命令指挥远东美军的麦克阿瑟将军出动空军和海军支援和掩护韩国军队的防御。麦克阿瑟对朝鲜沿岸实施海上封锁并向韩国军队提供空中支援。由于汉城陷落,麦克阿瑟经过亲自侦察(6月28日)后向总统报告,称即使得到美国的空中支援,韩国军队也无法阻止朝鲜的“入侵”。于是杜鲁门批准动用美国地面部队(6月30日)。
地图04 “联合国军”的攻势1950年6—9月
麦克阿瑟的兵力 除了美国第七舰队的舰只和远东空军(8个半作战大队)外,美国地面部队(多数驻在日本)有4个未满员师,编成2个基干军。步兵和炮兵部队在人员和火炮方面各自只达到三分之二的实力,而且缺少反坦克武器。军所属部队也没有中型坦克、火炮和其他支援兵器。
1950年6月30日,美军开始向朝鲜调动 第二十四师(师长是威廉·迪安少将)开始分批由海路和空路进入朝鲜,另外2个师随后跟进。
1950年7月5日,史密斯特遣队 美军1个未满员的营(2个步兵连)和1个炮兵连在查尔斯·史密斯中校指挥下,在乌山附近与韩国军队会合(7月4日)。次日早晨,朝鲜军的1个师和30辆坦克发动进攻,韩国军队溃逃。史密斯特遣队被围。他们坚持了7个小时后弹药耗尽,残余部队抛下所有装备夺路而去。
1950年7月6……21日,迪安的迟滞作战 为尽快争取援兵,迪安将军把该师的余部投入战斗,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朝鲜军队的推进,并利用地形争取时间,而第一骑兵师和第二十五师正从日本赶来。当朝鲜军队从3个方向对第二十四师发动强攻时,在大田为期5天的战事(7月16……20日)告一段落。第二十四师余部撤退,而亲自指挥后卫部队作战的迪安师长被俘。其被打垮的部队被第七骑兵师营救(7月22日),而在其右翼的第二十五师会同改编后的韩国数个师,减缓了朝鲜军队向中部和北部的推进。
1950年7月7日,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联合国军”司令部总司令 联合国安理会要求成立一个统一指挥部,由一名美国军官指挥。应这一要求,杜鲁门总统作出上述任命。
1950年8月5日—9月15日,釜山环形防御 沃尔顿·沃克中将指挥改编成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在沿洛东江延伸出的一条摇摇欲坠的战线上稳定丁防御。这里向北距对马海峡约145公里,向东距日本海约97公里。这一地区位于朝鲜半岛的东南端,包括釜山这一可以利用的港口。在北部,韩国军队5个得到重新装备但仍惊魂未定的师企图牵制进攻者。而西侧被美军占据。此时这支美军包括2个步兵团和1个陆战旅。朝鲜军队在这里不停顿的进攻所造成的压力有所减弱。第七舰队保护着海面两侧并干扰朝鲜军队在沿岸的调动,而远东空军(增编了1个澳大利亚大队)和海军舰载机则猛烈攻击朝鲜军队的交通线并向地面部队提供急需的近距离支援。借助内线优势,沃克将军得以在朝鲜军队蚕食其防线时,将机动预备队抽调至防线内的各据点。朝鲜军队对洛东江的几次突破都被挫败。在北部,朝鲜军队推进了约32公里(8月26日)后也受阻。此时崔庸健的部队估计有14个步兵师,并得到几个坦克团的支援。他们仍在环形防线周围发动了多次缺乏协同的攻击。在北部,朝鲜军队3个师的进攻(9月3日),迫使“联合国军”将其在庆州以北的全部预备队(第二十四师)投入战斗。这时英国第二十七步兵旅赶到(9月14日),接替了撒至别处作战的美军陆战旅担负的任务。
1950年9月15—25日,仁川登陆 黎明时分,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指挥的美国第十军在仁川危机四伏的海滩上登陆。这里位于汉城以西、战线以北约242公里的西海岸。尽管两天的轰炸已警告过汉城及其周围的几支朝鲜分遣队,但美军的行动仍达成丁战略上的突然性。第一陆战师击溃朝鲜军队微弱的抵抗,占领了金浦机场(9月17日)。第七步兵师和随后登陆的海军陆战部队向南攻击,切断了向南部的朝鲜军队运送补给的铁路和公路,并包围了汉城。
1950年9月15……25日,美军从环形防线突围 与此同时,第八集团军以第一骑兵师为先头部队开始突围。由于补给供应被切断,腹背受敌,崔庸健的朝鲜军队崩溃了。韩国军队重回汉城时,第一骑兵师和第七步兵师会合。
1950年9月26日,美军占领汉城 朝鲜军队向道路不通、崎岖不平的乡村撤退,125000人及其大部分装备被俘获。
地图05 “联合国军”的攻势1950年9—11月
评论:从计划、实施及结局来看,仁川登陆都是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战略出击。朝鲜军队被打败。第八集团军还在釜山坚守着一块不稳定的立足点时,麦克阿瑟已下定了决心。8月12日,麦克阿瑟的参谋人员受命为行动做准备,他们用一个月就完成了一般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麦克阿瑟坚持己见,消除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疑虑(从技术上讲,仁川地区最不利于两栖作战),而且他还得到了他所要求增派的1个陆战师的大部(该师的1个旅已归麦克阿瑟指挥,他们从釜山环形防线赶来)。第七步兵师是麦克阿瑟的驻日占领军中最大的一支部队,该师序列中还有5000多名匆匆赶赴日本与该师一起训练过的韩国士兵。这次登陆的成功取决于以下因素:①美国海军能提供充足的水上运输;②沃克的第八集团军在受到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仍能坚守釜山的环形防线,直至登陆完毕;③选择了攻击的最佳时机(30米的潮汐落差使得每24小时中只有6小时可以利用海滩)。
1950年10月1日—11月24日,美军向鸭绿江推进 杜鲁门总统指示麦克阿瑟越过38°线向北推进。韩国军队越过了38°线(10月1日),第八集团军随后跟进(10月9日),留下2个师在南部地区保卫釜山交通线,并打击朝鲜军队的剩余力量。军事行动面临的严重障碍就是“联合国军”的飞机决不能飞越鸭绿江以北的禁令。在空降部队(第一八七空降团)和地面部队的联合进攻下,朝鲜首都平壤陷落(10月20日)。韩国第六师进抵鸭绿江边的楚山,其他韩国部队在其后呈扇形展开。这时,其他盟国的象征性部队已归第八集团军指挥,并编人美军师属部队,计有1个土耳其旅和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荷兰及泰国的数个营。
1950年10月15日,威克岛会议 杜鲁门总统和麦克阿瑟在威克岛商讨战争方针问题。此次会议后来成了参议院调查的问题,并导致麦克阿瑟将军被解职(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1951年的作战行动→麦克阿瑟被解职)。
1950年10月16—26日,美国第十军调至东海岸 该军乘船向东海岸的元山调动(10月19日),那里已被韩国第一军占领。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朝鲜军队在元山港口周围布下了最新型的苏制水雷。由于要扫雷,迫使该军推迟7天才得以登陆。
1950年10—11月,中国的介入 北京已发出警告,一旦“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即北纬38°线),则进行干涉。据报中国军队已在鸭绿江以北地区大量集结。面对战场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沃克召回了其第八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并暂时固守清川江一线。
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和面临的问题。麦克阿瑟的企图是沿半岛全线推进,以第十军在东岸,第八集团军在西岸,形成合围态势。第十军向西推进至鸭绿江,并将边界以南的所有敌军赶入第八集团军的火力之下。由于荒芜、崎岖的中部山岳妨碍互相支援,两支部队独立作战,由麦克阿瑟在东京直接控制和协调两军的行动。阿尔蒙德的第十军现下辖美军第一陆战师、第三、七师和韩国的第一军(第三师和首都师)。第八集团军辖9个师的兵力,编为3个军:由左至右依次为美军第一和第九军以及韩国的第二军。整个司令部的总兵力约为20万人,或许还要加上后方的15万多名支援保障人员。除了韩国的几个军外,还有21 000多名韩国部队配属或编人美军部队。
麦克阿瑟认为中国是在讹诈,除非本土遭入侵,否则中国不会介入冲突。他在威克岛向杜鲁门表达了看法。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持同样看法。而现在中国军队进入了朝鲜。麦克阿瑟认为,暂停推进会违背他下达的“歼灭朝鲜武装力量”的命令,应继续大胆推进,摸清战场形势。他的这一决心得到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特别批准。同时,广泛分布在辽阔战线上的第九军已向北突进,韩国军的首都师已进抵沿海的清津;美军第七师也抵达鸭绿江边的惠山。
1950年11月24日,第八集团军向前推进 麦克阿瑟开始实施“武装侦察”。
1950年11月25……26日,中国军队反攻 第八集团军在实际未遇什么抵抗的情况下推进了24小时后,突然遭到大规模攻击,其主攻方向指向美军部队的右翼。约18万人、编为18个师的中国军队,重创并打垮了韩国第二军,打击了第九军右翼的美军第二师,并对整个第八集团军形成合围的威胁。美军第二师试图保护其右翼,但在军隅里遭到伏击。该师以行军队形通过一个峡谷时陷入了中国军队的包围圈,在竭力突围的过程中损失了约4000人和大部分火炮。沃克将其预备队美军第一骑兵师、土耳其旅和第二十七英联邦旅投入战斗。他们摆脱了中国军队的包围,土耳其旅遭受的损失尤其惨重。第八集团军竭力以较完整的队形突围。到12月5日,第八集团军完全摆脱了中国军队的包围,其右翼也得到了保障。中国军队的进攻势头也开始减弱。但在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则是门户洞开,必须要构筑较坚固的防御阵地。因此,沃克将其部队撤至“三八线”一带,这里略靠汉城以北,在11月24日的战线以南约210公里一带。这样,这年年终第八集团军又面临着共产党军队的一次新攻势。
1950年11月27日—12月9日,第十军后撤 在东部战区,另外一支12万人的中国军队沿长津水库两侧推进,包围了美军第一陆战师,猛攻美军第三师和第七师一部。韩国军队根据阿尔蒙德的命令仓促撤退,但没有遇到多大的干扰。由于共产党部队的攻击直指兴南和元山这两个港口,“联合国军”有被分批歼灭的危险,麦克阿瑟下令全军后撤。海军运输舰只赶赴这两个港口,还构筑了环形防御阵地,由第三师、第七师一部驻守。而奥利佛·史密斯少将指挥的第一陆战师则在严寒之下固守长津水库以南地区,由于被共产党军队的8个师包围,奥利佛·史密斯将军向他的部队宣布,他们无路可退,只能“向别的方向进攻”。于是,该师在远东空军的支援下向东南方向的兴南攻击前进。共产党军队摧毁了该师车辆和坦克的必经之路——一个山谷中的唯一一座桥梁。这时,空军空投了架桥器材,该师才得以继续向南推进。当第三师的救援部队与该陆战师在兴南环形防线外会合时,为期13天的追击战才告一段落(12月9日)。
1950年12月5……15日,第十军撤离 尽管共产党的军队不断向兴南和元山这两个港口的环形防线发起攻击,但部队从空中和海上的疏散仍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着。空军和海军舰载机以及海军炮火的支援,加快了部队最后的疏散。在这次疏散中,海军总共运送了105 000名韩国和美军部队以及98 000名难民,还运送了约35万吨物资和17 500部车辆。远东空军疏散了3600人的部队、200部车辆和1300吨物资。抵达釜山后,第十军划归第八集团军指挥,成为该集团军的战略预备队。
1950年12月23—26日,沃克卒,李奇微接任 沃克在车祸中丧生,他的职务由马修·B.李奇微中将接任。麦克阿瑟委任他指挥在朝鲜的一切地面作战行动, 自己仍保留对所有地面、空中和海上作战的指挥权。
评论:“联合国军”在朝鲜遭到了一次严重的失败。麦克阿瑟的批评者们立即责备他在一条战线上的两个孤立战区同时推进,而且没有采取充分的警戒措施,致使中国军队的进攻达成了极大的突然性。而麦克阿瑟的支持者则进行反驳,指出地形的性质使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军无法保持密切的地面联络,也无法互相支援。他们还责备联合国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共产党军队进攻前制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地面作战计划,而且严禁在鸭绿江以北实施空中侦察。麦克阿瑟遇到的问题还有,他迫切要求允许轰炸鸭绿江上的桥梁以及距符拉迪沃斯托克仅约560公里的朝鲜重要的进口港罗津,通过这个港口,苏联的战争物资得以畅通无阻、源源不断地运进朝鲜。但麦克阿瑟的这些要求遭到拒绝,最后只是批准轰炸鸭绿江上的南端桥梁。这是极为冒险而实际上又不起作用的行动,因为要轰炸这些桥梁,“联合国军”的飞机必须平行飞到鸭绿江,这样就暴露在中国军队的防空炮火之下,也易于遭到共产党军队战斗机的攻击。这些桥梁的交通运输几乎末被切断。
从这次失败中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是,美军必须重新学习步兵运用火力和进行机动作战的基本知识。在作战中,他们发现自身离不开道路,也过于依靠坦克、火炮和飞机的火力支援。而另一方面,装备轻便的中国军队,则采用机动作战、奇袭和潜伏等灵活的战术,活跃在崎岖不平的山区,以弥补其火力不足的弱点。他们在黑夜活动,发起攻击;在白天进行伪装、隐蔽。他们的攻击遵循相同的作战样式,即渗透、合围和伏击。他们的正面突击实际是用小部队发动进攻,却能突入纵深。每次交战他们一开始都利用小分队机动作战,使这场战争成了排长进行的战争。这样,“联合国军”的火力优势一直得不到最有利的发挥。
1951年的作战行动
1951年1月1—15日,共产党军队的第二次进攻 经过长期的策划和准备,共产党军队于黎明时分越过三八线发动进攻,其主攻方向在东西部战区。约40万名中国军队和重新组建的10万名朝鲜军队,将拥有20万人的第八集团军几乎赶回了汉城(1月3日),接着向东大规模突击,在曾坪水库地区击溃了美军第二师两翼的韩国数个师,美军第二师经过激烈的战斗和李奇微投入预备队(第三和第七师)才得以脱身。
1951年1月4日,撤离汉城 这是韩国首都第三次易手。经过地面部队的顽强抵抗,以及远东空军实施近距离支援并阻断共产党军队现已暴露的交通线后,才逐渐阻止了共产党军队的进攻势头。美军的阵线最后稳定在三八线以南约81公里处——从西岸的平泽到东岸的三陟一线(1月15日)。
1951年1月25日……2月10日,“联合国军”反攻 李奇微发动了一系列目标有限的进攻,逐步向北推进。共产党军队在砥平里和原州附近发动反攻(2月11—18日),阻止了“联合国军”在中部地区的推进,但在西部地区,“联合国军”进抵汉城郊区。
1951年3月7……31日,“撕裂者”行动 这次行动的目的首先是使敌人遭受伤亡,其次是救援汉城并消灭共产党军队在春川的大型补给基地。“联合国军”在中部的主攻迫使对方后退,并在汉城以东越过汉江。
1951年3月14日,收复汉城 第一军的巡逻队发现共产党军队已放弃该城。接着中国军队加强了抵抗,但“联合国军”的1个加强团(第一八七空降团)在汉城以北约40公里处的汶山实施空降(3月23日),迫使共产党军队全线后退。第八集团军大致推进到了原来的战线——“三八线” (3月31日)。这时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决定进一步向“铁三角”(铁原—金化—平康)地区推进,这里是中国军队的主要集结地和补给地,也是其交通枢纽。
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解职 杜鲁门总统解除了麦克阿瑟将军对“联合国军”和远东美军的双重指挥权。任命李奇微接替他的职务。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