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欧共产党集团内。
1947年3月4日,挪威拒绝了苏联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提出的要求 苏联要求得到建立一个军事基地的权力。
1947年7月7日,苏联拒绝了马歇尔计划
1948年4月6日,与芬兰签署条约 双方同意结成为期10年的同盟。
1948—1949年,柏林封锁(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西德→柏林封锁)
1948年6月,与南斯拉夫发生纠纷 在激烈的互相指责中,南斯拉夫退出了苏联集团(参见第二十一章→东欧→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与苏联的危机)。
1949年9月23日,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此举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
1950—1953年,朝鲜战争 在朝鲜战争中,苏联支持朝鲜和中国(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1950年的作战行动)。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卒 他的权力由格奥尔基·马林科夫、拉甫伦提·贝利亚和尼基塔·赫鲁晓夫组成的三驾马车所继承。明显企图夺权的贝利亚,后来被他的同事(得到军队的支持)推翻(7月)并处决(12月23日)。
1953年6月16—17日,镇压东柏林暴动(参见第二十一章→东欧→东德→东柏林和东德的反共暴动)
1953年8月12日,苏联爆炸其第一颗氢弹
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参见第二十一章→东欧→苏联集团和华沙条约国家)
1955年12月28日,苏联宣布削减国防预算 后来(1956年5月14日)又宣布到第二年,武装部队将裁减120万人。
1956年2月14—25日,非斯大林化 在莫斯科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当时无疑已是苏联领袖的赫鲁晓夫,抨击对斯大林的怀念,并在某种程度上使苏联及其有关国家生活和政府政策变得开明起来。出现了一次动荡的浪潮。
1956年6月6日,布尔加宁要求西方减少在西德的驻军 艾森豪威尔总统拒绝了苏联总理的要求(8月7日)。
1956年6月28日,波兰暴动(参见第二十一章→东欧→波兰→波兹南暴动)
1956年7月10日,指控美国军用飞机侵犯朝鲜 苏联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指控,美国予以否认。
1956年10月23日—11月4日,匈牙利暴动被苏联军队平定(参见第二十一章→东欧→匈牙利→苏联大规模出兵)
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空间探索中的胜利 苏联人造卫星“人造卫星一”号首次成功地进入太空。它确立了苏联在空间探索中的优势,这种优势正受到起步晚但在努力追赶的美国的挑战,而且到本时期末也许能赶上。这颗卫星的发射还表明苏联在远程火箭方面的军事优势,尤其是在其火箭助推器的功率上。
1958年3月27日,赫鲁晓夫独掌大权 把总理布尔加宁赶下台后,他实际上成了独裁者。
1960年1月20日,苏联在弹道导弹方面取得进展 苏联宣称它向太平洋中部约2公里的目标范围内发射了一枚射程达7752海里的导弹。
1960年5月1日,U…2事件 部署在俄罗斯中部的苏联防空导弹,击落了一架由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驾驶的U…2侦察机(参见第二十一章→北美→美国→飞越苏联上空的侦察机被击落)。
1960年5月17日,赫鲁晓夫破坏最高级会议(参见第二十一章→北美→美国→巴黎高峰会议中断)
1961年4月12日,首次载人太空飞行 苏联少校尤里·加加林成为遨游太空的第一人。在绕地球飞行一周后,他安全降落在苏联境内。
1961年8月12—13日,柏林墙建立(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西德→柏林封锁)
1961年12月9日,苏联的超级炸弹 在苏联延期进行的一系列试验结束时(参见第二十一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裁军活动→苏联开始大气层核试验),赫鲁晓夫公开吹嘘,苏联拥有威力超过1000万吨当量的核炸弹。美国对放射性微粒的分析似乎证实了这种说法。
1962年10月17日,赫鲁晓夫披露苏中关系出现裂痕 在莫斯科召开的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主要通过抨击阿尔巴尼亚在意识形态上和中国结盟,透露出苏中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
1962年10—11月,古巴导弹危机(参见第二十一章→北美→美国→古巴导弹危机)
1963年7月25日,《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参见第二十一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裁军活动→《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4年10月12日,首次搭载多人的宇宙飞行 苏联将载有3人的宇宙飞船送入轨道,该飞船沿轨道飞行了16圈。
1964年10月14—15日,赫鲁晓夫被免去苏联领导人的职务 列昂尼德·I.勃列日涅夫和阿列克塞·柯西金接替了他的职务。
1964—1974年,与中国发生边界冲突(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中华人民共和国→沿中苏边界境线发生零星冲突)
1967年11月3日,苏联的分级轨道轰炸系统 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在一份声明中披露了该系统的发展情况。他说,该系统可从轨道位置向地球上的目标发射核武器。麦克纳马拉说,美国已拒绝建立这一系统,而且不相信该系统会给苏联带来优势。
匈牙利
1945—1947年,建立起共产党政府。此后共产党政权一直没有受到挑战,直到赫鲁晓夫发表否定斯大林的言论(参见第二十一章→东欧→苏联→非斯大林化)后,1956年才出现了波及整个东欧的反抗浪潮。
1947年5月30日,共产党政变 费伦茨·纳吉总理的政府被推翻。
1956年7月18—22日,共产党政府内部的整顿 这表明党内、国内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不安定因素。
1956年10月23日,焊发暴动 这是由于安全警察企图镇压布达佩斯的示威而引发的。苏联占领军向示威者开枪(10月24—25日)。革命委员会的活动遍布全国。在立宪会议上,形势意外突变,共产党政府被推翻(10月25日)。同时中间派共产党人伊姆霍·纳吉建立了一个亲西方的政府。被剥夺共产党总书记职务的格罗·埃诺要求苏联派兵。包括匈牙利共产党军队和苏联军队参加的战斗遍布全国。
1956年10月28日,纳吉宣布苏联同意撤军 之后,战斗暂时干息下来。
1956年11月1……4日,苏联大规模出兵 苏联采取了突然袭击的行动,派遣约20万人的军队,2500辆坦克和装甲车包围了布达佩斯。纳吉呼吁联合国予以帮助。苏军发动了进攻,抓获了纳吉及其政府成员(11月4日),并横扫了整个布达佩斯。战斗中有近25000名匈牙利人和7000名俄罗斯人被杀。
1956年11月5……30日,骚乱和战斗 到月底,10万多名难民逃往西方。
波兰
自1947年后波兰就是一个苏联的卫星国。
1949年,俄罗斯人指挥波兰军队 苏联元帅康土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就任国防部长和波军总司令。
1950年6月7日,与东德达成边界协议 双方承认奥德—尼斯河边界线为正式边界。
1956年6月28……29日,波兹南暴动 暴动被苏军镇压,死亡50多人,数百人受伤,另有1000多人被投入监狱。
1956年10月,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担任总理 这位中间派波兰共产党领导人获释并恢复党的领导地位。此举缓解了紧张局势和民众的反抗,改善了国内生活条件,并使苏联放松了控制。哥穆尔卡对赫鲁晓夫关于民主化进程太快的警告置之不理。红衣主教维欣斯基获释;开始与西方进行文化和经济交往;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也被免去波兰国防部长的职位。
1956年11月18日,与苏联签署协议 波兰获得更多的独立性。
1957年10月3日,华沙暴动 暴动被警察和军队镇压。
1970年12月15—20日,内部骚乱 骚乱遍布波兰大部,特别是北部地区,导致300多人在暴徒与军队的冲突中丧生。共产党总书记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辞职,爱德华·盖莱克继任其职,他许诺重新考虑经济政策,从而结束了这场骚乱。
东德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 奥托·格罗提渥被选为这个国家的总理。
1953年6月16……17日,东柏林和东德的反共暴动 这些暴动都被苏联军队镇压。
1953年8月23日,苏联加强与东德的关系 这包括释放战犯、降低占领军的费用及加强宣传运动。苏联将二次大战后(12月31日)作为战争赔偿而掌管的30个工厂归还给东德;并宣布所有的战争赔偿都已完结;苏联占领军的费用将进一步限制在东德国民收入的5%以内。
1954年3月26日,苏联宣布东德拥有主权 保留东德军队仅是为履行安全职能,同时也为了履行《波茨坦公告》规定的义务。
1955年1月10日,“背叛者”逃往西德 西德难民署报告说,1954年有184198人从东德逃往西德。此一报告,加剧了两国边界的紧张气氛。
1956年1月18日,东德重整军备 议会批准建立国防部和人民军队。
1964年1—3月,空中事件 苏联飞机击落了一架非武装的美国侦察机(3月10日),一架误入东德上空的空军喷气式训练机也被击落(1月28日)。美国和苏联都提出抗议。
1972年12月21日,与西德签署协议(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西德→柏林封锁)
捷克斯洛伐克
1948年2月24日,共产党政变 爱德华·贝奈斯总统被迫接受克利门特·哥特瓦尔德总理的最后通牒,由共产党人负责除外交部外的所有政府部门。外交部长仍由杨·马萨里克担任,但他所有的助手都是共产党人。
1948年3月10日,杨·马萨里克卒 共产党政府宣称他是自杀。但少数人怀疑他是被共产党人谋杀的。
1968年7月15日,捷克斯洛伐克要求修改《华沙条约》 克里姆林宫和亚历山大·杜布切克总理的“民主”共产党政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淡,促使捷克要求苏联保证《华沙条约》不再用于实现政治目的,而只用来防御东欧免受外国的军事侵犯。后来捷克和苏联政治领导人在边界城镇切尔尼亚会晤,但并没有缓解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1968年8月20日,华沙条约组织军队的入侵 占有压倒优势的苏联、东德、波兰、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军队(至少有50万人),只遇到微弱抵抗即占领了捷克,并废黜了杜布切克总理的政府,在一个可靠的亲苏联的共产党政府建立起来并巩固了政权之后,大多数入侵军撤走(自10月开始),但仍有几个苏军师驻在捷克(65000多人)。
南斯拉夫
1946年3月24日,逮捕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将军 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受到审讯并在贝尔格莱德由行刑队处决。
1946……1948年,干涉希腊内政 南斯拉夫支持希腊内战中的起义(参见第二十一章→地中海—东南欧→希腊)。
1947……1953年,的里雅斯特危机(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危机)
1948年6月28日,南斯拉夫和苏联之间出现裂痕 共产党情报局指责铁托元帅和南斯拉夫共产党将民族利益置于党的利益之上。铁托和南斯拉夫共产党坚持认为,他们仍然是共产主义者,而且他们是南斯拉夫共产党而不是苏联的附庸。这标志着尽管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的确还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但它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开始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
1949年8—9月,南斯拉夫与苏联的危机 双方都指责对方准备发动战争。苏联宣布废除1945年与南斯拉夫签订的《友好互助条约》(9月29日)。
1953年6月1日,取消武装部队内的政治委员 这是铁托元帅亲自宣布的。
1956年10月15日,美国提供援助 艾森豪威尔批准继续向南斯拉夫提供经济援助,但在进一步研究以前,不予提供重型军事装备。
1956年11月11日,与苏联之间又形成僵局 这是由铁托在一次党的会议上的讲话引起的。
1961年10月31日,美国提供军事援助 美国证实它将批准向南斯拉夫提供军事援助,包括向南斯拉夫提供130架喷气式战斗机,并在美国培训南斯拉夫战斗机飞行员。
阿尔巴尼亚
1946年10月22日,科孚海峡事件 2艘英国驱逐舰在科孚海峡被阿尔巴尼亚水雷击沉,有40人死亡或失踪(上半年,阿尔巴尼亚岸防炮兵已在此海峡炮击过英国和希腊的军舰)。尽管阿尔巴尼亚向联合国提出了抗议(11月12—13日),英国还是在海军的保护下清除了这个海峡的水雷。苏联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一项谴责阿尔巴尼亚造成损害的决议(194'7年3月25日)。后来此事又提交国际法院审理,阿尔巴尼亚被认定应为此事负责。
1961年12月19日,与苏联断绝外交关系 因不满苏联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干预,阿尔巴尼亚与苏联断绝了外交关系,这是对苏联否定斯大林主义的抗议。
罗马尼亚
1966年5月10日,苏联和罗马尼亚因《华沙条约》出现紧张关系 罗马尼亚谨慎地推行独立于苏联的政策,而且提出修改《华沙条约》条款的建议,促使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访问布加勒斯特,与有独立意识的罗马尼亚第一书记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会谈。会谈后,罗马尼亚主张独立自主的呼声有所收敛。
1968年8月20日,罗马尼亚没有参加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 显然,华沙条约组织没有将他们的计划通知罗马尼亚政府。
地中海—东南欧
希腊
1944年12月3日……1945年1月11日,游击战争 共产党抵抗组织企图推翻重建的希腊政府,当时这个政府受英国占领军保护。英军镇压了起义并在敌对力量间实现了不稳定的停战。
1945年9月1日,恢复君主制 希腊人民经表决恢复了原国王乔治二世的王位。
1946年5月—1949年10月,希腊内战 “马尔科斯”·瓦菲亚季斯将军领导的共产党起义军,在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的支持下,控制了北部边境的大部分地区,同时战火向整个国家蔓延。希腊政府一开始就得到了英国的支持,但仅能维持对主要城市和部分农村的控制。瓦尔达尔山谷的战斗异常激烈。
1946年12月10日,联合国开始调查 安理会开始调查希腊提出的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支持希腊北部边境游击队的指控。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 英国由于经济濒于崩溃,被迫中断了对希腊的援助。杜鲁门总统宣布,美国决定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抵御内外共产党的威胁。其后美国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提供了大规模经济援助和军事装备。一个美国军事顾问团训练希腊军队使用美国军事装备,还在作战方面进行指导。希腊军队渐渐地重新掌握了主动权,并镇压了遍布全希腊的起义(194'7年)——只有北部边境地区除外,那里的起义军得到了邻国的直接援助。
1948年1月1日,科尼察的解围 希腊政府军解除了共产党对科尼察的长期包围,将战败了的游击队驱赶到了阿尔巴尼亚境内。后来起义军又企图占领科尼察,被政府军击退(1月25日),
1948年6月19日,希腊军队开始发动攻势 希腊政府军夺取瓦菲亚季斯起义据点的行动取得了部分成功。格拉莫斯山区的激烈战斗持续了几个月。
1948年11月27日,联合国谴责希腊的邻国 联合国大会谴责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继续援助希腊游击队。但实际上,自南斯拉夫被驱除出共产党情报局以后(参见第二十一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希腊边界),它提供的援助迅速减少。这大大促进了政府军完成作战任务。
1949年,马尔科斯将军的职务被接替 马尔科斯·瓦菲亚季斯的希腊游击队司令职务被约翰·约安尼季斯接替。
1949年6月25日,联合国谴责保加利亚 联合国巴尔干特别委员会谴责保加利亚允许希腊游击队在其领土修筑工事,游击队从中向希腊境内的希腊军队开火。
1949年8月28日,希腊军队肃清了格拉莫斯山区 政府军发动突击,占领了格拉莫斯山的北部山脊,粉碎了希腊境内起义主力的抵抗。
1949年10月16日,内战结束
1951年9月20日,希腊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4年8月9日,与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签署协议 这是一个为期20年的军事援助和政治协作条约,标志着宿敌间恢复了难得的邦交。
1955—1965年,与土耳其关系紧张 这是因塞浦路斯问题引起的(参见第二十一章→地中海—东南欧→土耳其→由于塞浦路斯问题,与希腊的关系紧张)。
1955—1959年,与英国关系紧张 这也是因塞浦路斯问题引起的(参见第二十一章→地中海—东南欧→塞浦路斯→游击战)。
1967年4月21日,军事政变 由乔治·帕帕多普洛斯上校领导的一个由右翼军官组成的军事委员会掌握了政权,以阻止经选举后在希腊出现一个乔治·帕潘德里欧领导下的极左政府。军事领导人建立了一个傀儡文官政府,声称支持国王康斯坦丁,而国王对政变似乎并不热心。
1967年12月13日,康斯坦丁国王反政变的图谋失败 国王反政变的广播呼吁未能唤起人民和军队对推翻军事委员会的支持;康斯坦丁乘机逃亡罗马。经军事委员会批准,帕帕多普洛斯自任为纯军人政府的首相。
1973年6月1日,希腊成为一个共和国 帕帕多普洛斯宣布自己为总统。在严格的军事管制下举行的公民投票通过了这一任命(7月29日)。
1973年11月25日,发生军事政变,帕帕多普洛斯被废黜 在一段时期的群众骚乱中,帕帕多普洛斯总统对示威者作了一些让步,使得以秘密警察头子德米特里奥斯·伊欧阿尼迪斯准将为首的右翼军事领导人掌握了政权。帕帕多普洛斯被软禁,其总统职务由费都·吉斯基斯中将接替。
1974年7月,塞浦路斯局势紧张(参见第二十一章→地中海…东南欧→塞浦路斯)
1974年7月24日,军事独裁统治结束 军事委员会将政权移交给了前首相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他从自我流放中返回希腊。
马耳他
1964年9月21日,马耳他在保留英国基地的前提下独立 宣布独立的马耳他加入了英联邦,保证英军使用该岛基地10年。
1972年3月26日,《英国基地权条约》续签 马耳他要求英国和北约组织从马耳他撤军,并威胁将允许苏联军队使用马耳他岛上的设施,随后明托夫总理同意签署一个条约,其内容是英国以2.6亿美元的代价将英国军队在马耳他基地有限的使用权延长7年。
土耳其
1945—1947年,土耳其和苏联关系紧张 苏联企图运用外交压力和武力威胁从土耳其租借海峡地区和土耳其高加索地区,但没有成功。
1946年8月12日,苏联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权力提出要求 苏联要求联合控制沿达达尼尔海峡建立的军事基地,并向土耳其提议仅由黑海沿岸国家共同管理土耳其海峡。土耳其拒绝了苏联的要求(10月18日)。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 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和军事装备大大加强了土耳其抵制苏联压力的能力。
1950年9月20日,朝鲜战争 土耳其派出大规模分遣部队(开始是4500人,后来增加到约8000人)加入朝鲜的“联合国军”。
1951年9月20日,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条约组织
1955……1965年,由于塞浦路斯问题,与希腊的关系紧张(参见第二十一章→地中海…东南欧→希腊→与土耳其关系紧张)
1955年9月6日,发生反希腊骚乱 因塞浦路斯的希腊族居民和土耳其族居民之间发生纠纷,以及希腊发生反土耳其示威,致使伊斯坦布尔和伊斯密尔也爆发反希腊骚乱。
1957年10月8日,与叙利亚发生边境冲突 与以前发生的几起事件一样,这次也是由叙利亚人的走私引发的。这个事件加剧了叙土之间业已存在的紧张关系,并引发了其他冲突(11月4日和9日)。
1960年4月28日……5月21日,内部骚乱 警察和军队血腥镇压了广泛的学生骚乱。政府宣布了戒严令,但示威仍在持续。军事学院的学员也无视戒严令,参加了抗议活动(5月21日)。
1962年2月27日,发生未遂政变 军事学院的兵变被镇压了,没有发生流血战斗。
1963年1月21日,与美国达成核武器协议 土耳其接受美国建议,在地中海部署“北极星”导弹潜艇,以取代部署在土耳其内陆的“丘比特”导弹(意大利同时也同意撤走意大利内陆的“丘比特”导弹)。
1963年5月20日,发生未遂政变 军事学院的兵变遭到血腥镇压。
1964年8月7—9日,空军干涉塞浦路斯(参见第二十一章→地中海…东南欧→塞浦路斯→土耳其发动空袭)
1966—1967年,因塞浦路斯问题,与希腊的关系时好时坏
1971年3月12日,军队的最后通牒迫使政府改组 军队领导人威胁要接管政府,除非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合政府以取,代苏莱曼·德米雷尔总理领导的政府,因为他无力控制持续发生的骚乱和暴乱。同时,几名主张直接发动政变的高级军官被迫退役。两周后,尼哈特·埃里姆总理组成了联合政府。
1974年7月20日,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参见第二十一章→地中海…东南欧→塞浦路斯→土耳其入侵)
塞浦路斯
70多年间,塞浦路斯一直是英国属地或者说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个东地中海岛国的人口中,约80%为希腊人,近20%为土耳其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很长时期内,希腊族居民中存在着强烈的联合或与希腊统一的情绪。这遭到了占少数的土耳其族居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一旦由希腊控制塞浦路斯,他们将被剥夺英国统治下享有的权力。
1952—1959年,游击战 希腊族人煽动合并的活动演变成为直接反对土耳其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