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75年3月25日,顺化易手 这个前王国首府被放弃,使北越军队控制了承天省。
1975年4月1日,岘港易手 尽管计划坚守这座南越第二大城市,但南越军队只进行了微弱抵抗。第二天,第三大城市归仁也同样被放弃(4月2日)。
1975年4月9……22日,昆禄的战斗 经过激战,双方都遭受严重伤亡。该城几次易手,南越军队最终放弃了该城。
1975年4月21日,阮文绍辞去总统职务 副总统陈文香被指定接任总统职务。
1975年4月27日,陈文香辞去总统职位 因拒绝和北越谈判,他辞去总统职务,由杨文明中将接任。
1975年4月30日,南越向北越投降
老挝
在日内瓦会议(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支那→日内瓦会议)上,老挝宣告独立(1949年7月19日),并被承认为一个中立国。不过老挝还是成了大动乱的中心。苏联人和中国都支持巴特寮。由于这个国家已陷入三派武装混战中,美国暂时停止了对老挝皇家陆军的支持。三派武装包括富米·诺萨万将军领导的右派军队,首相棱发那·富马亲王领导下的中立派军队以及梭发那的同父异母兄弟苏发努冯亲王领导下的共产党巴特寮的军队。老挝中北部的查尔平原地区成了多数战斗的竞技场,这些战斗演化成了许多没完没了的冲突。巴特寮不断升级的进攻,促使5000名美军驻扎在泰国(1962年5月19日)以保护这个国家的边境。使命完成后,美军撤走(7月30日)。到10月7日,美国在老挝的军事顾问也撤走。在1962年,老挝领土成了北越军队向南越渗透以支持北越的便利交通线。1964年5月17日,美国开始用喷气式飞机在老挝全境连续进行空中侦察活动。
1953年4月14日,越盟入侵老挝 他们占领了桑怒一带法国遗弃的军事基地。越盟向琅勃拉邦首府挺进,占领了川圹(4月20日)。老挝动员了军队,美国也紧急提供军事援助。越盟军队开始撤退(5月初),法军夺回了川圹。
1953年10月22日,老挝独立 法国同老挝签订条约,使老挝成为法兰西联邦内享有完全独立与主权的国家。
1953……1954年,反法起义 这次起义中夹杂着共产党和反共产党派别间错综复杂的斗争。
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协定》(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支那→日内瓦会议)
1959年7月30—31日,北越的游击队攻击老挝军队的营区 共产党领导的由北越武装起来的巴特寮游击队攻击了北部地区老挝军队的营房。
1959年9月7日,联合国的调查 联合国安理会投票决定调查老挝政府指控北越侵略老挝。
1960年8月9日,军事政变 培·萨纳尼空总理的政府被伞兵营营长贡勒上尉领导的军事叛乱推翻。在贡勒的主持下,中立派领导人梭发那·富马亲王成为首相。贡勒不久升为将军,在随后几年复杂的内战中,他成了重要的中立派人士。此人态度暧昧,但又反共。
1961年3月23日,美国发出警告 肯尼迪总统宣布,美国不会袖手旁观不断得到外部支援的亲共势力占领老挝。艾森豪威尔政府以前也曾发出过类似的警告(12月31日),但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效。
1961年4月3日,政府和巴特寮停火
1962年5月12日,美国军队的调度 肯尼迪总统命令美第七舰队的特混编队驶向印度支那半岛。随后他下令4000多名美军前往泰国(5月15日那里已驻扎了约1000名美军)。
1962年7月23日,有关老挝的《日内瓦协议》 14个国家保障老挝的中立和独立。
1962年10月5日,美国军事顾问撤走 这是根据《日内瓦协议》采取的行动。约800名顾问和技术人员撤走。
1963年4月,再度发生冲突 三周后,根据一项停火协议,中立派和巴特寮部队停止了大规模战斗,但小规模战斗仍在进行。
1964年5月16—24日,共产党巴特察军队占领了查尔平原 贡勒的军队被击败。
1964—1973年,老挝的战争持续不断 在强大的北越军队支持下,巴特寮军队的规模已从1万人增至4万人,占据了该国的东部、南部和北部部分地区,时而对万象梭发那·富马首相的政府形成威胁。
1964年4月19日,军事政变 梭发那·富马首相被库布拉希特·阿布海准将领导的右翼军事委员会废黜。军事委员会控制了万象。经过一场典型的老挝式政治斗争,梭发那·富马重新执政,并同意根据左派的要求,修改政府联合右派和中立派的政策(5月2日)。巴特寮对此予以谴责。
1965年1月31日—2月4日,未遂兵变 经过多次战斗后,皇家军队清除了万象的叛军。兵变领导人、副首相富米·诺萨万将军逃到了泰国。
1965年3月28—30日,军队叛乱 流亡的副首相富米·诺萨万的支持者们企图再次叛乱,但被粉碎了。
1969年4—5月,老挝军队从共产党手中夺回了查尔平原 对查尔平原的进攻得到了美国近距离支援飞机的大力协助。共产党军队仍占据着这个平原的边缘部分。同时,他们在老挝中部和南部地区采取行动,也未受阻。
1970年2月2日,共产党部队又夺回了查尔平原 经过11天的战斗,该地区被巴特寮军队占领。
1970年4月29—30日,北越军队占领了阿速坡
1972年2月7日一3月6日,查尔平原的战斗 4000名老挝军队在美国的空中支援下发动攻势,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在共产党部队的反攻下又得而复失(2月22日)。
1973年2月21日,老挝实现停火 停火协议规定:老挝和外国军队立即停止敌对行动;30天内成立一个新的临时性联合政府;新政府成立后60天之内撤走所有外国军队并遣返所有战俘;新机构开始工作之前,老挝由国际管制委员会监控。停火一开始不是很有效,在万象政府的要求下,在以后的几天里美国的B…52轰炸机两次袭击了巴特寮的阵地。
1973年9月14日,再次达成停火协议 尽管仍不时发生破坏停火的事件,但这次是老挝20多年来最有效的一次停火。
1975年4月,战斗加剧 共产党在柬埔寨和南越取得重大胜利后,老挝的巴特寮部队开始发动进攻。
柬埔寨
被日内瓦会议(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支那→日内瓦会议)承认为中立国后,在国家元首(前国王)西哈努克亲王的领导下,柬埔寨同其邻国及美国不断发生摩擦。西哈努克接受了共产党集团的军事援助,而对接受美国的援助附加了严格的条件。早先(1956年2月18日)他曾拒绝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保护。本时期柬埔寨与南越的边境冲突频繁发生;北越游击队经柬埔寨自由调动,显然也得到了柬埔寨的允许或容忍。柬埔寨与泰国的关系在本时期同样糟糕。
1950—1954年,广泛的反法起义
1953年6月14日,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自愿流放
1963年11月12日,束埔寨拒绝美国援助
1963年12月12日,柬埔察从华盛顿撤回了大使馆
1964—1970年,与泰国多次发生边境纠纷
1965—1970年,间接卷入越南战争 尽管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多次否认,但实际上北越长期使用柬埔寨领土,经胡志明小道向南越运送增援部队和补给,或走海路经磅逊运送增援部队。北越在紧靠南越的柬埔寨境内建立安全区和仓库。西哈努克多次谴责美国和南越越过边界追击北越军队,以及美国轰炸安全区和补给线。
1969—1970年,反对共产党起义者的游击战 柬埔寨共产党红色高棉游击队在全国开展的反政府活动日益加剧。
1970年3月,朗诺总理要求共产党部队撤走
1970年4月30日,美国军队进入柬埔寨(参见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美国在越南的战争→1970年的作战行动)
1970年11月1日,柬埔察君主政体结束 经过10月9日采取一致同意的立法行动后,柬埔寨成为高棉共和国,结束了2000年的君主制。
1972年3月10日,朗诺掌握了作为国家元首的全部权力 在国外的西哈努克亲王去了北京。
1972年3月21日,共产党部队轰炸金边 200多枚火箭和炮弹击中这个首都,这是到目前为止对首都实施的最严重的打击。
1972年12月,金边再次遭到火箭和炮弹的袭击
1973年3……4月,金边实际上己陷入包围 所有通往首都的道路都被共产党的军队封锁,湄公河补给线也被部署在河两岸强大的共产党的部队所切断,首都已陷入饥饿和受到巨大压力的守军所需补给晶将要耗尽的危急中。但受到严密保护的运输队,还是冲破了湄公河的封锁(4月8—9日),而且在通往磅龙港的主要供应线打通后,一支庞大的运货车队抵达这座城市(4月11日)。
1973年3月17日,朗诺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 这是总统府遭一架柬埔寨空军飞机轰炸后采取的行动。
1973年8月14日,美国空军最后一次轰炸柬埔寨(参见第二十一章→印度支那战争→美国在越南的战争→1973年的作战行动)
1975年1月1日,起义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 在沿三条战线对金边发动的协同进攻中,起义军推进到了距城市防线不到3.2公里的地方(1月2日)。所有陆路交通很快被切断了。美国政府承担的空运增至一天10架飞机。
1975年1月1日,开始围困乃良 该城扼守着湄公河上通向金边的水上通道。
1975年1月17日,两支运输队没能抵达 乃良装有弹药的船只都被起义军炮火击沉。
1975年1月23日,运输船抵达金边 23艘船冲过起义军的密集火力从南越抵达金边。
1975年2月,美国增加空运 2月22日,向金边运送武器弹药的飞行增至每天22—24架次,三天后又出动了同样的架次。2月27日开始空运食品。
1975年2月25日,福特总统要求国会提供2.22亿美元的追加援助 据报道,金边还能维持不到一个月的弹药供应。
1975年2月28日—3月12日,炮击金边机场 由于起义军已逼近距金边市中心不到8公里的地方,不时的炮击破坏了这个机场。
1975年2月29日,美国国会代表团访问柬埔寨
1975年3月11日,军事指挥发生变动 苏森纳·弗南德斯中将被免去武装部队司令职务。萨克苏特·萨克罕中将接替了他的参谋长职务。
1975年4月1日,朗诺离开柬埔寨 一个集体领导小组代替了他的职务。
1975年4月1日,起义军攻占乃良 经过三个月的围困,海军基地已成一片废墟。由于起义军逼近金边,机场也遭到多次炮击,空中交通曾多次暂时中断。
1975年4月16日,红色高棉取胜 朗诺总统(4月1日出逃)向占领金边的红色高棉投降。
马来西亚
1948年2月1日,马采亚联邦成立 这形成了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地。
1948年2……5月,共产党开始频繁活动 这主要是在人口占大多数的华人中间展开。
1948年6月16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游击战遍布全联邦。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增援守卫部队。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1952年2月7日,英军开始发动进攻 高级专员兼联邦政府军司令,杰拉尔德·坦普勒(爵士)将军组织了一次精心策划的协同战役。
1954年2月8日,共产党高级指挥部撤走 吉隆坡的英国当局宣称共产党在马来亚的高级指挥部已迁至苏门答腊。
1957年8月31日,联邦实行君主立宪制 仍留在英联邦内。至此,尽管在偏远的丛林地区少数人还在抵抗,但起义实际上已被镇压。
1960年了月31日,紧急状态正式结束 政府宣布起义已被镇压。总计伤亡人数为:共产党军队死亡6705人,受伤1286人,2696人投降;政府军队死亡2384人,受伤2400人。
1962年12月8日,婆罗洲暴动 这次暴动很快被镇压了。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联邦宣布成立 新加坡、沙巴和沙捞越加入马来西亚联邦。这个新国家是西方世界在东南亚反对共产主义渗透的堡垒。英国的军事援助增强了马来西亚的防务,以对付内部的恐怖活动和印度尼西亚的袭击。
1963—1966年,与印度尼西亚不宣而战(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开始骚扰马来西亚)
1964年5月3日,苏加诺宣布准备压垮马来酉亚
1964年7月21—23日,新加坡公众骚乱骚乱 被警察和军队镇压。
1964年7月22日,美国保证支持马来西亚 其目的在于帮助这个新国家对付印度尼西亚的威胁。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独立 通过签署共同协议,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最初,一支英国守军仍负责新加坡的防御。
1971年11月1日,英澳新军队代替英国守卫部队 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军队组成新的守卫部队。实际上新加坡已开始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以分担与马来西亚和另三个英联邦国家签订的《五国防御条约》中规定的义务。
印度尼西亚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亚西共和国独立 这是在日本投降后由苏加诺和穆罕默德·哈达宣布的,以预防荷兰重新侵占印度尼西亚。
1945年9月29日,英国和荷兰军队抵达巴达维亚 他们开始解除日军武装,将他们遣返回国,并重建荷兰对荷属东印度的控制。
1945年10月14日,敌对行动开始 印度尼西亚人民军对英国和荷兰占领军宣战。
1945年11月6日,和谈被拒绝 印度尼西亚共和党人拒绝了荷兰关于赋予共和党人统治地位及由本地人治理印尼的建议。
1945年11月29日,苏腊巴亚陷落 经过同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者的激烈战斗后,英国占领了叛军首府。
1946年11月13日,《井里汶协议》 荷兰承认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爪哇、苏门答腊和马都拉)和印度尼西亚联邦(包括婆罗洲、西里伯斯、巽他和摩鹿加群岛等所有荷兰王室的直辖领地)。同荷兰的冲突仍然持续不断。
1947年5月4日,民族主义者宣告西爪哇独立
1947年7月20日,荷兰进攻爪哇 联合国插手,要求停火(8月4日),但是,尽管联合国委员会和美国外交官不断进行调解,战斗仍在继续(1947—1948年)。
1948年12月19日,荷兰空降部队占领日惹 这是印度尼西亚起义军的首府。荷兰很快有效地控制了整个爪哇岛(12月25日)。
1948年12月21日,停火
1949年1月28日,联合国安理会要求荷兰归还主权 荷兰拒绝这一要求。零星的敌对行动仍在继续。
1949年5月7日,停火 荷兰军队撤离日惹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新首都雅加达(6月30日)。
1949年11月2日,荷兰同意还给印尼全部主权
1950年8月15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宣布成立
1950—1961年,内战 程度不同的暴动遍布印度尼西亚,特别是苏门答腊和西里伯斯。
1955年4月18……27日,万隆会议 来自29个亚洲和非洲国家的代表会集万隆,其共同目标是消灭殖民主义,全体人民独立自主及所有国家加入联合国。
1957—1963年,印度尼西亚骚扰西新几内亚 印度尼西亚人声称荷兰应将这块领土(他们称为西伊里安)还给他们。
1962年1—8月,零星的敌对行动 在荷属西新几内亚海岸外活动的印度尼西亚鱼雷艇遭到荷兰军队的攻击(1月26日)。不久,苏加诺对荷属西新几内亚发动了游击战(2月20日)。
1962年8月15日,荷兰同意放弃西新几内亚 后来(1963年5月1日)荷兰正式把这块领土移交给印度尼西亚。
1962年12月,印度尼西亚挑起文莱暴动 暴动被英国军队镇压。
1963年5月18日,苏加诺被任命为终身总统
1963年9月15日,开始骚扰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联邦宣布成立后,苏加诺拒绝承认这个新联邦,称“我们将要战斗并摧毁它”,其后不断进行外交骚扰和游击战,印度尼西亚游击队也经常渗入马来西亚境内(参见上文)。
1965年1月21日,印度尼西亚退出联合国 这是对马来西亚获得安理会席位的抗议。
1965年10月1日,共产党政变未遂 印度尼西亚陆军镇压了共产党,反共、反华暴力风潮席卷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参谋长阿卜杜勒·哈里斯·纳苏蒂安将军(他担任了国防部长)领导下,陆军企图瓦解印度尼西亚共产党。
1965年10—12月,屠杀共产党人 军队和反共集团屠杀了10万名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员(有些人估计数字更高)。其后果是大大削弱了苏加诺总统的权力,因为他一直得到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支持。
1966年2月21日,苏加诺解除政府中反共人士的职务 纳苏蒂安将军是苏加诺努力恢复其权力过程中被解除职务的15名反共内阁成员之一,其职务由左翼人士接任。此后军队暴力活动迅速发生。在总统府外示威的3名学生被警察杀死;骚乱遍及雅加达和爪哇(2月24日)。数千名被怀疑是共产党的人士被杀。
1966年3月12日,军人控制了政权,苏加诺成了傀儡 发动部分军事政变的领导人是苏哈托中将。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被取缔;政府中的亲共人士被清洗。苏加诺所剩的少数权力后来也被苏哈托夺去(1967年2月20日)。
1966年6月1日,与马来西亚停止对抗 在曼谷经过四天和谈,虽然婆罗洲的沙巴和沙捞越的地位问题仍未解决,但双方还是宣布了上述决定。
1966年8月11日,与马来西亚签署条约 条约在雅加达签署,正式结束了两国不宣而战的状态。
1966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重返联合国 美国也恢复了经济援助。
1968年3月27日,苏哈托被任命为总统 这项任命是由人民协商会议宣布的,从而正式结束了苏加诺政权。五年后,苏哈托再次当选总统(1973年3月)。
菲律宾
1946年7月4日,菲律宾共和国成立 1946……1954年,民抗军的活动这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政党控制了中吕宋,与政府军进行了近10年的内战。反游击队的作战行动取得成功的主要负责人是国防部长拉蒙·麦格赛赛。
1947年3月14日,与美国签署协议 美国和菲律宾签署了为期99年的基地协议。
1952年4月15日,民抗军领导人被捕 菲律宾军队俘获了共产党领导的民抗军领导人威廉·J.波默罗伊。
1954年,菲律宾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东南亚条约组织)
1962年6月22日,菲律宾对北婆罗洲的沙巴省提出主权要求 其根据是英国在19世纪占领沙巴之前该地为苏禄苏丹所有。这一要求导致后来与马来西亚关系紧张。
1964—1974年,反对共产党民抗军的游击战 菲律宾共产党从50年代初的失败中恢复过来(参见上文),创建了一支新军队,以取代民抗军,称为人民解放军,主要在中吕宋地区活动。这支人民解放军的战术与越共的战术相似,他们将地下活动与有选择的手段结合起来,以在当地博得声誉。政府的镇压行动使新民抗军难以获得更大的成功,但也无法摧毁这些游击队。
1966年9月16日,签署《减少美国基地和租借期限的协议》 美国租借菲律宾基地的期限由99年减至25年。
1966年9月25日,菲律宾工兵营抵达越南 这支部队最初为1000人,最后达2000人。派出这支部队是要表明菲律宾遵循东南亚条约组织制定的政策。
1970—1974年,南部群岛穆斯林反叛 他们利用历来存在的伊斯兰和天主教的对立,发动了小规模战争。
1972年9月23日,菲律宾颁布戒严令 由于民抗军和人民解放军在吕宋和棉兰老活动,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颁布戒严令。
东亚
亚洲和太平洋理事会
亚太理事会在汉城成立(1966年7月14—16日)。成员国包括日本、韩国、“中华民国”(台湾省)、南越、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了偶尔发表全面支持南越反对其共产党敌人的声明外,亚太理事会的影响很小,在各成员国的政策中也不占有突出地位。
中国(国民党政府)
1927年爆发的国民政府(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内战,仅因对日战争而暂时中断了。到日本投降时,内战更加激烈。蒋介石(1887—1975年)的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彻底失败后,从大陆撒到了台湾(1949年)。在美国支持下,他在台湾仍声称自己是现由毛泽东(1893—1976年)在北京领导的中国大陆的合法政府。
1945年8月14日,与苏联签订条约 该条约确立了苏联和蒋介石国民政府之间的友好和同盟关系(参见第二十一章→东欧→苏联→与中国签署条约);中国东北铁路和大连港将由中苏共管30年,旅顺港将成为苏、中海军基地;中国承认外蒙的独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实质上是落实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中,美苏已达成的秘密政治交易的产物——编者注)。
1945年8月,中国内战再度爆发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拒绝蒋介石原地待命的命令,纷纷调动以尽可能多地解放日占领土。为使国民党接受盟国认可的日本投降条件,也为了阻止共产党接收整个华北地区,蒋介石的陆军参谋长——阿尔贝特·C.魏德迈将军,提供美国飞机和轮船把国民党部队转移到中国中部和北部(8—10月)。到10月中旬,以这两种方式大约转移了50万名国民党部队。
1945年8月28日,美国促成国共谈判 在劝说蒋介石发出邀请之后,美国大使亲自护送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和平会议。近两个月之后,谈判破裂。
1945年9月3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抵达 中国美国第一陆战师和其他部队在河北东部和山东登陆,这支部队不久增加到53000人。他们占据了北平、天津及北方沿海地区。
1945年11月15日,国民党军在东三省西南地区发动攻势 国民党要求经海路将其部队从辽东半岛调入东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